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叙事又来了,开头这段“检查”的话明显就是模仿《猜火车》“选择生活”的经典台词。
谁会打星际呀,偌大的网大没大会打吗?
(我听到好像说“莫大”,字幕是“偌大”,但无论莫大还是偌大,现实中有说这么说话?
TMD难道不应该说“TMD那么大的网吧就没人会打?
”?
) 段子喜剧都过时了,居然给老纸看到了一部“青春片”的段子“喜剧”。
各种烂梗毫无逻辑情理地硬串在一起,这破剧本是找几个段子手花两晚上上凑出来的吧?
一堆人物,玩群戏呢,连一个人物都拍不好,还玩群戏!
小样!
男女玩斗脱衣服,男的居然吓得跳窗而逃,MD,装什么纯情小黄瓜?
不应该是他直接扑上去把女的给睡服了吗?
看不下去!
很多人都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十八岁是不是有点太早,二十岁差不多,刚刚好。
导演刘畅的《二十岁》来自韩国李炳宪那部现象级电影《二十》,故事讲述的同样是三个踏入二十岁男生面对全新的人生、爱情、友情所经历的成长故事。
而对于以上种种,《二十岁》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影片开始那段动画写意,绑定当下,述说当下年轻人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自我的感知,三个男孩三种家庭三种行为方式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为每个人的行为基调找到最原始的出处——每个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每个人的人生却充满巨大未知。
影片中的故事,对青春的定义是虚无的狂欢,以及一场盛大的对抗赛,至少在开始时有如此感受,毕业典礼是一场狂欢,但身披红花考上大学的学生与胸戴白花落榜复读的学生就必须打一架才能从此各走各路;而大学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表演是一场狂欢,而表演仰卧起坐则成了对抗;逼着儿子学习然后各种财力物力支持是一个老爸的狂欢,但富二代找了个替身最后却要和替身争宠无疑是另一场关于父爱的对抗;打游戏是狂欢,打游戏比赛则是对抗……
但如此宏大的青春命题并不足以证明青春与成长,而真正可以作为证据佐证的,是莫名其妙又无法释怀的对异性的渴望、追求以及失落,他们在这件事儿里狂欢着,永远坚硬,永远冲动,尽管最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而又恰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才构成了成长的基因。
影片以二十岁为时间节点,三个从此踏上不同人生道路的男生决定在二十岁这一年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影片却用了三场看似浪漫却又走向不明的“爱情”试图为三个人轰然而至的二十岁以及酒醉之后的决心来改变一下思路。
于是,大学生林一木(叶子诚饰)的人生大事就变成了维护暗恋校花学姐(于文文饰)的名誉战争,当他再次站在讲台的课桌上,对所有同学说,你们要是不删了刚才的视频,谁都不能出去;而富二代刘达(屈楚萧饰)跟小演员“因戏生情”则成为他二十岁的大事,楼下的嘶喊,雨中的等待,浴缸里的温存,对于二十岁来说,确实猛烈了一些;因而技术宅符号(孔垂楠饰)的爱情相对而言更寻常一些,只是摊上一个“不正常”的母亲,他的路走的就比寻常人更不正常一些。
而且,至少三场“床戏”让影片更“成人”一些,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被包装过的初男性喜剧,叶子诚和于文文在一派粉色的旅馆房间里,度过了二十岁最绮丽的一个夜晚吧,毕竟,被动的“发乎情止乎礼”才是性喜剧最大的魅力。
屈楚萧一人承包了两场“床戏”,第一次是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他在两人一通“脱衣大赛”之后落荒而逃,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但又在和小演员的爱情里沉溺,显示出大男生的情感是如此的单纯而又脆弱——“初男破处,迈向成人”,是二十岁最大的愿望,但到最后发现,二十岁最大最轰轰烈烈的事情,不过就是投入的哭一场然后忘记罢了,其他的,真是想多了。
最近我总问身边的朋友,“你们二十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想什么?
”因为看了一部刘畅导演的电影《二十岁》。
我发现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样,没有什么记忆点。
二十岁,在大学里的那段日子,好像是我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没有高考的压力,思想独立,钱还不用独立(因为花费还是父母给),这么想来,二十岁,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那时候对爱情的看法是,“下一个还能更好”,所以失去了也不会懂得可惜。
当有人跟你说“珍惜”二字,我想很多二十岁的人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又来了,道理一堆”,根本听不进去。
因为在那段幸福的时光里,我们根本不知道,“珍惜”这两个字的意义。
而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要成为怎么的一个人,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那时候唯一可能有感知的,是要追求一种“自由”,我行我素的“自我”,模糊的觉得,我肯定不会像你们这样活着,向他人、社会、生存所妥协。
2008年大学毕业,跟男朋友一起来了北京,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漂”。
第一份工作是每月1800块钱,每天需要从北京西站附近坐到上地去上班,车程单程是大约2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是大约4个小时。
有的时候回家,看到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才会想起,“哦,今天,又是一个不知道怎么上车怎么下车的一天。
”北京早高峰晚高峰,很多人都经历过它的可怕,而且现在还在经历着。
那会儿男朋友问我,“你觉得我们会在北京有一个家吗?
”我和他在天宁寺桥边的烧烤摊上吃着烤串,我看着卖烧烤的师傅熟练的在翻着他手中的羊肉串,漫不经心的说:“亲爱的,我们现实点吧。
”一年后,男朋友提出要结婚,结完婚后投奔他爸妈一起去国外做点小买卖,我跟他说,“你先去吧,我还不想结婚,因为我还没找到我自己。
”是啊,一个月1800块薪水,我都不知道我来到这个世上,上了大学,来到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的北京,即使这样,我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我就只能是这样了,我如何做一个妻子,甚至马上要准备成为一个妈妈呢?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二十岁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
可在过了二十岁校园的舒适区,进入社会以后,我开始跟这个哲学命题较上了劲。
分手后的一年,收到前男友的短信,“我要结婚了,你来参加吗?
”那时候的我,工资3500,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在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我正好从公司加班出来,看到高楼大厦的灯火,我突然想起了前男友问我的那个问题,“你觉得,我们会在北京有一个家吗?
”在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再回到我们曾经一起住过的小区,再去那个桥下吃一吃烤串。
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想找到自己,也是挺傻B的”。
再后来当然没有很狗血的去抢婚的剧情发生,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说的台词一样,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是死不了人的,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2012年,我开始了自己创业,是老板,也是员工。
感觉一个人的潜能是可以无限被激发的,1个人能干10个人的事情,只是代价是每天只睡4个小时。
QQ上的朋友一下子暴增到了500人以上,感觉见谁一面以后,都是我的朋友。
在我拼命想要找到自我价值的这一年,我人生中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朋友突然意外过世了。
在我创业初期,这个朋友像是我的一个树洞。
我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死亡原来离我们那么近,即使我们还很年轻。
在他的葬礼上,零星的几个朋友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他躺在那,我都没勇气上前看最后一眼。
整整一年,我都没敢关灯睡觉。
我不知道,如果有另一个世界,他看着这场冷清的葬礼,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天桥的阶梯上看星星,他说这个世界太不可爱了,我们都在经历逐渐麻木,逐渐失去勇气。
我当时觉得,你有点偏激了。
那时候的我,整天沉浸在各种饭局里,感觉天天都有约不尽的朋友吃饭唱歌喝酒,感觉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但在我没敢关灯睡不着的日子里,我总能想起那场葬礼,如果此刻,是我躺在那,谁会是能来送我最后一程的朋友呢?
我也自认为待人算真诚,没什么架子,见人能帮则帮,也不图什么利益,但我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那个过世的朋友的“朋友”看起来并不比我少。
我开始去审视“朋友”的定义。
我取消了一些无谓的饭局,甚至有点封闭了我自己。
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会冷眼旁观的人。
2018年,我开着车去公司上班,经过“大裤衩”,10年前的大裤衩依然如旧。
街边有很多在寒风中等公交车的人,我看着他们,总会想,来京的这10年,我是如何度过的。
好像都记不起来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过世的那个朋友所说的,我们都在经历逐渐麻木。
我跟人说起我最近的一个经历,我说我的一个甲方,他们内斗,大领导要弄走一个人,大张旗鼓的调查那个人,还借此压着供应商的钱不给。
后来就找我说,钱一定会给你,但如果想拿到钱,就让点钱。
但活已经做完了,也大半年了,有什么让钱的理由呢。
也没有理由,就是无赖呗。
临了还问我,“我们的谈话你录音没?
”我都想笑出来。
后来朋友就问我,你为什么不跟他们撕起来。
我说我又不是二十岁,我要真撕起来,对方是一个大公司,无耻的人还身居高位,你觉得即使有人会同情我,但会帮我吗?
他们不会,他们不会为了我,去得罪一个更有权势的人。
我想,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一定不知道这样去权衡,这样去选择,这样去过生活。
这些都是经历所带给我的东西,岁月并不是让我们找到自我以及接受自我的一个过程,而是我们如何去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一个过程。
那些会说,你找到了更好的自己的人,是有过经历的人;那些会说,你迷失了自己,你就应该做自己的人,是还没有过经历的人。
生活更像是一个熔炉,我们所有人都得融入,当你融入这个熔炉后,有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真怀念二十岁的时光,肆无忌惮,懵懵懂懂,那时候男朋友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在校园里穿梭,我们大声唱歌: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今天突然打开爱奇艺 居然看到了这部正在影院上映的电影 出于好奇我点了进去 …内容也就不说了 我是奔着孔垂楠去的 整体剧情是想都想到了的狗血剧情 老师和女学生搞暧昧 文弱书生出于胆小不敢表达内心世界 有钱富二代花钱找罪受最后看清世间真爱 最后被真爱打败 网瘾少年错过比赛最后明棋妙被某个冠军看好资助上大学?
好了就是想告诉你们 不用去电影院了 估计也没人看了 而且爱奇艺是免费的 谢谢
这部电影很好的反映了青春期的我们逐步变得成熟,由平庸变得开始不平凡,由青涩慢慢成长起来的故事。
二十岁的我,看到这部电影,仿佛看到了自己。
也许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过暗恋或者被暗恋的经历,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的抱着遗憾而归,有的人爱而不得,有的人匆匆远去,这正是青春年华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我相信,那些我们遗憾的东西也会是你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
当年看《天桥风云》、《爱上女主播》时,韩载锡饰演的人物总是会遇车祸死亡,让人哭的稀里哗啦;《蓝色生死恋》则把癌症治不好,讲的起起伏伏,看的柔肠寸断。
国产青春片也有三宝,堕胎,车祸,难到老。
《致青春》是这三宝的集大成者,《匆匆那年》、《小时代》系列等,则沿着这条路走到黑。
而最近看的这部《二十岁》,居然没有看到那么狗血的堕胎青春爱情,还不时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回味着当年的青春。
这着实是莫大的惊喜。
《二十岁》是根据2015年的韩国电影《二十》改编。
韩国版的《二十》是李炳宪编而优则导的作品。
当年他编剧的《阳光姐妹淘》讲述出了几个少女之间的心事、数十年的情感的变化,在韩国本土还打败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等,这片也被陆续翻拍。
《二十》则延续了这种少男/少女心事的叙事风格,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出乎意料的很好看呀,同样是青春片,为什么看着这么乐呢,哈哈哈!
没有怀孕、堕胎、车祸等等,也可以是精彩的青春。
这才是我想看的青春啊,会迷茫,会无助,会犯错,会受伤,可还是神采飞扬的青春啊!
哪有那么多要死要活的!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比友谊更珍贵的情,跌倒了爬起来就可以重新来过,磕磕绊绊打打闹闹哭哭笑笑敢爱敢恨就是青春啊!
”中国版的《二十岁》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本土化、接地气的改编。
比如时代的背景放在了2017年,而孔垂楠饰演的小青年符号则是一个电竞玩家,他凭借着自己在电竞方面的兴趣爱好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尊重。
这点不仅是不同于原作里的生活背景相似而平凡的人物设定,也贴近于崛起的电竞业。
而且,影片几乎是完全摒弃了国产青春片屡见不鲜的“三宝”,讲述更为接近于平常人所经历、所感受的青春成长,或者忧伤,或者平淡,或者带有些许的遗憾,但也会有那么一些挥之不去的记忆,铭刻在记忆的深处。
于是,生性腼腆的男主人公林一木,在二十岁的考上大学前,想着进入大学后一切都会很不同,可以放下学业,好好的谈一场恋爱。
但尽管他确实遇到了他的女神,但对方似乎已经心有所属,他会在女神不开心时陪着她喝酒消愁,也会记得她不经意说过的话然后去做,弄伤了自己,甚至在喝醉之后带着女神在宾馆休息时,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让女神开心起来……而直至2017年成为了往事,直至女神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他却依然没有鼓足勇气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意。
如果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时,或许林一木会在某个时刻向女神说出了那三个字,但毕竟已经是二十岁,不再是十七岁的激情热血,爱一个人就要说出来,而是也会察言观色体会对方的情愫,也学会了以更沉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所经历过的青春、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心事呢?
相信这一段故事会让很多人觉得共鸣。
而林一木的两个好友,也经历着成长的蜕变与阵痛,如符号,单亲家庭长大,玩游戏认识的朋友,则又因病过世,生老病死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身边。
符号几乎是直至对方告别了这个世界后才知道她的名字,两人因为游戏而结缘,短短的几场对手戏,带有古龙小说式的高手惺惺相惜的意味,相识于江湖,相忘于江湖。
这何尝不也是现实的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缩影呢?!
可喜的是,就如这段符号的情感故事,《二十岁》并没有过度的渲染这种悲伤或阵痛,而是作为成长的一部分融入到了生活之中。
比如在课堂上的那一场戏,可能换一个国产青春片导演来执导的话,会用很多笔墨刻画四个人的冲突下的矛盾张力,但在这片里却是很克制,几乎没有几句台词,更加没有激昂的背景音乐,而几乎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爆发出来,但又很快随着人物的离开教室,淡化了戏剧化冲突。
这点也得益于幕后导演刘畅的较为平静、克制的表达方式。
两年前的网剧《最好的我们》,便是由刘畅导演、刘昊然主演,根据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得到了不少观众,甚至是小说粉丝的认同。
就如一位网友所说,“八月长安在书里,寥寥几句写出了同桌余淮一次口误引起的震荡。
没错,没有群架没有堕胎,我们青春里的兵荒马乱,原本就因为这样细微的小事而发生。
懵懂到第一次发觉,面红耳赤是不是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天真到相信年少时倾心喜欢的人,注定在一起。
”《二十岁》延续了《最好的我们》的这种风格特色。
在刘畅的处理下,二十岁的青春,正是从少年跨入青年的过渡时,学业、爱情、事业、友情等,可能会不期而至,也可能是伴随着欢笑或者泪水,但没有兵荒马乱的堕胎治不好,没有那么多的生离死别,有的,则是我们也曾在青春时所经历所感受的喜怒哀乐。
而且,影片也不像很多青春片般是从“后来的我们”回头看青春时代的成长蜕变,毕竟在回忆里会不经意间融入更多的想象或美化,融入所谓的情怀;影片以一种正值当下“最好的我们”的方式,展示这段无悔的历程。
就如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所说的,“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的那轮静静的满月。
”
讲述的是三个踏入二十岁男生面对全新的人生、爱情、友情所经历的成长故事。
三个男孩三种家庭三种行为方式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为每个人的行为基调找到最原始的出处——每个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每个人的人生却充满巨大未知。
刘达、林一木和符号是高中死党,随着高考结束和象征人生转折的二十岁的到来,来自生活、爱情以至事业的种种挑战随之而来。
毕业典礼是一场狂欢,但身披红花考上大学的学生与胸戴白花落榜复读的学生就必须打一架才能从此各走各路;而大学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表演是一场狂欢,而表演仰卧起坐则成了对抗;逼着儿子学习然后各种财力物力支持是一个老爸的狂欢,但富二代找了个替身最后却要和替身争宠无疑是另一场关于父爱的对抗;打游戏是狂欢,打游戏比赛则是对抗……
林一凡是三人中最平凡的一个,但也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
对暗恋学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想谈一场恋爱的人生大事就变成了维护暗恋校花学姐的名誉战争, 暗恋的女生最后因为和老师的恋情曝光,也退学离开了
富二代刘达跟小演员“因戏生情”则成为他二十岁的大事,楼下的嘶喊,雨中的等待,浴缸里的温存, 可惜,两个有不同追求的人,哪怕再相爱,终究还是会渐行渐远
因而技术宅符号的爱情相对而言更寻常一些 ,为了电竞梦想拼命打游戏,但最后还是没能赶上比赛
初尝爱情之果的美好、女神般的完美学姐、通宵打游戏的激情,暗恋、初恋、懵懂、疯狂、冲动、犯错、思考、选择……就是我们共同的二十岁状态。
看多了所谓的"青春"电影,什么车祸、绝症、堕胎、自杀……让人心悸、心惊,甚至恍惚中都忘了自己的青春,当年是什么颜色了。
直到看到由刘畅执导,于文文、屈楚萧、孔垂楠、叶子诚等主演的青春喜剧电影《二十岁》,才发现,曾经那虽有迷茫,却会不顾一切的过往回忆,就这么带着些许的酸楚和痛感,如此清晰的又复刻在脑海。
《二十岁》是一部很别致的影片,故事讲述了三个将满二十岁的大男生刘达、林一木和符号的成长经历。
众所周知,二十岁,正是人生之中的第一个分水岭,随着高考的结束,有的人会顺利升入大学,有的人可能要开始复读,更有的人,也许就此告别求学生涯,或进入职高,或直接走向社会。
二十岁,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成熟,更是社会角色的蜕变。
因此,电影《二十岁》也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几位大男孩在成长中,用稚嫩的双眼看世界,用柔弱的躯体适应新的生存的故事。
影片为我们聚焦了几位男生女生,也确实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千千万万成长中的一代的身影,毕竟他们都是有着代表性、符号化存在意义的。
比如,有点叛逆,总为爱疯狂的富二代刘达;比如,深陷电竞梦想不能自拔的符号;比如,看似木讷实则聪明的清纯学弟林一木等等。
二十岁,是他们的成年礼,也是考验他们之间的友情、他们各自的爱情的关键时刻。
影片相当写实的为我们展现了这群男孩的生活与态度,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甚至,还有他们的"破处"之旅等等,带着许多的戏谑与喜感,与之前很多贩卖旧情怀的"有套路"青春片相比,《二十岁》似乎自带反骨。
《二十岁》顾名思义,那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谁都曾有过二十岁,当我们如今再回望自己的二十岁之时,总能发现,任谁的二十岁,都有着无限的律动,都有着喷薄的热情,以及如影随形的慌乱与彷徨。
因此,当片中的三个大男孩,在楼顶上大声"吵吵",让楼下的过客以为他们是要跳楼的时候,岂不知,那是他们在放逐于自己的未来天空。
因此,在《二十岁》的片尾,当他们互相问到"有没有想揍的人?
"之后,奋力向前方跑去揍自己的时候,我们便知道,青春就是一个发现自我,接受自我的过程。
我们总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
话虽如此,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代代人之间,还是有歧视链的:一代人看不起下一代人,觉得后来者不够稳重、不够踏实、难以托付,但事实却在不断的验证着,未来的新一代,总有他们的担当,总能闪耀着无比的自信与坚强,总有上一代人所无法企及的能力与热量。
在看《二十岁》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片中的年轻人们,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看似不计后果,但这也正是他们能够挣脱一切束缚,开启更加自由的未来的原因,不用担心他们,他们自会在跌跌撞撞中,变得更加洒脱,变得无比坚强。
海报中的文案是"青春无畏",但电影表述的,其实是"无为"。
可能乱七八糟,可能是个泥潭,想的都没实现,做的全都白瞎,可青春,还是挺好的,尽管会犯错,但有足够的时间走回去。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慌张,谁的青春不青涩,谁的青春不像这般美好又羞涩。
谁的青春不恋爱,谁的恋爱不失恋,反反复复,失去得到,都是青春的经历。
哭过,笑过,傻过,才叫青春,才叫二十岁!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轰轰烈烈,这种细水长流的情节,才能让人感到感动,一切都是清淡又美好的。
看过以后,不禁想到自己的青春,忍不住去刷几个韩剧了。
当然也有欠妥不考究的情节,全当插曲看就好啦。
影片讲述了三个即将满20岁的男孩刘达、林一木和符号,在高考结束后的这一年里,面对生活、爱情和事业的种种挑战,经历的迷茫与成长。
影片以高中毕业典礼为开场,三个主角分别设定了自己的目标:林一木希望向暗恋的学姐表白,符号梦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刘达则发誓要追到心仪的女明星。
电影通过三个男孩的故事,展现了二十岁这个“当不当正不正”的年龄段的青春状态,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迷茫和挣扎。
影片最终通过三个男孩的成长经历,传递出青春的迷茫与无悔,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接受。
人物塑造刘达:由屈楚萧饰演,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叛逆且追求爱情,他的故事展现了年轻人在爱情面前的勇敢与冲动。
林一木:由叶子诚饰演,性格中庸,代表了许多普通人在青春时期的迷茫与成长。
符号:由孔垂楠饰演,是一个电竞少年,他的故事体现了年轻人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影片风格与表现手法影片采用了“3+1式”的分段叙事结构,三条主线相互交错,最终汇聚在一起。
导演刘畅通过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展现了真实的青春状态,避免了传统青春片中常见的“疼痛青春”套路。
影片中还融入了电竞、明星梦等时尚元素,使故事更具时代感。
观影感受与社会价值影片虽然在剧情上略显老套,但仍然有不少观众认为其真实地反映了青春的迷茫与成长。
它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化的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细节,唤起观众对青春的共鸣。
影片的结尾,三个男孩在楼顶上的呐喊和奔跑,象征着青春的无畏与勇敢,也让观众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挺好玩的 看个青春
能坑一个是一个
电影是真的捞,您知道和那些年差距多大吗,就这导演功底还多个故事一起来。
东一棍子西一棒,边玩手机边放完全片,然后并不知道讲了个啥
难道是更年期的导演和编剧拍的青春片吗?
虽然评分不高,但我觉得不错,有乐趣,有成长
吻戏这件事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屈楚萧“我可以”这三个字我已经说累了嘤嘤嘤嘤嘤😍😍😍
青春不遗憾。
其实没有那么差,就还行吧。#华语青春片爱好者
这片简直让我回想起了几年前赵奕欢主演的《青春期》系列,原版《二十》主题不是丧青春吗,不是讲年轻人的百无聊赖与迷茫吗?中国版的调子怎么整个反了过来,几个人热热闹闹地谈恋爱、打群架、演电影、进派出所、喝酒聚会美滋滋,最后还跟我说“我们的青春既没有车祸也没有堕胎,我想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我们这样的吧”???谁的青春有你们这么丰富多彩啊?!
我友知道我爱屈楚萧,特意请我看,哈皮!但是剧情太儿戏咯,没我想象的好,甚至可以说差很多。但是至少留下了我家大萧的青葱面庞,呜呜。还是值得哒,加一颗星。
因为钟大哥,所以多给两星半
网大
师姐这个角色真的绝了
本来挺喜欢这题材的
20岁就是撩妹,打游戏,不做别的吗
本来是来看于文文的。青春嘛,就是用来挥霍的。刘达和林一木放弃了自己的世界,去寻找爱情。而只有林妹是放弃了自己的世界,去寻找符号的。爱情,同一个世界才重要。
一星给屈楚萧吧
还行吧。也不至于那么烂吧。就青春期的故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