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导演没有把它当作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来诠释。
我看了那个选择,大哥作为法定第一继承人,他的选择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到自己,向着自己的小家,虽然利己,但他也在深深地痛苦着。
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任何的感情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都显得无比脆弱?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的无情且冰冷,似乎作为任何一个旁观者来看都对此嗤之以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又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啊!
但幸好,高尚者还有一群没有强利益绑定的朋友,所谓“得道多助”吧。
🎬同性伴侣离世后,有关ta的所有事务,其话事人、负责人到底是ta的伴侣,还是法律上的第一继承人和直系亲属呢?
当法律没有与时俱进,当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没有进步,这些盲区里的人们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
👈为什么左撇子就一定要妥协,学会用右手使用鼠标才能适应公共设施?
🏳🌈为什么LGBTQ就一定要妥协,才能适应更大的社会亲情网络的关系?
👤为什么明明遵守规定、没有在in use的铁轨上玩耍的小孩就要被牺牲?
拍的很克制,呈现的都是结果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连在祭拜仪式上都只能以亲友的名义靠边站,即使是看起来相处融洽的一家人,也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在遗产上也很被动,因为没有遗嘱,一起买的房子也没有了,到成就了那一家人,在那个空荡的房间里安然的装饰起自己的东西。
电影里哥哥的房间,跟侄女的房间很真实,毫无隐私,因为人多,东西也多,加上有孩子,乱七八糟。
穷是原罪吗?
侄子跟女朋友去看房,老房子,没电梯,在七拐八拐的巷子里,屋子情况更糟糕,可就是这样的房子,也是负担不起的压力,她们有点良心,但是不多,面对这些困难,人只要自私一点,生活就会好过一点,自欺欺人的说一句,妹妹还活着也会希望把房子给他疼爱的侄子结婚用。
里面有一段是跟父母争执,她们不只是老朋友的关系,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结尾的亲吻也是再一次明确的表达。
同性伴侣的关系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吗?
她们法律上受不到保障,社会上常常被模糊掉,亲人之间也是期盼你过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里面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
pat的過往人生無疑符合80s港人獅子山精神的拼搏神話,窩打老道的千呎大屋和八千蚊一支的山崎酒半遮半掩住背後經典的精英-女同敘事,折射出都市港人五十年來專業做嘢不問私事的普遍心態,其中有第一代經歷現代化的東亞人自以為的體諒:如果你做得足夠好,能給我們帶來價值,我們可以考慮不對你在私生活中不同於多數人的選擇說三道四,對此閉口不談,把尷尬用中國的老方法敷衍過去。
如果你體諒我們,我們願意「尊重」你。
(網課,退休計畫,派對,pat的主人姿態令人想起本港政商演界的許多女人。
)電影確定地做了這樣一種劃分:蝸居公屋信奉風水,父母沒有固定收入子女沒有上升前途的胡家,和汪及pat所屬的同志社群,後者在中環的酒吧約會,帶蛋糕鮮花探望朋友(對比胡各自生帶來兩扎廁紙),鏡頭有意無意地暗示她們擁有自己的職業(花店經營;律師朋友的辦公室大過victor的房間兼胡家餐廳),懂得聚會與享樂,屬於都市且現代的一群人。
這種對立,在其抽象的意義上,幾乎也是川普和哈里斯支持者的對立,因此它對觀眾內涵著憂慮:少數者注定和允諾「進程」的現代所綁定,但是傳統有更大的作為力量的暴力,哪怕後者包含更多污穢的愚蠢,更多無能。
在其中當然也有優績主義和精英立場的問題。
在香港的語境下,路徑的分立顯得更鮮明。
對於pat這一代人,作為異類,她們只有靠向上攀登,才能用話語權換尊嚴。
這把她們鍛鍊成精英。
不可能說港式的成功學狂熱是健康的,可是,確實是這同一個高效冷酷的系統,給了那些能把握著它的人建築自己頭上屋頂的契機。
因此,如果是一個健康的社會,pat上升奮鬥的人生並不會對victor或fanny造成否定;按照最粗鄙的經濟學規律,繁榮的下一步將會走向對福利社會的要求。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pat有機會立遺囑,她會怎樣仔細地安排自己最後的饋贈。
可是她沒有機會了。
這幾乎構成一個寓言。
pat般的港式精英建造了中環,在這一批走出舊家的新人之中,孕育著更多元,更包容,更開放的心態。
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們期待有一日,能填補上地基的腐爛匱乏,在新的框架新的天空下為人的普遍幸福創造比一間千呎的單位更多。
建設我們的城市,或許這需要時間,但這將能夠實現。
然而pat就這樣驟然地死去了。
她的所有遺產被歸納入血親所支配的領地,在他們還沒能讓法律承認同性伴侶之前。
鏡頭外的我們想起那些10年代的集會,並且知道:這比十年前更不可能。
因此當律師朋友說,「在法律上,你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一句話把整個精緻的酒吧氣氛打碎為空無。
她們的城市生活是無支撐的,沒有古人也不見來者。
pat以主人的姿態舉辦聚會,試圖在她的所能之下給予,用她的屋頂遮蔽她的親人。
然而她們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幻覺版的暫時;很快,那間風雨國王都能進的屋企就會被登堂入室。
而pat將無能為力,因為她已經死去了。
本應擁有的一切都被篡奪,無力保護我們心愛的人。
這是屢見不鮮的歷史題材,但它尤其是今天。
只要想起80s的香江舊夢已經逝去,而新一代人之中那些受教育的,那些真正在乎的,那些渴望改變的後生,統統被他們所選擇承擔的命運剝奪了繼承權。
如今站在先輩建起的殿堂之中的是克勞迪斯鬣狗一樣的子嗣,很快,當遺產被消耗殆盡,他們將撕碎舊日的夢想裡體面的一切。
这是一篇类似游记之类的东西。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电影,和K一拍即合。
她先告诉我有一部女同片要上映,我说不可能是在大陆上吧。
一查,电影是《叔叔》的导演导的,那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也果然只在香港上映。
于是我随口一说要不去香港看吧,她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我们到了香港。
香港的电影票和其他东西一样,都很贵,一张票要一百多。
走进时代广场,乘电梯上楼,旁边有一个看上去还算年轻的女孩非常亲昵地搂着一位中年女人。
取票的时候,由于不确定香港看电影的步骤,我们站在路中看手机,转身准备看取票机时撞到了她们。
后来进影厅坐下,发现她们坐在我们旁边。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她们大概是情侣。
第一次在公众场合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相关的经历还是大学时北京电影节和一大群人看放映片《女孩》,讲的是跳芭蕾的男孩想要变性成女孩的故事,影片和性少数人群相关,有性场景,但整个观影过程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满足感。
一是观影人数太多,密密麻麻坐在石梯一样的地方,可能有几百上千人。
二是来电影节的基本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并不一定是对电影的题材本身感兴趣,有可能是买不到别场的票了,将就来看的。
但我清楚地知道来看《从今以后》的人不是。
不一定像我们一样远道而来,但至少他们是自己选择的,并且是花了大钱的。
这也不是什么影展电影,只是一部普通的上映电影。
所以,我想每位观众都带着欲求,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感觉当然也和电影本身有关,所有来看电影的人都希望自己看的是一部好电影,更别说稀缺的女同电影。
这是个被忽视的题材,可以被利用的题材,也是个很难拍好的题材。
故事本身很简单:一对相处多年的伴侣,一方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离世,另一方本来和对方的家人相处得很好,到了分割家产的时候,关系大冷,对方家人要你搬出你住了一辈子的家,而你对此无可奈何。
导演杨曜恺原本学的是法律,对法律方面的陈述非常清晰,既不玩文字游戏,也不装高深,专注于表现现实。
这也要得益于他为此做的田野调查,剧情许多来源于调查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这也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熟悉LGBTQ相关话题的人来说,同性恋伴侣的权益并不是个陌生的话题,在西方许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涉及。
但这对香港,乃至于整个中国都是很少见的。
坐在电影院,看着演员们生动的表演。
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完全的表演,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性,给演员时间和人物相处,要求他们放弃技巧,一半是角色,另一半是他们自己。
这点也让我听了之后更加敢于追求生活,因为技艺不是最重要的。
区嘉雯饰演的Angie一个表情就让人想落泪,她失去伴侣后的悲痛,面对不公时的愤怒。
是的,女性不是软弱的,女同性恋也并不低人一等,她们甚至比周围的人都过得好。
她们也并不任人宰割,但当Angie想要站起来反抗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条路可以走。
法律阻挡了所有的道路,法律允许有人无耻地侵占别人的财产。
每当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发出和我们同样质疑的声音。
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碾压性的,公众的忽视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没有人在乎。
凡是将自己的生命系在这种生活方式上的人,都不能不在乎。
《从今以后》并不是《叔叔》的女版,这两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老年男同性恋的困境是,他们都肩负了传宗接代的责任,过了那个年纪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家庭和爱情互不相容。
老年女同性恋的困境是一方遇到大事儿后才浮现出来的,因为女性本就边缘,一反就反叛得彻底。
只要她们接受了自己要和同性生活的事实,那就没人可以阻止。
只有其中一方无法做决定,需要亲属签字时,另一方才会被孤立。
这时,导演提出第二个点,到底什么是家庭?
一对异性在一起久了自然就是家人,一对同性感情在怎么好也成不了家人。
一个天天守护在身边的人,在法律上不如一群根本不关心你的只有血缘的亲戚。
影片的结尾,Angie和一群同性恋好友在船上向大海洒下黄色的花瓣,因为骨灰被Pat的家人侵占,无法实现Pat海葬的愿望。
这点和上野千鹤子提出的晚年和女性好友同居共度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父权制社会,男性可以归属于公司,女性被驱逐出有价值的劳动中心,只能凭自己的力量组建自己的生活圈子。
如果你的家人也是父权制的帮凶,无法理解你的困境,那拥有同样困境的人就更要互相帮助。
这和《寅次郎的故事》的导演山田洋次的想法也有相同之处,寅次郎和樱花同生活在一起的叔叔婶婶并不是直系亲属,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导演说,他想强调的是,血缘并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低次序,长幼分明的东亚国家,在日本,越是被宗族观念束缚得紧,社会就越会生出与之抗衡的更加柔和的东西,在《从今以后》中,这个东西是同性恋朋友。
幕落,看见戏院里只有二十几个人,几对头发花白的老太,我们是最年轻的。
不知她们是朋友,或是电影中那样相伴几十年的伴侣。
或许也只是图个新鲜,看看这稀少的老年女同性恋电影。
K在一旁拍照,被工作人员提醒要把照片删掉。
我只觉得好冷,因为香港商场里的冷气开得实在是太足了。
整部電影如同最後汪小姐及二人先前的朋友們從花籃裏灑到海裏的花瓣一般細細流淌。
細水長流的愛情隨著pat的去世戛然而止,和睦粉飾下的矛盾如是遁形。
(ps:實則我對影片撒花瓣這一幕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在花瓣出現都前一刻我都還在懷疑,Angie姨妥協讓出房子,那麽是不是胡家也當妥協海葬……不過,這撒出去的一把把花瓣我寧願相信符號學上是象徵了Pat姨:)
Angie海邊灑花瓣pat的家人說到底是為了利益:大哥為代表的一家未尊重逝者意願放棄海葬無非是為了好兆頭旺家人後代;對於房子一直美其名曰『再說吧』實則從頭到尾都在算計怎麼合理地把pat和汪小姐合買的房子據為己有;侄女假裝好意幫忙去銀行處理遺產,實則不過是為了贏得好感之後拋出那句“不如咱把房子賣了,錢款分成四份”(我說這誰不氣啊,,,學民法都說了,,你要分也是pat那二分之一份分四份。。。
)不曉得多少家庭是這樣,家族核心人物存在,一家和和睦睦笑口常開,,其一旦去世,粉飾下的和平露出獠牙,遺產問題把“家”鬧得支離破碎。
影片最后一吻,无疑是在强调二人的伴侣关系說回看完此片的第一直觀感受:新穎的視角闡述著絕望的上層建築;LGBTQ的未來何去何從(?
)是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通過斗爭將它們掃清?
還是暗潮洶湧地沉默反抗?
我們不得而知,好像虛無縹緲的……得到的直觀啓發即是:步入中年各位LGBTQ couple,抓緊去辦理意定監護以及遺產公證(,,•́ . •̀,,)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以此忠告:不要太乐观。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Ray自知他作为gay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剧本有雏形后会找相似经历的情侣来听table read。
本来写的是angie有一个已婚的异性恋朋友,但遭到老一辈les情侣的一致反驳,因为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决定不结婚,和同性伴侣同居几十年,一般都会和家里断绝关系,同龄的已婚朋友也会逐渐疏远,所以亲近的朋友都是同温层的les情侣。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同性婚姻在香港仍然不合法,但一对同性情侣在海外结婚后,回到香港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香港政府需要按照要求保障海外已婚同性群体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继承权。
可惜香港政府又一次上诉,今年11月的听证会也许会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可能会改变同性情侣的生存现状。
这个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在伦敦上映,有了更深的含义。
觀映之後才知道導演楊曜愷前作是《叔.叔》,今次同樣以晚年同性作為題材,不同的是換了女性,但類型不是《嬸.嬸》,導演在專訪中說如果再拍類似叔叔的嬸嬸,只是在做同樣的事,沒什麼意思。
但不得不說,如果他用拍叔叔的方式來拍另一套嬸嬸,結果可能會比本片觀感好很多。
本片的敗筆是過度略過Pat和Angie的相識相戀經過,只是以片首P和A一起在家吃早餐,挽著手買餸買花,和P家人吃飯等日常來交待她們同住的親密關係,但同樣的場景和前作《叔.叔》比較,意境上差很遠,柏與海是地下情,他們有各自平常的家庭而且都不知道和不接受他們的同志關係,有種愛而不得的境況,所以這種日常會令觀眾看得揪心,當時我在影評裏寫了這段文字「柏和海的愛只能永遠停格在那天如夫妻般在街市一起買餸煮飯一起坐在梳化看電視親熱纏綿一起睡在同一張單人床上之後一齊食早餐,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是偷回來的奢侈。
但他們都知道那一天那一晚將一去不復返,成為彼此一夜無眠的回憶。
」;但相反A & P 似老夫老妻式,歲月靜好波瀾不驚的相處,之後P猝死(過程有點太突然,因之前只在花店談笑間提及她膽固醇超標正在食藥,她沒戒口又喜歡飲酒),A和P 從工廠時期已在一起超過30年,當年女同應該不易被人接受,可以說多些他們如何認識和相戀過程,這些經歷會讓觀眾更能體會A因失去P而感到的傷痛。
但故事卻把重心講述A和P家人之間如何處理P後事(骨灰海葬或放龕位)安排上的分歧和遺產分配(因P沒立遺囑),特別是A和P住處應該如何處置等,拍得太零碎,我明白導演的用心是要提醒同志(特別是老年)要預早立遺囑交待清楚自己後事如何安排和財產如何分配,避免家人和愛人之間有任何紛爭,但這其實並不侷限於同志,即使異性同居未婚人士也有同樣的問題,過度著墨其實沒有必要。
P哥哥一家家境不太好,哥哥做停車場保安,嫂嫂是賓館房間清潔工,侄子Victor是Uber司機(車是P買),侄女Fanny一家住劏房,婚姻關係不協調。
A父母和一條唐狗在新界村屋住,P負責幫狗看獸醫,兩老對P頗為倚賴,P死後他們問A將來有什麼打算,A沒有正面回答。
這兩家人的關係其實可以交代多一些,這會令P和A的關係更立體一點。
我只能概括本片是以同性之名,行爭產之實。
同性原素只是被鍍上一層薄薄的糖衣,但慢慢嚐到的是俗套的財產爭奪戰內核,這樣把重心錯置,對我來說,和期望有著明顯的落差。
最後那場P和A在涼亭的咀戲,我覺得用俗語打茄輪會更為貼切,全無美感可言,甚至我認為是惡俗到令人不適反感的地步,直接把我從本片從3星拉低到兩星。
因為本片兩人關係一直是淡淡然如老夫老妻,加上這場激烈的打茄輪咀戲,破壞了整個格調,如果只是輕輕相擁依偎在一起,或輕輕一吻,點到即止,這樣會令人感覺舒服自然得多,同時切合了片首時兩人行山的意境。
2014/09/21在Film Forum看的导演Q&A场。
电影本身和杨导演的分享都让我很感动,因此想记录下来这些感受。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最喜欢华人的lesiban电影算是香港的《得闲炒饭》,它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却有很多香港的风味,也很浪漫。
同样作为香港电影,《从今以后》比《得闲炒饭》高很多。
《得闲炒饭》属于都市丽人/T言情剧,《从今以后》属于文艺写实“纪录片”。
记录的是senior lesbian在香港的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境。
放眼国际上的电影的话,我觉得最近几年和这部电影在题材和价值上旗鼓相当的有巴基斯坦的《joyland》和法国的《燃烧女子的画像》。
这三部电影都有女性和queer的元素,但是所讲的故事和题材又各不相同。
我很喜欢这些导演能跳出框架,把queer people和女性当作个体来讲故事。
小时候和现在的我其实都很难想象自己年老之后会是怎么样,可以说是也不敢想。
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刻画的Pat和Angie两人退休生活是那么真实又幸福,让我这个姬姥也对老年之后的家庭生活有了一定的向往,可以说是造福社会:) 失去伴侣的Angie是这么一个温和温柔的人,电影中我很多次都很害怕她无法面对痛苦和冲突。
但我却是太小看看似柔弱的女性了,正可谓“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们有的韧性和优雅可以是我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和Angie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我也会被她所吸引。
杨导在Q&A的时候分享了他创作这部电影的经历。
他在一次分享会中了解到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就主动找到几位一些经历过此类事件的女性做采访。
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距,他在创作过程中会一遍一遍跟这几位受访者回访以求她们的反馈。
在他最后给她们第一次放这个电影的时候,她们都很感动。
一下是两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受访者花了很长时间(几年)去跟去世伴侣的家人打官司以得到allowance,她所花的钱和时间是远超过最后得到的allowance的。
为什么她一定要去做件事呢?
因为她要向这个世界、社会和伴侣的家人证明这个关系确实存在的,她们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人可以否认。
另外一位受访者刚刚看到Pat去世前的幸福场景就开始哭,因为这和她和老伴几十年过的隐藏的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她居然能够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展现出来...我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哭了。
就算我在纽约在这样一个婚姻平权的地方,又有多少幸运的性少数人士终其一生没有体会过这些隐忍伪装和被忽视呢?
我很感谢能够有这样的电影,让片中的Pat、Angie、姬姥朋友们、还有苦苦挣扎居所的香港人被尊重和看见。
上周末看了这部女同志电影《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很富有教育意义」。
因为整部影片的重点并非讨论同性情感与世俗观念的冲突,而是将焦点放在「同性伴侣」、「同性婚姻」和「同志平权」等议题上。
当然,影片所处的情境——香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华人对于「家」的概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毕竟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以家为基本单位的生活秩序。
所以,影片从一开始就讲述了Pat和Angie的家对于维系她们与其他亲属之间的感情何其重要。
相对地,阿成(Pat兄长)一家人却要蜗居在逼仄的公屋,亦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冲突的关键背景。
在香港这样一处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谁又不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安乐窝呢?
影片也不过老调重弹,重申香港「恶劣」的住房问题罢了。
Pat的离世很突然,影片并没有给到她太多镜头。
但她的身后事,以及她所留下的遗产却成了一系列冲突的导火索。
同性伴侣(同性关系)在香港并没有受到法律保障,即使生活在一起四十余载,没有一纸婚约,在法律面前,感情根本无法充当任何有利的证明。
这是可悲又无情的一面,也是导演想传递给香港社会的思考。
同性恋群体虽小众,但本质上和常人无任何差异,谁都逃不脱生老病死,拘俗守常。
只是走到今天,这个社会仍然没有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框架予他们。
然而,影片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亲情与利益摆在人性面前,我们又会如何抉择?
阿成一家人的生活处境,导演给到了不少镜头,也想让观众明白「他们多需要钱,或者说多需要一套房,来解决他们一家四口的困境」。
哪怕Pat和Angie曾带给过他们一家人无数的温暖与关爱,甚至包括金钱上的支持,可惜终究堵不住人性的贪婪与自私。
我不知是因为香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变得愈发现实,还是人类总自以为是亲情抵得过利益的诱惑。
或许是因为Pat与Angie没有受到《婚姻条例》的保障,所以才诱发了后续的遗产纷争;可假使她们早已在外国领证结婚,是否阿成一家人就会心甘情愿将Pat所有遗产拱手相让?
影片中三次出现城门水塘的场景。
第一次是开头Pat与Angie同行在主坝上,第二次是片中Angie独自行走在主坝上的背影,最后一次是结尾她们坐在凉亭中拥吻的场景。
我想热爱去户外徒步的观众,一定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吧;那儿真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呢,对我而言。
言归正传,影片关于Pat与Angie之间的感情戏真的很少,因为这并不是重点。
但导演很细腻,透过一些细节的拍摄告诉观众这对垂暮之年的「妇妇」情有多深。
Angie在整理Pat的遗物时,在笔电中看到的那张「加拿大飞往香港的机票」,我想她应该深深记得Pat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回来吧,回到香港,我照顾你一生一世。
」如果Pat没有先走一步,也许她一定会兑现她的诺言。
老龄同志族群本就是一个相对稀缺的素材,继上一次杨导演的《叔 · 叔》后,女同志族群的老年生活再次被搬上荧幕。
我觉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同时也让人意识到老龄同志与普通老者并无差异,都需要被认同、被陪伴、被爱护,而不是被社会遗弃。
片中Angie归家那段戏令我印象深刻,她的父亲对她说:「你的『老友』走了以后,你将来打算怎么办?
」Angie懊恼地回应道:「我和Pat不单单只是『老友』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你们还是不能明白。
」我才意识到同志族群或许终其一生都在奋力得到家人(或社会)的认同,只不过是社会刻板化了我们这仅仅只是年轻同志面临的困境。
人到暮年,也许不再似年少时渴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那些至亲之人的理解,或许是陪我我们走向生命终点最安心的支持。
有情人相守到终老是被上帝眷顾的幸运,但伴侣分手或离世更是世间常态。
没能一同走到最后,不代表爱得不够深或不爱了。
当Angie看到那份Pat未签字的遗嘱时,其实她真正感受到了Pat给到她的那份似海深情。
那层楼是否属于她,她是否还能继续住下去,没有了Pat,也就失去了意义。
唯一能尽力的,也只是完成Pat的遗愿:海葬,让其肉身回归自由。
这也是作为伴侣,最应当坚持的温柔。
我想,当Pat看到那些飘散在海上的冥纸时,她也深深感受到了Angie的不舍之情。
人与人之间终有一别,无论以何种方式道别,都应当好好守护与我们相伴过的那个人。
开头是一对老年拉拉背着双肩包沉默的并肩行走,前方是丘陵。
镜头一转到中秋节的早上,烧水泡茶吃早餐,早餐很丰富,期间各玩各的手机,偶尔抬头交谈。
之后坐在镜子前梳妆,Angie自然的给阿Pat涂了点面霜,收拾完两人站在阳台那里低声讨论中秋的家庭布置,携手贴窗花。
背上鹅黄色的小猫布袋出门买菜,熟稔的挽着手臂走进熟识的花店,Angie看上了有点贵但好看的花,阿Pat会给她买6朵。
转身去海鲜市场买中秋食材,阿Pat会不经意搂过Angie的肩。
只是几十年一起默契生活的日常碎片。
阿Pat甚至还在想着要做Senior beauty为老年生活多点保障,从她眼里似乎还能看到永不停息的未来。
中秋家宴温暖迷人,似乎早就融为一体的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团圆圆。
也最终崩毁在温馨的假象里。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人类是最不可信的复杂动物。
他们才是她的家人,而你不是。
你连表达悲伤都要排在他们后面,你连最后的安身之所都不配拥有。
朝夕相伴的同性伴侣,以为顽固不可磨灭的陪伴,什么也不剩下,连爱过的证据都被自己质疑。
最后坐在老家门前,往事并不如烟。
#HKIFF 开幕片。镜头感很好,通过段落化的黑屏加强「淡」的表现力有利有弊,电影整体显得较平。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暮年Les,不如说是关于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时买房,死时买坟,最困难是如何在固执的传统和冷冰冰的法律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Angie的困境。
56th 记香港高先电影院观影,导演展现了“同志亦凡人”的状态,想起总有人甚至老钟的同性恋说台湾做同志权益是为了选票,但没有法律的保护,LGBTQ伴侣始终是个外人,始终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把同志群体当成选民正是对他们存在和身份的正视。在钱面前谁和你一家人,让我也在思考等我过身时的收藏能由谁来继承。
不错
无论是隐性的人脉资源,还是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红包,吞吐能力和小团体内部「资金链」正常有序运转确保了特区大妇女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和主权。与《烟囱里的麻雀》引爆家庭内乱不同,影片聚焦的是,从「金」被「火」克以后,家庭主妇既没有「折扣价」拿也没有「补贴金」领还没有「人」棒喝的三无日子。说走就走的老伴犹如独自出海的「秦奋」战友,亦如「霸道员工」不得不放飞的夜光气球。人死不能复生,与其被个人情绪左右,不如向先进工作者「胡建林」看齐:岁月静好,繁华看淡。或者向急进冒险家「吴秀雅」学习:调整自我定位,主动站在「众和集团」利益的立场和角度看待这场家庭变故。这是《一屋之主》学习如何器重「尊重」家属的特殊阶段,也是《恋人们》学习如何「分手」放手的关键节点。这是一次或多次人事调动,请「姐妹兄弟」节哀顺变。
【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延续《叔·叔》的日常生活化的记录,极尽人间烟火味,在意想不到的剧情转折后,接连抛出八点档连续剧的争产情节。然而导演对此拿捏自如,在针锋相对的关系里仍有幽默风趣的刻画,并没有沦为浮躁的情节剧。影片焦点较多集中在香港性少数群体的社会权益话题,如同性伴侣去世后另一半能否继承遗产,血缘关系能否凌驾于同性爱情之上等,却又不完全是社会批判。对同性恋人的刻画不多却足够细腻,除日常生活细节之外,Angie在船上撒花的镜头令我难忘,简洁自然却透露着厚重感,哀而不伤的气氛极具感染力。
7.0/10 同性爱人离世后的心酸与悲痛,固定机位镜头映衬出形单影只的身影;几次出现的长时间黑屏连接,标志着时间的不经意间流逝;平淡如水的叙事使影片可与《流水落花》做同向对比,同样是聚焦非正统家庭的离合悲欢。Angie与爱侣家人间关系的突然转变,虽非因为矛盾冲突的爆发,但日益加剧的隔阂明显可感。最终Angie放下心头的包袱,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从今往后,一切安好
如果两家的经济事业状况反过来,这个故事感情上还会成立吗
表达有所降级,质感还是很好。
开头宁静隽永的同性生活诗篇之后,正文开始把控不住,那种想要制造戏剧冲突却又要维持基调的僵硬无力困扰本片至少一小时;阶级冲突固然想为人物寻找更多的支点,但同样淡化了同性议题的重量,矛盾停留在矛盾,困境停留在困境,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叔叔尚有探讨老年男性情yu的时刻,这部只得结尾一吻还要被反复拿出来讲,女性情yu有这么惊世骇俗吗?
前作《叔·叔》通过一段关系的从无到有,讲老年男同的道德难题,“向亲友出柜&与同性建立LTR”;本片则通过一段关系的从有到无,讲老年女同的法律困境,“同性伴侣的遗产继承权”。最好看的地方是哥嫂一家四口逐一与“阿姨”私下交谈,人人有难处人人有心病,虽然都不是纯粹的恶人,但为了争夺房产,还是齐心协力将相处了四十年且有恩于己的“阿姨”赶出了家门。整个过程不动声色也(几乎)没有恶语相向,就完成了一次弱势人群对更弱势人群的集体戕害。印象较深的是一处设计是,《叔·叔》和《从今以后》都拍了一场同性伴侣一起在家中炒菜和吃饭的戏(是真的炒菜不是那种炒菜)。每到这种时候我就又要想起梁朝伟在《天下无双》里的那句名台词,“原来一个人吃饭,真的没有两个人开心”。
[SFMOMA] 现实给不出释放情绪的结局,只能由大家团结起来推动立法了吧。个人立遗嘱才能维护伴侣权益的话,终究是被转嫁了体制缺陷的压力;强夺才住得起公寓也是一样的道理。反派有个人生活和工作是巨大的优点,但不像安吉有家庭外的朋友,还是有点单薄。画面的冷暖很刻意,但死亡面前这也足够自然了吧
㽖导演,把女人拍得太善良太憋屈,外表还充满刻板印象
看完只有无奈和窒息的无力感,贫穷确实是最能激发人性中的恶上午催化剂
家与家庭是多么的不同,这是一部拍“家散”的电影,起手的中秋团圆戏做得标准甚至制式化,但胜在为后来留下了余波,这里的悲伤就像墨水,一点一点化开来。看楼和fany的家的情节都设计得不错,香港太惨太萧条了,已不是九十年代,有一个空镜,那么多单位下就只有一个生意招牌,房子几乎是最切实际的欲求,有了它其它的才会有,这也是如今这片地域的困顿,无法走出去。区嘉雯的表演简单质朴,比如律师讨论遗嘱那场戏,她脸上的惊恐和担忧,真切得我看到心都在跳,她听Victor说出走加拿大的故事,“我会照顾你一生一世”那种回味温柔得令我流泪。从女同争产到泛众意义上的家的概念,我觉得导演做得很好,虽然这也许是一个很垂丧的故事,可能我就像Victor或者Fanny那样,在曾经体会过的真爱后心存恩典的延续自己的生活吧。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你要打败很多很多迷茫、委屈、懒惰、软弱,你可能随时要给自己打气加油,管住那个想退缩的自己。
3.5
老婆说2星
在一起四十年到六十岁都还没有确立遗嘱,一起买的房子写一个人的名,保险柜也不是共同拥有,把情感寄托于穷亲戚,经济上都不能自足的人如何能寄希望于他们会遵守高于血缘的羁绊?越看越冒火
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但整体拍得太平淡了,平淡得甚至感受不到温度。
上海电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