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摄影其实都审美高级的,sorry,找不到其他恰如其分的词了。
更不用谈所有的宗教隐喻。
最初,因为对宗萨的好奇,找了来看的,竟然陪我走过了一段旅程。
太阳升起,乌鸦鸣叫,我还活着呢!
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
评分只有4.9,想看郝岩冰怎么评价这个片子。
得承认,看这种片子需要点耐受性,感到混乱、无趣、跳跃,想想你做梦的叙述,以及若去留意到每天无时无刻在你脑海中横冲直撞的庞杂念头,或许能看点别的味道出来。
——别信,我乱讲的其实我就冲着看窦靖童和宗萨钦哲仁波切去看看的。
走出影院的午后太阳有点刺眼,由于排片量太少,我不得不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看片。
一般人问我是否推荐,我想我不会推荐你看这样沉闷的片子。
讲不好的故事,散乱没有剧情跌宕的张力(不过文艺片大多如此),好像五颜六色的一团拼接物,让你力不从心还是妄想拼凑一个圆满的完整立意,徒劳地留下一些闪亮的碎片回荡脑海。
可是看完,却让我愈发回味这个片名——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英文名bipolar,联想到:躁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信任怀疑,真假,贫富,生死,二元,极端。
迷失的心灵归所 · 家如果把此生就看做一次偶然的旅行,家在哪?
哪里是归处?
大叔问:小姑娘,你家在哪?
回家去吧。
窦问:你指的的家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我居住的房子,父母在的地方,还是什么?
每一个心灵渴求一个庇护,一个在世的归所,抵御着存在本质孤独这样的事实。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
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独生独死,死亡和孤独从未躲藏自己,却是我们无法直视的真相。
死亡终会告诉你,散时,我们都是天涯里孤独的旅居者啊。
作为心理工作者,时常深刻感到,再近似的外部境况,却可能穿梭在完全迥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冰火两重天也可以发生在某人一天外人看似“没什么”的境遇之中。
这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难以彼此理解的原因,那些即使朝夕相处在同在一个屋檐也可能隔着最遥远的距离。
而即便是,有些足够的幸运儿,在高度契合的关系中享受过最动人的融合,也无法避免分离和死亡的必然。
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沉沉浮浮,劳劳碌碌,在渴望和怀疑中,期望又失望着,努力打发以填补这一生的虚空。
你要什么?
——然后呢“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得那么沮丧”窦靖童问假发店的老板(宗萨饰)为什么你自己不戴假发。
他说:我知道自己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骗自己。
宗萨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窦靖童:我就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宗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只是假装自己知道。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假发,像不像我们对“秃顶”这一形象竭力粉饰的努力,甚至这一举措在人类社会中升华成了更加绚烂精致的伟业:修饰身形的时尚、整容、美妆,再到如何包装一个人形象的权威、名誉、各种头衔标签,可以任由所需,让自我得以充分陶醉其中。
于是,“幸运的人们”从镜子里得到了一个富足,满意的,令人羡慕的形象,但在那个挺好的“我”的身体里,却也迷失了另一个渴望天然呈现的真实之我。
就像电影抑郁的底色里所追问的,什么都不缺,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快乐。
所有的存在方式都开始被质疑:工作,然后呢?
成功,然后呢?
活着,然后呢?
有的人彻底离弃了自我,他们盲目而自洽,变成了一个彻底麻木盲视的游魂。
有的人迷失了,他们以生病的状态被迫进入了混乱的原始森林,开启另一种内在旅程。
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里写道:只要我们不是瞎子,只要我们还能有知觉,魔鬼、罪恶、极度的良心不安和难解的忧虑不安便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迷失的我去哪?
你只能自己上路抑郁的少年,迷失的朝圣之旅。
从酒店的玻璃展缸中全力解救“五彩神虾”,她一定要送它去明岛灯塔,好像一种自我救赎仪式,它的意义是那样的迫切,在他人眼里则是“荒诞而任性”的现代小孩。
坎坷的旅途,发现这个独一无二般有神明祝福般的神虾不过是个被人为着色的普通虾时,愤怒和失落后,一层伪装的躯壳卸下了。
“救赎行动”的龙虾经历身份真相风波和”死而复生”的劫难,明岛灯塔成为一个更坚定的向往和指引。
然而,在抵达那个平平无奇的海岛港口后,人们说并不存在灯塔,只有一个疯子曾说自己见过。
少年执着地找到这个老头。
最后在一具点燃的尸体篝火中,作为音乐人的少年拿起了吉他,“神虾”从桶里自己解脱了出去。
影片结束。
灯塔真的有吗?
岸边的渔民们说根本没有。
我想,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外在建筑。
疯子老爷爷究竟看到过的灯塔是什么,影片里只隐含了老人对儿子死亡的态度。
也许死亡这个人类的命运尽头,就是每场偶然旅行的归处,清醒这一点,内心的灯塔让你活着,即使旁人眼里像个疯子,又怎样。
End
又及:以前很喜欢读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著作,这次在电影里看到他惊世骇俗异装style的假发店老板形象内心还是有点震惊的Σ(っ °Д °;)っ。
like this ⬇
假发店老板的形象,想到他曾这样说过为自觉故,愿有勇气摘下所有面具;为利他故,愿不畏惧戴上所有面具。
真如是者。
(个人公众号:迷路之旅)
虾人格,心理,意识,自我。。。。。
内在,非物质的那个我,也是男主角(长的很像王菲)的化身,困在狭小生活空间,拥有了财富,珠宝,可是精神不快乐,彩色指自我形形色色的念头情绪(瞎?
)头发欲望,不同发型指不同的欲望形态,想要变成的某种形象,想要过的那种人生,活法明岛灯塔心结尾的舞蹈自我已经回到明岛,肉身的我不再执着于水缸里的虾,生活没有变化只是虾不住在里面了,于是可以自在微笑舞蹈
一只在海水里溺水而死的龙虾。
一个女儿,自己一个人,演出了自己父母最激烈的对话——你看我漂亮么?
要是觉得不好,那你看我身边的风景啊,漂亮吧?
你看到的风景,是我走在路上的思想——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别试图和我交流,我都够不着我自己的灵魂。
当人为的色彩褪去,虾还是那只虾。
藏区的天花板下面是藏区的空气,学会了游泳也永远找不到想下水的那片海。
天麓高原上亿万年前海洋小动物的化石,与沙粒无异。
我的思想若还解答不了你们的迷梦,我就只好换一种语言来表达。
强烈的表达欲望,是无法沟通的表达。
欲望不是跟随,现实是很无奈。
孩子不是为了追随父亲,而是为了更重要的事情。
出柜吧少年,风柜来的少年。
保重啊……你也是!
他爸爸是个疯子儿子死了都不来……抱着前世化石和今生幻身,找到了海,却心燃火焰……意向太多了,富二代。
今次就聊到这儿吧,白马上的爸爸,是妈妈曾经的王子……
晃着晃着就晃出了一个魔幻旅途。
首先声明:我不是窦靖童的粉丝,也不是水军瞎吹。
实打实的自己花了钱买了票认认真真看完了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电影(甚至还取消了一个中途的事情)如果说这个片子有一个可以挑毛病的地方,就是男主角的戏份好像真没必要。
难免有点为了给大家一点前情提要非要串起来故事主人公行为动机的意思。
已然这么魔幻了,为何还需要一个拯救男友自我放逐的故事?
不如啥也不交代,就是这么一个“偶然旅途”,遇到了酒店的彩色龙虾,偷走去放生,一路人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修车厂老板,寺庙的小僧侣,半只乌鸦翅膀念诗的娃,还有龙虾瑜伽俱乐部,怀了孩子要搭车的姑娘,老厂子里(莫非是兽医?
)的工人,还有海边独自住船坞的老渔人...... 这条线好歹也是清晰的,就是一路在路上的经历,古怪极了,看完之后,好像讲了很多,其实啥也不记得。
那么多的有故事有中心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的电影了,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啥也讲不明白,“就是太闲“的存在?
*说是最开始取材一本书《hastings express》,发生在温哥华,在BC省看了很多地方,觉得加拿大很多地方很荒芜,最后为了接近中国观众,还有朝圣的考量,最后选了西藏啊啊啊,要是来hastings st就好了,步行一条街去看lol
西藏色彩这么饱和的地方用黑白拍摄,剥离掉美景对叙事的干扰,是个勇敢的尝试。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被指像MV,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所呈现景观与现实意义脱节造成。
摄影机所框取的诸多内容消除了西藏的独特性,除了布达拉宫和公路等要素,我们甚至难以觉察主角身处何地。
导演把滇藏拍出另一个样貌,宛如欧洲某个不知名小镇。
一度让人感觉在看索伦蒂诺的电影。
滇藏的多彩被黑白抑制,粗粝被精致的构图抹去,但这也恰恰说明导演想要的东西非常明确。
另一方面,电影几乎悬置了主人公及其社会关系,只做情绪的抽象探讨,我们不太知道她的过去,以及导致她走到困境中的根源,只知道她生活富裕、一掷千金,但却极其不快乐。
它似乎呈现出某种拒绝沟通的姿态,一如电影中主人公面周遭所展现的姿态。
情感和体验都是内向化的,外在的行动是脆弱无力的。
人无法体会、理解她所处的环境,只对熟悉的事物有反应。
电影开篇是西藏的五星级酒店,向我们展示了一套非常都市化、商业化的场景,跟主人公身处西藏这个事实形成某种有趣的反差。
但如果能放下现实逻辑,可能就不至于接受不了这部片子的风格。
旁白也在解释这一点——主人公渐渐接受了梦的逻辑。
突如其来的场景和画面,看似并不具备什么相关性,却勾连着某种内在的情感和体验,甚至没有什么情感和体验,它们就是不明确的,在一种遭遇和另一种遭遇的跳跃之间,才能昭示某种不易觉察的意义。
说回来,这部电影还是有条非常明确的情感走向的——一个人踏上公路从万念俱灰到自我疗愈,一次心灵的旅程。
我非常能认同这些情感和体验,因为他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所经历和体验的。
看宗萨仁波切出现在电影里,扮演一个卖假发的人,搞笑而亲切,台词一贯的睿智。
看田壮壮老师扮演一个疯老头,也颇有力量。
场面调度惊喜,值得学习。
好像很多公路片去一次青海,西藏就会得到心灵的升华,其实更多的主人公是对现实的逃避。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整部电影的画面黑白交错,刚开始我很不适应,特别是西藏那段旅途,藏地那么好的风光,那么多漂亮的色彩,就完全被盖住了。
后来发现这样的色调里窦靖童的眼睛真的很好看。
很多关于她眼神的特写,迷茫,轻透,充满灵气,感觉窦靖童的一个眼神撑起整部电影。
一场偶然的旅行,也是一场回忆和梦境。
导演qu多个转场镜头叠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不真实感。
好多个场景让我感觉深入了童的内心世界,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电影。
电影里为了让别人更了解她。
她的腼腆,愤怒,惋惜;迷茫,恍惚,厌倦一幕幕出现……
在贺开朗的纪录片《心识的梦》里,童童也说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场景都让她觉得很熟悉。
纪录片也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很真实,特别是贺开朗穿上红色僧袍的时候,觉得他十分神圣。
影片后期会发现贺开朗饰演的男生,其实就是女生本人的“分裂”。
影片里窦靖童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可以看出他们的对话都是精心编排过的,每个人说话都带有一定的哲理,但是会让人觉得脱离了现实。
整体配乐非常棒了,特别喜欢窦靖童和项偞婧在破旧的吉普车上一起唱歌的那段,非常窦靖童。
哈哈哈,自己的影评也写的乱七八糟的,最后用影片里的一句话结尾:生活瞬息万变,你的心很容易迷失,记得让它回来。
窦靖童扮演自己,问,你什么都不缺,为什么活得沮丧。
一人去西藏,住总统套房。
孤独得令人发指。
环顾四周,孤独得理所当然,孤独得与生俱来,孤独得生死与共。
如果衣食无缺,超拔于平常生活,会活得十分梦幻。
眼前景象,如中阴般不讲道理。
当然,超不超拔都一样。
一个假装树立的目标,一个百无聊赖的过程,一个大失所望又本该如此的结局。
每人只得眼前一块屏幕。
一帧一帧,毫无逻辑。
遇到的都是过客,有时格格不入,有时情投意合。
只是同路一小段罢。
所以人那样,或者我这样,也只是一样。
当失去你的心,回来。
当你回来,你在此刻。
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
这是修心的方法。
双眼额头上的那抹明黄。
出现半秒的双身佛像。
要在转世中阴时才会明白这些画面的意义。
当然一定有很多人,生生死死也总是不明白。
不要紧,在妄念的大海里流浪,直至醒悟。
没有情节和故事性。
生死不也如此。
人人都困在自我的监牢,有些人情况稍微复杂些,但人人都一样。
你乖,我懂。
就是想,如果连你,也活得那么郁郁寡欢,那么我也不必因为没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希忧。
那么也不必因为觉得如果那样就会快乐的妄念而追逐永无乡。
那么也不必再去经营一个桃花岛。
那么就保持清醒。
那么就继续。
写字时听《乐园》,听着这声音有些恍惚。
扑面而来的黑白画面,一句句简单且朴实的台词,带领着我走入了女主(同样也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心中。
我明白,很多观影者到最后看完了这部电影可能还不知道女主和女主身边的男生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那个男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扭曲部分,总想着要脱离笼子的束缚,却怎么也出不来,即使物质生活已经无忧无虑,可精神上却始终没有寄托,始终从这个苦转向另一个苦。
到最后,也许我们才发现,最终能使我们走向真正的“乐园”的就是找回我们最初的模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里面反复强调的几句话(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你只需要去看着它(你的心),如果你的念头丢了,就让它再回来,继续看着它。
挺胸、摆臂不要低头,看着太阳当你失去你的心回来当你回来你在此刻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只要你能观察你的心,试着去管管它,时间久了你就会越来越强大,不会再空虚无助,因为你心里的那个男生(同样也是电影里的男生)就和你本来的模样无二无别了!
最后,想把一位老师的话送给观看了这部了不起的影片的朋友们: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他的心意天真无邪,远离对“我”和“我所”的造作,所以他永远快乐、自由。
请像文殊菩萨一样,保持单纯,永远不要长大!
对于这部卓越的影片,我所想和大家分享的观后感当然不止这些,但是以上是这部影片最最最重要的核心主题也是大家提升自己的捷径——观察心,找回心——永远单纯。
愿看到此文章的人都能每天开心,身心自在,健康安乐!
(都是我个人理解,这也是这一艺术形式的意义,每个观者的理解是有可能不同于主创的动机的)这是一部绝佳的电影,两位绝不算年长的演员在这部故事里通过表演诠释了对若干生命中重大问题的理解,而且是相当准确的。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隐喻和明喻,叙述技术是极好的。
影片开始,女孩前往西藏,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人死后的归宿,但可惜寻而不得;借着“神虾”(实际上指代男孩),女孩去寻找它的家乡,实际上是为了寻找“重生”的方法。
这是影片众多主题中一个非常鲜明、又着重彩的中心——探讨生死。
男孩对女孩说,“你别骗自己了”。
是啊,不要再幻想自己多伟大,更不要幻想着肉身成道这种夸大自我修行的谎言。
人不过是充满局限性的人,每个人都一样,如果不是借着向罪“死”,向“义”生,哪来的重生?!
影片的又一个主题是借着女孩在路上遇到的装扮“神明”的那个女人的话表达出来的,“人出生,不是为了追随父母”,女孩后来是理解了的,“为了更重要的事情”。
这段情节很关键,当人认清了生死问题以后,最关键的就是寻找真理。
若是没有真理的启示,家庭、爱情、肉体就全都是我们的桎梏。
而我们该做的就是挣脱那些束缚,寻找超越生死、具有超验性的真理。
这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我们自己。
我相信这是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或者至少是想表达的一部分,我也相信窦靖童、贺开朗是为了这样的缘故才如此感恩这部影片。
贺开朗感谢这部影片,给了他发现自我正在迷失的机会。
我们都是寻道的羔羊,常常迷失。
可对于好牧人而言,他愿意为了那一只走失的羊搁下九十九只羊。
我们为此寻找真理,因为真理使人自由,因为从真理而来的平安使我们得安慰。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9.0/10.0)
不喜欢这种风格
一般般,不是很喜欢。
压抑
突如其来的死亡命题,朋友莫名的无情决裂,堆积死亡的动物尸体,被捆绑的家狗,成年世界的枪,虽然有这么多因素来构起一个没有阳光笑容的童年,但还是对孩子们不经意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示怀疑,这心思得是多么受天气影响呀!兄弟情似乎更容易被体会 ,哥哥尽管被“死亡”所困顿,但依然是会抱住弟弟的NO!
第一次看如此压抑阴暗表现童年时光的电影。
静默如沉入深海
原来美国乡村生活也这么压抑
一切是从零开始
忧郁的音乐,空旷的道路,没有任何语言,但好似诉说了一切。
景色秀丽,丛林郁郁葱葱,几个乡村少年真的好悠闲哦,上山打鸟下河摸鱼。伊恩感觉不是自杀而是被另一个少年推下去的,可惜电影留白了。
喜欢看喜剧,也喜欢看这种死气沉沉的剧情片。孩子的世界,从来都不是没有愁滋味的。
阴天、密林、降雨、池塘,很安静很舒服
hide your smiling faces又译 熊出没
不感觉小卷毛和艾瑞克有别的感情吗😃
beautiful and clean cinematography /比《兄弟》好一点
比“夏日之王”要好。导演很沉得住气,把男孩与死亡的模糊命题不紧不慢的讲述了一遍,很多地方都在似解非解之间。最后“遇熊”一幕一下挑起了情绪。
很喜欢电影里的景色,茂密的树林,绵延的山路,孤独的大桥,清澈的河水,这是我梦想中的童年,可惜电影叙事太弱
和夏日之王一样的故事,一样不喜欢。
连续的叙事结构,台词居少,画面居多,长镜头加远距离,缓慢的犹如现实,看惯疯狂剪辑各种特写镜头各种暴力动作各种时间跳变的主流电影还真是不习惯这种风格,不过这种风格才确实是更接近生活的啊,片头小伙伴们在破旧屋内的谈话,哥哥和弟弟河边的打闹太熟悉了,小时候的片段大部分也就是这样的啊
被打断了还没看完,评分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