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
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
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
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
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
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
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
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
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
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
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
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看完《延边少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在我看来,迷茫的延边少年追求韩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的追求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迷茫的少年与迷惘的盖茨比,遥远的韩国梦和不可及的美国梦。
首先是剧情方面。
短片的开头,是少年靠在电线杆上,远眺着一个年轻人坐着简陋的、开往韩国的卡车离去,电线杆的另一边是从韩国归来的人们用韩语讲述着生活的琐事。
废墟中的家、收不到信号的老式电视机、即将报废的摩托车、一玩就坏的电玩……破旧的偏远小镇的反衬下,是遥远的韩国的美好——去到韩国只要2000块钱,去到韩国就能赚到钱。
短片从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表现了少年对于韩国的渴望,或者说是迷茫的向往。
后续故事,表为寻父之旅,实为寻梦之旅,找到父亲从而寻找去往韩国的路。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在美甲店工作的女人。
女人陪他一起寻找父亲:一起在电玩店里玩游戏,在海盗船上给他唱歌……在没有父亲的生活里,女人作为一个温暖的来源,给予了他父亲所未给予的温暖,因而他对她是好奇的,甚至是渴望的。
一个迷茫,不得温暖,憧憬韩国的少年与一个年轻漂亮,同样向往韩国的女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滋生爱情的火花,但是他们却被梦想——远离这个偏远落后小镇——牵扯到了一起。
最终,少年找到了父亲。
全片少年唯一一次韩语就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去韩国”,至此,观众便了然,原来那么久的寻父之旅只是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韩国、提供给自己去韩国的资金。
其次,人物方面。
全片仅出现的两个清晰的脸——少年和女人。
影片开头一系列场景:少年远眺,老人聊天和落后的小镇景象,可见,少年对所过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是麻木的,因而越麻木,他就越向往大家口中的“韩国”。
但是,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定吗?
不是的。
少年对于韩国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到韩国,而妄想骑着摩托车一路开到韩国,却不知中间还隔着一整个朝鲜。
因而他是迷茫的,是所有那个城镇少年们都有的逃离感。
女人也有着一个渺茫的韩国梦:她想到韩国做女团。
“咱爬的挺高,你爸来了也能看见”这是女人带少年去海盗船找父亲的话。
细想一下,女人带少年找父亲的都是什么地方?
电玩店和海盗船。
其实女人只是带少年寻找格式化生活外的乐趣吧?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讲述自己的梦想。
在那个海盗船的夜晚,讲述梦想的她是模糊的,她的歌声更是飘渺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她的韩国梦是遥不可及的。
而与之对比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她只是一家小美甲店的小员工,梦醒的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小美甲店,念着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口号。
与少年不同的是,她虽然也有着韩国梦,但是她更加清醒。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因而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美甲店继续做个普通人,勤奋地工作。
少年和女人,两个同样怀揣梦想的人,在这个小镇里互相取暖,互诉梦想。
但是,少年的迷茫让他第二天执著地骑着摩托妄想开到韩国,而女人的迷茫确实更加清醒的,第二天她还是那个为生计而工作的小市民。
短短的15分钟的小片,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丰满的怀揣着韩国梦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感。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
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
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
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
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
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
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
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
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
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
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
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
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
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
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
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
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
”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
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
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
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
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
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
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
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
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
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
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
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
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
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
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延边少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延边山村的少年去城市想找父亲要旅费去韩国,想要逃离山村,追逐理想的故事。
影片浓缩在十五分钟,体现了导演的把控力。
故事表达少年为了去韩国,逃离现实的处境,坚持不解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谓诠释了什么叫做浓缩的精华,用有限的时间,诠释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引起共鸣。
延边少年的心境与经历何尝不是诸多年轻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突破现状,追求更大的目标。
也正印证着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远方,出去闯荡,路途必定会经历心酸苦楚,但是每个年轻人何尝不想奋力一搏。
有一个镜头,前面一路骑行,道路两边,一边是汉语的字体,一边是韩语,少年径直向前骑行,任凭冷风迎面而来。
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出来少年的内心,面临两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目标,无论坚持的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心酸、苦楚,都不会磨灭掉心中的赤子之心,必定会坚定无疑的一路走下去。
即使会有对于来自父亲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他追逐的心。
影片也讲述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无知。
试图接触但又羞涩的心境,也是每个少年时期的男孩应有的心态,他们期待爱情,却又欲言又止,或许陪伴是最长情的吧。
片中的少年和美甲店的姑娘有着一样想去韩国的想法,经历过没有电的海盗船上姑娘陪自己找父亲,少年听姑娘唱韩语歌,但过了一夜,姑娘依旧去了美甲店,喊着口号,安于现状的工作着,而少年选择远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未来怎样,或许无法判定,可以确定的是少年不会后悔吧,又有多少年轻人都经历着少年所经历的呢?
影片映射着很多小山村里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或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出去打拼。
像片中的山村,基本村中只剩下老人们,老人们讨论着谁又在韩国挣大钱了。
少年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区,是外出打拼,还是安于现状,很明显,少年的选择是一路坚持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断努力着,尽管父亲的不支持,对于家庭现状的妥协,选择自己争取。
从这部影片可以很好的映射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少年的烦恼,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烦恼;少年所经历的,是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着的,他们迷茫不安,无所适从,但必须前进。
因为时间不会等他们一分一秒,这又是公平的又是严苛的。
但无论怎样,向片中的少年一样,前进吧,不要停下了,尽管路途中会有心酸、无奈、妥协,但会有更大的欣喜在等待着,这追逐的过程,或许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可谁又真正了解少年的处境?
《延边少年》讲述的正是一个毕竟少年的烦恼,少年之愁并不比成人少。
傲娇自大、一腔热血、佯装成熟、沉默寡言,影片表现了一个很真实的男孩,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少年。
少年介于成年与儿童之间,他们往往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自身的稚气又未完全脱去,因此常常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麻痹自己,企图欺骗别人。
假装会抽烟,被修车的嘲讽“毛还没长齐”;假装会骑摩托车,其实车已经快报废;假装会泡妞玩浪漫,却根本留不住女孩;假装自己能出国拼出一番天地,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敢辩言。
这个少年的假装,处处露出马脚,与其说是在骗别人,不如说是在骗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为自己忧愁。
小胖去了韩国,使他羡慕,看着眼前的朝鲜土地,荒凉,寒冷,没有希望,哪个少年会像那几个打牌的大爷大妈一样待在这里成长呢?
即便是离开眼前的这片农村土地,可父亲不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修摩托吗?
少年往往胸有大志,韩国成为了他的选择,可梦想终归只是个梦想,父亲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你要去韩国踢球吗?
”是啊,除了会踢球,他还有什么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呢?
哪怕去了韩国,也不过是混吃等死而已,倒是老老实实上学才可能有个勉强的未来。
这种忧愁不只是一个少年独有的,当今社会下,有太多的少男少女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会为自己的梦而兴奋,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做梦时就像那一直不会停下的海盗船,精彩而奇幻,但是梦总会醒,醒来之后,不过是像那个美甲店的姑娘一样,照常工作,照常安于现状,照常喊着一些看似满腔热血实则索然无味的口号来麻痹自己。
那个少年亦是如此,梦醒后,掉头回家,回到那片严酷凛然的土地,回到冷酷无情的现实,没有选择,唯有茫然的自己。
只不过这次,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少年亦有愁滋味,愁上心头,愁白少年头。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少年追梦路-观《延边少年》有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
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
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
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
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
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
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
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
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
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
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
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
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
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
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
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
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延边少年》影评首先。
当我第一次观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发现这部片子的风格略微和《路边野餐》《白日焰火》有少部分相似之处的镜头。
并不是剧情,只是拍摄与导演的风格。
片中的固定镜头占少数,大多是缓慢的摇镜头或是肩扛镜头,为的是给观众有代入感和与导演的风格所契合。
以缓慢的情绪来讲述整个故事。
整体基本都是冷调子,可以与寒冷的冬天的较为沉闷的气氛所搭配。
而且片中只有少数的大景别镜头,其余都是中近景,并且都采用的大光圈,可以做到让镜头更为传神,更可以减少观众与影片演员的距离感。
片中的演员不多,却能够如此饱满的讲述一个故事。
相信如果给导演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让这个片子变成长片。
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至于影片内容,是一个位于“空心村”的少年想要走出家乡的故事。
以少年去找父亲要旅费为主线。
讲述了想去韩国的一男一女的故事。
男孩彷徨迷茫不知去路。
女孩则是不甘在美甲店的寂寞想要走出国门。
两个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都不知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弥漫着无力感。
而且由于是在东北延边拍摄,影片中点不着火的摩托车、不好使的海盗船、坏掉的赛车游戏机、迷茫困惑的少年……不光是韩语招牌,这些都在体现“延边”的概念。
“少年的烦恼是什么”?
有很多,譬如那辆快要报废的摩托车,一入了冬就打不着火。
《延边少年》主要想要表达的就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她陪她一起去找爸爸,海盗船停电了他就用手推,也许这不是爱情,只是两个相似的人都可怜着对方。
从最后男孩在清晨走的时候看女孩的眼神就可以看出。
当影片结尾,男孩独自骑着摩托在公路上行使。
遇见了边防封路,望不见出口的他,也不知道回去之后又能怎样。
其实这个结局很好,会给观众自行想象结局的空间,也许他们两个人逃出了县城,逃到了城市,去了韩国,又或者是其它一些更为荒诞的地方。
我们可以说,是发展,是生活,是生存,可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未必是的。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起初还以为有点新意……
往回走吧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2019 海南新浪潮展映上看的。 没什么印象,但制作专业没得说...毕竟是戛纳看中的 hhh
看完有种钝钝的后劲,迷茫、无从抉择、边境里被钳制的命运底色需要缓冲一会儿才会显现。给导演标记一下刷刷热度,喜迎老铁来豆瓣。
魏书钧的短片,导演扮演了一位摩托车修理店的修理工。少年的迷茫,青春期的懵懂无知,被15分钟的短片表现得含蓄微妙。
问题在于一切都太对了:每个镜头都拍的有型有范(当然不得不提一开头车行道两旁的中韩双语标语,和男女主角深夜对谈的“浪漫”摇移镜头) ;每个矛盾点都出现的恰到好处;就连演员的调教(游戏厅里男孩看女生一眼后沉默回头望向屏幕)都显得如此理所当然。好像导演就想让你承认:看吧,这就是生活(・ω・)👉连二次元世界都开始避免“一眼望到头”的故事/人物形象了!另外男女主一点都不像不像东北银 er
虽然片子很短,导演的影像风格还是很明晰,整体的控制很好,期待长片。
我看了个啥?只有一个镜头还不错 来回晃着听女孩唱歌
听说我魏哥本来打算拍个机车穿过中朝边境的镜头?6
不完整
总体来讲就是个规矩的短片作品,技术都成熟了,但是整体内容没啥亮点。
一个破摩托车不够去远方
延边少年润韩失败记 完全学生作品质感 作为短片相当无趣 戛纳评委的脑子是被男主角的摩托车撞了吗哈哈
特殊的地理环境只在开头和结尾展示,具有象征意义,也是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一种间接刻画手段。在短短的15分钟篇幅里捕捉到青春叛逆、同龄人的追求,以及凋敝无望的生活环境,都为主人公的出国动机提供了充分的暗示。像是截取自生活的一个片段,如能秉持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扩展至长片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是去韩国,还是留在延边?小镇少年的出路就像被士兵封锁的道路戛然而止,能否自己选择仍然迷茫未知。叙事简单直白,刚开始就结束了。导演风格且是立住了。两星半
不错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