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的赌局是没什么兴趣,剧情台词看得我很失望。
后半部分父子感情的推进、爱情的回忆、寻找自我的主题展现,更有看点。
看的时候有些好奇“吹牛辉”原本是个有正气的人为什么沉迷赌博,其实也是因为环境和感情迷失了自己,儿子和妻子也唤醒了他。
对周润发、袁咏仪来说这部戏应该很轻松,演技完全拿捏,演什么像什么(青年,中年),眼神里传递的感情也很丰沛。
自闭症的儿子看起来呆呆的,但内心细腻,(给自闭症一个科普)实际上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
喜欢马拉松和穿越沙漠的情节,我假期原本想要去禅修、去疗愈,最后我选择留下来,去看一部电影,一部和预期大相径庭的电影,但给我的疗愈和安宁是意外的收获,这就是生活的无限惊喜。
和妈妈一起看的,有笑有泪。
总的来说是推荐的,最近的电影都很多被触动的地方,主题都是探索自我和爱,这永远值得被歌颂。
我今晚看了,还是做的不错,有点轻松,有点感人,有点情怀,有点剧情,综合来讲去电影院看看。
就是片名,真的和“赌神”没关系。
票房不好,主要是电影院主力消费群体已经是95后-00后,他们很多人都很少看90年代的港片,对周润发也缺少情怀,也不喜欢看怀旧类电影。
还有就是,周润发和那些配角演员,表演还是很可以的,那几个老戏骨,都那个年纪了,也能演得入骨三分,该有的都有,违和感只是,一个60多的可以称呼大爷的人,还要勉强去表演30-40岁出头的小混混,的确“气质”不符合。
就算现在周星驰出来做主角拍电影,票房也不会很好,毕竟,现在95后00后很少人真的看周星驰电影长大,80后,90后很多人虽然还是有情怀,但他们已经不是电影院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总的来说,真不是烂片,还是可以买票进去看看。
至于票房差,口碑差,很多电影评分都低于4分3分,票房也有几个亿,而且还有大牌明星,例如最近的超能一家人,那又怎么说呢。。。
这么多年看电影,第一次看半截跑出来了,真的是烂片,看是发哥给一星,关爱自闭症儿童再给一星,两星是我能打的最高分了,真的受不了。
实际就是一星的片子,建议别看,看了后悔。
剧情前言不搭后语,乱七八糟,镜头也是醉了,完全没有电影的节奏感,剧本是初中生水平,毫无逻辑可言。
真是谢了,这个电影完全是多余,广告都比影片精彩。
---我后来把这个电影项目的人都看了看,全是大咖,从演员到导演到编剧,咋能拍成这样?
恕我直言,这样的团队很难把片子拍成这样。
结果真的不好看,那我大胆猜测一下,我估计是该片的电影剪辑师是个新手,把片子剪乱了,把电影的逻辑和节奏剪没了,导致观众观影非常不适
《别叫我赌神》是一部拥有奇妙质感的电影。
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充沛的“经典港影”氛围,温情、浪漫,对往日饱含怀恋。
但与此同时,它又是立足于“当下”的,并非一味地沉醉于怀旧的情绪,而是试图探讨人在当下的生活,现实人生中可行的改变。
可以说,它既“怀旧”,又“当代”。
如今的观影口味,似乎格外地倾向于“反转”“细思极恐”“人性挖掘”“黑暗深入”,仿佛电影只要“让人看不懂需要猜谜破案”就等同于高质量,只要展现了所谓丑恶就等同于有了态度。
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电影的优秀与否不仅仅在于其复杂度,更不在于拥有所谓“黑暗”而无视其完成度的标签。
是否在情感上足够打动人,是否表述清晰自己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哪怕它非常简单。
在电影的开场,我们就看到了导演的定调。
走出赌场的吹牛辉在画面中的身影逐渐聚焦,随后镜头跟随着他去追逐筹码,在筹码即将掉落水沟之前踩到。
这是非常有含义的一幕,后一半暗示了吹牛辉人生的走向,“即将在濒临崩溃时得到拯救”,暗示了现实当下的”可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绝不同于他此时认为的“赌场有的赚”,不来自于赌场,而是赌场之外的人生。
赌场之外的他被镜头所聚焦,这才是真实确切的可把握生活。
对于赌博,第一场戏就强调了一种“必然性”。
吹牛辉等人先是赌马成功,随后在赌桌上一度占上风,似乎时运今天已经到位,人生成功在此一举。
然而,随后的下注失败却打破了这种时运,说明了金钱赌博的不可靠。
作为其延伸,吹牛辉对儿子的态度起初也是一种求财的赌博,赌自己可以照顾他一个月,也赌前妻会依约给自己一笔钱。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照顾儿子”,导演设计了“赌博”的对比。
在吹牛辉开始金钱赌博的同时,女方也有着自己的情感赌博。
在送来儿子的段落中,前妻交代吹牛辉“给儿子剪个头发”。
自闭症的儿子只允许亲近的人碰触,剪头发的成功也就意味着父子关系的深度确立。
此时的父子完全不相熟,前妻也理应不能确信他们的未来走向,这个要求其实也就成为了她对“未知结果”的一种赌博,押注到吹牛辉的本性未变,所求则是儿子的未来人生,是出于亲情和爱情的赌博。
而到了影片的中部,父子关系升温,剪头发也随之顺利实现,这就与赌场内的赌博形成了对比---金钱的赌博由“时运”控制,是无法确定的,亲情的赌博却由“人的本性”引导,是可以相信的。
而吹牛辉对孩子的看待方式从“求财”到“真心”的变化,也说明了他与前妻的赌博胜败。
对儿子的态度变化,成为了吹牛辉人生态度的写照。
如上所述,一开始的儿子对吹牛辉来说完全无关亲情和血脉,只是为了赚回赌场输掉的十万块钱而收留了他,动机是为了金钱,而行为也是“押注自己能够安抚住自闭症的儿子”的赌博式思维。
在这一阶段中,儿子之于吹牛辉的“赌博赚钱”意义,也延伸到了二人的初步交往之中。
他带着儿子去赌场,后者的赌博直觉也确实让他有所斩获。
此时的父子相处没有真情,只有对金钱的渴望。
由此,影片其实创造了一种“真情”与“金钱”的内在对立。
首先,吹牛辉对儿子的感情,在第一阶段产生了一定的“错位”。
在儿子首次展现症状的时候,音乐引导出了他急需心灵抚慰的信息,但吹牛辉对他的追逐却只是出于“让他安静,拿钱走人”的动机,而后的一幕更是将“真情”与“金钱”进行了表里的混合---他温柔地接近儿子,似乎具有了父爱,实际上却只是为了金钱的哄骗而已,这也构成了第一阶段里二人的主要相处方式,就像上述的“携子赌博”段落。
而更明显的对立,则由持续的平行剪辑而完成。
一边是赌博时胜负不定的吹牛辉,一边则是被孤独扔在家中的儿子。
这组对比不仅凸显了吹牛辉此时的态度侧重,也暗示了一个信息:赌博的“时运”是完全不可把握的,而儿子所需的亲情却是始终存在的确定事物,此刻是“缺失”的状态,随后则会转变为“圆满”。
为了表现这种变化,在类似的对比性段落出现时,导演会用数字展示二人相处的天数,以强调时间推进下吹牛辉的侧重变化---由于本性善良,他终究会在相处中“日久生情”,无法再将儿子只当作获取金钱的工具。
在第二天中,他就已经对儿子有了瞬间的温情,哪怕自己尚会自问“我怎么会说出那种话”。
事实上,儿子的出现成为了吹牛辉“回到过去”的契机,而那个“过去”正是尚未陷入烂赌欲望时的纯良自我。
一方面,与儿子的相处本身便构成了对吹牛辉温情本性的唤醒,随着天数的逐渐叠加而推进。
而更有趣的是,儿子实际上带来了吹牛辉缺失的“家庭”,也对应着他和前妻的爱情。
比较明显的是,吹牛辉在与儿子的相处中回想起了求爱时的场面,而他彼时的幽默也随之回到了此刻,作用到了儿子的身上---由父爱唤醒了爱情的记忆,进而在对待妻子和儿子时表现出同样的本性,形成一个家庭 。
“自闭症”与“耳机”的两个设定,正是为此而存在。
儿子带着耳机收听家里的声音,沉浸在了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如同“自闭”一样地,与外部现实世界隔绝开来。
而在公交车上,当吹牛辉也拿到一边耳机时,结合二人相同头部绷带形象的“父子感”,家庭便扩充到了三个人,此时恰到好处的柔光和浅焦处理,虚化了周围的现实世界,强调了此刻温情家庭的独立封闭属性。
由此可见,现实世界的物欲改变了吹牛辉,让他迷失了本性,而儿子带来的家庭感受则独立于现实,从而实现了对他的唤醒。
在影片后半段中,现实与“封闭”也必然产生激烈的冲撞。
吹牛辉的债主上门讨债,此时的吹牛辉却已经不再将儿子当作“求财工具”,而是看到儿子为了保护自己而打伤债主后,不惜惹怒对方也要带着儿子逃跑。
由此,他也完成了内心侧重上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阶段,导演强调了“现实”的存在感,这一切对吹牛辉之“当下”的意义。
作为铺垫,首先到来的是“真情”之于“金钱”在现实层面里的彻底压制:手握着吹牛辉巨额赌债的赌场老板,正是吹牛辉昔日的兄弟,在面对还债问题时果断地选择了友情一边。
可以说,此前的真情更多停留在了吹牛辉一家三人的内部范畴,并且是封闭独立于外部现实的存在,包括廖启智等人也可视作是吹牛辉家人的延伸。
而此刻发生的一幕,则首次来自于外部现实中的非家庭成员。
在开头部分中,阿瑞盯视着赌博中的吹牛辉,似乎在评判着他的还债能力,甚至可能是在筹划阻止他大赢特赢的计划,就像所有赌场老板所做的一样。
然而,当吹牛辉被逼到绝路时,他却放弃了原本可得的金钱,完成了现实中的人物属性转变。
更重要的,则是吹牛辉与儿子亲情的“走入现实”。
如上所述,此前的儿子之于吹牛辉更多是“对过往爱情的唤醒”,二人的交互都要依赖于对前妻/母亲的共同真情感受,这也对应了独立而封闭的属性。
而到了最后,父子必须走出这层“非当下现实”的媒介,建立更直接的亲情关系,并将之转移到现实世界里,这才是对吹牛辉的人生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改变。
前妻的死亡实际上在客观上“强行促成”了这一点,而在那之前的段落中,吹牛辉被儿子拉着重拾运动的情节也已经让他的“过往青春”进入了当下现实,听到儿子说出自己曾经名言,其父子的心灵共鸣也是非常直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并没有让影片落于完全的理想主义童话之中,反而强调了“过往”的不可重获。
吹牛辉的爱情就是这样的过往之物,二人的大部分交互都发生在回忆段落中,而到了现实的当下中,哪怕是一句对不起都是迟来的,只能在对方昏迷的时候说出口。
非常有意义的一幕是,当吹牛辉用手机试图打出“对不起”时,却终究未能发出信息。
而看着手机等待信息的妻子,与他的身影在画面的淡入与淡出处理中,完成了瞬间的共处交集,仿佛两个人躺在一起,却由前者的淡出而迅速回到了“不可重聚”的现实之中。
他曾经犯下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的,站在当下并不能希求什么,只有过好当下,让由其唤醒的温情本性作用到眼前人的身上,不再犯下同样的错误。
可以看到,即使妻子已经不在,吹牛辉的生活依然保持了运动,与儿子的感情也脱离了媒介,以纯粹的父子亲情而延续了下去---曾经分别与妻子和母亲许下游玩愿望的沙漠,成为了二人一起实现的旅行。
而非常有象征性的细节是,在最后一幕中,提供“独立封闭”环境的耳机和手机都不见了,儿子与父亲真正走入了现实之中。
这部电影中,所谓的“现实残酷”部分只是一带而过,这让它始终充满了温情的气质。
它当然是怀旧的,带有对纯情美好的旧时代的留恋。
香港电影在经典时代的精神内核与美学风格,在当代依然不过时。
对于情感的打动,是每个时代中人都能准确接收的超时代性存在,这也构成了经典港片在当代的依然受捧。
而在《别叫我赌神》中,我们便在一部新作之中,难得地重温了这种经典。
而更加可贵的是,《别叫我赌神》并未只是沉醉于这种情绪之中,也没有落入理想化的窠臼。
它有怀念,但却没有执念,没有让吹牛辉找回过往的爱情,因为那意味着对过去错误的抹除。
它展示的是过往对现实的作用,也是一个男人和父亲对过往错误的担当。
“过往”虽然不可挽回,但它包含的一切依然存在于人的心中,并可以作用于当下。
不要执念于过去,因为只有当下才是可以改变的东西,只要不放弃心中始终存在的美好。
“过往不可追,当下永不灭”。
对于当下的香港电影,这一点或许也同样有效。
事先看过电影风评不好了,不过为了看看发哥新电影还是点开看了。
在电视上。
这部戏男主换谁演都不行,剧本是硬伤。
另外标题诈骗。
虽然我看下去了,但主要是电影做的节奏还行,每当想弃影时,大家的演技和剧情转折又把我拉回来看了。
是赌徒家还是病残家,buff满满的,一离我生活真的很远难有共鸣,二是剧情交代的人物变化真的不够细腻。
看完我没被感动到一点,心里想的全是“剧情需要”四个字。
把“自闭症”理解成等于“白痴”的,真的是我奶奶辈的人会这么想了,把“抑郁症”理解成“精神病”。
虽然能刻画出发哥演的父亲不关心儿子和知识了解少造成的误解,但我想说这桥段和我真的有年龄代沟啊。
庄文强你的作文素材是不是太老了些。
还是说是为了服务于发哥本身年龄的设计。
分数是给演员打的。
一给袁永仪(演的母亲真的好坚强好可怜,我仿佛看到了我母亲的样子,本分普通,贤惠瘦弱,为孩子操劳心血,父亲经常不在她一人照顾我们……真的是一位好母亲的典范,或者是所有母亲。
即使生活不易但爱孩子永远大于爱自己!
),二给发哥(看发哥的电影看的一是演技,二是信仰。
发哥演技非常让人入戏,有些话的语调让我想起他小马哥等角色。
可发哥毕竟老了,而我尚年轻于是吹毛求疵到了他老态的细节上了。
如果说《无双》发哥尚且帅出了气场,那么这部之片则无帅之高光。
没能发掘出发哥身上的个人魅力来。
想看他具有自传性质的电影,不是《无双》。
不过这很难了)。
最后一分给方中信吧(好人一生平安)。
我不觉得是什么烂片,相反,我觉得这部电影描述的情感很实际,贴切,剧情也很搞笑,同样也很感人,给人展现了不一样的发哥,真要说有什么令人感到深刻的点,我觉得是那句:你是信耶稣的,但你不是耶稣。
我们没法决定别人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尽全力,做到自己,找到自己,为了自己的孩子,变成最好的自己!
很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触这么深,可能是这部电影台词好吧。
完全唔理观众有几咁难受,你老味,佢老母死左之后,长达二十分钟嘅哭戏,系二十分钟呀!
系连续呀!!
屌你卤味试问,有边一部戏可以有连续二十分钟嘅煽情,哭?
你知唔知我睇到几撚尴尬?
我完全可以feel到戏院入边每个人个表情,系好似食左自己最憎嗰个人嘅鼻屎一样咁难受。
呢个moment,我只系想有几个仆街小朋友可以系戏院度傻笑同埋哭,嚟到缓解下咁尴尬嘅气氛呀仆街。
前面铺垫太生硬,突然就掟个靓仔嚟话同发哥生活一个月,我就知道濑嘢,d情节不上不下,个靓仔又演到好似小儿麻痹咁,想同个朋友话不如走啦,去饮酒啦。
但见佢好似入左神咁,于是算数。
另一个点,就系廖启智,首先尊重过左身嘅艺人,佢所有其它戏,我都觉得十分之好。
但系呢次扮乸型,真系顶唔顺。
冰火红唇+两撇须,化妆师你同我出嚟,点解唔可以剃须,一系就扮一个完整嘅乸型,留两撇须系度,真系十分违和,睇到我生理不适。
(个人)其次就系个靓仔,我唔知佢叫咩名啦反正,就一个字,柒。
每一次同发哥搭戏,佢嘅每一声“爸爸”“妈妈”,都好似俾人用紧塑料刀插我咁,唔会死,有d痛,同时又有d想笑、最后发哥同个靓仔返去佢老母住嗰间屋,唉屌你老母真系,好似死人走马观花咁,导演认为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会令我地啲观众好感动,我真系想打鸠你个柒头呀仆街。
硬到啊,硬煽情呀明唔明啊,好老尴啊,呢d嘢,你浓缩到几分钟咩都煽够啦,竟然长达数十分钟。
仲有屌你老母个死人BGM,大声到,配合埋发哥d眼泪鼻涕,同埋个靓仔嘅哭声,炒炒埋一碟,屌你老母导演我真系想去你屋企质你食屎先解到恨。
诸多老尴镜头,例如发哥同个靓仔碰头,系真系碰头;同埋去沙漠洒骨灰,系真系洒;同埋发哥讲嗰句“我一直冇勇气同你讲句对唔住”,导演,你有冇勇气同我地班观众讲句对唔住呀仆街?
总结,我知会系烂,点知烂成咁,发哥都系咁话,老左就抖抖啦,或者跑多d马拉松,唔好再出现系幕前,拉低晒我地对你以前d戏嘅分数。
唔该。
未睇嘅,听我一句劝,唔好去,宁愿去波波池睇d小朋友仆街,都唔好去,真心。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主角是个浪子赌徒,他与自闭症儿子的父子情、与患癌女的爱情、与几十年老友的友情,以及昔日过往的恩情,融合在一起不能说没有看点。
只怪剧情太老套了,若不是靠着一众戏骨们撑场面,真有点看不下去。
再者电影名起的不算很扣题,无论周润发是不是演赌神,赌场戏份在正片的占比并不高。
电影又名光辉岁月和骄阳岁月,哪个都比别叫我赌
除了周润发,电影里还有饰演花叔的廖启智、饰演校长的方中信、饰演高利贷的黄德斌,饰演瑞哥的安志杰,这阵容都能再拍个澳门风云或者窃听风云了。
这种剧情不是潘耀明和庄文强的强项,个人更期待他们联手拍犯罪悬疑片。
浪子赌徒就是周润发饰演的三友理发店理发师吴光辉,他年轻时还算个很有正义感的男人,帮助教育失足青年阿瑞,成功迷倒义工李夕。
后来他一直赌一直赌,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李夕也弃他而去。
袁咏仪饰演的李夕重新来找阿辉,还带患有自闭症的儿子李阳托他照顾一个月,这铺垫一看就是为了托孤做准备。
何况十万块酬劳,对于烂赌欠债的阿辉来讲,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而且李阳是他的儿子,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血缘关系很难说得清。
更重要的一点,李阳非常旺阿辉的赌运,这样的福星哪个赌徒会不爱呢。
反过来说,李阳并不喜欢或并不希望阿辉去赌,但只要盯不住,必定又输钱。
父子两平平淡淡的生活,原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利用高利贷追债来烘托父子情,拉进彼此距离的方式也不突兀。
结果安志杰一出场,感觉整个故事的观感都不好了。
连高利贷都要毕恭毕敬的瑞哥,怀着感恩的心帮助阿辉和李夕,挺正能量的。
开头还以为瑞哥将是最终BOSS,对安志杰演反派这个事印象过于深刻,如此走走过场就完事了,实在是对演员的浪费。
一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李夕没能战胜病魔去世,知道真相的阿辉眼泪掉下来。
他决心彻底改变自己,要和儿子共同生活,一起去跑马拉松,一起去沙漠里撒骨灰。
对阿辉和李阳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对观众来说,却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结局。
从李夕死的那一刻,故事已经结束了。
对周润发饰演的“吹牛辉”这个角色来说,他不仅是赌鬼,还是个寡人,孑然一身,是个这辈子都没对自己负过什么责任的“渣男”。
但是,这个人又有善良的一面,对陌生人舍得伸出援手,对朋友更是讲义气——这也构成了他几乎无缝接纳儿子“阿阳”的基础。
哪怕是为了钱,如果这人已经烂到底了,想必袁咏仪饰演的李夕,也不舍的把心头肉交过去。
所以,在角色塑造上,这个角色既要有威严的一面,以便让观众用最短的时间相信他能做好一个父亲,但也要有浪荡、浮夸、不着调的一面,不然“浪子回头”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如此复杂的人物,这部电影里虽然已经尽力地在用闪回和片段交代性格和过往了,但仍然在剧本上无法把“吹牛辉”和“好爸爸”融合在一起。
幸好,这部电影,找到了周润发出演这个角色。
在这个年纪的演员里,状态能保持得如此之好,能忽而滑稽耍宝,又忽而沉思入定,既大开大合,又不怒自威的演员,也就是周润发了。
周润发为这部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大身躯所带来的安全感,还有多年自律所带来的信任感——我们过去能相信他是在赌场上无往不利的赌神,现在就也能相信他是为了亲情而坚持锻炼、洗心革面的男人。
所以说,剧本很粗糙,却给了周润发更大的发挥空间,而我们也可以相信:发哥宝刀未老,下部作品再见。
别叫我“赌神” (2023)4.82023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运动 / 潘耀明 / 周润发 袁咏仪《别叫我“赌神”》听着名字就觉得是一部炒作情怀的烂片,还不如以前设定的名字《骄阳岁月》!
但是冲着自闭症的主题和主演发哥(应该叫发叔,亦或许是发爷了吧!
)袁咏仪去看的,最终证实,就是烂片!
这虽然是一个很好的主题——自闭症,却只能让观众觉得哗众取宠!
和达斯汀霍夫曼、汤姆克鲁斯的《雨人》不具可比性!
甚至也不如李连杰和文章的《海洋天堂》!
影片拍的不伦不类,说喜剧片吧,又不可乐,说是剧情片吧,又不感人,更不能发人深省!
竟然还有香港动作片的影子,还想拽发哥当年“赌神”的褂襟子!
故事背景也不可信,一个义工就这么轻易爱上一个烂赌徒?
还为他生孩子?!
一个单亲妈妈这么轻易养大一名自闭症的孩子?
一个烂赌徒开个理发店天天被高利贷追杀还能一辈子过的有滋有味?
放高利贷的能不收回钱,仅凭一个老大一声吼就放弃了?
瑞哥?
一个古惑仔咋就成了黑社会老大?
…其实,把这些故事背景捋顺一点,哪怕学学《雨人》里的汤姆克鲁斯和自闭症哥哥达斯汀霍夫曼的兄弟情,把本片拍成一部煽情的父子情,也比这打着情怀的名义仗着发哥的“余威”拍的不伦不类的电影有看头啊!
其实,只要把发哥设定成一个社会底层的剃头匠,本身已经生活困苦,突然又多了一个儿子,从抵制到接纳,发哥也不用演得那么夸张,普通老百姓就行,肯定比现在有看头!
发哥的演技我是认可的!
百年润发里发哥再遇前女友的那会心一笑,怕是没人能超越的!
但是在本片里就太过于浮夸,演成了喜剧风格,真心觉得媚俗虚假!
在此向片中打酱油的廖启智默哀三分钟,人生苦短,一路走好!
🙏
剧情和片名有什么关系啊,大无语,剧情老套就算了,拿着赌神搞噱头
实际两星吧但是电影院支持老头电影睇一部少一部。俗套煽情死妈故事,自闭症儿子演得很好像小狗,周润发说话好搞,安志杰man爆表可惜只有三场戏。实际上和赌神没多大关系,叫骄阳岁月更好,反正后面是旅游观光宣传大片和老头健跑日常,hk有自己的阿甘父子。
其实剧本很扎实,整体完成度也不错,发哥和靓靓的组合满是情怀,年轻演员也很亮眼出圈,要说不足就是结尾有些冗长可以简短些。放在90、00年代,分不会这么低,可2023年的今天大家的观影喜好和关于浪子和女性的价值观早就变了,香港电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发哥把上世纪的快乐无保留地给到这一部了 真好 怎么不让张艺兴来演(
安志杰好帅好帅好帅啊,电影好无聊啊,但拍得也算认真,发哥撑着还是能看进去,比龙马精神还是强不少
《骄阳岁月》改名为《别叫我赌神》,文艺终究还是要向情怀、流量低头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虽然剧情有些俗套,而且不太连贯,但是冲着发哥主演的这个电影,肯定算不上烂片,而且这也是廖启智先生的最后一部电影,我同样带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愿发哥身体健康,愿廖启智先生天堂安好!
蹭赌神热度,硬是把期望落差拉大。即使换个名字,这剧情也很恶心!赌鬼身边都是狐朋狗友,哪能有这么多义气的朋友?天真女人年轻时傻一次就算了,病了还把自闭儿子和10万给他?现实中10万秒赌光还欠下更多,可能想办法把儿子卖了抵债了,照顾自闭儿这么辛苦的事情还能让个大半辈子赌鬼改过自新?编剧是脑门被天真无脑水给泡了吧。即使这些奇葩剧情都不提,周润发老了还戴个浓密黑发,干瘪的五官趁着好油腻,本来角色就很讨厌了,烂赌还家暴,形象还这么差,演技只能用别扭来形容了。自闭儿演得也很表面。。一星给关注自闭儿话题,一星给这些老演员都辛苦吧。。。
客观的说,并不是很吸引人,也并不是商业片,甚至可以说,电影片名有点欺骗人。但是,也没那么差,妥妥的剧情片而已,也没那么狗血,也有他的温馨之处,有点点阿郎的故事的感觉在。但,演员年纪太大了,很有违和感。普普通通,豆瓣评分偏低了,给个4星,尽点点力。
拍摄期间我还和朋友去了现场,成片真是差到令人发指。
尽管是全港片班底主创,但这个片子的企划肯定是博纳主导的,因此整个故事就太老套俗气了,充满了商业计算。但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从表演到导技,香港电影人仍然是尽量做到了最好:发哥其实演得并不差,但这个角色实在太熟极而流,对他来说也毫无挑战性;相比之下,扮演儿子的柯炜林就出色得多,此时他还未脱稚气,综合片中廖启智气色还不错的情形,可以判断这部影片实际拍摄时间应该在2018-2019年,也就是柯炜林拍摄《浊水横流》大放光彩之前,此外可以看到这部影片中黄德斌、安志杰、白只等一众香港演员也都很尽本分,表现出色。3.5星吧。
怎么说呢,四星全给周润发
庄文强编剧,这剧情透着一股80年代的大男人遗风,一眼看到底毫无波折;除了几个主演,成本低得发指;很假,童话都没那么假,二十一世纪了,还会有这样纯纯的浪子回头套路吗;很假,发哥一路挤眉弄眼颇有刚出道演无厘头搞笑片的风范;但看过来又不至于说是纯烂片,有那么一些情怀,但不多;片名是最大的败笔,叫什么不好光辉岁月骄阳岁月奔跑吧烂肚老豆自闭青年,为了市场改了个破名字;重见智叔也是个惊喜,看片中月份牌,2018年拍的?是什么原因5年之后的今天才上
太太太太老套了 片子值两星 人情值五星
暴哭😭拍的很温情~ 阿瑞出来那一刻,真是善因结了善果,很感动,泪流不止。自闭症的孩子真的需要耐心和关注,吹牛辉虽然是赌徒,但确实他儿子救赎了他。真的很好的一部温情电影😭
比起“赌神”,更像父子版《雨人》。比起港产片,更像澳门风光展。发哥近年淡出银幕,我们更多地是从各种野生路跑照看到他的身影,于是跑步的情节也融进了剧情里,所以本片也像是一部运动宣传片。
真不如叫《骄阳岁月》。中规中矩,故事太老套了,唯一出彩的只有演员的演技。
观后三批:一批周润发表演油腻,每逢深情处,尬出3室1厅;二批写剧之人没睡醒,仍活在旧日港影里不愿睁眼,剧情虚浮甚至无一句像样台词;三批导演废材,废己废人,依赖工业化制作模式化圈钱麦当劳式生产,不肯多动脑筋,不肯问问自己:是否热爱尊重电影?
改名字的目的是为了用情怀圈钱吗?问题是女主的名字带夕,儿子有阳,主角是辉,都是有用的啊。2023年了,香港的编剧认知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这已经不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舆论环境,注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女性观众群体,更别说男性群体也不会为这样的温情片买单。整部片子就是一个赌鬼在照顾自己儿子过程中找回自己的过程,算是一场奔跑里的救赎。整部戏唯一的高潮戏是被讨债的追打然后引出来吹牛辉也是拯救过失足少年的安志杰,可问题是这样的反转是不是太晚了呢?后半段关于跑步有点像刻意地拉长片长,说真的这片子90分钟真的够了。
披着“赌神”外衣的亲情温情片,剧情老套,就看个轻松看个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