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倒数第三天,看完了一本书;倒数第二天,看了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最后一天,爬了座经常爬的山。
读书,看电影,写文字,运动,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坚持的事情。
说说这部《孤味》。
作为2021豆瓣华语高分电影榜单第二名, 可谓实至名归。
注重人文情怀、反应社会现实的台湾电影一直是我的菜。
这部电影也=毫无例外,对于我而言,电影除了主人公获得解脱的主线外,我更看到了不健全家庭带来的童年模式给三位女儿造成的影响。
对此,我不禁回想起我母亲的大半辈子,转变了这几年来对她形成的认识,开始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她。
回到电影本身。
母亲和父亲之间的纠葛之深,即使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无法消除内心对他的恨。
这里用“即使”显然是不恰当的,不是当事人,他人永远无法体会和理解母亲的心情。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如果有,那一定是也经历过同样或者更加深刻的伤痛。
且不谈这纠葛谁对谁错,谁错多谁错少,在母亲那里,它实实在在造成了伤害。
她一人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她们都小有成就,这其中的艰辛,倔强和踽踽独行的坚忍,在三个女儿那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行为模式。
大女儿对家里的事知道最多,母亲大概大部分的事只向她倾诉。
因而她承担了更多,也“遭受”了更多。
从她对婚姻的选择,对男性的态度,可以看出童年给她的影响是严重缺乏安全感。
所以婚姻不是归宿,她像风筝一样飘来飘去,和男性的关系较为随意,缺乏“责任感”,对身体也缺乏正常意义上的“责任感”。
这是父亲带给她的影响,父亲角色的缺失,即是安全感的缺失,无论父亲有无过错,抛妻弃子多少年不联系对她的成长来说都是安全感的匮乏。
徐若瑄饰演的二女儿,带着妈妈的强势。
对她自己的女儿,俨然母亲当初对她一样那般的控制。
在理性上,她是更能理解母亲的。
也是更“正能量”的,但缺陷依然存在。
就是缺乏沟通。
她对丈夫,对女儿,均缺乏沟通。
四女儿是整部戏中和母亲冲突最大的,却也是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人。
也许正是日久生厌,小的矛盾会被累积,会被放大,会一点即燃。
在对待父亲的葬礼问题上,她毫不犹豫的站在了蔡阿姨一方,和母亲对抗。
是父亲的葬礼让两人这么多年的矛盾更加凸显,并得以爆炸。
在四女儿这里,爸爸的出走妈妈有着更大的责任,她对父母之间的事知之甚少,但从母亲强势性格的推断,和蔡阿姨的温柔对照,主观认定妈妈是有责任的一方,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应该”。
你应该原谅爸爸,你应该遵从爸爸的遗愿,你才是那个应该说道歉的人。。。。
爸爸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你这个样子,不让人干喜欢的事情。。。。
在四女儿的角色中,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在她一副恨恨的表情上,我显然看到了我自己。
曾经我对我的妈妈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你脾气这么不好,这么不服软,这么故意反着说话,所以才和爸爸吵那么多架,所以爸爸才会打你。。。。。
”时至今日,我才能猜想,我说出这般话,对妈妈的二次伤害。
我怎么能以自己的眼光,限时的处境,去评判当年的您的所作所为?
现在想来,如果换做我是您,能不能活到今日,绝对是个概率极低的问题。
就这样简单的对比,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甚至否定您,我的妈妈?
是的,妈妈性格急躁,遇有不遂心的事总会叨叨,说来说去,有时候又把旧事提起,没完没了,说话也会阴阳怪气。
妈妈这些行为模式,何尝与她小时候的遭遇不无相关。
自幼双亲离世,带着二姨,不跟亲人,自己独自成家,十多岁的身躯,干着和大人一模一样的活,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苦与无法言说的伤痛。
她的性格,她的行为模式,只是她保护自己保护这个家的一种方式。
而我,从小听她讲诉她的心酸史,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快点长大,保护妈妈。
可是渐渐长大了,独立了,有了自己的判断,也看到了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无形中,那种对母亲的偏爱,慢慢倾斜,越来越靠近父亲。
是的,父亲不善言辞,不多说话,万不得已,逼急了直接拳脚相向。
妈妈深受其害。
在这些年,对于母亲的性格问题和行为模式,从理性上分析越多,越忽视了她的童年模式,也越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有那番伤人的话来。
这部影片,无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冷漠与无情。
任何站在制高点对自己的至亲进行评判的做法,都是伤人的。
我的妈妈,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再也不会对过去的您,做任何不恰当的评判。
而是慢慢感同身受现在的您,一起变老。
爱您。
2022,您的健康和快乐,是我心愿之一。
拍得太好了。
阿嫲辛苦了二十多年养育三个女儿,换来的就是一句“阿婆,你真恶”,渣男浪荡余生,得到的确是所有人的称颂,真的太羡慕父权制下的男人了,坏事做尽还能得流芳百世的好名。
看谁还敢和男的结婚,要么是空有个名分受尽人世艰辛之苦落得个千人唾万人骂,要么是没有名分空当个不能见世温柔善良好小三。
上野在《厌女》中说“生我养我、不惜辛劳地抚育我、作为人生最初的强者伫立于我面前却又侍奉更强的丈夫、为了我忍受来自丈夫的一切苦楚、主动承受一切牺牲、接纳我的一切……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去侮辱呢?
这个可称为自我的无条件的“存在依据”的女人。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女人,这种母亲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不过,“母亲”这个范畴所具有的“规定性”,束缚着儿子,也束缚着女人本身。
如果有读者心想“要是当今还有这样的母亲,倒想亲眼去看看”,那就证明“母亲”所具有的规范力历史性地减弱了。
倘真若此,我们也就可以瞑目了。
也许,这种“母亲”的文化理想,已经只存在于文本之中了”,像上野书中所写这种规范式母亲——既要辛苦抚养孩子长大,又要忍受丈夫的出轨无能,还要迁就无数小三,应该成为历史,绝不是《孤味》所传达出的女儿以后会走母亲老路的隐喻。
欢乐场所的小姐们都来看他,就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
已经有了小三,还频繁出入这些场所更能说明问题吧。
没偷印章就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
如果是他偷的,说实话还会有点佩服,就像小三为他辩解的那样,起码他还是一个想要为老婆孩子赌一把的男人,然而他可能是连这点能力这点魄力都没有,只是一个出轨成性嫖娼成性游手好闲的男人。
电影的最后居然是这样的结局,让阿婆放下,难道去见小三烧掉离婚协议书自己不去葬礼选择让小三上香,这就是所谓的放下、和解?
真的笑掉大牙。
要我说真正的放下难道不是伍子胥鞭尸?
听到他的死讯,立马去KTV高歌,在小三为他办的葬礼上大闹一场,大骂小三一顿,谁管他这么多,闹玩骂完以后,只管自己以后的恣意生活。
《孤味》是由短片引申出的长片,其剧本的构架很明显受到了《海街日记》的影响,但是本片可取之处就在于,把一个类似的故事套用下来并没有显得水土不服,反而衍生出一种极具本土特色的台式风味。
这一点,在此之前,做得最好的还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华人导演——李安。
李安的《饮食男女》就是最好的范例,通过中国人具有仪式感的“饭桌”讨论亲情话题。
《孤味》则通过一个父亲的缺失一家女人的表现来书写经历着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的几个女人们。
孤味剧照
海街日记剧照 两个小时的长片体量使它也具有了一部分史诗意味,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杨德昌《一一》表现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史诗,不必恢弘大气,而是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欢笑和泪水,迎接与告别中缓缓道来人生的五味“酸”,“甜”,“苦”,“辣”,“咸”。
《海街日记》中,是枝裕和则用“梅子酒”这个物件点明全片的奥义,生活就像酒,越酿越醇,树木希林扮演的老人看到一只黄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高兴得像一个少女。
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她们无处不在,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
侯孝贤曾经拍过一部被编导生誉为“最催眠的十大电影”之一的《悲情城市》,则是把传统家族的放大,不光用镜头表现出家族坚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还加入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这就使本片完全地与一般的家庭电影区别开了,而有了一层悲壮的含义与覆落之美。
二姐 再来说说本片《孤味》,孤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林秀英年轻时被丈夫无情抛弃,但是坚韧的她一个人靠做虾卷发家致富,辛苦拉扯大了三个女儿,在自己的寿宴将至时,忽然听到了丈夫去世的消息,林秀英就在下定决心给丈夫办葬礼后,结识了陪伴丈夫走过中年的女人,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大女儿生活随性,感情生活不稳定,又赶上了癌症复发,生活几乎变得一团糟,二女儿对丈夫有猜忌,不听女儿的意愿,强制把女儿送出国念书,三女儿年龄太小,根本不懂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却叛逆地责怪母亲不接受父亲。
一家人各怀心事,生活的重负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地爆发,不仅伤及自己,还会使身边的人寒心。
三姐妹在一起的调光是暖的 影片中最后一场戏,林秀英终于解开心结,慢慢走向灵台,周围的布景因为是葬礼所以全都是白色,看似不是刻意为之,却达到了在这个情节点上荧幕空间和心理空间留白的效果。
同样说明,在林秀英的心里,终于能够接受丈夫在自己最艰苦时候的缺席,并且在现在,林秀英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前一个镜头,在出租车上的那一场戏,观众陶醉在歌声中,镜头一转,戴着墨镜的年轻的丈夫出现,林秀英起先吃了一惊,随即又跟着丈夫忘我地唱了起来,这个画面就说明了银幕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对等,在出租车上给丈夫留了一个席位,在林秀英的心里,丈夫同样有了一个位置。
银幕空间与心理空间重叠 人生不过百年时间,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大大小小的是非组成了我们的生活,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就用了“烟”,“酒”,“茶”,“糖”作为四个段落的小标题,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终极的艺术就是回归生活,片名中“孤”字,说的不仅仅是主角林秀英,更是所有的女性角色,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成年人总有一些苦痛要自己承担,但是即便如此,人间至味还是血浓于水的的亲情,是这分亲情给了每一个人孤独的勇气,也是这份“烟火气”赋予了本片积极的现实意义。
《孤味》算不上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但是它向我们展示了回归传统叙事的一种“烟火”精神,这一点给青年导演开拓了思路。
导演,喜欢苦情女主是吗?
想先了解一下,女性为什么非要苦呢?
一个单身母亲拉巴大一帮儿女这种设定好像天然会吸引编创与观众双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部热剧《星星知我心》,面苦的母亲和比面色更苦的命运,好像她也是一人抚养数个儿女,后来不得已要把儿女一个个送出去。
世上总有阳光照不到之处,或者有人偏爱在阴影里。
但凡母子间的对话总能赚取观众的眼泪,尤其是演孩子的小演员,简直是自动水龙头,想必钢铁猛男见到都会落泪。
三十年已去,催泪早已不是现代审美,编创也不会满足于铆劲让观众哭。
感动之余或许还有别的可诉说。
《星星知我心》剧照《孤味》开场已是母亲年高,女儿们成年,乃至第三代初初长成。
这已不是含辛茹苦独抚幼儿的母亲,而是苦尽甘来枝叶四散的大家长,望乡中的母亲。
编创熟知做儿女的“志在四方”,让小女儿守护于母亲跟前。
偏这小女儿心里头对她幼年就已音信渺茫的父亲产生了严重的距离之美:不管爸跟妈有什么纠葛,他从来就是那个会给我带软糖吃的爸爸。
这个爸爸永远都是记忆里的那个爸爸,他不会老去,当然她无从看到他老去,孩子也不会长大。
最好的样子就是最初的样子。
不管是不是缺席的父亲光环太过耀眼,可以想见母亲是不太提从前的事,至少没有一面倒在女儿们面前谴责她们父亲,维护了(尤其是小女儿的)父亲的光环。
尚且可以理解这是亲情的错位和偏谬,只是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偏袒父亲,却也并没有学着去理解母亲。
她之所以还对父亲感恩戴德那是因为她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毒打,没受过苦那是因为母亲替她们受了太多苦。
她的成长期可能处于家庭环境已经慢慢好转了,母亲从小摊贩做到大餐厅老板,所以她还是父亲的小小天使。
女儿上台北的上台北,唯一守在身边的老幺是老爸愚忠。
男人离家二十年,男人的死亡和新妇人同登场,到最后,位置让出来,即使名义上他们还是夫妻,灵堂祭拜的配偶是后半生的女人。
由此此片最大的光环并非那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而是这圣人一般的母亲。
男人嘛,归来仍是少年。
当初离开也不什么抛妻弃子噢,混的不好混不下去就逃嘛。
老丈人面前分分钟要窒息,还是到大城市呼吸点自在空气比较好。
没逃之前呢?
花街柳巷梦里摇。
都啥子男人啥子老公?
他跑路了,我要买烟花庆祝的好吗?
还啥月老神还愿的,还啥两女和解的?
冲孩子我给你风光大葬,新妇来我一样宾客款待,我是不会“让位”的。
这是我的家,浪子归家我送你一程,你我夫妻一场。
任何人要来送你我都不会挡。
仅此而已。
这个男人到底配不配编创苦心炮制的光环,你一去二十载旧人换新人,到死了要回家,那是把这位“二老婆”放哪里呢?
她跟你又算什么?
人渣吧脑子还不好使,这光环何来?
那位二老婆就更有趣了。
满面佛光的,跟男人是信徒霍,是烟火世俗的大婆的反面霍。
男人早点遇到她就不会在外面乱搞了,也不会中间跑路了。
难道要对佛不敬吗?
喂,我看呀,大婆应该早点遇到二婆,当下成佛,还结什么婚,遭什么罪。
《孤味》剧照 有点《海街日记》的意思,不过是一张照骗如果非要呼应一下耻辱的父亲,把大女儿设计成花花公主,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花,但确实是对婚姻不忠。
大女婿把自己控制得太好了,以至于看不到被背叛的委屈和对大女儿的痴情。
让他像母亲像女人那样痛苦心酸啊,自暴自弃啊,神魂不清啊,像失爱的女人那样疯狂。
总而言之呢,电影都是一厢情愿自我催眠,依旧是男性话语的。
喏,女人要宽容,男人走掉,要自己抚养小孩,然后还要原谅和容纳他和他的爱人哦。
女德常念常新。
中国台湾电影《孤味》(2020)应当是反映“爱与束缚”这个主题的。
“爱”是高尚的,“亲情之爱”更是神圣。
然而,有时“爱”得不当,爱就变成了“负担”和“束缚”,如果爱者始终不觉醒,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会感觉到“付出的爱收不回”,而被爱者也会感到满心亏欠和委屈。
本片就是通过女主林秀英一家上下三代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林秀英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付出爱的方式也非常“中国”。
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与支持,她偷自己父亲的印章办贷款给丈夫做生意,不曾想生意失败,丈夫承担不了对林家的亏欠,离家出走。
结果,她自己的父亲一病不起,为了保护女儿不至于失去娘家的支持,这位父亲将偷印章的罪名转嫁给了她丈夫,自此,她丈夫背负这个罪名生活了一辈子,并未向任何人说破,显然,这是她爱的回报,反过来,她又感觉亏欠丈夫的了,这就是她后来为何放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将葬礼上妻子的席位让给了丈夫后来的伴侣的原因了。
她独自抚养大3个女儿,对孩子们也是付出了满满的爱,但就是这无私之爱让三个孩子颇感不适。
大女儿崇尚自由,不想要任何束缚,所以抵制母亲的爱也是最强烈的。
她明确说母亲的爱是一种压力,不想欠母亲的,甚至从未对母亲的爱和付出说声过“谢谢”。
显然,她对母亲的爱的方式是非常反感的。
二女儿虽然从小乖巧,努力读书,但后来从医也不是自己的理想,只是为了保持母亲与其娘家人的联系,她才作出如此选择,显然,为了母亲,为了对得起母亲的付出,她是有怨言和委屈的。
小女儿对母亲的关爱也开始有不满,,即使母亲非常疼爱她,将自己创业的餐厅都传承给了她,但在父亲的事情上,她也不会当然地就站在母亲一边。
当她母亲想以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来来压制她的反抗时,她竟将母亲对父亲的“无情“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分得清清楚楚,可见,裹挟着私人目的的爱已不能成为亲情对抗的法码。
当母爱需要回报时,对孩子来说,就是负担和束缚。
在个人感情方面,大女儿同样不想有束缚,即便结婚了,她也不想因此受约束,这是不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是对束缚型母爱的另一种反抗?
或许就是她看到母亲“不放手”的痛苦,她在婚姻上才如此轻率。
这种影响可能也延伸到了二女儿,当她丈夫接了一通电话,她就误认为他在劈腿,当她丈夫说要跟她商量事情,她当然地认为这是要谈离婚;,而且,他们都有经济自主,婚姻并没旧时那么大的约束力。
所以,她也不会像她母亲那样紧抓着婚姻不放手。
另外,这种母爱是会遗传的。
二女儿一心想送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她不想女儿重复她“考试读书,结婚生子”毫无选择自由的人生。
虽然女儿也声明,这不是她的选择,而且,“代女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满足她自己愿望,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种替代满足的做法同样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和压力,所以,当孩子看到她不高兴时,马上说了一句,“我也不是讨厌去美国读书啦,我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
”可以想象,如果孩子出国后变得不顺利,或者顺应母亲愿望的想法占上风,那么,到后来她即便学成归来,也不会轻意放过她母亲的,至少会像现在这样,言语上的清算是少不了的。
所以,对于这种母爱,无论是爱与被爱,都应当要反思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文/石板栽花 2021年2月9日星期二)
尽管遗憾与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无论是从商业成绩上,还是从大众的认可度上来看,《孤味》都堪称去年台湾电影市场上最出挑的一部作品。
在题材不占任何优势、主演阵容星光黯淡的前提下,该片以高达1.9亿台币的本土票房,一举斩获了台湾电影票房年冠,与亚军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拉开了近一倍的票房差距。
而自二月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该片始终稳居豆瓣8.0的高分,是去年华语片中大众评价最高的剧情片之一。
对于一部长片处女作来讲,如此优异的表现无疑更令人刮目相看。
从题材上看,《孤味》是典型的台湾家庭伦理片,是一部带有所谓“八点档”特征的电影。
整部影片讲述了母亲林秀英与其独自抚养长大的三个女儿为离家出走的父亲举办葬礼的故事。
抓马的家庭关系、苦情的女性人设和肥皂剧式的选题……这样的作品似乎与“高级”沾不上边,但影片《孤味》确实做到了高级的处理。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孤味》拉进观众距离的方法。
电影的生活气息立足于对台湾文化的呈现和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乡土文化的呈现体现在片中寿宴戏、丧葬戏这些仪式性浓重的情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对鱼市、车站这些街头巷尾人文气象的频繁展现,同样也是支撑整部作品生活气息的重要组成。
这种生活气息的细节化营造直接拉进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我们也充分地相信了电影就是寻常生活的一个角落。
生活气息在每个角色身上均有所体现,但最能体现的无疑是细节丰满的母亲林秀英一角。
《孤味》是在导演许承杰2017年的同名短片基础上延伸的,而这部短片正是许承杰以其外婆为原型创作,对于角色该如何塑造,他最有发言权。
其次,林秀英一角的成功,与饰演者陈淑芳不可撇开而谈。
这是个在其年龄阶段可以加以想象的角色,而比之电影更坎坷的婚姻生活,让她对林秀英种种痛苦与不甘心有着高度共鸣。
金马最佳女主角颁给这位总在大银幕上充当绿叶的老戏骨,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肯定。
但更重要的是,精彩的角色诠释让她的获奖变成了受之无愧的、不需要任何附加理由的事情。
81岁的陈淑芳在金马颁奖台上抹泪不囿于说教,是《孤味》从“八点档”的俗套雏形中得以升华的重要原因。
所谓八点档,泛指女性受众的俗套苦情剧,这种八点档式的电视剧在台湾的影视娱乐产业中曾是重要的部分,被琼瑶剧、短则上百集的《意难忘》《天地有情》等台湾乡土剧支配的恐惧,恐怕大多数80后、90后观众还历历在目。
狗血、苦情戏泛滥和通篇说教是八点档电视剧常见的通病。
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通常都会规避电视剧那种过分狗血、苦情的廉价戏码,但往往还是会不自觉陷入说教的局面。
即便那些被奉为大师的电影人,在进行创作时也在所难免地会说教。
好的说教有如杨德昌、李安的台湾家庭片,是可以被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乃至于视为引导自我的生活哲理。
在与《孤味》剧本撞车的《海街日记》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说教则是平和谦卑,不具有任何攻击性的,他不强求观众接受观点输出。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而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新人导演来说,说教本身即是陷阱,它会直接暴露出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局限,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对观众的冒犯。
许承杰在《孤味》中就有意地规避了对一众角色的道德指摘和对观众的教育。
所以哪怕影片的最后,林秀英在那张已经没有意义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下她的名字,让“小三”蔡美林以妻子的名义参加丈夫的葬礼。
她的这些“和解”都只是作为一种动作呈现,并没有被赋予非做不可的理由,“和解”只是这个故事的其中一种可能。
巧妙设计的伤痕女性群像,是《孤味》最有力量的控诉。
作为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关照的电影作品,《孤味》中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地依照于现实经验而成,编剧对母女四人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指控着家庭中父权所带来的伤害。
除了遭到丈夫背弃的林秀英的伤痕显而易见之外,三姐妹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都因为父亲出走一事而改变。
大女儿陈宛青是除母亲外,受这件事影响最严重的人。
她的成长历程都在试图反叛父亲,试图淡漠父亲的存在,然而她却成为了整个家庭中最像父亲的人。
在对待婚姻这件事情上,她甚至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与不愿签署离婚协议书的爱她的丈夫分居,而后与多年不见的朋友相恋。
作为父母整件事的见证者,她的个性、婚姻乃至爱情观念都随之变化,连对待生命也无比消极。
这样一个原本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国际舞者,她的所作所为却都带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二女儿陈宛瑜是看起来最让人放心的那个,她婚姻和谐,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似乎完全不需要母亲的操心。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丈夫接电话时神神秘秘的口吻总让她感到警惕和害怕。
丈夫郑重其事地准备告诉她大姐癌症复发的消息时,她最先脱口而出的是”你要跟我离婚啊”这样的话,她对自己的婚姻也并没有那么信任。
从不顾女儿意见坚决要送她去国外念书的强硬态度上,也可以看出陈宛瑜受父母事情的影响之深,只不过相较于更极端的大姐,她的处理要冷静理性得多。
父亲是在小女儿陈宛佳懂事前离家出走的,因而陈宛佳是这个家庭里受其影响最浅的人。
她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她很早便接受了父亲的伴偶蔡美林的存在,甚至对父亲的态度也是理解多于怨恨。
父爱的缺席是她生命中的一大遗憾。
母女四人受父亲背弃一事的影响有深浅程度之分,但她们受到伤害都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没有借人物之口直接控诉伤害,而是靠着母女四人生命轨迹的不同来潜移默化地呈现,并等待着观众去发现这些受伤的人。
片名“孤味”在台语中意指的是过分专注、执着于某件事,短片版的《孤味》中说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
这个词是用以形容母亲林秀英的。
这个女人的“孤味”,是将路边生意做成闻名全台的知名餐厅的能力,是坚持早早到鱼市采购新鲜食材的态度,是僵持几十年不愿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行为……
但这个“孤味”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孤独的味道,就像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各有各的悲伤、痛苦、喜悦和其他无法言喻的体验。
没人可以代替他们去经历去感受,也没人可以替他们原谅替他们和解。
生活,每个人都要亲自去走一遭。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
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意难平。
明明妈妈的角色塑造的那么好,明明女儿们的角色鲜活且鲜明,各有特色。
可是啊,那个在剧中只是匆匆一切的渣男,我终究是意难平。
不是他偷的印章又怎样。
频繁出轨的是他,在家里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要去KF满足私欲的是他,愧对家人所以只会逃避的是他,连KF钱都要老婆出的是他,扬言对不起林家所以一走了之的是他,对仨女儿几乎不闻不问十多年的是他,没有尽到一丁点做丈夫和父亲责任的是他,离开家庭之后又“真爱”上其他女人的是他,只会满口愧疚打嘴炮的是他,到临了还赶在老婆做寿的时候过世的也是他…… 如此种种,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很难专注去了解这家女人们之间的故事,而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愤怒感。
是的,我知道影视剧并不是非要所谓正确的三观,有时出轨也不是出轨本身那样简单,我都能了解。
但是在这一部中,我只看到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烂人形象。
可是如此烂人,居然在年老时有一位气质绝佳的女子深爱着陪伴了几十年,居然自己年轻时抛弃的老婆内心深处也还在爱着他所以一直难以释怀,居然从不教养的女儿们在心里默默牵挂着他,甚至连他带了一盒点心回来都要感动落泪的地步。
这桩桩件件,我内心只有三个字。
他不配。
“孤味”是一句台湾语,本指餐厅只专卖一道料理,致力把这道料理做到最好。
之后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指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孤独也没关系。
但“孤味”这个词终究透着固执己见、透着孤独。
孤味 (2017)7.42017 / 中国台湾 / 短片 家庭 / 许承杰 / 陈淑芳 方文琳这部电影改编自导演2017年的同名30分钟短片,短片里有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
但事实是这样吗?
林秀英为了家庭一心拼事业,在任何苦难面前从不吭声,但她没有办法阻止丈夫一再的出轨,也无法阻止丈夫抛妻弃女。
“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从父母亲人嘴里听到过吧?
这句话带给人的压力有多大,其实说者可能并不知道。
就像林秀英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对三个女儿阿青、阿瑜、佳佳以及丈夫陈伯昌爱的压力,让他们不自觉中就想逃离。
你看,就算林秀英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丈夫依旧逃离远走,大女儿和丈夫性格最像,离了婚做着自由的舞者、二女儿早早离开台南远走台北发展事业、小女儿虽然继承了餐厅家业,但观众都不难看出最早出场的小女儿佳佳迟早会对林秀英的放不下而厌烦、想摆脱掌控。
你看,一个家庭的心都不在一起的。
林秀英并没有洗干净碗而不自知,责怪佳佳浪费水再洗。
面对佳佳责备不放手,表示“你一个人可以吗?
”故事从林秀英老人要举办70岁寿宴,但失联十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却是即将死去中展开,林秀英的寿宴连接着丈夫的葬礼。
而故事从3位女儿对父亲的记忆,构建出了这个家的演变:父亲曾作为一位警察的过去、母亲带着女儿提着菜刀上宾馆抓奸、中秋节全家人在月光下吃柚子、用倒映着月亮的水洗脸,以及母亲作为台南显赫的林家小姐身份,却靠卖虾卷来维持生计的原因,《孤味》让这些不同年代的女性从另一种角度诠释过往岁月的痕迹,在时过境迁的当下体悟出不一样的认知。
林秀英大女儿点破母亲给人的爱很压迫
林秀英二女儿不愿自己的女儿小澄承受被安排的人生
林秀英三女儿和蔡美林谈母亲让警察父亲做生意失败并责备
抱养去了新加坡的女儿阿眉回来叫阿青阿瑜大姐二姐,却叫林秀英“阿姨”,阿眉和林秀英小女儿佳佳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在林秀英责怪阿眉有孕在身还来办丧事的地方后,阿眉眼含泪意的说着:“我来看你啊!
”她们的母女情份为何没有因为数年的分离而消散掉?
这于林秀英又是怎样的造化呢?
林秀英或许不太懂这个得到她最少爱的女儿为什么会眼含热泪。
或许这是血浓于水的母女缘吧!
“蔡阿姨对阿爸是真心的,同样是女人的心情,你不能了解吗?
” 佳佳的这句指责,虽然让林秀英感到不悦,但也使林秀英决定要去认识一下第三者蔡美林,她想知道陈伯昌离开她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他这些年对她还有没有感情…林秀英要去认识蔡美林其实也是要认识自己和蔡美林究竟哪里不一样,见到蔡美林后,她意识到她虽然和蔡美林一样爱着陈伯昌,但她们的爱却是完全不同的,林秀英要的是双方同等的爱,她希望自己的爱有同等的回报,蔡美林是只要两个人都爱着就好。
陈伯昌最后选择了蔡美林,她林秀英再难以接受,也无法去埋怨蔡美林,因为她也是女人,当然了解蔡美林的心情,当她从蔡美林口中听到了她想知道的事情之后,对于陈伯昌也就释怀了。
释怀是放下的开始,电影最后林秀英在那张陈伯昌十多年前在虾卷摊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了,让蔡美林替她送他最后一程,她缺席了告别式,她搭上车唱着自己常唱的那首歌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陈伯昌,她放下了,她为电影《孤味》与这个角色做了最后的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陈伯昌的葬礼上佛家和道家都在,这种碰撞展示了文化与信仰的多样性,这也是林秀英和蔡美林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的体现,第三者蔡美林信佛,讲缘份;林秀英信道,讲造化;而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最后林秀英的释怀与放下则是一种和解。
终究,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谁又愿意被掌控?
人一生,会因为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只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包容,不要妄图以自己的意志牢牢抓紧,才会更好。
这部电影整体很平淡,但剧情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容易让观众对情节和角色产生共鸣,它所带给人的感悟并非直接明了,而是慢慢去感受的。
孤味 (2020)8.02020 / 中国台湾 / 剧情 家庭 / 许承杰 / 陈淑芳 谢盈萱推荐指数:★★★★☆
《孤味》的導演許承傑是紐約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新銳台片導演,故事部分改編自許承傑親身的成長背景,也取景於他所成長的台南市。
本片以 4 位女性的觀點,道出一個家庭不敢面對的瘡疤以及對親情的羈絆,藉由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展現角色獨特的面向和深刻的女性樣貌。
林秀英的角色,就好像台灣早期傳統女性的代表,吃苦耐勞、從不喊苦,面對拋家棄子的丈夫雖然有怨言,但也靠著自己的雙手將 3 個女兒拉拔長大,母女們相互依靠,伴隨著彼此。
明明是自己的 70 壽宴,卻成了 20 幾年不見的丈夫忌日,讓林秀英的所有回憶,宛如跑馬燈般播放於腦海。
過去為了撐起一個家承擔起重責大任、為了女兒的養育把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懟往心裡吞,可再堅強的外表也掩蓋不了內心的寂寞,在她調侃又帶著玩笑、收藏著過去和丈夫的書信,即可看到她的傷感和過不去。
電影的中後段有場關鍵戲碼,是秀英和三個女兒在客廳的那場戲。
「我打拼一輩子,把你們一個個扶養長大。
卻輸給一個20年不曾跟你們聯絡的爸爸。
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有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
」劇中的秀英,坐在客廳,滿腹委屈的對著三個女兒說道。
沒有人會告訴我們該如何「放下」,也許得和悲傷相處一輩子,又或者在某個轉瞬點茅塞頓開,明白「放下」的真諦。
這是一齣大和解的戲。
戲裡有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和解;有兒女相互之間及與母親的和解;有對死去丈夫的和解;甚至是對丈夫情人的和解。
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結局,也是劇情可圈可點之處。
秀英堅持了二十幾年,拒絕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
最後,卻從蔡小姐的口中明白,原來丈夫還是明白自己的付出和辛苦。
如同孤味主題曲的歌詞:「無意何必對飲」,若對方已無心,又何苦把他拖在身邊?
秀英除了在泛黃的協議書上簽名,交給孫女,帶去火化外,也讓蔡小姐代替自己以遺孀身分,出席丈夫的喪禮。
全片的弦外之音,是生活在女人較強勢的家庭下,渴望男性尊嚴的那股潛意識的反抗力量。
從丁寧飾演的溫柔婉約的蔡小姐,與陳淑芳飾演強勢的林秀英,兩者個性的反差,到片尾的妥協與和解,其實隱含了認同,也是全片最大的伏筆。
總覺得《孤味》是需要有點人生經歷才能看得特別有感的作品(特別是女性) 。
如同本片的英文片名一樣《Little Big Women》,本片以女性的角度出發,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脆弱與堅強,女性可以很渺小、但在面對挑戰與衝擊時就像是巨人一般勇敢。
这不比《海街日记》强多了?当年封杀金马,多少人悲愤嘲讽台湾电影大势已去,但这一年年来,人家的一部部电影,不比李焕英强?为什么?十三亿大陆人比台湾人智商更低?十年wen革已经将中国人的根砍断,新时代大谈文化复兴,却还只能唱响主旋律!拜神涉及封建迷信,做法事要宗教局审批,下一代传承的只是百年红當的奉献精神,不是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台湾每年总是能出这么一两部惊艳到我的电影,我觉得「孤味」和「我这样过了一生」的内容是互文的,以一个女性的不紧不慢的人生进入故事,情感丰富又充满悲情。我恰恰不觉得这部「孤味」像很多人所说是靠众人演技雕琢出来的美,它的每一条故事线上的留白恰恰为了拼凑女性过往的人生。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慢过头了。
三个女儿白养了,虽然演技都很好,但是看得我想吐。
强行洗白渣男,自我感动的创作,小妹是最大败笔。
想起我妈以前常说的,“人生憾憾啦。”拢是辛苦一世人,做夫妻无缘,冷暖自知。情感褶皱如波澜漫荡,湖心中央孤味余长。
人物写得太真了,感觉像看身边的人。父亲那样的男人——搞砸了一切跑了,从不回来道歉弥补,却四处诉说自己的愧疚,吸引别人的同情和爱。小女儿那样的孩子——理所应当地享受生养自己的母亲的付出,却对只是小时候给过自己一块糖的父亲念念不忘,倒反过头来埋怨母亲。犯错的、缺席的人一蹬腿走了,无辜的人要用尽全力才能走出来。
摊子铺太大了,闪回有些可有可无,婉清离婚线强行加戏,阿眉线莫名其妙,为了让人物有弧光而大大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特别是林秀音的角色,最后变成了丈夫为她背负了罪名,那之前就不该有这么大的怨恨,应该把丈夫设置成混账,秀英的和解才有力量。杨德昌和是枝裕和的电影,真不是一般人能拍出来的。
原来台湾的出租车可以K歌,想念明星咖啡馆的软糖和台南小吃...联想到东亚很多家族题材,都是去家以外更大的范围里找到和解和连接,很有人情味;斧凿的痕迹略重,这么多年,被送走的姑姑和被冤枉的爸爸都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反转得刻意反而不大生活
人生是酸甜的滋味,斟满孤单的酒杯。
演员很好,但这么好的演员演这么烂的剧情,不能原谅。
导演是不是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核到底是什么?这种亲情关系用文艺清新的方式包装了起来仍然难掩其内里散发出的腐味。有人拿本片与《海街日记》作比较,因为剧情确有部分相似的地方我也就不置可否,说是颜值低配版亲缘扭曲版《海街日记》倒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人的原话是这样“本片说是当代的《饮食男女》当之无愧”,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看过几遍《饮食男女》就有胆量跑来碰这个超级大瓷,有双手能打字就来胡言乱语,真是好笑。
都2021年了,竟然还能看到这么陈腐浅薄的“和解”电影,母亲、女儿、小三全员圣母到令我怀疑她们都被这个抛妻弃女20年的男人下了降头。想起加贺恭一郎与他父亲的关系,他最终没有去见弥留之际的父亲,他说:“一个人如何迎接死亡,由他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父亲是个无法维持家庭的人,临终前期望那种温情,你不觉得他太自私了么?”没有什么死者为大,一笔勾销,人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代价。
什么傻逼电影!看得气不打一出来!亚洲女性都是欠操受虐狂吗?
这就是我喜欢文艺片的一个原因吧,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承受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不论开心还是委屈,都在独自前行。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完成它,除自己之外的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也永远不能把你真正从从深渊里拉出来,唯独你自己。一家人在爱着彼此,迁就着彼此,抱怨着彼此,又心疼着彼此,一家人剪不断理还乱,真实极了。没有谁对谁错,也不是什么事都要分出个对错,明白了,看透了,也就得到救赎了。
细腻、真诚,镜头语言相当日式,但传达的情感台味十足……群戏很精彩,卡司无短板……灵堂斗法那段儿笑die了233333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要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也不要在自己心中强求他人越哥
其实我真的很爱看台湾电影特有的家长里短烟火人间,但我真的不懂这部电影。困惑到打出我的首个一星,给四星及以上的友邻能不能受累跟我讲讲,它是个什么鬼东西?评分8.1?一个抛家弃子失联了二十年的爹,为什么能在他的女儿们心里留下圈圈父爱的涟漪?为什么一个前半生不断婚内出轨的男人,能在后半生收获一段白莲花般的纯洁美好的夕阳红之爱?我是个文学青年,我当然能理解出轨、浪荡子和人性复杂性,于是我默默等着它给我一个人性化的解释,或者升华,实在不行反转也行啊!但为什么这两个女性一起拜了一次佛就一笑泯恩仇了?啊?!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什么啊!真的不是佛教宣传片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呸!
什么三观,这男的凭什么让一群女人围着反思人生?
效仿《海街日记》痕迹过重。被一个男人羁绊住人生的女人们,已尝遍酸甜苦辣的滋(孤)味。“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多年怨恨的释怀是放下、是重生、是回(孤)味。寡淡平缓的叙事节奏,支线也繁多烦杂,冗长无(孤)味。龙虾、虾卷、寿司、明星咖啡馆糕点,食物麦高芬的运用和《饮食男女》类似,是百(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