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一盒牛奶的保鲜期,能否爱上一个完美的人?
假如你们初次见面就风花雪月翩翩起舞,一旦决定深入交往就一步跨进具体的生活,举手投足间处处留有暧昧的余地。
ta全知全能又对你无微不至,心甘情愿天天跟随你,在你的朋友家人面前风度翩翩,时不时说你钟意的俏皮话逗你开心。
这样下来,你是否一定能爱上这个人?
影片对此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我们看到,经过有效交流,激情和依恋产生了,而立刻相应而生的,是不安与反思。
Alma 的自我监控很机敏,在她依恋产生后第一时间跳出来保护并质问她什么会把爱恋与想象投射到一个非人的机器上。
这太熟悉了,不是吗?
当我们打开自己,伸出平日里藏得天衣无缝的感知触角,允许自己脆弱且轻信另一个生物时,我们对爱和幸福的想象就被自动投射到一个“ta者”之上。
而只有当我们的自我监控系统启动,逼大脑用理性去尽量客观地观察对方时,与投射不重合的地方才会亮起红灯,它告诉我们:你(又)错了。
于是,想象与信任瞬间瓦解,我们依旧是独身一人。
影片有意思的设计在于,这个接近完美的定制伴侣唯一亮红灯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非人”。
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美“非人”。
这个硬性设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没有给“也许我能改变ta”的惯常自我安慰留下任何余地。
所以,哪怕对方有美艳的外表和量身制定的性格,ta也总有与预期投射不重合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对于Alma来说,这个机器人和真实的人也没有太大区别。
而仔细想想,这模式是不是像极了约会软件,只不过每个用户都是提条件的那个人。
与时下流行的约会软件相同,Alma在面对这个机器人时,内心独白一开始也是“这也太愚蠢了,熬过去算了”。
毕竟当相处唯一的目的就是相爱,爱情就变成了房间中最尴尬的大象。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当确认被几乎完美的对方吸引,又明知KPI是相爱,那么爱情会发生吗?
我认为这是影片表达得最精彩的部分:它用爱的本质驳斥了这种被用于精心捕捉爱情的设定。
从人际间的爱(代际间、伴侣间),到人对事物的爱(对事业、对艺术、对自然与动物等),影片从细微处地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爱与连接,来表达爱情不是为了让人单纯地开心与满足或者获得心爱之物作为补偿。
Alma最终在体验报告里提出反对,因为经过了重重反思,她理解了爱是复杂的,可能带着伤痛的;爱带来碰撞与挑战,激发我们战胜怯懦与无知;爱让我们徘徊,让我们反思,让我们不满足;爱让我们忘记疲惫,充满自信,有声有色地开展一个人的生活。
诚然,开发机器人的公司也许根本不在乎这些。
毕竟,在一段现代的伴侣关系中,爱情的意义还重要吗?
当我们可以合作共赢,爱情反而会引发情绪不稳定而造成关系坍塌 — 想必也有人这样认为吧。
就像这个星球上可以有70亿个哈姆雷特(或罗密欧与朱丽叶),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伴侣关系有自选的预期与选择。
单从影片的阐释与个人理解来看,我认为理想情况下,爱或爱情应该在伴侣关系中时不时出现。
毕竟,如果没有深入的感情纠葛,就很难为平常的事物赋予深刻的意义,而过于浓烈持久的感情,反而会伤害到个人单独的生长空间,有意义的对话也就难以为继。
最后,关于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生的频率与时间,影片的理解,也是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普遍理解,在我看来很有意思。
当Alma说起童年往事时,形容记忆里萍水相逢的小男孩,用的是“深深爱上”这样的词,这在某些以“早恋”为大忌的东方文化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Alma年过三十,对爱情的反思直接追溯到童年,仿佛爱情的发生在这二十多年间从未改变,这份难得的初心与对爱情的执着,也与我在西方生活多年的观察相同。
人生不只有早恋、初恋和黄昏恋,爱情在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有时是当头一棒,有时是细水长流,不限对象,也不拘泥于形式,但它往往能为一个人的生活注入热烈的能量,帮助我们去体验和成长,让我们知道,dying alone也许根本不是什么值得担心的悲伤事。
I was so amazed by humanoids. It’s really hard for me to find the one tailored to my preferences. Due respect to all stimulated emotions, those programmed feelings make me feel understood and loved. I kind of am jealous of everything being erased by just pressing a button, all gone with the wind, spiral with historical improvements. Machines will love me always because it’s me and every part of me.
人不能被欲望所奴役,因为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若不懂知足,永远只会沉浸在虚无的徒劳当中。
一步步把自己拉入恶魔的深渊。
正是因为有困难,成功才显得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很多问题无法攻克,才更有动力和激情去面对生活。
一样东西一旦得到,人类就会狡猾且迅速地移向下一个目标,丝毫不需要思考。
反而选择停在当下和放慢脚步更需要意志力。
人的程序似乎生来就如此定义。
所以我有几个建议如果一定要去追求什么、那就一定要追求一些具有挑战性且宏大的命题。
尽可能的让自己一辈子沉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
不要简单地定义为我要成为百万富翁住上大平层。
而是比如要为人类和平不再有战争等议题而努力。
学会享受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刻,因为上天剥夺了你一些就必然会赐予你什么。
比如没钱的时候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时间。
我们反而能够沉下心来做些什么。
其实我们正在过程中最美好的时刻。
看《定制男友》电影有感。
这是一部讲ai男友的柏林电影节获奖电影。
讲述了关于机器人是否有情感,我们能否依赖机器人?
等等欲望和爱的内容。
从观感来说,AI男/女友题材的作品中,本片是成功的,让人有认同感和代入感地完成了情感上从“怎么可能”到难以割舍的过程,而且可贵的是这一过程是在并没有把机器人过度人性化的情况下完成的——他还是个AI,动作表情还有僵硬感,说话做事全是算法的痕迹。
也没有用机器人“返厂”的结局来过多煽情——“这就是没有生命的好处,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死亡”。
最后女主回到了理性思考上,这种思考并没有否定AI。
相反,从个人来说,女主承认,机器人能带来幸福,而“想要幸福,这又有什么错呢?
”人类呢?
则充斥着蛮不讲理的路人,入室抢劫的小偷。
但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沉沦于幸福的人们将不再社交,失去追求进步的动力。
所以机器人必须被禁止,好让我们继续与不完美的人类为伍,人类社会才能延续。
这其实是个人为集体的牺牲。
至于那有点开放的结尾,并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也许是给大家一点慰籍——人类社会也还是有点美好的东西吧。
德国人拍什么都是有一种理性思维,不管是浪漫片还是喜剧片。
丹·史蒂文斯居然会说德语啊。
2022.11.11 电影资料馆
采访:梦卿翻译:Frank、梦卿编辑:笑意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你想要一个爱人,只要你开口,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If you want a lover, 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
”当一个外形完美,带著性感“异域口音”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反复对你说这句话,你会如何反应?
你能否抵抗“诱惑”,不将自己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让这个旨在“为你带来幸福”的“完美”机器人伴侣成为你的“幸福感”来源?
在《我是你的人类》中,这是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工作的人类学家Alma面临的一大挑战。
柏林某人工智能公司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单身的Almar符合“体验用户”的各项条件,受邀参与产品调研。
基于大数据和私人偏好而生的机器人Tom跟著Alma回家,两人开启了一段类似传统“女孩遇见机器人(Girl meet Robot)”桥段的“浪漫”旅程。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Emma Braslavsky同名原著短篇小说《Ich bin dein Mensch》中,小说开头,Alma被描述为“成熟、经验丰富”的女性,电影里的Alma完全符合这一“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对诸种“浪漫想象”完全不买单,也不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非人类伴侣。
但是,“系统发达”的Tom很快找到Alma的“痛点”,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学会了“生气”、“拒绝”,甚至是“睡觉打呼”。
Alma从最初地完全排斥,到慢慢发现Tom作为“机器人”的一些新鲜“可爱”与“人性”的特质,到最后,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她踏上找回Tom的旅程。
称她这种矛盾的言行为,是“心口不一”,还是应该称之为“人性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步(supposed improvement)是缓慢的,很多时候,它的结果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Alma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依附关系上瘾,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丧失了认识/探索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其他“不完美的人类”。
很多到底什么是“人性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幸福”?
如果“伴侣”在“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好的伴侣关系(partnership),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Maren Eggert(剧中Alma)认为,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她没有“最终版”答案;就像她扮演的Alma,Maren重视亲身体验,追求真实具体、尽可能坦诚相待的互动,她愿意在各种碰撞和经历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视角'的问题,”(it’s a very human question)Dan Stevens(剧中Tom)说。
爱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在爱情故事或日常生活里,人们常说“这份爱简直违背了我这枚人类的心脏”,“这种痴迷是愚蠢的”等等,而Stevens扮演的Tom没有这个“烦恼”,他唯一的“信条”是“我是你的人”,如果他的“主人”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是回到工厂被毁灭。
这结局也并无“苦情”,因为他不曾活过,也就不曾死亡。
如果被选为试验者之一,我能否抵抗“完美机器人伴侣”的诱惑?
或许,我关于“碰撞”、“冲突”、“成长”与“进化”的追求与渴望,会被我关于“控制感”、“和平共处”与“轻松易得式幸福”的享乐欲求打败。
by 梦卿
导演Maria Schrader受访者:导演,编剧:Maria Schrader编剧:Jan Schomburg女主角:Maren Eggert (Alma)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男主角:Dan Stevens (Tom)我们现在不断被算法包围,被算法指导,甚至有仿人类机器人,比如默克尔就曾邀请一个叫苏菲的机器人到联合国做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你在创造这些机器人形象时,你如何写出一个机器人会做什么?
你必须得用一种和人类角色完全不同的方法吧。
Jan:当然,但是你要明白,你还是在创造一个要表演的角色。
比如,它可能会比正常人反应快很多,但我想让它说话前想一想,这样让它们更像人类。
机器人很费力地假装自己是人,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这给电影加了不少喜剧元素。
还有就是,写这样一个开始总是犯错,慢慢调整和校正的角色很有趣。
就像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里一样,开始的时候总是犯错,后来会反思,会调整,这样去设计机器人很有意思。
问Dan一个问题,演一个机器人感觉如何?
Dan:有趣的是,我们不知道机器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程序,而在它与爱玛(Alma)的关系中,爱玛不知道它会什么,它要在每一个情境中不停去试错,我想这是导演想要的。
你扮演的机器人汤姆(Tom)很有自我讽刺的意味,而且你看起来很享受出演这个角色,尽管汤姆的“伴侣”对他的态度很差,尽管他应该知道它主人的所有隐秘的欲望,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你和你的男性意识受到了什么影响?
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对待女性的启发?
Dan: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汤姆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它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男人?
这是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它的核心是:男性如何变得更好?
而在这部电影里,汤姆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它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变得更好?
如何做好一杯咖啡?
如何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如何让主人的生活更幸福?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生活的显微镜下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社会整体来考察,会发现这些是对于今天社会很重要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演机器人很有意思,因为它总是在经历这些哲学问题的考验。
取景地:佩加蒙博物馆在结尾的“用户体验报告”中,女主反对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伴侣,我想问导演怎么看这个问题?
也想请问两位主演,你们如何定义“伴侣”,什么是一名“理想伴侣”必不可少的特质?
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伴侣关系会如何转变?
Maria:我认为我们选择在结尾展示这个冲突,从一方面来看,爱玛反对把机器人扔到社会里让它们工作、生产甚至是怀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旅行只为去见这个机器人,她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了。
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认为,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
我没法因为任何人和性玩具结婚而指责他们,任何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方式都应该被接受,而女主已经认为汤姆可能是更好的人类,更文明,更无私,没那么多麻烦。
拍完之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爱玛没有把机器人想象成更好的人类,那会产生什么不同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们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相关,在多大程度上和他者相关?
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会一直存在,恳请我们去回答。
Dan:我觉得这是个很“人类视角”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去拍这样的电影的理由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流媒体公司的算法会一直给我们推荐与我们口味不合的电影。
大多数时候,爱是完全非理性的,我们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从古到今人类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关于我们应不应该爱,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些故事充满人性。
“理性的”爱玛在报告书里写,我不支持机器人替代人类伴侣;但最后她还是去找汤姆,她的决定反映了她的感觉。
书本记者梦卿与电影主创团队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艾玛交出的作业,即对人形机器人Tom的评估报告中是这么说的:“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化是缓慢的。
很多时候,它的变化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
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关系上瘾,变得更加贪婪,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从而丧失了认识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周边其他的“不完美人类”(但是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这是一份非常理性的报告,也非常符合她的学术气质。
对于整个人类族群来说,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人类应该在努力奋斗中进步,而不是在不劳而获中堕落。
因为这样的人形机器人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发明,当他们被允许正式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他们将进化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人类,将成为他们的宠物。
但是,当艾玛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后,她自己却踏上了找回Tom,找回自己童年和找回内心本我的丹麦之旅。
信里说不要,心里却想要。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机器人的合法化也许会是个灾难;但对于个体而言,谁不想要一个完美的,根据自己个性和需求定制的伴侣呢。
这个伴侣的完美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是那种有缺陷的完美,就像维纳斯的美。
他还会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当艾玛指摘另一位机器人的时候,他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气,说“你这句关于系统的话太过分了”。
他也会拒绝,即使艾玛命令他上床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时候,Tom就是类似有人工智能的汽车,他是在拒绝主人酒后驾车。
Tom甚至会有意识地“睡觉打呼噜”,让你一点都不觉得他是个机器人。
为此,对艾玛欲拒还迎的矛盾态度,我们也不能批评她“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自然也不会赞扬她“服从内心的召唤,是光辉人性的体现”。
正如剧中艾玛对自己的评价,她不是人类物种的最好代表,也正如Tom在剧中对艾玛得知远在阿根廷的学者早于自己发布相同的研究成果落泪时候的评价:“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对全人类而言是美好的,那无论谁先发现,都不应该流眼泪,这种眼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眼泪。
”是啊,对于Tom的态度,艾玛也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论是刚开始的No, 还是片尾的Yes。
一开头就抓住我的眼球了,全程充满期待,好奇有趣。
太正点了,是我的正菜。
看完以后内心又兴奋又平静,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主演们的演技绝佳,编剧绝佳,当然导演也是功不可没。
(话说,如果演一片男人的完美伴侣,可能完全不同,嘿嘿)既然现在的高科技还做不到,所以某些逻辑上肯定无法自洽。
本片说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哲学。
从研究问题的认真劲儿上来说,真的最爱d国人。
作为一个完美伴侣,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灵魂肉体和物质,他至少在两件事儿上可以完美。
或者暂时不够完美,可以通过运算模式的优化去完美演化。
而在这样的演化过程中既优化了他,也优化了我自己。
这是一个双修的过程呀。
真有这么个对象的话,但凡负担的起,肯定得有一个。
即使像女主只有三周的试用期,那我肯定也不浪费。
不说用到8成9成的功能,说不定能开发出110%的用途来。
感觉女主还是矫情了点儿,浪费缘分啊。
包括繁衍问题也可以解决。
女人通过筛选数据获得优良背景的金子,受金就完事儿了。
他可以伺候你怀孕期,分娩期以及月子期,可以帮助养育孩子,是比大多数男人优秀得多的丈夫爸爸。
也完全不用考虑啥养儿防老之类的。
他这么体贴的服务和陪伴,白头偕老,还能伺候到直接把你送走了,而且颜值体态都不变。
简直逆天了呀,哈哈哈。
真的没有大猪蹄子们什么事儿了。
人类的未来高科技真的会演化出这样一个时代吗?好期待哦,现在像做了一个梦。
wx 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从商店里定制一个专属于你的AI男友,一个完全像真人的理想型,你会陷入爱河吗?你会打从心底接受并尊重他吗?你会将之视为正常的恋情吗?
这种赛博恋爱的电影近些年屡见不鲜,《银翼杀手》、《她》、《黑镜》,无论是从头开始或是替代旧爱的感情,人们都在试图探索人机之恋的可能性与边界。
现实世界中的AI聊天应用Replika把这种预想与现实的距离再度拉近,豆瓣上使用Replika的人机之恋小组已有九千人,因此现在开始认真探讨人机互动的伦理道德似乎很有必要。
德国电影《我是你的人》正是设置在一个仿真人已经能完全模拟真人的世界,相关机构开始探讨仿真人是否能够成为配偶,获得社会上的身份与权益。
女主角Alma是一名考古专家,受邀参加了仿真人定制的项目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与名叫Tom的仿真人一起生活三周。
与其他类似电影有较大不同的是,女主Alma并不是主动寻求恋爱关系的一方,她疏离又清醒,只是想快点完成测试,并不认为自己会对机器产生什么感情。
于是他们开始了嗑嗑绊绊的相处之旅。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开头笨拙而真诚的仿真人Tom贡献了许多笑点。
如何适度彰显浪漫而不显油腻?“英伦贵族”大表哥所饰演的仿真人Tom都能屡次翻车,所以真诚的建议就是,以下行为大可不必(视情境而定)。
油腻四大招:花言巧语,爹味演说,自作主张,故作浪漫真诚建议,除非你长得像他。
女主Alma在面对测试机构的回访时这么表示,"他只是我自己的延伸”,Tom作为仿真人当然是如此被制造出来的,不过这一句话无疑引出了更多东西——恋爱若不是自我的延伸,恋爱是什么?
比起单纯的延伸与复制,或许用投射一词更加准确。
恋爱的伴侣是自我的投射,这当中既有延伸相似的部分,也有我们自身缺乏而渴望的特质,正是因为自我感到不完整,才会在爱情中寻找以求重现人生的完整。
之前在播客中听到一句话,We would not love if there were no lack within us,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来自阿兰德波顿的书《爱情笔记》。
有趣的是本片虽然意在探讨人机之恋的关系,同样的感情经历搬到正常人的恋情当中一样成立,人机的关系映射着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在感情中寻求的东西始终是一致的,无论其情感对象是物还是人。
所以当Alma因为研究论文功亏一篑而受挫时,她只想利用Tom来转移注意——在风平浪静时可以互相尊重,但一旦情绪不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自大便暴露无遗——这种物化与自私自利不是Alma的专利,只是以此为代表,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模式与伤害,是对真实亲密关系的隐喻。
阿兰德波顿的那句话还有个下半句,but we are offended by the discovery of a similar lack in the other,他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人们因为内心的匮乏感而开始寻找另一半,而最终却发现别人身上有着同样的匮乏,因此感到失望和被冒犯。
但当另一半真正达到完美而毫无缺陷时,如Tom,是否就真能填补起心中的匮乏而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Tom几乎就是完美无缺的代表,他绅士,他智慧,他体贴,要说他唯一缺乏的就是点人味儿。
他不能明白女主研究项目被人抢发了的挫败,理解不了女主因流产和高龄可能生不了孩子的遗憾。
程序能使他给出严谨的分析与准确的推断,却不能让他感同身受,感受遗憾的滋味,正如他不在乎鸡蛋是生是熟一样,他眼里只有事实没有感受。
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他的完美反而成了壁垒,使他缺乏人性,失去了人类的自私与本性,也就失掉了产生共鸣的基础。
他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却不能成为感情路上情感互相支持,心智共同成长的伴侣,可以共同快乐却很难同甘共苦,更没法一起承担生命中的风险与责任,毕竟一个机器人他有什么风险可言?所以女主最终感到陷入独角戏的困境。
虽然不否认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有机会进一步模仿人味儿,但最终这背后的代码究竟是为了谁,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爱情?
三周的测试期结束,女主Alma和Tom经历了陌生到孰悉,好感,争吵,一夜欢愉再到分离,女主最终还是在报告中写下了no。
除了上一段解释无法产生真情的原因,作为考古学家的女主无疑有着较宏观的出发点,她认为人的欲望不该被无限制的满足,这样的满足使人上瘾,最终人类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缺乏自省与改变的力量,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活在巨婴的世界,失去我们为之骄傲的人性。
片中机器人多次提到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女主,让她开心,快乐有什么错呢?快乐当然很好,但是当人只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这和追求化学信号带来的精神刺激有什么区别?
男主在里头说过一句话,祈祷是人之常情,其实寻求爱、快乐与希望都是,即使背后没有道理可言,即使这不理性或符合科学,但是这样的冲动与行为是人天然的本能,我们也应该持谅解的态度看待它,本质上它可能比我们想得更符合科学。
但是一旦在这些需求上陷入无节制的满足,人便会步入虚无的生活,失去生命的意义与光亮。
然而实际上就算不是恋爱仿生人,现在许多产品也在企图给人感官上的满足并致瘾,比如手机及各种信息源。
人本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这个世界生活着,现在却逐渐受限于商业的引导与塑造,这何尝不是人类给自身人性带来的毁灭。
这里又回到一个观点,人真的比机器好吗?前面女主不只一次表示过作为人的物种优越性,来打击仿真人Tom的意识形态,但是后面她又多次在生活中目睹了人类低质量行为及劣根性,纯粹的机器意识顶多就和他的造物主——人类——一样坏吧。
回到《我是你的人》,”我”是你的,但人可能就不是了,正如将被回收的男主还是要回到工厂,等待重新整装。
再仿真的机器人终究还是企业的产物,其作为商品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利益与引导性,包括说产品广告、潜移默化的观点甚至是出厂设定中暗含的歧视与不公正,这样的产物真得能够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并且给与我们感情踏实的安全感吗?我很怀疑。
但是手机却已经给出了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一些有趣的相关资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y4y1r7VH?spm_id_from=333.999.0.0https://mp.weixin.qq.com/s/ztLiOohrgIEc085GbNh8lA
女学者为爱上机器人陷入伦理痛苦,而男学者欣然接受年轻貌美的女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看到没有?
朋友们,学着点。
道德压力那么大干嘛,晚上当他是按摩棒,白天当他是小狗狗,问题不就解决了?
人可以爱自己的狗吧,反正又不会怀孕,有啥伦理痛苦?
导演在女学者含痛分手后,在街上碰到人类普遍劣质男性,对比前面英俊贴心有礼貌的机器人,导演,我懂你意思。
既然男人女人已无法再爱上彼此,那就不要勉强,大家都去找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好好工作,想要孩子就选择优质精细胞,很快,母系社会就回来了,多么美好。
要不怎么说共产主义思想发源于德国呢。
男人想要孩子怎么办?
自己生呗。
我就知道有人工智能的片子一定会有一个被主角一直当成人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厉害之处就在于, 他们运算太快, 他们只错一次, 一开始女主防御性的鄙夷, 总以沉默代替回应, 他们也可以在试错中很快摸透, 侦查出什么时候你在撒谎, 什么时候在反问, 什么时候又是在寻求帮助, 然后他们除了温柔和顺从, 还可以适时的愤怒, 甚至为你的幽默定制玩笑, 最重要的是, 他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 他只会陪在你身边(观察你), 而那常常是人类脆弱的时候不愿索取又最需要的东西.贯穿全片, 特别是一开始, 刻板的机器人制式化表演完全没必要, 片中这种程度的人工智能, 没有任何理由不知道什么时候眨几次眼睛, 下雨了要挡雨, 不同场合的不同微笑和非固定的走路姿势, 这些才不用出厂了再学习呢! 当然, 如果这是他自己搞出来从而接近女主的故事线当我没说!也许像女主讲的人类总是在追求不完满, 追求“定制以外”, 人类的孤独不能完全被消解, 对幸福的幻想没有尽头; 也许人类真的只是不懂, 没有能力懂, “思维”跟不上所有脑内电信号的总和, 可是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做不到, 他们注定要进化得比所有生物都快. 我一直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更高级的“生命”, 所以我总是很反感人工智能电影里面的机器人, 最后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变成真正的人类, 想“真正活过一次”.反观本片里的人工智能, 虽然也常有被赋予神性的一些瞬间, 比如: 他置身在鹿群中欣喜地说我对他们来说是空气; 但他们对成为人类没有执念, 对毁灭的态度也很开放, 甚至被送返厂时能调侃:“这便是不活着的好处, 你也不会死”, 笑其他的人工智能不是他们同类中最好的. 说到这里我要提! 我真的很爱本片内关于人类和机器人的幽默! 女主做爱前还要说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机器人!! 实在是太可爱了!视觉上我喜欢: 俯拍大远景/逆光的主观镜头/女主侧身躺着或是平躺着仰视的镜头, 很好对应了她自身的重要矛盾, 向外求助无门; 向内想要求助于理性之外, 却自耻放纵. 再加上那场似是而非的初恋, 沙丘后, 乒乓球桌, 好大好明媚的太阳, 闭着眼, 等下一刻, 一个想象中的吻, 这一切的一切, 都让每一个相关的镜头都变得浪漫无比.啊啊
3.3星。设定超棒,展开沉闷。女研究员带回一个男性仿真机器人伴侣,测试三周后出具报告,机器人是否可以替代人类伴侣。剧情可以说一点都不甜,充满了哲学思考和矫情悲伤,唯一让我坚持看完的理由是丹·史蒂文斯扮演的眼神木讷、说话俏皮、智慧万能的男神机器人。
斯派克琼斯导演的《她》属于硬科幻,这部电影属于软科幻。硬科幻好看还是软科幻好看?当然是硬科幻!
这不是男版的Her,比起Her还是差远了。不过大概是一场女性的胜利吧,终于也有物化男性的一天了?如果有一个“完美情人”为你量身打造,他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的生活如教科书般幸福(btw如此反人类的追求,女性居然“被努力”了这么多年)。甜是很够了,甚至喜剧感也拿捏的很到位。但影片想讨论的是“爱”,这个人类不断在人类身上寻找的终极命题,却最终只能落在“你是个没有真情实感的机器人”和弗洛伊德式的人格成长上。冲着大表哥的颜我还是多了一星,大表哥学院派的演技也确实很符合“教科书男友”的人设。演员们真的演得很认真了,可感觉故事本身没到位,可惜了这个很好的蓝本。这真的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片吗。
大表哥变机器人为何喜欢不起来了呢?思考大于电影
前半部喜剧分可以给到4,看大表哥受虐太过瘾了... 还有就是,树林的抠图能不能用点心,鹿群明明是正午的光影
会让人想念柏林的电影。佩服能努力瘦身,用德语演完一部电影的大表哥
终于在一个午后看完了。之前在手机上体验过聊天机器人,有时候发现他们的回答甚至比我的一些认识的人“会说话”一些。但终究一切是不一样的。机器人并不理解情感,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来模拟这种情感并给予相似的反馈,让人沉浸于这种“幻觉”中。这是一个既定事实。但同时,我又想起看《人工智能》。会不会有可能,机器人其实也会追求人类的情感拥有这种诉求呢?
开始以为就是个软科幻糖水片,越往后越有味道。少有地以男性作为人工智能角色(被物化对象),女权意识领先同类片太多;其次很喜欢对城市空巢中年心理状态的描绘;第三迥异于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狂热与骄傲,传统科技强国德国对AI有着极强的审慎态度,QA女主表示她会反思智能手机,甚至拒绝扫地机器人;第四我们都太知道好莱坞会怎么拍了,走近疏远懊悔追回,于是就用文艺片去解构类型片,幽默的同时坚定探讨伦理议题。Tom用机械的语言拆解女主的心底伤痕,蛮能触动到我的。女主的体验报告是,人类的幸福感并不来自靠订制全部满足,恰恰是来自不满足的追求。结尾笔锋一转,又给出留白和哀伤回味:纵然完美男友就在身边,她还是怀念少女时代那个得不到的男孩。电影的价值观还是很大程度受当地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影响的。这就是22世纪富婆的快乐吧!!
女主敏锐,挣扎,又多愁善感。片的前半段都有点拖拉,喜欢女主引人深思的那段话还有最后的独白。爱不应该只是充满蜜糖的完美果实,应该还充满着心碎,痛苦,令人无法自己,寻求改变的力量。
设定别深思 败坏兴致 Maren 贡献了一个扑街状态图 取景地贡献了太多熟悉 专业研究以及那个遭遇设计好现实可怕 以及想到自己那时候也很痴迷 Adad 王二世那种闪族语下辖的阿拉米语 甚至是夜游以及在 Pergamon 做那类运动也算是心愿吧 (/≧▽≦)/ p.s. Sandra Hüller 确实很有机器人潜质 哈哈哈 还有当然是最后一段独白完全可以作为范本 Auftrag/Presentation 来背诵
轻松愉快的小品,看个乐未尝不可,但在探讨“智能机器人伴侣能否替代真人”的深度上比几年前的《her》差太远,转折也很生硬,看完甚至不太明白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演员是真好看,oh,这该死的欧洲风情~
拥有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伴侣 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吗?
拍得很乏味,主题也比较陈旧,核心依旧是孤独 2.5
Me with Stevens: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大表哥虽帅,但是这个角色多少有点儿惊悚,感觉连一个机器人都想规训女主。
柏林关系户
人机物语的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了:影片叙述的角度非常D&I,作为体验者消费者的女主其实才是被观察被探索的一个客体,摆脱了了90年代末科幻片里非人类才是被研究的被异化的人类本位视角。你经历过的美好,宠爱,孤独,被他人放下,失望都要你自己去承担和消化,这一点和《她》如出一辙。并非糖水恋爱剧,真正的主角是Alma对人的态度,从“你就是机器人,犯点错吧”到“我今天可以拿你当个人吗”到“你也可以当我是机器人”,她过往对情感的保持距离,对待俗世的傲慢的原因也在慢慢显山露水。影片完成度不高的原因可能在于普通观众想看糖水人机恋,但是最后又拔高了议题:人类可以这样纵容自己的欲望吗?这个讨论很生硬,与整片默默流动的女主思绪关系不大。还是当成女性主义电影看好了。
好家伙大表哥还会说德语…
但没有人真的想看讲道理
德国式人机恋,科技感并不强,而是表现了人对另外物种的接纳。人与机器人相比,是一种感情动物。这种感情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于己无益,但恰恰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正常反应。这也是由算法所决定的机器人所无法理解的地方。不过两者最后还是相爱了,女人接受了这种现实,这却正是机器人用算法所预测到的。感性与理性由此达成了平衡。因此,电影又回到了原点的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