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神学——天主教教义还在学习中,并且天主教2000多年无数的神学家,其实我个人觉得很多基本教义问题有很多很多可以看的著作。
不过看了看有些评论,并且深感现代社会精神上的彷徨,我决定写一点东西,不是学术类型的,仅仅希望我的一些想法可以给有兴趣的人一些参考。
首先,我不是天主教教徒(not yet)。
先前我认为,宗教之所以任然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于死亡和未知的恐惧。
不过我现在不这么想了。
我认为神存在,因为绝对真理存在。
绝对真理这个东西我和很多人辩论过,很多人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
我问他们,“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是不是绝对真理?
所以我认为,绝对真理是一切理性逻辑的前提。
因为绝对真理存在,所以逻辑存在,所以人类理性存在。
但是我们的理性逻辑仅仅只能告诉我们绝对真理存在,但是他不能告诉我们这个绝对真理是什么。
天主教教义里面有谈到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理性告诉我们真理存在,信仰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这个真理是什么,我们任然相信它存在。
那么如此看来,无神论的基本要点就是对于不可知的绝对真理的否定,因为不可知,所以不存在。
仅此而已。
当然很多人知道圣经里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深层次解读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知道绝对善恶,就是人类企图取代上帝的行为。
绝对善恶,绝对真理,是超越人类理性的知识。
天主教说上帝是爱和真理。
但是也只能说道这里而已,剩下的都是上帝的启示。
因此,宗教强调人类要“surrender”自己于上帝,在于强调人类理性在上帝的启示面前应该是一种谦卑的态度。
当然,你可以完全不赞同我的话,认为“绝对真理”这个起点本身就是虚幻的。
至于宗教的意义,它是道德的来源?
人生的寄托? 意义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
对于我来说,神存在是生活的意义。
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这类的问题,只有神才知道。
所以宗教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神和宗教的理解。
这是一部让我严重怀疑自己智商的一部剧。
本人不是基督徒,对世上任何一种宗教也不甚了解,阴差阳错看了这部剧,真的是似懂非懂,翻评论区感觉大家都看懂了的样子,但是大家的评论我依旧是没看懂……这部剧让我感觉梵蒂冈的人们不管是教皇、主教还是信徒都好诡异啊,如果宗教都是这个样子那我还是敬而远之好了……
I feel blessed that I have a spiritual guidance in my life. That is my bible teacher. She’s been guiding me for 2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I really feel that i’m changing little by little spiritually. It’s funny..when people acting against the Bible but still saying they are faithful Christian. There’s a lot people doing that. I saw so many of them. They say one thing and then act another. I really like this show. It put me to think.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myself, my relationship to others. Ask myself about the truth and where to find them. Religions are complicated. It includes politics and others. But you can define your own relationship to God. That is pure. There’s no saint in this world. So that’s why we all need to be reminded to do the things that follows god’s will. It’s hard sometimes. It’s really hard. You’ll get lost all the time and ask yourself the same question and have doubts all the time. I have doubts all the time. Before I’ll say if god is a loving god,why he is setting so many rules for his faithful ones? But now that I realized keeping friendly relationship and ordinary relationship is different.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will fell but the ordinary one won’t. I do have faith in him but not strong enough. Religions are not for fun. It will get uncomfortable sometime when you looking at others all have fun. But everything is temporary in this world. We are the dust flying in the air. We are nothing to God. We need God, God doesn’t need anyone of us. Sometimes you will feel there’s no point doing anything in this world. Life is too short. All the emotions we got it faded right away. Happy, sorrow it goes away.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ing to live our life. It still look pointless in the end. But that does not mean we don’t have the right to experience all the feelings. We do. It’s just if you find something more meaningful to look up to, you’ll be more rejoice. Set our priority in life. Cherish your family. Even though love would fade away you still need to look after the one that you love and love you till death. I hate seeing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for the conflicts in different religion. To me, there’s only one god and he’ll be the only one that set the principle in our life. There’s no point arguing if people just genuine love God. I mean what’s the point? It’s just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power..
从花样美男变中年油腻男,再变回颜值巅峰的裘德˙洛,全凭遇到会构图、会调色、会用光、会艺术的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有着「绝美之城」的成功在先,架构梵蒂冈也应是得心应手了。
这部美国出钱、意大利导演、英国演员主演的「年轻的教宗」,让人看到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才华在剧集中被无限的放大。
「年轻的教宗」虚拟了一个年轻的教宗庇护十三世,如果不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这样的宗教题材的电视剧从配乐到画面构图、用光、配色,充斥的艺术品、建筑以及裘德禁欲邪魅的造型都让人肝颤。
教宗,我们喜欢叫教皇,跟皇一样的绝对权威所在,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之父,要求是“永无谬误”,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现实中2013年当选的教宗当年当选时就有76岁了,也是说当上教宗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啦。
很和蔼可亲的是不是?
剧中教宗无论是年龄、形象还是做派都跟现实教宗差别甚大。
裘德˙洛把教宗制服穿出莫名的禁欲感,让你们被本皇迷晕!
这位四十多盛世美颜来自美国的年轻教宗,狷狂不羁,动不动就甩脸子,当然颜值高怎么甩都合适。
博爱、宽容在这个新上位的教宗身上找不到。
他训斥嬷嬷、挑衅敌人、威胁总理、恐吓教众、扳倒违法主教,做事挑剔、嗜烟如命,一个复杂矛盾的结合体。
从剧情上看也是无可挑剔的,历经了反战、性解放以及民主自由洗礼的当代高科技发达的社会,宗教的式微成为必然,年轻上位的教宗既要斡旋周遭的权力制衡,又要在紧握的权力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没有强人的认知能力和心智恐怕难以在权力斗争中存活下来。
整部剧除了权力的游戏外,导演精选出来的艺术品贯彻剧集,感叹这些年的美术史没白学啊。
开篇就是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和广场,虽然取景于搭建的影城,但是足可以假乱真。
无论是梦中还是现实,教宗都要在圣彼得大殿楼顶正中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
圣彼得教堂,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这个教堂很遭罪,修修拆拆、缝缝补补很多遍,直到米开朗基罗修了大穹顶,这才奠定了它文艺复兴人文精神建筑物的基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无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追求,穹顶后又加盖了“违章建筑”,后来巴洛克艺术的贝尼尼又加了柱廊广场,这才呈现现在的样子。
当然建筑再好看也需要裘德这样颜值高的行走期间才行!
剧中大量出现西斯廷礼拜堂的场景,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这个礼拜堂让米开朗基罗很遭罪,米是玩石头的,让他去玩颜料,自己一个人画天顶画,画了4年,把自己脖子画歪了,眼睛画斜了,后来估计是太悲愤了,又画了祭坛画「最后的审判」,尽是些垂死挣扎的人们,估计想告诉让他画壁画的人:“你们想累死我,我就作死的咒你们”。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也出现在剧中,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这是座刻了米开朗基罗名字的雕塑,为什么把圣母刻画的比基督还年轻呢?
据说作为处女生子的圣母玛利亚,因不存在性的欲望,故而能打败岁月这把杀猪刀,能永葆青春具有永恒的生命。
导演还来段真人版「圣殇」,在真实与荒谬中,「年轻的教宗 」并未刻画教廷的丑陋和腐化,依然强调的是回归保守、以及信仰的力量。
韦罗内塞的「迦拿的婚礼」,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是把原本神迹显现的宴会画成了酒池肉林的世俗场面的画,仿佛告诉你:宗教又如何,信仰又如何,还是得吃,还是得喝。
何塞˙德˙里贝拉的「玛德莲娜·万楚娜和她的丈夫孩子」,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一个十七世纪的画家画了个有胡子的妈妈,标志着性别的多样性。
费尔南多˙博特罗画的的红衣修女,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这位当代哥伦比亚艺术家所有的作品都是一堆一堆的肥肉组成,仿佛告诉你:我胖的那么认真,请你严肃点。
当代的丰乳肥臀正好遥望古老的文明。
剧中多次出现「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总之三万多年前的原始人雕刻一个胖胖的没有脸部描绘的女人,从人类起源的丰乳肥臀到当代丰乳肥臀,这其中夹杂了那么多跟本性无关的东西,被称之为:文明、艺术、宗教、自由、革命、政治、战争、现代、科学.......。
回归原点的关注生命,也许是人类最好的选择。
片头年轻的教宗在嘻哈歌手的配乐中,傲娇的走过一幅幅经典宗教画作,这里省略一万字,网上讯息很多,一颗流星划过耶稣诞生,直到击落教宗,一部宗教式微史被呈现出来。
唯有裘德回眸那一抹邪魅才是永恒。
看完前两集的时候,我只是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权术片。
教皇在那个主教对他说:“你不是教皇, Lenny!
我才是!
”的噩梦中醒来,他意识到他的教皇之位是渔翁之利,这部电视剧会讲述一个傀儡教皇在教廷中的政治生活,通过权力斗争得到真正实权的故事。
我甚至怀疑这片是没什么野心的,它的口味非常是大众的,探讨的层面也是世俗的,就是梵蒂冈版纸牌屋,讲讲权力斗争夹带点人性冲突、自由与宗教权威的探讨之类的。
直到看到第三集我才发现,其实这部剧可能并非我所想的那样。
我们这位年轻的教皇,在收束权力的同时可能还真的想搞个革命,基于他的计划、他的信仰。
正如开头他的祷告,他说他是个矛盾体。
这个特点在后来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是他对神的否定,这一点从他很多自大狂妄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这个根源很可能是父母,也是他的导师说他现在在报复社会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谈论信仰,重点不在神是否存在。
如同Caltanissetta向教皇献上的那枚焊死的回形针一样,他对教皇说你只有打开它它才是有用的。
然后教皇拉开那枚回形针套在手上:“你看,这个东西在未被解开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主教显得非常惊讶:“您如此的年轻却有如此成熟的观念。
” 其实这个礼物是一个试探(更可能是Caltanissetta本来准备给教皇上一课的),试探这位年轻的教皇是如何看待神的存在,很显然他的回答是:我无需致力于解释无法解释的问题,但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让它为我所用。
这些都表示出Lenny对神的否定。
然而在另一面,他真的如此地否定神的存在吗?
谈谈题外话吧,其实大部分没有信仰的人反驳宗教的理论,就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这是“焊死的回形针”——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开化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这里并没有神,所以从理论的角度,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轻松论破几千年前的人所写下的奇幻创世物语。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宗教,理论上的论破是无力的(《我们合理的信仰》里也说圣经里对于天堂田园牧歌的描绘对现代人早已失去吸引力)。
我认为宗教在现代仍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在个人的体验中,的确存在一些很神秘的部分,就算否定了神的真实性,那种感受也是十分深刻的。
虽然就像难以描述高潮一样的难以描述那种满足的感受,但也有“狂喜”这样的宗教语境的词去描述那种忘我的程度,说明起码这种感受不是少数有病的人的个案。
对于没有信仰体验的人来说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那种理性完全退去的幸福感(怎么越说越像吸毒……)。
我想,这就是Lenny的另一面,他并不是没有体验过信仰带来的安慰。
他并不是真的不信,如果他只是热衷于权力,他只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他不会祷告的如此热切。
在每一集里几乎都会有数次他跪地祷告的镜头,在他祷告的话语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激烈的情感,他的困惑、愤怒。
甚至在第3集里的一次祷告中,出现了这个桀骜不驯的角色的首次忏悔:”原谅我的骄傲,不是我照亮了自己,而是你照亮了我,我没有无所不能,你才是无所不能。
“虽然他手里还点着根烟。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让他的“计划”也变得让人不好捉摸。
不过,就让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吧。
Lenny在媒体面前保持神秘,如此强烈地强调自己的权威甚至引起大众反感的原因。
就像之前说的,宗教的魅力是个体体验的神秘的话,这种神秘就像阴影一样见光死,被科学完全解读的那一天也是人们失去它的那一天,这种神秘产生敬畏感与尊敬,加深宗教的统治。
这也是第一天Lenny要那个厨师嬷嬷保持距离与尊重的原因。
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说,面对越来越发达的大众媒体保持神秘与庄严才是教廷真的唯一出路呢?
宗教如何才能在聚光灯下和原来越严苛的信息世界生存呢?
实际上,现在除了亚非国家,欧洲和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都在在急剧减少。
Lenny显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想构建一个怎样的梵蒂冈的确是有计划的。
“What have we forgotten?" 这部剧在权力斗争的外皮下,讲了一个现代宗教内部改革的故事。
期待后面的发展,希望第二季能保持水准。
P.S.一般涉及宗教的故事,对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不表明立场是最高明的,信的人看出了信,不信的人看出了不信。
这部剧简直深谙此道,当教皇的导师问Voiello大选时耍的什么花招时,Voiello回答说:“……was the breath of the Holy Spirit.I think so,Michael,I really do.“ 我相信无论是有信仰或没有的人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吧23333
好一个Post-Modernism的美剧,倾注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小小的梵蒂冈之中,利用了我们普世对于教皇和教会的认知,做了反差处理。
摇滚、电子、美式民谣和教堂圣歌;虚构的保守主义宗教改革与当代宗教宣扬开放的宗教观等等,这一切的对撞最终是一个教宗的自我成长的故事,也是索伦蒂诺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映射。
所有这些显性且风格迥异的元素出现在同一部作品里,而且横跨他的创作生涯,《上帝之手》里失去双亲和抛橙子,《绝美之城》里对于当代性和古典性的思考认知,《年轻气盛》里的幻视女性集体讨伐的时刻、以及魂牵梦绕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都是频繁出现在其其他作品里的符号,以至于每次一出来就能近乎于stereotype般地联想到其象征符号背后所表达的意义。
’If you know, how true a banal platitude can be. After all, we are power and power is a banal platitude.’ 看到片中有很多金句都被其他豆友摘下来,如果不带任何语境,单一阅读,都会觉得是陈词滥调,但是放在这里的语境下,却经常是不由分说地语出惊人。
最后也不禁地再次感叹,索伦蒂诺是多么喜欢思考和反思啊,并没有到老生常谈的年纪,却不断地站在暮年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然而,这些审视却能适用于全年龄段在思考和反思的人们。
一、保持沉默的主——对源头的发问莱尼是一个无神论者吗?
乍一看好像是的。
在梦境中他支持同性恋和堕胎,在现实中,他抽烟、收买托马斯,甚至亲口说过自己不信神。
然而,和教会里的其他人相比,他又好像是最虔诚的信徒。
他坚持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排斥教会的一切自我营销行为,不愿意与任何世俗势力妥协,要求教会返回最纯净的原初状态,即使这意味着衰落和灭亡。
在这两个矛盾的形象之间,有一件事是同一的,也是莱尼一直强调着的,那就是他从未收到过上帝的回应。
一个始终沉默的上帝,等于无吗?
一些无神论者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要求信徒们拿出上帝给他们看,甚至在舞台上对上帝破口大骂,以上帝没有回应来证明上帝之不存在。
如果上帝出现、并给出回应,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这也是莱尼羡慕古铁雷斯的地方——曾经面见过天使的古铁雷斯,根本不会对上帝的存在有任何怀疑,他的问题只是能否克服对展开交往、增加犯罪可能性的恐惧。
而莱尼却始终在这种怀疑中,就像他的老师斯宾塞一样。
在剧集的后半段,斯宾塞向莱尼坦诚了他所走过的中年信仰危机,并认为莱尼也在经历同样的危机。
其实这种危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
一个人在青年时,相信真理,相信好人有好报,即使见到一些阴暗也依然愿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然而,到了中年后,经历了种种黑暗,品尝了诸多酸苦,开始怀疑世界是否还可能美好、人类是否还有希望,关于真理的话语是否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欺骗。
于是,一些人不再相信真理,而成为一个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做伤天害理的事,以为这叫看穿了。
同样地,当一个年轻时对赞美诗中的上帝有着美好憧憬的人步入中年,见多了世上的不公,见多了教会内部的龃龉,发现整个教会不过是披着神圣外皮的又一个名利场,他还会相信教会所说的那个上帝吗?
面对这个中年危机,斯宾塞度过的方式是将自己行动的动力从信仰转换到自我实现——既然教会就是个权力游戏,那我就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做游戏的赢家。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即使是看似已经不信上帝的斯宾塞,向莱尼乞求的依然是那个问题的答案:上帝真的存在吗?
他看似走出了中年危机、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但他至死都未走出这个问题。
斯宾塞曾在一次争吵中指责莱尼看似虔诚的原教旨主义行为只是因为自己从小被父母遗弃而向整个世界复仇。
在那时斯宾塞依然部分地误解着他的学生。
莱尼的一切行为固然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归因为童年阴影,但其实一直搅动着莱尼的心、使他不安并行动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被抛感,只是这种被抛感在莱尼那里可以具象化为被父母遗弃。
用基督教的话语来说就是,上帝把我们创造出来,然后抛到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从此不再说一句话。
莱尼一直想见到他的父母,就像每个基督徒想回到伊甸园、面见他的造物主一样。
父母只是制造了我们作为动物性存在的肉身,而我们作为属人存在的心则另有源头。
人们始终对这一源头有一种返回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总无法得到实现。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
普通的信徒可以从圣经中找到这种被抛的理由和回家的希望,然而精研神学多年、明白经文含义取决于人之解释的莱尼,无法简单地凭靠经文解决这一问题,他必须无时不刻地面临被抛感。
这种返回的不可能性,在影片末尾达到了高潮——最后,莱尼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又如何呢?
父母依然像当初那样,没有任何解释地离他而去,抛下他一个人在这世界上。
莱尼想面见上帝,质询祂为何制造出这不公的世界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就像他想面见父母,质询他们为何当初抛弃自己。
即使面见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但是对面见的追寻仍然富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作为人的生命的唯一意义。
斯宾塞在临终时所给出的祝福——莱尼会找到自己的父母,与其说祝福他最终面见源头,不如说是鼓励他继续这一追寻。
上帝的确是沉默的,但是对上帝的信仰保证着世界的意义,保证我们的生命不是互相争斗以获得物质享受的动物生命,保证我们不是徒劳地在世上终日劳作直到死去。
即使上帝始终没有回应,人们依然会虔诚祷告,祷告本身安抚着人们对于无意义的世界的恐惧。
当然,即使信仰了上帝,人们依然会陷入另一种惶恐:究竟怎么做,才符合上帝的意志?
或者说做什么事,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这正是莱尼在剧集前半段一直想做的——让人们直面这一问题。
上帝是沉默的,对经文的理解又包含着主观性,人们只能从现实世界的确定性中去揣摩上帝的意志。
而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有一条是无法被否认的,那就是包括人在内的外物都有保存自身的本能。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上帝是肯定生命的。
斯宾塞指责莱尼否定堕胎是由于他对遗弃自己的父母的怨恨,然而莱尼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是由于它们是对繁衍和生存的否定。
同时,私欲及其引起的争斗也是应该被否定的,因为争斗意味着对生命的伤害。
在莱尼的设想中,那些平时追逐名利、周日来教会做礼拜的人应当被逐出教会,因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按照上帝的指令行事。
教会应该只接纳真正以信仰来拷问生活的少数人,而非讨好大多数人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壮大。
在聆听了福音之后依然沉浸私欲的人,应当被抛弃,而非一再地被原谅。
作为上帝之城的教会,应当明确自己的立场,不断警告那些贪图世俗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偏离了上帝的道路。
这在现代社会当然意味着自绝于群众,但是这样的教会依然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巨大的魅力。
当人们发现那些看似充满爱与和平的教会只不过是贩卖终极关怀解决方案的公司时,他们自然会投向真正的教会。
然而,现代人真的还需要这样一个真正的教会吗?
二、满足精神需要的商品——原子个人对社会性的渴望在上世纪末,人们曾为科学的每一次进步而欢欣鼓舞,无神论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人们相信随着科学的昌明,宗教将会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1世纪,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增加,虽然教会的确失去了它往日的政治权威,但是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小教派、乃至新兴宗教更是不断涌现,看似越来越具有理性的人们在宗教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
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自身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每一个人从其所在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成为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独立个人,但是人之作为人的社会性需求并没有被消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中介的物质联系逐渐扩大,实际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往,但这种交往的展开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对抗作为其前提,人们在情感层面对共同体的需求无法在这种交往中实现。
原本,现代国家可以用来满足这一情感上对共同体的需求,然而随着美苏对抗的终结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国家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
人们虽然依然身处在爱国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但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将国家理解为诸个人在利益层面的联合,而不愿承认其价值属性。
于是,情感上的共同体,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待填充的空白。
然而,正如尼采对“上帝死了”的现代性状况的揭示,经过了现代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洗礼,今人已经很难再相信存在一个超感性世界了。
一切旧的共同体意识,家族、国家、宗教等等,都已经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了。
但是人们又真实地需要一种共同体意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吊诡的场景:人们清楚地知道某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又都默契地假装相信它,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
正如教会里大多数人都明白的,大多数的信徒其实并不怎么真诚地信仰上帝,其日常生活并不会浸润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只是在礼拜日跑到教堂里寻求一种精神安慰或身份认同。
如果这个教会无法满足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投向另一个教会或者另一个宗教,在这里教会成了诸服务业之一种,在市场上售卖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这个市场是公平的,随着政教分离的完成,天主教会不再拥有政治权力,只能与其他教会、宗教乃至迷信在市民社会进行公平竞争,教会人员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运营策略,来完成信徒人数、捐赠额、活动热度等KPI指标。
因此,教会的对外事务完全可以外包给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美国人来管理和操作,而不用管她是否信仰虔诚。
教会作出决定的依据不再是是否符合信仰,而是是否对大众具有吸引力。
这种将宗教变成生意、将神圣包装为商品的做法,会遭到真正信仰上帝的人的反对。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教会真的上下贯彻虔诚的信仰、采取“窄门”的行事方式,且不论教会内部有无贯彻这种行事方式的人员条件,就算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正如索菲亚所说,其结果无异于自杀。
在现代性的裹挟之下,除非是先天具有强烈宗教情感或遭遇了重大的人生意义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这种又累又麻烦的教会,反而会因其仍臆想着超感性世界的存在而冠上“落后”、“装逼”、“精神病”之类的评价。
就算作为前期莱尼唯一门徒的艾斯特,也看似最终要回归到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中去,而不愿再留在他身边继续神圣的生活。
莱尼前期的努力就像是对一次原始基督教信仰的返回,而现代社会已经产生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非意识形态的宗教商品,因此他的返回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共同体需求被虚假地满足这一现状又是真实存在的,已然庸俗化的个人生活与被限定为神圣性的共同体生活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
在后三集中,剧集给出了一个试探性的回答。
三、上帝的微笑——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剧集到了后三集,节奏突然变得狂飙突进了起来,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意味,这里无法一一道来。
我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莱尼对上帝认识的变化。
沉默的上帝无比真实却难再挽回,现代的上帝受人欢迎却全凭制造,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信仰上帝呢?
莱尼在非洲之行中第一次正式讲出了上帝就是和平与爱,看似是对现代上帝的屈服和认同。
但是,这里的爱,与现代人所讲的爱,已经有了不同。
在现代教会中,“爱邻人”被抬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因为它能使得已然相互分离的原子个人们凭着对圣经训诫的接受而重新建立联系,但就像卫道士可能同时是伪君子一样,这种来自宗教观念的爱往往在现实中是虚弱的、乃至虚伪的。
前期莱尼看似冰冷绝情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这种做法的否定——强调“爱邻人”只不过是对大众的讨好,营造出一片表面的和气,进而掩盖了“罪”所带来的紧张感,使人和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莱尼的信仰模式中,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作为个体单独地面对上帝,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忏悔自己的罪孽,之后自然就会善待上帝的其他造物。
这时,信徒凭着信仰,自然能生出对一切人的大爱,无论别人贫穷或富有、善良或邪恶,他都能做到平等地去爱,因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作为私人情感、有远近亲疏的小爱只会妨碍这种大爱的实现。
但是,在现实的种种冲击下,最终在杜索里埃的死亡中,莱尼才意识到,这种大爱恰恰会淹没真正的爱,才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领会了耶稣“爱邻人”的教诲。
“邻人”是什么?
邻人不是亲友,这是对传统宗族伦理的超越,也是对个人好恶的超越。
但是,邻人也不是所有人,耶稣并不要求人们对每一个他人都付出相等的爱,爱依然存在远近的差别。
邻人是我们被上帝抛入世界时恰巧与我们相邻的人,他可能是犹太祭司,也可能是撒玛利亚人,我们可能从小就一同成长,也可能只是在一次即兴的旅行中相遇。
邻人是我们在人生种种偶然的、不可控的情境中所遭遇的人们,我们的生活通过与这些人发生关系而展开,我们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主要纽带。
如果大爱就是对每个人都付出相等的爱,那么对有限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所有人都只有一层稀薄的、观念的爱,即没有爱。
对一切人的爱,首先在于爱邻人,然后再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将这个范围扩大,正如耶稣爱一切人与耶稣更爱身边的门徒,这两者并不矛盾。
否定了作为观念的大爱,真正的大爱才能得以显现。
爱邻人必然有大爱作为前提,如果心中没有对一切人的爱,那么我们只可能亲近我们的亲友或者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不会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当史怀泽决定将在非洲行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时,他说是因为听到了上帝的呼召,他并没有说谎。
非洲的苦难经过了很多人的眼睛,却唯独打动了他的心灵,这一打动不来自于观念,也不来自于生活经验。
正如貌似最私人的爱情也是如此,真正的fall in love,不来自于外在标准或交往经验,这在偶然瞬间爆发的强烈情感,只能来自于某种神秘的东西。
古希腊人称之为命运,佛教称之为业力,基督教称之为上帝的安排,只有信仰实证主义的美国人妄图将这一切都归结于童年情结之类的东西。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情感?
罪人被私欲、意识形态遮蔽了大爱的心,即使这种偶然性已经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也视而不见;而圣人,则能将本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大爱,根据自己实际的人生境遇,真诚地、不加一丝歪曲地表达和实践出来。
那发出呼召的上帝,既是作为安排者的上帝,又是作为大爱的上帝,而后者才是信仰的核心。
在剧集中,当莱尼明白了这一大爱的真谛,才终于愿意承认,自己一直在追寻和思念的,除了父母,还有那个18岁夏天时在海滩遇见的爱人。
然后,就像放弃胡安娜的故乡、来到上帝(父母)所在的威尼斯,莱尼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更重要的使命。
在剧尾的演讲中,莱尼借着胡安娜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上帝的认识。
我们不必纠结于生活中种种偶然的幸与不幸,它们当然来自于上帝的安排,但那不是信仰的核心,上帝不是用来安慰甚至改变我们生活中的不幸的。
正如耶稣拒绝用神迹来自证,莱尼也很少展现神迹,因他们知道由神迹而起的信仰会阻塞真正的信仰,只有像剧中的托尼诺这种假先知才会以神迹来吸引信徒。
面对苦难中的人们的恳求,上帝保持沉默,上帝存在于这长久的沉默而非短暂的神迹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是宿命,因为上帝还在微笑。
上帝将这微笑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大爱的能力,而发现、显明和实践出自己与他人心中的大爱,正是在现世超越苦难的路径。
莱尼所恳求的每一个人的微笑,指向了这种路径所通达的未来。
胡安娜所说的上帝是一根裂开的线,在表面上是指微笑这一表情,但在更深的意义上,是指上帝在由命运所编织的线中所打开的自由空间的可能。
此时,莱尼才真正埋葬了作为安排者的上帝的父母,而拥抱了作为微笑者的上帝的耶稣。
当我们脱离基督教的语境后,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解。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禀赋、境遇,都有与他人深浅不一的社会关系,但每个人又同时都是社会存在的显现,与所有他人为一体。
但是,正如大爱与爱邻人是统一的,社会性的普遍的爱与个体性的特殊的爱也是一体的。
我们不会将爱局限于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但也不会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不顾自己身边的人。
今人否定普遍的爱或将之交予上帝,只承认由利己所展开的特殊的爱,因此只能在宗教中找寻自己的社会性存在。
而当每个人都成为自觉的社会存在后,社会就不再需要以上帝的名义声称自己了。
此时,作为安排者的上帝也将在人化自然界的完成中退场。
What is more beautiful, my love? Love lost or love found? Don’t laugh at me, my love. I know it. I’m awkward and naive when it comes to love, and I ask questions straight out of the pop song. This doubt overwhelms me and undermines me, my love. To find or to lose? All around me people don’t stop yearning. Did they lose, or did they find? I can’t say. An orphan has no way of knowing. An orphan lacks of first love, a love for his mama and papa. That’s the source of his awkwardness, his naivety.You said to me on that deserted beach in California, “you can touch my legs.” But I didn’t do it. There, my love, is love lost. That’s why I never stop wondering, since that day, where you’ve been and where you’re now. And you, shining gleam of my misspent youth, did you lose, or did you find? I don’t know, and I’ll never know. I can’t even remember your name, my love, and I don’t have the answer. This is how I like to imagine it, the answer. In the end, my love, we have no choice. We have to find. BGM: Never Be Like you
1、友好关系是危险的,他们使自己陷入歧义、误解和冲突的境地,因此他们总是不得善终。
而另一方面,平常关系却如泉水般澄澈,他们的行事规则板上钉钉,没有会陷入误解的风险,所以总能永久持续。
我并不欣赏友好关系,但我十分钦佩平常关系,平常关系所在之处,才会存在礼仪,礼仪存在的地方,规则和秩序才能支配一切。
2、总是勉为其难的生活,会导致死亡。
3、圣灵不是愚蠢的,但他是讽刺和狡猾的。
4、我唯一的罪恶也是一个极大的罪恶,那就是我的良心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谴责我。
5、责难是最好的,它能将人塑造成传奇。
6、十亿人都在看着你的言行,他们会无视你个人的悲喜甚至是生死,只为以上帝的名义遵循你的指令。
所有这些萌生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浩瀚无边的视角,从现在开始,你个人的痛苦哪怕是巨大的折磨,你的健忘的品性,虽然听起来很残忍,我还是要说,这些东西都要退居其次了,它们在上帝面前轻如鸿毛。
现在,是时候让你的痛苦悲伤消失,变成无关紧要的遥远记忆了。
使它被上帝赋予你的巨大责任所蔑视,征服,摧毁,俘虏,从此以后你不再是莱尼,那个无父无母的小男孩,从今以后,你就是庇护十三世教皇,整个天主教会的父母。
7、教皇通谕就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每个人都在引用它,但根本就没人真正把它认真读完过。
8、过去,是一个囊括了所有事物的庞然大物,它属于所有人,而现在却不是这样,现在只是一个通往未来的狭窄巷口,窄到只有一个人能够看到未来,那个人就是我。
9、我从不会对游客隐藏我的厌恶,因为他们只是过客。
10、我并不需要在我屋子的缝隙里藏些什么,因为我的心就是一道缝隙,所有东西都藏在我心里,迟早都会大白于天下,就像是一切早就委托给我了一样。
11、你知道为什么这世上所有纯洁的灵魂都极其厌恶权*力吗?
因为他们从不明白权*力到底是什么。
权*力,就是学识。
12、我们过去犯下的罪,和我们未来会犯的罪是一样的,因为人类就像上帝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13、那些有权*力者可能都有学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变的比其他任何人更有权*势的前提是什么?
是你必须在所有人之前就得到知识。
14、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学会了用在我脑中的东西去混淆人们的想法。
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而且我拥有惊人的记忆里……上帝啊,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因此我不相信你,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我不相信上帝。
15、这个地方,香气四溢却充满死亡的气息,与之相比,我更喜欢臭烘烘的生命的味道。
16、想想所有你喜欢的东西吧,那就是上帝所在。
17、你们遗忘了上帝,我希望你们清楚,你们必须更亲近上帝,而不是彼此。
我与上帝的距离,比你们近得多,我永远不可能靠近你们,因为在找到主之前,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我对那些对主哪怕有一丝质疑的人无话可说,我希望他们时常想起我的嗤之以鼻和他们自己的可悲境地,我无法证实主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可以随意去证明他不存在,但你们能证明吗?
如果不能,就说明主是真实存在的。
主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会重视我们,直到我们信服于他,只信服于他,全心全意,每时每刻,心无杂念的膜拜主,不要再去想什么自由意志,也不要再去想过放纵的生活,更不要想着自我解放。
有人说:“别在跟从主,还自己自由吧!
”但你一旦抛弃了主,所造成的损伤是不可修复的,足以致命。
没有主,你就相当于是一个死人,仅剩亡灵游荡在街道上,我不会引导你们路在哪里,自己寻找吧!
寻找主,当你们找到主,你们就能看到我了。
18、主啊,我不在乎何种手段,不在乎是否正当,都无所谓。
我不在乎圣灵是否照亮于我,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不在乎你的想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够格,不在乎自己是否局外人或机会渺茫,不在乎你是否觉得我是病夫或无赖,我不在乎像爱自己一样爱邻人,我永远不会像爱自己一样爱邻人。
我只在乎一件事,主啊,那就是我而不是别人,能够被你所用,主啊,别选他们,选我……我念了一千遍。
我爱自己多于爱邻人,多于爱上帝,我只信仰我自己,我是无所不能之神,莱尼,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19、你太恐惧我的极*权,以至于忘了最明显的事实,年轻人总是比长者更极端。
20、现在的问题,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我们为何要依靠上帝。
21、我是个孤儿,孤儿从未年轻过。
22、缺席也是出席,这些都是保持神秘的基本要素,会成为我教会中心思想的神秘性。
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和追寻上帝,是有痛苦和牺牲,夕阳西下,上帝这个词来的太容易,他们必须在寒风和黑夜中找到他,就像我一样。
23、教宗不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会采取联合的方式合作,但教宗陛*下是至高无上的。
24、上帝的重量是非常脆弱的,所以你要帮助我们,是我们的上帝更坚强。
我们穷其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我们死亡之前仍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予上帝以重量。
25、什么能够真正使教会变的伟大?
是恐惧还是宽容?
我们能从我们教会的历史中得到什么?
当对国*家的恐惧已经写进我们的DNA,教会是多么伟大,我们是多么渺小。
当我们决定让步、屈服、退缩,变的随和而省心时,个人的影响力发生了多么严重的衰减?
26、为什么罪恶会带来更多的罪恶?
您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停下这充满背叛和嫉妒的手?
或者是你为了教会而把我的手轻轻推向这些罪恶?
主啊,请求你,不要让我带着这份痛苦死去。
27、为什么罪恶会带来痛苦?
为什么罪恶会带来饥饿?
为什么罪恶会带来狂妄?
为什么罪恶会带来压迫?
28、对自己的美貌应当不以为耻,也不以为荣。
因为上帝并不介意我们以这美貌来寻欢作乐,上帝绝不会以美貌来惩罚人,不会。
29、祈祷不是列要求清单,祈祷应该是一个获得领悟的机会,当我们祈祷时,我们用最严肃的态度做出反应,然后才能听到有人在我们耳旁低语,我们称其为上帝。
你必须和上帝分享一些你最重要的秘密。
30、我们对宽恕的利用,让我们成为了笑柄,就像一些可悲的第三世界小国一样不靠谱。
但我们不像朝*鲜,我们不会监*禁人,我们会让他们自由,我们原谅每一个人,但是下一秒就把他们踢出去。
31、你怎样克服你的恐惧?
通过屈服于上帝为我们设计的复杂而不可预测的建筑。
32、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如此痛苦。
我爱主,无论他对我不离不弃,还是弃我不顾。
主和主的缺席,总能使我安心而坚定。
我是个神父,但我背弃了我的信徒们,因为我不想受苦,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承受爱的心碎,因为我不快乐。
如果我能以你想象的方式去爱你,那很好,但那不可能。
因为我不是男人,我是个懦夫,像所有神父一样。
33、你是我的绿洲,我的拯救,是世上唯一纯净的灵魂,是唯一不会批评我的人。
只有你,才能触摸到神圣的衣襟。
34、红衣主教弟兄们,从今天开始,无论是谁敲门,我们都不在。
只有上帝敲门,我们才开。
从今以后,一切敞开的事物,都将关闭……宽容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驱逐,我们多年来一直把手伸向别人,是时候停止了。
我们哪也不去了,我们就在这里,因为我们究竟是什么?
我们是水泥,水泥是不会移动的,我们是没有窗户的水泥,所以我们不去看外面的世界,只有教会才拥有探查真理的神授才能,我们没有理由向外看。
相反,看那一边,那是一扇门,是唯一走进这里的途径,狭小,而且令人感觉不适。
那些想要了解我们的人,必须找到穿过这扇门的方法。
我们要重新闭关,不可接近而又神秘,这是我们能再次拥有价值的唯一方法,也是伟大之爱的故事诞生的唯一途径。
我不需要任何临时的信徒,我想要伟大之爱的故事,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的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它的一切都是替代品,必须呆在教会以外……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整个世界的友善,我要的是对上帝绝对的爱和忠诚,这意味着教会只是为少数人所准备的吗?
比起拥有不专心而冷漠的一大群人,还是拥有少而可靠的人更好。
公共广场已经拥挤不堪了,但他们心中没有上帝。
你不能用数量衡量爱,只能用强度来衡量,根据绝对服从命令的原则来衡量。
用你的灵魂牢牢记住这个词,命令。
从今天起,这就是教皇想要的,这就是教会想要的,这就是上帝想要的。
礼拜仪式不再是社交活动,它会成为一项艰苦的工作,而罪恶也不再会被随意原谅,我不期待你们的掌声和感谢,礼貌和教养与上帝的子民无关,我希望的是你们按我说的去做,你们只能顺从教宗庇护十三世,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地狱,一个你们一无所知的地狱。
但我知道,因为那是我建造的,就在这扇门的后面,这个教宗不怕失去信徒,这个教宗不会做出任何让步,也不会被要挟。
从今天起,妥协这个词已经从词汇表里消失了。
当耶稣愿意被钉上十字架时,他没有做出妥协,我也没有,阿门。
35、我不是英雄,因为我畏缩了,和你们一样,也许这就是你们有一点喜欢我的原因吧?
因为我从来没有让你们觉得不舒服,我从未让你们做出选择,从来不用“要成为好基督徒,就要死在贩毒集团手下”这样的话来敲诈你们,我爱你们原有的样子,而不是应有的样子。
36、神父永远不会长大,因为他永远不能称为父亲,他一直都是上帝之子。
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三百年来,我们一直谨守着禁欲的誓言,因为我们必须恪守上帝之子的本分,不敢尝试取代上帝的位置。
37、暴*力本身不需要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不过不敬有很多种方式,不是每一种都需要暴*力去解决。
38、自由和恐惧总是形影相随,就像一对相伴多年的夫妻,都愿意为各自而死。
39、那些我们从未搭乘的飞机,到底都是飞往何处呢?
40、整个世界都会为我痴迷,因为我一生都在迷恋这个世界。
41、所有的智者,都在空闲的时候感到不自在。
42、神父和作家有个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将自身的谜团解开,因为一旦不再神秘,他们就变的落伍而过时。
43、写作是我认识到的一种能掩饰自己愚昧无知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个骗局,以写作来获得认可,尤其是得到女人的认可,这才是我主要的目的。
44、没有任何职业,能够像我们这样一直和罪恶打交道。
忏悔室就像我们的手术室,就像医生不再惧怕血一样,我们神父也不再对罪恶和丑行感到不堪入目。
45、愚蠢的人偷偷和女人缠绵,而智者则在很久以前就深知,在我们的社会里,性作为一种寻欢作乐的方式被过分的高估了。
46、我也曾经历过五十岁,遭遇了我自己的信仰危机。
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第二召唤更具有挑战性,并且更让人忧虑。
你无需再面对青春的狂热,而是要挣扎于突然降临的清醒,你为理智的局限所困,其实依然存在另一种途径,去找到你所寻找的人和事,只是你现在看不见罢了,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迷惑与黑暗,你的生活,你的教宗的职位,将会是一段难忘的奇遇。
47、病态的好奇心,是由缺席导致的。
作为孤儿,我很了解这种心态。
48、一个真正的好人是要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放弃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只为满足别人而工作。
49、你不配做主的信徒,只有那些摒弃了自由的人才配侍奉主。
你对堕胎的看法是错误的,你在散播着一种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痛苦,这是人类所能做出的最恶劣的事,散播一些本身正确的信念,但连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过于严苛的道德约束体系。
50、教会一直在坚持道德传统,只有现代松弛的道德观念,才希望把这些罪恶全都美化成为人权。
51、原则上强硬,实际上却要让步。
52、在1591年,教宗格雷戈里十四世以宗座训谕,规定了将堕掉已经拥有灵魂的胎儿的人逐出教会,并引用一种区分方式。
到19世纪中叶,只有对已拥有灵魂的胎儿进行流产,才会被认定是堕胎,就是指在怀孕第三个月之后进行的堕胎。
53、谁在乎生命?
生命不是一个虚无缥缈平台上的一点愚蠢的点缀,生命的存在注定要被人所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去爱与被爱。
54、永远要在火车最后排给自己留个座位,因为那样更保险。
55、他走路,喝酒,睡觉,他喝酒,走路,又喝酒……他在和死神做斗争,当然这是我们曾鼓起勇气去战斗的,最无聊的一种较量。
56、我快死了,告诉我,我这一生,是不是徒劳的信仰上帝。
57、哪一个更美,我的爱人,是失去爱还是找到爱?
别嘲笑我,我的爱人,我知道面对爱情时我天真而笨拙,这种疑惑压垮了我,到底该失去还是该寻回?
在我们身边,人们总是思索着他们到底找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不知道,一个孤儿无从知晓,一个孤儿缺少了他的第一份爱,对他父母的爱,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天真而笨拙。
在那个荒芜的海滩上,你曾对我说:“你可以触碰我”,但我没有那样做,那么我的爱人,这就是爱的失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此一直在疑惑,你到底去了哪里,你现在正在哪里?
你在我荒废的青春里闪烁着微光,你到底是失去了爱,还是找到了爱?
我不知道,永远也不会知道,我甚至想不起你的名字了,我的爱人,我也没有答案、不过这是我愿意去想象的答案,在最后,我的爱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
58、我羞辱了他。
你无法想象通过羞辱你的一个同胞能够实现多少目标,但有一个秘诀,被羞辱的那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被羞辱了。
59、我忍受了多少事啊,但是没人能察觉的出来。
那就是教宗的宿命,那就是掌权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60、你变了,你把恐惧全都变成了愤怒,这非常好。
61、要是你真的知道,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
我们是掌权者,而权力,就是陈词滥调。
62、你无法想象,乐观和愚昧是多么的让人获益。
63、人们下跪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祈祷,一种是终于认清了自己。
64、人们问她:“谁是上帝?
”“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圣胡安娜如此说,那时她十四岁,没人知道她想说什么。
孩子们问了濒死的胡安娜很多问题:“我们活着还是死了?
我们疲倦还是朝气蓬勃?
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缠身?
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是来日方长抑或时日无多?
我们是年轻还是衰老?
我们是纯洁还是肮脏?
我们是愚蠢还是聪慧?
我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我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
我们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
我们是善良的还是美丽的?
我们是冷漠的还是温暖的?
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盲目的?
我们感到失落还是愉悦?
我们是迷失还是坚定?
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
”“这都不重要”圣胡安娜回答,那时她才十八岁,卧在病榻上等待死亡的降临,她说:“上帝是不被人看见的存在,上帝不会高声呼喊,上帝不会窃窃私语,上帝不会写作,上帝不会听见,上帝不会交谈,上帝不会安抚我们。
”孩子们继续问:“那上帝是谁?
”她说:“上帝会微笑”,自此人们才明白她在说什么。
现在,我恳求你们每一个人微笑,有一天我会死去,而那时,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每一个人,我会的,我坚信我会这么做的。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神作,这可能也是影视上关于宗教题材的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无疑也是裘德洛生涯至今为止呈现的最有质量最有深度和广度的角色,哪怕在颁奖季本剧并没有收获任何特别重量级的奖项,这并非说明它缺乏艺术品味,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艺术品味,已经超前于这个时代。
同时,这可能也是导演索伦蒂诺最好的一部作品,他本就是一位人类情感的的大师,之前的《大美》与《青春》好评如潮,感觉已经把人性写完将人生说透,无可再写,但教宗再上一层,将人性与神性融为一体。
本剧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全知 全能 全是良心 (而非道德)的圣人——年轻的教宗贝拉尔多,一个天使,一个神的化身。
他就是转世的耶稣,权力欲,控制力,想象力,直觉力,灵性,完全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分配。
“我唯一的问题就是:我的良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谴责我 ”。
这种极度的自信,骄傲,甚至是狂妄的能量,这显然是属于狮子的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能量。
整个故事的重点,其实就是他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摇摆,挣扎,振动的过程的展示,神性的能量是全知的,全能的,唯我独尊,坚定不移,斩钉截铁的确定性——我就是最与众不同的,我是天选之人!
而人性的能量是平凡的,焦虑的,疑惑的,纠结摇摆,犹豫不决,悲观失望的不确定性,这是属于水瓶的能量——我没有特别之处,我跟所有人一样,不过是一个凡人。
所以,一切对于教宗角色的道德批判,全都是搞错了重点,人类之道德从来不应该,也没有资格构成对于神的评价标准——基督的母亲与姐姐前来找他,他闭门不见,他说:“我岂有父母,又岂有姐妹呢”道德与良心,这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概念:在人类的历史上,道德标准是变了又变的,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的良心。
那些让我们维持现状,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的都是道德,而只有让人类发展,进化,为能够成为全新的物种而起作用的,才是良心。
而教宗就是人类良心的呈现。
其实,只要抛开那虚假无意义的对于道德标准的小执着,每一个人就都能体会到教宗这个角色的神性——虔诚,顺服,深刻,真诚,无私,并且,他真的是拥有神力的天选之人:他能让不孕之人怀孕,令罪恶之人暴毙,让濒死之人复活。
而相比之下,比起仅仅关注教皇的道德标准更大的失误可能在于,把他的这一系列综合的特征理解为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家庭狗血剧——他之所以成长为了一个反复无常难以测度的教皇,是因为他不幸的被遗弃的童年,在低级的心理学家眼中,原生家庭和童年遭遇决定了一切,这是一种无知的狂妄。
机械的,纯粹心理科学对于人类命运的解释总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某些事情,才导致了他具有了某种能量。
但这说反了原因与结果,是因为一个人他先天已经具有了某种能量,才导致了某些事情一定会在他的身上发生。
教宗展现出了真正的慈悲之心——对待朋友如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真正的智慧,来轻易的分辨出究竟谁是敌人,而谁又是朋友:他讨厌孩子,但面对艾斯特的孩子,又无比慈爱视若己出,比如在面对着唐托马索这样的梵蒂冈基层公务员时,他威逼利诱,教宗的忏悔令他大惊失色,因为唐古板,教条,毫无想象力,只是一个工具,但即使如此,教宗最后依然信守承诺,给了他红衣主教的职位。
而面对古铁雷斯,他温柔而充满敬意,他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真诚温柔与智慧,他把他看作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这是双鱼的直觉力,感应与同理心,他总是可以看穿别人的心事,仿佛此人在他面前完全透明,这是上帝的全知之眼。
许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人,或者更错误的认为,完人就是“好人”,不不不,完人是存在的,完人的标准是——他是最真诚的同时又是最虚伪的,他是最高尚的同时又是最卑鄙的,他是最理智的同时又是最疯狂的,他是最无所不能同时又是一无是处的,他是无,他又是有,他是零,他又是无穷,他什么也不是,一切又都在他之中。
他充满了矛盾,他又毫无矛盾——他既是人,又是神,所以,这一切,这一切的对立矛盾二元论之所以是不重要的,是因为本质上,归根到底,矛盾,冲突,对立,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男又是女,既真诚又虚伪,既丑陋又美丽,既高尚又卑鄙,既善良又邪恶,既失去又找回,既是此又是彼,既是凡人又是圣人,既相信神又不相信神。
因为神来自我们的心灵,也必将回到我们的心灵,心便是神,神即是心。
好正的宗教片 不习惯
说实话,除了画面好看之外,这种假现实的宫斗戏都好肤浅,而且它却是部为了满足人性中对暴君和独裁的奴隶本性而存在的肥皂剧,不是说教廷是多么干净的地方,而是它对神堂而皇之的亵渎实在是让人郁闷中更是有点哭笑不得。虽然不是天主教徒,真的对这部片子接受不能,太假了。
全片柔光。开头一段watchtower,配乐神了
宗教题材很大很难,对最后的成品感到满足。在披着所谓的“梵蒂冈版《纸牌屋》”,内核是对Lenny的深层挖掘。还利用流行歌曲、美好构图外加有点轻情调的处理去丰富了教廷原本乏味的设置。Jude Law的表演让人动容,第10集面对Mary修女的那声妈叫得我感动。唯一需要挑剔的是似乎Keaton可发挥的地方太少。
妈的难看的一逼
看不下..
虽然比我看过的大部分美剧都好看,但是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震撼。总觉得索伦蒂诺也差些什么。话说回来,裘花虽然终于到了可以很有气场的年纪,但是他的表演和索伦蒂诺又非常相得益彰,精致却不够有穿透力。
[10.22 - 12.16]跪拜索伦蒂诺,前面其实有为了拍电视scale down,但是第五集真是可以和他电影没差别。有借助残疾儿童的角色打破第四面墙。
加利利的牧羊人告诉西门:我要在这磐石之上建立我的教堂。所以彼得不仅是钥匙的看守者,也是门。通过表现一个艺术化的圣若望·保禄二世来批判圣若望·保禄二世,在迎合无聊大众的同时竟然完美贴合原教旨,索伦蒂诺桑真滴是狡猾狡猾滴
看不懂,适合信仰宗教的看吧
坚持到了第八集…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任意妄为的教宗在自食苦果
还是 Sorrentino 朝台下要掌声的那种前作里常常见到的手法和招式 故事一般 人物可以琢磨的地方寥寥几笔而已 每次切到新的片层都是一场角力 一出胜负必分的戏码 自己树立一个障碍再自己越过 达到人物的升级感 而且摒弃那些营造出来的模糊人工群体感动效应 真的内心询问和对超越自我在信仰的危机转换到二次召唤上 都有没能解决的假回答
永远不要因黑暗而怀疑或停止求索,即使那条路还没有出现。轻与重的把握,叙事中的留白。让我真正爱上了索伦蒂诺的作品,灵魂大师。
5集弃 实在get不到这个装逼自大又抽风的教皇,剧情也是故弄玄虚,以及 古老的梵蒂冈城和流气的美音真的不配,个人口味隔壁high sparrow爷爷完爆
三集弃。。不知道评分为何如此之高,个人感觉逻辑性很糟糕,宗教只是一个噱头,把个人成长和权力斗争混搭在一起也做得不伦不类。
之于宗教,离我们太远,之于剧情,靠嘴遁不能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之于人于,额……谢顶都挡不住这个男人的魅力!
现代而又《年轻的教宗》将他的「美国梦」搬进了牢固而又枯朽的梵蒂冈。与此同时,索伦蒂诺也将他那颗《年轻气盛》的雄心移植给了每一位濒于生死边缘并渴望他人救赎的信众。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我们遗忘了被我们以历史之名抛弃的内驱力:自己。索伦蒂诺《为父寻仇》第三弹向我们展示了一石二鸟的绝技,他这部迷你剧对于人们遗忘自我的批判实乃一针见血:人总是一边试图证明「我」的存在一边质疑「我」的存在。为此神的形象与人的灵魂在人类这个互相矛盾的自我认知系统里最终成了光环之下的阴影,以及冰层之下的未知。如果神之爱就是人之爱,那么为何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貌?因为圣父清楚,信众为了看清他的形象宁愿放弃追随他的思想或者脚步。任何危机都是信仰危机,每一个从彼岸爬回此岸并摆脱「病态好奇心」的人都是《绝美之城》里那个最不孤独的孤儿。
圣气凌人,索伦蒂诺自身与剧中的本笃十三世形成了巧妙的互文,都是一边向现世的罗马天主教发起火力迅猛的攻击,一边与之逐渐达成最大程度的和解。
视听享受。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