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纺织姑娘》剧照

《纺织姑娘》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流浪汉世界杯主播火线警探第二季花咲舞无法沉默灵异牧场五个扑水的少年它在身后住宅区的两人超胆侠杂鱼们胸怀大志!特『刀剑乱舞-花丸-』~雪月花~月之卷陆小凤传奇之大金鹏王追风筝的人刑警与检察官,有时是法官。幻镜阁狙击精英:秘密任务东京塔人类我的康乃馨记忆奇旅深夜食堂背中不会拿捏距离的阿波连同学第二季异世界悠闲农家高海拔之恋Ⅱ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正义的天秤第二季女子监狱第一季我们这一家NEXT欧耶芭蕾

《纺织姑娘》长篇影评

 1 ) 温柔的凡间烟火

在看简介时我以为这会是部非常压抑苍凉的电影,没想到却这么的温柔。

导演缓缓的为我们拉开帷幕,克制的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李丽是个纺织工人,在快倒闭的工厂里做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丈夫已经下岗了,在菜市场卖鱼,是一个不善言辞没什么表情木讷的男人。

他们有个儿子,在学钢琴。

然而有一天,李丽被查出来血癌,噩耗就这么降临在这个平凡清苦的家庭。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悲痛欲绝,他们依然按着以前的节奏过着乏味重复的生活。

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即使偶尔的哭泣都是无声的,独自的。

李丽决定自杀,她买了个平时难得买的粉红色蛋糕,打开煤气,在蛋糕里放上安眠药,一口一口面无表情的吃。

但提前回来的儿子让她中止。

她在儿子的钢琴声中痛哭,不知道是为自己无法解脱而痛苦,还是侥幸活下来的百感交集。

她决定用生命最后几个月时间去找年轻时的情人,去质问他为什么寄出去上百封信却没有一封被回复,去解开这个困扰她每一天的心结。

而那个已经苍老的男人说:“我一封都没收到。

“怎么可能呢?

”李丽质问。

怎么可能呢,我寄出去上百封信,我对你的所有情爱,我因此赌气嫁给了我不爱的男人,我甚至直到父母死都在怨恨他们。

怎么可能呢,我这些年所有的决定,却只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导致。

可是生命无法重来,我也即将死亡,我除了默默咽下这苦果,什么都做不到。

一起去看了北戴河的海后,李丽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下男人在空空的旅馆房间站立许久。

他从杂物里找出十年未动过的手风琴,在无人的客厅拉起《纺织姑娘》。

她回家,在火凤凰昏暗的灯下跳舞,仿佛在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力。

她终于还是倒下。

在知道丈夫卖掉房子来救她时,这段因为赌气的婚姻终于和解了。

她在进手术室时伸向丈夫的手,被紧紧回握。

然而李丽还是去世了,在新年的第一场烟火之前。

她的灵魂缓缓起身,抚摸为她守夜的丈夫的头,走到窗边,沉默的看烟火。

 2 ) 儿子与蛋糕

李丽第一次自杀让我印象深刻。

蛋糕作为庆生的标志物,成为李丽藏放安眠药用于自杀的糖衣。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阮玲玉》里的那碗绝命粥。

绝望的人,即便选择死亡,也会想死得体面,死得疼痛少一些。

儿子的出现,携带着他那稚童天生喜好甜食的性格底色以及作为底层阶级唯一有“资格”庆生的家庭角色——被宠爱的独子的身份,闯进李丽濒临崩溃、一心求死的心理空间时,毫无疑问地成为生命、存活的象征,与“死亡蛋糕”形成天然的对抗,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与活泼可人的言语抵消了李丽内心的负能,引导其从蛋糕挑出余下的安眠药,去厨房呕出尚未溶解的药片,关上煤气灶。

后景儿子的模糊身影和她喉咙发出的干哕声,提示出她内心“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的暗语。

正如王全安在谈及女性在他电影中的地位时说到,相对于“男性的世界往往有一种理性的色彩”,“女人和命运的关系可能更近。

通过女人往往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世界也许千变万化,但一个女性所关注和代表的往往是永恒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她有哺育后代这样不容马虎的责任。

”因而从这一场自杀未遂的戏来看,李丽的母亲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为母则刚”的代表,也是对于女性性格与命运的铺陈是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的力证。

 3 ) 石灰池里的金鱼

幸好没有听信一些人评论,否则我就错过了近来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并不比图雅的婚事差,甚至要好过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此片的总体评价。

王全安一个绝对不能小嘘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中的张艺谋,是,这个不假,但是王全安相比张艺谋的写实主义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图雅与姑娘,明显有着秋菊的影子,但王全安要更深刻,因为他关注的已经超脱一种体制与政治的寓意,而更关注了人。

 4 ) 纺织姑娘的遗憾

该片讲述了李丽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

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

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

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既然孩子的命运已经注定,或者说李丽自己已无法把握,那么在有限的时光里,她所能做的只有再重温一次初恋情怀了。

于是,她动身去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这是她真正的爱,也是她唯一爱过的人,相比较而言,她现在的丈夫只能是一个合法同居者。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李丽在卧轨自杀未遂后,被铁道工人追赶,追着追着自己到笑了起来,她为什么而笑,她临死之前大概没有了什么痛苦,该做的都做了,该见的都见了。

 5 ) 无处话凄凉

看完了电影《纺织姑娘》,感觉真是“无处话凄凉”。

  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洗具;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那是咫尺天涯,是杯具。

西安的环境,配合西安人耿直的性格。

俄罗斯的民歌很好听,弹琴的人在,可惜听歌的人却已走远。。。

  心里有爱,生活才会幸福,才会感觉到有希望。

  人生苦短,好好走好自己来时的路。

    电影拍的不错,感情很细腻的表达出来了。

最近也拿了很多奖,超赞!

 6 ) 被误解&忽视所蒙蔽的双眼(剧透)

是从什么时候起,女主角开始抱着这样无所谓,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过日子?

找了个老实人结婚生子,仅仅是为了气父母;无端找茬和丈夫吵架,只因为她不爱他;违反纪律被扣工资,就能无休无尽地抱怨一整天;她带儿子去学钢琴,想起的是年轻时拉手琴的恋人。

她对所有事情没有热情,琐碎的事(因在车间吃饭被扣工资)会激怒她,事关生计的事(工厂即将倒闭)她又漠不关心。

这种生活的核心心态显而易见是,不耐烦。

她在病房外听到自己患了血癌,既不显得惊恐也不绝望。

打开煤气,在蛋糕上撒上安眠药吃起来,却被忽然回家的儿子打断了。

她在洗手间失声痛哭,好像自己连提前结束生命的权利都要被夺走。

她坐在工友的身边抽烟,一起骂骂领导,也听工友讲自己的婚姻和病情,却绝口不提自己的。

工友嘲讽围在手风琴青年身边的年轻姑娘天真幼稚,她笑笑。

工友说可以给她介绍个情人吧,她依然笑笑。

她似乎一直在想,又似乎什么都不想。

她好想什么都不排斥,又什么都不接受。

外界剧烈的变化并不使她迷茫,她像是被抛弃在某刻的孤儿,之后只是随波逐流地被时间推着走。

她对丈夫撒了谎,搭上火车去北方找年轻时的恋人。

穿越重重的生产线,最后在印染厂的生产线末端找到一个灰扑扑的,已经在沉重的生活中憔悴不堪的中年男人。

而她在生命结束前,她只是想来问一句,为什么她寄出的百十来封信,他一封也没有回?

这种质问,像是临终前的审判。

而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并没有收到她的信,而且像她一样,男人也心怀怨恨虚度了十多年。

男人不再拉手风琴,不再向别人描述大海的样子。

他有一个爱唱歌的女儿,身上仿佛有年轻时恋人的影子。

所有情绪失去支点,一下落了空。

两个人低头默默地吃东西,尝到五味杂陈。

两个人一起坐车去北戴河看了海,终于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第二天她不告而别,躺在了北方城市的轨道上。

依然想死。

而火车开来前却自己缩成一团。

最后在铁路职工追来制止她的时候还一路笑着跑了起来。

她不再害怕活着了。

她回到家里,下了岗。

丈夫依然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关怀守着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载着她和同事们谈笑风生地经过雪地;在舞厅外等她在音乐中最后的狂欢。

电影一直以克制的情绪进行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木讷的丈夫倾家荡产为她做治疗,追着说漏嘴的孩子跑出病房;曾经的恋人从楼道里的废物堆里翻出手风琴上楼,拉起那首《纺织姑娘》;恋人的爱很深,丈夫的爱很沉。

2个男人木讷的表情之后的深沉感情,冲破了被误解和被忽视,终于以沉默的姿态爆发。

抗拒的心曾蒙蔽双眼,而生命结束前,她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灵魂从病床上起身,抚摸熟睡中丈夫的头。

她走到窗前,新年的焰火正在空中盛开。

纺 织 姑 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她年轻又美丽 褐色的眼睛金黄色的辫子垂在肩上她那伶俐的头脑 思想得深远你在幻想什么 美丽的姑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

 7 ) 舞厅里陌生的那抹霓虹 ——评中国电影《纺织姑娘》

近十年前看过王全安导演的《月蚀》和《图雅的婚事》,之后就再没接触过他的电影,这次忽然看到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纺织姑娘》,竟然觉得颇为惊艳。

豆瓣上好多人说电影的剧本没有写好,从情节的流水化日常以及周旋空间的单调上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成立,从两个男性角色的人物设置上看,造成的效果也的确如此,再加上平民老百姓之间清汤寡水式的对白,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只是讲述了一段在你我他的人生经历中,稍显悲情但并无多少沉重的有关个人追挽或者生活意义再现的如烟往事,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我没有给它打出五星的理由。

但打出的那四颗星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想第一颗星是给整部影片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从画面的角度看,不管是摄影也好,运镜也好,构图也好,还是画面中静与动,空与满,虚与实的分镜头配比,都体现出王全安导演以及摄影师在视觉传达方面具备的那种稳、准、老练,且朴而不拙的上乘修为,具体的例证不再细说。

再谈对声音的处理,整部影片无论是在轰杂的厂房车间,还是在安静的太平间夜晚,人声和机器声都作为一种修辞被至于环境的前景,这既突出了叙事的进展,也勾勒出了这部影片如同呼吸一般舒缓起伏的节奏。

如果说其中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属于急凑,那么另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就属于挽留,从而在描摹和象征的双重层面,替故事主体和叙事主体搭建好了一架可供伸缩来去的介入式的桥梁。

第二颗星则要给余男在部分时刻展露出来的演技以及表演天分。

在“火凤凰”歌舞厅里,在那个会让女孩子开心、放松的搭讪男人在旁边接听电话的“零余”时刻,余男所饰演的角色脸上那丰富而又美丽的表情变化,仿佛是一池清波之上某种轻快旋律的静止,仿佛是情绪被理性中和或者冷却之后,形成在脸颊与鼻梁之间的月光与霓虹,它体现出来的某种纯度让我为之沉醉,为之痴迷。

也许是被阉割掉的语言所替代了的缘故,那里面分明有一种虚构的涡流在空气中内卷。

而这既是电影演员作为影片创作者之一展示给我们的某种表现或者说是表达冲动,也是这部牢牢秉持着现实主义美学基调的影片在结尾处,在女主角死后突然静悄悄地复活,又默默地走向窗口观看除夕烟花的“溢现实”之外,另一个使得故事主体间离于当时的氛围和他者的“内现实”抑或“准现实”,也即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升华所在。

这里面同时带有一种“暂时”和“永恒”在某一陌生境遇下未经谋划,即兴完成一次交割之后的猎奇跟满足,这也是这部影片留在我心目中最美、最珍贵的一个镜头,它使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一些幸福背后存在着的无奈。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当李莉(余男所饰演的角色)和她昔日的情人赵鲁寒在北戴河的海边观光时,被路过的一个韩国游客拍了次合影。

照相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体会,那就是与赵鲁寒很自然地从头到尾注视着照相机的镜头相比,李莉在照相过程中显得心事重重且有些尴尬,她的眼睛在不停地躲闪,好像那双眸子是一对扑闪着翅膀的黄叶蝴蝶,在躲夏日里炽热的阳流一样,根本就没有拿眼神的焦点去对照相机镜头的焦点,而这时候负责给两人照相的韩国小伙子已经按下了第一响快门。

后来李莉在西安病房里拿到的那张冲洗出来的照片就是这样。

在这里,导演给了这张照片一个大的特写:赵鲁寒用他那略带羞涩但又不失平和的面部神色“望”着我们,而李莉的眼神和头则都是偏的,又一次间离到当时的场景之外。

这种略带忧郁和不安的间离,似乎是在呼应之前在舞厅里泛出霓虹光彩的那种幸福的间离,但随即余男的表演就把这种间离的情绪拉回到了现实的发生跟前。

随着第二响快门的落下,李莉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姿态,配合着照出了一张微笑着的面对照相机镜头的脸。

而这张照片按照逻辑的猜测,最终是寄到了北京工厂的赵鲁寒那里。

相比于给李莉收到的那张照片来了一个大的镜头特写,赵鲁寒收到的这张照片并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的镜头,照片里面的内容也就呈现不出来。

于是我们最终并没有看到李莉在后一次快门按下之后,凝固在照片上面的微笑和解脱,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在叙事句法和整体艺术升华上面的一个缺失。

如果补充上去的话,有了这样一个照片特写镜头的前后对比呈现,李莉这一角色的主旨调性就会显得更加蕴藉和饱满,同时也能够完成李莉在生活的打击之下几度发生间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某种不可挽回的常态的悲哀的塑造,也即普通人对命运的妥协和对人间烟火的依恋。

可惜导演和摄影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颗星和第四颗星分别送给在悠扬的《纺织姑娘》一曲中,旧手风琴一样远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中国广大而又沉默的产业工人群体。

林子懿 2020年6月28日

 8 ) 卑微的生命与浪漫无关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9 ) 还能开心就好

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10 ) 人不胜天

时间:2009年8月31日21:30地点:Theatre Maisonneuve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五天 - 主竞赛单元上座率:60%影片开映前,王导演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一个真实中国的现状。

这句话虽说讲得大了点,但也没有完全错-影片通过下岗、工厂倒闭、社会医疗保险、打擦边球的歌舞厅等比较写实地折射出中国社会某些人群的生存状况。

除了主角铁道上奔跑的场景外,个人比较喜欢李丽在北京跟旧情人涮羊肉那场戏,二人十年后再见,四目几无对视,追忆从前,只有叹一声命运捉弄、老天无眼。

虽然明白本片的悲剧基调和主角的悲惨命运是故事的根基,但片中反映出来的极度悲观和无奈竟然能够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个人认为也是某种进步。

在结局的处理上,导演显然有些欲说还休,几次黑屏的剪辑也许可能解读成悲剧的谢幕,但从节奏上却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不知道国内上映时的版本有何不同,片中还有两场女工的群体洗浴裸戏,导演处理得比较自然。

当然,作为主角的余男,镜头只取到了肩部为止。

《纺织姑娘》短评

刻意,做作!

9分钟前
  • 有质感的小熊
  • 较差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去歌舞厅上班

15分钟前
  • 王恶
  • 推荐

王全安需要个好编剧

20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下岗工人是时代洪流冲击下的无奈群体,而女主又经历突如其来的绝症,这种祸不单行的绝境轻松击垮一个家庭,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悸动,最后归于死寂的病房,长眠于歌声之中。

21分钟前
  • 香径何寂寂
  • 推荐

这为啥不离呢,得病前想的是初恋,得病后想的也是初恋

26分钟前
  • 若你遇见她
  • 较差

就是截取了90年代初期,纺织工人的一段生活,特别真实。女主得癌症后去北京找初恋,初恋现在也就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这个太现实了。(偶像剧可能初恋就已经变成富豪然后回来倒追了)。余男总体演的不错,但去北京的衣服她穿着太有气质了,有点出戏。

28分钟前
  • 东邪西毒
  • 推荐

熟悉。

31分钟前
  • 胖茶壶
  • 还行

北方的城镇景象,一直都与破败,萧条,沉闷,抑郁有关,这也是中国导演非常擅长也乐于去营造的概念式群像,在这个已经被既定成规矩的文本上,自是另一半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图谱,在这之外,你不会有多少惊喜。但是对于我这样曾目睹亲历并正在围观暗流的人来说,格外的身同感受,郁闷非常。

3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大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之间的互文,纺织厂一景抵全片。王全安的确需要更好的编剧。

39分钟前
  • hello哇路多
  • 较差

长叹一口气,好烂啊,怎么会这样呢。我不知道是我对历史的不了解造成了我对这个时代设定好的整个混乱感;还是我对海报的理解给我带来纪录片风格的一个暗示。我被这我本不预期承受的文艺感,击垮了。

43分钟前
  • Junhans
  • 较差

叫我瞅瞅乳腺癌的

46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老情人释放琴音技能为女主治疗

50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余男,最后的余男起床一场戏,很不错

51分钟前
  • 哈酷
  • 推荐

总觉得零零碎碎的,但是这不就是生活吗?除却一些刻意之处,余男的表演很赞,期间大雪天陕西爷们儿汽车送自己女人去火凤凰的一段,处理的真好,秦腔一起,瞬间倾倒啊!

56分钟前
  • 裸奔的内裤
  • 还行

冬天的北戴河,二人之间隔着窗户立柱吃饭馆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朱文的《海鲜》,估计王全安看过的。算是巧合也好致敬也罢,先不说这一点。纺织姑娘们洗澡的裸体镜头,是洗去一身凡尘还是展现毫无曲线美的凡俗肉体,而标榜所谓敢将摄影机扛进女浴室里拍摄大尺度的噱头呢?

60分钟前
  • 老刀
  • 较差

矫情。

1小时前
  • 消极
  • 还行

这种现实每天都在中国的社会里面发生,但王全安完全没有任何要用它来表达什么东西的意思,所以它变得十分模糊,甚至比某些现实还要肤浅一些,白瞎了余男的表演。

1小时前
  • 春天正是读书天
  • 较差

很真实,很真实

1小时前
  • Erinnyes的庇护
  • 力荐

还以为王全安会好一点呢,原来跟其他中国片一样差

1小时前
  • 犹在定中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