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最终的裁判是时间。
】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观看台湾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洪烛《阿嬷的梦中情人》让我感动。
观影研讨会上,我大胆预测:《阿嬷的梦中情人》可能是2013年最感人的电影。
至少,它表现了最感人的一种爱情。
爱情首先要感动自己,自我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对方。
两个人相互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别人。
爱情电影同样如此:编剧必须在感动中写出剧本,必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物与故事所感动,才可能去感动导演,演员,乃至无数观众。
由王柏杰、蓝正龙、安心亚等主演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集体的投入,又是集体的感动,浑然天成。
我认定这是一部有体温有心跳的电影。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人重新认识梦中情人这个概念。
大家一向把它当作常用词,原以为很熟悉,其实还是很陌生。
所谓梦中情人,其实侧重于精神恋爱,又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提倡,而被称作柏拉图式的爱情。
人类的爱情史,一直充满灵与肉的竞争,精神与物质的博弈。
到了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由于唯物论乃至拜金主义大行其道,把情场也演变成了战场或商场,跟物质恋爱相比,精神恋爱成了易碎品。
跟物质情人或肉体情人相比,精神情人或梦中情人成了奢侈品乃至稀缺品。
《阿嬷的梦中情人》,质本洁来还洁去。
这种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爱情,我原本以为在商业社会里快要绝迹了。
不,它在电影里依然存在,在艺术中依然存在。
那就意味着,它在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可能。
艺术,包括电影,要给人类希望。
如果艺术都不信仰真善美,怎么给人类的进步带去正能量?
《阿嬷》在“蛇年最值得期待的几部电影”排在第三位。
“梦中情人”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梦想能超越现实,爱情能超越世俗,有无限的可能性。
梦中情人,好像比情人多几分朦胧美。
情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梦。
譬如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痴如醉的情感,会使心仪的女人完美如女神。
爱情励志喜剧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求爱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
有爱才有梦。
追爱其实是在追梦。
即使追到了梦中人,也不能丢了梦。
否则梦中人还是会跟梦一起丢失。
梦会碎,梦中人的心也会碎。
“有爱最美,有梦必追。
”这既是《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经典台词,也是贯穿全剧的潜台词或背景音乐。
女主人公演落水戏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男主人公编剧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相救,结果两人都差点自身难保,但彼此无怨无悔:“就算不会水,也要下水救你,因为我爱你,哪怕和你一起被水淹也是幸福滴 .....”《阿嬷的梦中情人》主演安心亚,被称为宅男女神,连续三年在《男人帮》中击败性感女神的林志玲。
她在剧中哭喊的台词,能把观众的眼泪都给喊出来:“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我会一直等着你,做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
为什么呢?
你看完全剧就知道了。
多年文友张弓惊,看了我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而发的微博,留言:“洪烛是个有心人啊。
其实,作为一位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应该分析分析,为什么台湾人能够拍出这样色而不艳的爱情片?
两岸隔绝多年,到底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我能怎么回答呢?
我只能说:彼岸开始拜爱神了,此岸还在拜财神,至少慢半拍。
彼岸开始重精神了,此岸还在重物质。
艺术是形而上的,商业是形而下的,两者并非形同水火,但必须互补。
电影本该是梦工场。
可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本应高雅的电影也无法免俗,本应成为人类精神氧吧的电影,也变得像缺氧一样缺梦。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梦的梦工场。
与此互为因果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看见了许多无情的爱情,纯物质或纯肉体的男女关系。
它们比过去的所有爱情悲剧更悲哀,更悲伤:不是在宣布哪一对情侣的生离死别,而是宣判整个爱情的死亡。
继尼采高喊“上帝已死”之后,不断有人危言耸听地宣布“文学死了”“艺术死了”,但都不如预言“爱情将死”更让人触目惊心。
只有爱情死了,文学才会死,艺术才会死。
《阿嬷的梦中情人》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与日下的世风反其道而行,高呼着爱情没死,爱情还活着,爱情死不了。
正因如此,这部电影焕发出独特的活力。
在感动人们的同时,更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在狂奔的路上,弄丢了什么?
该把什么找回来?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爱的能力,还包括做梦的能力。
我们不仅不敢爱了,还不敢做梦了。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
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
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
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们。
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
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
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
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
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
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酷的,如同战争!《阿嬷的梦中情人》则告诉我们:爱神不是战神,爱神也有温情。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
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
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
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
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最终的裁判是时间。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
爱情注定意味着心灵的交换,以心换心,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位置。
所以它同样追求着平等。
《阿嬷的梦中情人》歌颂的是白头到老的爱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
那简直是乞讨了。
爱情的乞丐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世间万物唯独爱情是无法乞求的,也是无法施舍的。
《阿嬷的梦中情人》还告诉我们:越是平等的爱,越是有尊严的。
越是有尊严的爱,越令人肃然起敬的。
它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怯懦的美。
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带来勇气的。
美应该是有力度的,具备征服欲的。
强者的爱永远令人荡气回肠的。
但是爱情的征服并不是掠夺,在索取的同时要懂得自觉奉献,以维护其平等。
千万不能打破平衡。
同样,心灵的交换绝不是交易。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付出你的部分还是你的全部?是自愿?被迫?人在爱的浪巅波谷间,是向神秘与神圣靠拢的境界。
没有一点半痴迷半疯狂的感觉,又怎能确证是真正的爱情!它是理智逐渐向感性与冲动投降的过程。
即使哲学家与会计师在爱情中也会变成诗人。
爱情纵然可能令人痛苦和羞惭,但毕竟能获得充实的感觉。
没有爱的日子与之相比,则显得一贫如洗。
即使活得非常平静,稳定,有条理,隐隐约约也会有缺氧般呼吸困难的遗憾。
在《阿嬷的梦中情人》里:那一对青年男女,毫不犹豫选择了带刺的玫瑰,宁肯践踏一片平整如草地的心境。
这毕竟有可能携带他们进入一种心花怒放的节日!事实最终证明:经历了再多的风雨,爱情依然美丽。
直到他们白发如霜,他们的爱情依然年轻。
第一次看开头,一段蛮长外孙女的介绍,那时台湾黑白台语片风光的时候,可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漫天星际,总觉得开端有点无厘头。
外公有点不正经老顽童的感觉,外孙女的声音很有现代台湾妹子的口气,看的版本口不对声。
蓝正龙一开始貌似一个愤青的角色,敢于挑战老板,公然谩骂他,可是三番四次还是屈就于老板,最后更被屈坐牢。
万宝龙,很典型粤语残片中的丑角,虽然是万人迷的身份,不会讲台词,只会摆pose,跟男主角斗气到底,个人觉得王柏杰演的很到位,很有那个年代的人的fu。
看天心真的会很留意她身上那几两肉,还是觉得她的现代气息比较浓,不像黑白片时代的人。
安心亚还是演傻傻呆呆的角色。
看到她爬墙进电影院看万宝龙那幕,骑在刘奇生身上,真心好笑。
以白牡丹亮相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黑白片的剧情虽然很假、很简单、很白痴,但相对当时的生活条件,那些电影就是当时台湾人生活的唯一娱乐。
那些疯狂追星直到现在还是会出现。
台湾黑白片这段历史跟HK邵氏电影一样,值得回忆,作为一段珍贵的文化珍藏起来。
因为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原来片中的对白、人物、电影均有出处。
看到片尾那些珍贵的黑白台语片,突然感悟,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快乐时光啊。
注意到这部片子是喝奶茶的时候,看到店里在宣传。
只是觉得预告片中,美月说“你这个红面鬼”很搞笑。
于是特别记住了这个一直在奶茶店宣传的台片。
可是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片子和名字真的一点都不符。
算是一部温情的,怀旧致敬台语黑白片的轻喜剧。
虽然手法夸张,但不能否认,导演把杂乱平淡的故事讲的生动精彩。
整部片子节奏快慢有序。
循循渐进。
从轻快的相遇。
到激烈的相爱。
最后缓缓的牵手HAPPY ENDING。
还不错。
至少比同时段出的国产偶像毫无逻辑的爱情垃圾片子好太多了。
影片中的故事也是黑白片时代中那么天马行空般的热闹,有亲情,爱情,友情和恩情。
蓝正龙果然帅哥,港式卡通人物般的外形,那份一见钟情下是跳墙进来的蒋家小姐,呵呵,如果生哥不对她一见钟情的话,怎么没完没了流鼻血呢?
小孙女的声线过于嗲气了,其他的我认为都还好。
有时爱情就这么小清新小美好,我只有和你时才自在,多么美丽的誓言:你导我就演!
人生只有一次,我就为你独活。
没有交代二人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好合适,他们的爱情见证了黑白片时代。
篇幅实在太长,有些拖沓,但是故事情节很♥
阿嬷,一个让人很有亲切感的称呼,一看就是台湾电影,台语的说法,有很多跟潮汕话很像,特别是每次听阿信讲台语,虽然有种土土的感觉,还是亲切得想发笑。
之前看《低俗喜剧》了解了一些制片人的内幕,这一次男主角是一个编剧。
而且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王牌编剧,可惜,编剧只能是幕后,风光的永远都是镜头里的男女主角。
1956年台湾电影揭开了台语片风起云涌的黄金年代,当时的电影创作元素天马行空、疯狂奇想,堪称台湾影人大展激情与梦想、狂热而美丽的时代。
而影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衍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在“我”的外公的回忆中,他和外婆的爱情故事慢慢铺展开。
去年开始,我的外婆也是开始要进入老年痴呆了,这是医不好的一种自然病,亲人只能看着他们渐渐地失去记忆,对至亲至爱的人都不认识了,或许,下一次回家,外婆会将我彻底地忘记,她会问你是谁,即使告诉了她,她也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关系,她的眼神变得呆滞,她的动作变得缓慢,她的表情变得僵硬,童年和外婆的时光好像变得很远很远,怎么能说老就老了呢。
致敬老电影,致敬我的外婆,致敬每一对恩爱到老的夫妻。
高强度加班以后找部电影放松放松,台湾小成本剧作从来都是首选。
这部电影的题目言简意赅,一看就是讲爷爷奶奶们的爱情生活,也就奠定了怀旧电影的小情愫—讲的都是简单的生活,反映的却是大时代变迁。
电影一开头跳出一个可爱的老头在划水、骑自行车,还有孙女对爷爷的调侃,幽默的语调,备感亲切。
美丽的失智老太太,注定又是一段粉红色的恋爱情结略略重口味的初见、更意淫场面的深刻了解,男女主角以一颗平凡的弹珠定情。
然后大祸降临,等待,重逢。
整个故事就像那颗Beautiful moon一样简单,通透,让人记住了我流泪了因为婆婆想起了外公那个感动的眼神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就是最后一幕,前面多少鸡血,多少无聊对白,都值得了。
这只是我昨天的观影小记罢了。
磨了半天,他终于也跟着我去看了《阿嫲的梦中情人》,如果不是想一起去看,我估计我会等着看免费的吧。
结果泉州只有两家电影院上映,去的那家晚上只有10:35的,结果,我们是第一个买票的,也是最后买票的,当然,我们就包场了。。。
其实,电影和预告长的不是很像。
电影,更加平淡;预告,感觉更加有看点。
海报上说,那些年,阿嫲很抢手,结果,原来蓝正龙更抢手。
其实,多了那些年、多了九把刀的话,反而觉得一部其实蛮不错的电影掉了一点价。
本来说好的原声电影最后变成了配音,大呼不过瘾后,我们开始自己用闽南话配音了。
为什么红玫瑰会念成红面鬼,这也只有懂闽南语的人才会懂吧。
结果,一些只用听闽南话才能听出的笑点意外之间消失了,感觉平淡了许多。
不过不得不说,其中的一些镜头确实太……毕竟放映厅里只有两个人包场了。。。
结果,电影外的对话就变成了。
你的内裤什么颜色,你的胸有多大。。。。。。
好吧,不得不说,男生可以找机会带女生看包场电影。。。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是适合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看的影片,果然场下有个神吐槽意外地不够专心,结果感觉影片有些平淡,情节有些不明所以,很散漫的感觉。
情节跳跃的感觉十分强烈。。。
不过感觉很美好。
电影里,蒋美月和刘奇生的爱情故事在上演,场下,我觉得两个人的感觉也很不错。。。
影片里,某位男演员穿着白色的西服,他说,我也要买一件这样的衣服,我说,然后呢?
他说,骑着白马去你家接你。
我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我看的不够仔细,我只看见了爱情。
在电影工作背景下的爱情。
如某个预告中所写的:“forever love,"其实很多时候,世界上演的是,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的故事。
电影未上映,聊到了他弟弟和他女朋友,结果,几年的感情也分手了,其实谁知道会不会走到最后,他最后也肯定不会骑着白马来找我。。。
结局谁也不知道。
只是依稀记得,2013.2.22,我们一起看花灯,一起看电影。。。
只有我们两个人自己的电影。
不知道结局,也许是电影里的forever love,也许是台湾落寞的黑白电影。
可无论结局,曾经的记忆都不会磨灭,曾经一起走过的街,曾经一起聊过的天,亦如电影里边的人,曾经一起拍过的电影,曾经一起做过事,说过的话,出过的丑。。。
这些,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这是我看到的电影,仅此而已。。。
出了电影院,寂静无声。。。
走在大街上,人烟稀少的路。
可是,心是暖暖的。。。
因为。。。
有梦最美,月娘相随。。。
在台湾异常活跃的日籍导演北村丰晴和新人导演萧力修,这次终于找到一个好本子。
编剧林真豪不负众望,尽管本片在强手如林的金马奖上没有任何展露,只获得最佳原创歌曲提名,还被纪录片《一首摇滚上月球》所击败。
但在第15届台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算是对林真豪的肯定,也算是台北对本土电影的支持。
而且,剧情也确实不错。
根据台湾那个电影年代的真实事迹轮廓改编,以老人的回忆式重新回顾了那个时期的台湾电影盛况,有欢笑有泪水,有温情也有波折,完全体现了那时那人那事的情怀。
主演蓝正龙和安心亚也算卖力,特别是安心亚,活泼可爱毫不做作的表演,青春靓丽的形象会使人眼前一亮。
奇怪她在《被偷走的那五年》中演的什么角色,几天前刚看过,却没有丝毫印象。
这次她在片中是最出彩的一枚,另外还有一枚美女天心,完全表现出香艳性感的一面,达到勾魂摄魄的水准。
只是王柏杰在片中有点渣了,或许是因为他的角色本身就是渣的造型,有种讨人厌的感觉。
影片整体感觉依然是台式风格,温馨幽默小浪漫,调侃之间蕴藏世俗道理。
片名会让人误以为是老年人题材,实则“阿嬷”只是一个引子,其中蕴含着一个大时代。
苦逼小编剧实现大梦想,坚持梦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抱回美娇娘,尽管道路荆棘经历波折,只要有份纯真的坚持,世界始终最美好,结局始终最圆满,达到“有梦最美,月娘相随”的超高人生境界。
这句口头禅看似调侃,实则深邃。
尽管换上新包装,依然传达着追求理想的大道理。
如果是感情脆弱的观众,在《为爱奔月》和有情人久别重逢的桥段,还有《恋恋笔记本》式的结局,都会有被激发泪腺的机会。
只是,还达不到韩式催泪弹的级别。
不过,这种感情流露刚刚好。
不会太刻意,效果更真实。
适可而止的感动,尤其意味绵长回味良久。
在那个糟粕的年代,大家坚持了理想,如今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我们还会有梦最美吗?
还会有月娘相伴吗?
也许,什么都没有变,只是我们缺少了那份真挚的坚持心态。
不知道,当我们年老时,是否也会有一份美好的记忆等待着我们去怀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曾掀起过一阵“台语电影”风潮,所谓的“台语电影”,即指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的,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当时的台湾当局登记为闽南语片。
在这段台语电影辉煌的年代,一年365天最高曾产出过122部电影,也就是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部电影上映。
即使在今天来看,这个数量也是很惊人的。
而这部《阿嬤的梦中情人》,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发生在当年“台语片辉煌年代”里,一个关于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这是一部在电影中拍电影的电影,为了让不熟悉台语电影的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影片从“外孙女”的旁白开始,以“外公”的回忆为主线,用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从祖孙两人的对话中,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中的曲折恋情:“外公”刘奇生是当年台语片大热时期的金牌编剧,曾经有过同时开写七个剧本的骇人纪录,当然因为串写剧本过多,导致其出现将一个剧情写入另一个剧本中,于是出现了武侠片中的人物常常出现在科幻片里面,外星人闯入古装片中的荒诞画面......“外孙女”听得云里雾里,而“外公”则继续沉浸在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前几天,由王柏杰饰演的万宝龙、天心饰演的金月凤领衔主演、刘奇生编剧的电影“七号间谍”在台湾上映,为了目睹大明星万宝龙的银幕风采,众多慕名而来的花痴粉丝将“好莱坞大剧院”围的水泄不通,由安心亚饰演的蒋美月(即“外婆”)也是其中之一。
但无奈火爆的“七号间谍”一票难求,执着的蒋美月为了不虚此行,遂决定翻墙入戏院,就在她翻下墙头的那一刻,遇到了后来相恋一生的刘奇生,一段刻苦铭心而又历经曲折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阿嬤的梦中情人》表面上用这样一个戏中戏的方式,阐释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我更愿意将其看做是一个送给所有痴迷并追逐电影梦想的人们的怀旧礼物,仰或是导演对那段台湾电影尘封往事的追忆与致敬。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嬤的梦中情人》与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有着相同的情怀,至少在对黑白电影的追忆上,有着相同的诉求,只不过《艺术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好莱坞默片正被有声电影逐渐取代的1920年代,而《阿嬤的梦中情人》则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台语黑白片被国语彩色电影慢慢取代的1970年代。
透过一段浪漫爱情从邂逅到经历波折最终圆满终老的感人故事,《阿嬤的梦中情人》完成了现如今台湾电影人对过去那个辉煌年代电影人执着精神的传承,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社会风情和“台语电影”风潮的无限热爱与追忆。
虽然无论是影片中的戏中戏,还是这部电影本身,看上去都有些许夸张过火的表演、过于煽情直白的情节和一些稍有拖沓的剧情。
但两位导演萧力修和北村丰晴,几位主演蓝正龙、安心亚、王柏杰、天心以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都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如此具有情怀又不失精彩的影片,作为影迷,如此幸福。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或许曾憧憬过科学家、小说家、流行歌手、漫画师、足球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过梦中情人,或许曾暗恋过赵雅芝、郑少秋、苏菲•玛索、皮耶罗、苍井空。
而其实,曾经或者现在抑或将来,每个人最大的梦想可能只是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
阿嬷也不例外,这就是一部讲述阿嬷寻找梦中情人的电影。
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表面上是以电影讲述一个由电影引发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一直在以电影阐释爱情的真谛。
年轻的阿嬷因为一部《爱你入骨》喜欢上了男明星万宝龙,并为之疯狂。
但在她情感成熟后方才发现,万宝龙只不过是一个背诵着台词的枯燥的表演者,他不能理解台词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更无法给予他人应有的呵护。
扒开那个外表光鲜的躯壳,真相瞬间一目了然,她的梦中情人一直都是背后的电影编剧刘奇生,也是她甘愿守候一生的人。
这与看电影的道理异曲同工,也许一部电影的外表是粗糙的、别扭的甚至丑陋的,但当解开外衣的纽扣向里看去,是否有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电影的心脏,也是一部优秀电影必须具备的内在。
在喜剧的戏份上,影片的有效喜剧桥段就像年轻的阿嬷与刘奇生相遇的那一幕一样,如突施的冷箭,淡定而从容地挠到了观众的痒痒肉,戳中隐藏的笑点,直接而不虚伪。
当刘奇生为救不会游泳的阿嬷,满腔英雄气概地跳进河水后却令众人集体跌倒时,一股朴素而真实的幽默感从荧幕中喷薄而出。
而其他类似的桥段也都成就了电影仿英式的幽默,内敛而别有味道。
对于这样一部台湾小片儿,虽然不算上佳的作品,更谈不上完美,但当最后小婕略显发嗲的台语腔调听上去更像是真情的哽咽,我们终于发现,阿嬷和刘奇生的爱情已经在导演的安排下渗入了观众的内心,最后让人落寞心伤,眼眶湿润。
而这种真挚的情感,只要对电影真诚付出,将会轻易得到回馈。
在年轻的阿嬷不停地冲着刘奇生的背影喊道“你导我就演”时,谁又能说爱情不是这么简单。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无论谁导谁演,爱情无非是你导我就演。
小清新,小感动了一把。
天心好美,安心亚好丑!
高性价比:)
如果不是看过《雨果》,我对这样的致敬片真的看不下去…BTW天心真美阿!!!以及蓝正龙几个角度真的好像厂花
怀念闽语黑白片
台语B片多风骚!感觉就像看三谷幸喜导了一部狗血言情版的《Ed Wood》。除了一些台剧用滥的煽情闪回让人不太舒服外,着实被这种六七十年代风的老电影情怀感动了一把
金月凤挺漂亮 年轻蒋美月皮肤白胸大 演员找的不错 老年和青年挺像的。看到有人说这是大陆和台湾合作的首部一刀未剪的属于文化交流的电影,给3分
剧荒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这电影应该叫好莱坞结局,比较好。最后结局大升华,处理得很感人
唯一的收获是了解了当年台语黑白片
假清新假煽情,有点受不了。
当然这是一部粗制滥造的耍小聪明的电影,莫名其妙甚至不搞笑的搞笑、蹩脚的煽情和捉急的演技。但我还挺喜欢,而且尤其喜欢这份笨拙,就像是初中时代写过的情书,绞尽脑汁拼凑出来偶尔亮眼的断句残章,带着几分做作,但却饱含最真挚的情意。
这片子的节奏有点诡异 不过还算是诚意之作啦 ps 那位演过林觉民的童鞋 你还能再猥琐点么。。。
台湾总要推一些有他们文化底蕴的电影。复现了很多当年拍片的场景,比如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后期再加配音。。。
看得是配音版,毁了,原来女主跟女配就是安心亚跟天心,第一次看他们的,都是那种肉肉女生,片子很台式,但很单薄
台湾电影本土化的风潮作品之一,虽然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曾经拥有的台语片的一角,但是全片为了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而表现力显得不够,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个人觉得不看也可
三星半。總是容易被講電影的電影感動(雨果的冒險、大藝術家)。康康跟安心亞版本的思慕的人好聽動人,後半段哭戲多配樂也用的猛,俗套煽情但還是真摯感人。看完很想去找台語片來看看。因為嗓音太好認而發現李亦捷是青春好七桃的主持人,但竟然沒認出她是「當愛來的時候」的女主角!
多好的一片子可惜公映的是国配版,人家是致敬台语电影唉你整什么国配!整个给毁了啊。只剩下宝岛曼波、黑狗兄这几首歌是台语的了...倒是安心亚唱的思慕的人意外的好听啊
写给老电影的情书
20131123
卖蠢的女主...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