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

Dalva,错爱的教育(港),爱的缺口(台),Love According to Dalva,According to Dalva

主演:塞尔达·萨姆森,亚历克西斯·曼蒂,范塔·圭拉斯,玛丽·德纳尔诺,让-路易·库洛奇,桑德利娜·布兰琪,玛雅·桑多兹,查利·德拉赫,罗曼·库斯托·哈兹,阿卜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达尔瓦》剧照

《达尔瓦》剧情介绍

达尔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逮捕。本片是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的长片处女作,她挑战了一个难度极大的道德主题,用克制清晰的镜头语言直指严肃尖锐的社会问题。摄影机紧紧跟随主角达尔瓦,记录她从被塑造的成熟女人、经过自我觉醒、慢慢学习成为一个年轻女孩的艰辛过程。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鬼圣婴蓝焰突击次元大介追债大乱斗总裁在上9:生死恋德古拉的新娘睡美人小镇惊魂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我的忧郁青春神灵之战追风少年与你共融地狱乐骗局我曾记得那男孩冲锋欢迎来北方叛逆者群花绽放,仿如修罗狂犬病直至魔女消逝神奇旅行社僵尸飞鲨上帝之手第一季川流诡婴吉咪灼眼的夏娜:恋爱温泉的校外学习大话西游:至尊宝爱尔兰式告别

《达尔瓦》长篇影评

 1 ) 恶父的空白

这样的电影对于高度道德化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佛教地区, 穆斯林国家。

但它出现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顺从影像的娓娓道来,十二岁的达尔瓦从小被恶父塑造成一个芭比娃娃。

一个小女人。

他对父亲除了特殊的爱,还有依赖。

直到结尾法庭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时,眼神中还是充满对恶父暖味的不详之兆,导演的视角是亲和的,但也是残忍的。

在她看来毁掉一个孩子的认知比毁掉一个孩子的身体更为残忍!

小演员的表演是优秀的,可惜剧中每次锐变,反复回到原点是缺少力度的。

回到故事开始一个真正的事件似乎没有完美形成那就是父亲如何把罪恶之手伸向女儿,迫使女儿变成了现在这样。

恋童癖心理怎么形成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不了解反方的世界可能也难以理解正方达尔瓦的真正受到的伤害是什么?

重大事件的遗失使我们只能通过人物来推测,虽然达尔瓦言行举止表达了一切但不彻底。

走出阴霾的事件设置也浮只于表面。

内心的困惑蜕变没有找到准确事件能得以外化来推进,使得这个电影看起来简单而无深意。

 2 ) 从《田园交响曲》到《达尔瓦》——一个女性的重生

两个都是法国人的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在单亲“父亲”塑造下的女儿与父亲相恋的故事,两个作品里的女儿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一个发生在没有保护系统的战前的法国,一个发生在有完整介入保护机制的当代法国。

两个少女选择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一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选择了继续战斗下去。

《达尔瓦》的表达更轻盈,贴近生活,聚焦于少女爱情观转变的那一段时间;《田园交响曲》更沉重,宗教的概念塑造了盲女的价值观,是少女短暂一生的故事。

《达尔瓦》从侧面谈话的只言片语中呈现了一个父亲用杜撰的价值体系塑造女儿爱情观的结果;而《田园交响曲》则是完整的直击这个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过程,如何从学习盲文,教授天文地理,聆听交响乐,到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是整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价值观是建立在宗教的价值体系以及刻意隐瞒的罪恶和死亡的概念之上。

我暗想这音乐是如此的和谐,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应该包含邪恶,也不包含犯罪,要知道邪恶、犯罪以及死亡一直是我在热特律德面前的禁忌话题,我还没有勇气向她说起这些,总之,这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皆然不同。

《达尔瓦》里面的父亲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恋童癖”的罪行;而《田园交响曲》侧重在批判神父的虚伪,即使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能时刻能感受到行为上的爱意,但是心理描写神父一直回避承认自己对盲女强烈的爱意。

父亲和母亲对达尔瓦表达赞美之情父辈对于年轻一代价值的塑造,有的塑造是无意之间的,父母之间的日常点滴相处会在细水长流间塑造年轻人自己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有的塑造则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颠覆价值观的塑造,《达尔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达尔瓦对于爱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达尔瓦与社工的对话《达尔瓦》中的少女认为只有“做爱”才能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有通过性,自己才能被肯定。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里面,她也对学校的男老师使用同样的亲密方式去获得肯定,导演非常善良,男老师坚定的推开了她,并因此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但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她陷入这种扭曲价值观下面的恶性循环,少女重获新生需要男性的帮助者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然她们会一遍遍寻找伤害她们的爸爸。

结尾法院上,达尔瓦握住母亲的手《达尔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社会保护系统之下,一个重生的少女。

少女经历了爱情观的崩溃,但是在系统、在朋友、在母亲的帮助下(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她跳出了原来加害在她身上有毒的爱情观,她自己获得了力量,甚至在法庭上勇敢直面父亲,保护脆弱的母亲。

《田园交响曲》中失明少女经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虽然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生灵万物的美好,但是她无法直视人心的丑恶,当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之后,更加无法接受作为引路人的神父的虚伪,神父勾引了她,随着信仰的愈发纯粹以及重获视力,,当双眼看到神父的妻子以及在神父教唆之下她辜负的神父大儿子亚科,她感受到自身罪孽无法洗脱,她只能选择自杀。

(和安德烈·纪德到《窄门》中女主角相似的命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一个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个批判人的虚伪。

过去不存在戒条的时候,我活了下来;其后罪恶伴随着戒条的出行重获新生,但我却死了。

橱柜里面的一竖光*《达尔瓦》的觉醒说服力比较单薄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塑不是经历几次挫折就能发生的,但是导演可能为了回避更残忍的事实而选择将镜头对准戏剧冲突不那么大的事情;《田园交响曲》里面觉醒说服力十分有力量,这是一个盲人从「看不见」到「看见」的巨大区别,这个会带来价值观全方位的冲击。

所以《达尔瓦》我打了4星,如果能看到转变过程更决定性的瞬间片子会更有力道。

 3 ) 近年很爱的一部

期待很久的一个片子!

法国女导演艾曼纽·妮可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女导演的视角充满着治愈和温柔,不是强行让你共情,而是用角色自己的叙事世界去填充这段待讲述的空白,用不同层次来展现小女孩的内心态度转变。

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

全片表达得都非常细腻,特写镜头居多,但是对于沉重的话题 来说,越细腻就越沉重。

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

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

 4 ) 如果我不怕淋雨 那是有人帮我打伞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

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

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

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

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

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

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

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

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

不见得。

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

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如果我不怕淋雨,那一定是有人为我撑伞!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5 ) 《达尔瓦》75戛纳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摘下最佳演员的影片,饰演Dalva的小演员Zelda Samson的表现非常亮眼。

影片的叙事结构可以说是看了这么多影片里最清晰的一个,非常适合拿来当教学范本,但因为如此影片很多小点没有展开讲,只为了大方向服务而缺少了一些曲折感。

我和朋友们回家的路上谈到遭遇这一切不幸的Dalva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更惨一些,也许某些看似很重要的转折点并无法像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顺利。

但也许这代表了导演的某种美好祝愿吧,毕竟不断让角色受苦而消费的影像是没有温度的。

回到影片内容上。

影片谈到的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

Dalva被生父从小灌输不正确的【爱】的观念,并控制她的穿着以及限制她与外界的接触。

于是Dalva最开始明显成熟其年龄的穿着和谈吐,以及对父亲畸形的迷恋和依赖,她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抵触的反应,她所说的每一句有关爱的诠释和理解都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爱一个人就要和他做爱”“我不是女孩,我是女人。

”“父亲和女儿之间又如何?

谁界定的标准?

我们相爱。

”)影片疯狂的开场,被带走的恋童癖父亲,尖叫反抗的Dalva以及她后续的反应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

紧接着影片继续跟着女孩绘制她的肖像画,在社会服务中心里从Dalva与其他有着不同心灵创伤的“问题儿童”间的摩擦,观众更靠近Dalva,也从只言片语中得知恋童癖父亲是如何在漫长的相处中一步步控制Dalva的手段。

(Dalva从没有自己买过衣服、常年都有发型师上门为她打理发型,Dalva非常缺乏与外界自主的交流)于是对着镜子涂抹口红的少女其实只是恋童癖父亲精心打造的玩偶。

导演处理的很好的一点在于,这些在Dalva眼里是【爱】,实际上是【恐怖控制】的行为都并非是通过审问的形式呈现的。

影片没有哪怕一分一秒对Dalva的指责或二次伤害。

于是影片的第一部分则是引起关心,并逐渐解释情况。

第二部分则进入到Dalva对环境的融入,影片的种种其他要素和次要人物开始治愈和弥补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缺少的东西:友情、群体生活和自主意识。

过渡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关键则是那些已经被扭曲而无法弥补也无法改变的东西,观念和对待爱人的错误理解。

例如:面对社会服务人员杰登,Dalva便无法向他投射除了【男女之情】【性吸引】之外的情感。

这个点埋得很早,在影片最开始杰登为了控制住失控的Dalva时,他用力按住Dalva的手臂制服她时,Dalva的停顿和眼神就已经在为他们之间越轨的情感埋线。

但这种安排并不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突出Dalva对待爱错误的、无能的、偏差的理解。

面对如此困境,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母爱。

母亲角色的重要性被凸显,她成为Dalva修复扭曲爱观念的最终答案。

于是象征友谊的外套和母亲紧握的手都陪伴着Dalva再一次面对恶魔般的恋童癖父亲。

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介绍-->弥补-->修复-->面对】的叙事线也完成。

但对比更多的现实事件,Dalva的经历绝不是个例,但很少有受害者能够顺利完成以上这条救赎的线路。

Dalva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她遇到好的社会机制下的好的教员,她遇到好的伙伴,她的母亲耐心理性且深深爱着她,她还有重新对抗过去的机会和最重要的她内心的勇气。

影片呼唤的我觉得是所有人的善意和同样经历孩子内心的那股勇气,就像Dalva躺在衣橱里那一缕阳光。

走出第一步的永远是被害者自己,而作为旁观者是否能散发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而非嘲讽和戏谑。

影片内容的话题性和社会教育意义很强,叙事线路清晰,但影像本身没有太多创新。

似乎更适合拍成电视剧集。

 6 ) 致那些无知自堕灵魂的清醒自救(含严重剧透)

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完全不知道会遭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有任何期待。

开头我云里雾里,她哐哐地砸着门,而一个叫雅克的男人被带走。

进度过半我才逐步确认这是个恋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准。

全程跟着小女孩的情绪,像她一样抽丝剥茧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讲恋童癖这个社会议题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素媛》,林奕含用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写性、谎言带来的“文学之美”和极痛的精神世界。

而《素媛》则直指恶劣的儿童性侵带来的家庭创伤。

作为女性本体很难不为之动容。

《嘉年华》稍微触及但可能由于过审问题,恋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达。

《达尔瓦》没有选择上来就告诉你这个故事,而是让你像主角一样逐渐确认,这不亚于把主角和观众的三观推倒重建。

一个从5岁就和生父朝夕相处的女孩,没有任何社会和学校的经验,到处搬家东奔西躲,一直成长到12岁。

警察将其生父带离。

素人小演员呈现了非常准确的质感,第一幕是整体人物状态是抗拒和疏离的,身体检查、去包容所和学校、买衣服,她都像一头幼兽,只想回到生父身边,不惜以绝食为代价。

而她的首次确认在于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红、发型、体态都远超同龄的成熟),而羽绒服下裹着的是情趣内衣。

她说那是他们逼我说的,我知道你不是恋童癖,我们是相爱的。

她把衣服唰地脱掉请求父亲的认可,她说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欢的样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刚来了例假。

那个中年男人对她认罪,他的父亲突然变得陌生,所谓的爱意并不存在时,她才第一次被击溃。

恋童癖能摧毁我们的是什么,是整个三观。

你可以看到她外壳下没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远大理想,只要曾经作为她全部世界的恋童癖父亲的认可。

人是可以被这样塑造的,就像狼孩。

她甚至不觉得性是痛苦的,她觉得那是美好的——这个题材这么反着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审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视觉化的。

所以导演把很多的笔墨给了过于成熟的打扮、她对与生父同龄中年辅导员的欲望和依赖,两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给了观众沉痛一击。

此刻如果是文学描写就输给了电影,你无法准确捕捉到每一处情绪的变化,还有她的自堕和羞耻。

最精准的点是前半程的自堕——无知的自堕,准确的说是她已有觉察但过去的阴影太深了,将她整个人笼罩。

而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那么单纯和天真,用她单纯来拍她的堕落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反差。

当她清醒自救的勇气出现时就格外动人。

反叛的抽烟和走路、剪头发,对侮辱她同学的痛击。

那怎么拍转变呢?

来自于身边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亲的设置也特别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个对照组)、和生父同龄甚至同样秃头的中年辅导员、以及终于见到她的妈妈,还有帮助她的善良同学。

导演最绝的是,没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难,她不哭,顶多是躲进衣柜自己消化情绪。

那怎么痛击观众呢,拍她的快乐。

解开所有的束缚,她在草坪上散着头发快乐地舞蹈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泣不成声。

因为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剥夺了。

我太喜欢勇敢的故事了!

恋童癖尺度难拿捏在,未成年人的伤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现,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受害者的痛苦。

性尤其难拍。

好的核心表达,准确地围绕核心表达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编织建立起来的故事情节。

其实就够了就够了。

表演和影像是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7 ) 《达尔瓦》:禁忌的面纱下,乏善可陈的次等之作

《达尔瓦》这部影片看似是勇敢的尝试,但落幕之后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思路新颖,手法陈腐,导演似乎只是为了那点禁忌的“醋”包的这顿饺子:表面上似乎在探讨社会问题、道德困境,但其实质不过是敏感题材遮蔽下的平庸。

女主精湛的演技无疑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其难以拯救影片在叙事上的苍白。

导演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显得过于怯懦,仿佛生怕真正触碰到痛点,便急忙为主人公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救赎”之路。

完美理由的妈,诚心忏悔的爸,光圈开大,放起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世间所有伤痕的抚平都能如此轻易。

导演并未真正深入探讨社会的复杂性,给主人公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人物困境,便急不可耐的带着她走向救赎成功,选择用一系列看似美好的视觉符号来掩盖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达尔瓦》是一部思路新颖但执行乏力的电影。

在面对禁忌话题时,它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深度,最终沦为一部被题材和女主表演所支撑的次等之作。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女主角的出色演技,而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失败的修饰。

 8 ) 一场自我革命,她本该是她自己

达尔瓦出现的第一瞬间我甚至没反应过来这就是故事中仅有12岁的女主角:浓妆,蕾丝吊带的衣服,黑丝,盘好的卷发。

不只是外貌,眼神和状态处处让人感觉这不是个还未到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

她挣扎着叫喊着对方的名字,却不称呼对方的身份“爸爸”。

撕心裂肺的程度全然不像孩子离开父母,而是情人被迫分离。

故事慢慢推进,她的经历被从他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从社工的问题,从收容所的孩子嘴里,从学校同学的嘲讽挑衅里,从律师从医生的描述中。

她是一个被父亲困在家里被驯化被塑造的角色,她没有属于她的年纪的一切却成为了一个被臆想出来的性客体。

被捏造出来的情感和逻辑根植在她的内心,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方式,这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震惊的。

于是当我们看到最终作为结果呈现的达尔瓦的时候,奇怪的感觉才会穿过屏幕冲击到观众。

女性导演的视角温柔也存在于“不展示侵害的过程只展示结果和重建”。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转变:从抹掉口红,摘掉耳环,换了衣服,散下头发,到最后用自己的发色留短发和母亲出现在法庭上。

每一步都代表着她修正的曾经错误的想法,慢慢成为自己而不是父亲制造的玩物。

她拥有了朋友,面对了对自己不友好的人,慢慢意识到和男性的关系及行为的边界。

从柜子里走出来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她也明白了曾经是痛苦的,违心的,也愿意走到阳光下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成长吧。

这个题材近几年被反复提及创作,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成长中的引导和伤害产生的伤痛的治愈也是预防疗愈的重要部分。

电影展示的重要部分就是这个女孩子如何在并不算完美的治愈环境里慢慢转变的过程,社工和朋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纳,宽容,引导,激励,每个过程都会微小的影响她。

我也感激达尔瓦本人的温柔善良,她积极的融入学校,她对室友的感激和关心,这些宝贵的品质也是她能克服自己的重要因素。

力量不只是向外抗争,也是向内的原谅和遗忘。

 9 ) 向阳而生的女孩

电影在一阵黑暗的纷乱中开场,两个人被迫分开,男人一直叫着主人公的名字:达尔瓦。

这是部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电影,让我们对这人愈加的好奇。

达尔瓦的脸渐渐清晰,我们慢慢看到一个金色卷发的“女人”,一副情殇失落的样子,引领大家走进她的故事里。

达尔瓦被带到救助站,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她并不想开启这样的生活,她极不适应,反复的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和男人分开,他想去找那个男人,想回家,但没有人告诉她,告诉我们,男人因何被起捕获,导致被迫分开。

达尔瓦来到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人不能理解她的爱情和生活,她只想回到过去。

在救助站的生活,我们渐渐能看到达尔瓦的不同,除了孤僻,不懂与人相处,她的穿着、打扮都是成熟“奶奶”风,她没有去商店自己选购过衣服,甚至答不上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她懂得的是接纳,社工给她挑选的衣服,那就是成为社工喜欢的样子。

达尔瓦的学校生活也不容易,她借室友的裤子,却来初潮了。

我们这才发现她才是个12岁左右的孩子,她稚嫩的脸庞和精致的装束,我们很难猜测她的年龄。

精明的同学发现了她的不同寻常,谈论到达尔瓦居住过的社区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父亲囚禁、虐待女儿。

我们这才知道,达尔瓦口中的爱情为何物。

达尔瓦愈发觉得新环境不正常,她和周遭的人互相不能理解。

她继续奋起抵抗,想要弄个清楚。

她逃出救助站想要去看男人,绝食抗议,终于换来了去探监的机会。

她开心的装扮,在监狱中,为他脱去羽绒服,着上一席性感黑裙。

终于再次见到,男人的形象这才清晰,着实中年油腻男,又胖又老。

面对达尔瓦的感情依旧,父亲承认了“恋童癖”。

达尔瓦的世界崩塌了,她躲到一个小衣柜里,好像回到了她的原本的世界,她不肯出来,不愿接受过去的世界观被击破,她试图去修补,远离新的环境。

是室友带她走出了衣柜,教她在新环境里生活,注重自我的感受,要快乐。

她慢慢的和这个世界相处,明白了9岁就染头发是不好的,明白了爸爸喜欢和妈妈一样的金色卷发,明白了小孩都是穿运动服,走路也可以很张扬......她融入新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感觉到了孤独,她希望有人全心全意的关注她。

男社工经常陪伴和关心,达尔瓦觉得温暖,觉得应该用爱情和性爱来回馈。

救助站的聚会上,一个大男孩试探的拥抱,让她感觉到了放松,她感觉到了被爱,显然她还不明白爱是什么,但她希望有被温暖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主动回到救助站的达尔瓦剪去了烫的金发,穿上了运动服,走起了随意的步伐,来到法庭又见到了“父亲”。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已经和新的世界和解,她不再做一个被摆布的洋娃娃,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勇敢的步入新的生活,学习和身边的人相处,接收友情和亲情去爱身边的人。

电影主要刻画了主人公达尔瓦,讲述了她融入新环境的过程,把她的矛盾和不安描述给了大家,通过学校、救助站等生活场景,故事化的把达尔瓦慢慢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来。

一个个的故事情节:和同学打架、喝醉酒跳舞、室友的荒唐母亲等,让整个电影丰富起来,也让一些表意的情绪镜头更加有深意。

我们很庆幸达尔瓦最后走了出来,也很荣幸陪她一起走过了这段经历。

 10 ) 达尔瓦的内心转变过程

看到有些人说转变突兀,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认为电影完整地展现了达尔瓦转变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是抗拒,拒绝相信,直到她见到她父亲,亲耳听到她父亲承认他带给他的是伤害而不是男女之间的爱;达尔瓦难以接受躲进了柜子里,我当时想如果从这里直接完成心理转变会很突兀,但没有,达尔瓦的心理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过来,虽然这之后达尔瓦外表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心理上对成年男性的依赖并没有真正改变——她多次试图让陪在她身边的青少年工作者、另一名成年男性来取代她父亲,而这名青少年工作者始终恪守交往边界,正是他一次次的拒绝才让达尔瓦明白未成年人与类似男性长辈的正常相处应该是怎样的,同时她也通过和其他同龄人的相处知道了青少年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再加上妈妈的出现与关爱,所有这些最终一起促成了达尔瓦内心真正的改变。

所以,我并不觉得突兀,比较有说服力

《达尔瓦》短评

3/10

4分钟前
  • Osion
  • 很差

咋法国啥破事都有

9分钟前
  • 胜却无数
  • 较差

有点简短

14分钟前
  • 胖姑姑
  • 较差

[2022.08.25 @PE] HKIFF2022·27

16分钟前
  • Hanson Tang
  • 推荐

抱抱我的达尔瓦😭你是小哪吒,你是最坚韧最强大最有勇气的小英雄😭12岁才刚刚开始,所有苦难都过去了,未来一定开满了花😭

17分钟前
  • telluasecret
  • 力荐

被父亲pua的少女成长故事,是一段重新认识社会的过程,但明显有些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了,就算融入新环境也依然摆脱不掉,以为自己是成人,以为自己懂得爱和性,实际上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因为家庭内部关起门来发生的事更难被察觉,所以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只是父亲突然当面认错有点生硬。小女孩演得不错,顶得住怼脸特写

21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形塑女性的是父、父權、父權下的每一個人。Dalva 身上結滿了父權系統的惡果,形塑你的思想,扼殺你的認知,異化你的樣子,扭曲你的審美,直到你成為一個絕對愛慕他的人。這部電影令人感到後怕。雖然它沒有任何父親操控她認知和性暴力的場面,只從 達爾瓦 對於他的執念和著裝就能想像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了多少令人髮指的事。Samia 在車上和 Dalva 說「不要和學校裡的人說妳的事,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在乎妳的事,我們只是混混。」收容所裡歡樂的氛圍和他們成長中親人的空位,過早得社會化,也讓人感到難過。

22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题材,展现一个极为残酷的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的保护与“治疗”的一个剖面,但这个剖面切口太小,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分量,更别说支撑起面对这种如此严重的犯罪问题的分量,退而求其次哪怕就是仅仅只看电影涉及的切口,它的态度仍然是不够清晰和全面的(比如她很可能不仅仅是被父亲“洗脑”);影像风格电影形式与题材也很不匹配,虽然不至于说不好,可总觉得太“轻”了,这是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影响的事啊!

2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对比了一下,还是法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公务员形象更真实,那疲惫的颜色,面对问题儿童,看似关心,实则麻木的状态很贴合实际,小女主最后的妥协是要自己成为大部分人所认定的女孩子的样子。一开始她自认为是个女人,直到最后才成熟起来。

26分钟前
  • cici的小兄弟
  • 还行

尽在不言中。留白比直接的揭露更合适。可能是篇幅所限,小女主最后的蜕变略显生硬。

30分钟前
  • york
  • 还行

【SIFF】 较为失望。文本太孱弱,深入角色心灵的瞬间寥寥,几个关键桥段做得也平平无奇(尤其是和父亲见面这种段落),结尾戛然而止更是展现了编导的怯懦。几个有灵光的瞬间的设计未免太简单:浅焦镜头、煽情配乐、自然光线。感觉和柏林新生代单元的很多电影大同小异。

31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还行

无聊

32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 不直觀地呈現殘酷,而是先讓觀眾知曉結果,再假裝不經意地讓觀眾看到後果與前因,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創作者對於受害者的善意。只是創作者的善意並不應該與對角色塑造的完整衝突,尤其在認知偏差這一重要衝突點上,一直沒能給出具有說服力的成因,只是一味地表現、表現、表現,都不過是在不斷地放大結果而已。到最後,Dalva的自我人格依舊沒有真正建立,她依然在不斷地尋求依賴、尋求討好、尋求被需要,這似乎又是創作者的殘忍。#SIFF2023#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有点细致入微

38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幸存不是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状态,成为幸存者意味着必须努力活得滴水不漏。否则,片中那个曾向这个tough girl递上祝酒,又会趁她“easy”的时刻上下其手的男孩,就是大写的现实。杀死灵魂,把肉体制成标本,还有比这更残忍的杀人吗?强奸不与谋杀同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敬林奕含,重获自由六周年。

39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太点到为止了 主人公一系列的改变来的毫无根源 忏悔的恋童“父亲” 及时出现的母亲 治愈之路上几乎没有外力阻碍 有点过于美好了题材和女主的演技加分

43分钟前
  • 鹅圈在逃人员
  • 还行

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具象的事件,不由得令人觉得是女版的达内兄弟。有些时候如果不是离受害者那么接近,我们很难共情他们有别于常态的心理思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更多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其详细丰沛的内心活动才能与之共鸣。而更多详尽的有关受害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变化,影片刻画的深度还有所欠缺。

46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BJIFF2023# 没想到这部电影选择的议题如此深痛,不过导演没有以社会舆论的角度探讨问题,而是从当事的孩子一方入手去阐述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与生活的过渡。从单纯地相信父亲的话,到开始独立思考,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现在的她正鼓起勇气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47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I'm scared, of being alone, of never to be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51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我只是疑惑,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应该为孩子指派一位女性社工来帮她吗? 把恋童癖关起来比较容易,可孩子的性欲已经提前开启,比较麻烦。这是大家不愿意思考和触碰的话题,不知道多少受伤的孩子在迷惑中艰难成长,一次又一次企图付出全部的自己换取那永远也抓不住的幻觉。

55分钟前
  • 布卤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