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车行

Holy Motors,花都魅影(台),巴黎圣骑士(港),老千奥斯卡,悸动的冬青木,霍利车行

主演:德尼·拉旺,爱迪丝·斯考博,凯莉·米洛,米歇尔·皮科利,伊娃·门德斯,莱奥·卡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神圣车行》剧照

神圣车行 剧照 NO.1神圣车行 剧照 NO.2神圣车行 剧照 NO.3神圣车行 剧照 NO.4神圣车行 剧照 NO.5神圣车行 剧照 NO.6神圣车行 剧照 NO.13神圣车行 剧照 NO.14神圣车行 剧照 NO.15神圣车行 剧照 NO.16神圣车行 剧照 NO.17神圣车行 剧照 NO.18神圣车行 剧照 NO.19神圣车行 剧照 NO.20

《神圣车行》剧情介绍

神圣车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黎明到夜晚,再从夜晚到黎明,奥斯卡先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他时而是大老板、时而是杀手、时而是女乞丐、时而又是怪物或者是居家男人。就好像是旅途一般,他总是在这些人物中间乐此不疲。 看上去他是在表演、拍电影、演话剧——但是,摄像机却总是缺席。他很孤单,只有赛丽娜陪伴他。赛丽娜是位身材修长的金发女郎,总是在轮胎和引擎的背后,从不现身。她开着巨大的汽车在巴黎和巴黎周边到处转悠。看上去,他就是像是一个杀手,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从不停歇。 为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为了寻找奥斯卡背后的动机,这个女人的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玄机。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么?有人知道他的家人么?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镇来了王警官尤利请在鼓掌的时候离开橘郡豪宅第一季悬棺迷尸献给你的勋章挽歌游龙戏凤浪花娇娃之怒海神拳耐斯姐妹希望的另一面沃尔科诺戈夫上尉逃亡记花开的美丽季节夏日天空的那匹红马兔侠之青黎传说婚事绝妙的遗产唐人街之罪待嫁老爸他的秘密生活少年收容所倔强的牛顿青春皇家恋曲乌托邦7日幸福小丈夫天上天下美国恐怖故事第十季苏梅之歌拍拖故事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三季

《神圣车行》长篇影评

 1 ) 美的存在

很耳目一新的电影,没有矛盾,没有规定情景,甚至人物关系都是模糊不定的。

它探讨的是电影的可能性,是演员表演的无界限,电影和表演是美的,而这种美体现在观众的眼睛里。

没有明眼的观众,这种美还存在吗?

 2 ) 写给电影的挽歌

好新颖的剧本,好可爱的结局。

我认为这是导演写给“电影”这一门艺术的挽歌。

从主角的名字“奥斯卡”就可以初见端倪。

奥斯卡从开头以资本家身份亮相,到结局回到家中,而家人都变成了猩猩,这一超现实主义的结局,是否在暗示我们,一开始他的身份是否就是已处在“扮演”的状态,而结尾的猩猩正暗示着回到了人的原始状态。

而奥斯卡正在进行的“角色扮演”工作是否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结局?

主角奥斯卡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确定的身份认同感,在表演中迷失了自我。

男主角真的在用灵魂在表演,演的太有力了。

动作捕捉、手风琴等段落印象深刻。

发疯的绿衣人那一段也是神来之笔,辛辣地调侃着关于“艺术”的当代理解。

当然最有趣的就是结尾的长白车在黑暗中聊天了,戏谑又可爱☺️HOLY是神圣的意思,是否在暗示导演认为表演这一门艺术,神圣不可侵犯?

令人惋惜的是,现实中摄影机越来越小,胶片拍摄也许早已淘汰,而开头影院的观众似乎也在无声中死亡。

现实中导演的类似经历亦然。

这是一首献给电影的挽歌。

愿这门艺术永远不会消逝。

 3 ) 电影死了之后

评论不能贴图,图文并茂版请点击:http://www.douban.com/note/250763508/《神圣车行》无疑是今年最神奇的一部电影,包括《电影手册》在内的许多专业电影杂志年末都会搞个top10之类的榜单,此片屡屡榜上有名。

不过,影片那特立独行的风格也让很多观众看完后摸不着头脑,甚至怀疑:这是一部电影么?

其实它不仅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元电影”。

元电影要了解元电影,必须要先了解“元”。

在希腊文中,“元”(meta)是作为前缀使用的,意为“在……后”,表示一种次序,如开会之后,庆典之后等等,因此带有结束、归纳、总结的意思。

延伸而来,“元”通常表示本原、规律、体系,这跟汉字中对“元”的解释相差不远。

要通俗来理解“元”,可以按照这样的公式:“元”就是关于X的X:比如“元美学”就是关于美学的美学,“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由于“元”的最初含义是“在…..之后”,所以,“元小说”也称为“后设小说”。

那么“元电影”显然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专业点讲,就是一种在电影中呈现电影制作过程的电影类型。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由于它是用电影来表现电影自身,一直以来,“元电影”被很多秉持“作者论”的导演所热爱,他们常借“元电影”对自己所热爱的电影予以致敬或反思,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特吕弗的《日以作夜》,戈达尔的《蔑视》均是如此。

致敬同样秉承“作者论”被视为法国“后新浪潮”代表人物的莱奥•卡拉克斯自然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神圣车行》正是以“元电影”的形式对电影进行了致敬和反思。

有人曾经考证过其中的致敬成分,比如影片开头由导演自己扮演的睡梦者偷窥的场景,似乎在致敬让•谷克多的那部《诗人之血》,而影片最后女司机的面具则是在向乔治•弗朗叙的《没有面孔的眼睛》致敬,不过,偷窥的场景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这里单指《诗人之血》,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尤其是在影片结尾的致谢中,并没有出现让•谷克多的名字,只有乔治•弗朗叙。

如果详细考证,片中的致敬部分还有很多,10月份的《视与听》杂志就对这部电影中的致敬部分逐一分析过。

但是我认为,相比致敬,影片中的反思意味或许更浓。

反思影片在反思什么?

有人说它反映了当今的电影工业中,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影片中那辆加长豪车),演员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棋子(德尼•拉旺扮演的演员奥斯卡至始至终都在说或表现“累”),更无从选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奥斯卡一人扮演了近十个不同类型的角色)。

进而有人又将主题升华,联想到了戏如人生,难道每个人不都是这样么?

于是感慨一番,人生如戏。

当然,不能怀疑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不是影片反思的重点,任何一部电影的主题上升到一定高度,都会得出这种“泛人性化”的结论。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重点还要从“元电影”说起。

通常一部“元电影”都会在影片中表现电影制作过程,上面提到的《八又二分之一》等几位大导的电影均是如此。

《神圣车行》最有“元电影”特征的就是在第二个任务里,两个演员为我们展示了当今电影中最常用的动作捕捉技术,他们身上被安放了很多数据线,用来扫描动作,然后电脑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将它赋予虚拟形象——影片中那两个“人首蛇身”的怪物,最终这个“怪物”得以像人一样动作自如。

真正的人被隐藏在这个“怪物”的面具之下。

当年虚拟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詹姆斯•卡麦隆就预言过:“将来的电影可能就不需要演员了。

”或许这正是《神圣车行》反思的重点,也正是莱奥•卡拉克斯这位“后新浪潮”导演的焦虑根源。

在第五个任务和第六个任务中间,演员奥斯卡和他的老板有一段对话,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其中,奥斯卡说:“我只是怀念摄影机,年轻的时候,它们比我们都要高,后来它们变得比我们的头还要小,如今再也看不到它们了,所以有时候,的确很难抱有信念。

”以前演员表演时,总是面对着摄影机,摄影机就像观众,在观看他们。

然而,“动作捕捉技术”取消了摄影机,使演员的表演无所适从。

此外,动作捕捉技术也取消了演员的面孔,只关注他们的动作,抹杀了演员和演员之间的差距,就想给演员戴上了千篇一律的面具一样,正如影片结尾女司机戴上的那个面具。

总之,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新电影将成为传统电影的终结者,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死了。

所以,与其他“元电影”不同之处在于,《神圣车行》这部“元电影”探讨的是电影“死”了之后,电影的存在状况。

电影死了自从尼采的“上帝死了”,巴特的“作者死了”之后,“……死了”这种句式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标题党式”的危言耸听。

所谓的“死”,只不过是“新”取代了“旧”。

虚拟技术对传统电影最大的冲击在于表演和叙事。

《神圣车行》开头部分有一段近似黑白默片的段落,一个演员在独自表演,莱奥•卡拉克斯的用意或许在于表明,在“虚拟技术”面前,这种真正的演员表演(为了体现“真正”二字,卡拉克斯甚至没让这个默片演员穿衣服)未免有些过时和陈旧,所以影片用默片来展现这种时间之差——正如当年有声电影出现后,默片的命运。

这当然不是电影的“一厢情愿”,关键在于观众的反应。

我们看到了电影院中有很多观众,他们貌似在观看这部“默片电影”,其实很多人没有发现,这些观众都是闭着眼的,仿佛睡着了,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看一部闷片儿时的情形。

进一步的揶揄出现在第一个任务里,德尼•拉旺扮演的老太婆在向路人乞讨——据说这个老太婆的形象也是在向导演自己的那部《新桥恋人》中的形象致敬——结果一个子儿都没讨到,是否意味着那种类型的电影已经得不到观众或投资者的欣赏,于是在第二个任务里,导演立即向观众展示了现在电影最流行的动作捕捉技术?

对“虚拟技术”最大的讽刺出现在第三个任务里,当怪人梅德穿梭在那一片墓地里时,所有的墓碑上都没有名字,只有个人主页,其中一个墓碑的主人就是第六个任务中的VOGAN先生。

墓碑除了是一个人的“身份证”,墓志铭更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但是这里的墓志铭甚至个人的名号都被一行网址取代,使得墓地里的墓碑千篇一律,正如在“虚拟技术”下产生的电影一样,其重点不再关注表演和叙事,而是视觉至上。

视觉至上目前对电影的定义最常用的四个字便是:“视觉大片”,视觉大片以震撼性和惊奇性作为主宰观众的法宝。

第三个任务中的梅德先生这一形象源自《东京狂想曲》,这是一部由米歇尔•冈瑞、莱奥•卡拉克斯和奉俊昊合拍的三段式集锦片。

卡拉克斯拍摄的是第二段故事,主角就是这位梅德先生。

《东京狂想曲》探讨的主题是人的异化,梅德无疑是这一异化的极端体现。

他那怪异的形象让卡拉克斯把他搬到了《神圣车行》里,用来指涉当今电影的“惊奇性”。

在这一任务中,有一个服装摄影师正在给伊娃•门德斯拍照,看到了梅德先生,摄影师便让助手去说服梅德让他和门德斯组合,只因为梅德长得怪异,和美女组合在一起,能起到“美女与野兽”的惊奇效果。

有意思的是,助手提到了一个同样以拍摄“怪人”而出名的摄影师——阿布斯,助手说阿布斯的摄影作品很有人性化,的确如此,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评价阿布斯:“选择将尴尬、质朴、真挚凌驾于高级艺术和高度商业化的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的之上。

”但是遗憾的是,在这里,服装摄影师拍摄梅德先生恰恰只是为了“高度商业化”,为了博人眼球。

从他只会对着一动不动的伊娃•门德斯说“漂亮漂亮”,哪里有点滴的人性化可言?

这和第四个任务中,参加舞会的女儿对父亲撒谎说很多人想和她跳舞,其实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没人和她跳舞,形成了呼应。

一种“视觉至上”的美学观点统治着当今电影,卡拉克斯创造的梅德形象,并给他这么高的地位——2008年,卡拉克斯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短片《梅德的赞美诗》——显然是想通过梅德来反抗这个“视觉至上”的电影世界。

其实,“视觉至上”还不是导致传统电影死亡的罪魁祸首,毕竟“视觉至上”的电影终归还是电影,但当另一种元素入侵电影后,电影就可能真正的死了,这种元素就是“游戏化”。

游戏化在看《神圣车行》的时候,我想起了前一阵看过的一部香港老电影《少林三十六房》,在这部电影中,刘家辉扮演的反清义士落难到少林寺,要学武并自立门派,但是他必须过关斩将打败少林现有的三十五房,于是整部影片就是刘家辉打呀打呀,从第一房一直打到第三十五房,如同玩通关游戏,叙事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某种意义上说,《神圣车行》的结构也是如此。

德尼•拉旺扮演的演员奥斯卡(名字是不是在影射美国电影?

)就像某款游戏中的角色,不断的接到任务,不断的完成任务,接着又开始下一个任务,如此往复,人物关系也极其简单。

如果说“视觉至上”的电影让观众在银幕前体会到一种“虚拟真实”的愉悦,那么“游戏化”则试图取消银幕,试图让观众进入电影中,达到一种“真实虚拟”。

正如IMAX电影的宣传语:“你是选择看一部电影,还是选择进入电影。

”但是,当观众进入电影,必然意味着电影真的死了,变成了游戏。

这就是影片结尾,车行里的有一辆汽车说“人们不再想要可视机械”的真正含义。

其实,在奥斯卡和他的老板探讨表演和摄影机的那段对话中,奥斯卡也曾说过:“当观众不再看了呢?

”人们不想一直停留在看的阶段,而要主动进入电影,因此,当卡拉克斯在《神圣车行》中采用这种“任务式”的叙事结构时,其实是在揭示当今电影在叙事上的主要结构——游戏过关式的结构。

或许,以后的电影,观众就像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样。

或许,进一步讲,《神圣车行》的整个故事就是在演绎未来的电影。

未来的电影其实,我一直觉得《神圣车行》是卡拉克斯拍摄的《电影史》,他为观众回顾了电影的历史和现状(第一、二个任务)后,更为观众展现了未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

那就是观众不在银幕前幻想自己是影片的主人公,他已经参与到了电影里,电影公司的任务不是拍摄电影,而是安排演员,根据观众的需要扮演各种角色,和观众一起演戏,正如第六个任务中,德尼•拉旺扮演的临死的VOGAN先生,正是那个女孩自己订制的电影,同时她也在电影中参与了演出。

那么演员就像幽灵一样,穿梭于每个人的故事中。

之所以用“幽灵”这个词,是因为我最近在看《幽灵代笔》这本书,书里也是由多个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几个故事串起,主角其实是一个幽灵,在几个人之间转来转去。

德尼•拉旺在《神圣车行》中的角色像极了那个幽灵,而且,《神圣车行》也像《幽灵代笔》一样,故事之间有联系,只是联系比较少,比如在第三个任务中,出现了第六个任务里的人物VOGAN的墓碑,而在第六个任务中出现了第四个和第五个故事的台词,貌似是因为演员太累,忘记了台词,实际上正是这些小的联系使得《神圣车行》的故事不像简单的过关游戏。

最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个任务中,卡拉克斯为演员安排了一场回家的戏,以便和影片开始的银行家的故事呼应,不过这场回家的戏却是安置在一个黑猩猩家里,难道黑猩猩也能定制自己的电影?

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卡拉克斯对未来的电影最大的反讽。

因为这样的话,未来的电影损伤最大的不是演员,而是导演,还需要导演做什么?

观众自己就是导演。

另一种可能当然,也可以说,以上诸多阐释都是过度阐释,卡拉克斯只不过是想通过《神圣车行》过一次电影瘾,在一部电影里玩尽各种类型,同时也让德尼•拉旺过足戏瘾。

介于卡拉克斯和德尼•拉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电影的热爱程度,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就像有人得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解释那样也是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能给人提供多种解释的电影,显然比那些只能给人一种解释的电影,要具有更多的创造力,特别是在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在看电影时将智商关闭,这多种解释,无疑给重启智商提供了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

所以,如果电影还是一门艺术的话,如果艺术的标准还是创造性,而不是简单地“好看,不好看”,那么可以说,《神圣车行》无疑是今年我看过的电影中的TOP 1。

Ps.关于影片中的任务,影片开头说奥斯卡有九个任务,但是我数了一下,可以明确识别的只有七个:1.扮演老太婆2.动作捕捉技术3.怪人梅德4.父亲开车去接舞会上女儿5.杀手6.临死的VOGAN先生7.回大猩猩家上文中提及的任务顺序即按照这一可识别的任务来计算。

但,如果奥斯卡执行的果真是九个任务,我认为开头的银行家(在第五个任务和第六个任务中间,德尼•拉旺又以奥斯卡的身份杀死了银行家,其实是在继续执行这个任务,只是转换了视角)以及中间与凯莉•米洛的偶遇也应该是德尼•拉旺的任务,这样就是九个任务了。

 4 ) 《神圣车行》——给电影的一封遗书

如果《天堂电影院》是写给爱电影的情书,那么《神圣车行》就是写给爱电影的遗书。

吾爱,昔日庭园掠过的一眼光影,如今已是朝思暮想梦中不断的结构情节和结局;吾爱,初相识你黑白简朴仪器重,如今已被科技缠身电脑掌控借与神谕告诫众生;吾爱,初见你我还是少年强说愁,如今人到中年未能免俗却还常忆无忧轻狂年少;吾爱,人人都说你按剧本的美丽,只有我更爱你不拘一格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心胸。

我想从这个故事中得出一个结论,导演随即给了我另一种解释。

我以为它从科幻到公路片总有止境,最后又向荒诞的黑色幽默迈向一大步。

不同的人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演绎让这一日一夜奔波的无比讽刺,一个个无处安放的创意终于在这一部电影中绽放成花火,既点燃了情绪,又爆裂了剧情。

一个演员,完成扮演富翁、妪乞、怪兽、怪人美尔德、父亲、歌手、杀手、濒死老人、丈夫角色的任务后,载他的女司机开车回到了类似“好莱坞”名号的“神圣车行”,结束一天的奔波,而作为机器的汽车却忍不住开启了茶话会。

作为结束语的一声“阿门”,仿佛带着连耶稣都不放过的嚣张。

此等创意只有天才可以创造,庸才甚至连复制都做不到。

荒诞的让人想大笑,大笑后又要崩溃着擦眼泪。

所以全片看到在墓园里下水道怪人一边奔跑一边吃花的时候,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有亲切感。

吃花的人在行为异常的外表下一定会有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

美好是要掩藏起来保护还是释放出来摆布?

当他说着别人不懂的语言时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试图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善于和自己相处的人大概和沉默的大多数比较都有些格格不入。

一个人究竟要多强大才能完美演绎多种不一样的人生而自己又不会崩溃?

男主角在饰演过老人死去之后虽然疲惫不堪,然而身体里的某种东西却苏醒了,那就是对待怀疑的态度,以真诚之名。

如果这是一个分不清谁在演戏何为现实的世界,那么电影、演员、剧本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曾经的爱人出现了半个小时又迅速离去,仿佛是一幕早就预谋好的电影场景,那么问题来了,他的真情实感在虚假中还能是真实的属性么?

披上了谎言外衣的真相还是真相么?

消匿不见的摄像头、神秘强大的制片人、完全在现实中发生的剧本、无所不在的观众,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阴谋论,像是以奇幻的方式证明斯诺登的监听事实,而整个世界的恐惧、幸福、多样也都不过是一部电影。

这就是电影的极致,也是电影的末日,挚爱之人必将以诚恳的遗书悼念之。

而这九个故事由同一位演员的演绎,也可以衍伸出另类平等主义和虚无主义。

富翁可以曾经是乞丐、可能未来变成乞丐、可能他真实身份早是个乞丐;下水道怪人可能有个完美的家、可能在另一个世界濒死、可能正坐在某个角落怀疑世界的真伪性。

你既是你,你也是我,你也是他,你也是虚无,你是开始、过程和结果,你什么都不是。

电影院里的观众熟睡,电影院外的观众不知自己早已身处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中。

究竟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究竟机器和人谁更像机器、究竟电影里的故事是演戏还是真实?

我想这部电影会逼人发疯,但却是愉快的发疯。

 5 ) 不问意义的意义 [猫]

看完这部戏,你若问导演想表达什么,它有什么内涵,那你就中了莱奥•卡拉克斯的圈套。

精通电影镜头的他,也许在用电影致敬表演艺术,展现电影巨大的造梦魔力,或者,隐喻人类的面具生活,再或者,根本没意义,只是导演领着御用妙人德尼•拉旺玩了一场cosplay游戏。

游戏由导演自己开幕,他扮演的睡梦者,打开巨大的密室空间:电影院,宛若死人的观众,席间赤裸行走的幼儿,神秘的大狗……与这部电影貌似无关的框架,立刻带出超现实的诗意氛围,他耳际的轮船声,幻化成船型豪宅,巨商打扮的奥斯卡挥别“家人”,进入他异常忙碌的梦幻日——职业演员的一天。

严谨克制的女司机兼助理赛琳娜,为他带来九个任务,也就是九段角色扮演,他从黎明忙到午夜,集合各种电影题材之可能。

这是个摄像机消失的世界,整个巴黎街道都是表演的舞台场景,分不清真假,谁是演员,谁又是观众。

卡拉克斯导演过三段式电影《东京!

》中的一段,其中角色狂人梅德,也出现在奥斯卡的表演任务中。

这段是预告片主打,因为它够惊世骇俗,吸引眼球。

而下一段故事,立刻把基调拉回寻常人家:父亲去接参加人生第一场派对的女儿,她因父亲相貌丑陋(德尼同学那张有戏的脸不太符合普通人审美)而深深自卑,产生社交障碍,回避型人格又令她对父亲撒谎说自己在派对上如鱼得水(派对放着凯莉•米洛十年前的热门“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他问,如果你确定我不会知道真相,还会撒谎吗?

她说会,他问为什么,她说“至少在那个瞬间,我们是快乐的。

”父亲抽了口烟,眼睛红了,噙着泪。

他说我给你的惩罚是“做你自己,走自己的路。

”此时,奥斯卡明显入戏很深,烦躁不安,好在“幕间曲”这段马上让他发泄情绪。

导演很懂音乐,这里有段绝妙的长镜头,抱着手风琴的奥斯卡在空旷的古堡大厅一路走,一路有持各种乐器的人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音乐越来越复杂,镜头一直在前方跟拍,一气呵成,宛如整部电影的一缕呼吸。

恢复状态的奥斯卡“杀了”两个人,一次精心设计,一次即兴发挥。

他的工作已然和生活分不清,尽管他体弱初老,依然热爱“演绎之美”,也欣赏在“俄国故事”中入戏的女对手(此段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很贴)。

而与凯莉•米洛饰演的昔日恋人偶遇,似乎只为凸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悲凉。

奥斯卡的最后一个任务,居然在是自己家中做戏,老婆孩子是猩猩,而下班后的赛琳娜居然要戴上面具,回想片头奥斯卡的富商扮相,不由感叹:演员是不是永远不会下班,普通人是否也天天在演戏呢?

亮点:你一定能找到你喜欢的段落,正如你总能找到对胃口的电影。

你还可以看:《新桥恋人》、《天使爱美丽》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6 ) 世界的运行不曾停息,永动地碾压过去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抽象又宏大的电影,有些电影只顾得上抽象,却让人反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神圣车行他给我一种非常清晰的指向,浓缩在一个世界里,也许我并不能解构完整,也不能明确说出,但在看的时候我会觉得导演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轴,坚定,强大。

不同于之前看电影的时候,我会分析人物的动机和表演,那是基于“表演”而言。

我们都知道电影有剧本,他们是在演的,我们都知道,只是观众竭力去沉浸到故事里,去感受“精心制作的佳肴”,这是我们以往看电影的惯性,我们为看而看,为获取代入感而代入,心照不宣。

但神圣车行它好像穿过了第四堵墙,把一些东西打碎了。

看其他影评说它具有“元电影”的特质,我觉得说得太对了,像莫比乌斯环,兜兜转转总会回到原点。

摄影机缩小,场景的像素不时切换,演员精疲力竭,不停奔往下一场,会让人忍不住怀疑机械,怀疑情感,在虚幻和现实里彷徨。

这是一个抽象的电影,添加了很多典故,在人物情节里穿插“超链接”,在七个委托里,观众不知道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看完了故事,每个人可以在故事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动人的情,泛红的眼,隐约的泪光,赤裸的性,一切都交杂。

让我想到,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大大的草台班子。

演着演着,就分不清是演还是累,是追求美学还是追求意义,在跑的过程中捕风,一切皆空。

Hollywood的隐喻我不懂,电影幕后拍摄我也不懂,但是在抽象和不可参透里去构想,就是神圣车行,每个人都是停靠的机械,都按需戴面具,都在飓风的中心狂舞。

电子高速发达,有时候似乎真的会忍不住让人思考一些意义,在通往游戏终点的路上,物理学闪帧成了神学。

 7 ) 电影以死亡的形式活着

卡拉克斯是电影梦见自身的媒介——如梦一般无因果交代的、自由联想一般的能指链的转喻运作中,奥斯卡的身体仅仅作为表演艺术之理念得以现身的质料。

电影艺术为捕捉人类肢体行为而生,而动捕技术将人类肢体排除在外,可以直接捕捉行为。

这或许也是本片叙事上的诡计:只捕捉常规情节剧中的剧情节点,避免闪回等能够直接产生意义效果的诱惑,代之以前本体论的化装过程与作为叙事动力物质化呈现的轿车。

直接意义效果的缺失来自摄影机-观众这一意义保障目光的缺席,而这与其说是哀悼电影已死的现状,不如视为揭示了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然死去的事实——香港黑帮片段落中的奥斯卡-阿力克斯,其将一具(自己的)尸体乔装为自己的最后结果是恰恰是自己的死亡——电影永远是死的,因为观众永远只想看下一部,他们的凝视客体永远在下一部电影之中闪烁,并以此开启了电影生死更迭的淫荡旅程。

梅德先生被卡拉克斯称为自己身上污秽的一部分, 他具有孩童一般的妄为——他在以个人网址作为墓志铭的墓园里暴食作为文明象征的祭祀用花,如同口欲期的婴儿——与哥斯拉那样的毁灭性(《东京!

》),是电影以德尼拉旺之身奇观化自身的方式。

电影告诉我们该如何欲望(齐泽克语),欲望总是遭遇压抑,而梅德先生正是被压抑的自身的污秽之物在银幕上的返回。

断肢遍地的废弃商场中,奥斯卡遭遇到注定失败的爱情的回声,其与卡拉克斯早期作品的共振迫使抵抗意指效果的转喻链条都变得难以自控。

影院中的观众与车行中的轿车以实在界的凝视/声音欲以揭示电影早已死去的事实,卡拉克斯则将电影的断肢以其最强烈的个人经验缝合,以电影的自我否定催生否定后的新生,并借以应对自己的境遇。

电影是卡拉克斯梦见自身的方式。

 8 ) 感受

开始像是众多幽灵屹立在一起;这个飞机降落的灯光好看!

;怎么每栋房子上面都有一个人笑死了;加长林肯空间也太大了我靠;男扮女装好怪异,真的是行为艺术了天呢;真是表演型的奥斯卡,顾名思义了属于是哈哈哈哈;真的是奇怪的委托,表演太逼真了;吃花的绿西装恶魔,把大家都吓坏了哈哈哈哈;美女与野兽,是卡西莫多与爱丝梅拉达把哈哈哈;吃钱吃头发jesus,一定要男士裸体+玫瑰花瓣嘛;父女长得确实好像啊哈哈哈哈;顺利加入手风琴乐队;“为了演绎的美丽。

”;“众人千面一律。

”;”死亡固然好,但却没有爱的踪迹。

“;炽烈的爱意啊;两辆加长林肯撞到一起了哈哈哈哈;四散的人体模特残骸与一起散步的couple; 看向窗外的视角,有点像梦中的场景;全是加长林肯我的天;可爱林肯还可以互相交流哈哈哈;

 9 ) 用艺术形式讽刺艺术形式

看完整部片子,诚实的说,总体的感觉是:神神叨叨的。

这种感觉很奇怪,总的来说就是看完了这片子,感觉它有些牛逼,有些看不懂,但总感觉怪怪的,就跟神婆跟你聊人生,算命先生告诉你命运车轮的转动一样,总之有种失去控制的感觉。

然后我猛然间就想起我曾经看过一幅画,这幅画出自波洛克之手,名字叫做《第31号》,这幅画说实话我看不懂,但是总感觉怪怪的,就跟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一样,但究其形势与内涵,又不尽相同,不过我只是知道这幅画的拍卖价非常高,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询一下。

在这个时候我突然领悟到一个事情,其实我第一时间应该想起的艺术品应该是杜尚的《喷泉》。

啰啰嗦嗦的说了很多美术方面的东西,是因为个人感觉电影也算是一门新兴艺术。

于是又要说一些被人说烂了的话,比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其本身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种大众娱乐手段,同时又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白日梦。

从豆瓣的打分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这句话听上去像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但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部电影,拍出来,那是要赚钱的。

你想想,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画画,需要什么?

文学,需要什么?

很可能就是简单的酒精、性爱,等等等,再加上灵感,灵感很重要。

但是电影需要什么,需要钱!

当然,也需要灵感,但是钱非常重要。

那么,钱从哪儿来?

当然是从观众的腰包里。

电影一开始,本片导演出现在荧幕上,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剧场,剧场里的观众都是蜡像一样的人,有人说是死人,有人说是被催眠了,其实无所谓,总之是观众就是了,也就是衣食父母。

那么接下来,演戏。

把人本身当做媒介去演绎的艺术形式尤其让人感觉到神奇。

电影可以说是尤其中的尤其。

无怪乎本片采用了一种神神叨叨的故事叙述方法。

首先,从这部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拿我来讲,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职业,是坐着一辆加长豪华轿车,每天去扮演不同的人生,这些扮演就仿佛是戏中戏一样,因为明显,男主角是不死的。

这其中的各个故事之间可谓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看本片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评,了解到,这些故事基本涵盖了至今为止所包含的电影种类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这些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旨在表现本片的一个大主题,而片中的男主角所从事的职业,也直指演员这一行当。

因为演员会在电影里扮演各种各样的人物,体会各种各样的人生。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去挖掘一下电影中的几个小故事,可能是我本人的一个强迫症,但是我这次并不是想要从中找寻到导演的一些镜头暗语或是深层次含义,这次我仅仅是觉得有些故事很有趣。

首先是乞丐的故事,这故事很短,不聊了。

第二个,是特技电影的故事,这故事很香艳很三俗,不聊了。

第三个,是我感兴趣的故事。

一个钟楼怪人一样的疯子演绎艺术的故事。

这个疯子首先是钻进下水道,在下水道里经历了末日世界人们在地下的大迁徙,末日之后,他就从坟墓里钻了出来。

然后一路上见花就吃,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墓碑上都写着类似于“登陆我的页面”之类的文字,这行字下面还有真的网址,当然我没有去考证这些网址,有兴趣的可以自行考证。

然后,这个绿衣怪人,出现在了时尚摄影师的面前,这个摄影师非常无耻的高潮了,一直喊着:so wired,so wired,简直就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凑巧最近楼主刚刚读完了《丑的历史》以及《美的历史》,在一个快节奏的充满了新奇事物的爆炸年代,这个摄影师很自然的反映出了当今人们对于事物感觉到厌倦的速度之快,人们在不停的追求新鲜,追求刺激,美女这东西都看够了,凤姐,却只有一个,所以,这个绿衣怪人,更吸引人。

但是这个怪人,作为纯正的丑,不仅长得丑,而且还什么都吃,甚至吃人,吃钱。

在绿衣怪人抢了美女就跑的时候,人们也四散逃跑,美女自己则是异常麻木,摄影师则异常兴奋。

但最后当绿衣怪人跳下下水道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跟随了。

人们又腻了。

这怪人在地下的小世界里一顿捣鼓,本来我以为要看到cult片的桥段,结果最后竟然成了宗教大献礼。

不得不说,最后的那幅画面让我想起无数的同名的画作:《圣殇》。

但是那蒙面的女人以及裸体男人一直勃起的阴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压抑,而后者则是赤裸的袒露。

这仿佛是在说,对于人类动物本能的压抑,以一种怪异又龌龊异常的方式得到释放,但同时,又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艺术感。

但是我不知道导演这里想要表达什么,这种表现形式,只是让我感觉到非常有趣。

接下来的故事,首先是父亲与女儿的故事,blablabla。

然后,是行走的手风琴音乐人,动次打次,到来米发骚拉稀。

接下来,男主角要杀死自己。

这个故事一看上去就知道是杀手与被杀的人是同一个人扮演的,杀手要杀死自己,杀死之后还要把对方扮成自己,但不幸的是,自己也在同样位置中了一刀,这戏码有些意思。

有点矫揉造作,却又让我感觉非常新奇,一个要杀死自己的人,从一开始就明显的让观众看出来是要杀死自己,但仍要大费周章的把对方打扮成自己,然后还要一模一样的跟一模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倒在地上,满地是血。

最后又或者走了出来,方法手段极其神神叨叨,但是又让人感觉有点儿什么,琢磨不太清楚,也许认真就输了。

在这个故事之后,是一个枪杀银行家的故事,不聊了。

接下来的故事,像是经典小说,考究的穿着,精神境界无比高的垂死老人,美貌如花的年轻女子,说一些blabla的玄妙的台词,blablabla。

凑巧女演员也是从事同样职业的人。

然后,男主角在戏中遇到了本来人生中的那朵女纸,然后又是blabla,对人生选择的咏叹调啊,对命运无奈的选择啊,什么之类的哲理,最后都是肝脑涂地,一命呜呼。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家的故事之前,有一个神秘的老头出现了,这个神秘老头貌似是组织的老大,但显然更像是一个电影导演,说着我喜欢你的作品,美存在于观众的眼睛里一类一类的,但其实都是搂钱的耙子,在这里我就不想说太多了。

接下来,男主角的故事要结束了,于是他回到家,结果他的妻子跟孩子都是猩猩,信息量太大,不敢细想,估计跟基因突变什么的有关系,不用太认真。

男主角的故事就这些,然后司机老美女在下班之后,首先戴上了面具,然后打了个电话说下班了。

接着离开。

在面对职业的时候,老美女一直是真面目,但在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时,却要带上假面。

但究竟那副面具才是真正的她,还是摘取面具的她才是真正的她,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吧。

影片最后,汽车都开始卧谈了。

可以看到汽车的危机意识,汽车的末日感。

这仿佛就是这个工业化社会的末日感,我们为了到达这个社会牺牲了太多太多太多,然而,这一切,却仍然要成为历史,被遗弃,称为新一批的牺牲品,每一个时代都是下一个时代来临前的末日,每一个时代都是上一个时代尸体上绽放的鲜花。

影片结束于汽车灯的关闭。

以我个人而言,长舒一口气,幸亏电影没有结束在猩猩之家凭窗眺望那一幕。

但是电影看完,说看懂了吧,也感觉是看懂了,说全懂了吧,总感觉怪怪的。

话说回来,还就是杜尚的《喷泉》,你仔细看,那就是一个马桶,但是,名字偏偏叫喷泉,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意义何在?

艺术本身的意义何在?

艺术形式本身的意义何在?

恐怕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

艺术这东西,奇妙就在这里,我只能奉上我的解读。

但是艺术不得不依托于形式这是一定的,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形式的艺术形式,可能是一个更大更大的矛盾综合体。

所以你说是讽刺也罢,实验形式也罢,其实就是一场关于艺术形式的闹剧。

没有什么比用子之矛,攻子之盾更有意思的事情。

哦,不对,有一件,那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非常有趣,不妨一试。

 10 ) 巴黎昏黄夜景下的寂寞背影

(2013.12.07) 推荐影片!

以任务的名义分割成数个小故事,分别诠释不同的角色,旨在表现演员演艺精湛却日夜艰辛,疲惫的心更因最初影院的座无虚席变成之后“摄影机越变越小,直到消失”。

车行神秘老板出现的2分钟是本剧的灵魂,串联起整部主题。

电影人为文化事业奉献终身甚至为此失去挚爱。

车行里多少寂寞的车,多少寂寞的人。

4.5星。

第二段中商业传媒的假正经与真正的艺术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叫人印象深刻!

《神圣车行》短评

我了个去,嘎高端的片子,阿拉迭中乡下宁看伐懂

7分钟前
  • 茶茶酒酒
  • 很差

别告诉我又是某某著名鬼才导演或者新时代弄潮艺术家惊世骇俗的作品?!你大爷!真他妈变态!我看不出任何意义,我对底下那些装逼的评论更感兴趣

11分钟前
  • yolanta
  • 很差

似懂非懂。

15分钟前
  • WildestDream
  • 还行

虽然看不懂,不过就是觉得牛逼,骨子里挥发出的艺术气质。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1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看的不是很明白,感觉是一个演员一天的工作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寓意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其实都在表演

23分钟前
  • 芒果
  • 还行

彻底颠覆了我对电影表演形式的认识

25分钟前
  • 好你个金刚少年
  • 力荐

电影是一门装逼的艺术,装的好了,也就成为了神。莱奥导演也许是受了什么刺激憋了十多年拍出了这部神片,虽然看不懂但真是好看,里边有好多经典片段的影子,同时也思考了装逼艺术的未来。(资料馆莱神见面会)

30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导演用视听语言表达想象力的能力好强,真真假假非常微妙,关键时候音乐总是跳出来点题。“我们曾是谁”、“未来会变成谁”这些命题都关乎电影与人生所共有的那种表演性(及其危机),我们需要孤独也需要彼此,若真的没有观众的话,你还演得下去吗?

31分钟前
  • 57
  • 推荐

普通观众无法共鸣,是一部电影圈内部的好电影

33分钟前
  • 心有戚戚焉
  • 还行

卡拉克斯已经稳健到这个地步了

3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观影体验确实太奇妙,这是一个从有冲动打一星到被猩猩和车行所折服的过程。其他的不说,长镜头玩得太豪华了。人生如戏有万般解读,私以为强过《云图》不少。

39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这部片绝对是豆瓣“不明觉厉派”的G点。

42分钟前
  • 劳永逸
  • 较差

本是不错的题材 但是拍法未免过于装逼

46分钟前
  • Creep
  • 还行

可供无限解读以及大贴“不明觉厉"标签,私以为用力过猛。德尼·拉旺演技大牛!前半还是胃口被吊兴趣盎然,凯莉米洛出来之后就不知道导演想闹哪样了……手风琴一段好带感。

49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53分钟前
  • wilco
  • 较差

看不懂,期待已久不料给预告片骗了!!

54分钟前
  • 悯笈
  • 还行

....欣赏不了所谓神片,只知我看得反胃

55分钟前
  • corrinne
  • 较差

往高了说是《八部半》,往低了说是《甲方乙方》,往神了说是《柏林苍穹下》,往邪了说是《变相怪杰》。。。“当代想象力之巅”,是胡说!

5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从没看过这样的电影,前半段癫狂,后半段悲凉。一个戏子,就算经过了无数鱼水晌欢,也不过是在卸妆之后,与猩猩同床共眠。怀念的总是过去,却始终丢不下未来。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虽不明蛋觉厉,越来越烦看这种意识流电影,懒得去猜。

58分钟前
  • 卫悲回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