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之前的搏击俱乐部和七宗罪作为坐标,我认为大卫芬奇的这部新片并不值得豆瓣9.1虚高的分数。
(先提有趣的事,在伯克利的影院有幸首映日看这部片子时,发现美国民众的观影人群真的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年或者是打扮良好的老年人,不禁感慨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经久的事情,起码白发苍苍的婆婆伯伯都对大卫芬奇充满着兴趣。
这让我非常向往。
影片前面有非常多的无聊的预告片,后半部分的剧情人们都是在笑声中。
惊悚却有笑声,这的确很奇怪。
)作为心理悬疑片的爱好者,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刺激神经的影片。
首先,有畅销书的先导,我想大多数观者在观看之前都已经知道故事前半部分的大体情节:妻子突然失踪,看似急切的丈夫发表宣言宣布寻找,随即层层线索不断出现,过去和当下的情节不断交叉,从妻子日记中逐渐发现对丈夫谋杀的指控.......这个故事到这里已经充满了噱头,在最普通的场景中发生的最耸人听闻的故事一向深受人们所爱,也难怪每次拿起纽约时报书评都可以看到gone girl稳固地守在畅销榜上。
然而对于大卫芬奇来说,这部影片的创新点乏善可陈。
开头典型的大卫芬奇式镜头依然让人觉得干净,爽朗,灰色调的冷峻,优美又率性的利落。
这是看他的电影时最享受的部分,随后镜头缓缓移动到一个呆滞的中年男人,他缓慢的移动,你感觉剧情开始了,观众充满了期待感......与其说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以我的的角度理解不如说这是一个psycho的故事,因为复仇者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即是使被报复者痛苦,但在我看来,剧中的Amy经历了中途的心理变化,到最终已经丝毫没有想造成丈夫痛苦的倾向。
你以为丈夫深情寻找妻子,结果他很有可能是杀了她的凶手。
你以为丈夫杀害了妻子,结果妻子是疯狂的。
你以为妻子是疯狂的,丈夫值得可怜,妻子出现了,描述了她的状况,你觉得她才是值得同情的那个。
你以为妻子值得同情,结果从她的过去发现她一直习惯说谎,并不知道她哪句真哪句假。
你以为她赢了,结果她被抢了。
你以为她改邪归正了,剧情归于平静,结果血腥溅幕,她把救她的人杀在了床上。
你以为她彻底崩溃了,结果她精心设计回到了她”正常的“生活。
你以为绝对没有人能接受这样的”正常“,丈夫绝对没有办法生活伪装的状况中,肯定会再发生些什么乒乒乓乓响击碎这虚伪的爆发。
结果什么都没有爆发,一切都将这样”疯狂的“”正常“下去...........这是剧情片中最让人们期待的东西。
峰回路转,不断创新的情节,而且确实是合理叠加的。
在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中,的确如此看似荒谬的情节是在一个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完成的。
从Amy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的作家式的兴奋以及报复的欲望,这个时候还是非常好理解的,普通的变态。
随即发生的精心设计,在监控录像下把漠不相关的人无比冷酷的在性爱中杀害,而且完全缺场的歉意和情绪,已经将可以理解的痛苦和恨意转化为了不可理解的变态和冷酷。
而最终在这样的枷锁的婚姻中,双方的”和解“成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极致变态。
大卫芬奇的片子总是理性的直接揭发人性里最阴暗的一面,没有一点含糊。
片中的无数细小的情节,所有关于这个事件出现的人,可以都算作疯狂的大军中的一员。
从姐弟畸形恋的丈夫,孕妇,过于激动的人群,轻信的警员,冷漠的可怕的父母,悔恨的小情人。
都显得那么apathy。
与其说是他们的愚蠢,轻信或表面,不如说所有人都懒得care the real deep truth. 所有这些apathy集中在一起,汇聚在Amy身上,成为了她极致的apathy. 最终到达了终极变态,而导演表达了每个人都是变态。
然而这是影片的核心思想却也让人异常遗憾。
关于心理的影片,在禁闭岛里感受到挤压在痛苦中的两种幻想,在惊魂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细致的心理现象,在搏击俱乐部中体会这个人每个想法上的转变和挣扎,这些心理上的悬疑和惊悚都是让人感觉到痛苦,纠结,忧郁,怜悯的,因为他们都很细腻,很具体,让人能够巧妙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理现象不是目的而是思考的引线,思想的引导者。
这让我想到黑镜第二部中的白熊,同样是用巧妙的方法提出了有可能造成的整个社会的扭曲,但是会更有具体的原因和指向,而不是因为 所有人都是变态。
而这部gone girl连痛苦都没有,甚至没有办法让你觉得恶心。
apathy是核心,导演很合理的连表现细节都表现得非常apathy,贯彻着既然变态就变态到底的政策,循循善诱直接引向结论,非常不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变化,没有旁敲侧击也没有旁征博引,以至只要跟着剧情走到尽头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引出思考。
另外,关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这部影片让人觉得压抑和悲伤,然而这种悲伤又没有真正的说服力,让人真的能够信以为真。
这部影片就像打了一连串机关枪,噼噼啪啪非常响亮,最后没有礼花也没有留下战利品,没有击中任何东西。
如果说大卫芬奇的电影一定要揭示人性什么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想对爱情有个解释。
当然会反应一些社会中其他处于旁观者的态度,和一些有关联人物的行为,不过舆论的产生和作用已经比较老套,没有什么新鲜的阐释。
也不想把此归为对婚姻的本质的理解一类,因为这毕竟是个变态的世界,很难同正常婚姻做对比,也许算是放大了一些婚姻恶俗的点吧,不做评论。
关于爱情,女主和男主的态度不同。
可能看过变态的剧情,大家很难想到爱情这个词。
不过爱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飘忽不定,没有明确定义与判断,很个体化的东西,所以姑且把电影中的成为爱情吧。
台湾的译名为控制,也是电影中反复用到的词,控制和爱情就容易联系起来了。
常说自私的爱包含控制,电影中女主的爱属于这一范畴,只是自私的有点疯狂。
通过前男友的控诉基本可以认为女主一向如此,这属于心理病态,与爱情无关。
但是女主那么专注的看着电视里的专访,还是让我觉得在她心里那是爱情。
她回到了原来属于她和男主的生活,已经变了一个样子,但是她没有对男主隐瞒。
她更像是在和一个理想男人生活在一起,而那个男人真实是怎样的她并不关心,只要在她面前是她想要的样子就可以。
这是自私的极致。
对于她为什么不找个新的男人去塑造,可以理解为控制狂的占有欲吧。
一个如此有控制欲望的女人怎么能让一个出轨男轻易的逃走呢。
以爱之名让你生不如死。。。。
电影中女主的日记中部分为虚构,好像只能通过男主的反驳来判断哪部分为真实。
男主说的话应该都是事实。
那么男主的暴力和不想要孩子就都是女主的栽赃了。
男主人到中年失业,失去亲人,甚至失去在妻子那里的尊严,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这不是为其出轨做辩护,只是如此喜欢本如我,实在不想让这个男人变成一切错误的开始。
这也是一种人性可悲的地方,初见时你是那么迷人,爱上你无可厚非。
拥有你许多年后,爱情变得需要努力,甚至有点望尘莫及之感。
女主感觉一直没有失去开始的魅力,男主却步入中年危机。
也许这是伪装和真实的差别体现。
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男主也在伪装,后来累了放弃了。
女主返回后说过一句,你是那么了解我。
她大概很喜欢这种被了解的感受,那让她体会到被爱。
也是富二代如不了她眼的主要原因,他太不了解她,那根本不算爱情。
可怜了男主,了解是恨的开始,也是被纠缠的原因。
大卫·芬奇的电影向来不是特别让人舒适的,大都充满了阴暗的调调,就是《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样的温情电影也是一种伤感味道弥漫,哪怕《社交网络》这样关于互联网英雄背景的电影他挖掘的也是人小阴谋大的人性阴暗面。
这不,在其2014年广受好评的新作《消失的爱人》中,他又从平常生活中以极端的事件,把个人、婚姻、媒体、社会等阴暗面挖了个遍,在保持抓人剧情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不寒而栗的余味。
尽管作为改编作品,原著的构思和故事往往先让影片有了好底子,但是我们看过太多把好作品拍成渣的例子,大卫·芬奇本片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原著如何我没看过不知道,就是这个故事确实够离奇,悬念够强,故事本身足以让人看下去。
其实这符合导演不是非常规故事懒得拍的传统,啥按照七宗罪杀人的疯子,双重人格的反社会分子,连环杀手几十年未破的案子,逆生长的奇人,叛逆黑客少女,这次是个有些反社会神经质的老婆。
芬奇本片的节奏把握极佳,基本可以达到把观众牵着走的地步,哪怕你已经隐隐猜到可能的走向,但是还是心甘情愿跟着芬奇节奏进行多次剧情反转。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无所谓剧透的电影,你就是之前听闻了故事大概,但是并不会对影片的欣赏减损多少,种种细节、氛围、精神的挖掘才是影片最大亮点。
从男主媳妇突然丢了开始,影片总总细节就已经让观众开始随着办案人员怀疑到丈夫头上,当丈夫疑点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新的疑点又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没这么简单,然后索性揭开谜底,原来阴谋的真相竟然是那样。
接下来似乎悬疑成分没有了,但是且慢,故事的走向戏剧性又一波三折,以至于在富家子弟躺枪而死,苦脸丈夫只能随波逐流的无奈中结束,一个很大卫·芬奇的结尾。
导演随着故事实际上给观众也提出了总总思维上的悖论,即里面到底谁是坏人?
谁咎由自取?
谁遭了报应?
丈夫在影片前半段一副活该的样子,无视妻子、懒惰、外遇,被折腾一番显得活该,但是紧接着,剧情一转,妻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可怜,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对丈夫的印象是由妻子的笔记本的描述决定的,而当妻子的“真面目”被慢慢展示后,丈夫又显得有些可怜,更何况还有个苦逼富二代冤啊,但是他明显有些趁人之危的暗示,有让他显得有些找死,一切的一切充满了宿命感。
《消失的爱人》很容易让人定位成一部展示婚姻阴暗面的电影,让人俗套的高呼一声“卧槽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哇!
”。
但是影片表现的东西没那么简单,婚姻可能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并不是人生的坟墓啊,如果两口子过不下去,吵吵闹闹,那就不过了,埋葬爱情,该咋地咋地。
但是,本片更大的视角在于它表现的是个体在舆论压力、社会氛围下的无力,身不由己的被要挟着去过社会主流价值观设定的人生。
其实,当观众在故事前面,随着妻子“日记”的单方描述对丈夫产生一个咎由自取的素描时,就已经进入了导演的社会舆论实验,观众自然的被代入成为了片中对丈夫施加压力的一份子,说白了,你如果是片中的大众,你也会对其口诛笔伐,而非看完整部电影后多少感觉丈夫有点儿冤。
这点上,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比陈凯歌那部故事还不错的《搜索》高明,在那部电影中,一上来就让观众知道片中被呈现到网上的事是曲解的,顶多让人产生“这和网上很多事多么像啊”的认同感,而非《消失的爱人》中的更深的代入感。
正是在这种代入感下,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场社会舆论对一个家庭的冲击,片中的妻子以一种娴熟的手法直接和间接操控着舆论,从社区到社会,我们看到丈夫被步步紧逼。
丈夫的反抗显得有这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一种另类的为自己洗脱冤屈的过程,他孤独地反抗,帮助他的只有最亲的妹妹,和最无关的律师,一个是个人血缘关系的最后希望,一个是法制社会最后的理性代表,看上去,他即将成功,甚至导演了舆论上的绝地反击。
但是,大团圆重来不是芬奇的心头好,结局再次反转,他取得了一个似乎短期“惨胜”,长期看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结果,结局显得突然,更是宿命,一如我们网络上看到的那么多曾经激起沸沸扬扬议论的新闻事件,围观者一副关注事件中心人命运的姿态尽情消费他人的痛苦,喧嚣过后,此中甘苦依然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自己咀嚼,而大众继续心怀道德上的优越感去扑向下一个事件,并试图讲起胁迫向主流价值观希望的方向。
《消失的爱人》有个好本子,也有好表演,片中扮演妻子的罗莎曼德·派克之前并不出名,个人对她印象还在《巴尼的人生》中的角色。
在本片中,妻子时而显得坚强,时而显得脆弱,时而显得狡黠,时而显得阴险,总之一个生活中的“演员”形象被罗莎曼德表现的非常生动传神,她已经凭借本片入选金球奖最佳女主提名,我们有理由相信,奥斯卡的提名她也是大大有希望的。
导演可进中生代前十,演戏可入中生代倒数前十的金酸梅名宿本·阿弗莱克在本片的表演上,起码处于个人平均水平之上,他过去演员生涯广受诟病的一大问题就是,选片老失手,演戏大众脸加大众表情,可是这次选片靠谱,大众表情正适合片中角色啊,他把丈夫的无辜感表现的很到位,那手足无措,那小眼神,引人同情。
周边角色也特点鲜明,特别几个符号化的角色感觉设定到表演都有意夸张,但是让你感觉很真实,反倒烘托了故事的戏剧化效果,比如女主持、律师、记者们。
《消失的爱人》与爱情婚姻的困局有关,也与社会舆论的困局有关,有人说婚姻是围城,好像你本可以选择不进来,可是出了围城又如何,外面还有舆论的围城将你紧紧包裹,何去何从?
大卫·芬奇给了标志性的一个芬奇式结尾,一如《搏击俱乐部》结尾表现的一种世界开始坍塌的感觉,把接下来的剧情留给观众在脑中扩展,也带你去选择自己在类似场景下愿意扮演的角色。
艾米和尼克相识于纽约的一场文化派对。
尼克是来自南部的杂志撰稿人,艾米是心理题的写手,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因其父母曾出了一套“小魔女艾米”漫画风靡全美,身家富贵。
两人迅速相爱然后结婚,却经历了双双失业和破产,回到了尼克老家密西西比州。
一年多后,艾米突然失踪,尼克报警。
被擦拭的大片血迹,艾米的日记,诸多旁观者的叙述,都指向尼克这个有外遇的渣男,是杀妻凶手。
尼克百口莫辩只待收监时。
视角一转,变成了潜逃在外的艾米的叙述。
原来她的日记和布局,是其一年多来精心设计的陷害嫁祸。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悬疑小说。
今年大卫•芬奇奉上的改编电影,强化了小说中的暗黑和惊悚气质,视听元素则传承了一贯高冷和简洁的风格,从结构到细节、从场景到段落剪辑,无一不呈现了一种“异样的寒意”。
这个故事本质是“两情相悦”,“天造地设”走到一起的婚姻,如何变成了一场场环环相扣的恐怖案件。
丈夫和妻子,媒体和大众,旁观者和亲历者,尽皆演的停不下来,拧成了一种扭曲的怪局。
抽丝剥茧之后,面具纷纷碎裂,露出了本来的阴郁面目——旧的血腥终结于一场新的杀戮,新的表演又取代了旧的舞台,而表演永不能结束——洗脑话语权永远掌握在那一小撮人手里,公众则继续维持着虚伪的道德制高感。
结构上,电影和小说亦相同。
篇幅一半是男方尼克老婆失踪事发后的生活记录,穿插另一半是妻子艾米的日记和真实独白。
电视节目,媒体采访、公众舆论和集体无意识的无休止介入,加上后半段的情节和视角翻牌,更是各种脏水泼的精彩。
艾米是一个冷酷自我、控制狂、精于表演的狠角色。
尼克是个不负责任、天性快活、享乐自私的伪好人。
两人由炽烈的爱情捆绑,却一路堕入生活的泥潭。
尼克选择出轨,继续快活,而艾米由爱生恨,毒心复发,想除之而后快。
被其用媒体和法律“借刀杀人”后,男方一贯讨人喜欢的伪装也轰然倒塌,懦弱和恨世的一面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罗莎蒙德•派克的表演的蛇蝎老辣、精确到位,而本•阿弗莱克的面瘫脸亦给了这个角色更加意味深长的复杂感。
这是一个究极变态拴上了一个初级人渣的设定。
一个心机很深,计划缜密;另一个大大咧咧、朝三暮四。
电影摒弃了一部分人物复杂的心理独白,生活场景的冗余,女性视角的细节渲染,变成了镜头语言和声画剪切的言简意赅,一如当年的《七宗罪》和《十二宫》风格,而更继承了《双重赔偿》和《日落大道》的黑色特质,加以芬奇一贯的冷眼旁观镜头语言,展现了生活中人人或多或少都无法逃避的表演、死局以及荒诞。
不同于说婚姻是默默的“杀人于无形”的表达,如萨姆·门德斯的《美国美人》、《革命之路》,波兰斯基的《杀戮》,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此片是用悬疑探案剧的方式表现了一种外化的、置人于死地的双人关系。
而事态一再扩大,变成了一出纵览全局的社会讽刺。
从一人到多人,一步一步编织的谎言和表演,把这一对男女、社会人群和媒体的共场描写的犀利,罗生门一样的纠缠不清。
这是一个表演人格可以淋漓尽致发挥的时代,网络和媒体又加剧了这种异化和表演。
一个极端案例就是女主艾米这个人物,从小就深谙表演之道,人生就是一场虚饰的舞台,她必须是各个角色扮演中的赢家,甚至自认是旧约中的上帝,“惩罚”(其实是陷害和谋杀)让她不爽的存在。
最后借助法律、媒体和公众之愚蠢,她“处死”了一个旧日的男伴,也让丈夫尼克“进化”成了一个可以和她“同台共演”的“奇行种”。
从此,生活的动荡、幻想的破灭、日常的停滞、现实不顺、振作不能,消失于无形,她再也不用作为个体独自面对,互动的表演让这一切不复存在,自我也随之扭曲和消失。
如小说和电影的尼克最后一句台词:“我为你难过。
每天你都必须醒来扮作你这副模样。
”——胎儿的即将诞生,让这两人乃至更多生命,会在病态捆绑中堕入麻木心灵的地狱。
其实值得一说,大卫•芬奇的人物一般都是一个人能活更好,他从来没想渲染孤独,这就是一吃饭喝水似的常态。
他描写人和人的关系,表面上特别和谐的,背地里则是杀戮和暗捅。
但一切都很冷静,分寸有余。
他镜头下真正内心炽热的人,越是面儿上看起来边缘冷漠,不合常理。
这是他的气质和美学。
是以,不难看出此片中两人粉饰太平的一路表演,符合大众美学的编造故事,舞台背后是毛骨悚然的畸形真相,而创作者在其中的态度是冷笑不止。
150分钟的一场场戏下来,更是充满了对人性和媒体的不屑,及不齿于寄生在互动关系幻觉之上的身份认同,甚至也可说是一种精英分子发自灵魂和结构深处的、对世界和人的“略带恶意”的洞察力和剖析力了。
完
随便写一写,其实我是书粉,虽然也是芬奇粉,但是不得不说,书精彩太多。
精巧的结构,细腻又富有诱导性和欺骗性的叙述,像手术刀一样剖开男女关系,乃至男性、女性或人性中共通的那些丑恶、软弱的面向。
电影里,罗莎蒙德派克的一句台词,that's marrige,把电影的限定在夫妻撕逼的升级故事上。
这样也蛮好,电影毕竟容量小,simple更能完整。
但在我看来,原著其实探讨的事情比婚姻的本质一类要更深入,原著试图探讨什么是爱,有没有所谓的Unconditional love。
故事的大反派,amazing amy的答案是,no。
但是我们可以争取,争取就需要discipline. Amy之所以给人感觉那么邪恶,那么fucking insane,是因为她身上特别反人性的部分,是她特别discipline,并认真执行,never give up trying,所以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
但她想要的其实是每个人,就比如我,内心深处想要的,就是希望自己,那个本我,无论多么无趣苍白冰冷,也能被欣赏被渴望被爱,这就是所谓unconditional love。
但常人都知道,这不可能,我们的本我都不完美,都很脆弱。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前或多或少假装,包裹那个不完美的本我,试图根据社会关系法则,装出一副合适的面具,好让自己变得desireble,从而我们可以从别人渴望自己的欲望中,觉得自己可爱。
就像Amy所批判的那种cool girl,一种男性社会欲望对象,女孩子或多或少都在假装这一点。
但Amazing Amy不是,她觉得自己本我也是应该被人所无条件欣赏的。
为了这份无条件地爱,她可以伪装成他人所渴望的任何欲望标本,从而让他人爱上自己。
一旦这种爱慕的关系建立,Amy不允许任何人放手,即便她放下了伪装,那些因此而退却的人会遭到无情的惩罚。
这是Amy变态的地方,但其实这难道不是我们内心那个渴望被无条件欣赏却沮丧失望的本我的夸张放大么。
anyway, it speaks to me。
就连父母儿女,亲兄妹手足之间的爱,也不是unconditionally的。
书里面,nick和他的双胞胎姐姐以及妈妈会玩一种游戏叫 what if,就是测试互相爱的底线,亲人到底做了什么,会让你停止对他/她的爱。
在小说里,击垮nick和Go之间无条件地亲情爱的时刻是Go因nick的谋杀嫌疑被拖下水的时候,是Go看见自家后院里放着Amy陷害nick的那一堆信用卡消费物品的时候,即使是双胞胎,关系也始终有它的临界点。
更不用提Amy和她纽约精英知识分子父母的关系了,书里写到Amy之前,她妈妈流产过很多个小孩,习惯性流产。
Amy深恨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就是他们用来写书,用来发财炫耀的一个物件,当amazing amy不再畅销的时候,amy被他们当做一个物件一样随着nick被扔向密苏里小镇。
amy的自我消失,不仅是为了惩罚nick,也是为了惩罚父母。
但其实父母对小孩的爱,从来也不会是无条件地。
正是amy对无条件的爱的偏执追寻,让她成为一个反社会的变态。
但讽刺的是,故事的结尾,两个人还是通过假装的爱达成妥协。
如果你要寻找无条件地爱,你只能去扮演,只能去假装。
因为没有无条件地爱,正如没有完美的人,如果你不假装的话。
故事的结尾,不是像电影一般,停留在nick对amy内心想法的质询。
其实,在原著里,两人早就把互相看的清清楚楚,两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空壳,但又渴望被别人所爱,nick在面对自己内心不愿意面对的恐惧之后(承认自己是一个像他爸爸一样的混球,厌女症患者)已经清清楚楚地了解了Amy.所以原著的结尾是nick抚摸着amy说,i feel sorry for you这才是讽刺和绝望
尼克跟艾米是一对人人眼中的夫妻,男才女貌,男生是大学教授,女生则是名闻遐迩的女作家,典型的美式完美家庭模范。
他们在纽约的一个派对上认识对方,为了彼此幽默风趣的谈吐而倾心不已,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并缔结连理。
不久,这对完美的夫妻却因为美国经济大萧条,男生的母亲癌末病重而搬回了落寞萧瑟的乡间密苏里居住。
所有的婚姻问题也在这个小镇酝酿发酵。
这天,是他们结婚五周年的纪念日,一早尼克却去找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喝着闷酒,模范夫妻面具底下的汹涌暗潮似乎溺着他几近窒息,他正为生命大口喘着气。
不料回家后,却发现了不寻常的气味,他那个金发碧眼的妻子艾米无故失踪了,家里徒留下被打碎的桌子。
尼克马上报了警,让警方开始协寻妻子的下落,但接下来的发展更让他意外,因为警方透过层层的抽丝剥茧,发现了每一条蛛丝马迹都直指尼克可能是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
加上尼克隐瞒的秘密接二连三的爆发,让这桩完美婚姻的假象逐渐瓦解,显露出一个“超完美谋杀”的疑云……(虽然我看似透露了很多剧情,其实这些剧情在预告中都出现过了,而且其后的转折远超过我提及的部份,因此不会影响大家观影的悬念感。
)本片由《七宗罪》跟《搏击俱乐部》的大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编剧则是由原著小说作者吉莉安弗琳亲自操刀,将原著小说中太过复杂的叙事结构简化成适合电影呈现的故事,并且自称改写了结局。
《消失的爱人》一书自从2012年面世以来,随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爱好,很多读者称赞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在悬疑惊悚的外衣里,藏着的却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肉体与亲密关系的魅惑魂魄。
不少读者表示,阅读完后,因太过震撼,所以直接又从头再仔细拜读了一次,第二次的阅读把贪快而遗漏的细节一一补上了,并且可以重新品味作者悉心埋下的细节。
本书盘据畅销排行榜前五名的榜单长达40周的时间,是本读完会开始重新思考伴侣关系的小说。
消失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57647/?start=100#comments《超感神探》里有一集抓SK。
馒头叔给FBI的证据就是「你看过他洗手间的柜子(一丝不苟的整齐)么?
他一定是变态杀手」。
写这集的剧本师傅才适合来改这本小说(顺便说我觉得馒头叔多适合演Colins的!
)有想要enjoy这片儿的,可千万别在进电影院之前心急把原著先啃了。
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因为芬奇老湿这部手笔只有「让你猜不到下一步情节反转」这点子乐趣,其他好玩的地方并不多。
---------下面会有剧透-----------跟原作者相比,芬奇老师也太不够「邪门」。
口味一对比就出清淡了。
举个例子,原著有个地方个人觉得是最好笑的,就是Nick在小情儿分手的时候被后者在脸上啃了一口。
第二天Nick一口咬定脸上的伤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所以起疹子了。
所有人都疑惑「可这像是个牙印么」。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定那真是精神压力太大起的疹子,那就是Amy。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而且也预料到最后能是个「happy ending」了。
这比用台词吼出来「婚姻就是这么回子事」要有意思多了。
这世上有些事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些选择回避不说,有些选择粉饰太平把真话都PS了之后再说,还有些就直接掉到「愤世嫉俗」那个路线上去了。
不轻不重的一句话把真相点中,酸辣汤似的一碗。
女人邪门起来,男人别说拍马追上,根本连懂都不能懂吧。
芬奇叔好在还是比一般男人要通透些。
这整个故事里有一条似乎走偏的插曲,其中有一段听起来好像很多余的对话:贼公贼婆行劫时,Amy问贼婆道「是他唆使你的」贼婆三分惊讶三分得意还有三分不屑道「是我唆使他的」。
这两句台词,就是题眼。
听到它原封不动出现在电影里,为芬奇叔松了口气啊。
可惜另外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不见了,就是警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告诉Nick。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犯罪,本质上其实在说婚姻,或者说是在讲婚姻如何等同于犯罪(Amy控诉:你夺取我的自我,我的存在,我的快乐,这等同于谋杀)。
而贯穿其中,可以说将Nick的生死玩弄于鼓掌间的,是一群alpha girls。
这部小说,是woman's world。
女人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重要的。
而男人的名字都狗吃剩的(Nick是男主角的中间名的昵称,他的全名叫Lance Nicholas Dune,他讨厌别人叫自己Lance,这个「自我身份认同」的梗电影里也没有了)故事里的男人……不是存在感奇低,就是人渣,或者懦夫,或者变态。
那么一两个至少还算正常的,比如Tanner和Amy的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为同一事业而努力。
这也是唯二至少看起来非常幸福和美的婚姻。
故事里的女人有两种。
一种愚不可及的,比如Nick的小情儿,还有多嘴的邻居。
她们完全是男性幻想的两种极端,前者年轻靓丽热爱床上运动,后者居家可亲生育能力超强。
还有一种是聪明、忠诚而顽强。
Amy,Margo,Romey警长,Nick的妈妈,两个talk show的主持人,Tanner的黑人太太(电影中没有出现),还有在Nick几乎被舆论压死前及时拉了他一把的亚裔女记者(电影中也没有出现)。
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人们都从某种程度上把Nick变成更「好」的男人。
可是她们中大部分却是被男人抛弃或者惧之不及的。
Nick一生最大的噩梦就是「变得跟我爸爸一样」。
他偷情被Margo抓包时被骂「你比我们的人渣爹都不如」。
最后他向Margo坦诚「这(跟Amy一起生活)是唯一避免我变得跟爸爸一样的办法。
从此以后,我只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没有别的活路」。
这决对是所有爱情婚姻题材故事里最现实的happy ending。
这个男人将终生努力讨你欢心,保证他永远是你当初嫁的那个人,绝对不会偷吃,绝对不会惹你生气,绝对不会不耐烦,上过厕所一定会马桶坐垫翻下来,会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会记得每个纪念日,会用心准备所有的礼物,会用你的逻辑你的思维来揣摩你的意思。
这不就是最理想的「我老公」和「孩子他爹」么?
一手打造啊日记Amy是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的。
但是真实的Amy却可以。
她具备这种原作者非常赞赏(我也很欣赏,虽然说不上喜欢)的power。
但在芬奇叔的镜头前,其实形象很适合而且演技也并不差的Pike在「黑化」之前似乎总在游移,找不到这个角色应该的位置。
那故作神秘的表情,生硬的眼神。
而在「黑化」之后,就往「变态杀手」的方向走过去了。
这就是跑偏了。
芬奇叔不是不知道这女人,或者就是「女人」这个身份,才是故事的能量。
所以杀Colins那一段被拍得很震撼:Amy穿着纯白的内衣,一刀划下之后瞬间翻身压制住对方,血喷了她一身。
但这明显是有违人物设定的:正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血喷中面门。
Amy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达到目的。
这是「芬奇模式」的处理突显「女强男弱」格局的手段罢了,《龙纹身的女孩》有没有,一样一样一样的。
芬奇叔对「邪门的男人」很有办法,却就是点不中「邪门的女人」。
男拍女,也是隔座山啊。
Nick这个角色,本来我也觉得小本很合适——典型的美国土村帅哥款,还有个再标准不过的屁股下巴。
但他最近是不是过得太幸福发胖了?
都不是马脸了!
差评啊!!
说好的马脸界第一帅哥呢!!!
把马脸界的头牌还给我啊!!!!
小本跟Pike之间也没有chemistry。
反正「柴米夫妻」的感觉一点都没有。
当然这跟剧本去掉了Nick把玩Amy头发并感到「我们两个都喜欢这样」这些小桥段有关系(要我的话,就会把这些细节,还有Nick在读Amy的字条时突然感到自己又爱上她这情节都保留下来,这样才够twist才扭曲得够味)。
这本来该是个「揭开你们这些中产阶级假面具」自带许多不合时宜甚至不合道德的笑点的故事,呈现在大屏幕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造作迎合风情。
我不喜欢。
有几天经常看到陈赫离婚的消息,在任何可能看到的地方。
现在,我已是个成熟的人,对陈赫一无所知,也没去Google。
好多强迫我看的消息,新闻,电影,电视,就这么过滤了。
人生苦短,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取舍上,我已经学会了断舍离。
而且是完全自然的那种,简言之,已经成佛。
很欢喜。
所以,看《Gone Girl》(失踪罪)时,我笑场了几次,一次是人心的邻居在她家草坪上点蜡烛,一次是俩访谈主持人出场时。
这是个娱乐致死时代,不管是有GFW的中国,还是完全自由自在的美国,不同的只是大家八卦的话题,八卦的层次高低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参与事件是如此方便,以至于每个人都关心别人的JJ和MM胜过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八卦精神,互联网精神,信息传播互动时代,加上虚伪的政治正确,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场』。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
你想想看,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点儿外遇,有一天老婆忽然不见了,家里家具又有点儿乱的痕迹,很自然的就报警了。
然后.......反正邻居点蜡绝对不是你曾经想过可能发生的事。
然后,你的一切隐私都曝光了。
你忽然之间变成一个全国著名的负心汉。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是你并不是个娱乐人物,忽然就变成了全民的娱乐。
而这事儿随时会在任何人身上发生。
你觉得你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可你根本不明白外人对你是什么评价,你觉得是小事儿,私事儿,大家可不这么认为。
如果说这是个恐怖片,这才是最恐怖的。
而人民群众为啥会变成事儿B呢?
还是人民群众本来就是事儿B?
答案是:事儿B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
本来人畜无害。
茶余饭后,碟大盘小随便聊两句。
但有了大众传媒后,一切都不同了,大众传媒开始竞争后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
大家推波助澜,互相诱导终于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大概十年前,我看六十分访谈时有一个大家(记不得是谁了)说,我家里没电视,知识分子是不看电视的。
我当时很震惊我也是知识分子啊,怎么我那么喜欢看电视呢,还对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种爱的发狂。
现在我已经不看电视了,不是强迫自己做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而是完全没兴趣看。
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那个老头那句话:知识分子是不需要看电视的。
所以,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黑婚姻生活,也不是黑什么中产精英的虚伪,它黑的其实是庸众和大众传播媒体。
和《革命之路》,《美国美人》真不是一回事儿。
这俩人也算婚姻生活么?
他们切土豆么?
带孩子么?
洗碗抹桌子么?
有没有日夜相对,有没有激情消退的证据?
(俩人才结婚五年!
学人家谈什么婚姻!
)这不是导演的重点。
此处请参考以上两部电影如何不露声色的宣告爱情在婚姻里的死亡。
而这部电影里这夫妻俩,一开始就是奇葩,和婚姻无关。
尤其是Amy,说她神经病都是合理的。
在那样的环境长大,有那么一对儿虚伪透顶的爸妈。
(演戏演到自己都入了戏),和她比起来,她老公至多是个麻甩佬,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用成龙的话说『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男人而已。
眼睛雪亮的是那个律师。
他接过太多这样的案子,深谙其中之道,并且运用的如鱼得水。
在这个时代,谁能操控庸众,谁就能赚到钱,竞选到总统议员,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个比任何时代都看脸的时代。
只要演技好,公关好,坏事儿可以变好事儿(出书,拍戏,卖故事版权...)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为什么不要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拉低智商。
真的。
另:对于那些说这部电影道出婚姻本质的无病呻吟派,我想说,你那点儿婚姻和这部电影比,真的还差的很远,就算离婚也绝对没有『中产的虚伪』这么高级。
房产证不写女方名字这事儿绝对不是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层次的危机,顶多算个被骗钱骗色的失败生意。
最后回到标题,为啥大众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别人的JJ戳哪儿了?
因为太闲了。
真的,像乔帮主说的,如果你知道人生还剩下一天,你会用来看电视,看八卦新闻么?
虽然你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只要你还有时间看电视,看八卦新闻,说明还是比较闲。
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Over。
影评不可以贴照片吗?
**********************我是多长时间没有逛豆瓣的分割线*********************就在观影前一天我看了一个帖,大意是说为什么你养的猫没有把你吃掉,主要是因为你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吃起来不是很方便。
你看Amy的眼神就知道为什么会提到猫。
关于猫的另外一点事实是,人类总是认为自己豢养了猫,但在猫心中,她才是这段关系的主人,被驯服且豢养的那个人是你。
只因为她以乖巧的样子示人,看上去精致柔弱美丽可爱,就忘记她是只猫,忘记她要做一段关系的主人,忘记她有操控一切的欲望与实力。
男人就是这么愚蠢,永远也学不会。
连Nick自己都说,他和Amy的婚姻,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普通人七年前在一束名为Amy,璀璨绚烂的光芒中醍醐灌顶,决心脱胎换骨自我改造的故事:Nick:I met Amy Elliott seven years ago and I was transfixed. Amy does that.I was an average guy from an average place with mediocre aspirations, and I met this woman who dazzled me. And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I pretended to be better than I was. I made a pledge to her, when we married, to be that man. The man who tries harder. The man who thinks and acts and feels with as much passion as she does. The man who makes her happy.你以为你在跟谁较量呢Nick,她可是Amy,是从小就被父母剥削掉真实的样子打造出来的Amazing Amy。
大提琴也好、排球也好、长毛狗狗也好,每一项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十几年的设计和磨砺才造就出完美Amy。
但别误会,是她允许他们这么做的——为了信托基金,为了赭石别墅,她允许他们包装她、兜售她。
这是一个双赢。
Amy:I will admit: For someone who likes to win, it’s tempting to be the girl every guy wants.可是你呢Nick,你以为她为什么选你这一无所长的蠢货,为什么去迎合你那些凡俗平庸的喜好,为什么允许你沐浴她的光芒里镀金,为什么任由你消费她来之不易的一切?
只不过因为你也许下诺言配合她:每年一度的寻宝游戏,按年份寓意准备的结婚礼物,每一个谜底都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小秘密,所有的谜面都努力营造着默契和相知……矫情么,当然,但若非别出机杼,又怎么与众不同?
Amy:We were happy pretending to be other people. We were the happiest couple we knew.被打造成功的完美Amy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老公,于是看中你自觉听话,主动接受驯服和豢养,能追随我的品位和脚步的乖乖狗特质。
Amy:Nick teased things out in me I didn’t know existed: A lightness, a humor, an ease. And I made him smarter, sharper. I inspired him to rise to my level. I forged the man of my dreams.小时候不能养狗的遗憾在长大以后总算是有点补偿。
可惜的是,狗狗不乖时候,笨拙偷懒是本性,难免时不时露出马脚:Amy:But Nick got lazy. He became someone I did not agree to marry.And he actually expected me to love him unconditionally.Nick:And I failed her. Instead of doing what was right, I did what was easy.只是惫懒也就算了,之后居然还背叛。
连家里的主人是谁都弄不清,活该让你受点教育长长心:Amy:Then he dragged me, penniless, to the navel of the country.And found himself a newer, younger, easier Cool Girl.Nick:I was a bad husband to a wonderful wife. I broke the vow I made to her.但更不可忍耐的是Desi,这货居然想要趁火打劫。
一边对外宣称一直爱着女神,一边居然企图利用她暂时的困难企图指手画脚和胁迫;不仅暴露出对女神不可饶恕的无知,行为上简直超越了愚蠢。
就算懂得18世纪的交响乐,19世纪的印象派,依然是一脑子无可救药的傲慢与愚昧。
镜子里的Amy减了重量,依然白皙清秀。
眼神闪烁晶莹的光芒,分不清是无辜还是犀利,唇边含着朦胧的微笑,时而温柔时而深沉。
世上有那么多种情绪,她信手拈来,长袖善舞。
杀意仅仅一瞬,手法轻盈利落,Desi的热血喷涌而出,Amy甩动金色短发的飒爽姿态如同猎豹捕猎时被阳光勾勒出的矫健身姿,真美得让人心生恋慕。
蠢货死不足惜,而她依然是受害者。
Nick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这小子学乖了:Nick:Amy, I love you. You are the best person I have ever known. Come home and I will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making it up to you. I will be the man I promised you I’d be.她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他刻意说给她的虚情假意,但她又何曾需要他的真情。
她要的不过是他得到教训,她要的不过是他尽全力做成年人:Amy:He needs to learn. Grown-ups work for things. Grown-ups pay. Grown- ups suffer consequences.我们曾爱过,够了。
现在的我们互相操纵互相痛恨,那又怎样?
这就是婚姻。
你心里的那个女孩消失了,对不起你指的那个女孩是Amazing Amy么?
不要忘记,Amazing Amy其实从来都没有真实存在过。
2014-12-292015-02-28
看到好多给五星四星的,以及’冷峻’、’深刻’的评价。
说说我为啥打两星。
首先必须说明,无论大家怎么喷,两星是看完’全片’之后的诚实感受。
之所以强调全片,是因为电影的开头是很棒的,4星甚至5星的确不过分。
实际上,个人认为前1/3都很好,一直到揭穿整个失踪事件是妻子的预谋,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且悬念感很足。
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物设定走偏了,电影失控了。
导演把妻子的角色设定成一个不折不扣的psycho——你知道这时候观众我有多失望吗。
当主角变成疯子以后,所有黑婚姻,黑中产,黑中年危机,黑parenting和大众媒体等主题的深度一下子锐减。
就像审问一个谋杀犯,如果他/她是故意杀人,那么背后就有很多原因值得深挖,然而一旦发现该犯人是精神失常,他/她杀人时只是在发病,性质和趣味性就完全不同了。
而这部片子的2/3都是讲她如何发疯这件事,拍得再细再耸人听闻,也不过是一种基于“看精神病人如何创造性地发疯”的猎奇,并无多少深度或者批判性可言。
女主psycho的基调定在那里,她再怎么疯狂、离奇,都显得“不足为奇”,不能/或者说几乎很难将其归结于7年婚姻盘根错节层层叠叠积累下来的问题的总爆发。
导演的第二个失误是没有对该爆发交待哪怕一个说得过去的、导致她爆发的原因。
因为退一步讲,假如故事中断或后半部分,一定要把女主设计成psycho,那么铺叙部分就该加强对这段婚姻的窒息性的叙事。
深刻而又不露痕迹地描绘,婚姻是怎样提供了,把她从常青藤高材生一步一步逼成psycho的“可能性”的情节。
但是,也许是为了保持悬疑性,也许是为了突出揭露她其实是psycho的那一刻的强烈反差,铺叙部分对这个“可能性”着墨甚少,只能看出她的父母有控制欲,经济危机加剧了心理扭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
以上三点,每一点都可以往细了拍,但是这部影片的情节却是蜻蜓点水式的总结,什么都提到了,可什么都只是浅浅地一笔,所以对于她的病变,观众无法同情——因为找不到原因。
来说个我眼中的最大败笔:抢钱的情节。
情节由因果串连,因果构成了整个叙事。
女主钱被抢的情节,是她联系巴尼叔叔的’因’,而且是唯一的原因——这说明,她联系巴尼叔叔纯属意外,她本来没有打算联系他——换句话说,巴尼叔叔的死,与女主的计划,以及她在电影里面忙活了大半天的事,没有一点关系。
因此,叙述巴尼叔叔之死的全部情节,以及围绕此情节的悬疑部分(比如女主利用他对她的迷恋控制了他很多年的暗示),对女主的个性成因帮助不大,是进一步描写她疯狂的状态。
最根本的,她这个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原因,还是没有看到。
而巴尼叔叔之死几乎占据了电影的整个后三分之一。
个人认为,芬奇是个善于制造悬疑的高手,这从影片开头涌动的张力可以看出。
芬奇真的很会撒网。
但这部片子对角色设定的失误,对情节成分失去重点的把控,不仅让悬疑打了折扣(如前所述,由于缺乏对于女主心理变化过程的叙事,悬疑变成猎奇和惊悚),也让主题显得莫名其妙。
网破了,不知道导演想强调什么,想黑哪一部分,一会儿是婚姻,一会儿是中年危机,一会儿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冷漠教育,结尾部分似乎又在黑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吊诡关系。
剧中那段至关重要的、造成了电影中一切结果的原因的婚姻(以及婚外情),还真没看出什么特殊或者特别残酷之处,更没有通过此片看出“婚姻的真相”——说有真相的同学拨冗也让咱开开眼?
最真切的感受是,小本运气不好娶了一个高智商的疯子。。。。。。
补充:其实女主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真的很令人好奇,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从小家境优越,从高中起就懂得运用美貌控制男性,并且一控制就是十多二十年,控制的男性不止一个,并且高知。
栽赃一名男性(致其数年不敢翻案),杀死一名男性,最后跟本来预备栽赃的男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复了合。
要我说,她跟小本那点事应该电影开头十几分钟就讲完,倒叙,重点拍恶女前传。。。。
我对这个导演彻底失望,连着看了几部他的片子,真的很注重形式,全部靠情节离奇取胜,实则非常空洞!但很无奈,豆瓣网友非常享受这种形式,然后过度解读出一大堆哲理,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电影文青世界里狂欢!
GGGG
非常棒的电影,但是结婚多年夫妻最好不要看
太长了,后面好泄气。最开始转到女主叙述的那段酷毙了,虽然没看过书里怎么deliver著名的cool girl speech的,但是看片时瞬间的反应就是“best femme fatale in decades没有之一”,可惜后来发现是sociopath不是femme fatale。但那层假装,拍得实在耐人寻味。
我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这片当时看的我和老婆面面相觑。。。
这下你们相信我说的【所有的分手都值得庆幸】了吧。以后看到任何一对恩爱夫妻,都有无法直视的感觉。谁知两人关上门的日子是不是互相对骂婊子狗。一个傻了吧唧漏洞百出的俗套故事,只不过是芬奇拍的,烂船也有三斤钉。把式过硬的导演就是如此,能把任何烂故事给拍出至少70分。
这片子平均分能有8.8。。。也是给装逼帝们跪了。另,以后去电影院千万不看剧情片
臭女表子不得好死
高开低走了 哥
未免也有些中二了,仔细想这世界上有那种关系不隐藏着深渊。复仇女神一般的女主角太果敢太酷以至让人难以相信她对这段婚姻有过会使她由爱生恨的经营和付出。不过好在那些干净不夸张的镜头,就像锋利的纸张划破手指,让你突然就有了恐惧
三星半
bullshit
对后半段期待太多,没有想象中更大的反转,以至浪费了前面的大段铺垫
作为一个变态杀手,艾米还是修炼不够啊。本来是亡命天涯,却找个地方住下;明明是要避人耳目,却要跟邻居搞好关系。我住过那么多公寓,周围的邻居一个都不认得,从来没说过3句以上的话。她钱被人抢的桥段,实在是不合理。
就这?也算好片子?
为什么不在中国上映!!!!
前三分之一在交叉剪辑中冷静剖析,后面是快速逆转的剧情提供动力。一个中产故事的框架,编出了许多延展性,触及婚姻爱情技术媒介财富的欺骗性,有几笔描写了底层社会,并推导到阶级。最后,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准备生养自己的孩子,一切还将继续下去。不觉得是好电影,但觉得他说得对。
这个电影都能豆瓣TOP250?
告白段的女声旁白迷死人。。暴血完甩甩头真是醉了。。还以为双线模式有什么超赞的叙述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