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爱沙尼亚电影。
令人惊喜的小成本战争片,区区150万欧的预算,恰好契合了规模庞大的二战中小小的爱沙尼亚战场。
如此低的预算之下,道具水准却极高。
数量众多的各类轻武器,至少我这个半吊子军迷没看出什么破绽来。
就连苏军开美式卡车、吃美国罐头这样的小细节都注意到了,只能说本片的军事顾问和制片人有高水平。
说回电影本身。
爱沙尼亚在二战中算哪一方呢?
二战开始前被苏联侵略,开战后被德国侵略,战争结束前又被苏联解放…爱沙尼亚人民自己恐怕也说不清。
毕竟,他们既不喜欢希特勒的照片,也不满意斯大林的态度。
说到底,谁才能代表爱沙尼亚人民呢?
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师?
苏军的爱沙尼亚步枪队?
也许那对把美国罐头当成高档德国货的老夫妇更像一些。
双主角接力的方式实在巧妙,一方死了,另一方才走上前台。
真是个残酷的隐喻。
主角之一卡尔的妹妹,大概就是爱沙尼亚人心里二战中祖国的形象:哥哥加入党卫军,死在了前线;爱上的苏军军官,没过多久也死于非命;而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到两封未能寄出的信。
又一个残酷的隐喻。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拥有这样的共性:能立体表现一个时代。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静静的顿河》《雪国·古都·千只鹤》《百年孤独》等等,那些文字都鲜活的再现了某个曾经出现过的时代,通过白纸黑字,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所谓立体表现一个时代,我的定义时代横截面和时间的流动共同体现。
这不是一个加法,而是一个乘法。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动,时代中的所有人和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变化。
能将这种大趋势的变化表现出来,才能称作为立体表现。
而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是《霸王别姬》,时代跨度极大而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全都表露无遗。
要知道任何作品都不能包罗万有,能选取到几个富有代表性的个例来表现一个时代,就已经足够让人拍案叫绝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逐一罗列了。
这部《1944》也足够做到了。
只是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却把二战前后在爱沙尼亚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事端一一娓娓道来。
——·——·——·——·—— 分割线下是剧透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沙尼亚被苏联和德国反复争夺,而爱沙尼亚平民则成为了双方的炮灰。
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亲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兵戎相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将代表德国战斗的爱沙尼亚人们称做蓝方,为苏联效力的爱沙尼亚人称为红方,这样易于区分。
首先出现的是蓝方。
在战火纷飞下他们一个个死去,但是补给给他们的新兵却只有两个人。
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德国军方派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还给他们发希特勒的照片。
可惜这招并没有卵用,每个蓝方军士都会对希特勒照片狠狠啐一口:“老逼养的!
”前一秒众人还在喝酒干杯强颜欢笑,后一秒他们的战友就死在了对方狙击手的枪下。
情绪急转直下,我们突然看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每个人都是一枚棋子,随时可能被对方吃掉。
很快红方与蓝方相遇,然后交火后彼此离去。
红方同样有苏联军官前来洗脑,恐怖的红色铁幕绝不亚于纳粹的疯狂。
红方上士把蓝方阵亡将士的信送到其妹妹手里,却无意间爱上了对方。
直到他自己死在苏联长官的枪下,他都没有勇气告诉她一切:是上士本人害得她家破人亡,还亲手杀死了她的哥哥。
实际上,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杀害了那么多人,破坏了那么多家庭。
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我相信,爱沙尼亚人永远忘不了得来不易的国家独立,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所以我相信爱沙尼亚人会明白,他们如今的和平生活绝不是靠手撕苏联人和德国人所得来的。
刚刚看完影片。
影片开始的炮击场面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很强(让我想起《兄弟连》雪战里的视觉效果,当时吓得我够呛)。
在电影中双方远距离开火时并没有子弹击中人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士兵只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够血腥),另外机枪开火的镜头觉得枪火有些假。
这是两处个人以为的不足吧……我看的好像是德语配音版,所以场景声效没有完全出来,看了几分钟总觉得声音很奇怪,音量调高后人声特别大但环境声却不协调。
后面看了预告片听到原声才确定是配音版。
本来会打四星。
看到快结束时结局却让人不由得感到……两个男主角都……不过这也是影片高明之处,影片给我的泪点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写。
所以值得五星,为最后的泪目!
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虽然电影过半她才出来。
注:短评字数所限……难道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 )
亮点:* (SS外籍志愿兵団)这部片子应该是战后70年之间战争片中極少数,甚至可能是第一部提到SS外籍志愿兵団的战争故事,令人可喜。
在战争人员日渐吃緊与希姆莱的授意下,SS在战时曾经庞大的招入衆多非德系的部队。
外界一直以为SS是个血统纯正的德国纳粹党军,那是德国宣传机器的努力结果,其实在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其中甚至有斯拉夫人,印度人组成的部队。
*(制服与装备)电影中德军外籍部队身上M40羊毛制服从领章、肩章、臂章,各款SS迷彩盔套,罩衫与单兵装备的细节,几乎无懈可击,甚至羊毛制服上还普遍配有金属的“皮带支撑钩”与正确颜色款式的褲吊带(这种细节太惊人了),硬要挑刺勉强去说也只有以下几点:- 单兵铲:后期士兵用的铲子应该是折疊型。
电影中的直铲在43年前战争早、中期使用。
-片中只有一人穿全套的M44斑点迷彩服,似乎有些怪,但不是不可能。
* (MP44弾袋)电影中士兵所配的MP44的弾袋绝对是我在目前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最好的,细节最正确的,好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真品”。
*(M24手榴弹架)片中有一幕有一士兵在战壕中急急忙忙拖着一个装滿棒型手榴彈的箱子,㩗型箱子本身不稀奇,而是箱内有这一款专门特制放手雷的铁线架子非常稀有少见,这应该也是第一部战争片中,出现这款至今已经是相当稀有的物件(因为架子锈了稍稍变形,判断应是使用真品)*(M39卵型手榴彈)二战电影極少出现,但是在战时应该是常见的徳军武器。
好玩的是,片中引爆前,手榴弹顶部的引信尚未开啓,呈现完整状态(是无法引爆的)。
*(卡车)片中竟然出现了一部極为稀有的早期德军军卡Krupp(1.5噸,6轮)这也许是目前唯一的战争片中出现过此款军型。
虽然与片中強调的时间点上相契合上会有些怪,但是看到还是令人惊喜。
* (车辆塗装)1943后德国在东部战线的所有军事车辆在国防部的要求下,应该是漆上土黄色。
片中已是44年,又在东部战线的热战区,但是没有任何车子漆上该色,这是不合乎当时规定的。
*(MP38)片中出现多次,多把。
这款稀有的早期型的衝锋槍在北美不多,所以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更少。
*(破甲拳)片中使用的破甲拳制作水准極高,所有细节完整再现,绝不是一般粗织爛造的电影道具。
*(37mm反战车砲)此砲的火力在1944年还有用吗?
不知为何出现。
但是硬要说成是步兵战壕的辅助性防禦性武器也说的通。
*(75mm反战车砲)塗装正确,射击画面真实,漂亮出击。
可惜阵地中置放的数目太少了,怎么挡的住潮水般的苏军呀。
*(皮靴)在集体埋葬死掉的俄军与德军那一幕,俄方士兵的靴底竟然是颇有现代感的橡膠靴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徳军靴底的细节完全正确。
这也是二战战争片中少见的用心。
* (德式稍息动作)在俄军阵营中新兵出现徳式的稍息动作,引起俄方主角的一段谈话,这细节绝对是经典。
我个人认为是大亮点,对非徳军军迷很难感受到这历史性正确。
很小众的电影,很没存在感的国家。
战争题材,节奏缓慢,毫无燃点,能坚持看完,着实是因为讲诉了一个我从前不曾知道的二战的另一面。
可又怎样呢,世间太多分分合合、同室操戈,自古以来如此。
是非对错自在人心,立场不同答案不同。
我们不必为别人落泪,因为别人亦不会为我们抗争。
想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最后的结局就是与全世界为敌。
所以,国也好,人也好,都有天时地利的缘分,不必解释,不必寻求认同。
活下来才有希望。
爱沙尼亚,很少有国人知道他在欧洲版图的那个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独立于1991年苏联解体。
上一次独立还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
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
很小,对于中国人来说。
历史上的爱沙尼亚,一直被北欧各国轮番统治,简称轮奸。
一战之后他终于第一次独立了。
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 苏维埃承认了他的独立。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再一次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刚过一个星期,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
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苏联再度占领爱沙尼亚。
本片诉说的就是1944年爱沙尼亚人和德国并肩作战抗苏的战争。
在爱沙尼亚人的眼中,俄罗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占领后的爱沙尼亚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直到苏联解体再次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欧。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
历史原来就是如此,这让我又想到了苏芬战争。
片头文字说明: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二战”爆发。
1940年苏联并吞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苏联红军。
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德国军队。
1944年苏联红军重返爱沙尼亚边界。
在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同一个民族在无可奈何被划入两个敌对阵营,遭受从肉体到心灵的撕扯、撕裂、厮杀……,除了爱沙尼亚还有波兰、芬兰等,想起波兰电影《卡廷惨案》(波兰著名安杰伊·瓦依达执导,《下水道》的导演)、《沃伦》(波兰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执导)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前南斯拉夫最知名的导演、“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
前半段加入德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视角,后半段是“赤化”的爱沙尼亚人视角,两者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巧妙又合理地实现了视角的转化。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
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
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
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
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
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
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
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
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
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两恶可以死了
战争真是泯灭人性。
大赞开头打老毛子那段
爱沙尼亚被德国和苏联分成两块,国人间自相残杀
全片支线太散,人物塑造不够立体,戏份平摊导致没有突出的角色非常脸盲,后半段加入的煽情戏很突兀与主线分割严重,打乱了整体基调。本片既黑苏联又黑德国纳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将他人性命置于危险,这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所以弱国无外交,国家无法独立就只能像爱沙尼亚一样谁想侵占就侵占,想欺负就欺负,任人摆布毫无主权。“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看到7分钟就删除了。先不说意识形态,穿着纳粹党卫军军服作为正面描述。。。。单就主角被吩咐去拿弹药,半路在有卫生员的情况下折返管闲事去帮忙救护伤员导致机枪没子弹,机枪手战死这一个槽点就不值得浪费时间了。
视角独特
历史没有正义可言,小国永远只是夹在大国游戏间的炮灰,从爱沙尼亚党卫军视角切入,由一场爱沙尼亚人不打爱沙尼亚人的矛盾中把视角转向爱沙尼亚红军,被迫走向两个立场的爱沙尼亚人从来没有真正信奉过希特勒或者斯大林,但依旧被裹挟进历史罢了。
右边是疯子,左边是土匪,夹缝中求生,小国的尊严。
故事真是精彩,尤其是通过一次战斗把两条线索衔接上是神来之笔。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个民族关于战争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爱沙尼亚用无奈与荒谬诠释战争无解。一群年轻人稀里糊涂加入德军苏军,他们把酒言欢、拿希特勒照片开涮、讨论遇到本国人怎么办。直到尤里杀了同乡并爱上对方妹妹,故土难归,他们像旷野上抱着娃娃的孩子般迷惘。节奏稍混乱。
毫无新意 2015年6月7日。2020年5月二刷,当时没走心看,爱沙尼亚再二战中都德国苏联反复蹂躏,军人更是打了这边打那边,还避免不了打自己人和《登陆之日》的朝鲜有点像。剧情张力还是不行,特意知乎了爱沙尼亚,一个夹在欧洲的小国
剧情主题很棒,但是又是辱苏。刻画刻板苏联政委印象。烂片!
一前一后双男主,视角转变水到渠成,同胞在共同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愿悲剧不再重演。
在世界大战之中,小国很难夹缝生存,只能沦为大国的傀儡和工具。德国人来了,爱沙尼亚人就变成了德军。苏联人来了,爱沙尼亚人就变成苏军。爱沙尼亚德军和爱沙尼亚苏军开战,兄弟自相残杀。
看的云里雾里的
通俗战争剧
小国的无奈。
算是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小国大制作了。爱沙尼亚视角的二战。夹在纳粹和苏联之间的弱势民族,并不是德国有多好,而是真的仇恨苏联。真实的战争场面,二战末期SS没有装甲坦克了,苏联T34钢铁洪流只能靠步兵炮和铁拳抗击,德军爱沙尼亚士兵训练有素。 导演是《金橘》的农场主。前半段精彩,后半段略狗血
剧情略显单薄,没有深入。很少见到这样的剧情。前段是一批人演的,后段又换了一拨人。也许正是导演的用意吧:爱沙尼亚这个弹丸小国被两个大国侵略来侵略去,虽然有认贼作父的感觉,但毕竟是迫不得已,小国的生存之道便是如此啊!总要依附于大国,自己的老百姓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在终于独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