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爱过一个人,比海更深?
在那个台风夜里,母亲说幸福不是享受,而是处在追寻的过程中才充实平淡。
穿衣吃饭,喝水做爱,努力体会生活带来的苦痛爱恨亦是一种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说,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母亲说,幸福就是只有不放弃才能获得的东西。
幸福太遥远,就像目标太遥远。
毫无目的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颓废和孤独,然而好的坏的,都是我的人生。
是枝裕和无疑给迷茫焦躁的生活打了一剂镇定剂。
我没能成为那个我想成为的人,我还不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而,不开花不结果的人生也有它的用处,愿我们总能在无力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柔。
你好,失意人生。
——致还未找到人生方向的自己。
昨天提前给老妈打电话庆祝母亲节絮絮叨叨,有的没的聊了半天老妈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没有过不下去的日子,不开心就回家好了。
”我意识到,前段时间我写的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让她担心了我笑了:“回家啃老吗?
”“啃得起啊。
”这就是妈妈吧不管孩子多大了总是想着要给孩子庇护想起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里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个性好强,通透,毒舌,可爱
《比海更深》是部很神奇的片子。
全片平平淡淡,全靠风趣和发人深省的台词驱动,如涓涓细流,到最后却在人心里汇成大海,让人心潮澎湃,潸然泪下。
良多(阿部宽饰)是个中年“loser”,好赌,失婚,入不敷出。
在妻子眼里,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老是拖欠赡养费;
在姐姐眼里,这是一个只会给家里添麻烦的弟弟;但在母亲的眼里,这永远是一个有才华有天赋的儿子,只是“大器晚成”罢了。
每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都会自带滤镜。
虽然嘴上说说,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心里总是会对孩子的未来心生期待。
小时候,我长得漂亮,读书也好。
我妈每次参加家长会,都被众星拱月,要她分享培养优秀孩子的经验。
事实上,我妈脾气急躁,而且贪玩。
我让她给我读生词默写,她一边打麻将一边读,念了几个就没耐心,把书一扔,“自己抄去”。
于是我练就了很好的记忆力,可以通篇课文背下来再默写。
考学之路凭借着那么点小聪明,虽然磕磕碰碰,但好歹也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了。
老妈也因此脸上有光好多年。
说句实话,努力读书的动力之一也来自于希望满足老妈那一点点小小的“虚荣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雄心壮志慢慢消磨殆尽,自己早就接受“泯然众人矣”的事实,但仍希望是母亲眼里的超人。
如影片中的良多,年轻时写过一本获奖的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第二部作品。
不管在别人眼里良多是多么落魄,他还是会塞给母亲一点点零用钱,说是自己的稿费,让母亲高兴。
但他的窘况,母亲比谁都清楚。
影片的高潮来自树木希林(片中饰演良多的母亲)借着台风之夜,试图撮合良多和他前妻重归于好。
老太太又是做饭,又是翻看老照片,试着用亲情,温情,甚至悲情,希望能把儿子破碎的人生修补一二。
但是最终,所有人都接受了事实,逝去的感情和时间一样,无法挽回。
树木希林这样安慰自己和儿子:“我这把年纪,还没爱过谁比海更深,比天更蓝的。
大部分普通人应该都没这样爱过吧,但不也一样每天开开心心的?
不对,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爱过才过得开心。
”
正如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一样,母亲和儿子在台风夜的闲谈里达成了共识,让我们一起接受庸常的现实吧,我们都不过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母与子而已。
那些人生的挫折,痛苦,失落,本就是我们应该承受的一部分吧。
是枝裕和深深懂得人生有趣的地方在于黑色中有亮色,沉到谷底必是反弹。
所以他在影片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一抹希望亮色。
台风过后,天清气爽,母亲站在阳台目送儿子一家三口离开。
小孙子牵着父母的手,时不时回头,和奶奶再见,一如以往。
不管怎样,亲情永在。
TO MYMOTHER我记得20多年前的母亲节我订了一束康乃馨送到我妈的办公室据说我妈骄傲地捧着花绕厂一圈这么些年过去了惭愧没再做出啥让妈妈骄傲的事所以,这个母亲节这篇推文就当是给妈妈的情书吧老妈,孩子很平凡但是我真的真的很爱你啊💙
——原文发自程鱼裸雁大吃货与老司机的原创分享2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更多原创,扫码关注
01同一天看了两个电影《神秘巨星》和《比海更深》两个电影,都与梦想有关,但一个是冲破层层阻挠最终实现了,另一个却是学会了接受,接受那个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的自己,与不理想的生活握手言和。
《神秘巨星》里说:没有梦想的话,一切都没有意义,是睡是醒,没有意义,是生是死,也没意义,做梦是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个权利。
”而《比海更深》里说:我有时很奇怪人们为何不活在当下,总是追逐一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总是这样,何谈享受生活,不豁达一点,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神秘巨星》里,夏克提告诉追梦少女尹希娅: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小朋友,就像汽水里的泡泡,会靠着自己的力量,慢慢升起,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你。
而《比海更深》里,我们却从那细碎而平静的生活中感受到,它在对每一个人诉说: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生活是很复杂的。
我一直都拒绝,用年龄为人生设定区间,在某一个区间内就该做某些事,但我不得不相信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会变得不一样。
你可以对着十几,二十岁甚至三十岁的人喊,“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来鼓励他们追求,让他们有勇气在强大的生活现实面前,不认输、不放弃希望,无论如何要勇敢的搏斗一番。
但人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就该明白:对,梦想的确是个好东西,但只有万分之一实现的可能,而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必须接受一个不理想的人生。
你可以有梦想,但不能不认清现实。
一个人成熟的标识,不是学会了追求,而是在勇敢的追求过之后,懂得了,在强大的生活面前,有些事不能强求。
02错的不是拥有梦想,而是不接受实现不了梦想这个现实。
《比海更深》的主人公良多,一个中年废柴,曾经历过人生的小高潮,出了小说获了奖,但那早就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他,再也写不出新的作品,迷上了赌博,为了生活做起了私家侦探,可却穷困到付不起房租,给不起前妻赡养费。
即便生活如此潦倒和失败,他依然不甘心认命,当出版社的编辑问他,是否愿意写一个关于赌博的漫画故事,并许诺给予丰厚的报酬时,他却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心撒谎说,“我正在忙新的作品,你同事没告诉你吗?”《点球成金》里说:“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点,被告知不能再玩孩子的游戏了。
只是不知道是甚么时候,有些人是18岁,有些人是40岁,但迟早会被告知的。
”“梦想”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种给小孩子玩儿的游戏,到了一定年龄如果还不能实现就该放弃。
于是,因为不能放弃,对良多依然怀有感情的妻子离开他,选择了更适合生活的人,她说:“良多不适合组建家庭。
”良多的儿子虽然很爱父亲,却害怕成为他,他说:“妈妈离开爸爸因为她不喜欢他,对吧。
”可其实,良多的错,不是不放弃梦想,是不肯面对现在。
不接受已经与前妻分手的事实,不肯相信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不愿承认他连每月5万日元的赡养费也拿不出。
还想了各种办法逃避现在,偷偷去看前妻和孩子,跟所有人说到侦探社上班只是为了找新作素材,为了拿赡养费给前妻甚至敲诈高中生、去母亲那里偷钱。
总是回想着过去,过去的才华,过去的婚姻,总是寄望于未来,赌博、彩票,还有或许根本不会再有的新作品。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据说是小学生作文。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如果这一生,一直都活在当下,其实从来就没有失去过什么,因为“当下”才是真实的人生,而每一个成为过去的“当下”都是新的获得。
但是,如果活在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和对未来的理想憧憬中,那就会一直面对失去。
因为已经过去的没有好好把握,而后又发现原本理想中美好丰满的未来,等来到眼前时,却原来面目全非苦涩而干瘪。
03成为不了想成为的自己,就是不可原谅的吗?
“无论发生什么,我以后都不要变成你这样的人。
”被良多敲诈的高中生这样喊道,眼神中尽是愤怒和鄙夷。
良多激动的对他回吼:“听好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
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管多么不甘愿,你都不得不承认,生活其实是很复杂的,有梦想、努力过和实现它,这是三件事,梦想和努力是实现的必要条件却不充分。
可是,实现不了梦想,人生就没意义了吗?
母亲说:“我从来没有爱谁爱得比海更深过,哪怕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大多数人都没有那样爱过谁,但生活还是在继续,我们在享受每一天,其实,我们活下去正是因为没有那样过,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去寻找快乐。
”有梦想的人很多,但真正实现了的其实很少,可梦想的意义就只在于实现吗?
不,就如良多在电影最后领悟到的,“是否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
”梦想,就像一张彩票,它可能中3亿元,也可能中300元,但即便什么都中不了,它依然是一个美好的梦。
别怨恨自己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也别否定那些实现不了的梦想,因为梦想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实现,而是它让你的人生变得可期可盼,它让你在现实生活之外,另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姐姐说:“咱们家也有块金子。
”妈妈说:“还是块足金,可惜一直没发光。
”但即便不发光,也还是有用的,就像那颗不再开花结果的树,还有虫子可以栖息,然后变成长着蓝色翅膀的蝴蝶,飞向天空。
梦想是要有的,可如果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实现不了,也请你接受这个不够理想的当下,并同样全力以赴的认真生活。
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比海更深》再一次引起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感,对是枝裕和的好奇。
和《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的基调很是相像,整部电影充满了无力感。
看他的电影,对环境要求苛刻,必须十分安静,一人观影更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一家三口在暴风雨中寻找那称之为“梦想”的彩票,徒劳无功。
第二天依旧伴着太阳继续上班,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以后心情就像保温杯中的余温迟迟散不开。
三部作品皆为悲剧,但即使是悲剧,也能温暖度日,或许是奶奶做的冰镇酸梅汁和酱面,亦或许是爸爸发明的爬塔游戏。
正是这些善良的人儿,竟让枯燥无望的生活多了一丝过渡,用自己的温度去抵抗世界的悲剧。
悲剧、虚无等词被我频繁使用,用的多了,我倒是对这些词更加模糊了。
“我已经做好决定了,我们以后都各自努力生活”“嗯,不对。
我一直都在努力生活着”“成年人了,光靠爱哪能活的下去”“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这些台词出来的时候,我突然知道我错了,原来导演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悲观。
从《步履不停》开始,是枝裕和一直在处理“家庭”这个题材,这和他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
创作《步履不停》的原因是母亲离世,他需要拍摄一部关于母亲的影片,以度过人生中必须面临的悲痛;创作《如父如子》的灵感是自己因为工作而与女儿渐渐疏离,自己陷入了对时间和血脉的思考;拍摄电视剧《回家的路》则是因为父亲去世。
可以看出,是枝裕和的这些影片都根植于自己的生活。
他的新片《比海更深》依然如此,是枝裕和将生命记忆和人生体悟置放于片中的角色之中。
很多人将《比海更深》看作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在外观上看确实如此。
它们有着相似的人物结构(海报上的人物及其站位别无二致)、彼此呼应的生活细节,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那只寄托着深厚亲情的黄色蝴蝶跨越了十年的时光再次翩然而至。
而从最终的表述看,上它们又有所不同,《步履不停》说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子女对父母的关心总是比悔恨慢一步,侧重于代际间的亲情疏离;而《比海更深》所要讨论的议题与导演的前作《奇迹》更为接近,讲破碎的家庭在分开之后如何维系亲密的关系,讲失意的人如何与生活如何和平共处。
《比海更深》主角叫良多,跟随着他的视点与行踪,我们获得这个家庭成员的全貌。
他以成为小说家为梦想,曾在多年前获得过一次文学奖。
现在的生活过得潦倒落魄,与妻子离婚,儿子跟着妻子。
他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工作,靠探查别人混乱的情感生活获得报酬。
一旦他拿到钱就立即去赌马或者买彩票(他将这些也看作是梦想),以至于支付不起房租、水电费,甚至是儿子的抚养金。
可以说,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以写小说为梦想,却再也写不出小说。
做侦探,也借口说是为写小说汇集素材,并未认真对待这份能够给他带来收入的工作,宁愿去借、去偷家里值钱的物件去典当。
而他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赌马和彩票中奖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上。
实际上,他陷入了生活的泥沼之中,兜兜转转,徘徊不前。
他成了被生活落下的人。
是枝裕和在采访中说,大概在十五年前,他想以团地为背景制作一部电影,即《空气人偶》,当时因为条件有限,并且空气人偶题材过于敏感,未能与团地代表方交涉成功。
这次拍摄《比海更深》终于如愿。
团地被设想成一种年轻人短暂停留,然后通向新生活的站台。
因为经济衰退,很多人住了下来,直到孩子长大离开,他们和团地一起老去。
“所以团地,和男主角一样,都在某个时期停滞下来。
”团地被时代落下。
所以我们看出,是枝裕和将人物和电影的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事实上,良多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响子、儿子真悟同样是被生活落下的人。
良多的母亲一生被困在住宅团地之中,她的梦想是搬离所住的低阶层的住宅团地,因为丈夫和儿子都“不争气”而未能如愿。
良多追逐心中梦想、逃避生活,响子不得不重新经营一段新的感情以更好地照顾儿子真悟和自己的未来。
真悟缺少父亲的陪伴,需要跟随着母亲接受一段新的亲情。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儿童都是早慧的,真悟性格遗传自父亲,软弱、怯懦,面临着生活和梦想的选择。
片中所有的关键人物都过着不如意的生活、面临着人生的选择,这很自然地令人联想起是枝裕和的杰作《奇迹》。
在《奇迹》中,因为父母离异,两个儿子分别跟随他们中的一人异地而居。
他们拥有纯真的梦想,以为在两列高速飞行的火车相遇时许愿就可以摆脱艰难的生活。
最终哥哥航一没有许愿,选择拥抱世界;弟弟龙之介改了愿望,选择宽宥自由且任性地追逐梦想的父亲。
他们在一瞬间长大,与不理想的生活相拥。
《奇迹》采取的是孩子的视点,在内容的呈现上更为琐碎,在情绪的表达上也更为热烈。
而《比海更深》则相对地沉郁低落,是枝裕和用一场台风给了这个家庭一个生活的短暂出口,用亲人之间的牵绊去弥合生活之中的不完满和裂痕。
母亲充当家庭的“润滑剂”,规劝真悟对于父亲的看法、致力于让儿子与儿媳重归于好。
有个细节,母亲为良多擦去衣服上的咖喱,并于不经意间将“不管多大,都得有人在身边陪着才行”说与儿媳听,企图儿媳能够回心转意。
他们在这个夜晚,洗浴、做饭、围坐、交谈,就像像未曾分开的家人一样相处融洽。
《比海更深》的片名取自于邓丽君的歌曲《别离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这段旋律在台风夜响起,作为母子谈话的背景。
母亲向儿子说出对于死亡的预感,倾诉遥远的回忆,道出人生赠予的感悟。
母亲向儿子倾诉:“我啊,都这把岁数了,却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
”这句话听着悲哀、寂寥,却又非常现实。
生命中的爱会被时间冲刷、被生活击退,那么爱就消失了么?
实际上,爱以记忆的形式继续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
片中,响子为了生活结识了新的男友,当他提及前夫良多的著作时,她故作镇定又异常紧张地询问他对那本小说的看法;响子带着儿子与良多见面,索要抚养费,地点选在了他们常去的旧书市场,又吩咐儿子搜寻有没有良多的书;树木希林抱怨丈夫,跟儿子讲已将丈夫的遗物尽数丢弃,送别儿子的时候,却又拿来丈夫生前穿的衬衫,披在了儿子身上。
透过这些行为举止,我们感受到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眷恋和羁绊,而正是这样的羁绊,使得他们即便生活在各处,仍然有一根情感之线牵引。
影片最让人悲欣交集的是这样一场戏。
良多带儿子来到小时候玩游戏的公园滑梯,后来响子也跟着过去。
在台风暴雨夜里,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面,让他们重新走进了彼此。
父亲将买彩票的习惯带给了儿子,儿子将中奖视作能使家人重聚的希望。
儿子发觉彩票丢失,一家人在暴雨中寻找彩票,充满了罕见的笑声,失落的生活只能靠小概率得以复位,他们的欢欣鼓舞让人觉得温暖而又悲凉。
让人觉得温暖而又悲凉。
手电筒发出的光束,照亮了眼前的黑暗。
正如影片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生活的善意之光。
这些瞬间的光芒可以温暖人心,却不会真正改变生活,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
当然,《比海更深》并没有止于“治愈系”的范畴。
对于良多这样一个人物,是枝裕和设计了这样一场戏。
良多在找到父亲砚台后,出于感激或愧责,想给父亲敬一炷香,插香的时候被残渣阻碍。
于是他仔细地从灰烬中翻拣出焚香的残渣。
这一幕取自是枝裕和的真实经历,他说“就像把骨头从灰烬拿出来一样,想到父亲会满意他的人生么?
”翻拣焚香残渣,就像在翻拣父亲的人生,同时也是在翻拣自己的人生。
好的电影,可以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看到自身。
是枝裕和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描述了生活中许多的“梦想远远高过努力”的平凡人。
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不会对他电影中的人物做出审判,而是一种旁观而又善意的态度审视他们,并借由他们的视角带领观众审视自我。
随着影片细节的勾连与生长,影片又发展处这样一场戏。
在台风夜里,家人之间达成了暂时的和解。
第二天清晨,良多拿着砚台去当铺。
老板拿出良多获奖小说的初版,告诉良多他的父亲曾经非常骄傲地向街坊朋友炫耀自己的儿子多么出色。
良多惊讶于父亲居然会有自己的小说。
良多为店铺老板娘签字,此时,他磨着父亲用过的灶台、身着父亲穿过的衬衫,放佛就变作了他的父亲一般。
终于,良多与父亲达成了情感和记忆上的和解。
这个场景同时又含有讽刺,良多成为了他讨厌的父亲的样子。
这场戏最终强化了影片的基调,治愈而饱含生活的刺痛。
是枝裕和将生活的复杂性拍得不动声色、举重若轻。
回顾是枝裕和的家庭剧,从《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海边日记》,一直到这部《比海更深》,他的电影中的家庭往往出现裂痕或者重大的变故,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复或重建家庭伦理关系,经营出善的、新的亲人共存的世界。
再看《比海更深》,一场台风成为相互理解的契机,人生,无须强迫,但愿彼此认同;雨过天晴,各自珍重,坦然分离。
真是达观宽厚的境界。
是枝裕和新作《比海更深》中,阿部宽扮演的男主角良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loser,是个典型的失意人。
良多自诩是个纯文学小说家,他对于自我也是这样期许的,但他的文学成就也就限于十多年前获得了一个文学新人奖,至此以后没有写出任何作品,反倒把生活过得一团糟。
和妻子离婚,每月五万日元的抚养费也交不起;以创作的名义在私人侦探所干活,好不容易得了些委托费,却又想着拿着这点小钱到赌场上翻盘,结果输得一干二净;每次到母亲家里翻箱倒柜,不是偷东西就是想偷钱,靠典当父亲留下来的一些遗物过活……他执拗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实现他作家梦想的必经之路,年少时他曾不断叮嘱自己千万不要走上赌徒父亲的老路,结果他每一步都在步父亲的后尘。
人到中年的良多,个头那么高大,思想、行为和举止却仍是个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他既像《杯酒人生》中那位失意的作家迈克斯,也像《阳光小美女》中研究普鲁斯特的落魄舅舅,总之就是单纯可爱得有点幼稚。
母亲不免唠叨,“不管多大,都得有人陪着才行”,前妻即便对他仍有感情,但还是直言他不适合组合家庭。
也或许是因为这股孩子气,他才不显得那么讨厌,因为他对人对事总是真诚,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梦想,窝囊和爱,就像一边偷家里的东西,一边勒紧腰带也要给母亲塞零花钱;每月一次见儿子,总是竭尽所能满足儿子的所有心愿。
电影的主线就发生在每月见儿子的这一天,突然刮起了台风不方便各自回家,一家三口得以重聚在母亲的住处。
外面台风大作,一家人拥挤在小屋里做面,谈天,这是难得的温情时刻。
良多与前妻对彼此都有感情,可前妻却说“既然那么想当好爸爸,那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不”;平时看起来乐呵呵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劝说前妻复婚,前妻也婉拒了。
纵然三个人因为一张彩票将彼此的梦想紧紧捆绑在一起——因为儿子说彩票中奖了就盖个大房子一家人重新生活在一起,纵然良多在第二天早晨倒卖父亲的遗物时从店主口中知道父亲曾如此以自己为荣,但一切没有改变,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一家三口在车站分别,妻子和儿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电影就此终了,好像什么波澜都没有。
从电影的卡司和故事的结构看,《比海更深》就像是是枝裕和2008年作品《步履不停》的姊妹篇。
《步履不停》聚焦于一个家庭的一天,告诉我们人生永不合拍的遗憾,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总是他快一步,你慢一步——来不及沟通,来不及懂你,来不及说爱你,就这样磕磕碰碰又不无遗憾地走过一生。
《比海更深》同样诉说的是人生的遗憾:我们很可能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很可能会错失眼前所爱,我们很可能从来也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但那又怎样呢?
步履不停,再失意的人生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普通人常常遭遇的是各种失意时刻,但就像良多母亲说的,“可大家每天还是快活地过日子,人生这东西,还是很简单的”。
良多明白父亲对自己的寄托,儿子也在良多的鼓励下重新建立起梦想,失意的人生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但变化却又始终蕴藏在这失意的人生当中。
国产电影里几乎没有良多这样的失意人,我们热衷的是屌丝逆袭的故事,失意人在最后都会迎来大团圆:赚大钱,抱美女,出恶气。
但是枝裕和的镜头或许更接近于人生的本质,从来就没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大团圆,没有毫无理由的暖男或圣母,生活就是充满不完美的边角细节,但其可贵之处也在于,磕磕碰碰的细小障碍中慢慢析出的人间至爱和生活哲学,我们总要一边遗憾一边前行,在开放而未知的未来中,只要步履不停,就意味着我们在拥抱着新的可能。
——首发解放日报/朝花时文——
作者|沈念(东京)编辑|轻微(北京)<图片1>是枝裕和以1995年的长篇处女作《幻之光》出道,并凭借《无人知晓》、《如父如子》等作品闻名于世,又继去年大热的《海街日记》后推出新作《比海更深》,并将于2016年5月21日在日本全国公映。
作为国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当代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一直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和座上宾。
4次入围主竞赛单元,1次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凭借《如父如子》摘下了评委会奖,并通过《无人知晓》推出了戛纳最年轻的影帝柳乐优弥。
《比海更深》此番虽然再次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却惨遭降级至一种关注单元,不知是影片质量问题,还是电影节官方平衡和选择。
不过,无论如何,这部看上去酷似《步履不停》的新片,依然会是今年国内影迷最期待的日本电影之一。
《比海更深》围绕独居住宅区的母亲淑子、长男良多、良多前妻响子以及11岁的儿子真悟之间展开。
15年前的良多获得了一次文学奖,但此后的作品一直不畅销。
在侦探事务所上班的他只得自欺欺人借口说是为小说取材。
与此同时,他利用职务之便监视前妻响子,并发现响子有了新欢而深受打击。
一天,良太、响子、与真悟在母亲淑子家偶然聚集,但因为台风来袭而无法离开。
这一破碎的“家族”被迫共度一夜,直至日出。
以下是导演是枝裕和与三位主演针对电影的阐述:阿部宽:这次饰演的良多一角是非常废物的男人。
虽然一直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却并不顺利,是被妻子抛弃的男人。
初次饰演这样的角色,是一段新鲜而又愉快的经历。
其实,我十岁的时候也有一段梦想破灭,浑浑噩噩的日子。
而是枝导演的原创剧本,深刻地描写了那种真切感。
虽然我并不是第一次参与是枝导演的影片,但导演能一直关切地看着我们的演技,依然让我们倍感安心。
感觉可以将一切托付给导演去判断。
我真的非常尊敬导演那追求作品最高质量的精神。
这次是在导演实际住过的住宅地拍摄,我以前不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时有熟知导演童年的人在场,所以现场十分温暖、热闹。
大家太过兴奋,甚至到了阻碍摄影的程度。
关于同树木希林女士的同演,我认为我们有着饰演亲子关系的最棒的环境。
磨合演技的间隙,我们不仅聊了作品,还聊了各种各样别的话题,在一起度过那些时光的同时,自然就产生了母子的氛围。
之后,(角色的台词便转换为)只有树木女士才能说出口的台词,真的非常有趣。
不知为何,在电影中我的妻子一角通常都是强势的女人,这次饰演前妻的真木洋子女士演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悍、冰冷的女性形象,而我也演绎了与以往不同的角色,感到十分充实。
良多是一个看上去在逞强,实则非常软弱、十分废物但又既可怜又可爱的人物。
树木希林:因为个子太高而长时间受煎熬的阿部先生,并不仅在罗马浴场才能找到他的归宿。
那个时代大家所憧憬的住宅区,对于年过70还要在没有电梯的住宅去摄影的老婆婆而言简直是“我的老天啊”。
“我从9岁到28岁都在那儿生活!
”摄影时,与熟知他童年时代的人擦肩而过的,我们住宅区最出息的“是枝!
”我就算有遗忘的东西,也不会回去寻找。
这部电影,平庸也好,杰作也好,拉开序幕瞧一瞧也是一种乐趣。
真木阳子:是枝剧组有着不可思议的安心感,身在那个环境让人感到非常舒适,是一个让人能悠然自得的地方。
导演的剧本,让人越演越觉得好,我从树木女士与阿部先生那儿也学到了很多,非常充实。
这次我饰演的响子,是梦想着未来的女性。
目不转睛地看顾着孩子与自己的未来,并付诸行动。
所以才为阿部先生饰演的良多那样的,容易做梦的男性所吸引,反而喜欢上了那样的人。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剧本的第一页写着,“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年人”。
本作中不管是阿部宽先生饰演的儿子,树木希林女士饰演的母亲,还是真木阳子女士饰演的前妻,都一边想着“本来不该是这样的”,一边苟活在与曾经梦想的未来不同的现在。
以及,作为电影最重要舞台的公团住宅(译者注:国家提供部分资金,修建后出售的房屋,非盈利性质),被建设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尽是老人的当今存活。
这次的电影一边拥抱无能为力的现实,一边无法舍弃梦想,因此握不住成年人们的幸福当下。
如果我死后,被带到神或恶魔跟前,被质问“你在下界都干了些什么”的话,我的第一反应会是向其展示这部《比海更深》。
本作虽与”集大成之作”、”代表作”之类的称赞不相称,却无疑最浓墨重彩地反映了我自己的现状。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看完《比海更深》,想起来两件事情。
先从社交网络上刷屏的一条广告说起吧。
它叫:致 25 岁还一事无成的你。
讲的是几份年轻人的求职简历被匿名处理,交给了一些企业界的大佬们过目。
不出意外的是,大佬们指指点点,横竖看不上。
更不出意外的是,揭晓名字后,他们都是已经声名在外的显赫人物。
像拍电影的李安,烘焙面包的吴宝春。
这是一个希望基金会的广告,呼吁社会关注年轻人,大胆接受那些“大器晚成”的年轻人。
另外是最近看的一个片子。
米哈尔科夫导演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改编自契诃夫的一系列剧本。
全程吵吵闹闹,人物连跑带跳。
结尾,主人公普拉东诺夫突然陷入崩溃,咆哮着:我已经35岁,一切都完了!
莱蒙托夫在坟墓里已躺了8年!
拿破仑早已经当上了将军!
而我活在你们这该诅咒的生活中一事无成!
没错,他想一死了之——朝河边狂奔而去。
《比海更深》多次调侃了大器晚成这一词。
主人公良多,活在了反抗正常生活,但好像已经没有了生气和动力的窘困中,靠揶揄,闪避和自我告慰度日。
对喜爱是枝裕和作品的影迷而言,《比海更深》是一部熟悉到不能再亲切的片子。
它拍得简单,细碎,看起来又自在,从容。
从横山良多,野野宫良多到筱田良多,从《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好像在创作一组吴念真式的“这些人,那些事”,缓寻世间好物,以真诚款待生命。
电影围绕良多和他的家庭记事,涉及到了暗黑的过去,戏剧的调包,也有温暖的治愈,与观者推心置腹,一如夏日的清风,大洋的暖流,归家的夜灯。
这一次的良多,处境更加落魄,尴尬。
他是个不太着调的小说家。
十几年前拿了一个文学奖,但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名气和收入。
如今父亲辞世,妻子离婚又带走了儿子。
他干一份私家侦探的闲散活,过着没心没肺的邋遢人生。
我特别喜欢电影的开场。
母亲和女儿进行着日常对话,提到了这个家庭的现况,也点到了那个“大器晚成”的主人公。
然后,良多,面带失落、神色疲惫的良多,在一声声口哨背景配乐中,乘坐一趟列车出现了。
后来的场合,良多在人前总是一副强作欢颜的样子。
对儿子,要演得像个有实力的好爸爸。
对前妻,要装得像个有骨气的男人。
对母亲,他表现出来一直在努力,是个争气的好儿子。
对姐姐对同事对老板,他也是一套不甘心也不服气的表情语言,不希望被周围人和这个社会看不起。
只有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在母亲家里翻墙倒柜,对前妻身旁的男子评头论足,或者像开场那样,一个人在列车上,他就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失落。
原来自己不只有缺憾,还是一个人生输家。
不仅如此,良多还是一个败光了老本的赌徒,没有明人生确规划的作家,以及喜欢冒险的大孩子。
是枝裕和自然不会是想批判这样的人物。
恰相反,他试图通过没有达到梦想的良多,永远没有变成自己满意的良多,去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自己——我们总是很难变成别人期望的那样子,承担起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等至亲至爱的完美角色,而是有着各种坏毛病臭脾气——不仅做得不好,而且还会制造出难以断舍离的情感羁绊。
《步履不停》时,良多是一个沉默寡言者,他意识到了对父母的情感疏忽,却也没能真正改变什么。
《如父如子》时,良多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富爸爸,他与父亲不合,却一步步把自己变成父亲那样子。
《比海更深》的良多,他活得有点累,酸中带涩,苦中有乐。
因为一无所有,他的姿态就更低了,动不动是“你与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赌马迷和彩票狂为敌啊”,这样的抵赖句式,都让他更像一个没长大的天真孩子,一个父亲眼中不成才的儿子,而不是一个积极忙碌有干劲的社会人。
但这不才是疲惫人生的真相嘛。
有多少人真正成为了自己梦想的那个人,而不是一直处于准备、追逐和最终打破了幻象的人生旅程上。
人生美满幸福,真是中彩票一样的概率和好运气。
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对良多的个人肯定,来自儿子和母亲。
原来他们赖以存活的真正动力,是彼此间的并肩同行,生生不息。
浑身是戏的老母亲,她对儿女的品性知根知底。
良多已经这样了,那他就这样吧。
有来也有别,人生不也就是这样了吗。
这种轻松坦然,听起来像是煲了几十年的老火鸡汤。
正如那些接连不断的吐槽金句:女儿劝她交朋友,不然会老年痴呆。
她说,“交了朋友,也只是增加参加葬礼的人物而已。
”她拿了儿子的零花钱,然后说,“这样啊,那我不客气了,不如给我买套房吧。
”
听了邓丽君唱的《别离的预感》,她感慨道,“都这把岁数了,我却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普通人都不会有的啦。
就是因为没有才活得下去,而且还那么开心。
”只有把这些话串起来,再跟那 400 日元的彩票连在一起。
我们或许才会明白,幸福只是引人无限神往的梦想。
像《百元之恋》说的,即便没人在意你一百元的人生,但也好想赢一次。
还有《家族之苦》里 3500 日元的鳗鱼饭。
看起来美味好吃,散发着幸福的味道,结果一家人手忙脚乱,到最后也没吃上。
最后再回到开头。
台湾导演魏德圣为了拍电影,花了好几年时间找钱,最后明白了一件事情:我不是李安。
大器晚成,并不是你成为李安的理由。
还有跳河的普拉东诺夫,他没死成。
那条河的水,太浅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日本人都是比较含蓄的。
是枝裕和讲故事也如此,看似波澜不惊,云淡风轻,可是心底却在暗潮涌动,该有的高潮一个也没拉下。
片子一开始切入就是讲台风,今年的第x号台风要来了。
文学作品中经常讲究意象的运用,台风也是个意象,平日里风和日丽,台风天会狂风暴雨,所以这里的台风用来譬喻主人公的生活,情感也会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电影的前半部几乎都在铺陈、酝酿,为片子的高潮做准备,交代主人公良多的家庭,曾经的辉煌,现在的窘迫,一团糟的生活。
故事的目标也很清楚,如何帮良多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回归生活的正常轨道,故事的关键障碍是则是良多破裂的婚姻关系,而前妻此时又有了新欢。
片子的高潮在台风来的那个夜晚,电影也花了几乎半部的时间描述当晚发生的一次次情感的冲突、碰撞,首先是良多借同宿屋檐下的机会,想再次和前妻亲热,复合,但是惨遭拒绝,接着的重头戏是老母亲的努力,问儿媳妇有无和良多复合的可能,当得知希望不大时,不禁潸然泪下,哭诉道 “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老母亲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也没有要求儿媳妇怎样,但是潜在的转折点已经来临,儿媳的内心堡垒在老母亲的泪水下已经开始松动。
台风的夜里,几个主角的情感都千头万绪,波涛翻涌,以至于彻夜未眠,良多为了多陪伴自己的儿子多一点,让儿子记住和自己一起的时光,半夜里,冒着雨带儿子去贝壳洞里听雨,吃夜宵,妻子响子也外出寻找儿子,三人聚在一起,为了儿子丢失的彩票,冒雨寻找。
这里彩票是另外一个意象,它不是赌博,而是片中良多的解释,是梦想,是希望,新生活的希望,丢什么不能丢未来生活的希望,所以要三个人一起去找回来,这也是暗喻这个家庭可以延续下去的微光。
台风的当夜,老母亲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形成转折的关键点之一。
“为什么男人都不懂得珍惜当下呢?
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这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也算是整部电影最有智慧的闪光点,没有之一。
不要老是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沮丧、回忆中,耽误了当下的时间,所以老母亲把父亲的东西都扔了,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也不要老是活在空想,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期望赌博或者买彩票能带来经济上的富裕,能改变当下的一切,要踏踏实实的活好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正解,不要期望太多,干就是了,所以老母亲浇了几十年的橘子树,也没有期望它哪一年能开花结果,不结果,每天该浇的水还照常浇,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老母亲了。
台风终于过去了,日子又要回归云淡风轻,但此时的生活继续,已经和台风前有了不一样。
当良多又要当掉老父亲的砚台时,当铺老板说出来当初老父亲以自己的书引以为傲的故事,良多还会当掉这个砚台吗?
这里,砚台,又是一个意象,砚台是老父亲写字用的,良多作为小说家,也是码字的,老父亲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当掉砚台,良多会当掉它吗?
写作是良多此生的立命之本,是他的destiny,此处应该回归,而不是再次丢失。
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片尾良多出来的时候,依然拿着那包东西,那便是他新生活的希望。
结局依然开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
笔者更愿意解读成,这不是一部纯丧的电影,有冲突,有风暴,但风暴过后,你可以看到彩虹那美丽的七彩光芒。
詩意的傳達完全可以掩蓋不好的東西。
大人對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
有一個精神頭好的老人,真的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還有就是奶奶在和孫子說事情的時候告訴我一個道理,壞處與好處永遠都是有比重的,我們一定要開朗要陽光,要說那個好處,而不是悲觀的看問題。
男人似乎顯得有些無用,是枝裕和童年肯定會有一些獨家記憶。
日本女性的婚姻觀念有些強……而男性就會顯得有些蒼白……蒼白的可憐。
觀念沒毛病吧,看起來。
執念會毀了一個男人。
還有就是反應了社會的問題。
還有我想說,之所以國外片子好,一大半是演員的問題,中國的玩家們應該全力反思。
父親全是贖罪,帶兒子去公園。
在隱喻的背景下,颱風像是家庭的目前的樣子。
父親帶兒子出去回望過去,母親與前兒媳在家討論新生活該是什麼樣子。
尋找共鳴去拉攏別人,一個好的方式。
套路。
老太婆太可憐了,老太婆才是主角,才是好人。
結構太巧妙了。
所有的問題都是生活拋來的。
要去面對。
生活的樂趣,自己發覺吧!
颱風跟他們家的一樣。
設計地一級棒。
給就生活的告別?
壞了的傘。
大概告訴你生活的樣子了吧!
颱風,大概就是一家人的狀態經過反差的最後的樣子吧!
信息量和鋪墊做的天衣無縫,這便是厲害的東西,還會附贈一種價值觀。
拋給你問題,造成思考……靠!
信息量太大了。
幸福。
生活比海更深。
先看的步履不停,再看的比海更深,差不多的题材
不清楚这个是不是粉丝向的片子,表演和台词都很不错,但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自然到就像隔壁家的八卦事,虽然很真实,同样很无聊……
对日本这种温情、世俗片 真的是欣赏不来,一个对话可以有10分钟,几乎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看了30分钟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即便有阿部宽犹如三船敏郎附体式的诙谐演出作平衡,但是枝这回真有点温情过火,将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真实苦痛刻意冲淡了不少。 3.5
行吧 对于是枝裕和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深夜里良多与母亲的那段对话真是用心
高配吉雪萍
前半部分感觉忘了在看是枝裕和。从被困婆家,故事立刻好看起来。是枝特别擅长刻画一些微妙的东西,说的不是好坏对错,而就是这事这人本身的微妙,比如赌博比如自私。还特别擅长通过出镜的人描绘不存在的人的轮廓,这种Meme在所有人生活中潜移默化。阿部宽让人心疼,珍惜当下。男人对赏味期限更敏感
没有变成理想中的大人,真是抱歉啊,但是我唯一确信的,是你们给我的,忽远忽近,却真实有力的爱。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支撑我们一起生活了。
伴随着这部电影,在全城的烟花声中进入了2017。16年是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年,就像一场暴风雨。然而经历过我们总要move on,学会和过去和解,我们才能有肚量去拥抱新的体验。心怀感激,祝所有我爱的友邻们2017年开心,幸福!
不如《杯酒人生》
这部剧可能以男性视角「宽慰」了很多「无法变成自己理想大人」的大人,然而一旦考虑到这是《海街日记》后「focus on 男宝」的剧作,就很想为片中的女性角色鸣不平:女性与女性原本应该互助友爱的关系因为男宝(作为糊不上墙的烂泥)而不得不别扭撕裂矛盾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前儿媳回到前婆婆家,看得出儿媳与婆婆原本「亲如母女」,但因为阿部宽这个中年颓废男宝的存在,前婆婆的矛盾非常具象:出于维持父权家庭的存续,她很想「勉强」儿媳能回归这个家庭继续与自家好大儿捆绑,但出于女性的共情心,她又实在无法做出这样的勉强:完美继承死老公撒谎败家德性的自家好大儿实在配不上前儿媳。最后那个不存在的公公通过第三人之口还表演一段「父爱如山」(反对长子当小说家,却把长子的第一部小说给邻居每人送一本),简直是是枝裕和电影史诗级的俗
所以你成为你想小时候想做的人了吗?想有个树木希林这样的奶奶,在HK的百老汇一个人默默的流泪看完。
再看是枝裕和我是狗
这应该是文学青年被黑的最狠的一次了吧。
家族有好赌的亲属,妻离子散,偷老人钱,不负责任,不能接受电影给这种人晕染温柔色调。离婚了还动手动脚也很讨厌,买不起的鞋故意磨损砍价也非常不可。人性很复杂,众生皆苦,但这些真的不可爱。
赌徒就是那些在台风里追着不可能中奖的彩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对成功有着执念却走偏的人。丨190520亚洲电影节 再看池松壮亮,少年的懵懂和单纯以及某些方面的早熟,演真好。自然如生活,吃食不断,人物性格带出来的小幽默,闲笔可贵。
你不是我喜欢的电影,对不起
有的电影,年轻时候不懂
“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喜欢好喜欢!难以抑制!感觉内心世界被台风一扫而尽!这就是生活呀!呀呀呀呀,2016再见,是枝裕和君,17年也要出好片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