来自小朋友的反抗,最后Lisa开口领唱的瞬间真是小小的感动。
个人感觉校长和合唱队老师都没错,校长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合唱团,完全尊重了小朋友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需要选拨才能加入,就避免许多小朋友可能很喜欢合唱但是可能先天会存在缺陷,而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而合唱团老师为了避免伤害小朋友自尊心让唱的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默唱,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的方式。
所以可能采取兴趣社团的方式更好呀,平日大家一起训练,但比赛时候可以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通过测试的孩子可以参加比赛,这样既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歌唱能力,也会促使暂时唱的不好的孩子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努力练习呀。
但毕竟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但也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人,思想确实更成熟和活跃了的,每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进步。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新颖有趣。
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值得对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思考的。
国内的公开课启蒙,基本上可以归到两堂,一个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一个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后者我看了好几次第一课,切入非常生动,但后面一谈哲学就跟不上了。
好在后来出了书,最近我刚开始读。
在书的一开头,作者同样使用了一系列例子来讨论德性与公正的抗争,其中一个问题是:那些为不同种族划分名额的大学,到底是带来了更普适的公正,还是损害了那些努力的人的权益呢?
这个问题放到国内就是,像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对偏远地区的预留名额,到底是否是公正的呢?
这个问题很大,之前也有很多文章(比如之前那篇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提及,我并没有能力展开,就不提了。
尽管如此,政治正确、马太效应、丛林法则,这些字眼总是会出现在任何社会议题的讨论上面,任何人都无从避开。
从本片来看,结局显然是理想的:一个相信正义的强者与一个不再沉默的弱者联手,打败了分割他们的枷锁。
很明显的,他们不会像老师计划的那个样子,走到瑞士的国际舞台上,但对于这个阶段,这样的结局已经是圆满。
让我们回头来想想:1. 我们要承认,每个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差异是存在而且巨大的2. 人所拥有的天赋与人的主观意愿并不相等在确认了这两个前提之后,本剧的矛盾得以成立。
老师的观点固然有道理:与其让那些不够好的人导致所有人错失了机会,为什么不让优秀的人带所有人得到更好的权益呢?
不谈公正这些大话题,仍然还是在合唱团这个具体事件上。
1. 合唱团的准入机制是怎样的?
是否有试唱之类的面试环节?
从小姑娘菲亚和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推测,显然不是的:这是一个因兴趣组成的团体,只要想参加就可以加入2. 那么合唱团所参加的比赛,到底是什么样的比赛呢?
比赛的实质当然是优胜劣汰,但参赛者的范围是否是强制要求必须“全员参加”呢?
我相信任何有脑子的主办方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当然,合唱团参赛本身有人数下限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因为人更少的时候当然更容易保持高水准啊)。
3.而老师所想的“让长得好的带所有人登上国际舞台",本身是否违反了比赛的意图呢?
我相信主办方是没有兴趣为”因为兴趣加入但表现一般的人“支付瑞士之行的费用的,否则直接让所有参赛队伍都去瑞士就好了嘛。
4.在上面的推论下,老师这种利用群体利益来压迫个人意愿的行为,真的还存在正当性吗?
5.再有,尽管我们承认天赋有差,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努力本身是可以弥补相当一部分差距的。
但是在片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老师在这方面的任何尝试呢?
是否有对每个小朋友进行音域测试,寻找他们每个人最擅长的部分,然后划分音部演唱呢?
是否有针对不足者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呢?
又是否寻找到其他让有兴趣的无天赋者参与其中的方法呢?
(比如,平时的训练及与比赛无关的表演由全员出动,而参加比赛时则挑选真正优秀的人上前)6.那么,到底是谁在拖慢所谓的”集体“呢?
是原本天赋有差的那部分参与者,还是想不劳而获的老师呢?
在动画《吹响吧!
悠风号》中,指导老师按照群体投票意愿,以”参加比赛“为目标全力训练,而挑选小号独奏的方式也从一贯的”学长优先“变成了”择优录取“。
水平远超他人的低年级生丽奈,和受过很多委屈的学姐一教高下,最终赢得了机会。
而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于是老师再次安排了两人的对比,而丽奈再次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没有人要当鸵鸟,否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但人类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努力来尽可能填平出发点的高低差距。
而很显然的,这会是难走的那条路。
但是在”yes it is“之后,再多问一个”what could we do“,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是的,影片中这样的结局,对于那些天赋优异的人是不够好的,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机会。
但是,至少孩子们做到了一点,就是在承认问题存在以后,尝试去做什么来改变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本身当作永远无法推翻的设定。
也许是我幼稚了,但是这是我愿意相信的人类的未来。
好的真人短片如同一则寓言,相比于情节的波澜起伏,更珍视主题的意味深长。
校合唱团的故事,是孩子授予成人的,关乎教育和友谊、公平与公正、成功与诚信的生动一课。
合唱团的指导老师艾利卡这一人物角色是令人信服的,她有别于传统儿童剧中邪恶到极尽能事的“巫婆”,其形象的塑造、言行的立场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精神形象——思量周全、精于取舍、自说自话、为成大事不拘小节。
而这种在复杂世俗中自然生发建立起的所谓成熟的思维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刻意、过早地传导给孩子却无异于揠苗助长。
艾利卡认为,孩子的先天天赋高低决定了发展的不平等,而她所谓的公平依旧可以通过规则设计来人为地达成,这一观点看似道破了残酷人世的天机,却彻底混淆了公平与公正的界限,将对理想状态的期许粗糙地演化为一种伪善。
正如古话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的公平必然需要以公正的标尺作为基石。
而艾利卡所引以为豪的“任何人都能加入校合唱团”的公平景象,实则是潜藏着剥夺与控制的虚假镜像。
这一番谬论歪理,伴随着校方与家长相互间默认的成功学教育所持有的强大威慑力,以及每一次合唱训练后巧克力与糖果的出勤奖励,所有因素在孩子们面前联合构筑起一道“真理-目标-诱惑”的约束屏障,在现实生活中封堵了大多数孩子们内心真实声音的发声诉求,这是极为可悲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将守护童声的希望寄托于孩童间纯真的友谊,在决赛上集体默唱表演的那一刻,索菲与丽莎坚定地十指相扣,朋友之间与合唱团同伴之间不再瞒隔复杂的秘密,既同时默唱,又在丽莎的领唱下同时发声,在最后一刻孩子们全心全意、真挚圣洁并且宛如天籁般的歌声中,观众们方才感受到久未体会的精神洗礼与观念震颤。
....不讲电影只争价值观,让合唱团成员默唱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无论是对评委观众还是对孩子自己,但因为这种错误的做法看上去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竟然一直被默许着,看到这么多推老师的短评也是心塞,有没有想过这样拿到的比赛成绩也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这样是【公平的】,让没有歌唱能力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比赛,但是【没能力】和【去比赛】明明是不能划等号的,等于说告诉他们,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采取非正当手段,这种成人式【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正确的】思想其实非常可怕,很容易让人忽视道德底线,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教育阶段五星,为结尾
很有意义的一部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
猝不及防看哭我。
第一反应是这很社会主义,孩子们太美好了,我对童声合唱团真是毫无抵抗力。
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
最后的歌声真美。
和我初中的经历一模一样:学习好的学生受到老师重点关注,学习差的在中考前会被劝退,以免影响升学率,差学生都会坐在最后一排,不听讲没关系,干什么都行,只要别影响别人,我想老师当时内心一定想这些学生不来最好;虽然我是学习好的,可还是看不惯;有人说片中的老师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赛,并拿到冠军,让天份差的学生假唱也没什么错,但是我看到只是她为了个人荣誉这样做,就像我们初中老师为了他的升学率一样!
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率吗?
孰对孰错?
其实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这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里看似对的一件事,换个情境,换个时间,也许就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简单的表达为“对、错”,从现象上看是因为孩子们更加天真、单纯;从生理结构上看是因为孩子们的脑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孩子们把世界简单的认知为对或错,自有其道理。
但是如果一个成人还是简单的把世界认知为对或错,那就会有问题了。
单从影片来看,其实主要是老师和孩子们对于合唱团成立初衷的认知矛盾。
老师认为合唱团的成立初衷:成绩。
所以她为了成绩(团队成绩、或者学校成绩、亦或者她自己的成绩,总之这些成绩会被捆绑在一起)只让那些她认为优秀的孩子真唱,而让她认为不够优秀的孩子假唱。
她自己给的理由是想让所有想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们都可以参加,同时不影响合唱团的成绩(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矛盾,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最后也这么做了,确实结果实现了让所有想参加的孩子都得以参加,而没有简单粗暴的把一部分孩子拒之门外。
但是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们参加合唱团的初衷只是单纯的想唱(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是因为好玩;一部分孩子想争第一;或者朋友参加了,那他想和朋友一起,所以也参加了等等因素)。
当双方站在矛盾的两边都不肯让步,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时,那就会进一步激化。
所以就出现了,比赛时的集体失声。
老师和孩子们的行为都有他们出发点,也都能讲出他们各自的道理。
看到很多人说“谁对谁错”,我个人认为成年人最好不要简单的用对错来认知世界。
最后,结尾孩子们的歌声真的太好听了!
(听到结尾的歌声时,我瞬间大脑飞速运转想表达我对于这歌声的认知,突然发现我词穷了,真的只会用“好听”了!
)
每部好的电影都是一连串的谜语,等着观众解开。
有时一个点要揭开很多层,有时永远也解不开究竟。
这部小电影情节简单,虽然谜语也不少,但都不难解开。
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儿童纯真拒绝假唱。
想到林妙可假唱,当时看似风光,其实对这个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最近还有很多人口诛笔伐,如果不是当时有这么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媒体肯定不会如此。
孩子们能够一致同意最后都做无声抵抗,可见大家都不同意老师的做法。
事先老师也没让大家知道,每个默唱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而且听老师的话,认为老师为自己好,就真的不去告诉别人。
这是老师的阴谋,老师也自知见不得人。
老师打小伎俩其实是欺骗,如果这样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是对全体真唱的其他合唱团的不公平,这样就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当同学们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一样处境,他们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最后的结果是理想化的。
如果在中国,孩子的决策一般都由家长来做。
孩子即使有想法,也无法实施。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没什么问题,家长可能会打起来。
即使在国外,家长、学校、老师的利益考量也会大于学生对真实的追求。
影片给你一个正面的结果,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态度。
无论如何,公正公平和真实应该是教育的原则,孩子即使没有拿到第一,但心里没有阴影,仍然生活在阳光里。
主题:秘密与真相:不公与反抗;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丑恶功利与纯真理想;规则与权利。
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对孩童天真的伤害,用孩童世界的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伪善,成年世界的规则。
用无声对抗成人世界规则的强权话语。
孩童自发的团结起来,用勇气与决心、聪明与果敢对抗成人世界的“秘密规则”。
孩童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对梦想与平等的追求,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逐梦的权利,反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和唯利是从,用童真与纯真对抗成人世界的浑浊思想。
人物:①成人世界:以老师、家长、校长等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规则,以集体利益压倒个人利益,合唱团成为成人谋私利、荣誉的手段。
②孩童世界:以索菲为代表的孩童,用歌声、纯真、梦乡、情意来对抗成人世界的虚伪黑暗。
③苏菲和朋友:受害者与反抗者形象,影片叙事发展的关键。
关系的变化、情感的靠近,几段音乐和游戏让“秘密”揭发出来,影片的反转以及展开对成人世界的攻势。
视听:①配乐:校园内的音乐是被成人规则所管辖的配乐,校园外的的配乐是天真的梦想的发声。
②特写:特写一方面突出老师的威严,另一方面也突出孩子们的“秘密”和反抗。
③影调:冷暖的对比,突出④运动镜头:道具:①手环:情感的见证,关系的变化。
②糖果:教师操控孩童的一个手段、工具,用以迷惑和控制孩子的道具。
场景:①学校:代表着一种规则、体制、成人掌控的空间。
②操场:孩童娱乐玩耍的地方,代表着童真与自由的场所。
③房间:两个小女孩天真的梦想的地方。
④舞台:对抗成人规则与梦想爆发的场所。
细节:①歌声:孩童的天真与理想的象征,也是老师所代表的权力与话语,教师用音乐行使霸权与规则,用以操控孩子谋取自我的私利。
最后的响亮的歌声,代表着孩童的勇气和力量,用最自我的歌声摧毁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默唱:对抗承认世界规则的手段。
②拍手:孩子们原本是属于团结的一体的,暗示孩子们必将团结起来对抗成人世界的黑暗。
若要推荐一部短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校合唱团的秘密》,这部短片发生20世纪90年代,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叫索菲的女孩进入了合唱团,但合唱团老师觉得索菲唱得不好,于是让她默唱。
慢慢的,索菲和丽萨成为了朋友,一天丽萨听到索菲没有唱歌,放学后,丽萨问她为什么不唱?
索菲不情愿地告诉了丽萨,丽萨觉得不公平,于是就在课上提了出来,然而老师还是不让索菲唱,放学了。
索菲想到了一个秘密计划,她们一个接一个地对同学们小声地说了一些计划。
到了上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唱歌,老师就被气走了,同学们又继续唱了起来。
在这里面,我觉得老师演得最好,因为一开始会让人觉得优雅,但事实上老师是一个不顾他人感受的人。
这部电影画面很好,颜色鲜艳,它用了很多特写表现面部表情,摄影机的运动方面,用了推拉……在故事里我最喜欢丽萨和索菲玩的时候,因为用了蒙太奇的镜头。
这个故事很生动,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看起来是坏的结局,通过索菲和丽萨的反抗,最后变成了好的结局。
不过我不能打满分,因为感觉不太完整,要是时间能再长一点就好了。
光是这天籁之声就很感人了
像小孩一样清澈简单的一部短片
孩子教会我们面对真实,但孩子会长大,长大以后他们就成了老师,因为时间的概念是权衡,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补标
一个毫无道理的观点,在我们这些大人的口中却那么理所应当。
一段完成度颇高的讽刺小品,虽然结局不难猜,但有很广的指涉通识。可这样一个以“反作假”为核心主题的故事,最后居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替唱配音,多少有些自我消解。
一点印象没有几年后降到三颗星没看第二遍
这个偏向性太强了吧,老师对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实的解释不错呀。
预期过高
童真的视角看待一个稀松平常的校园问题,并把这次倔强无声的反抗当做捍卫自由、权利和童真的纯粹的人生重大战役,然后孩子们以他们的方式取胜了,胜利的结果是孩子们的笑脸。女主角小姑娘真是太美了!我也想要这样的女儿。
所以唱的不好 为什么还能进全国最好的合唱团?这片子真理想主义 能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每个人的确都有歌唱的权利 但你唱的不好没必要参加比赛吧:)
中间那个操场上的旋转镜头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孩子们的走位都那么僵硬 所以看着这个片子里在说要给孩子自由发声的机会 但是却连孩子玩闹的镜头也要完全操控【好的无论怎样 我就是想太多
这种儿童寓言式的电影看得我好尴尬
结局有些唐突。怎么样让这么多小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突然跳出功利主义理论观?这个难度极大的过程不写,这样的短片意义也就很有限。
赞。大人只分利弊,想到林妙可和杨沛宜,太可恶。
无声的反抗要比争辩来的更有力。
这样的教学暴力在我上学那会很是常见,老师会毫不掩饰对优等生的喜爱,学习差的总是成为调侃对像被冠以拖油瓶的名号,对小孩子伤害很大。短片用这样一个沉默的方式抵抗这样的教学暴力,孩童发出来的声音宛如天籁,每一个小孩都有追逐自己爱好的权利而不是在教育者的打压下丧失自信,这是教育的悲哀。
暴力,各种暴力,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相互以暴制暴,这个世界怎么了
中规中矩
大导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