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毒品生意7号差馆等待的死亡小小克星!Refrain倒仓假面骑士太狸meets假面骑士忍者生存之民工爱情麻辣烫之情定终身地狱折磨如意芳霏非道缉恶失恋33年之一往情深B+侦探恰恰丝滑韩赛尔与格蕾特:女巫猎人废财闯天关春子啊起来吧我们的故事之沉默的年代2美丽之星别叫我酒神2托雷哈奴曼世界大战:袭击完美风暴赘婿目标我们的少年时代熟悉的陌生人甜蜜的心跳大村庄的热情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在不停追问时间和生命的意义...镜头跟随他最后的生活,来展现他的人生境遇,类似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结构,以小见大,更易引人思考,让人喜欢。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在他的处女作《啊,男孩》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讲述了柏林男孩尼克·菲舍(汤姆·希林 饰)对生活存在迷惘和困惑,不惜辍学思考人生,透过他无所事事的一天,却仿佛看到了几段人生:一个男孩想要喝一杯咖啡却总是不能如愿,接下来他的一天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无奈和困境不断,他三分清醒三分迷惘三分孤独...一个中年男子和妻子尝试要孩子却多年未果,在妻子患有乳腺癌后将自己困在地下室度日;一个曾经的表演天才拒绝过看不上眼的机会,如今却染上了大麻并在片场跑龙套;一个童年遭受心灵摧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貌美苗条的戏剧演员,却忘不掉自己肥胖的过去;一个老人在幼年时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晃荡,离开家乡六十年后他再度归来,听不懂年轻人所说的话...

在扬·奥勒·格斯特的最新作《拉腊》(又名《不爱钢琴师》/《拉哈)中,延续了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迎来60岁生日的女人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饰),她一大早就试图自杀,却被门铃声打断了...或许是还挂念儿子,她取走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来到剧院买走了儿子演奏会所剩不多的票,想要送人却没有送完,而在与前同事的会面中我们发现了她并不受欢迎。

之后,拉娜遇见一个女孩,原来对方是她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饰)的「女友 」,女孩两个月没有联系到维特了,她希望拉娜帮助她,事实上,维特从拉娜家搬到了外婆家住,她今天也没有联系上他。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得知维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对人有种疏离感;拉娜则怀疑儿子的天分,不相信他在钢琴创作上能有所建树。

拉娜试图去剧院见维特,可被自己的前夫阻止了,她黯然离开。

接着,她又买了一个蛋糕来到了母亲家,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是不太欢迎她,她们爆发了争执。

母亲拒绝今晚破例去看维特的表演(母亲不懂古典音乐并认为其虚假),她埋怨母亲太以自我为中心。

母亲反击,她只爱她自己,跟她爸一样。

最后,她忍不住打了母亲一个巴掌。

这个行为很出格很罕见,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娜心里一定是对母亲忍受了多年,这个反击远比母亲对她的「摧残 」要痛,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终于,这对母子终于相见了,儿子是母亲一手培养的音乐上的知音,维特自然看重拉娜对他新音乐的评价,母亲在肯定他的优点后则指出他的主旋律平庸,让他深受打击...拉娜在遇见以前的钢琴老师后,极力邀请他去听维特的演唱会,可老师却记不起她了,收下了票但没有给明确答复。

表演开始前,她将剩余的票送给了陌生人,维特心情无法平复取消了本该在开始表演的新曲目,转而在下半场表演,拉娜却在表演中途忍不住离场了,最后,儿子表演大获成功,拉娜的心情却异常复杂。

在酒吧聚会上,拉娜身边除了老师外是一群无关的人,而维特在另个包厢庆祝,这更显她的辛酸。

期间,老师的一席话,引出了拉娜对人刻薄也不受人欢迎的原因。

在年轻时,拉娜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成为佼佼者,于是,放弃了钢琴梦。

今天,老师却告诉她:「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他天赋不够。

我说这话是想测试,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你的左手不是理由,只是个借口,其实你很有天赋。

」她仍然不肯相信:「你要我别丢父母的脸。

你说过,拉娜,我能预想到你的第一次公演,我已经为你父母蒙羞感到难过。

」老师则回答说:「有天赋的人不少,但跟我不相干。

这一段发人深思:可以这么理解,切莫迷信专家,因为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夸了一句「了不起」就成为了艺术家。

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能最终决定你会怎么做。

成功了是自己不放弃长期坚持的结果,失败了也只是常态,而放弃了就不要找借口,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内心先怕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对他人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

通过拉娜与母亲的接触,我们可以推测出母亲对她学钢琴不理解也不支持,父亲可能对她同样要求过高且给她极大的压力,老师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推动她放弃了钢琴。

可以说,缺少关爱和理解,让拉娜放弃了梦想,步入社会从事自己不爱的体制内工作可能进一步扼杀了她自由的灵魂,这些共同促使她对身边的人刻薄,所以造就了如今的她。

拉娜对儿子维特的爱,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人生印记和太多的掌控欲。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钢琴梦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又像当年质疑自己那样质疑他的天赋,她内心希望儿子能有所成,但她骨子里又是个骄傲和挑剔的人,她无法忽视儿子创作中的缺点,或许也有点害怕儿子的成功,所以她在儿子演奏时内心的情绪无法抚平而逃离了现场。

最后,他们在酒吧卫生间的走廊上相遇,彼此相识却无言,楞了一下就各自走开了,这一幕颇有寓意。

应该是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控诉和反抗等),拉娜也接受到了这个信息。

影片结尾,拉娜不再像过去一样一直偏执自己的内心: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

她终于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诸多的情绪,仿佛也结束了伴随她一生的自我怀疑和纠结,迎来了对自我的新发现...如果你也看过本片,相信你也会欣赏科琳娜.哈弗奇的冷静表演,她成功演绎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复杂的女人,会让人想起于佩尔。

如果你也对人的内心呈现或家庭关系感兴趣,这部影片你应该会喜欢。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从自我放弃开始,中途经历了各种情绪的变化,最终在深夜收获了新的开始。

生活也是这般,有起承转合,有悲欢离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你的梦想,你自己快乐就好,毕竟,梦想不该那么功利,能够伴随我们发现自我,抵达内心的宁静就好。

 2 ) 拉娜终于和自己和解了

这是一个挺难受的故事,其实打击人的母亲或者家人国内到处都有,国内接受度颇高,而这部影片的女主会成为一个被排挤的人。

全片拉娜几乎没有笑过,神经一直紧绷着。

虽然拉娜优雅,上了年龄依然看的出曾经很美丽。

跟随拉娜的视角,拉娜的好意,无人回应,大家都在拒绝恐惧。

真是窒息的很。

特别是她的妈妈,有个镜头,拉娜想摸摸钢琴,但是妈妈出现,拉娜放弃了。

拉娜的蛋糕放在那里,冰箱也放不下。

不光如此,还要拉娜吃她做的蛋糕。

而拉娜自己的感受呢,她妈妈不在意。

不光如此,她妈妈还说那是贿赂,用来否定拉娜的努力和对抗拉娜的爱。

拉娜又一次表达爱意失败。

儿子看到拉娜,期待得到拉娜的肯定和鼓励,但是由于拉娜对自己的心灰意冷,她于是说儿子不行,其实是她对自己弹钢琴的否定。

所以才有后面,儿子说,你说我不好,拉娜说,我没有,是你先问我意见的。

她说的,其实应该一直是,对自己的看法。

儿子演奏大获成功,那些成就,本来也可以属于拉娜自己,可是她这里,这个年龄成了一个配角,和儿子的谈话也频频被打断,她被边缘再边缘。

所以在教授当时也否定拉娜的钢琴天赋的时候,拉娜的自我已经濒临死亡。

所以她做任何事情都是对自己的质疑。

她的心其实一直想着钢琴。

拉娜在人群中,又脱离了人群,和人群格格不入,大家认为她冷漠不好相处,其实是她自我要求严格,她也这样要求别人。

没有支撑点,拉娜可能也被母亲打击的失去信心,她努力的做的很好,教授也打击她。

她紧绷的神经失去了弹性,无奈的接受了别人的评价,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直到最后教授说,我这样说,只是为了看看你们的抗压能力,是否能够经受住流言的打击,这个评价根本就不属于拉娜。

而拉娜却为了着玩笑一样的话生生耽误了几十年!

影片最后,拉娜辗转反侧,始终睡不着,来领居家弹奏一曲,曲调流畅顺利。

伴随着叹息她终于摸到了钢琴,她终于找到了自我。

 3 ) 该片的剧情简介是错的。

本片的时间长度只有一天,那天是女主Lara 的60岁生日。

当天晚上,Lara 的儿子将举行首场个人钢琴演奏音乐会。

Lara 有钢琴天分,小时候被钢琴老师不负责任地断送了(当时老师近似于羞辱地苛责她,几十年后却说“你有天分,有天分的人从来都有,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Lara 放弃了弹钢琴,做着一份并不热爱的工作,结婚生子。

然后非常严苛地培养同样具有钢琴天分的儿子。

对于儿子在钢琴上的成就,Lara 是矛盾的,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失落。

由此,每当儿子要跨越一个高度时,她就会给予否定和打击。。

她无法承受儿子的成功,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觉得那本应是她的。

一个被压抑的被断送掉的或没有取得世俗成功的天才,会希望自己培养出比自己成功的天才吗?

看看Lara的老师和Lara自己,我很怀疑。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德国影片,个人认为豆瓣评分偏低了。

它不是在讲儿子的忘恩负义,也不是在讲退休后老龄的不知所措,它在讲述人性的复杂 —— 有时候,人在无意识中,会将内心的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导致他人不好的结果。。

在本片中,那种恶是嫉妒。

 4 ) 拉腊(Lara,2019)

1、拉腊(Lara,2019),西班牙的片名是鋼琴教師,台灣的翻譯是不愛鋼琴師。

這故事從外看,是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無法達成的價值與理想——如果這是主旋律,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以孩子的失敗收場。

一如藍色協奏曲(Blueprint,2003)那樣,從基因下手複製孩子,以承續母親超高琴藝和天賦,導致親子決裂的故事;又如莊子齊物論談「昭氏之鼓琴也⋯⋯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春秋時鄭國大音樂家昭氏,不顧孩子個性稟賦,強加傳授自身的技藝,最後讓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模仿,活在父親光環的陰影下,折損了一生。

可是拉腊這部電影結局的走向並非如此,因此,親子的關係不過是故事人物中血脈相承的關係,用以在敘事上深化、複雜化、衝突化,也就是戲劇化的一種設計,整部電影人物間的關係,應在落在師生關係上。

2、以師生的關係解讀,故事呈現一種對位狀態,Reinhoffer教授是Lara的老師,而Lara除了是新鋭鋼琴家Viktor的母親一身分外,更是他的啟蒙與教導者。

老教授在三四十年前批評這名女性左手不靈活,像腸子一樣,在琴鍵上施展不開;而從這名女性偶然間插足十三歲男孩的鋼琴課中,女主角嘲笑男孩,與其練琴不如改吹小喇叭,由此可以得知其子是怎樣在母親嚴苛的教育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面對同樣殘酷的教學方式時,Lara和Viktor作為一名學生,選擇的面對方式也迥然不同——Lara斷然停止深造;而Viktor,在猶疑徬徨了一會兒後,下半場的演奏會中,還是堅持過去,演繹出自己的創作曲來。

從Viktor琴音的流動中,一開始是低音徘徊,如行於死蔭幽谷,後來豁然開朗,高音激昂,自由奔放,我們知道他斬獲新生,而這個時刻,他的母親,也就是他的老師的離席與否定,都不再對他有任何的決定性的影響了。

3、酒吧裡,老教授回憶起Lara年輕時上課的情景,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想起你極富天賦,可是,你有天賦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點出天賦與努力的關係。

對於一個教學者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樂也,可是不得,並不有損於教學者;而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講,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

」在這場和教授遲來的掏心對談中,教授的話是當頭棒喝,Lara頓悟,解開了心結,因此接著這樣的鏡頭:Lara回到家,打開窗(回扣片頭畫面),在意味上完成了片頭未完成的敘事(自殺),相當於死了一回,然後重生——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4、易子而教確實是相對比較妥當的方式,畢竟要能教子弟如弟子,或者教弟子如子弟,那樣情理兼備,不偏不倚,對一般人是不容易的。

孟子說:「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5、考慮到Lara對待兒子、前夫、母親、鄰居、下屬,甚至於陌生人,相當程度上,故事人物的為人處事和我自身一樣,因而能理解故事主人公因特殊的脾性,決定了他面對世界的態度與原則,這一點沒有什麼好批評,當然,相應的代價是他必須承擔的。

而所有受不了Lara的人中,鄰居大叔的態度能溶解、轉化、接納Lara,這一點是令人佩服的,而這樣的人生際遇可遇不可求。

從片頭Lara自殺未遂,片中如大乘佛學所說乘載Lara一程,到片尾為Lara在無盡的深夜保留一席發揮的空間,這名不顯眼的鄰居在故事人物的生命轉折上,特為關鍵。

 5 ) 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看完电影《错会半生》(Lara 2019),感触良多。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以前看《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时,就对那个老师的变态教学方式颇感不适,现在看来,这算是正常。

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拉腊就是因为当年没能过伦霍夫教授的批评关而导致中途放弃音乐的。

教授在后来才明确说明,他的批评只是一种“测试”,即看看“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在教授看来,天赋只是基本条件,有强大的内心才更为重要。

拉腊会错了教授的意,放弃了钢琴,从此便万劫不复,最终成了个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角色错位”是她人际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来不是钢琴家,却整天把自己当成个钢琴家,想着音乐上的事,行为处事当然会有问题。

关键是她以前玩的是古典音乐,这类人,正如她母亲所说的,“假掰”、“势利”,就是说总觉得高人一等吧。

如此,她当然就容易得罪人了。

在家庭关系上,她母亲就反感所谓的“古典音乐”,而且不认可她对儿子的批评挫折教育;她丈夫是建筑师,曾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不理解她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梦。

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必然出现“愚者的天堂,智者的地狱”的状况,如同一个明白人在一群不明白的人中,结果会怎样呢?

要么你难得糊涂一下跟大家同流合污,要么你孤标傲世形影相吊一辈子。

对于她这样玩“高贵”音乐的“自我中心者”,她只能是后者。

以外行身份干着内行的事,或说圈外人干着圈内的事,这可能是她常被误解的主要原因。

在音乐上,她其实是个行家,但她没有业内的任何身份、头衔,干出的事当然就易被误解,即使提出的是恰当的专业意见,也往往不会受尊重。

在古典音乐界,这种歧视所造成的痛苦可能会更甚。

比如她对儿子音乐教育的方式,就不被自己母亲和丈夫认同,母亲认为是“折磨”,丈夫认为她“胡说八道”。

试想,如果她是个音乐教授、钢琴家,她的家人可能就不会那么看她了。

事实上,在通往钢琴家的路上,她那么严酷地教育儿子是对的,不仅学院派有惯例(比如伦霍夫教授),就连她的同事都间接地承认了效果,比如,儿子首演成功后,她的同事以赞赏口吻说:“现在独奏都不害怕了。

”这充分说明儿子曾经的心理素质是有问题的。

对于一个动辄要面对上千人盯着,有那么音乐家配合你的场合,心理上先出了问题,那会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这可不像科学实验,可以有上千次的试误机会,一次失误,甚至弹错一个音符,恐怕就砸了全场,毁了前程。

相对于如此恐怖的后果,音乐家成才路上的那点挫折教育算得了什么呢?

心理脆弱者,通过和风细雨般的谆谆教诲来得及吗?

光靠“信心”是培养不了钢琴家的。

外行可以不理解这一点,内行若不理解,就不可饶恕了,所以,她折断了儿子女朋友的琴弓,是愤怒,更是告诫。

她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儿子。

如同对一个呕心沥血之作,在儿子的艺术成就上她也想获得专业意见。

所以,她去找她曾经的教授。

当伦霍夫教授给她儿子正面评价时,她难得地露出了笑脸。

对于儿子开始作曲,她的担心跟教授是一样的;对于儿子首演自己创作的曲目,她的看法也跟教授一样的,因为教授只是首肯了前半场,即他演奏的肖邦的曲目。

在首演之后,她儿子虽然也得到了许多当面的奉承和肯定,但她是知道利害的。

所以,在后台她虽承认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但由于人来人往,她一直无法说完她想说的话。

我想她想说的一定不是想跟儿子拉家常,一定是告诫的话,她儿子是了解自己母亲的,他在躲避,这不是个好兆头。

希望他不被这暂时的小成功冲昏了脑袋,希望他再跟自己母亲联系,要是他不想再听母亲的批评,他的音乐之路走不了多远。

她为何要中途离场?

她儿子为何在咖啡馆见到她时仍想躲避?

她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想出去透透气。

事实是,她出去是买香烟了。

显然,她想平息某种情绪。

这种情绪应当是她儿子的自创曲目的主旋律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引起的,而这种东西只有他们母子俩才能明白。

可以想象,这里面应当有不满、控诉和怨恨,都是针对她的,针对她平时的批评挫折教育的。

既然如此,她只能离场出去透透气。

然而,她毕竟是母亲,已经做过的事,该做的还得继续做,即便做个完整的“恶人”,否则,所有的辛劳都会前功尽弃。

她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在咖啡馆再次见面时,他不敢跟母亲有过多的目光接触,这一幕的确伤人心。

接下来,我想她不会再想不开了,她会珍惜她的天赋,她会开启新的生活,毕竟儿子的教育可以告一段落了,可能也只有等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才能回味起母亲当年的苦衷了。

(文/石板栽花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6 ) 莱茵霍弗尔教授:要么行,要么不行.要是听见我这么说,那么我是想要确认,这个人是否真的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1教授:劳拉,能给我也来一根香烟吗?劳拉:当然,我都不知道你也抽烟.P:我平时不抽,只是瞎吸几口.周围女1:对了,你儿子刚才说这场音乐会是专门献给你的.周围女2:没错,不过可惜你那会出去了.P:献礼,致辞,..一切都毫无意义.L:我也这么认为.对了这位是莱茵霍弗尔教授.他教钢琴.周围女1:维克托师从于您吗?P:间接地.L:这位教授是一个传奇.周围女2老公:那您觉得这场音乐会如何?P:非常好,尤其是上半部分,(儿子和一群人出现在酒吧,尴尬.也没打招呼.)2..教授:.知道吗,我非常尊敬我们的这位劳拉.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就直接终止了弹钢琴.劳拉:对,难道这不是个好理由吗?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提升到做好层面了,你也确认了这一点.P:我对所有人都这么说.要么行,要么不行.要是听见我这么说,那么我是想要确认,这个人是否真的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L:但那并不是我放弃的唯一原因.我的左手(像个直肠.).P:你的左手并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借口.事实上,你是非常有天赋的,劳拉.L:你这话是什么意思?P:就是我说的意思.L:不是的,您当时说,我应该少让自己的父母那么难难堪,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您说,劳拉,当我想到你以后第一公开表演的那一天,就会因为你洋相百出而同情你父母.P:哼.(弹烟灰)L:我不相信您的话,您认为我是有天赋的?P:嗯,没错,你有天赋,或是曾有天赋.许多人都有天赋,但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起身戴帽子.)感谢这美好的夜晚.Good night.

 7 ) 天才没人能阻挡

很反感现在什么事都扯原生家庭,试问把失败归咎原生家庭的人,这世上有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有资格做完美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60岁以前Lara失败的原因不是老师的苛刻,也不是母亲刻薄,而是Lara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缺失,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有天赋的人很多,但与我无关。

天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过不了心理的关,注定你只是平凡的人。

儿子最后会因为父亲的鼓励,还有普通陌生人的赞赏而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祝愿60岁以后的Lara除去不切实际的愿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8 ) 德版的虎妈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9 ) 迟来的2024年最佳《错会半生》

2022年年度最佳《塔尔》:女人只要踏上权利之巅就会立刻成为男人。

2023年年度最佳《坠落的审判》:是我猜测的噩梦中的其中一种。

2024年的《阿诺拉》当然很喜欢,但题材与我而言并不新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影片不少。

《某种物质》也可以,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交集,子集,并集的关系,也讲的很妙很好,但就私人观影体验的top1还是缺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2024年的TOP 1要轮空,《错会半生》出现了,12月31日晚上偶然的打开它,观看它,年度TOP来的恰如其分,再晚就要变成2025年的灵光抖擞了。

女主天赋异禀,她原本可以实现自我才华,她言谈中对他人的鄙夷还有儿子对她唯马首是瞻的态度,以为她是音乐界的大师,然而她甚至都没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枯燥的工作中以放空又攻击力十足的状态退休,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她仓皇放弃了钢琴,快速与某人结婚生子。

她不同于她去学校找老师时遇到的那位小男孩,只要老师不在就要玩游戏,女主对钢琴是真热爱,他人的空隙是休息,她的空隙意味着可以多弹一曲。

她知道自己有才华,但她接受不了自己无法站在塔尖,她放弃了,她知道儿子才华平庸,一方面她爱他,一方面她又看不上他。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她生命中的权威,儿子要开演奏会,她邀请她的权威来观看。

看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平庸,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她需要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但“努把力”需要的能量跟与生俱来的才华同样重要,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强大心力对抗四周的批评,就是有人喜欢把舞台中央演奏的人拖下舞台,它们喜欢混乱,喜欢毁坏好东西,撕碎好东西的悲剧于它们而言有美感,能代偿自己没能努力站上舞台的缺憾。

看吧,上去还得下来,不上台就是最佳的选择。

若是你长在不长你渴望事物的环境里,你还需要担负起给周围环境解释的任务,你需要说服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追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需要比他们更坚韧更热忱,才能在他们的不解嘲讽打压蔑视中保全自己的火苗。

你以为这些都克服了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心魔搓着手,想着用什么方法熄灭你。

周围一个几个人的批评当然不会折断你的热忱,甚至还是一种反向的动力,你气鼓鼓的发奋要给那群人看点好东西,但普通人的“你真是个天才”“你好厉害”“你好牛啊”“才华横溢”像暖烘烘的春天,滋生自满骄傲,它们渐渐长满花园,直到那里再也长不出一朵像样的花。

你心中的权威/偶像的批评,才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不少天才在五指大山脚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就走掉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最后折戟沙滩,权威说“你就是一摊屎”你也认为自己就是屎,屎当然要冲进下水道,只有跨过去的少数人实现了自我。

这时候实现的自我还不完全坚固,它们还需要面对市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叫好的人多到掀翻音乐厅的屋顶最好。

也说了众口难调,更多的人是《爆裂鼓手》男主的家人们,音乐文学绘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到底如何衡量它到底多少分,对于普通人来说,耳机里的音乐和交响厅的音乐没什么两样,他们甚至不听音乐。

网络时代将那些不喜欢、厌恶、讨厌成堆的运送到你的面前,你凑近端详,却是虚空一片,如同无法抵达的目的地,一个人穿越万千攻击,且无法还手,权威/偶像的批评尚且有实体对象可以投射情绪,观众是身披隐形斗篷的千军万马,只看到身上的血洞,看不到敌人在何方。

到此为止,也就是99%无法成为自我的天赋者折在半路的故事,这只是他们的人生。

更悲剧的在于,这股与生俱来的热爱,一刻不停歇的攻击他们,就像是原本足够成为太阳的物质,如果不努把力成为太阳,就会成为地底的岩浆,日夜爆发火山,灼干整个星球,直至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只因那堆物质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些不曾实现的才华没有挥发的地方,便成了品味,挑剔周围和万物,他们的伴侣、孩子,首当其冲,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若他们聪明点,会以为他们未曾实现的自我是由于自己缺乏强劲的意志或对应的才华,但他们若是聪明到了这个地步,便不会持续燃烧自己,他们大概率会把自我没有实现怪罪于组建家庭,成了某某的家长,那些事情耗费了自己的心力和能量,才让自己无法成为自己。

而孩子极有可能会主动/被动的成为他们梦想的继承人,他们起码带着原动力,是基于喜欢的动力,而孩子们往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伪装自己的喜好,扭曲自己,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成了炮灰。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另外一种噩梦,将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认可尊严放在家庭之中,给撕咬浇了爱上去,这盘菜会成什么味道?

贝多芬的儿子也想成为贝多芬,泰戈尔的妻子不想浣洗床帏想写自己的《飞鸟集》,爱因斯坦的小女儿苦苦寻到一位神医,她叫他割下父亲的头颅换给自己……迄今为止影视中的点墨,也只有《告白》中那位始作俑者炸死自己的母亲,沾了点边儿,又敬仰又畏惧又渴望又逃离……这种关系不正是人的复杂性里最迷人一章吗?

但这是B视角,A视角里要是贝多芬没有成为贝多芬呢,它会用那灼人的才华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

人在局中,AB视角,分不清哪个更糟糕。

最后的最后,女主意识到是自己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是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在邻居家的钢琴上酣畅淋漓的弹奏,60岁的早上因万念俱灰想跳楼,60岁的晚上她抵达了自己,这一曲终了,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白。

任何人拥有超过自己驾驭能力的欲望,都不得好死,但还是去追逐会让自己心脏跳动的东西吧,细细端详命运滴漏出的不同选择,继而分叉的结果,选哪个都有缺憾,都不得好死。

死是既知结果的事件,不能为了好死而放弃好活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10 ) 人只活一次

他人的评价是镜子,不是编织自我叙事的谶言。

拉娜的爱就像她买的“低糖蛋糕”,放不下冰箱又无人需要。

她的爱听不到回声,带给双方苦痛。

不健康且自以为是。

与单纯要苹果硬给梨满足自己控制欲不同,她确有对儿子的爱,只是她不会。

她的自我是虚弱的,充斥着空虚与恐惧。

她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说服自己,管教儿子的准绳。

所以她无法鼓励儿子,因为她未曾鼓励过自己走出那一步,她想要的人生仍定格在“放不开的左手”上。

所以她难以真正的悦纳自己,会扔掉刚买的华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到退休。

看前期主角的塑造,ptsd要犯了,讨厌到忘了电影标题,她会随意管教一个在课间时间不练琴的孩子,她会出于报复掰断儿子女友的琴...细节塑造真实又细腻。

看到最后方体会到初看愤怒后的复杂。

她背负他人的评价将自己活成审判自己评判他人的躯壳。

她没有撑起自己真正的自我。

爱无法畅通无阻地流经她。

《错会半生》短评

情绪演得很好,但这部片子注定我喜欢不起来,一是Lara典型的德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对所有人苛刻,但是她自己放弃了梦想),二是Lara的钢琴老师的打压式教育我还以为在中国呢...最后还有没天赋关我屁事给60岁的学生补上一刀,您可真是教育大师啊

6分钟前
  • 空条橙
  • 还行

感觉女主需要心理医生

10分钟前
  • 豆友1673453
  • 推荐

这导演的作品我还想继续看。

13分钟前
  • ww
  • 推荐

想起了学音乐的三个老师,鼓励教学是多么重要,原生家庭也一样,在未来面对教育下一代也好沟通也罢,学到了什么就会延续这种方式,而对别人的伤害却不自知

17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对于偏执的人,我总报以进而远之的态度,太压抑了,这部电影也是,最后终究没看完

21分钟前
  • 还行

这么慢,全靠表演,将你看哭,还不是好片?

26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力荐

7分吧。慢节奏的电影尤其能感觉到,梦想的坚持太不容易了。左手不行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有没有天赋,谁又能知道呢? 女主这么多年没有碰过琴,再次弹起来依旧熟练,可想而知年轻的时候练习的多刻苦。确实需要偏执的人。

29分钟前
  • 亮亮亮亮亮亮亮
  • 还行

2019,德国。有点意思。电影有95%的时间在描述一个不讨人喜欢的60岁女性,在她生日的这天发生的憋火,恼人的故事,但最后5%时间却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包含着女人半生的误会、遗憾和苦涩。时间在电影中忽隐忽现的美妙,如1天里发生的对半生的追悔,让观影者心情复杂,思绪万千。。。

34分钟前
  • mayfog
  • 力荐

德式铁压抑

36分钟前
  • KARU
  • 较差

女主的妈也不行啊 哎怎么说 最后最暖的又只有小天使

37分钟前
  • 纳博洛夫的LOLI
  • 较差

德国人这种完美强迫症也是顽症啊

41分钟前
  • UniQueen
  • 推荐

她确实错过了许多。但人生不错过这个,就是错过那个,哪里有对的呢。等着吧,所有人最后都后悔,趴在地上那些个,都是挣扎过的人才。角色设计太妙了,根本用不着解释,每一个人走到每一步的原因都看得一清二楚了。我不觉得女主做的事是所谓的没情商,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足够忠实,是一种天分,那些围绕着一些小成功的人大多只是蚊子,蚊子只会吸血而已。

44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喜欢结尾的处理。求而不得又得而不求,真的是人生中最大的失望啊

45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同样议题,这部是show《秋日奏鸣曲》是tell …和《Oh Boy》的思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炼有趣的人物画像,写得好妙,是用台词和场景展示人物而不是交代信息的典范,且对母子二人的共情均安排了变化。希林演出了很微妙的平衡,说话时清涩温柔但有种触摸不到的疏离感,周到下面埋了很多躲藏和伤口,好像此时笑多一秒迈近一步就会痛到消失...看时大气也不敢出,为两个人都伤感…当妈的真是心累,是不是老了以后就在跟自己的儿子谈恋爱…?! 后来懂了教授和妈妈的过往就明白教室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听话,最大的抗议就是盯着她… 那段写出女主个性,写出现在和过去,也隐喻了教授和儿子的个性,实在太妙。配乐被我抓到也是BWV 974 Adagio! 太适合配女主孤独行街了!(听到小天使说话一秒回到两个夏天前…

49分钟前
  • 羊香鱼有有
  • 推荐

有感触,女主很强势,很自信,热爱钢琴,因年幼时老师说她没有天赋就不再弹琴,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苛地逼迫儿子学钢琴,搞得儿子很不自信,最后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60岁一个人过生日。她母亲不留情面、尖刻啰嗦的批评挖苦她却被她打了个大耳光却无话可说让我很震惊。所幸她最后似乎释怀了,去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52分钟前
  • 龙皇
  • 推荐

影片的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细腻。

53分钟前
  • 啾啾K
  • 推荐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55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推荐

钢铁般的意志也是油盐不进的另一个说法。对于前老公和儿子压迫感,仅仅从儿子因为她的一句话开始怀疑自己就体现的淋漓尽至。买了票想送朋友却发现自己不仅仅没有朋友甚至认识的人都不多。60岁这天听到改变自己一生的钢琴老师说了“你很有天赋或许有过天赋,放弃只是你的借口”后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虽然不早但是人生能有这一时刻也许是好事也许是悲事。

56分钟前
  • 李易安
  • 推荐

拧巴的一生。(ps:女主发型和发色好美

60分钟前
  • 天使遗骸
  • 还行

很精彩的家庭小品,对望子成龙式苛刻教育的深度刻画。/这片子都能扯上女权的我服了,女主放弃钢琴和对自己小孩的苛求只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自信,跟性别有什么关系?换成父亲和女儿岂不是“父权对女性从小到大的压迫”?是不是改成无脸无性繁殖的外星人才满意?

1小时前
  • 非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