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堕落是一部让人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的电影,在看了之后的几天里还一直徘徊在脑海里的电影,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我觉得我不得不写一篇影评,才能彻底平息我的心情。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并不是一部能怎么推得电影,我甚至没有为它流过 泪,也许是缺少一份感觉吧。
可我明白了不是感动到逼出眼泪来才算好电影。
我甚至反思以前看的电影都太像幕电影,无论题材如何都是七彩炫丽泡沫,轻到触不可及可它是那么真实,仿佛可以透过电影感受到里面人物的鲜活跳动的心脏。
有人说这是德版的断背山,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感受过这部片子,如果说断背山是西方人演绎的带有中国古风的旷世长情,那么自由堕落就是适合于所有现代人的自由爱情。
两位主角演的很好,很有戏,不得不说他两成了粉丝心目中经典的荧幕情侣。
剧里凯的话不多,马克和他的妻子,家庭,同事之间的对抗是主要的戏份,是这部电影的明线,而马克和凯的恋情则是串联起这一切转变的暗线。
仔细看马克对凯的 每一次态度的转变你都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马克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对妻子的欺骗行为,对凯的混蛋行为有些让人看不过眼,为他的欺骗,软弱,自私而生气,而凯似乎是个good guy,但其实不是这样。
马克和凯两个人人不仅仅是相爱了,这才是开始,就像电视演到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圆满结局了,可对于生活,二人仅仅是才开始呢。
凯和马克是两个很不同的人。
他们要走下去,两个人不可能不交流不磨合,不能仅仅靠做爱,享乐而爱下去。
他们本来就是一场无言的开始,可有人不想结束,两个人的巧合,总有个人坚持。
凯的不辞而别,果断的作风绝不拖泥带水的行动是他的风格——”我这苦心已有预备,随时有块玻璃破碎堕地,再吻下去我会憎你,只差那一口气。
"凯他是个行动派,他说的话很少,可他做的事很多,却得不到他想要的。
他们二人似乎谁都没有奢望真正的让对方有所改变,他们的对话总是浅尝辄止,凯不相信马克会为他牺牲,所以在他做完他要做的一切后,他毅然的走了。
马克更惨,甚至不敢对凯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因为他愧疚,他甚至没有对凯说过对不起——不信眼泪能让失落的你爱下去,难收的覆水将感情慢慢荡开去,如果你太累,及时的告别没有罪,牵手来空手去。
马克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认真的爱上凯,认真的维持自己直男的世界,认真的反抗父母,最后认真的放弃一切,重新开始。
在夜店里尽情舞动,在日光下落魄愁思,在女友面前卑微乞求,在空房子里失声哭泣,在同事面前大胆嘲讽,每一步他都认真地体会了,你会发现他的反应那么真实,他从不虚伪,你会发现他成长的很痛苦,但是很健康,即使他拥有成年人的身份,但谁说成年人就该装出成熟度样子,除非你不让他去体会,剧中我觉得情感最爆发的那一刻是马克在车上对他妈说,“那你说你把我教成什么样了?
教成你们那样吗?
”这就像说出了每个人的心声。
看了部德国片《自由坠落》。
相比流行于国内的美国好莱坞永远的英雄拯救世界,德国电影主题还丰富点,至少《浪潮》、《窃听风云》(德国秘密警察那部,不是港片)这些,都是公认有水准的电影。
《自由坠落》中,警察直男被掰弯后痛苦不堪,终于深切体会到大众对小众的歧视。
这种不理解来自生养自己的父母,也来自平时融洽相处的同事,强烈的隔膜居然只因一个概念。
看到电影结束前男主茫然无措地开车奔在街上,我不禁恶趣味地笑出声来:是的,人类就是这么局限(我激愤地将其称之为蠢),因无法理解世界的复杂,对所有超出了个人经验范畴的事物,均持打击态度。
我觉得,将这样的行为称之为局限是礼貌而克制的。
从来如此。
据说我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当人类初现,在我们眼里,这世界一片混沌,是靠一步步定义时间、空间、物种、公理,才逐步构建了心中的秩序和安全感。
这世界上的一切概念、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
你会不会觉得,对于你我认为的合理还真不必太认真,因为我们毕竟还不知道这世界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我搜了下导演,德国导演斯蒂芬·拉坎特,是个七零后。
《自由坠落》入围了第63届柏林电影节“德国视角”单元。
关于导演的信息只查到这么多。
王小波写过剧本《东宫 西宫》,大约在二十年前,也是个警察直男被掰弯的故事。
忍不住和这部比较了下,我觉得德国导演在故事视角方面更宽广,对人的局限也表达得比较好——警察还是那个警察,对同事友善,训练刻苦,对父母依旧很爱,但是他妈很失望:“我们可没想把你养成这个样子。
”男主某同事,动手狠狠揍了男主一顿,只因他居然也是个玻璃,觉得和他同工作着实被冒犯。
这些是小波笔下《东宫 西宫》里没有的。
大约二十年前的中国时代背景里,所有同志恋人都不得不严守秘密,否则不被“处死”也差不多要“家毁人亡”。
小波剧本里那俩小恋人就跟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啥社会关系都没显露。
当然还有同妻戏份。
《自由坠落》里面给了“同妻”蛮多戏,毕竟她是男友新爱情的直接受害人。
反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挣扎和痛苦看起来最正常且正常。
在豆瓣影评里看到一句话,觉得写挺好的:“因为,我们生来不同,总有一天你会跑出人群,坚毅而孤独。
”我想说的是,人类应不断拓宽边界感,最低,要自知有限,并因此不伤害和自己不同的人。
否则,实在是个,电影里那话怎么说来着?
对,孬种。
自由象征着遵从本心,坠落象征着被世俗所唾弃的出柜、成为同性恋。
整部电影都在刻画男主角马克从厌恶到抗拒到最后渴望自由坠落的心理历程。
海报完美诠释了影片的内涵。
正脸且偏中央的马克暗示影片从他的视角展开叙事,他的目光低垂躲闪,他在犹豫,在动摇,在逃避;凯闭上双眼,完全沉浸在爱的激情中,他在主动出击、义无反顾、默默守候,凯是马克的温柔且痴情的情人。
电影海报这张海报截取自电影的前半段,凯在第三次一起跑步途中尝试亲吻马克,马克起先强烈地反抗,正如他在第二次跑步时凯在交换烟嘴中亲吻了马克,马克下意识地立马推拒然后陷入沉默。
但这次,在凯不屈不挠的纠缠逼近下,马克屈从了性情的欲望当中。
跑步途中这欲望何来,马克对凯是爱还是纯粹的激情?
影片对马克与凯以及马克与其女友贝蒂娜的互动描写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
前者表现出男性之间紧张的气氛、力量对峙与性情上直接的感同身受;后者则表现了家庭的温情、柔和与两性之间的刚柔互融。
马克与凯的场景置于跑步、汗水、警队、暴力等极富男性刚硬气质的事物中,马克与贝蒂娜多在舒适的卧室、鲜花盛开的庭院与亲朋好友欢声笑语等柔软的事物中。
温柔美丽的女友贝蒂娜所以马克为何会被凯吸引?
我想就是这种同性之间与同背景之下的感同身受。
马克与凯在进修班中同寝舍的朝夕相处,马克在警队长跑集训中紧跟凯背后并渴望超越他的胜负欲,对打中肉体搏击中的性张力,这些点滴最终汇聚成马克对凯的强烈渴望,并在凯热情的追逐中被彻底点燃。
多次出现的马克与凯一起跑步情景而影片最后,马克决定抛弃贝蒂娜与孩子而选择凯,但凯离开了马克。
因为马克-贝蒂娜与马克-凯这两条线最终因为贝蒂娜的怀疑、马克的互相欺骗与凯的愧疚而产生裂缝而相交,进而产生剧烈的冲突。
曾经洒满夕阳余晖、马克与凯在夕阳下相视微笑的阳台如今寂寥冷落。
在影片结尾,马克在没有凯的长跑集训中不断超越最终跑在在最前面。
在伤感但坚定的鼓声中,影片随着逐渐放大清晰的马克因跑动而晃动、变得冷硬的脸走向结束,留下意犹未尽的观众想象空间。
曾经甜蜜的阳台私语
结尾中跑在最前面的马克这是一部情感刻画及其细腻的影片,它将一个自私渣男的心路历程描绘地触人心弦、让观众产生共情与理解心。
两位男主角没有盛世美颜,但他们令人惊叹的演技与平凡但自信的生活感使他们完美承受住大段长时间展现情感变化的面部特写(尤其是马克的扮演者)。
两位极富男性气质的男主角《自由坠落》的镜头语言成熟,台词设计简练,叙事方式有深度,演员功底深厚,我想这无疑是一部启发思考、值得品味的优秀同影。
一個人的性傾向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建立?
抑或,所謂的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根本不是穩固的狀態,而是動態的存在?
所以《警校禁戀》裡的馬克.柏格曼(Hanno Koffler飾)才會中途轉性,和同性發生關係。
承襲家族傳統成為警察的馬克,不僅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女友貝蒂娜(Katharina Schüttler飾)也懷了孕,人生看似已經步上一條康莊大道;然而凱(Max Riemelt飾)卻在此時出現了。
同為警察,也是室友的兩人,在特訓的過程中幾乎朝夕相處,最後甚至萌生出一段「基」情。
只是,這段觸犯同性戀和出軌兩項禁忌的感情自然不為世人所接受,就連馬克也陷入令他感到窒息的困境之中。
一如多數的同志電影,德國導演史戴凡.拉岡(Stephan Lacant)同樣呈現出社會──更明確地說,是異性戀霸權主導的社會──對同志不友善的狀況;其中,尤以各種暴力形式構成的霸凌為甚。
在語言暴力上,凱數次被同事以語帶歧視的「玻璃」辱罵;在肢體暴力上,則透過模仿同志性行為的方式藉以嘲諷。
面對這些情況,馬克雖曾力勸凱去向上級報告,然而凱僅淡淡地說:「你也知道沒有用。
」確實,當隊上的長官都不願正面且積極地處理這件事情時,他的申訴又有何用呢?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對同志抱持如此明顯的敵意,但不可否認,凱的處境反映出同志在社會上的弱勢。
此外,同志的自我身分探索和認同也是同志電影中常見的議題。
片中,馬克和凱曾有數次的親密性行為,不僅如此,從兩人的互動中也不難嗅出曖昧情愫;即使如此,馬克卻從不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也不曾正面表達對凱的愛意。
另一方面,在貝蒂娜察覺兩人的關係,憤而離家之後,馬克不只苦苦哀求她回來,還對她說:「我愛妳。
」馬克可以和凱做愛,也可以和貝蒂娜做愛,那他愛的究竟是誰?
或者,他是異性戀、同性戀,還是雙性戀?
馬克對此根本無從回答起。
美國精神科醫師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以為:「如果一個人並沒有壓抑他對一整個性別的人的慾望的話,那麼他在性愛上就有可能兩個性別的人都愛。
」馬克肯定是壓抑的,因為他曾對貝蒂娜說:「我最近有一種窒息的感覺,悶得不得了。
」這種窒息感,除了來自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壓力之外,馬克對自身同性戀性傾向的否認更使他猶如處於封閉的「櫃子」中,無法自由地舒展,也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如此一來,心底當然會感到鬱悶。
乍看之下,《警校禁戀》的故事內容和其他的同志電影沒太大的差別,探討的議題不過是老生常談;事實上這部電影不僅於此。
導演在片中藉由凱的同性戀身分──一個被排除在主流價值體系之外的存在──進行「滲透」(馬克曾好奇凱為何會當警察,凱只回說:「聽過滲透體系嗎?
」),意圖撼動根深柢固的傳統價值體系。
首先,凱滲透進異性戀體系裡,將直男(straight)掰彎。
片中並未敘述馬克對凱的情愫從何而來,也沒有解釋馬克為何會突然對同性產生興趣,雖然他們剛開始因為馬克的抵抗不甚順利(馬克看似抗拒凱的愛撫,卻又享受其中),但是之後的進展就好比異性戀男女看對眼那般自然而然。
倘若真如弗里茲.克萊恩所言:「人人皆是雙性戀,只是程度不一罷了。
」那麼馬克無疑印證了這一點;又或者說,純粹的異性戀或同性戀根本不存在,每個人都是遊移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雙性戀。
接著,凱更進一步,將目標轉至由異性戀所構築出的家庭。
電影剛開始不久,我們便看見馬克和貝蒂娜一同搬至新家,與馬克的父母比鄰而居。
在整理行李的同時,馬克的父親開心地拿著錄影機四處拍攝,並依序讓每個家庭成員對鏡頭說話。
此外,當貝蒂娜腹中的小孩出世之後,馬克的父親再度拿起攝影機記錄家庭生活。
不僅如此,片中經常可見柏格曼家族聚會的畫面,不管是聚餐還是舉辦派對,都讓人感受到溫馨的一面。
柏格曼家族不只勾勒出一幅和樂融融的中產階級全家福,更體現出家庭價值的重要性。
不過,諷刺的是,表面上看來完美無缺的家庭,竟因為凱一個人的介入而面臨崩解的危機。
沒有人有能力去挽回,只能責怪凱毀了一切。
只是,我不禁懷疑,罪魁禍首真的是凱一個人而已嗎?
難道不是因為所謂的家庭價值本來就不是那麼穩固?
無論如何,凱確實衝擊了我們對家庭的美好想像。
電影末尾,馬克和凱仍不免以分離收場,但不表示這是一部悲劇;反之,我卻認為極富正面意義。
原因很簡單,電影的結尾與開場同樣在操場的跑步場景上,不同的是,馬克不再像先前一樣跑得力不從心,甚至還能超越他人,跑在隊伍的前頭。
馬克顯然不再困惑,因為他終於找到一個有自信、真正的自己,讓他可以在人生路途上跑得更好、更順利。
五分打给这个影片的真实。
人是这样的,即使对另外一个谁产生了唯一的感情,却并非是生活中只此就可以的。
我确实爱上了你,可是我还有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家人。
你离开了,我却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发生过了,生活就是那么真实的存在,你只能往前走,无论如何贪恋那些看似拥有一切的曾经,哭着笑着也只能往前走。
·让人看了有点心绞痛的片子。
演员的表情很隐忍,雨中的野战的光线相当美好。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李澈 (微信ID:CheLee2017)《自由坠落》是同志心中的一大神片,从开始写【李澈学长】的公众号以来,后台一直有小可爱们留言,要求澈澈写这部片子。
1【德国版的“断背山”?
】即将成为警察的马克(汉诺·科弗勒 Hanno Koffler 饰)有着令人钦羡的生活:和睦的父母,深爱他的女友,还有女友腹中即将诞生的孩子。
在警校训练期间,马克认识了帅气的室友凯(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
凯陪着马克训练长跑的同时,也带着马克去实践之前从未尝试的大胆行为,比如深夜游泳、抽大麻等。
凯喜欢上了马克,并有意表白。
马克起初对同性恋情持排斥态度,在凯的穷追不舍之下最终缴枪。
在日后的交往中,马克不但接受了这份同志恋情,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凯。
这份感情打乱了马克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
一方面女友察觉出了马克的种种异常,一方面凯又希望能和马克远走高飞,同时孩子又即将出生。
所有的矛盾都汇聚在马克身上,面对此番情景,马克又该如何抉择?
影片讨论的是同志群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自我认同的痛苦和挣扎。
虽然主题老套,但成片的观感度还不错。
整部片子看下来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这种舒服感来自于对影片节奏的良好把控,画面色调的简洁干净,电影配乐的轻盈流畅,更主要是来自于两位主角的表演。
请直人演员出演同志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异性恋演员为了刻意塑造出“gay”的效果,将gay群体中小部分人的行为特点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呈现的表演刻意且做作。
《自由坠落》中的两位演员很好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两人用非常自然和流畅的方式,以平常的方式和平常的情绪,完美呈现了两个平常男子的爱情。
整部片子看上去就是家庭琐事,就是观众邻里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在此为两个演员打Call。
《自由坠落》被誉为德国版的《断背山》,但就澈澈看来,还是差点火候。
整部作品缺乏《断背山》的厚度。
所谓厚度,大致是能从个体事件中看到整个时代变迁。
《GQ》前主编在某本书中写道:“用刀将每一个人切下去,都可以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年轮。
”无论是《断背山》,还是澈澈最近在读的《包法利夫人》都是如此,《自由坠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但总体来讲,《自由坠落》仍旧属于同志片的“上乘之作”。
著名作家高行健说:“文学的最高意义是见证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影视作品的《自由坠落》这一点上,圆满实现了“最高意义”,值得一看。
《自由追落》获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的最佳导演提名(不了解泰迪熊奖的戳这里《科普 | 世界五大同志电影节,你知道几个?
》)。
《自由坠落》非商业电影,是由德国电影学院资助拍摄。
由于第一部反映良好,第二部已在筹备之中。
2【同志心中的理想男友】凯是多数基友心中的理想男友人选。
颜值高,身材好,话说的少、事做的多,并且有勇气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爱情甚至做出极大的自我牺牲。
这样的男人,时而认真时而狡黠,这样的男人一旦爱上你并对你展开追求,除了比钢筋棍还硬还直的男人,无论男女都会缴枪。
电影的前半段,凯一直处于攻势,特别是丛林中借烟亲吻马克,看得观众的心中小鹿都要跳出来。
高潮戏是雨中“行暴”那场,当马克将凯按在车上,从后面进入时,凯的脸庞浮现了一丝得意且幸福的表情。
那个表情一闪而过,演员的高超演技也借此体现。
从那个瞬间即逝的表情中我知道,凯赢了,他最终攻破了这个起初非常排斥同性爱的男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第一次发生关系,澈澈原本以为是无关感情的,是马克因为女友怀孕不便,找个人发泄欲望罢了。
后来影片中讲到,其实怀孕的女友依旧可以满足马克的。
在女友主动提出要求时,马克以腹中孩子为借口拒绝。
换句话说,马克第一次与凯发生关系,绝不单单是因为欲望。
雨中的缠绵,让马克开始重新进行自我认知。
这就好似积木搭成的玩具房子,抽出一条,缺口只会越来越大,房子最终轰然倒塌。
凯之于马克便是如此。
凯带领马克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断加深马克不同于之前的看法,不断让马克否定原来的自己。
凯在做出种种努力依旧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后,最终选择悄无声息的离开。
马克发现凯离开后,像丢了魂儿的孩子痛苦流涕。
他愧疚,他甚至没来得及对凯说句“我爱你”或者“对不起”其实爱情里,最令人难过的,不是伤害不是背叛,而是错过。
就像《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和叶问,马克和凯成了浩荡时空里的两颗孤星,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牵挂,却再也无从相遇。
3【同性爱情神圣化 ❌ 】关于影片中的女朋友,我始终是抱以同情怜悯之心。
这种同情怜悯并不是站在高位者借着存在或不存在的优越感,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对不幸者施舍的同情。
澈澈对于片中的女友同情,更多是由于她所经历的遭遇、她所面临的困境,她在遭遇中的挣扎和困境中的妥协。
这种同情怜悯,更像是是朋友之间的“同理心”。
(其实这一点设置澈澈也摸不清导演用意,马克女友的人设完全就是妻子的人设,为什么不直接用妻子而改为女友关系,也可能是翻译问题)
我素来不喜欢将同志恋情神圣化的,尤其无法接受将“婚内出轨”的同性感情美誉化。
谁能肯定马克和女友之间就没有感情?
谁能说马克和凯之间一定就是真爱?
或着更恶俗一点的讲:体验到和同性做爱快感的马克,难道自此以后就真的对女人失去“性趣”?
凯彻底消失后,谁能保证马克以后不会与别的男性寻欢作乐?
婚内出轨也好,婚内出柜也罢,错了就是错了。
追求自我没有错,追求爱情更没有错。
同性可以爱,但责任感不能丢。
欺骗一个无辜的女人,这种行为就是可耻的。
并不能因为我爱一个人,就可以将对旁人的伤害全都忽略不计。
在澈澈的价值观里,爱情还是应该有先来后到的伦理。
先来的那个人,陪你走了那么长的路,不能因为后来者的出现就将前者全然抛弃。
毕竟在陪你走的那段路上,对方付出了爱。
能回报对方这份爱的,除了我们的爱,还有责任。
回归到电影中,我相信马克对自己女朋友是有感情的。
从女友要求离开,马克的多次挽留就可以看出。
特别是马克去朋友家找女友,遭到女友拒绝后,马克一个人无助流泪的样子,能看出来,他对女友,对这个家是有责任和爱的。
只不过这份爱,在他生命中的这个特定阶段,被另一个致命魅力男人所给予的爱而吞噬。
前者在面临后者时,无力抵抗、节节溃败。
女友在片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特别是浴室中“强上”马克的戏份,感情的张力完全爆发,让澈澈看得好心疼。
4【小可爱们理想的结局?
】影片最后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凯的离开,女友的放手,马克孤独地搬回警校。
马克究竟会去找凯,还是重新回归家庭,亦或者怀着愧疚之心一个人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但片中结尾处的一个细节设置地非常巧妙。
在影片结束时的集训长跑中,马克一马当先,脱颖而出。
这与影片开头的集训中,马克总是掉队而遥相呼应。
似乎暗示着在经历了风雨之后,马克也从大男孩成长为大男人,更加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心,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影迷入戏太深,写了一段设想的结局,澈澈觉得很有意思,看完甚至双眼微微湿润:几年后,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站在那幢有着巨大阳台的公寓门前,孩子看了旁边的母亲一眼,母亲笑着点点头。
孩子像是得到了莫大的鼓舞,颤抖着手轻轻按下了身旁的门铃。
门开了,男人一把抱起孩子举过头顶,让孩子骑在自己肩上。
孩子发出了快意的呼喊,女人站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眼里有淡淡的温情和笑意。
父亲托着孩子一路来到了阳台,远处是成群的小孩嬉闹的笑声。
头顶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孩子和父亲肩头。
“爸爸,旁边吸烟的叔叔是谁啊?
”孩子歪头看着旁边穿着灰色连帽衫一边抽烟一边正打量自己的陌生男人。
“他也是你的爸爸。
”小可爱们理想的结局是什么呢?
欢迎留言:延伸阅读:科普 | 世界五大同志电影节,你知道几个?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同志圈正能量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是微信公众号,不是知乎号。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两位朋友加李澈微信拿红包。
前5.6年总也不敢反复看悲情些的同影[占多],中Happy ending的毒太深,饮鸩止渴,现实似乎成了被逼发现的东西,接受真实的自我成了最无法接受的事情,抵触,挣扎,爱他。
没有遇到他,他可以爱她,可遇到了他,他便必须爱自己。
谎言和现实的不相容会撕裂一个人的精神,用谎言遮蔽真正的自己,是用空气淹没火焰。
会同情男主是他在乎的是两个他爱的人,而不是彻底的为其他人和世俗妥协,像大多数人的掩盖是彻底的虚伪,改变自身只求残喘,可男主在面对母亲和同事时都没有要解释清楚的意思,他不在乎,可终究,谎言就是背叛的代言词,一个人的谎言伤害了妻子,爱人和下一代,自身也更受其伤,爱情从来都没有罪,有罪的是谎言,霸凌,无知,教条,因为自己的无知要求他人遵守无知,因为他人的不同而霸凌是无耻的权力意志的体现,更是对无脑的献媚,
我很同意有些人的看法,根本没有掰弯这一说,我自己就是gay,当然很了解,那些所谓被掰弯的人,本身就是gay或是双,只不过在异性恋主导的社会,不能够认清自己的性取的人还大有人在,许多gay选择了和异性结婚,生子,然后终老。
回归片中,最开始马克本来就是对凯有种特别的感觉,只不过这个时候凯应该知道了自己身份,而马克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gay,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马克没有往其他方面想,没有排斥凯,他喜欢和凯一起跑步,一起吸烟,待在一起,最终被凯一步步“掰弯”,而他本人我想应该更享受与凯的性爱,和凯在一起更快乐,但是面对家庭,面对妻子以及即将出生的儿子,面对真爱与责任,马克陷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
对于指责小三,尤其是gay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的人,我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异性恋里小三很泛滥,对于gay小三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况且他们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异性恋的小三可以定义为原配一方的出轨,而gay小三一般都与性倾向挂钩,gay与异性恋女人结婚,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却被许多人认为这是应该的。
况且对于真爱的小三,我一直持包容态度,并不说是支持,但也不应该用过分或者极端的方法去解决。
你无法克制对于一个人感情,这是人类的本性,所以我们建立了各种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真爱是无错的,我们只能在爱情和责任或者新欢与旧爱之间做一个权衡。
片中的凯我觉得一直喜欢马克,而且马克后来也是真的爱着凯,凯有着做男友的很多优点:成熟,帅气,包容,有着强健的体魄,安静温柔却不沉闷,有时会有点冒险精神,最终要的是他对马克执着的爱(借鉴别人,也是我自己想说的),所以马克很是为难,对于这种事不能指责任何人,即便不是凯,换做其他一个能让马克动心的人,马克也会做出相同的事情,而面对责任更重的妻子,他则是无限的歉意。。。
最终,马克选择了责任,因为一个爱着他的妻子与一个可爱的儿子在他看来更为重要,这也与大环境显得“格格相入”,此时的凯则选择了默默离开,个人觉得凯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是真的爱着马克,不想让他为难,在两人为真爱而坠落之后的最佳挽救方法,也体现了真爱的伟大之处。
只是,在结尾,选择了妻子的马克还是忘不掉凯,已经到抓狂地步,他沉迷gay吧嗑药与别人做爱,试图忘记凯,但是这都无济于事,他再次去找凯,敲门数次无人回应,情急之下破门而入,却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马克像丢了魂似的坐在地上,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关于这个题材的电影,可以列出很多,虽然老套但是整部电影拍摄的情节严密,细节把握出色,演员的表现也很棒,各种内心以及外在的情感流露掌握的也恰倒好处,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同志电影。
最后回归这个当今颇具争议的话题,关于同妻,或者类似电影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相当常见,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所谓”合理“或是”正确“的答案,LZ上面就说过,真爱无措,责任亦重要,看似编剧或是导演也没能找到一剂良方来完美收场,只能用一个悲剧——凯的离开结束。
不过从开始跑步掉队的马克,到后来能超越别人,这似乎意味着马克在与凯相识之后变强了,成长了许多,也许对待自己的人生与追求也有了新的看法吧!
两个男人,因爱坠落!
是不是越好看的片子就越让人无话可说?
是不是现在的我们只会吐槽而不会歌颂美好?
虽然我不一定称得上腐女,但是一直很喜欢男男的感情,可能因为男人的坚强遇上感情的软弱格外有戏吧。
感情也许更真挚热烈,挣扎的也更加决绝。
就像这部电影里的马克,从头到尾都是抗拒的姿态,却不由自主一次一次走近森林,因为那是内心指引的方向,苍白的生活如纸,永远包裹不住炙热的爱火。
虽然这是有悖于我的家庭责任观念的,虽然他表现的如此渣,但是还是想说,那样的爱情好美。
凯是更加勇敢的那个,那是因为他早就离经叛道好多年,他不用面对自己一下子面目全非的内心,虽然他也痛苦,也想全部占有自己的爱人,他却淡定自若。
同志的路上很艰难,他却走的很坦然,坦然去调戏,坦然的暴露,坦然说出爱,接着坦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时候爱情和伤痛可以让人感觉寂寞,也能让人成长,让人可以坚强的面对之前难于面对的东西,结尾比较开放,马克放开了凯,也离开了妻子。
他只能独自上路,却能一直跑在最前头。
经历了这一次痛苦的爱情,我想他变得更成熟了,不仅可以面对外在的流言蜚语、他人的眼光,也能更直面自己的内心吧。
PS:最后想说的是,其中的德国男演员男一男二都很帅哦,男一有点拉尔夫范恩斯的影子,冷峻淡蓝的眼睛,很硬的表情线条,却自有其动人之处,怪不得喜宝当时会喜欢上德国教授。
很多话题及研究都探讨过gay和其他非普罗大众的群体,我很赞同一个观点,就是一切都是自我认知被不断加深并坚信之的一个过程。
迷人而富有挑逗天赋的kay,在最早游泳池那场戏中,我就看得骨头都酥了(当然,后边的接吻做爱更是让人喜欢),他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随性让人欲罢不能。
顺理成章,Marc被其所吸引。
虽然marc表面上是不认知自己作为同性恋而存在,但是在潜意识里,事实却截然相反。
随着kay进行一次次富有魅力的挑逗,marc潜意识里在说自己就是gay,并且这种自我认知在被自己不断地加深,使自己感到疑惑、纠结还有兴奋。
对于marc,我认为在接触kay之前marc对自己的认知确信是没有同性恋这个选项了。
如果没有kay的出现(或者其它的kay),他会永远活在异性恋的世界中。
他有美丽的妻子,有普世价值中的圆满家庭。
但是一旦自我认知开始发生改变,就如果分子的聚合效应(或者树的广度优先搜索),就会发现世界都不是原来的样子。
并且这个世界让人又不断加深这种看法,不断让你否定原来的自己。
如果这种认知潜意识中让你有种不同于别人的优越感,则更甚。
也正如自由落体,速度呈二次增长。
我们身边的很多例子,某某男因为某某基男走上搅基的不归路,正如常话——一如基门深似海,从此妹子是路人,也正是此理。
不仅对于性取向,世间的一切 宗教信仰、种族、冲突不都是自我认知在作祟吗,这些认知是持续性的,并让我们更加难以怀疑自己所处立场的正确性。
既然世界是你的,世界仅是由你的认知所构建出来了。
那么对于“乌合之众”,又有什么理由去责备、驱逐。
当责任和爱情不在同一边时,纠结都还是会有的。希望当自己哪天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剧本一般,导演和演员不错。
对没弄清自己性向就结婚生子的人实在没什么好感....萌不起来,跟这种人扯上关系的无论男女都是可怜人。
给能有点新意?
“呼吸均匀”反倒成了对过往恋情的缅怀。依然比较“纯爱”,涉及的大背景问题较少。妻子浴室崩溃那段很有张力。话说很多人都是从这一部才开始认识腮帮青年马克思的吧?
电影本身有些硬伤,但是出彩的几处不得不加分。比如两位主角直接的调情(特别以“烟”做隐喻),比如最后妻子崩溃地对丈夫做“同性爱动作”,比如结局大家对要继续的生活都不知所措。生活总是比电影更无奈,因为没那么容易结尾。另外德国人的爱情给人感觉好猛!
男主是自由了,可苦了老婆和小光头,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代价。这部算我今年比较期待的同影,但离预期还是有差距啊~
kay真可怜 让marc认识到真正的自己 给操还教会了跑步 自己啥也没得到 除了被伤透的心 marc真的烂人一个 Bettina还回去了 也没啥想说的了
男主这事放到微博上是要被喷死的 不过又能怎么样呢 难道让自己窒息吗
其实这里面没有爱,有的都是以爱之名的私念与占有欲。marc不过是在乎他的自我认同,同妻只在乎忠贞,身边人都以保护marc为由满足驱除异类的暴行。最有爱的应该是kay,所以他离开了。拥有不是必要的,失去却最令人憎恨。多多少少还是很悲哀的。
好沉重,好真的电影。相当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鸭绿色的主调和我放这部电影时的播放器主题恰好一样。男主的设定很丰满,也可见规定和观念间距大的鸿沟。很扎实的剧情片。其实在看到影评前一直没有把这部和《断背山》联系起来。值一个泰迪提名,远比《点亮灯光》好
尼玛,既然伤害善良的凯那么深,逼得对方远走他乡只为保护你得生活。那就好好当你的伪直男维持婚姻啊?!结果还是离婚了!!!!渣的令人发指,咒你孤独一百年
想自由
喜欢这种调调
。。。极品渣男
2013/06/21 同妻发飙的时候说的那句"I can't even be properly jealous"真心把我震撼了。 喜欢最后收尾的节奏,看清一切的时候,世界却忽然复杂起来,只有脚步更加坚定。
同性可以愛,但責任感不能丟。(難道欺騙一個無辜的女人就對嗎?難道愛一個人,他無輪對旁人傷害有多大都可以忽略不計嗎?!沒錯,愛是自私的,可是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無論是同性愛還是異性愛)
剧作各种顺拐……而且是个坑(为了拍续集吗?)……而且警察这个类型并没有用得很好(相比之下各种军队题材的拍得好的就比较多了)。小受比较讨喜。这片能火或许真的就因为里面跑步这个梗吧。
坦然的面对自己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挣扎过程的,以及感谢那些让自己觉悟的人和事吧
这电影看得我怒气噌噌的!男人再怎么也改不掉偷腥的习惯!你妈你把人家肚子搞大了,你拍拍屁股走人去搞男人,你想过你老婆的感受吗??气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