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之前有双向,目前情况稳定。
看这部剧我看到了自己很多身影。
先是yyz它真的不只是心情不好什么的,他还会引发出幻听幻觉妄想…我之前初一的时候确诊的时候真的很绝望。
跟郑多恩的情况一样,走在路上车子经过真的没什么感觉,有时候红灯的时候也会直冲而撞。
每天活的都生不如死,但我没住过院,因为我的情况不是很合适。
后来是因为我在初中遇到被同学霸凌,被自己班的班主任PUA,搞那种关系。
我不愿意他还不肯。
告诉爸妈他们也不信,他们认为老师是那种有师德,教书育人的那种人,根本不会干出这种事。
因为当时身边的人都不相信我,我整个人疯了,每天活着行尸走肉,我就确诊了双向。
当时每天要么在哭,要么在发疯。
我这几天,看到剧中的初二女生也有这样的遭遇,我真的哭成了泪人。
还有剧中那个智商低于常人,却想考航天学院的那位小女孩-秉照。
她在学校里被老师欺负,被同学嘲笑。
我看了又哭成泪人,因为我在初二,初三被霸凌的那段时间也遭遇过这样的情况,班主任不让我考我现在读的学校。
我深有体会,那种无助,无力反驳,迷茫。
真的让我至今都忘不到。
还好我今天考上了,不然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活。
剧中的创伤应激障碍,也很真实。
我因为上述的事情发生后至今晚上都会做噩梦什么的,对现在的班主任也是畏畏缩缩的,什么事都不敢讲。
我深怕讲了之后会想初中的时候一样对我。
会发作恐慌。
那个恐慌症也很真实,剧中那个实习护士和男二有恐慌症。
在发作的时候,真的会徘徊在要不要打急救电话,喘不过气,心悸,晕厥,都是常态。
我第一次发作是在初一的时候,当时在吃席,我因为yy病情发作出现惊恐,还报了警。
当时很多警察和医生过来。
接下来记得都是初三的时候,当时校园霸凌什么的,在看完电影回家后就发作惊恐。
因该是有晕过去了吧(具体怎样我忘了,只记得当时家里人都不在家,我醒来时已经很晚很晚)。
在后来就是这学期发过很多次,原因都是不敢跟现在的班主任说事,因为以前的事情让我对班主任害怕。
我生怕这样又会像以前一样对我,人就会恐慌,呼吸不上来…各种毛病都会出现。
这部剧就是为我而拍的吧
-吴丽娜患者作为富二代,成长环境挺好的呢,她到底缺什么才导致生病的呢?-难道拥有充分的东西,就不会得精神病吗?
反过来,要是缺乏什么就会得精神病?应该就是每次说起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听到这种话,“像你这样的人还缺什么,竟还喊着不舒服”。
精神科是心理免疫力低下时来的地方,跟骨折了去看骨科,感冒了去看内科是一回事。
无论是谁,无论何时,都会有变得脆弱的时候。
-伤人的话在什么时候听到都会让人受伤。
-我自己管不好自己的神志,给人知道的话,会看起来很懦弱。
-人呢,没有办法改变痛苦现状的时候,就会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埋怨的对象 ,然后恨他、埋怨他、折磨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患者,需要的与其说是治疗,还不如说是安慰。
-所有的疾病都源于丧失,是丧失了最珍贵的东西,或是丧失了自己,或是丧失了幸福的瞬间。
这种时候,我们都只能依靠叫做希望的东西。
-我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对我的孩子有一点帮助就行。
别太拼命了,你会很不好受的。
即便你做了能做的一切,但还是惦记着没有做到的部分。
你会觉得内疚,会自责,还有罪恶感,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慢慢的凋谢。
你的人生会被黄色涂满 即使黄灯闪烁 你都注意不到。
为了孩子的幸福,你会彻底的无视自己的幸福,可是自己不幸福,又能让谁幸福呢?
-因为觉得可惜,再继续努力。
因为觉得可惜,没办法放弃。
不知不觉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继续向前呢,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考上。
要是放弃呢,可惜了这些年的努力。
谁会认可这五年、十年的努力啊。
那些努力,也只有考上的时候才会被认可,如果考不上,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只算是不够用功的人。
-精神病就是这样,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所,谁都有可能得上的、无法预测的疾病。
我劝告大家,不要打保票说这辈子不会得这种病。
一天看完了,非常喜欢这部剧。
可能因为本身就是焦虑抑郁患者,吃了快两年的药,也在做心理咨询。
虽然每次也不一定觉得有用就是了。
社交恐惧,恐慌症,抑郁,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好像我有更了解自己和他人。
我在每一集的家庭中看到了好多自己的影子,虽然没有住过院,但也绝对不会把自己的事告诉父母的,报喜不报忧也好,就像第一集的妈妈,在强大的控制欲与PUA之下,没有人会在意子女的感受,我已经很努力在做了。
非常喜欢董和宋划船时候的转场,非常喜欢主管和病人,护士长和女主之间的互相治愈。
精神病房的每个医生,都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着压力和负担。
一开始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将男主设定成肛门外科医生,除了搞笑之余,是带着一点点的嫌弃。
没办法,确实是一些刻板印象。
后来才明白,可能因为自己得精神疾病了,才会对精神病有了宽容的看法。
而痔疮等疾病,现在仍然是大家会遮遮掩掩,不愿讲述的。
于是,我开始觉得男主真的很可爱,很伟大。
医学院第一因为自己的疾病发现,原来肛门也是需要拯救的。
即使着墨不多,也很轻易能够发现,男主是固执又厉害的人,虽然有强迫症。
强迫症男主×抑郁症女主,实在是很喜欢彼此治愈救赎的命运。
对女主抑郁状态的描述是真的很真实,一直躺着不下床不出门,是我觉得最安全的自我保护的措施。
幸好我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保护罩,不太想面对太多事情,以至于感情淡薄,没关系,我觉得。
(虽然从第8集开始泪流满面)于是,女主住院了。
她的妈妈和朋友真的很好很好。
如果不能为你撑伞,我想和你一起淋雨,那些一个人淋雨走过的日子,其实不需要有人拯救,只是想有一个人,陪着你,问你还好吗?
我不好,我真的一点也不好。
我太懂女主的性格了,为了别人好,于是只好为难自己,可是你怎么知道别人好不好,于是你害怕着别人的每一个眼神和细节,你只能天天想着,我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了,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所以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如果说还有什么让我想活着,没看完的动漫和小说,很重要。
虽然有觉得女主的抑郁症在医院是不是好的有些快,因为那种反复和折磨是真的很痛苦,但是这毕竟是电视剧,而在出院以后探讨的重点被放到了精神病患者的“重生”上。
还能找工作吗?
还能开始重新学习吗?
还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吗?
我不知道,这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遥远。
毕竟现在连注意力集中都有点困难(看剧的时候前面也有倍速,会再看一次的)看了那么多书,了解了那么多东西,我也清楚我的问题与困难,虽然没有第二个人,可是看了这部剧以后,我好像有放过自己一点——即使不能迎来清晨,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人,总要抓住点什么。
喜欢熬夜,不喜欢清晨,更不喜欢出门。
也不知道多久没有见过上午的阳光的。
不是应该,就是不太好,回家后也不会再有这般休息的时间。
很矛盾,无法沟通。
很多时候都会想,如果不能迎来清晨,那就睡吧。
不为难自己,是我唯一还能做出的爱我的行为。
富二代精神病医生×贷款还债的护士,非常喜欢这对的爱情观,不如说两对的爱情观都有一个共同点,我喜欢你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因为你喜欢自己,所以我喜欢你。
“抛弃”母亲或是男友,都是为了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快乐的。
即使找不到不明白也没关系,你还是你,还有那么多时间。
没人陪也没关系,先活得自私一点吧,我知道我也做不到。
甚至最近状态也并没有变好一点,没关系,即使不能迎来清晨,总有一天,会看见清晨最温柔的阳光。
(我知道保持早起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熬夜对我也非常非常重要,真的没救了)我们都是徘徊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边缘人,很庆幸能见到一次,又一次,清晨的阳光。
即使见不到,也不要放弃,不要放弃自己想看到的那颗心。
01双向情感障碍的狂躁症,无法讨好全世界,那就讨好自己。
02社交焦虑症,职场PUA,别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摧毁自己。
★不管我做什么,她都相信我能做好,并默默关注着我。
03恐慌症-男二,不懂拒绝的无助。
04偏执妄想症,求职诈骗,储钱05★ 抑郁症-假性痴呆症,妈妈的工作与育儿生活平衡。
写自传回忆重要的时刻和事件,集中描写感受而不是情节,记录瞬间的感受-发现很多负面情绪,"后设认知"回顾自己情绪的波动因素。
弹幕:妈妈都在忙着自责,男的总忙着心疼自己。
你自己都不幸福,能让谁幸福呢。
06妄想症 逃离现实压力。
07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生存者 08 边缘型人格障碍,像崇拜神一样崇拜一个对象,不能受到叛逆,+抑郁症女主 09女主抑郁治疗 医生和护士是让我看清自己问题的存在.10精神分裂,家人患病,社会的刻板印象。
女主治疗-活得自私一点,不要考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按自己意愿生活。
写赞美日记,夸奖自己,哪怕是小事。
如何让自己幸福起来。
11康复旅程:先别看别人怎么想,首先你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犯人来对待。
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工作。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遵从自己的内心12自残不是想s而是一种求救的呐喊,也是一种求关注的方式,患者不知道如何解压,换一种温和一点的自残凶器(橡皮筋);要实现梦想,就要待在那个梦想的跟前(希望当上飞机师的智力残障少女)结尾的点题和升华整部剧总结:拒绝精神内耗,过缺德人生
要是以前,这样的剧情可能连一分钟我都难以看下去,因为我会觉得它过于乏味,没有金庸武侠的那种快意恩仇,又没有那种恐怖惊悚让肾上腺素飙升,也没有那种一部好的悬疑推理那样有吸引力,让我有追下去的欲望。
但是现在的我是一个被社会捶打磨练掉棱角的我。
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不穿病服的“精神病”呢?
我们也崩溃过,绝望过,被工作压的焦躁不安,惶恐过…剧里的台词不仅治愈着里面的病人,同样也治愈着、鼓励着我们。
“因为精神病房没有窗帘,所以会更早的迎来清晨”,看完这部剧我觉得迎来自己的清晨有很多种,比如自我消化调节,比如那个跳楼轻生的那个“法师”(这个不提倡,大家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比如男二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的去面对,找到了新的工作,敢于直面与自己的领导正面交锋,又比如找到自己的真爱,又决定辞职的护士,还有在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和帮助下走出抑郁症的女主…… 最后一集的最后,来了一个新的男护理,与刚开始女主刚来的时候还首尾呼应了一下,这可能也想表达一下传承,也有可能是那个男护士的“清晨” 这部剧的题材很好,关注了一些弱势群体,使他们走向大众视野,用对待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最后呢,就是希望我的人生,也能早点迎来清晨~
日本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拍出来的电视剧不怎么追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总是在细微的地方让我觉得无限的温暖。
在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女孩都格外具有生命力,他们都是自己的女主。
无论是郑多恩还是得来,护士长还是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主管,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安稳的落脚点。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找到自己的路,考公六次不上岸,他疯癫他着魔,差一点差一点,考不上怎么办考不上怎么办,在他的人生他早已给其他路都画了叉,他做过收银员,也兼过职,但是见过最广阔的地方就是那游戏里面的魔法世界,“除了学习,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从一开始他完全否定了自己,更可悲的是他这种否定是旁人无法插手的。
郑多恩无法对他说你还可以走其他的路,因为他自己的路其实只有自己才能完完整整走出来。
于他而言,清醒的时候就继续要踏上考公的道路,身边的人一个个上岸,自己的青春蹉跎了一年又一年,他总觉得自己下一年就可以考上。
所以永远不去做除了考公以外的其他准备到最后为他兜底的生活薄如蝉翼,除了死亡好像别的结局对于他来说很难找到,他没有工作经验,一年年的期许,让他拿不起放不下,考不上对不起家人对不起自己,或许有时候疯魔一辈子也是幸福。
贊裕我觉得很接近郑多恩的人格,永远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请求,永远不懂得体谅一下自己,给别人带来困扰的话,向别人求助的事情在他眼里是最大的困难,我无法想象他到底有多少次想说我喜欢你,最后又变成一句我请你吃饭吧,或者你请我吃饭吧。
想要自私,终究体贴到最后,女主和肛肠科医生站在了一起,而他也没有说出那句我喜欢你。
德莱明明不是女主,但是作者把他刻画的相当的完美,甚至我觉得他比女主还要完美。
一个坎坷的家庭,一个不屈的灵魂,还有最后一切安稳以后仍然敢于去闯出自己舒适区,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是来自黄医生的指导,但是我相信就算没有黄医生,可能用的时间再多一点。
他终究还会走上他自己所渴求的那条路,毕竟从一开始她就拥有一个强大的灵魂。
最近我也面临一些困境,所以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尤其是在看到有一位患者在走投无路时喊出妈妈的时候,我真的泪流满面,很有代入感。
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满怀感动的看完了,尤其是最后几集。
我很欣慰能看到这部剧里出现的所有患者最终都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痊愈”,因为精神疾病很容易复发,这是一个漫长的对抗过程,编剧如果图省事是可以忽略掉病人的部分病程而草草收尾的,幸而没有。
最有触动的还是女主抑郁症后男二对女主说的话,以及和黄医生沟通后的懊悔不已。
很可笑,男二对女主说的那些苍白的“多晒晒太阳”“多出门”,甚至弹幕说的“女主很矫情”,我都对家人说过或者想过,当她主动提出要住院时我还认为是她在过度反应,直到她的焦虑抑郁症状加重变成双向并且躁期发作,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对劲(晚上不睡觉,强烈的沟通欲望,强烈的偏执)我才意识到,啊,原来她真的生病了。
那时我才开始主动上网搜索心理疾病相关的信息,很好笑,我的反应和男二再次重合,一种无法原谅自己的懊悔淹没了我。
之前我的家人她是双向郁期,她自己也不想那样的,但是她真的连起床的力气、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完全陷入一种“我的人生毫无意义”的空虚当中,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送她到医院。
所以当我看到弹幕上飘屏“她就是太矫情”了时,一种无法言喻的愤怒简直把我创烂。。。
都看了快十集了还能说出这种话,真的只能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们全家都有些轻微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有严重一些的,也有轻度的,作为一个现在也在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看到护士长对女主说:“你只是生病了又不是犯人”的时候真的泪崩,我真的真的很感谢有这样一部影视作品能为精神疾病正名,我到现在都不敢和别人说我在做心理咨询,说了就仿佛承认我是个脆弱无能的玻璃心,别人或许能够体谅,但是体谅也是一种负担,因为生病真的不需要额外的关爱,就和感冒发烧一样,是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有些人或许就根本不体谅,像那些在医院门口喊话的人一样用异样的眼神看你,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精神疾病是可以真正治好的(我之前也一直这样认为),对于这些人,借用护士长的话:“保佑你们自己永远不会患这种病吧。
”剧本很细腻,金书完患者的剧情铺垫很自然,借用实习生之口自然指明书完患者妄想的世界观来源于一部游戏,“考生”身份也借由那张“三千万”的卡表明,因此第六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我看到评论很多人指责女主完全没有相关的疾病常识就来上班,或者是前几集经常犯错,但是编剧有很明显的合理化了:女主说过书本知识和实操是不一样的,落到实处尤其是具体的病例和患者沟通时,她作为新手,完全有可能犯错。
后期剧情基本不会看到女主有明显的工作错误了。
情感戏上唯一缺点就是得来护士和黄医生的部分略有些redundant,前期“断亲”的部分设计的还是蛮不错,后期爱情情感的处理还是太多了。
男主人设真的非常好,炒鸡有安全感,也很温柔,正如男二所说,“他是那种绝不会放弃的人。
”相当有魅力啊…女主和男二情感上的处理也很细腻,那条让男二病情发作时能紧握的领带和看到男女主谈恋爱后释然的眼神让我感觉心揪揪的。
可以感觉到是一部用了心的作品,剧本和分镜都有打磨过,前后衔接、剧本推进、人物成长都很顺滑,最重要的是详略基本得当,剧本立意拔高得很自然,融合在剧情里,每一个病例基本都有2位病人,不是前后衔接就是相同的case互相辅正,真的不错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片头曲,也很有意思,阴暗沉闷的女声和轻快阳光的吉他,两个曲调不协和的打闹着出现,时而这个占上风时而那个又上浮,但最终还是吉他的曲调飘了上来,女声成为了吉他的装饰,低沉的情绪现在或许正占领者我们的身心,但正如片名所讲:《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愿我们的生活中多是悦耳的吉他❤️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生活这部剧很大意义上填补了精神病方面的教育空白,当今社会各类精神疾病愈发频繁,人数激增,但提到抑郁还是有很多人停留在装病的概念。
不要总觉得自己能扛下来,生病了救治呗,没有什么绝症,心怀希望是人类最大的勇气。
精神病人能不能重返社会?
希望大家都能迎来自己的清晨。
作为从未接触过心理疾病患者的你,对这个群体会不会有以下这些念头:“他们是和我不一样的、一群糟糕的人。
”“我要离他们远一点,更不能让我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他们。
”“他们什么事都看不开才会得病,我就不会。
”
作为心理健康的人,你是幸运的。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每个健康人离患病,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就象某天出门和你得了流感的邻居坐同一部电梯,回家你也开始头疼脑热。
也许一次的遭遇,就能让我们的情绪滑落谷底,靠自己很难走出来。
开朗善良的护士多恩从内科病房换到了精神病房,原因是她总是过度关心病患导致其他护士的工作被拖累,护士长觉得她可能更适合精神病房的护理工作。
从未有精神病区工作经验的多恩,很担心作为一个新手会拖累新同事,所以她的压力很大。
果然,刚上岗她就出错了,还在迎新的晚餐会上被医生指责没经过培训就来工作是不合适的。
但让她意外的是,借由她的错误,其他护士干脆把工作中对医生团队的怨气趁机发泄了一通。
最后,由护士长和主任用拼酒量的喜剧方式结束了这场“对决”。
这让多恩喜欢上了这个团队,但她还是很自责,饭吃到一半就想回医院弥补自己的错误。
并且认为其他护士一定会因此责怪自己,护理组长朴秀妍对她的态度似乎也在表达对她的厌烦。
没想到当多恩终于鼓起勇气向组长秀妍道歉的时候,秀妍反而说是人都会犯错。
谁能一直不犯错呢,有错改就行了。
而且和其他护士一起陪多恩加班,帮助她把错误弥补掉。
“谁能不犯错呢?
”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却往往会被我们遗忘,当我们象多恩一样总是把其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
总是习惯去照顾其他人,总是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一些、更完美一些,不要给其他人添麻烦的时候,这个简单的道理已经被我们扔到一边了。
所以如果我们犯了错,不用其他人说什么,我们自己也许就把自己放到内心的审判厅上好好的申斥了一番。
午夜梦回也在想要如何弥补,但就算补救回来还是认为别人会永远记得自己的一次犯错。
其实,一直不原谅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抑郁人格倾向的人典型的表现形式,表面看他们一定有很好的人缘,总带给人温暖舒服的相处感受。
但这些,有时是以牺牲他们自己的感受为前提的。
多恩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个看上去什么都不缺的法官夫人,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又有一位把她当公主宠着的母亲。
可是她却追着酒吧的一个酒保不放,在对方家门口通宵守候,让对方不胜其扰。
母亲把她送到医院来的时候,不敢告诉她的丈夫,怕破坏女儿在女婿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母亲也不知道自己女儿从小锦衣玉食的供养她,有着人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追着一个酒保不放。
钟情妄想的患者吴莉娜面对酒保的拒绝,感觉自己瞬间被蒸发成了一滩水,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因为母亲的期待,从小她不曾有机会为自己做选择。
在别人看来她是被宠爱长大的公主,却没有人问问这样的生活里,她是不是快乐。
就象母亲每次给她带的葡萄,她从来不爱吃,也只能咽下去。
一个人失去了自我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吴莉娜觉得最自由的时候就是把衣服脱掉,浑身赤裸着跳舞。
她从来都不敢对母亲说“不”,怕会让母亲失望,让母亲伤心。
所以,她被母亲爱里的控制束缚的牢牢的,气都透不过来,直到被送进精神病院。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难拒绝父母,吴莉娜也好,多恩也好,她们体谅母亲独自把自己养育长大的艰辛,这种体谅让她们习惯顺从母亲以希望给母亲多一些支持和安慰。
如果母亲对此毫无察觉,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对生活的期待放在女儿身上,并认为女儿也是欣然接受的,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
另外,父亲存在感很弱的家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因为家中日常只有母亲和孩子,母亲的情感只能全部投注在孩子身上,和孩子渐渐形成了共生关系。
孩子当然知道自己的父亲也生活在家里,但父亲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情感链接,孩子也只能选择和母亲牢牢绑定。
在孩子的情感世界,其实和单亲家庭无异。
多恩的同学静兰,作为精神病区有经验的护士,告诉多恩:“你应该更多关注患者的情感。
”这是心理工作者们的共识,相比来访者诉说的情节,我们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更多关注和理解来访者当时的情感体验,并帮助他们从自己的情感入手去探索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
因为女儿何润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打了而来寻求帮助的母亲,却被精神科的车医生发现她的精神状态正濒临奔溃。
在几次遗忘了重要的事情后,何润的母亲选择住院治疗。
可是她总是在打电话,不是去老师那里询问女儿的情况,就是跟进工作的项目,住院并没有让她停下来。
车医生建议她写自传,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下来。
重要的是,要把发生这些事的时候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这也是一种整理和了解自己情感的方式。
只有了解在事情背后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才是自我接纳的开始。
本来只是把写自传当做一次任务的何润母亲,当被医生要求用标记笔把那些负面情绪划出来时,结果让她震惊。
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
当了母亲后,总是焦虑孩子,担心工作,快乐渐渐远离了她。
看着满页标记出的黄色,何润母亲泪流满面。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中我们总是帮助来访者整理和觉察自己情绪的原因,许多心理困扰也往往来自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扔在一边的,属于我们的情绪感受。
当我们忙着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奔波的时候,很容易忘记自己也是需要喘口气歇一歇的。
总觉得,只要身体撑得住,就再忙一再干一会儿。
但心理,已经慢慢走向悬崖。
照顾何润母亲的组长秀妍也是个外人眼中精力旺盛的女性,工作和家庭似乎兼顾的很好,唯独没有照顾好自己。
之前她和车医生总是看不对眼,觉得车医生很自我,不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跟诊了何润母亲的治疗后,秀妍也开始写自传,同样满页的黄色提醒她不能再这样了。
她开始认同车医生,其实只要不伤害其他人,自我一些又何妨?
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感受,是别人自己负责的事。
通过不断向前辈请教学习,加上多恩本身的敏锐和为他人着想的特质,在精神病医房的工作她渐渐得心应手了。
但她还是很容易自责,很担心自己不被其他人喜欢。
母亲做了艾草团子让她带给同事们分享,她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似乎为难了同事们。
好象自己的艾草团子,不如其他同事带的马卡龙更受欢迎。
有被害妄想的患者郑夏蓝因为遭遇了电信欺诈,被骗光了所有储蓄,对现实感失去了判断能力。
她怀疑多恩偷了她的三千万现金,不是跑到护士台来大吵大闹,就是对多恩又哭又跪的求她把钱还给自己。
甚至病情发作的时候,会半夜偷偷溜出病房,在走廊上写满对多恩的辱骂。
这是多恩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
面对郑夏蓝的第一次责难,多恩一着急就开始为自己辩解,组长秀妍赶紧阻止了她。
面对现实检验能力缺失的患者,就对方提出的质疑进行反驳只可能让对方的病情加重。
秀妍很好的处理了当时的情况,只就患者的情绪进行回应,理解她着急的心情。
一个人的时候多恩又陷入了自责,她知道如何更专业的处理这次危机,但她也觉得很委屈。
尤其看到满走廊对自己的诋毁和辱骂,我想很多人都会情绪崩溃。
可是,我们心理工作就是这样需要理解患者和来访者、而不是自己的工作。
下班后我们可以进行自我照顾,上班时我们更多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哪怕在他们无辜仇恨我们的时候。
当多恩尝试走进郑夏蓝,去了解她为什么变成今天这样,对夏蓝的愤怒也渐渐退去了。
本就生活不富裕的夏蓝,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被骗子利用她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卷走了。
无法面对这种艰难的情况,人的心灵有时会选择逃避,用心理疾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陷入这种巨大的绝望。
一直到有一些力气了,对未来又能生出一些希望的时候,才慢慢尝试面对被诈骗这件事。
这个时候,痛苦也相对是郑夏蓝比较能承受的了。
躲到症状里去,这也是精神分裂会出现的一种原因。
金书完就是在考公连年不中的压力下,进入了幻想出来的魔法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多恩始终陪伴着他,让他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
可是当他渐渐痊愈,现实世界的痛苦开始无比真实,而他也没有魔法世界可以躲避了。
多年考公失败的沮丧慢慢回到了金书完的脑海中,痛苦让他选择站到了培训大楼的屋顶,一跃而下。
金书完为什么要一门心思考公务员,和韩国的社会阶级固化脱不了干系。
让许多想要过上体面生活的人,没有太多选择。
当一切成为独木桥的时候,压力值就会陡然升高。
多年的投入,要放弃并没有那么容易。
加上离开医院后缺乏他人的鼓励和支持了,又没有去其他地方就诊,当金书完一个人战斗的时候,以前固化的思维还是会出现。
最后,死亡似乎成了最好的避难所。
患者的自杀对任何一个心理工作者而言都是沉痛的打击,就算告诉自己一千遍不是自己的错,也难以减弱这种痛苦。
家属也需要一个责怪的出口,所以会在金书完的主治医生这里哭闹,甚至打掉他的眼镜。
不但金书完的主治医生在默默承受着这些,科室里其他医生和护士也在被影响。
他们都认识他,都在他住院期间有过接触。
别说精神病房的医护们,就连为金书完看痔疮的肛门科医生得到消息也很震惊,非常难受。
可是多恩却表现的仿佛什么事也没有,毕竟金书完是她负责的病人。
临死前他甚至打了一个电话给多恩告别,但他说的是有空约多恩见面,所以多恩根本没有察觉出金书完的自杀意图。
但是多恩的表现只是一种伪装,她把患者的自杀归结到自己的工作失误上,无法原谅自己对那个电话的疏忽。
她认为自己需要对患者的死负责,所以她用另一种方式把自己杀了一次。
自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
说这个不是要责怪自杀者,而是帮助大家看到一个人自杀带给身边人的影响,不要忽视这个影响。
就和因为妻子自杀患上PTSD而送来治疗的患者崔俊基一样,他把妻子的死归咎到自己身上。
而往往这种时候,一个人是很难表达出这种罪责感的。
在医院组织的治疗团体中,当他听到其他自杀者家属原来也有类似的想法,他才能面对自己的内疚,并把它们说出来。
有时仅仅是说出来,都能带来治疗效果。
可是多恩说不出来。
抑郁人格特质的人道德感一般都特别重,很容易陷入不好意思、对不起其他人的羞耻中。
羞耻感本来是有很好提醒作用的,当我们做错事就会有羞耻感,它提醒我们去改变错误,或下次不要再犯。
可是如果它过度泛滥的时候会让一个人在没做错什么的时候也开始谨小慎微,被一种和现实无关的、泛化的羞耻感包围着。
本来以为时间会带走一切,但多恩的人格特质让她面对这次打击,走出来的难度特别大。
所以,她也生病了,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
就算想要走出自己的房间,都好象陷入地板中,动弹不得。
她渐渐起不来床,没有胃口吃东西,甚至对一切的感知变的麻木,走在马路上都不知道躲避车辆。
所以,她被吓坏了的母亲和喜欢她的肛肠科董医生送进了其他医院的精神科进行住院治疗。
作为精神科护士,自己却成了病人,多恩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
但随着治疗的深入,麻木的状态渐渐消退,差点被车撞死的记忆终于回到了多恩的脑海中。
她开始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自己,不再总想着自己是不是给别人添了麻烦,自己是不是会被其他人讨厌。
就象她在工作的时候告诉一位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女患者,与其担心别人是不是关注自己,不如开始学着爱自己。
是呀,就象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的,谁也不是人民币,哪能总讨人喜欢。
人们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认知模式,所以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喜好,有谁能讨所有人喜欢呢?
虽然我们也都希望被人喜欢,不想被人讨厌。
但别人是否喜欢自己,真的不值得我们如此看重。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自己才是最值得珍视的。
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需求,自己的心理状态,反而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关注的东西。
期待其他人喜欢,不如我们先开始喜欢自己。
出院后多恩还要面对更多挑战,虽然同事们知道后并没有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她,但患者家属们却认为抑郁症患者就算出院,也不能再做心理工作。
都说我们不应该歧视心理疾病患者,但社会偏见却无处不在。
护士长的妹妹因为有精神分裂,她花钱买的房子,小区业主却不同意她们入住。
在完全没有见过她妹妹的情况下,就盲目认定精神分裂的患者都会伤害别人。
就连被公认的“好人病”抑郁症,也会被患者家属认为不能胜任工作。
如果工作中出了纰漏,就会被认定“果然干不好工作,就该在家待着”。
诚然一部分人学习心理咨询,是抱有想解决自己心理困扰的最初目的。
但这就会被外界认为心理咨询师都有心理疾病,没有心理健康的人愿意做这份工作。
仿佛心理问题是个脏东西,沾上它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甚至我看到对这部剧的评价里有网友说把就医的那些人称为“患者”是贬低他们,其实是他自身对“心理疾病患者”有偏见,不愿意面对这个很正常的名词。
但是多恩又是幸运的。
她有理解和支持她的护士长和同事们,也有帮她站出来反对不合理歧视的精神科主任和院方。
同时,还有一直陪伴她的母亲、好朋友以及爱她的男友。
有了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就算面临家属们的不理解,多恩也拒绝陷入自怨自艾,渐渐地越来越自信了。
当然,真实的精神病院工作要比影视剧更艰难,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情况也更复杂。
但是剧中呈现的温暖支持的环境,却也是许多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具备的。
也许因为重视人的内心需求,反而在大家最为莫如深的精神病院,氛围比其他医院宁静祥和的多。
象上海的精神卫生中心,推出了许多有趣的周边,也为心理工作者提供许多非常低价的培训项目。
去年去浦东精卫中心学习的时候,院方提供的茶歇甚至惊艳到了我。
剧中出现的无论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例如象精神分裂和双向人格障碍,或治愈希望大却很影响生活的惊恐发作和社交恐惧症,又或者最被大家熟知的抑郁症和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症状。
它都通过非常形象的影视化表现方式,让大家更能对它们感同身受,也能帮助其他人更好的理解患者当下的痛苦。
就象剧情展现的,人有时可能因为一个意外心理突然崩溃了,也可以因为有人拉一把就上岸了。
不但每个心理工作者,我也推荐给所有人都去看看这部剧。
可以通过本剧了解我们人类的心灵世界是如何从好到坏,并也可能再次恢复的过程。
下次,如果遇到身边有人出现心理困扰,虽然未必能帮助什么,起码可以不再歧视他们。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爱电影。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
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影心理。
还可以,女主和女二都挺漂亮的,是很韩国的那种氛围感美女。
尤其闵得来这个演员,说五官多漂亮都算不上,但是就是很舒服。
相比之下和她配戏的黄医生真的……长相蛮差强人意的。
和女主搭戏的董医生长得有点儿像有头发的包贝尔(不是……)说说剧情。
可能啊,是国情不同,也可能我没太共情进这个戏里。
我觉得女主病了回归之后剧情有一点点勉强 ,有点不符合实际了。
其实是不是可以回归以后暂时不做一线的工作呢?
并不是我歧视精神病患者啊,这个就和严重感冒或者某种传染性疾病一样。
假设一个普通医生患病了,在他没痊愈的情况下是否还是先不要接触患者,毕竟害怕传染患者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嘛。
女主是出院了,但是一直持续在服药,而这个工作具有特殊性的,住院的患者也非常不稳定。
我觉得这也是为女主好,否则像后来有一个患者说“你的患者就是这样死的”,也是刺激到了女主的。
然后就是多说一句,看了太多的韩剧,感觉这些年韩国整体环境越来越收紧,越来越压抑,可能这样患精神类疾病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嗯……就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心理疾病,不要惧怕,及时就医,会好起来的。
太致郁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徘徊在正常与非正常的边缘人。我们走入黑夜再走向黎明,精神病房当然会迎来清晨,我们也同样会沐浴在阳光下。题材很好的一部剧♥♥
唉。哭了好多好多好多次,太感动了。不准演我。
三星半吧,感受有点起起伏伏。不太喜欢最后给女主设置的终极难题,或者说其实围绕着女主的所有设置都有点太正常太能想象以至于乏味,但是其他人反而比较出彩。闵得来这条线很好,男主也很好。
人生可真是一道难题啊。(😮💨 不过这剧里的同事也太神仙了点吧。
效率成长至上的资本主义才是现代人会精神失常的根本病因
冲着朴宝英和延宇振去看的,本来以为是男女主处理一些精神病患者的事情前几集确实是的,第五集开始后面基本上患者的故事是患者的故事,男女主的故事是男女主的故事,变成两条线了,说实话演技都很好,但是故事不好看,很冲突的戏拍得也很平。我也猜到这种题材分会很高,但是,不喜欢如此致郁的题材。只想给两星,第三星是因为不管主角配角戏都演得很好。8集弃。
剧本说不好听点就是“典”,从人设到剧情走向都同质于其他不亚上百部的作品。和大多数心理、精神类的作品一样悬浮、刻板。看官们能获得自我感动,但现实要复杂得多。
这部剧真的很舍不得看完,后面几集真的特别好特别好,尤其是精神病污名化,真的是让人落泪。
我很喜欢朴宝英,但是这剧我看到第四集就看不下去了。我的心里感觉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也许看到最后一集,心里也许会迎来清晨吧,但是我决定不往下看了,对于这些精神病患者的遭遇,我似乎没有办法承受呀!
我们都是徘徊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边缘人
好喜欢我们有强迫症但认真负责乐观的肛肠科医生哦!
其实蛮讨厌这种关于心理疾病的剧,不专业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有更多误解
我只是觉得,应该有很多国人看见,尤其是国内的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好好看看,你们错过了多少。某个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哪怕电视剧里的,去年的禹英雨自闭症人群,今年的精神病,大家作为旁观者能多一些关注理解,碰见的时候,不说帮助,起码不要恶言恶语,就是当个安静的旁观者,我觉得都是好的。
看不进去
原本的立意和出发点我相信是很好的 但我确实有点接受不了这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俗称:报看
太致郁了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好羡慕呀,什么话都能说。用视效来表现病情可以给观众直观的感受,易于理解病人的心理。可以随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幸福。病房里很干净呀,配色看着也很舒服。女主好可爱呀,很善良很有耐心。工作仔细,效率就会下降,其他同事就会埋怨你干得慢,替你分担工作量。职业妇女工作太辛苦啦,既要照顾病人也要照顾家庭,分身乏术。第一天上班就累趴下了。痔疮要看肛肠医生。韩剧常见职业:炸鸡店送餐员,炸酱面送餐员。韩国的职场聚餐文化太可怕了,喝酒不要命呀,一个比一个能喝。不管什么世纪,阶级都会存在。妄想症,强迫症,恐慌症,抑郁症。
这种题材也要大谈特谈恋爱然后男的拯救女主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是吧😓😨
“我们认真的苦恼一番,最终还是为了停留在某一处。”能体会到那种崩溃的点,太难受了。在白天和黑夜的边缘行走,人人都会“得病”。医疗工作者也是如此,在治愈病人的同时,也在撕开自己的“过往”,还有被反噬的风险。抑郁的时候,多夸夸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