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最爱的是那个女学生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转的,在印度,那里的人每天考2美金生活。
男主家庭合睦,妻子体贴乐观,儿子理智上进,这样的人不愿牺牲尊严,不愿牺牲理想,却希望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人为自己的理想鼓掌喝彩,点头哈腰。
嫉妒别人有私人飞机,社会地位,财务自由,甚至是一张位置中心的餐桌。
将同学不与自己联系归结于自己的事业不成功,没有人脉,却不去看看自己是否关心了解过别人的人生。
所谓的自己最爱的教授,也只是兴致所至去拜访一下;同窗的女儿得了绝症,他却在纠结对方是否有私人飞机;甚至不知道是哪个女儿。
在得知了自己羡慕的人也不过是各有各的麻烦时,内心的嫉妒突然就烟消云散了,可以心态平和地欣赏少女的演奏了。
这样的救赎未免也太低级了。
还是那个他,只不过重新确定了自己宇宙中心地位。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深夜,一个中年男子在属于他的那半边床上辗转反侧,他失眠了。
就在送儿子去参加大学入学面试的前夜。
这个夜晚在若干年前一定在他的人生中上演过,不过那时他是一个要去大学面试的男孩。
在类似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孩子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几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当然如果能上一个特别棒的大学,也是值得在亲朋好友中炫耀一番的。
以上,是美国2017年的一部电影《你好布拉德》的开篇。
主演本·斯蒂勒,是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面孔,曾出演过《我为玛丽狂》、《拜见岳父大人》、《博物馆奇妙夜》等。
在这部《你好布拉德》里,他出演了一个工作和家庭都还不错的中年男人。
尽管如此,他却羡慕甚至是妒忌着他的老同学们比他拥有更好的命运。
在观众眼中,他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但是在这些表现的背后,拧出的却是他深藏内心的不安和无力。
然而,他联想的有点多了。
唯一雇员在他这儿学到了几乎所有的本领却不领情还要离职,只因为感觉工作的压抑……(这或许只是年轻人渴望自由与好高骛远)朋友聚餐时从《建筑文摘》杂志上看到他大学同学的成功事迹,他感觉全世界都在针对他……(或许大家只是羡慕他有个厉害的大学同学)在他不完整的信息带来的想象中,大学同学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过着腐朽堕落的生活……(他在手机中捕捉他们享有名誉、地位、财富、自由以及出风头的镜头)
没有比较就没有失败感,哪怕这种失败感只是自己内心中的自卑。
终于,他翻身的幅度太大,弄醒了身边的妻子。
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接踵而至,却包含了令人懊恼的无情、无耻、贪婪等不道德的想法。
妻子以为他为儿子的学费苦恼,却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内心当中,原来和谐美好的生活,在这一刻都不值得拥有了。
在消极的比较中他感觉到了虚无的失控感。
他内心中有些东西被引爆了,犹如一直潜伏在暗处的魔鬼亮出了獠牙。
人到中年,时间的紧迫感被一下子放大,仿佛人生的一切都快要尘埃落定,却不是自己曾经或一直以来梦想的样子,于是无比渴望突如其来的转机与平步青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感,哪怕这种比较都是自找的甚至是幻想来的。
在美好的早晨醒来,社区里的一样都如常。
桌上和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做父亲的他却仿佛突然发现儿子已经成人的体格,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
在妻子眼中,他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所以酒店资料都发在儿子手机里,这样才比较靠谱。
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不能送儿子去面试,他却一直心不在焉。
想起和亲友们的家庭聚餐,他坐在角落里感觉无聊又乏味。
他觉得他不属于那里,那不是他要的生活。
排队安检、候机、升舱……本想在儿子面前秀优越感,却屡受挫折。
才发现他与那个享受特权的阶层始终还差着一截。
而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嘈杂和难以忍受。
儿子带着耳机、听着音乐、看着杂志,随遇而安;他却唠唠叨叨,报怨不休。
在他眼中,他的世界犹如战场,而理想的世界是游乐场,是梦工厂,是天堂仙境……思绪飘回大学时光,那时的他还深爱着这个世界,他感觉世界也爱着他。
而现在发迹的同学,当年都追随着他,他曾经是他们当中的核心。
什么时候他和那个爱他的世界分手了?
出了什么问题?
觉得自己不行还不够,他开始找“客观”——他的妻子不如别人的妻子,对他事业没有助力。
在生活中,他的妻子总是赞美他,但是这种“知足常乐”影响了他的雄心壮志。
可是,理智告诉他,报怨别人是不应该的。
这种情况下,他对儿子的前途也不乐观,却还刻意表现得对名牌大学不屑一顾。
而儿子却展现出颇强的实力,对自己的学业早有规划,对上哈佛也很有信心。
突出其来的惊喜,使他开始回顾17年来培养儿子的点滴,终于觉得人生还是有价值的,没什么可后悔。
而幻想中那些事业有成的同学们家庭出现各种危机,于是他的内心一下子平衡了。
庆幸中,他与儿子玩起了小时候父与子的游戏——挠痒痒,重温难得的亲密感,而体能上却也已经不占优势。
他又失眠了,想象着儿子被哈佛录取,想象着他和妻子的各种开心。
然而,儿子却记错了学校面试的时间……于是,他与校方面试人员交涉和争执、在街面上当众责怪儿子,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
不得已,只好打电话求助那些他根本不想联系的老同学——太伤自尊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老同学费舍上电视时,自己那种实实在在的痛苦(这种痛苦,绝不是稍纵即逝的嫉妒)。
尼克的(同性恋)婚礼没有叫上他,让他觉得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恐惧感:不仅没有过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也混得不行。
消极的态度帮助他组织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且只选择那些与其消极态度相符的信息。
于是他脑补着婚礼现场,觉得那些到场同学顶着各自的光环,联结他们的不是友情,而是特定阶层的成功。
所以,他坚信,他不是被遗忘了,而是被排斥了。
这个中年大叔行走在高校周边的街道上,目光扫过身边经过的年轻女孩和老人。
他觉得这个世界讨厌他,而他也讨厌这个世界。
结果,老同学费舍打来电话,并安排了他儿子重新去哈佛面试(看来走后门这件事哪都有)。
借助老同学的面子帮儿子搞定面试,让他兴奋得难以自持,幻想着接下来一系列的胜利,幻想着靠儿子的成功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可是转瞬之间,他又“黑暗”了,开始嫉妒儿子在他幻想中的成功,希望这一切成功都是直接属于他的。
他害怕并憎恨想象中儿子用成功来打击他,让他更相形见绌的场景。
而看到街头艺人的潦倒,他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可能过得不好,因为哪怕是名校出身的音乐家,也不容易挣到钱。
于是,儿子能上哈佛的喜悦也被冲淡了。
让他烦恼的老同学费舍的“成就”,在儿子中学同学——大三的哈佛女孩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而让他觉得自卑的工作(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却让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的女大学生非常钦佩。
同样的热情、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使命感、同样的神采飞扬……在他大学时代的每个夜晚,同样洋溢在他和同学中。
但是,现在,他却冷漠地审视着这一切。
另一方面,他深深感到悲哀的是,他错过的无法去爱的这样美好的女生,和他无法经历的儿子即将度过的充满激情的人生。
于是,他接下来的幻想有点污(大家自行脑补吧)。
深夜,趁着儿子熟睡之机,他悄悄溜出去,到酒吧制造了与女生的邂逅。
但是价值观的碰撞,让一切变得不像他想象的美好。
他对生活的各种报怨,在女大学生看来就是无病呻吟,是不知足;他与那些成功的大学同学的比较,是自寻烦恼,是病态的;他所羡慕的那种生活,则是白人特权的、男人特权的、第一阶层特权的,同时给世界带来各种问题。
在小女生那里哀叹完自己的人生,并被批评一通之后,他只得臊眉耷眼地回去睡觉。
年轻人的世界他融不进去,他的人生经验在那里不好使。
年轻人的世界属于他儿子那代人。
儿子去面试后,对之前景仰的音乐教授反而印象不佳,似乎教授过于自我炫耀,并竭力推销音乐商业化的思路。
这又是一个两代人三观不合的实例。
在美国式“说你是为你好”思路的引领下,在女大学生面前没有找到的尊严,他力图在儿子面前找回。
结果依然是“悲剧”的。
在他的母校,他悲哀地发现那个他念念不忘的中年人,他当年的教授已经去世了,而年轻的学生们依然活跃在绿地上。
傍晚,和老同学费舍一起用餐,免不了各自吹嘘一番,然而他又受伤了。
生活境况的差异已不必再提,作为当年教授最得意的弟子,他既没有像费舍一般被召回给学生们开讲座,也没有像费舍一样被邀请在追悼会发言,甚至他都没有被通知参加教授的追悼会。
与费舍不欢而散,他选择去陪儿子听音乐会。
这是一部适合家有中年男子或者有人到中年感慨的观众看的电影。
如果没有,可能你就很难体会到影片的精髓,从而觉得无聊。
片中男主角在自己脑子里想了太多,自我吹捧、自我打击,其实他的生活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只是在他的内心,如何看待自己已有的生活需要认真梳理。
不怒君觉得,传统心理发展中过于强调青年人的同一性危机,但其实在人生的许多关头,尤其是面临选择的时候、面临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认的时候,都会面临同一性问题。
而作为中年人的同一性危机爆发起来,也是如此汹涌!
直至影片最后,在音乐的聆听中,他开始感受自己的内在生命: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以一直爱着却不需要强求去占有什么,从而不给自己徒增烦恼。
切实把握好自己已经拥有的,在乎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够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发自微信公众号“梅花鹿语”(meihualuyu),作者:雷神不怒。
影片开始我真的一直沉浸在他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表述中,直到他妻子说,我们并不是穷人。
是啊,他们一家中产偏上,妻子容易满足,儿子具有音乐天赋。
他们并不贫穷。
突然有一种感觉淹没了我,我在心里用了那么久让自己膨胀、把自己撕裂,我坐在那里只是听着,让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音乐很动听,这些姑娘很美,我可以能爱她们,但永远不会拥有她们。
就好像我可以爱这个世界,却无法拥有它。
他们只在乎他们自己,他们并不会记得。
这句话好像在照应布拉德晚餐那段,他在努力表达心声,对方却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
特洛伊对布拉德问他看法的回应是,我爱你。
我似乎有点提前经历中年危机,而且还没缓过来。
今天,我想说它已经过去了。
想了想过往的生活,我问到同学,之前我夸你写得很好,结果我的分更高,你会不会很介意?
ta说,什么?!
我更在意我自己。
在意我自己学到什么。
异曲同工?
🤣结合这部影片我感悟了更多吧,我们会认为那些“成功人士”总是能轻轻松松做到很多我们“看似难以企及”的事,大概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的想象(结合一些光鲜图片和事件)把自己想象中“自己成功后”会有的生活/期待的生活一类的代入进去了吧。
就像那句话“我不想永远呆在这个小地方,只会坐在门口楼梯上,幻想着住五星级酒店,而她们连酒店都没住过!
”给我的感觉。
关于本,回忆起他的《白日幻想家》,和本片很是相似,只是那个混得更惨些。
两部片子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中年人在一段时间由困惑不已的状态转向自我解放/认同决定好好生活的故事。
个人很喜欢这类自述的片子,有些片强行按这种风格拍,真是有点让人不适。
他忙于理自己的心绪,那就帮他理一理人际关系吧。
颇似一个婚礼带出4个友情葬礼其实当年那个5人小组里,布拉德不是c位,可自认为自己在圈里很重要。
其实大家都是因为尼克才聚到一起的吧,然而戏里这个人物交待得最少先看看他们的身份:1尼克(建筑-搞艺术-导演)2费舍(政治-搞公关)3比利(退休-搞科技)4杰森(企业-搞钱)vs布拉德(社会-搞慈善or搞理想)1很显然,按照身份关系尼克和费舍应该不亲近,但都是有头有脸,尼克的婚礼米有请布拉德。
剧中暗示,尼克是gay,不请布拉德可能是觉得他太传统了,有可能是尼克曾经很喜欢布拉德,但布拉德没有回应,因为搞艺术的和搞理想的总是很发展空间。
或者尼克觉得现在的布拉德太正经了不是一路人。
so尼克背布拉德而去。
2在与费舍的饭局中可以验证,费色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上去没有很功利,但是他从来不跟(不需要)人真正交心,不真正关心他人。
只是交换八卦,卖人情念旧情不假,但是也可能是属于那种共赢逻辑why not。
费舍应该是个能力超强的自恋型人格吧,非常自我,非常良好。
而且费舍可能把杰森视为最大假想敌。
然后这场饭局费舍是叙旧不假,但不是认真准备过的,更像炫耀,像极了女学生的反馈。
交流中可以得知费色老是贬损其他老同学,让布拉德极其不适,我一开始认为是布拉德自己心态崩了才离席,实际上是他真的有把这种人视为敌人,只是不知怎么还击或者怎么去关怀,软硬兼失。
但话说回来,费色其实没有贬损布拉德一点点。
可能转头谈资习惯地会跟其他人贬一下吧,但对他来说没有必要。
因为他在尼克的婚礼上就已经忘记布拉德了。
可是,费舍的举手之劳可能是真心的。
就像他说那个教授真的是个大好人,帮忙是应该的,但是他们的关系应该还是很表面的。
或许他真的是一时间想不起布的精神导师是这个教授而没有通知他。
但其实他记起了,也说明布拉德只是他曾经觉得重要的人。
可早out圈了因此,这里可以开个脑洞,就是费舍故意让布拉德保持与教授与朋友断交集。
因为他确实不关心这个老同学,而且他们确实是竞争关系,在成就之外的竞争关系。
因为在人品上似乎布拉德比自己受认可。
为什么这样讲?
3因为沙滩上那个老同学比利,说忘记谁在尼克的婚礼上问起布拉德。
一个可能就是其他人问的,这个人可能跟布的状态类似,但不是很有好的老熟人,按理说,相聚会提及共同熟知的人。
要么大家其实都没有很熟,而且这个人认为比利跟布拉德比较熟,假设费舍在场,他就是明知却故意忽。
另一个可能是费舍问的,那说明比利不在意费舍(所以费舍也极贬他还有点小妒忌的那种,或者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比利有费舍的新号码(可能是基本礼仪)。
也有可能是杰森问的,那比利是看不起靠老婆起家的杰森吗?
(这个假设非常不充分)虽然比利似乎对人对己都很潇洒,可他发现布拉德并不是真的要跟他聊天而要费舍的联系,就称要捡狗屎要挂电话,但没有这个镜头交待。
所以这里可以有个新脑洞,就是比利是认可布拉德多于费舍的,而且比利跟尼克很可能是走的比较近。
理由:1.搞艺术和搞科技也很有发展空间,而且大家都闲。
2.因为比利愿意跟布拉德聊尼克(or因为以前尼克跟布拉德很近而提)。
所以隐若可以确信:费舍把布拉德视为旧情关系里的竞敌。
4杰森的电话最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会关切布拉德,或者是这个时间就是需要朋友的声音。
而他开口就是非常尊重布拉德,道明是太忙所以迟回。
杰森之电话里完全没有忽略尼克和其他人布拉德似乎很在意尼克,也推测布尼二人原本可能很铁,差距大了就不愿意面对,和出于讨厌而不愿意面的费舍不同。
布拉德和杰森的差距更大,但是按照打电话顺序,布拉德是先打杰森电话(没有给镜头),然后是比利,然后没理由去联系尼克了。
开头布也提到杰森是个慈善家,布对杰印象比较好吧。
也有理由相信现在是布杰感情最好。
然后布拉德跟杰森和比利的开场白逻辑是一样的。
但是面对比利,布还是有点要强,心态也不佳,以为富人都那样的所以,这通电话也没接好。
可惜了.最 后 结 论年轻的5人都非常喜欢理想饱满的布拉德,但一直维系大家的搞手是尼克。
布拉德和费舍是一对很有张力的友谊关系,工作范畴类近。
而且他们性格都比较自我中心,与那种所有人都会有的忙于自己的事而自我有区别。
二人最大区别是,布拉德非常honesty诚恳,他只是有一些盲点。
也许布拉德的潜意识告诉他,他就是5人小组里的核心。
所以他非常介意这种中心塌陷。
anyway,大家虽都渐行渐远,但用心还是可以拉近彼此的。
(以下记于2023.4.28)1. 没有任何好处的银卡会员 倒是很应景了.2. 我猜这张银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3. 啊终点是波士顿.4. 这片子着实太过适合想申请波士顿学校的我了.5. 我也想去哈佛啊!
门外的书店我兴许也打卡过.6. 写给明天醒来毫无记忆的自己: 除了酒精 激励我自己前行的还有更多不是吗.7. 男主与大学朋友再餐厅 糟糕而未曾料想的发展.《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机自愈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Brad' status》认识的自己是一个想象极其丰富的人,他会常常失眠,一副沉思者的样子,仿佛是另个世界的人。
每个人都会觉得世界是围着转的吧,特别是很小的时候,每当做完一件事,觉得要是没了自己,肯定发展会有所不同。
但事实是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做,而你只是恰巧在哪里而已。
长到后慢慢接受即使你离开,世界完全不会因为你的离开会有所改变,这其实是非常残忍的。
几次对白都说到我很爱这个世界,但表达后面有所改变,分别是以前这个世界也很爱我、世界好像不太喜欢我、无法拥有这个世界。
或许很遗憾,但是这一路的成长确实没有办法靠想象就可以去完成的。
其实电影总的来说不需要两个主人公,如果只有布拉德,通过与不同的人对话,或许也没有违和感。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独自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期待,主人公也是在不断和其他的做比较中获得更多的。
总之这部影片非常值得反复咀嚼,特别你在不同的年纪,肯定感受是不同的,但共鸣总是存在。
敘事节奏我蛮喜欢的。
一开始就是躺在床上瞎想,自己成功的旧同学们。
阿納尼亞说“你50了,仍然覺得世界為你而轉”确实,brad看起来很卑微,但这卑微是他自己造成的。
为了展现自己的不凡而和同样等待儿女面试的家长夸夸其谈——我的儿子是天才、他的导师说他很大机会能进哈佛哦、他被系主任面试了哦。
被害妄想地觉得craig和自己是竞争关系,得到“我從來沒和你競爭”的答案后哀怨地问出“Why did you treat me like this?”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
“不要讓我表現得為你難過,你活得挺好的了”。
他幻想着儿子成功后他会有多快乐。
却也害怕儿子的成功会控制他。
那是儿子的成功,而不是他的。
如果儿子变成一个街头艺人呢?
他嫉妒所有人。
“我愛世界,卻不擁有”但能说我从来不是brad吗?
我曾经是他,和他有一样的想法。
关于失败的洗腦音樂,莫名蛮好听的。
这电影,给五分我很矛盾,我还想给它零分,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的就好像是在演给我看,就好像是写我的生活,我的心境,看完很不是滋味。
这部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没错,就是大家口中中年危机的那个中年危机。
虽然说中年危机题材的电影好莱坞拍了一部又一部,好的坏的扯的,但像这部这么真实贴近生活的,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唯一一部。
在前一段国庆假期时间小gigi推荐给我的时候,他担心我不去看,所以反复说了好几遍:超级好看。
我也是有天晚上无意中想着那就点开看看吧,没想到出其意外的好看,不是以往电影那种好看,而是直戳内心的感觉,里面好多细节让我看完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早年的同学都事业有成,而自己却依然碌碌无为;谁谁谁的老婆本身就是女强人,和她老公互相竞争,又在竞争中进步;那个从小和你竞争的人,现在成为了大牛逼货;那个谁甚至都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老婆家很有钱,甚至他第一桶金的客户都是岳父大人介绍的…等等等等。
再看主角,咬牙想着坐回头等舱,却因为是打折机票而无法升舱。
这一段真的是太他妈的真实了,好多事我们想去做却因为没钱而受阻,最后一咬牙心伴随着“反正一辈子就做一次”的决心去做,这不是穷人思维,这就是穷,仅此而已出门坐高铁二等座,飞机经济舱,连锁快捷酒店。
至于那些头等舱,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或许只在电影里体会,亦或是“一咬牙”,对,就是咬牙硬上的感觉。
但殊不知这些可能是有些人的家常便饭而已,尤其是当你知道“有些人”是你小时候的玩伴的时候,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已经三十岁的时候,这种挫败感,四面八方,向你袭来…电影里年近五十的男主被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数落得一无是处;自认为曾经是相互竞争关系的同学,结果压根没把你当做竞争对手;同学的婚礼请的都是成功人士所以你没被通知到场;老师的葬礼请事业有成的同学去做演讲,而作为上学时候最被老师喜欢的你,却因为碌碌无为的现在,被拒之门外。
那个圈子的大门,没为你打开,并且以后应该也不会打开了。
这电影给了我很多触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到了三十岁,就变得矫情又脆弱。
《无双》里周润发有句台词是: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观众,一百万人里只有一个能当主角。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结尾,结尾什么都没改变,男主并没有有如神助般的裂变成功,影片也没讲他儿子到底去没去哈佛,或者最后去了男主当年的母校,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这真切,就像一把刀,并不是一到扎进我心,而是一刀刀的反复划着我的皮肤,那些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电影里展现了一位中年父亲经历的一系列心里应对中年焦虑的历程:在与他人比较下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会滋生嫉妒心;他知道这样比较没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在比较下,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意思,他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令别人都羡慕的东西,比如生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社会,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养育出一个温暖且有音乐天赋的即将考取哈佛的儿子。
影片用第一人称视角很真实细腻地解剖出主人公的每一丝想法念头情绪,很能引起我的共情,而且也展示了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与他生活所在的周围和解,最终挣脱烦扰,决定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真正看见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挚爱的人。
影片整体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是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是一个很会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和思考自我的人。
在这一点,希望我也能像主人公学习。
这Ben老的啊。。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个人欲望太多
与其说只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更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需要面对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而且如果他不是写了一部著名小说,谁知道这个伤残军人呢?其实套用到中国革命历史里也非常合用,顾顺章、蒲志高等人不也是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意义,庸碌无为才最终背叛了吗?在奔向理想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掉队的。从头到尾感觉男主内心戏好丰富啊,可我们这些吃饱了撑的观众不也是整天内心戏很丰富吗?反正影片不是啥喜剧片,我倒觉得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天下父母一个样,别说什么美国父母让孩子追求独立,我看他跟中国爹妈也没啥俩样啊。
Really? A middle aged looser again? But tired of this bro man
我们每个人都会嫉妒他人或埋怨生活,但有时候也许我们其实是在庸人自扰,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
无病呻吟,摇摆中年
很实在的本子的表演
一个有着一帮牛逼同学过得很一般很中产爱胡思乱想爱比较的老爹,这种人物不讨喜,但生活中处处可见,导演要说的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你想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没人会记得你在学校门口被老爸训了一顿
还好结局没有落在有钱也烦恼,有情饮水饱
剧情忘得差不多了!搞慈善想富要来大陆!
看到影评有一句话,"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你就越缺什么。",人类一思考,就开始沙雕的自洽。
Back in college, I was in love with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was in love with me. When did we fall out of love with each other?
胜在真实?那么也败在真实,这么真实的男人我看看身边的随便一个中年男就好了,何必看电影找罪受……
「此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听着,感受着我自己的内在生命。」
真的太感同身受了,看着昔日穿一条裤子的好朋友渐渐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人的现状是他人饭桌上的谈资,自己过得开心就好,何必羡慕别人
珍惜拥有的
爱奇艺叫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This is just awkward,
2018-4-28 莫斯科回香港的俄航上。真的很喜欢本斯蒂勒,大概是从拜见岳父大人的时候喜欢上他的,虽然是喜剧演员,应该说正因为是喜剧演员身上才有吸引我的那种有点寂寞的感觉,就像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周星驰。很喜欢这个电影,结局也很棒。
应该很能挠到城市中产中年男心中痒处。姿态拿得不错的小巧Dramedy
日记之《男人,你的名字叫虚荣》,人到中年没自我,向外求也为时已晚。年轻可以端着虚荣心讲热血和良心,真能按着头做事也加分。怕就怕演戏演到中年,光环散尽,只剩疯狂右转开倒车。所谓love,loyal and free,可不就是戒定慧吗,我们凡人,到哪都是画地为牢,导演也不用派儿子来冒充导师假装通透了。骗得过观众,骗不过自己。成功学和焦虑学,一对孪生兄弟,狐狸很会抓痛处,但艺术手法并不高明。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