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在“她者”的城市里看不见自己的月亮 “在自己的城市里看不见自己的城市,在错误的年代里总遇上自以为对的人。
”——影片《长恨歌》撩开帘子就是如此张爱玲拥趸气息的谶语,于是关锦鹏这次自主命题的作文,刻意中蛊似的地写走了样,写岔了气。
《改变1995》曾唱道:“张爱玲在秋天渡过了她最后一夜”,就在那一年,小说《长恨歌》横空出世,整整十年之后的这个秋天,关锦鹏经营雕琢亮一出自家的《长恨歌》,千思万量终将“意难平”的情愫悬挂到银幕上方,按捺不住还是在影片后段用字幕昭告看客——遥祭那多少个十年前的月色。
然而,《长恨歌》虽不是王安忆最好的小说,却是介入大众文化视野最深的一本;《长恨歌》是关锦鹏寓意最劲的电影,却是最“拆烂污”的一部。
其实,这从《长恨歌》奔赴威尼斯电影节前审查遭遇的小波折里就已经征兆毕现了,当时听说瓶颈来自文革时期的戏份,我的心就猛一沉,阿关仍执着后殖民时期香港的文艺风潮,好端端的“上海风花雪月”题材却硬来“讲政治”,果不其然坏了事。
就我个人的解读,《长恨歌》可以视为关锦鹏 “上海三部曲” 的收官之作——其他两部是《阮玲玉》与《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一个阶段总结。
电影的引子与小说故事的起始一致,女主人公王琦瑶受同学蒋丽莉邀请同游一个电影片厂,一台摄影机透过窗玻璃与两个女子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相互窥看效果,恍惚让人忆起《阮玲玉》的后现代质感——可惜只是错觉。
这个简洁利落的开场之后,整个电影就完全沦陷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
小说《长恨歌》是王安忆于上海/女性书写传统下的世纪末独白,而身处作为上海“她者”的香港的关锦鹏,经历了九七回归的认同纠缠后,或许太希望布道自己“失城”的满胸感伤了,将原著处心积虑地动了手术。
最大的更动在于,将小说里王琦瑶生命中的一个男人程先生提升为影片的旁观叙事者,没有让他在文革中自杀死去,而是贯彻终场,最后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离世于香港——为上海和香港的“双城记”做了最苍白的注脚。
于是这样一来,小说全景呈现的一个女子与一个城市关系就平白隔出了一重视点,观众不得不通过程先生的观看和解说再进行观看,硬生生要穿越他絮叨干瘪的“夫子自道”——多余。
而更多余的是,小说中仅有一节的文革部分被毫无必要地添枝加叶拖沓放大,给自己增加了审查上的麻烦,而这种刻意的添加毫无章法,还破坏了影片勉强说得过去的前半段节奏。
加法失当,减法亦莫名,电影竟将小说中与王琦瑶冶游忘年情的老克腊与杀死她的凶手长脚生凑成一个人,黄觉堪称近期内地影视圈层最具牛郎相的男性花瓶,他的模特身段不过衬托出同床共枕的郑秀文面容浮肿得触目惊心。
当然,电影与小说可以是两种独立的文本样式,撇开《长恨歌》原著不谈,单就影片本身而言,由于倾泄的诉求过于强烈,造成气息不畅,人物的语言也直白到痕迹遍布,本欲作断肠句却引发嘻笑声,由于琼瑶型台词密布,有一处吴彦祖与郑秀文黯然销魂时分,某观众手机竟响起光良的《童话》铃声,另一观众大声说道:“好行为艺术哦”,众人再也按捺不住,笑作一团。
而最可笑的就是女主演郑秀文,她在都市轻喜剧里自成一派掌门,功力也就不过尔尔,偏巧《长恨歌》最败笔的一个造型竟然撞落在她身上,开腔时女学生的童花头,让人疑惑到骨头,咋这样也能选成上海三小姐?
诠释如此烟视媚行的上海女子,郑秀文无论是收或放,都踩不到点,她一口粤语腔普通话硬着头皮演,观众硬着头皮看,特别是片中一处王琦瑶对程先生呼天抢地以及一处对女儿(黄奕饰演)发飙的戏,表现超越了常情的阈值,须知上海女人再到如何极致的境地,也是给自己留有一分余地的——这也是这个城市的安身立命之道。
郑秀文自然不是张曼玉,关锦鹏似乎也没给自己从某种表达的怪圈中跳脱出来的余地。
其实,关锦鹏并不擅长作一个言志派,他拿捏得当的应是风月宝鉴的因缘小品。
虽然曾经为许鞍华的《倾城之恋》担任过副导演,可是关锦鹏却没有老师驾驭大时代的掌控力——《千言万语》里棚区出身的贫家女也能大音希声,《长恨歌》拿堂堂的上海三小姐说事,却搞得辞不达意。
而正宗上海老克腊王家卫,艰辛幻化《2046》为一个针对“50年不变”的隐喻,同样掣肘于与上影集团的合作和内地电检,仍然维持了相当的曼妙身姿,《长恨歌》若然有恨,“此恨不关风与月”,是阿关自作孽地飞蛾扑火,将自己置身于漩涡之内,风月之外。
上海与香港之间互为“她者”的“双城记”象征性勾连,在世纪之交的“怀旧电影”里透视出最熟悉的陌生感,关锦鹏或许想表达,上海死了,香港也死了;天长地久,此恨绵绵——可是,关卿底事?
这个,是一直一直一直想要写的。
从听说长恨歌要拍成电影的那一刻起,就盼着,有点期待,有点害怕。
期待另一种完美的诠译,害怕不动声色的失望。
其实电影终究还是让我失望了。
同名小说改编几个字注定故事讲的是导演要讲的故事而不是作家讲的故事以及我要看的故事。
郑秀文也像是被改编过一样。
别扭的天真别扭的坚强与别扭的调笑以及别扭的流着一个她不甚了解的女人的泪。
有一点老,有一点呆,有一点沉重且不地道的风尘感。
她不是我想象中的王琦瑶。
虽然孤男寡女,夏日么么茶什么的都曾经是我喜欢的,可是这个上海女人的角色,这个香港女人明显不合适。
蒋莉丽的漂亮也有些让人失望。
在王安忆的叙述中,一直固执的认为深爱着琦瑶的程先生并没那么伟大。
琦瑶是他平淡生活的一个发明,一个创举,一个梦。
他把他的梦放到了琦瑶身上,他爱的是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一样东西。
他的可爱与执著,在于他可以在琦瑶身上实现对自己的肯定。
那是另一种爱。
虽然每种爱的出发都是自私的——我,着魔于对那个人的那种感觉。
程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男人。
他对琦瑶最初的喜欢源于惊鸿一瞥后刹那的心动。
莉丽不漂亮,有些丑,有些土,琦瑶天使一般被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进一步美化。
年纪正当时而末婚的程先生对她的心动是必然。
蒋丽莉的漂亮把程先生美化。
不敢说程度的多少。
只是那个典型的男人多少有点理想与不现实了。
电影里琦瑶的那件白衣服与所谓涣然而有灵气的眼神前面飞舞的玫瑰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精心编排的笑话。
电影里王琦瑶那种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小心机与小野心多少有点动了声色。
电影里李主任死讯传入王琦瑶耳中时那次擂胸顿足放声痛哭怎么也令人想不通。
电影里程先生对王琦瑶住的地方的赞美不自然到拙劣。
终究没有把它看完。
没看到她的苏杭生活,没看她生命中另几个男人的登场与谢幕,没看到她意外的被一个老实的小偷掐死时皮肤松弛的脖子。
也许电影的内容已经与我印象中的小说相去天与地了吧。
我的眼睛最终只停在了李主任死讯传来时,那个女人伏着的木制地板。
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衣着笔挺,在一旁手无足措的站着……这是一部拍的和演的都很认真的片子,可惜我看的不够认真。
也许,很多时候,只有认真,是不够的。
終於看了關錦鵬的"長恨歌"(Everlasting Regret), 是朋友借給我的影碟, 她們都說電影悶透人, 看了一半便放棄. 一向不怕悶戲的我當天一個人看了影碟. 眾說紛紜, 影評大都對它批評多過讚賞, 本以為在沒有期望的情況下, 我可能倒會頗欣賞它, 怎料, 電影真的令人失望, 失望的不是鄭秀文演王琦瑤演得差, 而是沒想到關導演這回真的令人跌眼鏡.去年一直很想看此電影, 尤其是見到它的海報上這句:"在錯誤的年代, 總碰到自以為對的人". 不要說那個四十至八十年代了, 時至今天, 我們還不是常常碰到自以為對的人? 加上電影宣傳, 關導演被訪, 大談怎樣花心思在凝造四十年代的上海時, 更加覺得無論批評有多惡劣, 我或許也會喜歡.結果是, 關大導真的浪費了許多東西. 什麼上海feel的餐桌器皿及設計, 就那麼一場夜宴, 我一點也看不出要耗資那麼多錢. 說鄭秀文不會演王琦瑤, 又說是粱家輝的電影多於似是鄭當主角, 但我個人認為鄭秀文已經很努力, 電影的敗筆不在於她, 而是電影本身, 怪只可以怪導演, 剪接, 拍攝手法及鏡頭角度. 如果導演手法更高明, 王琦瑤這個角色不會令人沒有感覺. 不錯鄭秀文的普通話著實有點生硬, 尤其是罵女兒的時候, 太不自然了.拍過"胭脂扣"(1987), 又有"阮玲玉"(1991), 聽說"藍宇"(2002)也很不錯(我未看), 觀眾對關導演有一定的期望是難以避免的. 或許在"長恨歌"中角色的描寫都不夠透徹, 不論是王琦瑤, 程先生, 李主任, 或康明遜, 看了都不會令觀眾生同情憐憫之心.有好些場景的顏色對比反而吸引著我, 最記得是王琦瑤跪在地上瘋了一樣地哭, 程先生站室一旁不知所措, 那粉紅和綠很美.未看過電影的有時間都應該看看, 不至於太差.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
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
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
《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
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
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
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
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img]http://photoimg65.qq.com/cgi-bin/load_pic2?verify=38iGrgFwsnlkjxO1%2FHQSww%3D%3D[/img] 上世纪90年代初就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了,那时候还小,喜欢看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书里大段大段对旧上海的细节描写非常厌倦。
前两年又翻出《长恨歌》来看,开始有些许难以名状的共鸣。
我每看过一部小说,就会想象它拍成电影的样子,但我却认为《长恨歌》不适合拍成电影,我害怕光影会失去原著流转在字里行间中许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味道。
直到有一天,我很意外地知道关锦鹏勇敢地把它搬上了银幕,因为曾经被他在《蓝宇》中刻画的人性细腻的情感深深打动过,所以关导的片子是一定要捧场的!!!
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地失望。
因为电影时间所限,编剧想在100分钟里浓缩一个女人四十多年的命运,必然导致情节跳跃之快,很多片断还未展开就匆匆掠过,使得人物的性格不饱满,灵魂空乏。
电影音乐也是断断续续,让观众的情绪还没有完全抒展就立刻收住。
她是在夺得上海小姐第三名最风光的时候被李主任看上,与其说她对他有感情,不如说她知道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换得富足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感情不过是一枚交换物质的筹码,所以原著中当李主任坠机身亡之后,她虽然悲伤,但不是失去感情的痛苦,而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告别。
所以电影中的郑秀文得知李主任离开时哭倒在地上发出悲痛欲绝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表现真是过了太多太多了。
至于老程,总有那麽一种男人,他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不知所措,他只能忍心看着她如花蝴蝶一般在男人中飞舞嬉戏,他想让自己忘记她,但越想忘记记忆就越清晰,于是,他只能无奈地放任自己的感情,容忍她,包容她,看她任性,看她糟蹋自己却无能为力,而王绮遥是永远懂得如何控制她和老程之间的距离的,若近若远的暧昧更让他欲罢不能。
这是一个妖媚如艳的女人的生存方式,这是她的天性,无论对错。
但是这些是郑秀文无法掌控的,曾有那麽一刻,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娇柔缱绻,但又迅速的消失了。
一个本来只适合香港轻喜剧戏份的演员,你让她怎麽演,你要怎麽看?
倒是梁家辉,他是有天赋的,但又未免演得太懦弱了一些,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他读懂了老程这个角色的力量,我终于愿意承认,他不只会演同性恋!
在她的眼里,康有时候只是个孩子,他在那个年代的混血身份,让他在两种文化中极度分裂地成长,他无法安定下来,他给不了她幸福。
但这样一个懦弱又带着神经质的男人让她着迷,她深知自己已经过了花枝招展,蝶舞燕飞的年纪,她如同每个女人一样,有着做母亲的渴望,她坚持留下了肚子里的孩子,尽管她知道他们之间的结局注定无法收场。
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那个懦弱男人的离去,再随便找一个男人结婚,让肚子里的孩子有一个名义上的父亲。
郑秀文显然不懂得如何拿捏一个上海女人的风情万种,深刻的香港背景让她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再加上蹩脚的普通话,实在让人如坐针毡。
不过我看到了她极力摆脱轻喜剧的桎梏,向文艺片转型的决心和努力。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有位影评家说,纸上看电影,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读。
纸上说好的,未必就好;凡是在纸上说不好的,实际看起来倒还可以。
我深以为然。
其实看电影实在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虽然不妨碍专业人士用专业眼光像拆解摄影机一样去拆解镜头,但大多数观众都不一定懂专业术语的,更多人看电影,只是为了在那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寻找各自的体验。
多专业的影评,也未必能全部写出所有观众的感受,所以我说,电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说的;正好像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解释的。
张力越大的电影越是如此,越是朦胧的诗越是如此。
《长恨歌》出来之后,一片骂声,关锦鹏的片子,这是非议最多的一部。
大家都拿王安忆的小说来对照电影,却全然忘了小说和电影本来就是两种艺术形式,所有改编的电影大多都讨好不到哪去,越是优秀的小说越是如此,更何况,小说将近三十万字的容量,而电影不过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这种比较本来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难怪关锦鹏说,看电影不要看小说。
也是,电影借了小说的故事,拍出来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诉求和语言,用小说的尺度去要求,岂非是对导演的极大藐视?
哪个说拍电影就一定要忠于原著的?
幸好我没有看过《长恨歌》小说,据说这小说是极好的,王安忆细细铺陈上海琐事,把上海这座城市通过一个叫王绮瑶的上海女人描画出来,传神在一颦一笑一个小心思之间,渲染的是浓浓的韵味。
让电影把这种功力表现出来本来就不容易,让一个香港导演和一个香港演员来传递上海的神韵就更有难度,为什么一定要从电影上去搜寻原著的气味呢?
让我们抛开成见和小说,单纯来欣赏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吧。
郑秀文在我心目中一直不算个实力派演员,虽然我喜欢她可人的笑容。
但《长恨歌》中她的表现的确是她所有电影里表现最好的。
不要去苛求她生硬的港式普通话,这不是她的败笔,是导演没有给她安排一个软浓的配音。
影片中郑秀文的表演就像王绮瑶的年龄跨度一样,也由青涩走到成熟,影片开始的戏段,还多少有些矫情,慢慢演到后来,不温不火的感觉就出来了。
我看《长恨歌》,宁愿把影片看成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情感传奇,与四个男人之间的纠葛,是一个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女人的传说。
这样的女人注定是美丽的,宁可死掉也不会老去。
这样的女人在中国也只有上海才会有,那种风尘和优雅交织的感觉,注定会产生妖精一样的女人。
什么才是妖精一样的女人?
美丽的、魅惑的、精明的、强势的、不老的,而最终都是悲剧的。
如果不是悲剧的妖精就不是妖精,是妖怪。
电影中的王绮瑶就是这样一个妖精。
她美如不染尘烟,所以被拢入高官袖下做宠物,而人与宠物之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爱情的,胡军扮演的李主任,与原著相去甚远,却本身具足了让王绮瑶一见钟情的理由,何况上海小女人也是女人,对自己生命里第一个男人的依赖和托付,已经足以让她产生同生共死的幻想,郑秀文撞头嚎啕的表演令人震撼,但却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李主任真的是她一生惟一最爱的男人。
由此再来看郑秀文面对枪口的无畏和痛斥背叛者的行为,就显得理所当然,为爱情而变得勇敢,这不是王绮瑶的专利,是每一个女子都可能发生的行为。
而这种勇敢和果断一直在王绮瑶不同的年龄段反复表现,去堕胎时的坚强、相亲时豁出去的对白,让我们明白一个女人的韧性和冷静,的确有这样一种女人存在,这种对女人的解读有某些女人一定会懂得。
还有女人的小精明和小算计,在王绮瑶身上也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背着好朋友去找程先生拍照、跟程先生见面时的矜持、及时与李主任针锋相对的那句“我穿得好看不好看,只有今天扔玫瑰的人才有资格说”(王绮瑶这么做一定是有意勾引李主任的,至少也是博得他刮目相看吧),还有她多年与程先生之间暧昧又清白的关系,也是一个聪明女人的维持,最厉害的是,她经历过的那几个男人,无一不是拿出真心来爱她。
李主任自身难保之时也不忘给她一个交待;康公子离开大陆后也是一直给她寄生活费;程先生更是用一生无怨无悔地守候着她;就连最后掐死她的老克腊,也毫不忌讳地在程先生面前承认爱她,出国后一定要回来找她……如果仅仅是一个波大无脑的女人,断不会让这些男人如此心甘情愿的,妖精般的女人是真能让男人感受到爱情的女人,虽然这妖精的爱情在第一次之后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浅淡了。
她与女儿的那场对手戏也让人玩味颇多。
女儿要出国,直言想要老妈的体己钱,而此时正在染头发的老妈也不是一个全身心为了女儿,不为自己打算的人。
所以两人的争吵其实都是为个自的利益,但最终老妈还是妥协了,她拿出了一部分体己打发走女儿。
我想,在妖精的心目中,自己永远都不会不精彩,她的故事绝对不会因为韶华的消失而平淡吧,所以她什么时候都精心爱护自己,什么时候都要自私得为自己算好下一步。
电影有两处特别真实的争吵。
一处是王绮瑶和好朋友蒋丽莉之间的,蒋丽莉因为王绮瑶背着她去找程先生拍照而生气,跟王绮瑶要自己送她的发卡。
这段戏很有意思,仿佛回到小女儿时代与闺中姐妹之间小计较的情景,忽一会翻脸忽一会又好得笑嘻嘻,这是每个女人都有过的经历吧;还一处是王绮瑶和女儿之间的争吵,真实到残酷,完全撕下母女之间温情的面纱,女儿为了掏出老妈的体己钱不惜揭老妈曾为人情妇的老底,而老妈也不顾风度大声痛斥。
没有应该孝顺女儿,也没有应当被打击的贤良母亲,那么赤裸裸的较量,就连和解后母女之间温情的拥抱也令人怀疑,女儿的眼泪和忏悔只是因为达到了目的,而老妈不过是花钱消灾远远地打发了女儿求得一自个儿清净罢了。
为爱情而生的妖精注定要惊世骇俗。
王绮瑶在近知天命之年爱上一个青皮后生,这种爱情的本质已绝对不同于最初,所以她不动声色地掩饰着这段感情好好保护着自己,又忍不住哀求老克腊给她两年的时间。
这份爱情里,更多是肉体的而非精神的,用肉体的力量来揪住青春的尾巴,其实青春早已逝去,但只要有爱的能力,尤其是与年轻男人做爱的能力,也许就还能窥见自己青春的影子吧。
妖精不会老,但会疲惫。
老克腊只是王绮瑶折射青春的镜子,所以当王绮瑶接到李主任去世的消息后,她以无限的追思沉浸在对自己青春的回光返照里。
老克腊不合时宜的求救,就成了极其讨厌的行为,她因此翻脸无情,也因此送掉性命,应了她最初那句话:“你们都以为我不会伤心,其实他死了,我可以不活”。
影片到此,一个妖精的爱情圆满了。
这也是一个女人的爱情,一个经历了多重感情的女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个男人让她爱到幻灭。
如果遇上这样的女人你不要苛求,她总是为自己想得太多,缺乏做贤妻良母的气质,但她的存在是许多男人的梦想,梦想这一生还真正有过爱情这东西。
一个女人没活明白的一辈子。
与之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个男人中,梁家辉的角色最为立体。
本片的布景与光影均值得称道,但刻意使用偏离感强烈的机位划分割裂空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故事层面,电影化的改编在两个小时里不足以承载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年代跳跃的频繁令人难以入戏。
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推着走,导演想拍个里程碑式大电影,却太破碎,根本连不成故事,旁白也不够好,人物太干瘪,暗示性镜头太多,却又给的暗示不够。
郑秀文的普通话,为什么不配音的,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想让她讲广东话吵。
题记:要接近坟墓的的年纪还学不会谦虚是一种悲剧――――耄耋老人文怀沙的告诫除了车墩那一个烂熟的弄堂,我竟然着不见关于上海的记忆。
而且我向来不屑王安忆关于上海的描摹,自《我爱比尔》之后流俗于市井庸妇对中产文化的想象,跟着红旗进来的王家终于只是这个城市的旁观者,上海是深不可测的,在黄昏的炊烟里石库门的情感传奇是上海女子闺阁里的封存,在那绣花的绷箍上密密绣下自己的心思。
嫣然一笑,间或凄然一叹,不语!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思考着关锦鹏为什么第一个镜头要以间离的形式告诉观众,它背后有着对女主人公命运的暗示,甚至我看到了导演对于描绘的怯懦。
我一直说在关及上海的当代影人里,陈逸飞是值得记取的,在《人约黄昏》里他选择了张锦秋和梁家辉,这两位演绎了最经典的老派上海形象。
而当《长恨歌》开始,郑秀文一出场我就知道砸了,一个装束就知道时代的差异。
上海,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区域文化,只有乡下人才将民国上海女子全然当成交际花,而弄堂的小家碧玉和霞飞路洋房里的大家闺秀是两种文化,这些是望着而今恶俗的上海所无法臆测的。
只有不了解上海的人才会把上海女人的“作”想象成歇斯底里。
关于这些民国女子张爱玲等人已经将红尘锁在了字里行间,那些依旧在印刷的书籍里有着详尽的公寓文化。
而老的影像里那些民国女影星的神韵才是本源的上海。
有些人诟语胡军的京派,殊不知上海开埠之后本是冒险家的乐园,这方土地养育了四方的过客,重要的不是人物京派与否,而是城市的氛围,它的跳舞场的内景有什么可以看出是上海地域特色的,对于环境的塑造甚至不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成败皆是萧何,关导此次的失手是资金?
是本子?
还是老板的面孔?
上海电影厂投资的电影竟然做不好城市地标,甚至不及《太阳帝国》对文化氛围的把握,为什么现在的电影人总要将民国的上海想象成咸肉庄,其实,就像影片里的旗袍女子故意走得妖艳却无法风姿卓越,为什么,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而民国上海人的形象在老电影里都有,谦逊地学一下就行,没有文化责任和历史感的人是做不好电影的。
关于民国的打老虎和接收史各种文本都有叙述,或许关导被《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伪上海影片的影响,怎么看也是演绎。
我认为电影抛弃完全对原著的描画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对于地域你要保持把握的度,这部关于上海的影像我竟然找不到这个城市的人文气息,但是,我明白一点出身好的人家是比较检点的,不要总是将民国上海的女子全部想象成交际花。
我始终觉得在政治取向上过于目的化的电影人做不好电影,成龙以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香港电影自由发展最大的绊脚石,为了迎合政治势力和某些目的,近几年来“粗人”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得了尚方宝剑,这位先生还是做他的红人比较合适,影视还是留给别人吧!
王安忆本来就不了解上海,还是写她的北大荒合适,而关导毕竟和上海有着隔阂,这种双重的隔阂让影片有如影像里表现的58年,突兀于墙的标语。
还有对于79后落实政策话题的描绘在时间上是错位和不确的,这种遗憾是不知历史或者是臆测历史造成的。
此后,正如一个外乡客的长大,被阻隔在上海文化之外的王安忆是无法理解上海真正的人文境遇的,弄堂的大门对于外来者始终是黑洞洞的。
里面红烧肉的味道门外是无法知道的。
大量的中国影像不再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我看到谢晋一代的《芙蓉镇》已经绝迹,图画政治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取历史,而带着某种世俗的讨好却没有深及人物内心,在49年代后太多的沉浮里上海人其实显示着一种很强的韧劲和爱国心,正是这样,上海文化才显示了他的相对独立性。
电影的硬伤随处都是,最要命的是为了市场而选用的香港演员郑秀文连国语也说不好更不要说上海话了。
既然长恨于海上就要有这个城市的人文气息,上海文化是带着土洋杂陈特点的,这不是片中一杯咖啡和几场并不是历史的家庭舞会(音乐不对,氛围不对)就能说事的。
在香港导演里关锦鹏的上海《阮玲玉》等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长恨歌》显然切入点错了,连我作为老上海而言也感到生疏和隔漠了。
上海女人只要是住在石库门以上区域的大抵是有着教养的,上海不是一个情欲横流的城市,至少在有华侨商店的年代如此,而打桩模子是被拒绝在中产文化以外的。
一个阶层有着一个阶层的思维定式,文学如此,影像更是如此。
这部冠以上海的电影其实和上海文化无关,它只是两个不同性别的异乡客对于这个城市的浮光掠影,真正的上海在桑弧的《太太万岁》里,在白沉的《大桥下面》里,也在逝去的陈逸飞心里。
这是关导心念里描绘的历史,它是任何地方,只是不是上海,它对不上所有老克勒的记忆。
【附录:影片资料】《长恨歌》2005香港/大陆编 剧:王安忆(原著) 导 演:关锦鹏 主 演:郑秀文 梁家辉 黄奕 胡军 吴彦祖 片长:108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1,欣赏性2(基本上是垃圾电影之列)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2005年10月8日 星期六 18时21分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很庆幸自己没有先读小说,再去看关锦鹏的《长恨歌》。
不然看了开头肯定就看不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是把整部影片看完了。
看完了就觉得心里闷得慌,多好的小说啊,影片却没有把主角和时代的纠结刻画出来,仍是虚空的。
有人说王安忆模仿张爱玲,我却不觉得。
小说中的王琦瑶,多么生动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女子,跃然纸上。
郑秀文出场的时候,是想表现是出王琦瑶的清纯,却让我觉得怎么傻乎乎的。
可以看出郑秀文演得很努力,很认真,可她没有王琦瑶的气质,没有上海小女人优雅自傲的气质。
更受不了的是她蹩脚的普通话,很多语句用港味普通话说出来,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变了味。
好在梁家辉的演技撑住了影片,让这部电影不至于太烂。
以前不喜欢梁家辉,总觉得他是三级片的主打广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他,这才发现他的出色。
演技这东西是要和历练相关的,沉淀下去,才能成熟。
影片的后半部几乎都是靠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来完成,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无须言语就已经传递了很多话语,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更显得苍白无力。
关导想拍得很文艺,于是有了影片里昏暗旧时光的光影布景,有了用小楷写的穿插全片细致如画的字句,可只剩下一个躯壳。
程先生倒是贯穿全片,从他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上海男人的身上的烙印,因为梁家辉的出彩,这部《长恨歌》仿佛为他所拍。
关导的《长恨歌》是他自己的,与王安忆无关。
为了欣赏梁家辉的演技,倒是可以看一看。
对于《长恨歌》这本书来说,电影《长恨歌》完全不足书的十分之一。唉,我心目中的王琦瑶啊
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觉得和小说里的那个上海无法等同,太过潦草的一生被投射到100分钟的片长,有些失望
事隔6年再看此片,当早已抛弃了昔日原著小说的喧嚣和嘈杂后发现,影片还是有感人之处的。好比曾经经历过的切身震撼如果用一张老照片来回忆那会是另一种感悟。
“我受不住这寂寞孤单。”上海女人看得我百感交集。
人家有的是时间,你还有时间去忘记他吗?
2005.11.7 紫嘉宏网吧
电影是满烂的,但也不至于让郑秀文郁闷的生病啊。
给郑秀文很多星
关锦鹏的失误,郑秀文的错误。家辉依旧。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欠了些火候 让普通话不好的香港演员拍这样的片子 有风险
败在女主角的演技~~上海是个发生故事的地方~
这已不是长恨歌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sammi真是该配音的。。。有点hold不住
好片儿。
把上海片拍成了香港片,简直和原著背道而驰。我只看见各色帅哥像走马灯一样经过她的床上。本来还疑惑书中没写这些男的多帅啊,再一看导演,哦,全明白了!
那么厚一本书,100多分钟明显不够演的,适合拍成电视剧~
说到用镜头关锦鹏还是很会的……但最后这是怎么回事儿啊
SAMMI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