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去护国桥头吃了石锅饭,就GY的一个人去新昆明影城看《东京审判》。
电影院的放映厅里依然彼此起伏的手机铃声,一个后排的女人嫌电影太枯燥,索性就打电话聊起天来,床第之间的调戏言谈,已经干预到我正常观看,我转过头大声的对她说:Bitch!
于是,安静了。
看完了整部电影,喝掉了整瓶的2L农夫山泉,后面出来去洗手间,将近尿了2分钟。
脑子里想,可惜不是英文和日语对白的,中文配音还是有点太靠谱的主旋律了。
想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点什么。
结果,今天的QQ签名变成:东京审判拍的并不好,但是值得人们仰首尊敬。
害的一个久不联系的MM,留言说是中国人都该看这片子。
新一期的《新周刊》采访导演高群书,里面有一小节,高导演说:中国演员需要职业精神。
源自剧组缺钱那会,一群中国演员就聚众闹事了,大概场面和民工讨要工资一样。
相反的是,小汤山片场才搭好的时候,闷热和浓重的油漆把所有演员都逼出片场,只有几个日本演员,乖乖的呆着没走。
草莓跟我说:怕是,那几个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闹事。
我觉得,值得感慨的并不是导演拍爱国性质的片子缺钱时变卖家产,有钱人为富不爱国。
而是,在寻找关于东京审判的资料的时,更多详细的史实却是源自日本和日本人的记载。
这样,我看完整部片子,却变的更无言。
想起网上有人恶搞的奇强洗衣粉广告——中国人,奇强!
不只是奇强,白茫茫的一片,落的天地干干净净。
最近颇有争议的《东京审判》。
其实对于历史的问题影片中的表现让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明眼人都能看的出,在影片中太强调中国正面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个时刻的国际地位,和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没什么两样,避重就轻。
影片而且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法庭刻画的不够深入,虽然影片还是用较长的时间来描述但是总给人压抑的感觉,不能一吐为快。
还有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以及日本神风敢死队等等问题,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要做成历史片就要拿出真实而震撼的东西出来,即不包庇又不过份才是王道。
剧情上人物性格方面表现的犹如一盘散沙,导演可能想突出很多人性格而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却仿佛蜻蜓点水一样有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动作就想完成这样艰难的人性剖析,法庭上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老兵下跪自杀、暧昧的中日小青年。
导演想表达什么?
如果真的只是反映战争给予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从侧面反衬军国主义份子在法庭上狡辩的阴丑嘴脸也未必太牵强了。
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
中日友好的象征?
还是爱情超乎国界?
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
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
看完影片,我会对日本群众产生同情心,你有吗?
画面总体来说比较干净,因为是用胶片拍出来的东西色彩和锐度都是无可挑剔,但是在构图上全片只有几个镜头比如审判大厅的大广角推拉以及被告席上东条英基的人物大景让我感受到画面的震撼力,其余如果抛开一切只谈构图,平淡无奇。
偶像问题,偶像问题不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对日本一直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日本是一个不知悔改死不认错不正视历史还企图是掩饰的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受到日本的影响实在太大,无论是日本电器、日本汽车、日本漫画、日本歌曲, MADE IN JAPAN一度是品质的保证。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双重标准去看待日本?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愤青们上街罢买日货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亚洲杯中国足球队不敌日本队与冠军失之交臂;日本企业在华投资超过多少亿;丰田汽车在中国新一季销量再创新高……这一条条新闻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民族一直是一个崇拜强者的国家,就如电影中他们认为战胜他们的是美国,只有美国才有资格审判他们。
他们的强者逻辑使他们谦虚面对强者,而对于弱者他们是从来不放在眼里的。
唐朝的时候日本就有拍使者来中国学习,日本古代文化也受到大唐深刻的影响。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感受到战争的切肤之痛,但是我们同样渴望和平。
在一个民主意识没有觉醒,民主制度没有建立的国家,由个人崇拜发展而来狂热是很危险的,日本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深受其害。
在动乱年代一个人命令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影响整个世界。
我相信有善良的日本人,就如我不敢否认中国人的丑恶。
只能说面对历史,我愿意抽身事外以全人类全世界的普遍善良价值来看待。
复仇或者憎恨只会距离和平越来越远。
战争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我们全是输家。
我暗暗希望《东京审判》能在日本有好票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确面对未来。
首先,我想肯定一点,这样有历史意义的题材应该多拍一些!
其次呢,说实话,单纯看片子本身,排得确实不怎么样,情节过于单调,没有排出那种扣人心弦的感觉,也没能让观众熔入到戏里,更没有让大家产生那种荣辱与共的共鸣。
其实我是看片子之前,看了他们剧组的专题节目的,了解了很多拍摄细节和幕后故事,这样看的时候才勉强看出点意思。
说实在的,看后感觉还没有哪天看那10几分钟的专题节目有感觉呢,所以导演很失败,演员也普遍表现低迷。
最后还是补充一句:“还行”是我的最低评价!
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写着“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的海报无疑是令人不悦的,倒不是说我打算不看,而是知道至少有10亿以上中国人民看不到、不想看或者无暇去看,需要奉劝的“应该”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作为历史事件的东京审判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确只有短短几行字,对于KMT相关的东西我们一度忌讳莫深或者说一直有所遮掩。
上升一个高度讲,并非是中国缺少此类弘扬民族精神的电影题材,相反,爱国主义题材和弘扬主旋律的玩意层出不穷,有些简直让人作呕,以致泛滥成灾引起心理排斥。
《东京审判》的积极意义来自于题材制胜,虽有一碗水端平之嫌,实事求是的说它倒还是完整地给人们上了一堂课。
法庭上战犯们乃至辩方律师的嘴脸刻画都是成功的,而可以预见的,在《东京审判》之后,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又将进一步高涨。
不难理解高群书为何要找来这么一拨港台明星,既有老戏骨,也不乏黄金配角,甚至也有朱孝天、林熙蕾这般偶像明星;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院里有少女一见朱孝天出场就兴奋不已,这些半辈子不见得会支持一次严肃题材电影的人正是上座率的由来。
假如《东京审判》是又一部无硝烟版的《太行山上》,大概迈出一小步的快感也会被人漠视。
实力派演员则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交了张合格答卷。
不过依然要说曾志伟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来自意淫,这同样是由于影片在朱孝天这一条副线上处理得相当失败,他的表演腔势、台词功底乃至人物形象简直和电影格格不入,不说大部分庭外时间里被人当狗一样责骂的毫无反应,便是最后也眼睁睁看着林熙蕾死掉,这才如梦方醒——开玩笑的说,朱孝天在影片里面梦游了几十分钟。
再一异议的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
中日友好的象征?
还是爱情超乎国界?
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
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而不是给中国人。
期待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基本没有,倒是每每现场出现诧异时总会响起一阵很无语的音效,然后镜头划过记者们的脸,如此老土手法真该丢去电视剧里。
对于剧情节奏上的硬伤,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剪掉,因为送检,因为资金。
然而,这些都和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http://moviel.movblogs.com/article-143117.html
非常好的题材,但是高群书明显难以驾驭这个题材。
整个朱孝天那个记者的线是非常失败的。
他想用生活化的故事来烘托这个大题材,然而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也许是人选的不对,完全无法代入他们的角色,也体会不到他们的痛苦挣扎。
曾志伟演日本人,太出戏了。
然而相对来说,法庭审判部分还是相当精彩的。
刘松仁流利的英语,从容的气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两个外国人大段的对白也很出彩。
然而就是可惜了,总差一口气的感觉。
导演不如考虑拍一个更加纪实的更像纪录片的东西,也许会更精彩。
影片在阴霾环境下展开,以一位律师的角度着手进入故事的叙述,黑暗的画面如此浓重的突显这段历史的严肃性,却似乎又给予人以寄托。
黑暗看起来很恐怖,里面却孕育着坚定的意志,那些铿锵有力的对话,是对一个民族的告慰,也是对世界的答复。
首先声明,我不喜欢这个带“日”的国家。
并且谈这个话题又会引起冲动。
就影片说影片也许更合适些。
影片里日本有着浓重的中国味,特别是给了多场镜头的小酒馆,“为什么日本这么崇拜天皇?
”“这个道理和中国这么崇拜皇帝是一样的。
”这样的对话,看似平淡却不失可以探讨的话题。
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本身又因为国家地理问题孕育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一个充满危机、占有欲、尚武的国家。
一个想撕破喉咙呐喊的国家。
我试图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这个国家的一切。
然后我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
日本侵华=中国文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归宿根源是中国的文化在始作俑者。
他们也知道平民有什么错。
他们也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
影片中很重要的凸现了这样的情节,那为什么?
为什么对于别的国土上的公民就这样。
中国文革似乎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感觉去解释这样东西。
至于究竟是什么,我不想说的太明白。
那样会痛而且是自我否定的彻底的痛。
片子在叙述日本人对于战争的认定的时候是一边倒的即否定,保护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拒绝,他并不是拒绝自己,而是拒绝文化拒绝历史。
习惯有时候就是这么痛苦。
他们似乎想把它当作是一个梦,然后再那天梦醒了。
他们不敢面对事实。
他们还是太幼稚。
我们并不会原谅日本,但政治的东西是需要上把锁的,玩过了也就离离开这里不远了。
我们并不拒绝日本,但金钱和技术的东西是需要些许味道,拿过来的东西 对于公民心理来说复杂还是复杂。
片子很认真。
其实人也是。
2006年历史战争记录片,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该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
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大国利益主导的势力挤压下,奋力突围,终于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
重温伟大的历史时刻。
导演和演员都走心了。
在保持很强纪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虚构故事平行线来增强观赏性,几个配角都大放异彩,所谓男女主角倒是表现平平,但也完成基本的穿线功能。
主要是这个主题本身就值得一拍一看,不但看了一部电影更看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经典的法庭电影我看过不少,如《十二怒汉》(1957)、《纽伦堡大审判》(1961)等,里面的法庭戏都让我击节赞赏。
《十二怒汉》、《纽伦堡大审判》都被翻拍过,就因为有经典的法庭戏作为基础,翻拍版就算照着葫芦画瓢,都能拍出不错的模样来。
《控方证人》(1957)、《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等经典之作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法庭电影,但其中的法庭戏,也让我印象深刻。
华语电影中的法庭电影比较少见,比较有名的要算吴思远导演、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法外情》(1985)了。
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外情》并不是一部严谨的法庭电影——它是以好看、感人取胜的,有着港片特有的煽情与过火,并未像那样经典的法庭电影那样宣扬法律的精神。
《东京审判》(2006)中的法庭戏是非常吃重的,“审判”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标准的”法庭电影。
法庭电影不容易拍,因为你要把庄重、严谨的法庭戏拍得不沉闷绝非易事。
法庭戏的台词不容易写,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要有足够的戏剧张力。
《东京审判》的法庭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的做法,有较强的集中力,但表现力仍然稍欠。
可以说,《东京审判》的法庭戏虽然不沉闷,却略嫌平板。
法庭之外的戏,高群书着力表现日本人的民族性,但高群书的手法太直接,显得过于结论式了。
《东京审判》虽然是一部中国电影,但其台词大部分是英文,这大概是中国人在中国拍摄的首部“外语电影”。
其实,为照顾中国人的观影习惯,《东京审判》完全可以让片中的人物都说中文——就像美国人让《艺妓回忆录》中的日本人说英文那样。
不过,片中的英文台词一改成中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很难体现其“国际性”了,这也违背了史实。
所以,一部中国电影用英文发音虽然给人怪怪的感觉,但这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了。
一般来说,《东京审判》这样突出爱国主义的历史题材电影,其主要角色应该由具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国家一级演员”出演,但高群书导演却用了一群港台明星,如刘松仁、朱孝天、林熙蕾、曾志伟、曾江等。
我一直觉得,许多“人民艺术家”因为对角色的理解太过深刻,演技又太过精湛,以致于一般观众很难领悟他们的演绎的精妙之处。
明星的表演可能不及“人民艺术家”那么深刻、精湛,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此外,影片中大量的外语台词,也是大部分国内一流演员难以胜任的,而港台演员大部分都有较好的英语功底。
英达是影片中唯一担任重要角色的内地演员,他的家学渊源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对英语台词毫无压力。
高群书的选择,是因“片”制宜,同时,我认为高群书也是在努力拍摄一部亲切的“爱国主义”电影——这种努力可能源于高群书的电视剧经验。
《东京审判》在很多方面虽然都很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说教式的“爱国主义”电影。
高群书以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口,很正面地向我们讲述了“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
梅汝璈是一名中国法官,他的见证自然是带有民族意识的,但他并没有说教,他更多的是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
对历史题材的电影来说,我觉得“就事论事”的方式是最有力量的。
当然,如何“就事”,又如何“论事”,这就考编导的功力了。
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近代的历史题材电影,取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段历史讲起来都有一匹布那么长,如何裁剪这匹布对影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没有完整地看过“东京审判”的资料,我不知道在高群书的裁剪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裁剪“方案”。
就《东京审判》而言,高群书让我们通过史料的影像化和不多的“剧情”对“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了解——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能够让那段历史变成我们的记忆。
《东京审判》是高群书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高群书的用心和卖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却是一部非常“难产”的电影。
《南方周末》上曾报道过该片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影片的完成过程就是一个严重的“制片事件”!
据说,剧本的内容比最后成片是多不少的,有些剧本中的人物甚至没有出现在电影中。
不知道这部影片还会不会有一版“导演剪辑版”。
对一个中国导演来说,法庭电影与外语电影都是难度系数很高尝试,《东京审判》并没有交出让我们满意的答卷,但它至少是一部及格线之上的作品。
和小林正树导演的鸿篇巨制的同名电影《东京审判》(1983)比起来,高群书的版本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失为一个“中国视角”。
8年后,一部名为《十二公民》(2014)的法庭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这部影片明显是“模拟”《十二怒汉》的,其中的“陪审团”也算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但这一切,只能发生在“模拟法庭”中,而不是法律实践中。
单独看<<东京审判>>将并不能令你彻底过瘾---如果你能够有瘾的话.这么华丽的一道主菜如果开宴就上,那么不仅不够刺激,也不够味道.我们需要一道绝美的开胃餐:<<我的1919>>.事实上这两部影片极其相似---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可是我的总结归纳能力很差,我没法将我的种种感觉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所以假如你看了这两部片子,并且和我有类似感觉的话,请你一定将它记述下来.梅汝璈在影片开头为了争座次, 以退出法官团作为威胁,两次的交涉,以退为进,他达到了目的,维护了中华民国最基本的尊严:如果中国的排名甚至还不及在亚洲战场除了退却和投降外一无是处的欧罗巴废柴UK,那么随之而来的羞辱将无法估量. 可是仅仅20分钟, 梅汝璈就获得了他的胜利.反观27年前在巴黎和会上奔波努力的顾维钧,为了国家尊严与利益,机关算尽却不敌日本人一纸退出和会的威胁.以退为进,日本人达到了目的.影片结尾,梅汝璈力挽狂澜独木擎天, 终将首恶绞死以谢世人,晓以大义的同时是事实在做后盾.什么事实?中国是战胜国,是被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与苏联主席所承认的,能够一起平起平坐的四大强国之一.虽然这"强"字来的总有点虚,可是比起维希法国,却真的不知强了多少倍.再回头看看顾维钧, 代表团人心涣散,无力回天, 顾博士以一人之力做最后一搏,发出的声音与列强来讲却无关痛痒, 唯顾博士一力支撑,以拒签和约维护了中国人最后的一丝尊严.同流血汗然同途殊归,吾今观之,可发一叹.如果要陈道明来演梅汝璈,我将毫无意见.
我只能说,只有善良,爱,和平,只有以这样的名义,我们,才有行动的意义。
审判部分么想像的精彩,还要突然跳出来个英达………………
世纪大烂片
这种主旋律的电影看起来都不如纪录片有意思
本来挺有气氛的一部片子,在朱孝天开口的一霎那全体笑场,拜托,好歹找个人给他配音啊
即使有那么几个主要演员演的真烂,但是,起码让我在看完之后思考了一些
就电影本身而言很一般,朱孝天的表演也太生硬了吧。。。感情副线好多余,整个基调也太缓慢沉闷了,最后投票那一段还不错
败笔太多了 咳 最大的败笔是叫了朱孝天等不会演戏的孩子
一如网上愤青的帖子,除了炽情一无所有。
看了两遍.高中的时候电影院看了一遍然后学校又组织看了一遍!
主要是那个foolish 4的成员叫什么来的太倒胃口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那就太……
每个国人都应该看看的影片,此片唯一的不足就是太短了一些,有些入戏未深就戛然而止。日本人说自己的武士道,可面对审判却贪生怕死,作为一个武士应该切腹自尽,坦然面对一切。
只能说很弱
I don&#39;t need your explanation.
比想象中的要差很多,比《纽伦堡大审判》悬殊很大。背景音乐没个完的响,音效疯狂的飞,镜头渐黑的切换极为低幼,且屡试不爽。没有分量,没有直指人心,完全是流水账。
第一次看到中国有这种类型片。
题材很好但难拍,中国的老戏骨和众多外籍演员演得很好,其他中国演员比较符号化。战争不是用嘴发动的,更不能用嘴结束,唯有用正义的战争反对反动的战争。辩证法,战争有自己的规律
小时候买的DVD,蛮无聊的。
都是看了火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