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故城
流亡的故城,流亡的故城:纪念顾城逝世二十周年,A Poet in Exile
导演:吕美静
主演:文昕,杨炼,西川,唐晓渡,肖全,李英,谢冕,芒克,友友,宋新郁,荣挺进,阿休,席琳,吕聿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简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1993年,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妻子谢烨以极端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世界。20多年来,有关顾城的争议、传言、评价、猜测从未休止,2014年,随着顾城情人李英的离世,我们试图以“人”的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顾城和曾被诗迷宗教信仰般崇拜的朦胧派诗人,回望文革结束后“唤醒了中..详细 >
1.“整个中国包括从文革到现在短短30年,就是一场巨大的戏剧。以喜剧开始,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开始。以悲剧发展,因为最终包括文革等等,都是在一种非常惨痛的经验之中抵达到这么一个奇怪的位置。但是以闹剧在回顾中变成了一种形象。”2.“他有一句话就是说男性在成熟之后就会具备一种暴力的倾向。这是他最痛恨的东西,可是他却恰恰地走到了他自己最痛恨的那个事情的那个里面去。”3.“我觉得新西兰还应该蛮漂亮的。后来他说365天没有变化,美丽就会变成一种可怕。”4.“我觉得很多人都好像是在制造一场战争一样。好像他如果认为他热爱顾城的诗,或者热爱顾城这个人,这个精神,那么我应该我就是敌人。那么如果他热爱谢烨的话,我也是敌人。所以我觉得但是这个事实本身,实际上真不是一场战争。它是真的人生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剧。”再看依旧是个谜。
顾城好友回忆录
无法理解,诗人的身份不是缺乏责任感、乖张暴戾和控制欲的挡箭牌,同样,八十年代也不是。
鬼进城
顺便看了他的遗书。更完整了些。
总写、摄、画,像修缮灵魂的茅屋,若非拿去换米吃,就不在意保存,一把火烧了它,或散佚,是轻而易举的事。顾谢二人的材料多源繁芜、情理各异,这里一些讯息就显得青涩、珍稀,譬如毛像章别成卍字符绿披风,联系其人平静肃穆、又可以说拘谨不安的表演性神情,可以想见此一“行为艺术”的古怪张力,非八卦网文、诗选、文学或社会批评之类通常的文字搜罗能及,好比淤塞的水管被疏出清透的小水泡,自然值得宝贝。||电视纪录片的糙是一桩缺憾,其二立足“纪念”,看下来是诚心痛惜兼反思的态度,故人、同行、旧友,终以“杀人犯”盖棺定论,这话题是一个大漩涡,发言质量也就无外那些,敬逝者嘛,无可厚非。初衷想看点文人相轻的东西,这上头北岛颇组织编纂了一些,遗憾没找见太多其他身影,当然诗论诗评非纪录片所司,因有前述的补苴罅隙,怎么也够了。
用心了。
你往前走你变得渺小你停住回头戴着鬼的面具原来你要去的地方是死亡
69mins版本)好怪,第一次听《鬼进城》,我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可就被精准的击中了… 我是对新诗有成见的啊,我是看了篇把顾城写的很恶心的小文章来看看他到底有多烂的啊.. 结果看他戴着奇怪的帽子一个人走在黑白的小道上,突然转过来,脸上带着面具,还是哭了… 然后早期的影象里他激情念自己的作品…又哭了一遍😭“我也是属猴的,可能也是孙悟空变的。我让好多鸟儿把我吃掉,活着的人就能听见我。春花秋月何时了,不了也得了,往事不知有多少,管他有多少。在上面行走,我忽然觉得最美的日子,都在后边儿…”
片子本身还可以吧 但看的我太压抑了所以三星 由衷的感叹一句:身边的人还都是艺术家啊!
说到底就是那点子破事儿。
极端的自我中心,是自己把自己流放到了激流岛。还不如杨炼的披头散发一壶酒
有点小失望
顾城太复杂了,这个纪录片只是冰山一角的顾城,朋友口中的顾城。可能也不会有哪部纪录片说得清楚他,这个极致的诗人。倒是第一次看到英儿的影像。
最近看了顾城文选,觉得拍的还是不错,选鬼进城这首非常好,音乐竟然有点像墨镜王在春光乍泄里的风格,访谈里面觉得杨炼太像在说段子了,和相关资料根本对不上……迷之谈笑风生……其实顾城一直说的女儿性是不关乎性别的,但他自己却还是绕到了性别中去,想象中的纯净的女人……我一直不赞成从最后的结果来复盘一个人,这种寻找必然因果的方式充满了人类的傲慢,或者是希望躲避危险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侥幸,只能说,我们捕捉到的蛛丝马迹都是可能的草蛇灰线,或是谶言吧
超级恶心,垃圾
还没说清楚就结束了,诗意的一生。片尾曲用了大门和莱昂纳德科恩
导演一味的想要将顾城的事迹展现给观众却在衔接上有很大问题,但却让人懂得了艺术家都是神经病。
。。。。。真的不是为了洗白顾城嘛
记录片吗?感觉少点什么,后面拍地真的好吗?感觉很鬼魅诶。时代造就了人物的格局,你没办法主观去臆断什么,但不管怎么说,我始终觉得比起那个年代,现世普世的价值观的框架是真的越来越扭曲,这十分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