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分四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立意是可以的。
男主有隐患而自卑且无法正常男女生活,女主有童年阴影而害怕有男女x生活。
男主在女主身上看到了天真烂漫自由,女主在男主身上感到温暖,家的感觉,父亲哥哥的角色。
有点互相救赎的意思。
但剧情确实拖沓,很想女主勇敢表达,公布全世界男主不是变态。
但一直没有,悲抑无可发泄。
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是,大众社会主流偏见很难打破,而且男女主宁愿被误会也不愿意说出真相。
因为一旦真相,隐患缺陷也将公诸于世。
男女主各有硬伤。
也可能是这部份同样经历的人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吧
由于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仅就电影写了观后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关于【无性】的展现,两个边缘人物在不被理解和接受的世界里努力找到对方,也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的故事。
小时候被欺负过的更纱,长大后依然在频繁做着同样的噩梦,不断在哭泣中醒来。
面对男朋友的亲热,她每次都特别反感,无法投入。
为什么小时候她说不出口被欺负的事,好替佐伯文解释?
因为潜意识里,她知道这是羞耻的,是不正常的。
长大后,她又为什么不拒绝男友?
因为她觉得交往就必须要做“那种事”,她没有权利说不,她也不期待对方会理解。
更纱被【性】伤害,困扰,勉强,无法得到解脱。
使她无法融入正常社会的,还有伴随她的传闻和揣测。
那些人不相信她小时候没被佐伯文伤害过,却不知道真正伤害她的是什么。
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她做自己的世界,一个理解她,不会以世俗理念约束她、要求她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那个人就是文。
小时候,她逃向了他,长大后,她又一次逃向了他。
更纱对【性】,是后天的排斥,佐伯文则是天生的缺失。
因为身体的不健全,妈妈以异样的眼光看他,那眼神给了他很深的伤害。
文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他很自卑,但又无法排解这种痛苦。
于是他宁可被公开为ltp,背上世俗的憎恶,用全世界的唾弃来掩藏真正的秘密。
反正自己是不正常的,是无法正常的,是不是ltp都无所谓。
反正自己也不会真的对小孩做什么,因为自己X无能,因为自己根本不算是个成年人。
——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也是一种自虐。
但同时,文又不肯放弃希望。
他把更纱带回家,让她在自己身边做一个快乐的女孩。
他成年后隐瞒真相和女友交往,默默尝试着和她亲热。
求生的意志和消极的自嫌拉扯着,把他拉扯成木头般的僵态,如同痛苦到麻木的行尸走肉。
他需要的是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一个不介意自己的不正常,能够包容和宽恕他的人。
那个人就是更纱。
小时候,他向她求救。
长大后,他又一次向她求救。
看完影片后,我并不觉得两人之间算是“爱情”。
在结尾并排躺下的镜头里,更纱也只是牵起他的手,传递一点温度。
两个人没有亲吻,没有亲热,甚至眼神里没有动物般本能的渴望。
他们“在一起”,是一种只有彼此才能成全的相依为命。
这个世界的种种准则在他们身上都不适用,而正如更纱说的,一个人活着又太难了。
他们只有彼此,也只能在对方身边才感受得到安定。
有两段情节很有意思,而且是呼应的:更纱在阳台上背对着文说,如果我能变回孩子就好了,如果我能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还有最后文脱掉衣服后说,就连更纱都长大了,我唯独不想让你知道这件事。
在这两段里,更纱以为文是个真正的ltp,而文以为更纱会嫌弃畸形的自己——这两个人,都默认对方还是会产生“正常的”yu望,都很难过自己满足不了对方的需求。
结果到头来,他们并没有让对方失望。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抛开了性。
没有性,一切就变得简单,变得纯粹,变得可以维持他们继续相伴流浪的生活。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但它并不是生理的,而是精神上。
可能是这样的关系太独特,而要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诠释出来又太吃力,影片自知达不到小说的高度,所以在一些情节上刻意模糊了边界感,以此来逃过变成纯纯替ltp背书的问题电影的劫难。
比如文给更纱擦番茄酱,这段戏被插在他向更纱坦白的后面。
于是,原本“真相大白”的时刻,又因为擦番茄酱的情节被瞬间拉回了灰色地带,让观众在不适的同时发出疑问:他真的不算ltp吗?
是不是只有发生了关系才算you拐?
产生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立场也回到了世俗的角度,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本质感觉不安。
而这种不安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思维和环境都是正常的,远远没有他们两个那么极端。
换句话说,我觉得电影虽然展现了更纱和文的故事,但并没有以特别积极的态度争取观众的同情,反而是带着一点“你自己判断吧”的疏离。
就像松坂桃李的造型并不美形,广濑丝丝的表演也很克制,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很深,但鲜有共鸣,可以理解,但并不百分百的明白。
这种我和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两个显得更加的孤单,也更加的需要对方的存在。
其实我一度以为他们两个最终会携手跳湖,一起离开无法包容他们的世界,甚至我都做好了为BE流泪的准备。
结果电影很温柔地允许他们继续流浪下去,这点出乎我的意料。
转念一想,如果真的BE了,反倒落入殉情的俗套。
正因为两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所以他们并没有给彼此情感上带来伤害,可以互相支持着走下去吧。
至于电影的拍摄,无论是基调还是风格,算是李相日的类型片,吃他这一套的(比如我)看多久都不嫌长,而且没看过原著所以反而对故事的发展很期待,看的很沉浸。
演员方面,松坂桃李演得挺好,造型也丑得刚好。
这个角色太帅了反而会让人不舒服,减弱沉重感。
广濑丝丝演得很认真,很用力,看得出来李相日是真的很喜欢她,给的镜头都又长又慢,但子役的表现实在太突出了,反而衬托得她有些闷。
另外,我一直看到亮颓废的镜头才意识过来,这是横滨流星……帅哥为了蹭大导的戏怎么如此豁得出去,听说还掉粉了,帅哥,你对演戏是真的热爱吧,我只能这么解释了。
哦对,还有打酱油的多部,这么小这么平的角色你也要演,你也是来蹭的吧!
原来李相日这么抢手的嘛??
那就期待李相日下一部模式化影片吧。
真是可笑,可笑的影评区。
没有性能力就是无性恋?
拒绝和对象进行性行为就是无性恋?
两个无性恋之间跨越15年的爱恋?
哈哈哈,真就学会了一个词,之后拼了命的瞎用,气笑了。
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如果你不喜欢,也没关系。
但如果你和电影中那些让阿文处于同等境遇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妄加评论,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乌合之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不曾自觉自己作为乌合之众的言论有多么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得不出来说两句话,尽可能给你一个能理解这部电影核心的视角。
下次请你发言前,先把自己放到你评论的人的境遇中,你再说话也不迟。
抛开所谓“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从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的角度切入。
你能做到顶着社会性死亡的压力去这样做吗?
//我看没可能,除非你有所图,对吧?
所以谁才是变态?
你,对不对?
那你凭什么说阿文是呢?
所以这是源自于我最大恶意的揣测。
像你这样的乌合之众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阿文做到了。
又请问这和那些概念(“变态”,“爱情”,“无性或者有性”)有什么关系吗?
阿文不仅做到了一次,还做到了第二次。
这是这部电影,这个故事的精髓。
可惜啊,这么多瞎子,愣是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阿文可以,但是你们就不行呢?
你和阿文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不就是你是个乌合之众嘛,你这么了不起,啥都做不到,就只敢乱用你所谓的“无性恋”?哦,你不是无性恋,你厉害,你NB呗?
那我告诉你区别,你还不是个人,但阿文是的。
你可能觉得我在骂人,确实也是,毕竟能骂醒的,也不多。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他人与自己的本质上的关联,就一定不会在那种时刻去在意所谓社会压力,舆论谴责,道德威慑,而是把那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你呢?
无性恋,哈哈哈哈哈,我咋说你好呢?
真是没话说。
将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这件原本泾渭分明的事情加上一种定语,给参与这件事情的人给予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一定是一般人不具备的,一定是一般人没法经历的。
因此,当我们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这件原本简单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不简单。
甚至会引发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
没人回答得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流浪之月》就是将一件简单的事情讲述地复杂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一个离家的小女孩,因为天雨被一个成年男子领回了家里。
于是,小女孩便在这个成年男子家中长住了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吧?
没错,够简单,也很明白。
然而慢慢地,这件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
成年男子很是孤僻,因为孤僻,所以没有朋友,他一方面将小女孩领回了家里,另一方面又将小女孩当作了自己的唯一朋友。
这个时候为止,这个故事依旧是简单的。
接下来就不简单了。
小女孩并没有觉得自己被一个陌生人领回家是一种可怕的事情,恰恰相反,只要是自己不回家,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小女孩的这个念头给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面纱,抽丝剥茧之后,原来小女孩在家中遭受到了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是一种阴影,以至于面对着陌生人所产生的某种朦胧的好感都能胜过家的温馨,故事一下子就复杂多了。
然而现实却并不会因为故事的复杂而变得复杂。
意料之内,成年男子被警察逮捕了,逮捕的罪名很简单,恋童癖,时过境迁,当小女孩长大成人,她依旧是在心中残存着这段对于她来说“美好的记忆”,某一次的邂逅,她开始对于成年男子魂牵梦绕,任由男友也无法挽回。
嫉妒心很重的男友不惜借着之前的污点彻底的毁掉成年男子,而这也更加促成了小女孩对于成年男子的喜爱,最终,两个人住在了一起,小女孩也知道了成年男子性格孤僻的秘密,然而这个秘密的背后,还有着更深的秘密。
《流浪之月》是一部日本悬疑片,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停的反转,这种反转很大程度上使得本片在缓慢的情节推动中平添了许多趣味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炫技的事情,它没法体现一部影片该有的质量,更多的是用一种反转的方式来掩盖自身的内容的缺失。
当然,你也要承认,这种反转有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本片为了将这段简单的感情复杂化,从设计的人物来看,这是看不出来任何的蛛丝马迹的,因为本片中的几个角色各自都有着明显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本片在一般故事发展过程中是平平无奇的。
比如说几个重要的角色大都承担着工具人的作用。
女孩是一个心思缜密,且情感异常丰富的人,她对于暴力总是逆来顺受,对于未来却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幻想的越是强烈,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越是险恶,然而她却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记忆理顺,从而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
成年男子看上去是一种人畜无害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更多的是带有一点忧愁的成分在里面,对于一个犯罪分子增加了忧愁之后,我们是很难用黑白分明的界限来辨别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的。
而对于女孩的男友来说,他这个角色的存在是为了增加观众们对于成年男子犯罪行为的淡化,毕竟,女孩的男友对于女孩的暴力行径并不亚于女孩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猥亵。
而女孩的男友越是暴力,越是急躁,性格越是偏激,就越发的体现出来成年男人的优秀,因而,他的犯罪动机也就慢慢地被淡化了。
然而如果是这几个工具人,那么本片并不会有太多的精彩之处,本片之所以精彩,原因就在于这部影片将原本看似合理的情节一次次的推翻,每一次的推翻之后,我们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就会增加一种思考的余地,这些思考会影响我们对于事实的判断,这是这部悬疑电影的精彩之处,而这种精彩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谈论更多的深度,对不起,这是没有的。
以上,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化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增加“定语”,只要是能给人物角色增加的修饰性的情节多一些,观众们或者说旁观者在判断事实的时候,就会更加的疑惑,原本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去判断事实的时候,就会变得愈发的模糊,且这种模糊是持续的。
最终,当我们想要理清楚事实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更加不清楚。
模糊原本的概念之后,就会引入新的概念,如果被这种模糊影响了判断,那么当你遇到类似的且相反的角色的时候,你又该如何判断?
前面的刻板印象会不会成为左右你判断的论点,这是可怕的。
……你好,再见
电影前半部分可以打五星,但后面就出现一些迷惑情节(比如擦番茄酱那里,还有最后脱衣服那里etc. )。
本来前半部分已经让我超感动了,但最后只想打三星。
看了影评里读过原著的豆友写的评论,果然,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但不得不说李相日毕竟是李相日,运镜剪辑氛围营造包括闪回的处理确实很厉害很有感染力。
看到有人说原著小说里文和更纱并不是爱情,那这样我就放心啦!
就像我第一次看预告片的感觉一样,就是孤独的痛苦的两人相遇的故事,和爱情无关。
打算去读一下原著了。
再说一下的演员。
松坂桃李好帅好适合这种略阴郁的怀抱秘密生活的角色!
横滨流星当初敢接亮这个变态dv男角色真是有勇气啊,看完真的很想扇亮好多巴掌,怪不得他说演了这个角色Instagram掉粉三万(>_<) 更纱的子役选的也太好了,跟广濑长得好像!
演技也超棒!
广濑演的也不错,不过在我心里她还是《海街日记》里的那个小女孩😌,嘛,大家都长大了啊
从三月就开始等啊等,因为实在太喜欢原作小说了进入五月以来几乎是算着时间等买票。
预告片也看了好几遍,除开多部未华子,松坂桃李广濑铃横滨流星都很贴近我所想象的文、更纱和亮,看到电影两个多小时的时长我更是狂喜:这样享受电影的时间就更长了。
然而看完,我只能说和《怒》的一模一样,無駄に長い。
比如咖啡店楼下卖古董的房东爷爷送更纱杯子的剧情。
小说里花了大篇幅着墨于更纱和父母的相处:小更纱无拘无束的性格从何而来;以及正是因为幸福过,才能解释更纱为何从来没有怨恨过父母,也不怎么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小孩。
所以一直怀念父母的更纱在古董店看到父亲曾用过的杯子就移不开眼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也引出了对文和更纱充满善意的房东老爷爷这一角色。
而更纱将杯子拿回家后亮的反应,也暗示了亮异常的控制欲,和表面看起来圆满的同居生活暗藏的不和谐音,为后面亮的暴虐埋下了伏笔。
电影既然选择了将更纱的父母两句话带过,房东爷爷和杯子也毫无后续,那么拍这一段剧情我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更何况电影里的爷爷全程态度冷冰冰,我差点以为在强买强卖了)。
小说里更纱被家暴后跌跌撞撞跑到文的咖啡馆,看到遍体凌伤的更纱,从来冷静的文第一次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一边为更纱擦伤口,一边说出“更纱不是任何人的,是属于自己的”的重点台词。
追过来的亮在外面咣咣咣拍门,咖啡店里面文为更纱做了杯放满蜂蜜的饮品。
这是我觉得小说里最动人的一段。
导演略去不拍,而且还把这句重点台词放到小时候的更纱和文被抓的时候,文抓着更纱的手突兀地说出来,真就脱离于情境的莫名其妙。
以上的无效剧情加上人物特写的滥用,除了使选择了插叙的本片被搅得更鸡零狗碎、和让观众看清演员脸上有几颗痣几颗痘以外,再说一遍,毫无意义。
其实李相日这些槽点都还算稳定发挥预料之内,毕竟《怒》也这个尿性。
但是这片的打光师,我只能说从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到结尾我就一直想暴起往他嘴里狂灌溜溜梅灵魂三问: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
要么阴间打光衬得主角们脸色发青殡至如归。
除了大白天在室外的剧情,演员的脸我就没看清过;要么亮到几乎没有光影对比,我甚至以为在看那种打光假到失真的室内午间剧。
就当我天真地以为这片再让人失望也就这样了的时候,没想到导演还能更上一层楼:当文突然开始解衣服时我就觉得不妙:不会吧???
然后没错,导演竟然就这么做了,他真的让文在更纱面前把自己脱了个精光给更纱看自己的裸体!!!
可能李相日觉得这样才能让文的秘密显得更有冲击性、也更凸显文对更纱信赖到可以赤裸相对的地步吧。
可是抱歉这种非必要的激烈表达看得我只觉得ooc,以及想扶额的不适。
最有大病的是,电影在揭开文并不是真的恋童而是羞于说出自己发育不全的秘密,比起大人、和小孩子相处更为安心的真相之后,便紧接着穿插了一段文帮小更纱擦番茄酱,擦着擦着情不自禁抚摸了几下更纱的嘴唇的镜头。
看过小说的可能知道这时候文的内心纠葛:对文来说,从中学开始就停止发育的自己像是被世界遗忘的人,他一直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十分羞耻。
帮更纱擦番茄酱的时候,文突然破罐破摔觉得自己要是真的恋童反而内心说不定更轻松。
因为恋童就好像是自己主动选择了不溶于世界,而不像自己,是被世界抛弃了。
所以才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情摸了摸小更纱的嘴唇。
而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们,看到这段松坂桃李微张着嘴、一脸痴痴地摸小女孩的嘴唇的表情特写,会怎么去解读文的举动?
真的能相信文不是恋童癖吗???
因为实在喜欢小说,电影预告片也很还原,买票的时候我直接激情买了两场。
现在看完出来我只想说,大冤种就是我!
李相日,bicth you better have my money!!!!
另外,原作里更纱和文不是爱情不是爱情不是爱情!!!!!!
7/26追记: 看到短评好几个人看完电影都觉得文的痛苦来源于性无能、对自己dick的自卑🙃🙃李相日你看看你到底拍了个什么东西🙃🙃🙃2023/08/13追记
Again李相日你自己看看拍了个什么鬼东西。
谣言杀人,另一层面也是提醒我们保持社交的距离。
越是亲近之人越容易伤害自己,这是主观决定也是社会整体看待事物的惯性。
没有人在乎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人人急于输出观点,并且向负面评价统一。
在这层理解上,我多给这部电影一星。
明明是一场解救,度过平稳的时光。
在拯救更纱的过程中,阿文也在拯救童年的自己,在时空来回穿梭中,我们能看到阿文投注的关爱是纯粹的,不夹杂男女情绪,在少女未曾辩解的十九岁,在背负萝莉控之名后,他默默忍受了。
我不喜欢这种处理的方式,但我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世上缺少他这种角色,而更多的人愿意去理解他人做某事是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合理化了猜测,从而用自身的见解去审判现实,从而证明自身的正确,赢得社会的认可,掩饰自身的错误。
虽然这种理性人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能看到关于阿文与更纱的相处并不被社会认可,她父母的错误永远会归咎于他处,而自身永远是处于“神圣”的地位,去左右孩子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更纱所说的:“我不想回家”。
孩子们总希望快乐的,如同家养的宠物知道依赖对它友善的主人。
我总相信动物是可以明白的,正因为你释放了善意,它们才会真诚所爱,而且不需要社会他人的认可。
所谓纯粹,是否是不被舆论所左右,只存在直接联系的个体之中。
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痛痛快快依据最舒服的状态,一起生活下去。
结尾虽然合理解释了阿文不是萝莉控的原因,但是特别让观众唏嘘,甚至有种“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好了”的心理。
而本作对结局的处理,我是觉得需要扣除一分的,我更希望不是生理层面的不可能,而是通过其他逻辑去解释阿文这样的选择。
吃女主的颜,同样对这种舆论环境感到悲哀。
当更纱遇到伯文冲着桃李看的,也知道这个题材的片子只能我一个人看,所以趁着一个人,安全的看完了全片。
留了很多很多无声的眼泪,就很奇怪泪水会从眼睛里流出来,因为一开始阿文对更纱的温柔宠溺让我整个人陷入虚无,任何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的年龄段有一个哥哥给她万般疼爱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这世间真的会有一个陌生男子会如此这般无条件的对一个女孩子这么好吗,看到这里也想到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很多类似情节,现实里很多人从来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这样的爱应该由父母给孩子,但是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宠溺和爱,就算有,很多也都是有条件的,所以想到这些,看到桃李温柔的脸那宠溺的笑,就是忍不住的哭。
然而,随着片子的往下发展,我才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肤浅了。
更纱的心带着伤,伯文的身带着伤,他们都各自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两个在世人眼里应该破碎的人因为相遇而互相救赎,原本以为纱和文在一起被宠着惯着简直太快乐了,不曾想文也因为纱的到来变得快乐起来,有一天更纱说,她应该回去了,他温柔地对更纱说,你有绝对的自由,你想回去就回去想留下来就留下来。
这里,又是眼泪哗哗掉,关键还是我的桃李演的文,他的温柔话语字字戳在我心上,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不管开始哪一种关系之后就会失去的东西。
和文在一起,更纱拥有了太多太多,还有自由,所有在家里不被允许做的事在文这里什么都可以,比如晚饭就吃冰淇淋。
所以不管对更纱还是文,只要在一起,就是在一起就好。
但回到电影,那些世俗里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他们生活里的美好的,大家都带着那种世俗眼光,对他们的关系自以为是的恶意揣测,又自以为是的对更纱释放各种善意,这就显得很真实又极为糟糕。
从小到大能健康成长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是不会理解那些在不幸福的地方长大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带着不能见人的伤疤的,所以不要抓着别人的伤疤不放,以为你问别人的伤好了没疼不疼,是你的关心,别人不需要这种善意的问候,别人的伤也不一定是你以为的伤疤,也有可能是幸福的烙印。
更纱和很多关心她的人说其实我挺好的真的没有那么可怜。
但其他人是不会听的,甚至嘲笑她觉得她在逞强,这就非常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人是听不进去他们不能接受的事实的。
很喜欢结尾,更纱和伯文重遇,谜底揭开两人得到真正的救赎,他们决定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在一起生活。
PS:他们重遇后一起在公园湖里踩船,在船上说话那一段,真好。
之前听过这样一则案件,日本有一宅男,诱拐了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将其关在自己家二楼房间里,达十年之久。
要不是他经常虐待母亲,有福利人员上门监测,根本发现不了失踪女孩。
此案简直骇人听闻,可以说,一个女孩正常的童年和青春都被毁了。
她被发现的时候营养不良,仅有36公斤,衣不蔽体,精神失常。
这十年里她遭到侵犯、殴打,精神折磨,被像畜牲一样对待。
犯罪者简直就是,恶魔!
好,在这些案件的铺垫下,我们一起来看这部电影:《流浪之月》“月亮”是什么?
在黑暗当中发散光亮,但其实,它本身不会发光。
电影的内容分成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两部分。
2007年,9岁的小学生更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失踪,两个月后,她被发现和一个叫佐伯文的19岁大学生在一起。
小女孩获救,而这个大学生被判入感化院。
15年后,这个“恋童癖”诱拐儿童的案件仍然经常被拿出来在茶余饭后议论。
更纱已经长大,她在一个餐厅工作,也有一个即将结婚的男朋友。
看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所有恋童癖、诱拐犯都该被阉割!
小姑娘还是坚强的长大了,不容易。
更纱的男朋友太好了,给予了她正常的人生。
…是啊,真相是什么呢?
新闻报道的就是真相,Jc官宣的就是真相,我认为的就是真相。
有一次,更纱和同事到一个新开的咖啡馆里,她从声音一下就认出了咖啡馆的老板就是曾经一起相处了两个月的那个人。
于是,渐渐的,每天下班后,她不再紧赶慢赶地回家给男友做饭了,而是带着本书来到这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静静地坐着。
她是怎么了?
想报仇吗?
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男友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于是打电话到她工作的餐厅确认,甚至跟踪她来到了这间咖啡馆。
接着一则“十五年前的恋童癖绑架犯在开咖啡馆”的图文消息被放上网络。
更纱震惊了!
她气到发抖!
因为,她太害怕有人去伤害咖啡馆里的这个人了。
佐伯文,曾经是她的月亮,在黑暗中给予了她光亮。
9岁的更纱根本不愿意回家,尽管雨瓢泼而下,可她依然坐在公园里。
听着秋千链条“gigi古古”的喑哑叹息,看着手中的书被雨滴一点一点侵蚀。
她哪里来的家?
父亲因病而死,母亲和新的男人出走,她被丢在亲戚那,而表哥每天晚上会潜入她的房间…她太恐惧了。
这时,一把伞横在了她的头顶,帮她挡住了那些寒雨。
她跟着伞的主人回了家,睡了一个长长的觉,她好久没有睡的那么安心了。
睡醒以后,她又成了之前的那个活泼快乐的自己。
她希望自己能永远住在这里,吃着冰激凌、披萨,看着动画片,有人听她说话,没有人让她害怕。
我发现导演很喜欢拍清晨的窗帘,屋外凉爽的微风拂来,窗帘的最下角被一点点吹荡,阳光乘机从缝隙里跑进来,洒到屋里睡觉的人的脸上。
舒服,温柔,美好。
被警察找到的那一天,他带着她在河边游水,自由自在。
后来,她喊他快跑,可他却握紧了她的手。
从此,就是靠着这次握手的力量,她渐渐长大。
被表哥侵犯的那个秘密,她终究无法说出口,她选择了沉默,对他无限歉疚。
十五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她依然感受到了久违的“岁月静好”,也终于放下心来——他似乎过得很好。
可是,旧事重提,会让他遭受再一次的误解和伤害。
始作俑者是她的男友,那个“可怜”她,给她一个家,每天需要她做饭的人。
所以说,还是因为她,因为她,他又一次倒霉了。
和男友起了争执,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她本能地奔向他。
她请求他的原谅,换来的是他又一次的包容。
十五年前的那个少年此刻还是很清瘦,不爱说话,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他温柔地摸着她的头说:“你可以留下。
”天哪,没有改变。
就像月光一样,清白如洗,云卷云舒下,永远存在。
而她和他说:“我是大人了,我长大了。
”她离开了家暴男友,开始一个人生活。
她把家搬到了他的隔壁,因为这里最安全。
可是好景不长,他是“萝莉控”“诱拐犯”的消息不胫而走,楼道里塞了恶意传单,他的咖啡馆门口被喷漆喷了大字。
她和他的照片被八卦媒体用稀奇古怪的标题来包装出版。
打击是毁灭性的,没人理解他,他的咖啡馆开不下去了,他的女友要和他分手,警察继续传唤他。
她呢,从被害者成为了不被理解的人,她的工作也丢了,全部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没有人在乎真相,应该是,所有人都仿佛见证了真相般给他俩判决。
她觉得又是她给他带来了致命一击!
她去忏悔,然后,她终于听他说出了他无法说出口的那个秘密。
这次,换她做他的月亮吧。
其实多年前的那个雨天,他带她回家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她早就用自己的纯真和活泼治愈过他。
他成长的如此善良,被上天捉弄,被母亲抛弃,被世界诬陷,被关押被伤害被唾弃,可依然活得那么温柔,那么温柔又沉痛。
那些不愿说出口的秘密里插了一把刀。
所以,这个世界不会理解他们了,天幕上乌云密布,一片昏暗。
但他们是彼此的月亮,月亮本来不会发光,月色皎皎,凄清而温柔。
于是天上有了光亮,有了点点星光。
他们,还可以去流浪。
不被理解,又怎样!
他曾对她说过:“不要因为他人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
听说人设魔改了,原作两人并不是相爱的关系但“我们与全世界为敌也想要待在一起”,消解了文恋童癖的嫌疑。
But单从电影来说就是先天性无能导致的“萝莉控”青年与被家人性侵离家出走少女——两个机缘巧合形成的无性恋者,相互救赎、横跨15年相恋的纯爱故事(电影中已经多次明示了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联结是爱情)。
其实这个设定在我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只有没有性作为潜在威胁的文才能让更纱有安全感,也只有未成熟的少女不会对性进行索取才能让文有安全感(这里更纱配合亮doi时英勇就义的表情,与文被多部演的小女友疯狂亲吻暗示时全身僵直的样子,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反例)。
所以他们的气场会相互吸引,天然地想要靠近,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家一样的归属感是合理的。
至于这样是否就坐实了15年前的文真的是恋童癖,那就关系到这样两个问题: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产生没有性的爱情,是可以被接受的吗?
当一个早慧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龄与一个未成熟的成年人相持平时,且他们之间不会涉及到两性生理层面的不对等,这样的爱情是合理的吗?
(刚好我的答案都是认可的,所以在这种定义下文的萝莉控我可以接受)但影片结尾15年后的文依然在为自己少了那根dick破防我就十分不理解了,是来自社会toxic masculine的洗脑和迫害深刻到过了15年还没有跟自己的身体和解,还是没想明白更纱和你之间之所以会相互喜欢正是因为你的爱不掺杂性的杂质,所以性无能是你俩能在一起的利好,而不是“天啊我不配,她怎么能接受这样残缺不堪的我呢?
”这样脱光衣服痛苦的呈现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我觉得不ooc的坦白应该是沉静的,起码不是这样给人感觉文还在为性无能耿耿于怀/对拥有性能力存在无限憧憬和向往。
Anyway感谢松阪桃李又一次阴郁地贡献了他的屁股,以及震撼的正面“露出”,虽然我那个资源糊到调亮放大眯眼都没看清啥样;横滨流星真实的家暴&床戏演出确实够掉粉,我又回忆起了看娼年时替村长粉丝共情时的心梗(虽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了);第一次看丝丝的戏,她的演技是能让我有代入感的;更纱的子役好惊喜,真的是眼睛会说话的早慧小孩,可以说她的表演充分合理化了和文之间的爱情,后生可畏
差...没看过这么差的电影
我们看到的真相是那么有限,更要珍惜当下的爱意与温度。
就……比小说更差。
2022.7.24 小女孩演得好好,需要去補下原著。2022.7.27 讀完原著,電影真的拍得爛。
是够变态的
想释放情绪或者想一个人冷静的时候,很适合看。但是,如果你觉得你还没准备好一个人静下心来,就别看。我并不觉得,哪个镜头是多余的。每个镜头的出现都有理由,它们是两个主角每天摆脱不了的梦魇,它们就是因为挥之不去,才会过了十年了还什么都没变——那么地善良、那么地无所谓、那么的痛苦。或者,在电影院看,代入感会更强。(建议别喝可乐,故事长,会上厕所…)(四位卡司演技太好了。丝丝演技越来越成熟了,感觉比姐姐要能打很多。)
看不懂思密达。。。横滨流星演的角色太典了。。。女主看到他不跑吗,有够勇的,这男的手里拿刀削苹果就该意识到他很可能捅死你诶。。。服了。。
太拖沓了,不就是两个有缺陷的人柏拉图爱一番,有必要写那么复杂吗?
设定值得四星,很当代,具体的戏可以写得更好,关于媒体的部分太过渲染刻意了
两个半小时太长了,既然没怎么交代童年,大可以缩减篇幅。不过,那种伤痛让人一生流浪的氛围感还是拍得不错。
光影镜头质感实在太好。也许去年阴差阳错错过了它,于今日才真正看完了它是一种幸运,去年的我一定不能如此刻般理解、喜爱它。想到了很多作品,小偷家族,杀手不太冷,同名同姓受害者,甚至是失明症漫记和1Q84。明明是这么伤痛深沉的故事,全片却没有几段明显的情绪宣泄,一切都是这么隐忍压抑,表面平静到可怕。也许他们的相遇从开始就是错误,可如果没有这次相遇,他们又怎么会拥有那段被需要被认可的日子,在成见堆积而成不断向下塌陷的世界里被彼此拯救。文在第二次面临社会性抹杀时依然坚定地握住了女孩的手,他依然选择了相信。可人们什么都不理解,他们只是自以为是地按照惯用方式将空洞的词汇组合错位拼贴成概念,像是在玩一场根本不对等的卑劣游戏。还好,他和她逃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一颗流浪的月亮有另一颗与之作伴。
得到救赎的时刻总会看到月光 无论是从水里仰望抑或雨天的密云缝隙 总能透出亮光指引着前方。曾以为缩在公园长椅上冒雨看书被伞温柔带走 是对更纱一次馈赠 却在看到他的伤痛残疾后幡然了解 在寻死的一刻长椅上看到了你 才是他的重生。想起那天他牵着她的手不舍得分开 真好 因为他最后 把她还给了她自己——他说 “更纱只属于更纱一个人。”从此 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浪漫流浪 只要是相爱。
运镜刻意的慢,营造出压抑无力的氛围,仿佛在水面上下反复濒临窒息,所爱的人和被爱的人跳脱世俗的规则,于是被强加世俗的惩罚,在出离抱团排异的病态环境里,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他们只担心规则被动摇,会有某种不确定的危机影响到自身,进而慌张的急切的以一副大义的伪善面孔,犯下自欺的可耻的软性谋杀罪刑——杀死一个人,不止肉体,还可以诛心——尽管有些猎奇成分,可这个故事还是能残忍到打动人。
无法理解
bilibili看了介绍 挺窒息的 互相救赎
【7.0】冷漠与偏见在保守的土壤中野蛮生长,用伪善的正义追打至无处可逃。
那就继续流浪好了
没想到演得最好的是横滨流星。看完以后只有一个感觉:这点事儿怎么就说不明白了呢?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呈现的手法和演员的演技让这个本该细腻的故事一点也引不起共情。
结果还是把松坂桃李拍成了一个恋童癖,有点失败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这狗血洒的……日剧感有点强(再剪半小时也妥妥的拍这么长干啥)。故事有点意思,从“无论如何也说不明白”到“原来是真的”,既有恋童癖又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式的)家暴、还有网暴媒体暴力,而且恋童癖的底太精彩了,打死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