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在上海电影院看完电影,没带雨伞一起拉着冲出电影院的小情侣真甜啊,尤其是在这山雨欲来的背景下。
结果司徒对象被打死,自己被刑讯,侥幸逃于一死,这也太惨了,可是剧中也说了,这样的倒霉蛋太多了,只能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吧。
为了活命成了奸细。
队长使用美人计,用自己的爱人钓前夫哥,日本翻译,试图杀死山本。
结果被司徒识破。
于是成了“他可以利用我,你也可以利用我,看谁快,看谁运气好”。
于是温存成了假象,遮盖住了枪口。
就在今晚,动手!
所以鹿死谁手呢。
路上司徒试图击杀翻译,未遂。
队长带队试图伏击山本,被反伏击。
所以为啥翻译要看完最让人唏嘘的是司徒,其他人无论是敌是友,至少有个指望支撑着活下去。
他却只能靠若有若无的复仇决心和无休无止的绝望。
可能大时代逆转下没有小人物苟活的余地。
这电影真的是太冷门了 各大平台相关的内容都比较少 本身背景是战争年代再加上电影里没几句台词然后也有很多长镜头所以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压抑有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好几次都按下了暂停键在看的时候心里就不停的感叹章子怡简直是为镜头而生的电影脸牛b的骨相和面部平整度怎么拍怎么美最喜欢的戏是刘烨和李冰冰雨夜跳舞(非常的甜蜜浪漫)最震撼的戏是1.章子怡目睹哥哥被炸死(看的我头皮发麻)2.刘烨举枪想自尽的长镜头(让我想跟着他一起哭)最喜欢最震撼的戏是李冰冰在火车站被误杀(意外总是在平静中发生)最震惊的戏是仲村亨和章子怡跳舞时告诉她山本和司徒都死了我们可以一起去日本了(没想到编剧会把这个日本人写的这么深情)导演总是让意外在平静中发生给人一种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真实感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容易代入进去不同于现在一些主旋律聚焦大人物的故事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混乱年代下的小人物视角别致娄烨的风格太独特了 看完总是会细细琢磨一下上次看《风雨云》最后火烧连阿云的戏真是头皮发麻 这次看《紫蝴蝶》也有一样的体验整体看完觉得有我认为好和不好的地方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
3.7分主要人物:章子怡饰演辛夏(丁慧)仲村亨饰演伊丹英彦刘烨饰演司徒冯远征饰演谢明李冰冰饰演伊玲”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
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
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了。
我们赢了,辛夏。
”(这是舞厅那场戏伊丹对辛夏所说的原话,与所配字幕在意思上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按照字幕理解会影响对整部影片的理解)紫蝴蝶这部影片当时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结果颗粒无收,而且在票房上也很不理想。
而在题材上和这部影片相似的色戒在威尼斯影展上大放异彩,而且票房成绩也很不错。
很自然的会有人把这两部影片做比较。
在我看来色戒在电影艺术的表达上是不如这部影片的,而它比这部影片出彩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个剧情的核心人物只有易先生,王佳芝这两个人物,整部影片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人物进行着墨,在结构上非常紧凑。
而紫蝴蝶这部影片里面,辛夏和她所要刺杀的日本特务伊丹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刻画仅占了很小的篇幅,而她与谢明之间的关系导演也做了一定的着墨,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在面对伊丹时她被叫做辛夏,而在面对谢明时又被叫做丁慧,两个不同的称谓所对照的不同的身份这本来都是可以作为刻画章子怡饰演角色很好的切入点,但导演也没有做展开,以及刘烨演的司徒这个角色也是影片的一个着力点,但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就写的有点垮掉了。
想写好四个人物,以一部两小时电影的体量来说,是很难承载的,而与之对照的色戒在描写易先生和王佳芝这两个人物上已经就占了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以至于紫蝴蝶这部影片里面四个人物里总体来说只有辛夏(丁慧)和司徒这两个角色写的还稍显立体,剩下两个都比较单薄影片出色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体的摄影风格的独特,整体画面的冷色调的处理对当时的时代氛围的营造是很不错的。
在摄影机调度上来说比如火车站长镜头侧拍伊玲,从伊玲的出画到辛夏(丁慧)入画,联系故事接下来两个人命运的纠缠,也确实是一处挺出彩的调度。
而且在枪战场景中的手持摄影加上大幅度的晃动对于场景的那种混乱感和紧张感做了很不错的烘托ps:至于最后以1937年的上海战时纪录片做结尾,在我看来是对上一幕结尾,也就是1931年这个时间点丁慧问谢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的一种回答,这是当时谢明所没有回答的问题。
紫蝴蝶,看完了。
故事挺狗血的。
当然是有影像叙事的能力,但剪辑太快了,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啊,就没有兰心那么顺。
而且用一个很简单的美学风格包装一个狗血的故事,就会让我出戏,为什么兰心故事也狗血但我看的时候就不觉得,因为兰心的美学非常华丽。
刘烨这表演我操了…………怎么后面还来了个前半段的混剪呢…都是话剧式表演,那个日本人演的还行,有点易先生的味。
不过这角色比易先生塑造的反面多了。
这片的表演简直太灾难了,酒馆里被打死的日本女,那白眼我的天啊…这个结局还行,我以为会想色戒一样一黑到底,没想到山本还是死了。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日本男告诉章子怡那些人都死后,他走到吧台拿烟的镜头,那里还没拿出烟前,他头上有青筋,你就感觉这人好像不对劲,难道被下毒了?
然后这时候他把烟拿出来,烟上带着血,而火柴盒也因为沾了血而划不着,没有对白,这就是影像叙事。
拉枪栓为啥要拿后期音效配?
而且这音效好烂啊。
剧本虽然有点狗血,但也还行,主要是表演灾难。
而且娄烨此时美学还没成型,不过本片的胶片质感还是很漂亮的。
放娄烨序列里应该算比较低的。
这片配乐还行,不过娄烨的电影配乐一向高水准。
最后这段闪回,他也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说是闪回,也没有就不说了,而是最后给了李冰冰一个镜头,通过这个角色作为时间点的标志,明确了这是闪回,走了一个宿命感的范。
4.5分。
有亮点,但它的缺点我都不太能接受,理解为什么评分低了。
与色戒差距有点大。
再看两部情色抗战片。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1.司徒那条线感觉完全可以删掉。
2.谢明和丁慧的情感线交代的不明不白,完全是让剧本服从娄烨的技巧了(虽然结局的倒叙非常喜欢)。
3.唯一的一段床戏过于克制(但也是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段床戏了),如果加大伊丹和丁慧间的情欲戏份代替司徒的复仇线感觉会更好。
4.娄烨的电影就会有种,有时候这节奏真他妈棒,有时候又觉得你闷的毫无水平的感觉。
综上可能改掉这些问题真的就没色戒什么事了。
(其实紫蝴蝶还真不能算情色抗战片吧,就像色戒充其量也是一个李安男性视角下的毫无女性主义色彩的假《色戒》)觉得是娄烨自己写这个本子还是有点问题的(当然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写的更好)依旧要说章娘娘在这里的演技绝对排的上其影史前三,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部确立个人美学风格意义上的作品了(安叔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个人美学风格了吧[捂脸])
导演想说,丁慧和伊丹真爱,但各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成为敌人,但是,看完全片,没感觉他们有真爱的感情,也没感觉为自己国家民族他们有多么正气,没这两种感觉,整个故事无论情节和逻辑都显得凌乱。
他俩的爱情无法让人感动、因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所作出的牺牲也没值得敬佩。
片名也有点莫名其妙,联想到娄烨的其他一些影片,大概这是他的风格。
谢明和丁慧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那段床戏、让人无法接受。
最后大段纪录片镜头,配上姚莉的那首歌、不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叹息丁慧和伊丹的爱情吗?
如果是、那我想说,很牵强。
章子怡,刘烨,冯远征,在这里表现都不怎么样,还是仲村好一点。
——边缘之于中心的动荡与暧昧。
影片《紫蝴蝶》是对于电影叙述边界探索的一次先锋性成果。
先锋意味着独创,是未经验证的新鲜试水。
最后的成果难免会有旁逸斜出之处,但最值得品鉴的也是其自由之声句对习见场景的破译,它带来了依循另一模式的思维,以及具有连带关系的艺术表达法,即使进步中也存在混乱和杂糅的成分。
这也是第六代导演总体面临的时空转场中语言壅塞与排堵的必然挑战。
抛弃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第六代导演与先锋派文学同根同源,又与后现代表现手法脉理暗通,电影与文学现状影射了社会场域更迭带来的普遍性遭遇。
在经济世界愈演愈烈的脱节与反叛之下,强大文化中心的长期聚吸同时也会滋生出一种倾向抽空与再造的离心力,指向另一种宣叙的机锋。
具有群体归纳性的独特风格化标志由此形成。
张旭东评价贾樟柯电影风格时说:“这是一种对现实进行认知测绘的尝试,它们刻画了中国碎片化社会空间内部的特殊拓扑学。
”碎片呈现并不意味着完整的缺失,而是达到了更真实层面上的概括性。
第六代导演试图用日常性代替戏剧性,用开放性代替封闭性,从而消解行为的目的性和终极意义。
它对电影内部和谐的传统逻辑做了一次打破和重设,对统一、集中和主流话语的权威进行了彻底的逆向背离。
一种强烈的边缘性由此产生。
电影《紫蝴蝶》是第六代导演娄烨的代表作。
仔细观摩娄烨以往的作品,无论是《苏州河》、《颐和园》还是《紫蝴蝶》,皆带有明显的仿自然主义痕迹,同时又有着蒙太奇学说对于象征镜头的组接和拼贴技巧,这两者分别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表现和再现的一种平衡。
在《紫蝴蝶》中,景别设置多为近景和特写,消除了审美距离,与被表现人物呼吸相闻,情感互通,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人物内心变动的角度。
即使是烧杀抢掠的大场面,依旧使用近景镜头描画,制造出一种冲撞感和同步性。
镜头与人的视线持平,将人物放在同等尊重的立场上交流,表达了摄影机背后的创作者力求以正常姿态介入完整立体的“人”的潜在坚持。
长时间追逐人物背影的跟镜头,依赖主体运动来控制构图,也是冷静旁观的叙述方式的展现。
对自然声的大规模收取,更是生活还原的写照。
然而导演并未让自身意志完全脱离电影叙述把控,相反,导演并不忌讳运用形式感强烈的象形镜头来勾勒思维路径,以传达对影像的主观性塑造。
如同繁复巴洛克式的结构和叠化、重复、跳接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传递出导演对故事内核的独特理解,增添了影片的思想外延和意识创造。
贝尔托鲁奇说:“人是历史的人质。
”在大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人们面对命运无常徒劳无功。
作为片名出现的中心意象,是一只玻璃瓶里的紫蝴蝶,美丽而脆弱。
它挣扎着用翅膀拍打空气来证明自己存在,但改变不了瓶外的世界。
所以,在无力的现实面前,导演选择去除个体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人”的潜在压迫,剥离历史传奇的负累,将焦点锁定在人物身上,用富有实效的特写镜头呈现生命的真实状态,捕捉到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
此种觉察类似欧洲电影感性精神和深度挖掘的美学作风。
影片开场的持续性沉默,构筑了一种失语的困境,包含了“小我”的情感基因在历史大环境下的无处安放,人物如同处在历史与政治夹缝的真空之中。
辛夏与伊丹街头步行回家,在家中相视无言,再到辛夏火车站送别伊丹,都上演在减弱色彩的如同曝光过度的滤光镜中。
画面清冷单薄,人物缄口不语,个体层面的情感沟通仿佛被淹没到了压倒性的强烈干扰的环境杂音之下,丧失生命温度与活气。
故事非线性剪辑的跳跃和零乱暗示着个体命运偶然关联的叙述基础,原本毫不相干的几位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因误会和意外走向一种错综的联结。
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普遍性命题。
人物处于“被卷入的状态”,事态和人物发展一起失控。
最典型如司徒的命运,因错穿接头人大衣而被误认,紧接着陷入一场完全与之无关的党派纷争。
又如同丁慧(辛夏)与伊丹的上海重逢,有着相当成分的偶然性。
因其因果关系的丧失,对追根溯源的失败必然导引向故事层面的彻底混乱,理性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这种对世界存在秩序的解读破除了商业电影中惯常运用的叙事密码,使电影更接近于复杂心境的卷轴式展现而并非情节设计的吸引眼球。
在室内场景中,画面黯淡晦涩,人物形象多为低调光下的剪影,有如堕烟雾之感。
极度静谧的空间氛围构成另一种性质的重量悬置在空气中,狭小的活动范围中弥漫着隐隐的威胁。
反复出现的点烟镜头,是人物内心起伏挣扎的侧写,是历史迫压下人性的短暂喘息。
当场景转向室外,画面通常由躁动不安四处飞奔的人群、枪炮轰鸣带来的鲜血和熊熊燃烧的火光占据。
人群与火光是导演的一组常用象征,人群寓意着强势的盲目与胁迫,火光则是久久压抑下的混乱爆发,如同大潮中无力无助的人们内心的呼号。
大段手提摄影和虚焦镜头带来的煽动性与融入感,又是一种极致的动荡,与先前的虚静形成强烈反差。
独立个人角落始终要被迫进入时代整体的震颤之中,人物被放逐于喧嚣的世界荒原之上,无处可逃。
影片通过正侧面刻画充分展现了人在历史大环境中的符号化过程,具有强烈的隐喻和透视意味。
镜头内游动的人脸无一例外都是忧郁深重的,他们无法掌控自身命运,正如橱窗里展示的木头玩偶一样。
报社人员的面目模糊无从辨认,司徒女友伊玲做接线员的繁忙工作场景的反复再现,代表了历史洪流中一粒微尘的机械运转,逐渐沦为无名无姓的同质化机器,宏大符号质押下的末端零件。
长镜头的铺设使人产生一种耽溺的昏睡感,这也正是随时代巨浪翻滚的人物出于适应环境需要自动抽离情绪,走向麻木漠然的心理映射。
丁慧(辛夏)与谢明作为该层面上的一组对比关系存在,暗衬了人性在泯灭边缘上的挣扎往复。
谢明是斗争中的理性主义者,他性格中的残酷与冷峻是摧残情感寄托后达到的一种极端。
司徒无意间知道行动的秘密后,他毫不犹豫地打算开枪杀了他,但遭到丁慧阻拦。
谢明说:“他是个祸害,像他那样的人多了。
”他的情感发泄也是生硬的,动物性的,如同他与丁慧的性爱,在一种生僵的、冷漠的但狂烈的方式中进行。
而丁慧则是情感与理智的捆绑体。
她有两个名字,正代表着她身体中的两种力量属性,包含了两种自我认证,存在分裂与撕扯的潜能。
“辛夏”是美丽梦幻的异邦名字,生长在伊丹所描绘的与世无争的文学社里,是逃离历史与政治之外的本原身份,是空虚的精神代称。
而“丁慧”则是她在政治斗争中的符号,具有现实的功能性,简单直接却又意蕴含混。
在这一重自我里,她试图抛弃作为人的情感,用纯粹的理性来支配行动。
但她终究无法斩断情感掣肘,最终因此丧命。
在与旧情人伊丹的几次相处中,她都泄露出了软弱的本质。
民族与个人的情感矛盾令她惊恐而徘徊,这是对原有秩序的摇晃与怀疑。
无比反叛,也无比真实。
在最后的舞会场景中,伊丹拥着丁慧跳着舞。
伊丹贴着她的脸说:“我们的计划成功了。
”丁慧的眼睛猛地睁大,渐渐溢满泪水,恐惧被放大到窒息的程度。
惊讶、慌张、痛苦、绝望种种情绪在她扭曲抽动的脸上依次轮转着。
她缓慢地后退,惶惑而惊恐。
镜头转向伊丹,他正在用满是鲜血的手颤抖着点烟。
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就是一棵树,看到辛夏跳舞结束时,这棵树就死了,此后的一段是死亡的树枝,它透露出这棵树活着时的信息。
”这棵树的死亡,也寓意着时代巨音下独立个体的呻吟彻底被掩埋。
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乎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意旨更为确定。
在火车站事件之前,丁慧与谢明刚刚经历了一场绝望而暴虐的性交。
出发前的这段对话,在阴郁和潮湿的氛围中,人影晃动不止,揭开了藏匿于故事浮动之中的核心主题,为影片的完结又添了一层迷离与狂乱。
丁慧:你怎么了?
你是不是不舒服啊?
谢明:没有。
我很好。
一阵沉默。
丁慧:谢明,你跟我认识一年多了,对吗?
你还记得上次在一起什么样吗?
谢明:去年夏天,你也是在那儿跟我说,谢明,我们这样不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但我们可以在一起战斗。
丁慧:你同意了。
谢明:是,我同意了。
你呢?
一年了,你觉得怎么样?
丁慧:挺好的。
谢明:真的?
丁慧:真的。
至少我们都活着。
谢明: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
丁慧: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一阵沉默。
谢明:我们该走了,要不就晚了。
丁慧:我害怕。
我害怕。
我害怕。
我这些天一直想哭。
丁慧抬起头,迷茫、困惑又似略有清醒地问了一句:“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把冲锋中被遗忘的人性逼向了最深渊,也是最核心所在。
它瞬间推翻了一切乔张作致的既定意义,抛给我们一个根本性的疑问。
然而,以人物微薄的力量无法作出回应。
当二人准备停当坐入车内,叮当作响的电车正载着前去火车站接司徒的伊玲驶过。
人物命运演绎着奇妙的错过与相遇。
谢明问丁慧:“准备好了吗?
”镜头缓慢地摇到陷于黑暗中模棱难辨的丁慧的脸。
她停了几秒,看似下定决心地轻轻说:“准备好了。
”进入战斗状态的人们,已然忘记了曾有的情感挣扎。
不知自己该去往何方的人物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这其实是一种无从选择的困境。
他们依旧沿着来时路一步步走向那个厄运的结局,警惕而盲目。
导演没有留下一丝夹缝中的希望聊以自慰。
但如斯宾诺莎所说,希望和失望都不应是善。
不存在的虚妄希望,终止了失望如疾病般的蔓延。
导演以处在时代颠簸边缘的人作为叙述对象,但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地位提升到了视像中心。
其方式在于,影片展现的所有“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
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
强大的心理外化手段使原有的视觉素材烙上了远超其本身的含义印记,使影片获得某种方向的升腾。
最后出现的长达三分钟的抗战影像资料,充满了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以意识形态的角度还可以解读出某些普遍的政治意味。
但因放在特殊的位置,又配上了旧上海风情舞曲的音乐,一种巨大的不协调感由此生发,但也因此带来了富有建设性的意义重塑。
它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扭曲、撕裂与痛苦的视觉化描述,镜头与画面竟变得如此不可单立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这也正是导演对强势话语的一次反讽形式的突围,体现了导演自觉摒弃民族与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真实状态的追求。
这反映出导演对于重心安置的主张:即使是大写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导演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建构起一种纯粹的艺术,使之更贴近生命本源。
《紫蝴蝶》试图拨开符号遮掩的重重迷雾,创立一种崭新而脱俗的语境。
对抗战、革命等传统话题进行隐讳的反向思索,是一种对根系的窥探与抚摸,对异时空中人性的打捞与复原,通过电影语法使思想蕴藉获得了一种自由成像的可能性。
影片的局外人视点也是一种逆向的回归,这也正是边缘之于中心的相对性——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剖析曾在大时代集体围攻下沦为边缘上的呓语,但当电影与文学的边缘化叙事逐渐趋向普遍时,新时代版图中的边缘与中心的倒置随即显现。
“他们不属于任何政党,却有着合法的姓名和身份。
”《紫蝴蝶》中的这句话暗示了新一代导演在大众眼中亦正亦邪的隐秘性与公开化。
但当这些为主流话语所不容的导演们以代际身份被重新命名时,我们发现他们仍然被收容到了具有聚合性的体制之内。
因广泛存在的流变性,“边缘”的定标模糊不清,边缘与中心的界限,也会处在永久的动荡与暧昧当中。
我讨厌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论调。
我喜欢诛心,所以我喜欢娄烨。
娄烨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战,还有《颐和园》里的2^6。
一些单细胞生物骂娄烨哗众取宠,讨好西方观众。
他们不明白的是,娄烨只不过是在通过动荡的政局来塑造人物内心的迷乱,就像生物系的学生用营养液培育单细胞生物一样。
我看了娄烨的三部电影。
《苏州河》是关于梦幻,《颐和园》关于欲望,《紫蝴蝶》关于痛苦。
其中,《紫蝴蝶》的叙事最为冷峻。
娄烨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平静地看着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记忆像鬼影一样纠缠着司徒;谢明像一块木头一样倒下死去,周围没有一声尖叫;司徒冲进舞会,在苟延残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结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条狗一样被打死。
在电影的最后,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镜头配合着30年代小资爱情的靡靡之音,让贯穿全片的冷静变成一种自残的快感。
在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之后,这种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愤的抒情更能发泄得淋漓尽致。
伊玲是一个极尽单纯的小姑娘,用不着诛,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
这么一颗透明的心配上一张纯净的脸,让她和她的蝴蝶变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是娄烨的惯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电影中,颐和园是爱情的象征一样。
当她死去之后,她变成了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辛夏是个更有趣的角色。
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个冷酷的女杀手。
即便在冤杀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责与赎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
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叙中,她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来——这是我喜欢的诛心。
她用性爱来逃避恐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她内心深处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
当她和谢明终于强打精神,去执行“任务”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火车站,他们不会等到刺客,他们会冤杀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行会拉开他们最终悲剧的大幕。
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命运就像风暴中的扁舟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痛苦却又那么震慑人心。
“人是历史的人质”——贝尔托鲁奇刘烨饰演的那个角色,就因为穿错了一件外套,被莫名其妙的卷入刺杀日本特务的组织,于是生活命运被彻底改变。
可是电影中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
他们都失去了个体的自我,成了体制的牺牲品。
这体制里有“国家”“民族”“爱国”等等概念。
不知为什么,开头的一段突然让我想起89年的场景...娄烨是有才华的,能用电影表现人生命运飘忽不定的偶然性,中国导演中几乎只有他。
对了,看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两部类似的电影,叶大鹰导演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和《色·戒》。
我觉得都很不错,都是从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刻画革命这样的大叙事主题。
很闷,天一直是闷闷的雨,每一场戏的背景只能用雨刚停、雨落、暴雨来区分;人一直在闷闷地吸烟,每一个角色在窗边,在餐桌,在生死之际都在吞吐。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烟和雨的背后。
开头的布景和群演都让我感到浓浓横店风,实在是别扭了好一会儿才进入电影。
章的人物,情感,甚至三段床戏都可以类比王佳芝。
第一段后入,隐藏着自己的表情,不敢回头对视,第二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剪刀手版,只有章和火华分别在窗口抽烟,桌上并排摆着两碗面,第三段传教士中途停下,炮友和战友的关系交错,从不解为什么要把关系复杂化到不解为什么要战斗。
关于革命。
章用爱情质疑革命,而火华这个角色本身就让所谓革命的划分变得无意义。
他本来是个劳苦大众,经历了认错和失去女友后,被章认为是需要可怜需要团结的对象,被革命领导者认为是遍地都是的可怜虫,被反革命日军领导者认为是无辜的。
于是他自杀之际转念,决定站起来,用手里的枪武装自己,为女友,为自己的遭遇而反抗,他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后面,他为了逃脱束缚反杀了革命队伍里的成员,叛逃在外,最后还对没有敌意的女性革命工作者主动开枪,这些举动,他必须被定性成反革命分子。
但同时,他在酒馆枪击反革命日军首领,并在舞池成功将其击毙,完全是一位反反革命者的行为,既然死了,就可以称为革命先烈了。
那么如果按照全世界活人只有革命者、反革命分子、人民群众来划分的话,他拿起了枪,肯定不能算群众了,那就是在革命者和反革命者之间变化。
一般来说,革命和反革命身份的转变往往是因为叛变/起义,但火华全程一个人单干,而且在以革命者身份枪杀反革命日本特务的下一秒也枪击了革命工作者,这就不能用一秒钟的叛变来定义这种行为了。
由此例可以证明,革命和反革命不是帽子,更不是政治武器,用是否革命或是否反革命来定义人,是不可行的。
又一部娄烨,又一部爱情死后人便成为行尸走肉的故事。主题很平庸,但是一如既往地,镜头很美,情绪很让人舒心
娄烨的电影和我大概就是八字不合,从这部开始就是。
乱。乱世,乱局,情迷意乱。手持的晕和画面的乱达成了最好的贴合,焦点的游弋是在熙攘中缺乏看清的能力,也是抗拒看清,因为我们并不真的想知道子弹由谁射出,又击中了谁。和色戒比,这个故事好在双方心知肚明;和兰心比,这个故事好在它并非一个女人的独角戏。爱恨有来有往,每个人的枪都对准目标,这才乱得起来。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此时的娄烨还没有兰心时的成熟,或者说去追求必要的稳定和秩序的意愿,于是车站和舞厅两场戏才惊人的好,其他时候又时常很差。本来以为是丘比特连线情侣档大杀四方然后荣归东京的故事,结果情侣档是情侣档,不是人狼恋(中日恋),还是有些失望的。
娄烨的镜头很娴熟。地下党办事,不也是靠关系才能弄假护士证?还是江湖那一套,与法律无关。主角发呆的镜头最受不了。张明像马景涛。李冰冰似乎只是花瓶。开头辫子章再现《我的父亲母亲》清纯,海报却像巩俐。曾经东京情人,现在暗杀对手。女地下总是牺牲,没有稳固的爱情,也会害怕。我们战斗是为什么
学生水平。两星给摄影。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娄烨的风格在于 给你破碎的希望
非常差,每个人的行为逻辑看的我无语凝噎,结尾直接放历史资料素材上价值实在是太偷懒了,演员表演也很可笑。《兰心大剧院》和这部比起来,强太多了。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一部拍摄和剪辑非常糟糕的片子。不过总算把简单的抗日故事讲完了。
娄烨不适合拍战争片,或者,换句话说,娄烨的电影里一旦出现枪,电影的趣味便直线下滑。
剧情有那么些《色戒》的意思,但显然没那么严谨和深刻,过度太快,剧情单薄、转折急促,但带有娄烨典型烙印的氛围营造和镜头运用值得玩味,特别是那一抹一直如影随形般忧郁苦闷深沉的蓝,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很有意境和美感,最后才姗姗来迟的高潮在娄烨的作品里着实有点不科学,刘烨真心让人出戏。
为什么章子怡每部戏里面都有做爱戏?为什么娄烨每部戏都湿嗒嗒灰蒙蒙? 为什么春风看得进去这部看不进去????
这结构和剪辑也真的是六六六了。可是这真的不像是娄烨哎。我最喜欢的始终是把情感和背景换在当下,无论是什么历史,历史感和时代感就够了,个人情感始终都是分析和假想出来的。你看,别无他法的时候,只能一直下雨。结构玩着玩着,人物的弧光也没了。换装后的章子怡和她的开口也变得一样糟糕
暗调,阴雨,剪影,沉郁,凝滞感以及面无表情。
电影一般,章子怡演得十分到位尤其是被告知组织行动的失败时那场无声的表演。。可恨的CCTV6不打字幕也就算了竟然没放完就掐了ORZ。。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一开始情节紧凑有力,可惜随着剧情的发展,感觉张力一直没有跟上,最后的高潮似乎少了点高潮应该有的味道,像这种线索较多的还略带点悬疑的片也许不宜节奏放这么慢,气质不搭,相互矛盾牵制,或者干脆王家卫得彻底点也行啊。娄烨很有表达的欲望,想把“人的命运”与“不可抗的历史”放在一起制造出幻灭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没有下次了 娄导(仲村亨叔叔还是现在有味道 中文台词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