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0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奇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就觉得吐蜜蜂这个点其实蛮浪漫的。
麦麦太文艺、太松散了。。。
Pincent女性电影,关于女性的特质:美丽、与男性的优势不同、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仍具有各种可能性的年轻女性其感知力与主动性等。
胶片摄影与自然主义方法:关于远离城市与消费主义的农场环境及其美丽质感,日常之美,远离现代性。
人物的状态非常自然,掩盖了新现实主义倾向容易暗含的刻意、符号化之嫌。
等待蜜蜂降落在脸上,而非控制它们。
其实指出了非常严肃的性别冲突话题,但肯定了积极沟通的作用。
一桶猫新旧对抗、父权、闯入者围绕着质朴的伊特鲁里亚一家 刻意放大环境的声音 极具生活质感 颇有个人风格的超现实主义和女性色彩 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骆驼才是唯一主角Joeyside自然主义的胜利,很难说清她和马力克的区别,反正是比克洛伊赵好多了,一度以为是意大利乡村纪录片。
但对比之后的幸福的拉扎罗,能get到导演那种现代性的到来摧毁了一切的宗教末世感。
子夜无人和《蜂蜜之地》有些像,奈何《蜂蜜》几乎已经把养蜂人这种身份、以及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拍绝了,很难再从本片中寻求到新的刺激。
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人的内心秩序是走向崩塌分化还是执着坚守这一道母题,在后来《幸福的拉扎罗》发扬光大之前,此时的导演已经在尝试着这种生涩但不生猛的表达。
明明是同样的清晨,明明是同样的蜜蜂蛰过的刺痛,可少女却不仅是从眼前的黎明苏醒,更是迎接到刚看见新世界的觉醒。
约克纳帕塔法这一种辽阔让我重拾感动。
不是景别的辽阔,而是人类心灵的辽阔。
#FIFF26#第10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感觉的影像感觉的影像:不是理解的影像,用之叙事(好莱坞);不是思想的影像,用于探讨(戈老师);更不是静观的影像,用来体验 (空间-影像)。
感觉的影像,只用来感觉。
感觉的影像,一如克莱尔•德尼的电影:用色彩的魅丽,调动视觉;用铺陈情绪的音乐,调动听觉;用手持镜头的微移,调动触觉;用演员的表演,调动心觉(如果心也可称作一感官的话)。
神秘如初,静默的时刻唯需感觉。
部分的曼多萨、娄公子等等。
二、感知的影像感知的影像,空间-影像之别称,目的是破除镜头的时间性,生成-非人。
贝拉•塔尔:作为空间-影像的先驱,首先发现了镜头的物性。
通过构筑一个唯物主义的物体系,个人湮灭于群体(酒馆和舞会),情感同一于自然情状(雨和风,声响);心理时间的剔除,唯有物理时间留存。
一个观众无法进入、自我密实的世界。
阿彼察邦: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视角,从来世向现世的观望,影像剔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河濑直美:模拟夭折孩子的视角(《殡之森》),由死观生,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模拟一种动物视角(家养),得以从任何人为视角的时间性中解脱出来,进入纯粹的空间性,不再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分,唯有观察留存。
故他的电影不用言语,但满是灵性。
菲利普·格罗因:与弗兰马汀诺相同的是,格罗因也模拟了动物视角,但却是某种野生动物,如《警官之妻》中的fox。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史杰鹏:以《利维坦》和《铁道》这两部作品为代表,这一新型的纪录片镜头模拟的是生物特性:也许海洋生物,一条鱼。
鱼之游动,便是静与动的辩证平衡。
……三、感应的影像是否存在这种影像?
当我们用这词来称呼《奇迹》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影像介质的时候。
与这部电影中小女孩的形象相比,当今影坛最一流的那些男性导演们在塑造人物上的相形见绌:《利维坦》与《两天一夜》中的两个女人完全被动机所裹挟,可说是基于一种男性视角对女性心理的想像。
而《奇迹》中的杰索米娜,虽则仍有动机支使,但我们却无法将其明确表示出来,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参加比赛?
逃离,抗争,还是显示自我的存在感,这些都不曾明说,只能借由观众自己去感应里面神秘的魔团,一如最后消失的一家人。
对于此种神秘性,观众必须安置好头上的触角,好比进入一个外星世界,不再有理解、感觉或感知,只能去感应。
另:三种影像都可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找到雏形。
我也是我一直认同的观点——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是凭了安东尼奥尼一人之力,而不是新浪潮那帮小子们。
2015上海电影节买的票,刚刚看完。
因为不爱做功课,所以是裸看的,看完和向小八出来后,幽魂一样讨论了一个小时,顺便迷了个路,然后才回家查资料。
掉书袋的事情不做了,大家自己网搜。
情节后面再提,说一下感受。
被各种海量信息塞得满满的,每一次我恍然大悟说哈哈老纸终于明白了,就立马被导演扇一个大耳光。
在和向小八呼喊了十遍什么鬼后,我终于悟了这特码居然是个鬼片。
太隐讳了!
故事是这样的,乡村一家人,大家可以脑补成中国24K农民一家,重男轻女,为了生儿子生了4个女儿,老爸脾气很差,家徒四壁衣衫褴褛是养蜂人,突然选秀节目看上了他们,女儿粉上了美女主持人莫倪卡,其他参赛者都是庸俗的想出名然后开农家乐的人。
期间家里还来了个小偷少年(眼窝深鼻子高),又自闭又和女孩子们青春的小眼神撞撞。
后来我们渐渐发现这不是一部家暴片,那个只穿白色三角裤跑来跑去的毛男老爸居然时不时冒出几段流利带口音的法语和媳妇儿对话(好像一股清风拂面啊有句刚句),(向小八的解释是意大利的中学基础教育二外是法语,理由是女儿在偷听,我的理解是此处有隐藏剧情这对夫妻是老嬉皮弃世隐居,颜残发秃,理由是后来他突然说出那些话来)。
好了,我告诉你他说了什么,三角毛男在比赛中突然说了:个么这个世界搞不好了!
然后他女儿热情地表演了一个从嘴巴里吐出两只蜜蜂的表演,大家都呵呵呵呵一边鼓掌一边心里想说什么鬼!
于是他们就输了,小男孩逃走了,少女划着滑板去找他。
最后画面拉回来她一个人回来了,全家人在家门口睡觉迎接她说来吧这里还有位子,镜头给到之前老爸买回来当礼物的骆驼,再拉回来时大家都不见了房子变废墟。
侬说这是不是一个很接地气又三百六十度旋转搞脑的鬼片?
从开始像粗暴的自然主义,啪一耳光抽上来发现是讲繁华之墟,啪又一耳光上来是说青春的躁骚纠结,啪一耳光飙法语我想嘎纳得奖,啪一耳光我是实验视频合集,啪一耳光避世的奴隶女儿会玩儿冲浪,啪一耳光别忘了骆驼在卖萌,啪啪啪什么鬼大家应该都活到六十几了吧反正仔细想想电影开始时不是别人用手电筒照着说这房子里没人呀!
所以搞了半天是个鬼的回忆什么的吗?
最后也哗一下就过渡到了废墟!
我跟你说,嘎纳你这么搞是自绝于人民好吗自己玩儿去吧~但是我就不打一星,你们都去看呀感受一下我纠结到现在的心情吧巴扎黑!!!
据说电影在戛纳放映时,媒体评分与反馈并不理想,东西方媒体的口碑反差尤其明显。
所以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多少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意外。
不少媒体甚至冠之以“爆冷”,当时国内的新闻报道,也不知道抄的谁,差不多都一个论调:“考虑本届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同为女性,且人较为强势。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对另一位女导演的某种鼓励。
”这种言论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简·坎皮恩确实对其进行了力挺:“我就像走进银幕,和角色一起生活了一次。
”另一方面则有主流媒体对其持保留看法,美国《综艺》可为代表:“《奇迹》颇具卖相,但是让人感觉有些虚浮,好像一幅主题不够鲜明、框架有待商榷的印象主义素描。
”那么以风格论,影片到底属于哪种主义呢?
严格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它很难被归类。
就其整体传达的生活气息而言,当然有着传统现实主义的烙印,但海伦·卢瓦特的手持摄影,又使得影片带有类似达内兄弟的新现实主义质感,后半段不少超现实和神秘元素的加入,则还能让人联想到阿彼察邦,而诸多只讲当下不求因果的情节片断(COCO和她们一家不作交待的关系,父亲的那位好友来无影去无踪,Martin最终去了哪里等),又似乎和侯孝贤独立纵横的东方意境遥相呼应。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杂糅包容,《奇迹》为人诟病之处,也多半集中于含糊暖昧的表达及隔靴搔痒式的力度。
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称电影带有半自传性质,因为其本人确实和影片女主角一样,是德意混血且成长于意大利乡村,而片中养蜂采蜜的剧情设定,也来自于其早年生活。
但《奇迹》显然又不只停留于少女隐秘心灵的抒写,它的关键词并没有落脚或说局限在“成长”上,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当我说这不是一个自传电影,我也没有撒谎……我真的不知道在戏中我的具体角色该是哪个”。
影片的另一个陷阱,则是女导演拍女性题材,所谓女性主义的框框和认知。
分析片中几位主要演员出场对应的社会角色(吃苦耐劳的姐妹,温柔和顺的母亲,据理力争的女帮手,粗鲁暴躁的父亲,患有自闭症的少年犯,痞气十足的父亲好友),好像也真有奔此而去的苗头,但从最终几位男性的“逆袭”表现看,可见导演也根本无意于此。
相反,它甚至高明地摒弃了诸如此类的苦大仇深,片头独属于父亲的屋外床垫上,片尾却其乐融融地睡着一家人,这个如真似幻的场景,显然代表着亲情的凝聚和记忆的珍藏。
非要以性别论成败,荣耀无疑还是属于父亲。
所以,奇迹到底指的什么?
它貌似是那个选秀节目《土地奇迹》的衍生物,但实际上,一家人的参赛并没有见证奇迹(获得大奖并改变命运),即便有少女嘴里爬出蜜蜂的惊艳。
而真正可视作奇迹的是她们参加节目之后,父亲倾尽卖蜂蜜所得,买回来一匹不合时宜的骆驼,这个直把母亲气得嚷着要离婚的行为,却原来是缘自女儿幼时最大的愿望,不善表达的父亲以其固执深沉的爱抵外安内,苦苦坚守着家园和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看似节节寸败,但情怀无价,又岂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所能计量?
影片最后那个从床垫到骆驼的横移镜头,对应从屋里向外转为屋外向里的视角切换,则有如月光宝盒的开启,一切流金岁月里的朴素情愫(包括贫穷、辛劳、斥责和失败,姐妹之间的心照不宣,少男少女的纯洁无暇),瞬间幻化成人生如初的美好。
而《奇迹》之妙也即在此,除了标题这个引自《荷塘月色》的金句,片中父亲对自家蜂蜜的那句总结也可拿来套用:“它原始,纯天然,不添加任何杂质,自然将蜜蜂引向花丛。
”
有爱就有奇迹,只要有爱只要能奉献,生活中从来都不会缺少奇迹,故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让人绝望的情况,但总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迎刃而解,说明善良能够带来好运,整部片子总体感觉很好,年轻时候的大哥身手利落漂亮,剧情虽缺乏跌宕但也能扣人心弦。
个人觉得这部片是很有意思的一电影,纯粹的喜剧,让人心情愉悦。
如果有人对“魔幻主义”这个代词有过什么清晰的认识,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或者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或者蒂姆·伯顿这些人的电影。
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充满着大量的魔幻元素。
比如眼睛长在手上的怪物,神经质的疯帽子,还有很多十分绚烂的童话场景,在“魔幻主义”中,魔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真的看完爱丽丝·洛瓦赫的《奇迹》,第一感觉却是在自问: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吗?
一家人究竟是谁?
在这部意大利电影中,没有魔幻,也可以制作出一种魔幻主义。
《奇迹》的故事并不复杂,盖索米娜一家人以蜂蜜为生。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人的性格特点和制作蜂蜜的步骤。
父亲是一个顽固的人,他强硬地控制着他的四个女儿和母亲,必须得按照他的方法制作蜂蜜,甚至生活。
而盖索米娜是一个有主见的小姑娘,她想让家人去名为《奇迹》的真人秀里面表演,让家人解决财务亏损。
(其实以真人秀来起《奇迹》的片名,从而认为这是一部批判真人秀的电影,也是得当的,但看到后面就不会有人觉得了)但父亲对新鲜事物非常抵制,但女儿和母亲们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如果只看到这里,电影讲的点还是很明显的,即新事物(真人秀和现代社会)与旧(传统蜂蜜制作和农村)的对抗,孩子对父权的叛逆。
在故事接近结束时,故事一直都在围绕这家子人和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来做文章,在真人秀开始时到达了一个高潮。
老爸深知现代人与他们的差别,从抵制到沉默应对,他们在真人秀中,变成了供现代社会好奇窥视的边缘一角,他们也将臣服于宏大的现代社会的脚下。
但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故事,并不能让我们有很多深刻之处,因为在国内国外,这种故事都太多了。
但洛瓦赫在《奇迹》的结尾,制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的场景:一张床孤立地在郊外的田野外,上面坐着这一家子,好像刚刚才睡醒,她们召唤盖索米娜跟她们一起睡,好像一点都不在意自己露宿街头。
接着镜头一转,人全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张空空的床,旁边的骆驼突然站起来,开始如家人愿一般围着器械转起来...这个场景真的击中我了。
如果在看完电影后,你还能记得开头,不难发现,那群拿着手电筒的人照的那个房间,也就是盖索米娜一家人住的房子,可能是它就是一栋空房!
意思就是,这一家子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但电影又不是想讲一个鬼故事。
这家人拥有的是落后的工艺活,住在偏僻的农村里,他们是边缘人群,所以他们的消失是迟早会出现的事情。
这样的故事可以拍的苦大仇深,也可以充满对旧时代朴质的技术活的怀念。
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拍的是这么艺术,这么唯美,而且又是那么轻描淡写。
让电影中漂亮的景色,莫丽卡的明星脸,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全部都融入在了这个“没有魔幻”的故事中。
导演是如何制造出这种魔幻的氛围的呢?
她用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粗胶片镜头,(如《卡罗尔》或《刺客聂隐娘》)这种片子在银幕上很复古,能把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拍摄略带“糊”感。
并且加强了环境的声音,鸟虫的声音此起彼伏。
当然,这种形式上的作用只是辅助,最重要的是情节。
盖索米娜得到了一只骆驼,是她不喜欢表达情感的爸爸送的。
刚来时见它时它站了起来,但后面不管怎么拉他,它都不再起来一步。
直到最后的最后米娜吹了一声口哨,它才又站立起来。
我们可以在这只骆驼上做许多解读,但是也可以直接说,大自然是神秘的,他不需要一些眼花缭乱的好看的特效。
仅仅看它站起来的那一刻,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神奇。
真人秀之后,小男孩逃跑了,米娜过去追。
他们相遇于一个人迹罕至的洞穴。
洞穴里只有火光,影子,但是他们很快乐,好像这就是他们的秘密基地。
这一段也是梦幻的,我们却也可以说,这段是米娜她自己幻想出来的。
他们家将羊全部拿出去抵债,房子被卖了,一家人睡在田上的一张床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块乐土,正是她需要的避风港。
其实仔细想想,爱丽丝·洛瓦赫导演在电影中的“土味魔幻”,也许完全不是魔幻,包括像嘴中吐蜜蜂,洞穴这些,它们也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但她的魔幻,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比如结尾处出现的那样的闪光点。
比起我们喜欢看的大片中奇奇怪怪的生物和奇奇怪怪的风景,电影更喜欢把所有淡然的神奇点交给大自然,而她觉得大自然本身就是神秘的,这可能就是导演的“自然主义”。
拍摄传统质朴的生活慢慢消逝的题材有很多,但导演选择尊崇自己的内心,拍摄了这样一部由魔幻与没有魔幻并存的这样一部电影来表达,既有艺术的感觉,也有社会意义在其中,确实让人感觉到了这样一部电影,是一种怎么样的“奇迹”。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带着四个女儿,在靠近海边的独立小农庄里,依靠养蜂过着自给自足的独立生活,远离城市和社会人群。
然而有一天,一个德国少年犯在重新融入社会 计划下进入到她们的生活里,同时,一个名叫《神奇村庄》的真人秀节目也在这里选景拍摄,片中有美丽性感的主持人……这一切新鲜事物,打乱了她们艰苦却简单平静的生活,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大女儿吉索米拉,对外面的缤纷世界充满渴望。
爱丽丝洛尔瓦彻_奇迹_20146.7比如伪电气白兰。
老人喝到了人生虚无,少女尝到了生命丰润。
哪有什么性别议题——也不能每次女性主角被压迫的时候都这么讲吧。
电影里有两种视角,虽然充满了被害妄想,可爸爸拒绝参加节目的理由很充分,恐惧于社区的中产阶层化;相比之下女儿参与节目的欲望强烈,动机含糊,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也不知从何而起,却因十分原始而真实。
这种矛盾是对女儿而言,她的选择是出于这个年纪少女少年的本能。
眼前的和远方的,无论怎么比,远方都更好;少年代表了外部世界,节目也是。
父亲则喜欢旧的,他倾尽积蓄买回了骆驼,并非真的要表达他对女儿的爱,而是要表达对于女儿过去愿望的爱,他希望女儿是不曾被改变的。
他真挚地在节目上说出“有些东西、买不到”和“当我们制作蜂蜜时、仿佛世界将要终结”,但会被节目进度粗鲁打断。
骆驼对于他来说,就代表着能够恒久地维持这种接近自然的文化土壤,从他最开始对猎人的痛恨到后来强硬地坚持自己的制作方式都能看出。
父女间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两种看待问题视角的矛盾,影片中这种社会困境是仅靠一组关系就充分表达到的。
关于露宿与骆驼的那个横摇镜头代表了时间的流逝,村庄消逝也像个宿命般的结果。
“奇迹”所述的或许是这一家人曾经幽灵般的存在方式,那些培养蜜蜂的琐碎日常,虚浮于表面的自然世界。
和所有曾经人类文明的神迹一样,它也难以避免地被淘汰或者说抛弃掉。
比较可惜的是,这些日常颇显乏味,无论是角色还是环境;蜜蜂场景下充斥画框的胶质感对生活气氛的帮助相对有限,视听也很单调,人与环境能够产生的互动也很单调;虽然不可否认其有些深刻的地方,可整体上,原本坚固的共同体里出现入侵者的基础情节也没什么更新鲜或更浓烈的走向。
除却结尾的长镜头外,大多数影像时间带来的体验是不足够达到期望的。
2014年的意大利電影《Le meraviglie》(中文譯名《蜂蜜之夏》或《奇蹟》),由艾莉絲·洛爾瓦榭爾執導,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意大利鄉村的家庭的故事。
#主要表達主題:成長與家庭:電影通過,年輕女孩吉爾莎的視角,描繪了她在一個,異常獨特而又傳統,家庭環境中的成長歷程。
影片探討了,家庭的緊密聯繫,和成員間的複雜關係,特別是吉爾莎,與她父親之間,矛盾與依賴。
現代化與傳統的衝突:影片展示了, 現代社會的變遷, 對傳統農業生活方式的影響。
吉爾莎的家庭,以養蜂為生,但現代化的來臨,和外界世界的入侵,使他們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自然與人類:電影充滿了,對自然環境,和鄉村生活的詩意描寫,強調了人類與自然之間,密切聯繫以及在工業化進程中,保持這種聯繫的困難。
個人夢想與現實:吉爾莎對外界世界充滿好奇,渴望參加一個電視節目,這象徵著,她對於更廣闊世界,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嚮往。
這與她父親,希望她遵循傳統生活方式,期望形成了鮮明對比。
《Le meraviglie》以其細膩的情感描繪,和真實的鄉村生活刻畫,獲得了廣泛好評。
該片在2014年,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團大獎。
奇迹 (2014)7.52014 / 意大利 德国 瑞士 / 剧情 / 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 萨姆·卢维克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
一首真实自然的优美长诗,哀而不恸,像乡村的风一样温柔,又像大海一样朦胧神秘。
少女的沉默愁思叛逆和愤懑全部都是对故土和家人无法斩断的温柔情感。
所以就算不甘于农民身份,委屈于作为长女“天经地义”的负担,不满于父亲的守旧顽固不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以及因父亲长期想要儿子的抱怨造成的自卑和寡言……尽管承受着命运带来的种种不公平和无奈,即使透过电视节目直观得感受到了现代化的绚丽和外面世界的浮华,但Gelso终究会在看到骆驼的那刻泪盈满眼。
乡村面临着现代化改造,父亲排斥改变,女孩渴望外界。
这是思维方式,家庭交流的困境,乃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困境。
就像流了满地的黏稠蜂蜜。
止不住地溢出来,又把人黏在这片土地上,血脉延伸成故土看不见的羁绊。
蜂蜜是大地的乳汁。
不做解释的人物来源和动机,加深影片真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让整个故事像是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的段落,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体悟和怀念,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流动。
男孩仿佛是一个象征,外人。
让父亲明白家庭的不可插入。
也是女孩青春和沉默,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映射。
山洞里相依相偎的纯真舞蹈,女孩看清了自己,与自己和解。
骆驼表明了父女之间交流缺失,理解错位,于己身出发的爱。
女孩还是会离开的吧,我情愿她离开。
但她终将受益于这样的纯粹和美好,又这样哀伤而不堪重负的少女时代。
一家人养蜜蜂生活 不懂要表达什么
我总觉得电影铺垫了这么多是为了宣传最后的片尾曲,片尾曲挺好听的呀~
18部竞赛片里的最爱,无比纯真,结局尤其妙。
①伍尔夫曾多次劝勉女性创作者不要在创作时被愤怒蒙蔽——你是在创作,不是在与命运抗争,对于女权电影,我更欣赏类似《妇女参政论者》这样,观点犀利但理智冷静的作品,而不像《钛》这样不止厌男,甚至是要灭男,向整个男性群体猛烈开炮的作品。今天这部作品说来奇怪,看完我甚至不觉得它是一部女权电影,但与五个各自可爱妖娆的女儿相比,爸爸秃顶粗鄙,不修边幅,保守凶悍,独断专行,这是女导演的某种刻意所为吗?②叙事、风格、表演以及一些飘忽的自由发挥,我都能接受,但整体品质远不如其成名作《幸福的拉扎罗》。
开始还挺喜欢的,越往后越飞以至于失去重心,整体风格觉得是模仿木屐树又想致敬费里尼,但整体效果就是有些不伦不类到后边让人失去耐心。
说实话,看不明白。最后怎么房子空了
除了个别之处稍显模糊不明,整体上还是满吸引人的。女孩成长与父权之间微妙的张力,与现代文明中神性的失落,名为奇迹,却难说有什么称得上是奇迹。
不理解贝鲁奇为什么接受参演。主题可以,其它没啥…
真实的像是手拿摄像头拍摄的 / 海报比电影好看 / 但在女孩找到男孩的那一刻 还是突然想到了十几岁时青涩的爱 / 女孩是长大了的 足够让“我们担心你 却不是完全担心你”
恕我无知!!!
蜜蜂从嘴里爬出来的镜头真的安排的很好,还有父亲每次在户外的床上醒来。虽然导演努力表现出一家人,尤其是女主那种“纯自然”的感觉,但是很多地方却很刻意,看得我不太舒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即使有女神作为背景墙 即使有女孩嘴中出现蜜蜂的亮点一幕 也抵挡不住太过沉闷的节奏
平衡打破
这导演纪实风格玩的太过了,杂碎凌乱的生活,风格大于内容了,不知所云。有《幸福的阿扎罗》前半段的影子,一个封闭的的村落,一个外来的人的到来,打破生活的生态,情感的力量立于空间之上,大女儿和小男孩的爱情,阿扎罗和贵族青年的友谊。阿莉切·罗尔瓦赫尔三部长片看完,像徐皓峰的三部长片一样 ,由第一部到第二部再到第三部,风格和内容逐渐达到统一和谐。
B. 关于“原始”与“开化”的母题延续至《幸福的拉扎罗》,只是这时的二元对立还是写得过于硬而不够灵,直到结尾用一个长镜内部的切换,轻巧地完成宗教故事新编:少女偷尝禁果(外部世界“诱惑”)获得启蒙,父权的伊甸园最终人去楼空。通过颠覆原典中的道德评判,将“上帝”变成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男性“家长”,从而实现宗教和社会对女性规训的同构。这样叛逆而敏锐的思路才是最有意思的。
很有诗意的段落,不是控诉的控诉。看了海报才知道是这部片。除了片尾搞点魔幻了。哎,我现在已经很久都不看电影了。
7/10
小女孩口中吐出的蜜蜂,还有那匹骆驼,一些日常生活的白描很细腻。有些电影很挑心境,也许是我太浮躁。改论文,改着改着心就走偏了,我也期望有些奇迹能够发生,但最终正如没有获奖的一家人,一早醒来,最后栖居的小屋都不属于你了。小女孩口中吐出的蜜蜂,没有打动评委,却湿润了每一个人的眼眶。
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