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说富贵就一定是好的呢,皇太子,皇后,皇帝这些人身份尊贵吧,可是他们的家庭还不如普通人家快乐,越是富贵人家,彼此之间才更有隔阂,因为人性,让人更看重那点家产,而不是亲情,在富贵人家里,即使你没有争的心,但难免别人没有,别人不会防着你。
所以不是非要富贵,有钱,生活才会好,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心在一起,彼此有爱其乐融融。
2.坚守初心,保持清白真的很难,其实普通人也会遇到萧定权类似的抉择,看到小人因为谄媚而能升职加薪的时候,看到别人利用手段获得利益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坚守初心呢,大多都丢了自己的纯洁和操守,但是不向社会低头,只能狼狈不堪,最后只能被逼死,难道这就是老天想要看到的吗?
所以有时候我也不懂,到底是坚持初心,还是要跟随社会规则。
也许这部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虽然很痛苦,虽然被逼迫而死,但问心无愧。
3.权利原本是用来造福天下的,不是用来为自己谋私利的,那些高层的上位者们享受着百姓的供养,却并没有为百姓做好事,还要争权夺利祸及无辜,他们太不应该了。
这部剧都拍出来了这些,告诉我们要有大爱。
虽然坚守对的事很难,但也不应该利用权利为自己谋私利,这样只会落尽欲望的漩涡,就像毒品一样,尝到一次就永远也逃不掉了。
一个人,对家有小爱,对国有大爱,这是古往今来圣贤教育我们要成为的人,这才是君子的典范。
自已观点。
最近,二看,一看原真是洗漱时的背景。
一看时觉得是真无聊压抑,二看因为剧透了,也还行,关键画面是真美,确也有些文字功夫。
老的不爱看,只说年轻的这些:一些无能之人(萧定权),把所有因自已能力不足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归为“道”,宣称这是自已主观选择了道,暗示自我选择的高尚性,虐已虐人,简单事情复杂化,结局难堪,让人噎得慌,哭笑不得,真白做了武德候这样枭雄的外甥;一些凉薄之人(萧定楷、陆文昔),有娘胎自带的才气,生性狡黠,爱扮纯臣,迷惑他人,自私至极,把所有问题都归为不得已,环境和人等等,自已被动的没有选择,变脸极快,实其心可诛,是类狠人;一些中庸之人(萧定棠),无道少术,养尊处优,没有深想过根源会是什么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爱凑个斗争的热闹,纯真的搞个阴谋,但可能结局也不一定就不佳,傻人有傻福吧。
而许昌平和顾逢恩真让人怜惜和感怀,能力抱负皆上品,长得也好,最重要的是在命运的重大愚弄下,仍然脚步铿锵,意志坚定,关键逻辑思考有闭环,行动异常清晰。
这让人看到人性的闪光点,选择高尚,这是真正的“道”,也是全剧真正含泪点。
在这样的推论下,人是现在的人都有原生原因的,都有可被理解的现实,一个少温暖或者过于丰足的童年;一个周遭感情对人的不合理分配,都有出处,都可被谅解,果然人一路过来都是一身伤,或重或轻。
但,全剧,无论如何,就是这么荒唐,我只喜欢萧定楷和他的人设,没有之一;喜欢他的纯情、他的阴暗,喜欢狠起来的那张娃娃脸,更喜欢咬牙切齿的那句:“这就是我的无间道”。
这或许就是真人性,复杂而无情,毫无理性所言。
一直在玩笑说等顾逢恩自刎,要放鞭炮庆祝,可真的等到他自刎了,心里说不出的惆怅伤感,我感觉自己失恋了,哭晕!
这个角色真的既讨喜又悲情。
曾经的儒哥哥,意气风发少年郎,只为入仕辅定权。
因为出身高贵,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骑射投壶都是半吊子,可能是天赋,武将世家的孩子,即便不从武这些事也做得比定权好,但他也从不会在射柳宴之类的场合展示。
在春闱时,是个连下场都要裹着袄子插队进场的嘉义伯,是个连衣服别碰都会生气的儒生。
虽然文采比不过陆文普,但也算苦读出成效(可能没咋苦读)。
放榜日,骑着马,那声看榜去咯!
可不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鲜衣怒马少年时”,那样恣意潇洒的少年,眼里是带着星辰的,带着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还天真地想着要改名字!
前期的他,真的像个小太阳,那声“三郎,起床啦!
”,仿佛整个剧的阴霾气都被扫尽了。
他的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积极入仕却不求闻达,只愿伴在三郎左右。
弄香书生这四个字,听着都觉得讨喜,他帮太子调梅花香那段就看得出,他对自己喜爱的事,是真的能做到极致的。
出生候府,年纪轻轻便是伯爷,年少高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皇亲贵胄。
犯了错,撒撒娇,唤声姑父,好像就过去了,像极了古装剧里的纨绔关系户。
他像个乖巧又爱闹腾的小猫,平时卖卖萌,主人高兴了就给颗糖吃。
家里大人常年在外,丢了一个孩子在家里和表弟一起生活,让姑父照看着。
可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万事随心。
所以他大概很小就懂得了,示弱和撒娇,只有藏拙才能让皇帝对他少一点戒备,对顾家少一点猜忌。
而皇帝也是如此,对于乖巧又纨绔的顾逢恩,他不介意在他懂事的时候赏赐一点恩德,反正他也没打算让这个顾家次子再掌握什么实权了。
他爱科举,如果春闱殿试都顺风顺水没什么波折,那就赏他个小官,全当恩典。
若是出了事,正好夺了他的本科功名,断了他的入仕的念想,反正顾家也不能再出一个中书令了。
像是养了一个宠物,乖巧的话给它买件好看的衣服,好吃的猫粮,带它出去散散步。
要是抓狂惹祸的话,就把它关在笼子里,断了它乱跑乱闹,渴望自由的心。
很残忍吧,可对于上位者来说,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罢了。
萧鉴睿看似轻飘飘地旨意,其实也是最残忍的,这远比夺了伯爵的身份,来个四十大板更加残酷,因为杀人更本不需要动刀,诛心就好。
一直到长州事发,爹爹和哥哥失踪了。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长州了,他没得选择!
全剧开场的时候武德候在家闲赋了三年,可承恩哥哥不在京中,说明他们兄弟已经至少三年没见了。
逢恩出逃离京时,哥哥应该已经殉国了,也就是说,上次不知何时的告别,便成了兄弟二人的诀别!
到了长州,他成了和爹爹,哥哥一样的人,要靠一刀一枪,从那枯骨上挣功名。
他一直坚持的文人风骨已经抵挡不住边关的苦寒和血腥了,于是书生意气变成了将军铁血,从前被刀架着脖子也会有丝丝颤抖的他,杀敌变得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他说过,顾逢恩的教养里,没有背信弃义,可最后,为了太子,为了爹爹,为了顾家,他亲手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最恶心的样子。
刷评论的时候才想起来,梨园说,顾逢恩是唯一一个由明到暗的人,曾经笑得多明媚灿烂,如今就有多暗淡绝望,曾经知世故而不世故,如今坚毅果断,霸气外露,成了一个杀伐决断的将军,他真的在被迫成长。
军中发生抢粮那段,快刀斩乱丝,斩副将,对峙李明安,那一刻的顾逢恩,身上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暖萌的嘉义伯的影子了。
他知道,京城回不去了,太子见不到了,而自己,也终究不能成儒了......目睹父亲惨死,冒着灭族的风险也要把定权推到至尊之位!
他真的是抛弃了一切,才能做得出这样的决定。
这都不是最让他绝望的,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顾的也要成全太子的时候(剧中提到他有妻子了,孩子也快出生了,我以为顾夫人的位置一直为我留着,哭晕!
),定权选择了站在他的对立面。
或许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萧定权姓的,终究是萧而不是顾!
他的哥哥,他的爹爹,他自己,他们所一直努力辅佐和保护的人,终究是站在了他自己爹爹的那边。
哪怕这位帝王并没有给萧定权多少爱。
他说,“有些理想,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能够实现。
”或许就像许昌平的父亲先太子,他无论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坐到那个位置,哪怕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又如何呢?
史书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道理,顾逢恩他懂,所以他会在失望的那一刻,走得那么决绝!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小顾的性格得益于他的出身,小顾的结局也源自于他的出身。
从功名被夺,哥哥战死的那时起,他的一生就已经注定了,去长州,保住顾家的军权,做太子的后盾。
定权有疼他的舅舅,爱他的阿昔,视他为亲子的老师,可逢恩呢?
他有什么呢?
帝王飘忽不定,敷衍至极的一点点恩宠吗?
武德候对逢恩的爱,或许太深了没表露出来,或许这些爱都排在了太子和顾家之后。
武德候说,“为父也曾想全你天真”,可最后他也只全了太子的天真。
逢恩是一个懂事又孤独的孩子,一个浪漫且通透的贵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样的他,怎么不让人喜欢又心疼呢。
对于定权的选择,不做评价,他有自己的风骨和坚持,但那些因他和为他牺牲的人,老师、陆英父子、大表哥、舅舅、堂哥,到最后,一起长大的小表哥......他们的牺牲又算什么?
算是全了定权保持青春和干净的心。
我个人感觉,小顾的性子比萧定权更适合为君,受过儒学教化,有君子德风,亦是杀伐决断,处变不惊,霸气外漏,既有爱民之心,又可保江山稳固,边境安定。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这样的君王,于国于天下万民,或许都更加理想。
像定权这样过于理想化的君主,只适合太平盛世,而非这样内忧外患的时代!!
自刎是逢恩最好的结局,可见他血染长城的那刻,还是顿感心痛,无限惋惜,无比悲凉,无奈和伤感。
长州城,埋葬得何止是那个恣意的少年,还有无数战士!
逢恩呐,下辈子,咱们为自己活一次好吗?
不为任何人,就当个小纨绔,在京城喝喝小酒调调香,没事骑射投壶马放南山,永远脸上笑容明媚,永远眼里星辰闪烁!
——致我最爱的顾逢恩from:一个失恋的河阳侯夫人ps:从高三毕业看书到去年看电视,今天又刷了番外,真的感觉顾逢恩在心里好久了,有点点小伤感,我太喜欢这个角色了,只能说大橙子和顾逢恩相互成就了对方!!
看完了,想说声再见!
逢恩,麻麻爱你!!
别云间 (2020)8.3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杨文军 / 罗晋 李一桐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4分但服化道音乐+1。
许昌平好哇,他做太子太傅,那坚持的就还是太子的道啊。
好像看了别云间,才理解太子要做什么。
感谢许昌平视角。
许昌平太有人格魅力了,他好像是从不会有什么困难,满身的才气,皇家的身世,以身入局的谋士,懂得太子的正道,你完不成的,就由我来继续吧。
我其实明白,太子想要的很多,是正直的,诚实的,清白的,坦然的。
是光明正大的除奸佞去小人之正道,越是想要这样清清白白的坦途,越是难走,也正因为是正道,才得以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的追随。
顾逢恩变了,他为了想做的事情,已经轻人命轻道义,即使此次为他所愿,未来的庙堂上他就是执军权掌控话语权的第二个顾思林,可太子没变,他萧定权还是那个青春,干净的皇太子民成。
远去对他而言是解脱吧,背负着太多的清白和深情,愿你下一世有爱你的人,有你爱的在身边,有父母在堂儿孙绕膝,有兄友弟恭,有结发夫妻,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学生好兄弟,过平凡的一生吗,我想他也是不甘心的。
此生有文昔,有许昌平,有老师,有宦海沉浮,也足够了。
他与陆文昔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高尚的、不必言说自可明了的灵魂的相遇。
我理解却仍不能够支持。
这样的道太难了,牺牲太多了,或许是像许昌平所说的那样理性清醒的权衡利弊的,那应该是最高效的达到理想的办法。
【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
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
《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
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
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
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
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
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
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
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
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
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
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
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
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
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
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
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
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
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
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
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
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
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
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
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
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
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
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
连配置都很像。
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
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
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
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
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
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
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
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
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
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
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
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
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第一集回忆剧情无可厚非,第二集应该直接结局旁白: 已向季春,感慕兼伤, 然后顾美人挺着大肚子,打扫大堂内案几的灰尘,之后默默的看墙上一幅画发呆,画上是一对仙鹤在宜昌三峡人家自由飞翔的山水美景。
在接下来,整个故事从太子自杀开始回忆杀。
倒序回放:从青春作伴好还乡 到 背锅侠(前太子之子) 到 二次背锅侠(舅舅儿子),反应人物心理变化,最后对逝去人的愧疚,自己的愧疚,对未来的无望,(最好留一份信件)保了顾内和孩子的周全。
最后一段原书对白结尾:画面:顾内人老了,儿子当皇帝了,是个好皇帝,自己黑白两发相兼。
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经过某处,他忽然再度想起,这个位置,大概曾经种过一丛胡枝子,那是一种以风度取胜的袅娜秋花,有着柔弱的枝条、娴静的花朵和隐藏的坚贞的刺。
有一次自己无意从这里经过,曾经为它所牵扯,也曾经为它所误伤。
---《鹤唳华亭》
终于看完了 这眼睛...得肿好几天...全你天真 全你天真 顾逢恩那句“哪里舍得” 我心里一痛 他的变化是最让人难过的 现实一把刀子凿在人的血肉上生生凿出来的副都督 明显瘦了 眼神冷了 太子几次错失的良机 他们终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最不适宜的人身上 杀伐决断四字断和他无关的 我一方面感念他老师的教诲一方面又痛恨 这教诲不适宜一位储君 大概只适于已经尘埃落定的上位者或者良顺平民 许昌平的谋划 顾氏父子的牺牲 大家的成全全变成了枷锁和负担 太多浪费 哎 可是很割裂 一方面怒其不争 一方面又觉得这个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坚守于自己的道 遵从自己的本心 来去真干净 这么别扭的一个人又这么让人心疼 从小了说是父子相疑 大了说是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和自我抱负之中的挣扎和解脱 一出上好的人间悲剧 赚得我眼泪满盆满钵 尤其最后一集皇帝在门外终于以父亲的语气说话时 编剧真是 要这样对仗 之前他想说的时候没人听 你想听的时候那人却说不出了 如今你说的他也再听不到了 简直要哭瞎 其实已经比原著柔和许多了 原著里的皇帝是没有追悔的 许昌平这条线也改编得不错 演员演得真好!
哎这十二集看完总算完整了 得难受一阵子 总是有一个懂你的人陪着你的 还有一个替你看遍大好河川 只希望你走的时候是平静安详的 那个世界有疼爱你的母亲舅舅 有笑闹嬉戏的表弟 有严厉又慈悲的老师 更有你今生今世 生生世世的文昔 唳清响于丹墀 舞飞容于金阁 双鹤自由翱翔在天地间蜀中山河 自由辽阔 此去经年 不可复得 再见了哭包阿宝 真是好久没有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
能明显感到不是一个编剧,太子和赵王人物性格都与《鹤》有断层。
但是,一则玉带案总算有个像样的权谋,二则太子现在这个人设终于能把结尾逼杀和自杀的逻辑讲圆——我怕你成为舅舅,怕我成为我爹;非正道而来的、成王败寇的江山,我宁可不要。
从这一刻起,他终于不再迷恋父亲,终于成人了。
我不认同,但能理解:这就是卢帝师心目中的好皇帝。
至于痛快一死之后顾家军什么下场,心心念念的“道”又由谁来卫护,老父暮年丧子身体撑不撑得住,大皇子六皇子会不会有新一轮的阋墙之争,天下会不会因此再陷变乱,那就顾不得了。
殉道,但又好像不那么在乎道呢。
无论如何,这是第一部把“太子悖论”完整展开细致勾描的国剧——皇帝-太子的猜疑链是无解的。
太强怕逼宫,太弱怕败家,立长君怕等不及,立幼子怕旁落妇寺、外戚、宗室。
越是强势的君主,越难逃这个死结——卫太子,杨勇,李承乾,李亨,胤礽(我还是读书少了)。
这样的前提下,任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梦;雍雍穆穆堂堂皇皇下遮盖着的,从来都是血色。
宫廷剧不该是玫瑰色的,它从来不是一个善恶故事,它也注定没有happily ever after。
天下权柄操一人手的制度在一日,不死不休的争斗就存一日;这不是一出被villain打败的悲剧,这是所有人斗所有人的悲剧。
一切不能呈现这种底色的宫廷剧,都只是仅供意淫的爽文。
但是《鹤》在写死太子之后,还是不能免俗地“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可惜了,没能善始善终,前后的逻辑又是断裂的。
第二个悖论是“儒生悖论”——太子,到底该不该是个真正的儒生?
这件事,一定难为死了无数愿意想一想的皇帝。
“崇儒重礼”是合法性的一种来源,是争取士心的杀手锏,但是完完全全照着圣人的教导做君王,无异小儿持金过闹市,难以招架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窥伺,难以在权力巅峰这个事实上的丛林中生存。
“儒表法里”是比较实际的答案,但是连拼杀出来的帝王自己都未必有这个自觉,更不情愿认账再传给儿孙。
皇帝们给皇子请的老师全是大儒,不过,用心学进去的好学生多半要吃亏——有些课,注定是要跌个跟头才认识坑的。
至于有没有这个悟性,又有没有那个运气,就看命了。
弘历是命好的那一类,年轻皇帝,还有空间给他慢慢调整。
萧定权,就属于读经读傻了的倒霉蛋。
讲道理,以君王的责任而论,他真不如乃父多矣。
既已身居九重,又要清洁无垢,保全天真,凭什么?
当家人手里的事,黑白分明的极少,两头为难的极多;多数时候,不过是在“糟糕”和“更糟”之间小心平衡,在“杀一人”和“杀五人”里艰难取舍。
没有这点觉悟,这个太子,还是不做的好。
有赖同行衬托,《鹤》和《别》的美学和台词是真的好,好到让人忍不住沉迷,好到超越此前此后的全部古装戏。
可也恰因为好,叫人很难不对它有更高的期待,也很难不在期待落空时格外意难平。
称呼、仪礼、态度都是对的,可是每每关涉权谋、兵事,便有儿戏之感,仿佛是宋明时的深宫妇人,写身边事行有余裕,写院外事就露了根底。
还有,主创对“命运悲剧”太着迷了,摆明车马就是要虐,就是要惨,就是要你哭。
虽然比琼瑶小说高级得多,可究底里是一样情趣。
这实在太可惜了——它本来有很大机会成为经典的,如今更像是消费眼泪的快餐了。
终于陆陆续续地把这部剧看完了。
说实话,我对这部剧真的是又恨又爱。
仿佛剧内无孔不入的pua被施之己身了一般。
前部鹤唳华亭,如果不算上服化道,本子的质量最多三颗星。
前作如同饰以珠玉的米糠一般,鹤唳华亭的人物细究起来,没有一条是完整而有逻辑的,朝堂权谋如同儿戏,章节割裂感及其严重,前作编剧若推断不错,应该阅片量并不是太高,且没有系统学过编剧。
剧本竟然能成为前作中最薄弱之处,同精良的制作格格不入。
对前作的批判,已经有很多影评在写,这里就先不赘述。
纵使有再多不是,前作的编剧雪漫梁园终究是创作出了这,让人又爱又恨,血肉丰满的太子萧定权。
在痛骂编剧的同时,这个别样的太子却让我剧终之后,久久不能从悲伤情绪中离开。
太子萧定权和大家历来认知的太子都不一样,毋庸置疑,太子的能力并不出众,不同于认知的皇族帝王,太子在与皇权博弈的过程中,有输有赢,但总体伦之,无论太子或输或赢,他失去的总比得到的多。
太子如同笼中困兽,想要逃离笼子,从缝隙中钻出,必定要放弃一些东西,或割断手足,或同驯养者妥协,可是太子这两条路都没有选择。
他无法狠下心来,去同世间的浊流妥协,也无法真正的执起刀,同室操戈。
偏偏向这样软弱的人,还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自古世事难两全,什么都想要最终意味着什么都要失去。
面对这样的皇帝,说实话太子的出路并不是很多,被皇帝逼到山穷水尽,一般的选择只有两条路:一是像汉武帝的太子那样起兵谋反。
二是像唐玄宗的太子一样苟且偷生。
可是我们的太子,两条路都不想选。
尊严如他如同饮水饮食一般,他无法忍受尊严的完全失去。
可他又偏偏信奉着孔孟仁道,起兵谋反他又因为自己肚中的那些人伦道理,无法接受。
自古历史,成王败寇,为了皇位流血牺牲者数不胜数。
所谓道义那是上位者规定给世人的,若真轮到了上位者做决定,均变成了可以抛弃的东西。
萧定权生于皇家,看惯了权力倾轧,武德侯的劝戒,顾逢恩的逼迫他想必也是清楚的。
我们无法知道当年还未出潜邸的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剧中的只言片语来看,皇帝和武德侯之间,当年恐怕也是有着萧定权和顾逢恩一般的情谊,可是在权力面前,再深的情谊便都如同草芥一般。
顾逢恩谋反时,作为观众,认为太子已经无路可走,无论皇帝有没有提防太子的后手,他所剩之路也只有谋反一条。
可惜他没有选择,那么,他面前就没有路了。
许多观众对太子的选择不满,认为他应该顺势谋反,为自己拼一条光明前途。
说实话,这里是编剧的事物,没有足够的铺垫让观众们认同太子的选择。
太子不想看到起兵后流血漂橹,黎民困苦。
可惜在前作中缺乏相应的铺垫与对百姓的关怀,导致太子的选择无法说服一部分观众,获取认同。
但是仔细追究,当今皇帝励精图治,对当时的国家来说,并不是昏君。
而太子又没有超越前人的政治天赋与实力,即使当时配合顾逢恩发兵又能改变什么呢?
况且,3年前的谋反黄金时期早已过去,太子配合顾逢恩所能换取的仅仅是个人意气罢了。
帝王将相终究不是萧定权的道,但上天赋予他的却又是这条他不认可的道路。
那怎么办呢,逆天之人向来都是骨肉全无。
他所剩下的,无非就是那一条路罢了。
殉道而已。
再谈谈演员,太子的心态到最后一共有三次变化,从最开始的谨慎,到中间的用嬉皮笑脸压盖自己心灰意冷,到最后的不屑于掩盖,演员的处理都很好。
而皇帝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pua机器,这个角色真的被赋予了血肉。
无论怎样的人都是有感情的。
服化道也超出了同期国产剧,画面调度也颇有水平。
然而,可惜。
懦弱男主
观剧盘点:剧情我就不说了,不想找虐的话谁会看这玩意。不过这部剧的取景、摄影与道具,可以说是国产古装剧的顶级水准。空镜美的无法形容,非要形容就是那句很俗的,秒秒钟可以截图当壁纸!
《别云间》将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许昌平身份、老五斗败、陆文昔身份、顾逢恩造反、太子自弑,一切的一切以太子冠礼始,以太子陨落终。萧定权的身份注定从一开始就被父亲厌弃冷落,君父最后的慈爱都是后天一点一点靠自己挣回来的,这太子当的真是太不容易了;很多人都为逢恩造反热血沸腾,为太子阻拦怒其不争,但倘若我们是那一方城池的百姓,太子便是成功的制止了一次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所以看这部剧不能用上帝视角,要用感同身受。
lj退出吧。
总算是和萧定权,和顾逢恩好好道别。最后几集观感就是顾逢恩和许昌平爱萧定权爱得死去活来,但萧定权唯爱萧睿鉴,好sad。之前总盼望着阿宝自杀萧睿鉴追儿火葬场,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却哭得泣不成声……。你们姓萧的,实在是太懂得害顾家人怎样才能害一生。
我不管!鹤唳华亭的售后满分!可待。值得待。
顾逢恩演员选得挺好,罗晋一直在哭,哭的时候眼睛一片混沌。萧定权这个人物跟罗晋真的不搭,真的不搭。服化道挺好,音乐也下了功夫,女主台词再练练吧
我鹤还是那么好哭 全员演技高光
wowwwwwwwww惊喜到了 可待
别别扭扭的,好在留下个孩子。
这。才是我想要的鹤!回首之顾,珠玉之宝。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点灯,所愿,完美还原小说遐想。哭了。
即使知道是be也想要个完整的版本//熟悉的前奏又响起好激动 终于把之前剪掉的放出来了 春试扔玉鱼 还有皇帝的自白 尤其用许主簿的视角来讲很妙 一秒不舍得快进地看//每一集都陪着哭 又想往下看又煎熬 一天最多看两集就要做点别的 不然真是伤感到自伤 在想自己是不是共情能力过强 这不好不好// 一大段写不下了...
有始有终 看个售后 依然一言难尽 但是画面好看的
什么垃圾玩意儿,剧情有一处合理吗??我看完鹤唳华亭还给打了两星,对不起我要回去改一星了
没看懂太子为什么要死
我等太子继承皇位开启太平盛世海晏河清等了70多集,不是等着看顾逢恩兵变自刎,太子选择了此一生,萧睿鉴终于放下PUA的执念好好对自家娃。大开眼界,萧睿鉴致力于找人和太子制衡时时怕顾家举兵造反,既然如此怀疑何必重用,一早废了不就好了。自从太子遇到陆文昔天下失了多少忠臣良士,大郎和五大王争相夺权,却没有一个愍太子遗腹子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这天下还不如牢牢握在他萧睿鉴手里,急着立储作甚。看完了,就这?就非要这么悲情?不过看戏骨演戏还是很开心的。这剧该叫萧睿鉴终于放弃PUA自己儿子了也不能放弃在奇奇怪怪的地方断句的癖好。看了别云间,才知道鹤唳华亭真的没交代清楚就完结了。五星给戏骨。可总觉得不该如此。
故事是好故事,节奏还是一样给你留足了时间回味,所幸的是,仅有12集的体量,不致正片那般拖沓。王翁路上告别的那段哭惨了,阿宝的爱哭真的是会传染的。
没有感动到剧本2分(完美6优4良2差0)画质1分(优2良1差0)演技2分(优2良1差0)2星半
看了这个结局 感觉鹤唳华亭给两星都给多了
在这样一部有风骨 反权谋的剧里 我以为爱情这个主题会是最无所谓的存在 可是结局里 双鹤那无悲无喜不动声色的诀别 着实让我破了防。在这俗世里 爱你的人希望你能够活着 活着就好 而懂你又爱你的人 是可以放手让你寻得解脱的 虽说鹤从头到尾都是悲剧 可是在能够默认生死的双鹤的爱情面前 却是这个悲剧里为数不多的动人片刻。萧定权 你这悲苦的一生中 有过老师 有过舅舅 有过儒哥哥 有过王翁 有过母亲 但有过阿宝 才是你的幸事。这部剧也如它的主角一样 在权术当道的皇权下 我有我的道 也坚守自己的道 甚至为道而死。在这个利益熏天的影视寒冬里 鹤也有自己的道 并为之坚守 不迎合不篡改 从始至终 从里至外 一直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