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岭》改编自日本KONAMI公司的经典游戏《Silent Hill》(简称SH),剧情主要参考的是I代游戏。
遗憾,我没有玩过这款游戏,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铺述是相当不足的,以至于在前半段基本上沦落为《活死人黎明》、《僵尸肖恩》那样的以血腥、恶心为看点的三流恐怖片。
而随着影片的推进,尤其是在Rose进入教堂之后,故事变得愈加好看,Cybil 被火烧死的特写镜头相当凄惨,而"Alessa Rising in the Church"的场景则拍得气势恢宏,也很Cult,让我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哲学意味逐渐彰显。
与情节相比较,《寂静岭》(或说游戏)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三元世界观的思想,即当Rose踏入寂静岭的同时,她已经进入了大雾弥漫、废墟遍布的表世界,与其丈夫所在的正常世界(橙黄色的)相隔绝,而Alessa存在的世界,也就是黑暗侵袭后的恐怖世界则是里世界。
因此,在影片结尾,当Rose带着Sharon(与Alessa合体)回到家中却无法看到丈夫,而一直睡在沙发上的丈夫也无法看到Sharon,则是因为正常世界与表世界是平行而不能相交的缘故。
其实,在影片开场时就已经出现过这个问题,丈夫(与警官)在学校里感受到Rose的气息(香水味)却无法找到她,便是平行世界的体现。
当然,因为爱情的存在,香水或许也真的可以跨越异次元空间,尽管这显然不合逻辑。
而Rose的结局则可以被理解为早已死去,而只是生存在表世界的幽灵,因为Alessa而存在。
三元世界观的思想虽然精彩,但遗憾的是,《寂静岭》的编导过于一厢情愿,没有把剧情解释清楚,以至于使没有玩过SH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母爱的软弱与强大,仇恨与复仇的辗转轮回,单纯的邪恶信仰等等的精神内涵都没有说透。
而在厕所中的恐怖僵尸,俺压根未曾想过他是因为强奸过Alessa而遭受的惩罚,暗示得太过晦涩。
http://qigu.nklog.org/
游戏我就不多说了,本身就是做得相当的出色的。
而电影和游戏明显是两个领域的范畴,所以在改编上,电影语言镜头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
而表现形式虽然有差别,其故事主心骨和所要宣扬的理念,其实是一致的,这一点上感觉电影的改编还是挺出色的。
像其中对亲情的阐述,还有对宗教的批判,孤独迷蒙的烟雾,没有灵魂只会杀戮的恶灵等等,都让人有一探究竟看下去的欲望。
显然导演也是抓到了游戏的精髓,从而更能得心应手,恐怖成分在结尾体现得比较出色,特别是最后的空间异世界,让人特别想要看续集的冲动。
故事的起因于14年前,在美国中部的临湖小镇寂静岭。
由于寂静岭自南北战争起就有崇拜邪恶的堕落天使Samael的传统,所以当地的邪教团体在一个叫克蕾丝·贝拉的女巫的指挥下,用仪式来使一名具有Samael之力的婴儿诞生--艾莉莎。
可是仪式的结果却是艾莉莎只获得了一半的Samael之力。
克蕾丝·贝拉的仪式虽然失败,但她并不甘心,百般劝诱7岁的艾莉莎把神力给她。
艾莉莎知道其不怀好意所以百般拒绝。
克蕾丝·贝拉于是采用极端手段,声称艾莉莎是魔鬼的孩子,煽动教徒们烧死艾莉莎。
在大火中艾莉莎被严重烧伤,并被下咒处于濒死状态,转移到当地医院的秘密地下看护所(看护她的就是丽莎护士)--这样做是因为克蕾丝·贝拉认为可以用对肉体折磨的办法唤醒艾莉莎体内的Samale。
7年后,邪教决定举行第二次仪式,让另一半具有sameal神力的孩子降生。
丽莎出于良知未泯以及对艾莉莎的同情,设法将孩子偷偷带出医院后送到了修道院--结果这个孩子被主角露丝夫妇收养,取名叫莎朗,成了她们的女儿。
丽莎的行动被克蕾丝·贝拉发觉,最终被其所杀。
又过了7年,克蕾丝·贝拉终于察觉到了莎朗的行踪,于是施法召唤她到寂静岭来。
(电影从此开始)因为莎朗总被无尽的噩梦纠缠,多次梦游并不停的呼喊“Silent Hill”,露丝决定不顾丈夫的抗议,带着女儿去寻找这个据说已经“腐烂死去”的小镇,希望女儿的病情能够好转。
在路上,她们一路坎坷,终于来到了这个荒无人烟的恐怖小镇。
克蕾丝·贝拉在露丝的必经之路上制造了撞车的幻象结果使得露丝的车子出了意外(但她没想到还“带”来一个临镇的女警察西比尔),露丝醒过来后发现莎朗不见了,随着追寻一个貌似女儿的奇怪身影,莎朗进入了寂静岭。
与此同时,身在医院地下的艾莉莎感到了莎朗的到来,于是运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另一个“寂静岭”(这个寂静岭总是下雨,充满了无尽的黑暗),并把自己深藏在其中以躲避克蕾丝·贝拉。
当然,她也感到了露丝的存在,所以在把莎朗接纳到自己的黑暗的寂静岭世界中后,直接派自己创造的怪物去抓露丝。
露丝很快发现这个诡异的小城看似空无一人,但是似乎又人影憧憧。
空中永远是灰蒙蒙的,漂浮着燃烧之后的灰烬,几米之外就看不清人影了。
就在她独自一人漫无目的的寻找时,突然小镇上防空警报响起,天空突然变得暗淡无光,黑暗主宰了整个世界,身边的一切都在反转,刚才还是钢筋水泥的街道,瞬间变成密布铁丝、火焰的地狱,更为可怕的是,在这“暗”的世界里,主宰的人是来自黑暗的屠杀者,他们身披充满毒汁的灰色皮肤,伤痕累累,行尸走肉般的穿梭往来,已经退化了的五官杂乱的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更为糟糕的是,他们都是嗜血如命。
露丝逃脱了怪物的追捕,并遇到了女警察西比尔,她们俩一起继续找寻线索。
跟随着线索她们来到了镇上的旅馆,见到了艾莉莎的生母--达琳和另一个镇民安娜。
露丝由旅馆里留下的暗示找到了被封闭的111号房间,并在那里见到了幻化的艾莉莎,艾莉莎给了露丝下一个提示。
在黑暗世界怪物的追赶下,露丝和西比尔随着安娜来到了克蕾丝·贝拉的教堂,镇上残存的居民都在这个教堂里栖身。
克蕾丝·贝拉想利用露丝抓住艾莉莎,告诉她只有魔鬼(艾莉莎)才知道她女儿莎朗的下落,并向她指出了艾莉莎的藏身之处--医院地下室。
然而当克蕾丝·贝拉指引露丝进入医院地下室时,她发现露丝的女儿就是那个具有另一半sameal神力的孩子,意识到这是艾莉莎的阴谋,于是要阻止露丝与艾莉莎相会,这时西比尔英勇地抵挡住了克蕾丝·贝拉的卫士,护送露丝进了到达地下室的电梯,而自己却被克蕾丝·贝拉所擒。
同时克蕾丝·贝拉的卫士在学校里搜寻到了莎朗,并把她带回了教堂。
当露丝终于见到了艾莉莎之后,为了救出女儿,她与艾莉莎达成了协议,愿意以附体为代价帮助艾莉莎复仇。
在教堂里,克蕾丝·贝拉活活烧死了西比尔,正准备向莎朗施法时,露丝出现了,克蕾丝·贝拉用刀刺死了露丝,但是当露丝的血喷涌而出时,教堂变成了黑暗世界,艾莉莎从地底升了上来。
几十年的怨念,让她终于可以在最后大开杀戒,幻化成手臂的无数铁丝,将惊恐的教徒们撕成片片肉碎,再碾成血浆,只留下了露丝母女和她的生母达琳。
PS:寂静岭世界其实是“各维度”共存的异度空间,而其中一切的怪物都是小女孩艾莉莎精神分裂的头脑中投射出的产物。
所以在外形上也反映出小孩子独特的视觉想象力,奇异、天真、坦率而残酷,它们同时有着痛苦、悲惨和变态的特点,与其说它们是可怕的怪物,不如说它们是残破的玩偶。
在我看来,寂静岭里的人都死掉了。
故事的一开始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在教堂放火杀死阿蕾莎,结果火盆倾倒,引起了大火。
大火蔓延至整个镇子,烧死了所有人。
但是他们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固执地认为自己还活着。
有一点可以看出来,克里斯特贝拉,她的姨妈,在三十多年前烧死阿蕾莎时大约30岁左右,30年后罗斯看到她时她还是30岁,原因就是她死后年龄永远定格了。
还有一点证明这个结论的就是克里斯托弗和那个男警官进入寂静岭时,男警官告诉他寂静岭的空气中终年有有毒灰烬,不适宜人类生存,必须戴上防毒面罩,克里斯托弗打算拿下面罩时他也重新强迫他戴上。
这说明寂静岭的空气真的很糟糕,普通人即使呼吸一小会儿里面的空气也很危险。
但是寂静岭中的居民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影响,这足以说明问题。
寂静岭的居民死后没办法上天堂,因为他们扭曲了上帝的旨意。
也没办法下地狱,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没有死。
上不来,下不去,最终停留在了这个第三空间。
阿蕾莎的怨念日渐深重,弥漫了整个镇子。
教堂是这群异教徒最后的信仰,阿蕾莎进不去,于是她利用了罗斯带她进入教堂复仇。
她让罗斯说出真相也无非是为了使他们的信念瓦解,认清已死的事实。
阿蕾莎所谓的复仇不是毁灭他们的肉体,他们已经没有肉体,她在教堂中疯狂屠杀的是他们的灵魂。
罗斯、西比尔还有莎伦都死了。
在她们出车祸的时候,所以她们才会进入这样一个满是死人的异度Silent Hill.结尾罗斯虽然带着女儿回了家,但她明显和丈夫所处的空间不同。
他们看不到彼此,罗斯所在的空间终年被雾气笼罩,克里斯托弗所在的人间却有着明亮的阳光。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莎伦在罗斯怀中睁开眼看了阿蕾莎的黑暗面一眼。
回来后的莎伦身上处处透着鬼气,表情妖异,不排除阿蕾莎的黑暗面与她合体的可能。
认为电影有三个空间的人应该是惯性思维,被游戏所缚,片子很简单,就是两个空间,一个活人的,一个死人的。
为了罗斯对莎伦的爱,给这个电影打5分。
游戏,这个媒介在半年之前离我很远。
作为一路走来的“模范生”,似乎框限着自己不越雷池地原理这个貌似罂粟的东西。
其实,真的很无趣。
所以,作为半年之中才刚开始接触的媒介,我并非由十足的信心,真的已经对这个媒介有多么深入的理解。
这又像极了一片汪洋,而我,只是站在它的岸边,即使举目遥望一望无际,仍然比不过仍未看到的更远的边际。
所以,如果让我妄想轻而易举而信心十足地说,游戏这个媒介就一定是一个必将崛起的叙事媒介的话,恐怕也是愚人自娱。
即使游戏作为叙事媒介兴起不过三四十余年,然而有如此多天才式的人物投身其中,而我,一个如今还摸不清自己才能几斗的人,真的能为这个领域添砖加瓦吗?
这是我最大的恐惧。
直至如今,我也仅通过观看游戏视频了解了《使命召唤》和《寂静岭》两个游戏,老实说,因为曾经的不曾接触,看到这两个游戏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极了闭关锁国的中国老祖宗们。
没能想到,当下的游戏已然能做到这样的程度。
然而,当在看《寂静岭》的电影时,我的确在想,如《寂静岭》这样在游戏领域里被称为神作的游戏作品,在电影的题材之下就只可能评委B级片之流,至少难入大雅之堂,这是实话。
我能想到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是媒介本身决定了怎样的题材会称为主流。
当然,这也应该是跟媒介本身所承载的物质有关,在竹简的时代,也许散文之类,诗句之类等还占上风,到了造纸业的发达,小说也就称为主流的。
所以,也许在电影里的高下准则未必适用于游戏世界呢?
第二,又是否依然还存有容我能够开发的空间呢?
或者,还是我看到的其实还不够多,其实已经有存在有关于游戏作为艺术体验的探索呢?
我突然想到,是否游戏作为艺术可以跟装置艺术等追求临场体验的艺术种类相类比呢?
如果装置艺术等追求能给观众带来即时体验的可称之为艺术,那么是否游戏也能在此间找到它作为艺术的合法地位呢?
当然,我并非那种非要在给游戏或者任何其他冠以艺术之名的人,这对我而言显得很蠢。
只要每种媒介挖掘到它本身的更广泛的功能,我想着就已足矣。
而容我期待,也许,《寂静岭》只是游戏作为崭新的叙事艺术的一个阶段,而非顶峰。
依然有足够的海阔天空,容他发展。
除了精准的人物造型,创作力求高度忠于原著的甘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完整地从显示器重现到银幕上,为了保持寂静岭游离在现实和幻境之间的诡异感,小镇的建筑全是以游戏设定为基础搭建的实景,而此类影片常用的CG特效只集中运用于塑造整个气氛的牵引因素-弥漫的浓雾上。
与大多恐怖片中的处处伴有血色的浓郁色调相比,雾霭重锁的《寂静岭》显得阴冷凝重,弥漫原作中与情节丝丝入扣的邪教色彩,恐惧也因这异样的含蓄更加无所不在。
克里斯托弗·甘斯作为一名游戏死忠分子,他有对游戏与电影之关系更让人信服的诠释能力,也因此,甘斯把游戏情节与电影片段剪接成草稿,寄给游戏商Konami毛遂自荐,Konami看后当即拍板:导演非他莫属。
甘斯随即把同名游戏搬上银幕的构思告诉了密友-罗杰·艾弗瑞,并邀其出任编剧。
艾弗瑞是《寂静岭》系列的忠实游戏迷,艾弗瑞深谙此类电影的成败关键,在游戏主干情节上重新创作,使其结构和语言更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法。
《寂静岭》中很大分量的剧情是在迷宫般的静默中推进,艾弗瑞也一改“话痨”本色,以富有张力的大段留白和简练对话,配合甘斯对环境语言的调动,通过层层因果关系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促使角色与观众的心理与环境互动,把被动、强加的电影背景转化为银幕内外人物共同主动探索的情节,创造出此类电影前所未有的叙事特色。
《寂静岭》的游戏我没有接触过,但是可以说,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对这部经典的游戏有了浓厚的兴趣。
不管是世界观的设定,还是人物在其中的性格塑造,都可以说,《寂静岭》是一部丰富的作品。
电影的开始就让观众知道了寂静岭的存在,它的真正到来,让从来不能想象如此一个世界的人感受到了恐怖。
表世界和里世界的设定让人兴奋,看一些其他人所写的评论可以得知,《寂静岭》里面的怪物大多数都是人潜意识产生的产物。
那个三角头的刽子手所代表的暴力和那些没有脸的护士所代表的性欲让人无法忘怀。
片子的结尾很赞,母女两个人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世界,她们在烟雾弥漫的虚幻里,只能感受到亲人,却再也无缘再见。
end
<寂静岭》很多人说是一个艰涩难懂的电影,的确,里面穿插了宗教战争等元素,并且有三个空间的存在:现实世界,表世界,里世界。
它是根据日本的一部游戏改编的。
尽管已经非常的西化,但是还是没有逃脱日本恐怖电影的一种模式——意念膨胀与消散。
这种意念是由仇恨的慢慢积累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并且形成另一种世界,左右人的思维。
但最终会因某种爱或者精神而消散。
在这部电影中,小女孩Alssa因为是私生女而被其他的人嘲笑,并且在洗手间里被一个清洁工强奸,随后又要在一个饭店里举行所谓的“圣洁”仪式而要被烧死。
母亲很爱她,但是最终还是向镇中那些“有信仰”的人妥协,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了他们。
意外事故让Alessa躲过一劫却被烧成了重伤。
仇恨和痛苦让她的怨念慢慢的积累,形成表世界,即她的思想制造的世界,空无一人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中落着像雪花一样的灰烬,并且把那些曾经害过她的人带入这个表世界。
同时还有一个里世界,即当警报声响起后变成黑色的充满被烧死的变形的人、恶魔、恐怖阴暗的世界。
里世界是Alssa心相的展现,充满着诅咒与怨恨。
在表世界里的人可以靠躲到教堂里而免遭Alssa里世界里的恶魔的伤害,并且可以通过诵念圣经而再进入表世界。
Alssa没法进入这个教堂,因为她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心里也是对信仰对教堂有一丝的敬畏之情的,所以她的心魔突破不了这丝畏惧。
意念中的怨恨之气尽管很强大,但是却只是内心脆弱的保护壳。
她很痛苦,她想得到一种满足,报复那些伤害她的人。
那么出路在哪里?
那便是女主角Rose。
在她面临恐惧与伤害时母亲没有全力的保护,让她很失望。
但是她还是很爱她妈妈,从她在表世界里不伤害她妈妈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她的仅存的一点善念也是自己的一种希望便幻化成一个婴儿Sharon被送到了孤儿院,之后被女主角Rose领养。
Sharon是Alssa的善面,也就必然会回到她的世界里。
Rose选择了Sharon也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进入Alssa的心魔世界。
发生车祸后母女俩并没有死,这只是Alssa想让Sharon离开,让Rose去体会自己的恐惧的一种方式。
Rose对女儿的爱很深,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去寻找。
而在找而未果后,Rose以为Sharon不在这个小镇,想离开时道路却变成悬崖,因为这时Alssa已经对Rose产生了信任,觉得她会帮助自己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女警察进去表世界是一种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她曾经在那里救过一个小男孩,这让Alssa有好感,同时她也可以帮助Alssa。
在Alssa阴暗面的引导下,Rose最后找到了Alssa,听了她的倾诉。
母爱使得Rose让Alssa 的阴暗面融入了自己的身体,从而可以进入教堂去报复,去满足。
通过Rose的诉说,Alssa讽刺了那些害怕面对自己罪恶的人,那些站在地狱门口却还以为要进天堂的人们。
他们有了些觉悟,却也逃脱不了Alssa的报复,残忍的杀害。
随着鲜血的流淌,Alssa的怨气也渐渐的消散,意念渐渐收缩在Alssa黑暗面的眼睛里,并且与Sharron成为一体。
在最后的时候两个母亲的对话很有意思,Alssa的母亲想知道女儿为什么没有杀她,Rose说道,母亲是孩子的上帝。
正是Rose的母爱让Alssa得到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同时也在报复中心理得到平衡,于是怨恨消散。
但Alssa对Rose的依恋也让Rose留在了表世界里,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会进入现实世界。
这种由怨恨痛苦产生的意念的力量,它很强大,但同时在触摸到它的核心的时候,却感到非常的脆弱,像一个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孩子。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怨根消失了,爱培养了,一切就都会烟消云散。
我们紧张的神经也放松了一下,得到一种欣慰的笑容。
《寂静岭》是由克里斯多夫·甘斯执导,拉妲·米契尔、祖蒂·弗兰、劳瑞·侯登、黛博拉·卡拉·安格等主演的恐怖电影。
该片于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名普通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患上了致命疾病,她完全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所以带着自己的女儿踏入了那片无人可以生还的领域——寂静岭,一种现实中恶魔的栖息地。
《寂静岭》是一部由游戏改编而来的电影,游戏中的医院、迷雾以及最经典的里世界都在电影中一一呈现。
不过,如果不是一个游戏迷,那么就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恐怖电影来看。
看这部电影简直是 作死,大白天看的也把自己吓的半死。
故事说的是一个蛮温情的故事,一位妈妈为了治好女儿的怪病,她带女儿来到了寂静岭。
只是这个地方充满了奇奇怪怪的物体,她们很害怕。
而且女儿的失踪,让这位妈妈更加的害怕了,没有精神支柱的她只能一个人解救女儿了。
其实这部电影的结局有点狗血,但是认真想想,好像还蛮有深度的。
比起游戏里的神秘宗教气息,立意就更加的深刻了。
很多时候,恐怖电影不止是想要讲一个恐怖故事而已。
大部分的恐怖电影会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通用的原则,鬼怪是神秘的,难道宗教信仰不也是差不多意思吗?
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的宗教色彩,他着力讲述一个在幽闭环境下的亲情故事。
恐怖之余,是治愈的温情。
前些日子的一个趣闻是,一个叫Uwe Boll的导演不能忍受影评人对他的批评,于是向影评人挑战,要拳击决胜负。
有四个影评人迎战,结果被Boll一一打趴下了。
Boll在当导演之前做过业余拳击手。
如果Boll拍电影的水准有他拳击水准的一成,那么我想他应该就不需要在拳击场上和影评人争胜负了。
此君最近拍的三部电影是《House of the Dead》《Alone in the dark》《BloodRayne》。
这三部电影的共同特点有两点,第一是爆烂,第二是改编自游戏。
同时拥有这两个特性的电影其实非常之多,新的如《DOA》,旧的如《Street Fighters》。
如果《The Hours》证明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那么这些电影也证明电影可以是一种垃圾。
实际上,改编自游戏的真人电影(把日本人拍的动画片排除在外),可以一看的电影非常少,我能够想得出来的,似乎只有《生化危机》系列。
在这种情况下,《寂静岭》的确应该是最佳的游戏改编电影。
如果严格要求的话,电影还是没有把游戏最深处的精髓,发自人内心的邪恶、欲望和恐惧,表现出来。
然而至少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已经很好看了。
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各种怪物的设计。
《寂静岭》游戏中的怪物就已经非常特别了,而电影则尽可能地重现了游戏中的形象设计。
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怪物。
她们并不恐怖,但是我绝对不愿意和她们正视,光是看到他们就让人觉得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并非出于恐惧。
后来看电影的制作花絮,导演Christophe Gans说怪物的形象设计,要突出的是,让人产生不安感,而不是让人恐惧。
不安感和恐惧是不同的。
Christophe Gans说得非常准确,或者说这个电影的制作团队把他的意图实现得非常准确。
看花絮才发现,这电影中的电脑特级比我想像得要少很多。
我开始以为那些怪物都是电脑动画作出来的,看花絮才发现,几乎所有的怪物都是人套上硅胶服装演出的。
这大概是因为动画无法把他们想要的感觉准确地作出来吧。
既然用了人来扮演怪物以突出不安的感觉,那么在动作设计上当然要下点狠功夫了。
电影后半段出现的护士,她们的动作有爵士舞蹈的感觉。
实际上,他们的确找了个舞者兼舞蹈设计师来设计这些怪物的动作。
而这个设计师还在电影中饰演了两个怪物。
一个是学校厕所中出现的工友,一个是提着大剑长着锉刀脑袋的红色金字塔。
这是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怪物。
原来这个叫Roberto的舞蹈设计师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演员。
IMDB得分6.5(24340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结尾令我很纠结……回不去了咩~介个最害怕...
是所有游戏改编电影里最好的了!
故事很饱满。
萝莉还可以
恶心片
....
无感
非常赞。这部电影把我带到豆瓣来的,谢谢这里精彩的影评。导演未必真的有想那么多,但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不才是电影最斑斓的一面么。
无聊= = 太牵强
当初看了感觉吧。。就是很一般
名字很好听
扯淡
我看不懂!!
我真喜欢那些奇形怪状的人。。。。
可惜啊可惜,Silent Hill如此压抑的一部游戏,被拍成片子后,压抑感少了太多了.总体来说还能看看.
整个场面游戏感很强,但因为篇幅限制,剧情显得有点单薄,配乐很强大,超级喜欢游戏改编的,因为整个制作背景很强大
脱离游戏去看
原来一切尚未结束,原来一切才刚开始~~PS:母亲是每个孩子的上帝~~
2008年3月
要先理解游戏的世界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