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豆瓣评分7.3分,但我个人只能给7分(8-0.5-0.5),半分扣给剧情直接“艺术借鉴”原作,几乎没有二次创作,半分扣给里面的任务塑造。
首先要吐槽一下,印度人原来也搞翻拍这一套啊——《误杀瞒天记》原本就翻拍自印度电影《较量》,这一部翻拍得质量很高,知名度远超原片,这一点无论是从豆瓣评分来看,还是从《误杀》翻拍自它来看,都毫无疑问。
但是,《较量2》上映了,你《误杀瞒天记2》又赶着赶着上线了,这也太商业片了吧?
接下来看看剧情:原本较量2相比于1就有一点点强行续写的感觉,有不少不合理之处,然而瞒天记2的剧情和较量2相比,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但也可以说是高度还原了(高情商:尊重原著;低情商:基本照搬)。
对于看过较量2的人来说,瞒天记2可以说一点意思都没有,翻拍就算了,不仅没有减少较量2里面的不合理之处,反而把男主老婆塑造成了让人讨厌的受害者形象,看得人窝火。
我只能说,对于没有看过较量2,并且又看过瞒天记1的朋友,那么可以看一看瞒天记2,不然的话,还不如直接看瞒天记1+较量2。
随后,就来到我比较喜欢的吐槽环节了,犹豫槽点太多,挑几处我最不喜欢的点来吐槽吧:1、新角色警察署长(具体职务忘了)可以说除了耍几个帅,装几个X,啥用没有,关键剧情的推进要么靠恶警察,要么靠女警察长,可以说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强行加戏。
他一出场的时候那气氛啊,音乐、背景、场景全部搞得牛B哄哄的,自己和自己下象棋,还说什么“想敌所想”(大概这么个意思),结果全片他从来就没想到过任何男主想到的情况,“破案”还是老三样:监听、恐吓、刑讯逼供。
破案全靠运气或者非法手段不说,挖出来东西了,检测结果也不等就非要强行抓人还要开听证会进行审判,怎么,是怕在等检测结果的几天内,男主在你们经常眼皮子底下跑了么?
当然,结合后面男主还能跑到警局搞事,他的火急火燎赶着审判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只能说又是让我们观众自己帮电影自圆其说。
2、诸多刻意的巧合,或者逻辑上的漏洞,比如:(1)男主的监控价值无量,并且男主刚好就看了监控,并且伙计刚好就听到了警察在干啥,不然就和家人出去玩儿了(当然,这个都还好说,毕竟他只要看了监控发现警察局异常,自己去了解也可以,但又可能直接被扣住了)。
(2)警方的监控形同虚设,男主不知道多少次在警局或关键地点来去自如了,警察愣是就没发现。
(3)要是警察发现东西后,当天就检验呢?
就不能凌晨挖出来,第二天白天检验么,男主这风险也太大了,全凭巧合和太多人是饭桶过关。
(4)男主资助的那个人直接成了同伙,那警察就不能查到这条线?
(5)影片中的证人或者证词,都是7年后唰唰唰就集中出现了,咋滴,7年前就没有一点风声呗?
比如那个在雨夜看到了男主的邻居。
或者说,这个警察署长,是新上任的,今年才到的当地?
(6)如果那本书出版前,警察就找到了东西呢?
又或者,警察找到东西后,按照书中的情节,直接去找书中被“勾搭”的两个人顺藤摸瓜呢?
其实,还有很多槽点,实在是吐槽不完,这一趴就到此为止吧。
不过,这部片子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不然我也不会给出初始分8的评分。
我觉得本片还是有几个部分还是相当精彩的,精彩的地方我就不过多赘述,只给大家抛个砖引个玉:1、人性的恶。
这一点电影有太多的展现,不仅仅只在片中的“上层”人士,比如官僚主义,欺软怕硬,又或是男主身份地位转变后身边人对于他看法的变化等等,更在于贯穿片中的社会和人的混乱。
2、所谓的合法与合情。
这个东西更不宜深聊,我们只需要知道,有的时候,即使是正确的事情,做了之后也会导致诸多问题。
更何况,男主合情的行为,其实也充斥着不合法的内容。
3、男主一家(除了他自己以外),面对再次被纠缠的惊慌失措。
在那种情况下,慌乱与害怕其实才是人之常情,这很真实,虽然男主老婆有点用力过猛导致我很讨厌她,但也正是这样才引起了戏剧冲突,也让我们加强了记忆点。
4、最后,自然还是这部影片的多重反转了,虽然这些反转和较量2可以说一模一样,但至少没有去胡编乱造吧。
总而言之,《误杀瞒天记2》单论影片本身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但如果是看过《较量2》的朋友们,那我觉得就没有必要看了。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第1部是误杀瞒天记比较量火很多,但第2部是较量比误杀瞒天记火很多,看来电影出来的时间真的很重要,哈哈。
很同意热评里一个人说的,第2部虽然不能说是狗尾续貂,但真的不算多出彩,和第1部差距很明显。
这部误杀2,和较量1的风格很像,前边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
其实第1部如果细推的话也是BUG一堆,不过比较隐蔽,而且做到了大逻辑上一看很通顺很爽的那种感觉,你当时观影的时候不容易发现,需要看完以后重新捋一遍剧情才能慢慢发现那些不合理的小细节。
而这第2部,在看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新任的督查说要悬赏50万寻找线索的时候,死者的妈妈米拉竟然担心的对督查说可能会有很多人为了钱说谎,有泼冷水的意思。
这么多年米拉茶饭不思的一直想为孩子报仇,甚至在孩子的超度仪式上放那样的狠话,她比任何人包括她丈夫都盼望尽快拿到证据将凶手抓获,这时候督查说要拿公款悬赏找线索,她没有感恩戴德积极附和就算了,还泼冷水,合理?
要我说让她自己出钱她都得乐得屁颠屁颠的爽快拿出来。
在小女儿被打的时候男主认罪了,而且是对着录像机说的,既然认罪了不应该马上关押?
就算等着法院公开审理,也不可能让他一家子回家吧?
就算让家属回也不可能让一个认了杀人罪的回家吧?
这是杀人罪啊亲。
想想剧情前边的铺垫吧,警方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在不遗余力地折腾,又是窃听,又是安排人假扮邻居啥的,为的就是这天,而且都知道男主很狡猾,在这个节骨眼上会让他回家?
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换尸骨那儿,男主提前布局没问题,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但整个存尸的地方就一个狱警?
你当这是国内小区门口的保安吗?
这种最少要两个人才行好吧。
再有就是,这个传奇性的案件经过多年的酝酿早已轰动全国,再加上以督查对这个案件的重视程度,这个尸骨被法医鉴定年龄后,不可能再让它去这个地方存放了,肯定马不蹄的送到DNA检测的地方,检测出结果一气呵成了就,不可能给他换尸骨的机会。
这个时间节点卡的,好悬没跟上。
一杆子支到七年后了。
有时候,愧疚,比泄愤,更难受。
这时候那个女孩会说,不如当初去自首,这种浪费感情的话。
不能说男主妻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做久了全职太太,就是会这样。
IG?
夜神月和L?
这个秃顶侠出现在他家门口时,配上BGM有点出戏,像是那部科幻神作,印度终结者!
为啥会这么慌?
有点太过了,有种不好的预感,可能剧情会没啥意思,所以,开始营造氛围了。
她不会随机的告诉任何人,也可以说是,她会告诉指定的人。
编剧已经江郎才尽到悬疑部分的剧情全靠装神弄鬼。
光头警长装腔作势的演技也一直让我发笑,好像厨艺节目里的刘一帆啊。
女人一番慷慨激言扬言复仇,然后就靠开座谈会。
坚持看到最后是因为推荐的营销号说前面都是铺垫,最后二十分钟十分精彩。
结果也就精彩了两分。
并不是结局反转的片子都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营销号和解说眼里的好片子。
本质是3星的电影,这故事再拍续集显然是牵强的,但是因为我们拍不出逃脱法律制裁的结局,所以再加一星。
先说缺点吧,电影硬伤太多了,已经自认了犯罪还能回家和家人过一晚上,给一家人对口供的时间?
这晚女儿说出了父亲是保护他才入狱的事实,这会监听又不管用了?
7年后村名还能轻易回忆起细节,这智力可以去参加最强大脑了。
最重要是,这么重要证据的保管如同儿戏,这段狸猫换太子太离谱了。
就这些录音,再加上目击证人,以及最后莫名其妙自己送上的骨灰,有这些证据也不会轻易让这位英雄父亲脱身的。
被害人一家被耍了两次,最后就这样和自己和解了?
其他不一一列举了。
电影节奏也不好,前半部分过于冗长,简单几场戏就可以说清楚的东西罗里吧嗦演了一个多小时。
但是,它还是一个好故事,喜欢反转的悬疑剧迷还是值得看一下的。
只是相比第一集比较粗暴的反转方式弱了一点。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局,可能是受尽了结尾出政治正确字幕的恶心,犯罪分子脱逃让人感觉很爽。
据说杜琪峰的《毒战》原版最后古天乐我逃脱了?
这个结尾能拍出来就牛逼了。
国产《误杀2》,为了赚快钱,重启新故事,搞了这么一个狗屁不通的剧本,吃香太难看。
还不如等等原版故事。
要不再拍一个《误杀2plus》?
2.5真的太无语了 太过于刻意的狗尾续貂 片里塑造出个绝对缜密和天才的秃头检察官 以为他破案会有惊喜 结果推进全靠空降的目击证人……各种慢镜头摆pose 唯一的行动是单独跑家里去吓唬人家妻女 以为目击证人身背命案在悬疑片应该有些许故事 结果拿了钱直接举报就完事 简单粗暴 看起来塑造了 又单薄地不知道该说什么不死心的父母能安插两个便衣在家旁边当卧底 全家安监控 时不时跑去人家家里谈心击溃防线 居然丝毫不留意他的行车轨迹 他买通了反转路上所有人都不知道 你有这个空找个人跟着他啊……存放法医物证的地方凌乱的跟个家庭仓库一样 还不在这栋楼装上任意一个摄像头 挖出遗骸以后的重大嫌疑人能随意开车走了一晚上没引起注意1里他花大力气经过心理建设的妻女 全变成背景板 全片除了抱在一起的害怕状就是各种震惊恐惧的表情 你们这个表现 1里面早就被破案了全片前两个小时重新赘述了一遍1的故事 情节还不如开头带音乐的事件回放精彩 悬疑的氛围全靠BGM 主要讲述合家欢和案件重查强行地大圆满让我非常不适 维杰走出警察局的那个背影就足够结束这整个故事 足以让人拍手叫绝
原班人马挺好,但是相对来说没有第一部来的好,证物室这么重要的地方,轻松进去,强行反转…光头也没看到强在哪里…我还以为真的是光头强,能有强烈的对抗,天降第三人,如果光头强能推出掩埋地方,会更好。。。。
,隔壁两个卧底完全是龙套,编剧的作用在于告诉大家事实,但是还是可以了,续集的压力本来就是更大
1. 维杰埋尸时被一个逃犯目击,尸体被发现,他承认罪行。
在法庭上翻供,DNA鉴定发现不是sam的尸体。
原来他担心尸体被发现,提前写了一部自己故事的小说让人们相信虚构性,并在鉴定前偷偷调换了尸骸。
2. 第一部就是因为警察的暴力执法和体制对普通民众的不公平,才让观众欣喜于维杰一家侥幸逃脱。
第二部依然如此,如果有着公平公正的执法体系和完善健全的法医体系,维杰不会成功,即使成功也会让人无法释怀。
警察再次输给了自己的傲慢、自以为是和为所欲为。
3. 以反派的身份地位有一百种方法能搞男主一家,结果竟然只想用法律。
4. 真相就像一粒种子,不管埋得多深,总有一天会冒出地面。
5. 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不仅在于精彩的烧脑和密集的反转,更在于情大于法和理的激荡。
6. 对维杰来说,这是一场圣战,要么赢要么输,但永远没有妥协。
7. 男主对于家人的守护,为了家人可以独自扛起一切的担当,对于家人出现的问题也从没有过埋怨和指责,也是对男性的一种期望吧。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时隔七年,《误杀瞒天记》有了续集,而我们曾经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再不可思议的故事也会像童话那样,被截留在永恒幸福中。
之所以这么讲,也是因为续拍藏有一个冒险的意思。
第一部已经是个相对完整的闭环了,经历过惊心动魄的脱罪后,维杰终于顺利让全家人得享安宁,也让对现实一度失望的目标观众,得到一些应对不公的虚拟希望。
也就是说,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不仅在于精彩的烧脑和密集的反转,更在于情大于法和理的激荡。
但是续集的生发,必然要先打破这一局面,把故事推向失衡,再试图端平,而很显然,重新将维杰一家置放于脆弱的事实局面有两大危险,一是能否圆回来,甚至圆得好,二是共情度是否依然高企。
顺着这个思路去看《误杀瞒天记2》,感觉是并非拍得不好,但就是棋差一着,于是走到了可拍可不拍的地步。
要说可拍,在于它衔接前作的切入口,也就是故事本身的失衡,有不少互动的乐趣。
其实第一部不是没有漏洞,观众在这几年间,已经反复提过许多站不住脚的地方,譬如酒店住房登记不做笔迹鉴定,目击证人选择面过窄等等,甚至也有一些违法的「建议」,即对维杰他们进行监听,这样真相就水落石出。
只是当「合理」保护女儿,也即保护平民的情绪在高速运转的揭秘中淹没细节铺陈,大多数观众倾向于选择跟电影里的佐证邻里站在一起,维护维杰他们,哪怕总有恍然醒悟的时候。
那么,续集最为「恳切」的地方,就是针对许多现实漏洞,进行了一个反省式的补充说明。
这一次,警方重启案件,也找到了能够证明维杰在案发当天跟供词相左的证人,甚至不嫌啰嗦地,布设了一位当晚看到他拿着铲子走出警局的角色,给他增加脱罪的难度。
主创甚至不惜让警方公然违法,也要在维杰家里全方位安装监听,甚至派出两位警员进行卧底。
至于当时遭受死者萨姆侵犯的大女儿安久,也听从了观众质疑,开始噩梦缠身,乃至于在高压状态下,会有猝死可能,这比维杰妻子娜蒂尼长期担当惊弓之鸟要严重得多。
《误杀瞒天记2》「顺应民心」,以这样一种堪称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场,在博得更高准度的现实支撑之后,大胆让前作的平稳成为历史。
更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让维杰出版小说,而内容正好是他们一家在第一部电影里的经历,即如何在误杀过后瞒天过海。
这相当于让罪人自己,「愚蠢」地把自己给全然袒露出来,授人把柄。
此间「精明」的地方则是,已经成为影院老板的维杰,在控制小说发行量的同时,借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机缘,通过编剧及其人脉,推敲人物会在未来遇到怎样的危机,以及应当如何避免锒铛入狱。
而这,还只是他用以防身的其中一个办法。
曾让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迷影」模式,由此有了延展。
因为文化程度被警方小觑的维杰从一个资深影迷,进阶成了电影创作者与投资者,这一能动性,将《误杀瞒天记》里借助电影桥段的被动应战,转化成续集透过电影模式的主动布防。
这样的升级处理,无疑是对前作的呼应以及升级,对于影迷而言,也有了更多遐想与感佩的空间。
奈何《误杀瞒天记2》的华彩,基本上止步于此。
而过瘾程度的下滑,又在与第一部的对比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突出的一点,在于高能占据的比例。
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里,《误杀瞒天记》仅仅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长进行铺垫,就迅速开始差不多两小时的飞升阶段,强力维系掺杂着惊奇与痛快的观影乐趣。
续集则在比例上调转过来,虽说大部分电影都把精华浓缩到最后一部分的高扬,但珠玉在前,难免激发观众的贪婪。
再说,因为已是七年之后的重启,电影花了不少工夫,如同一位临考提点的讲师,絮絮叨叨地一再重提此前剧情,并不断划出重点,侵占了不少篇幅。
与此同时,绕着大圈子安排的目击证人大卫,模式化的故事线除了重申一家之主为了家人可以做出过火行为,几乎没有太多浓墨重彩勾画的必要。
特别是,他在之后的故事线里,已经提供不了任何叙述增益,只能跟其他人物一样,沦为难免笨拙的赘笔。
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即案件牵涉的人物群像进一步坍缩,不像第一部那样,全程关涉各色熟人与陌客,因为复杂,又因为相对缜密,可以带来步步惊心的持续震撼。
现在构成维杰新危机的证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凭空添加得稍显突兀的新角色,一个是存在感几乎为零的墙头草旧人物。
要再增补的话,也就是前来警局报讯的编剧,但他更大的叙述作用,是替电影厘清维杰这些时日的作为,而不是营造紧张感的存在。
正因涉案人员之于案件相对可控,底牌几乎亮在桌面,「反派」面相过于非黑即白,电影就少了些被未知性包裹的波动,也少了些逐一拆解的快慰。
顺应这个,第三方面便是对手空有架子。
证人只负责推波助澜,真正的对手还是警方。
萨姆的母亲梅拉在第一部里,就是维杰的头号劲敌。
她身为警局高层,有手腕,也有气势,如同巨蟒一样,几乎是要吃尽羔羊一般的维杰妻女。
失败之后的七年里,她不像丈夫那样放下恩怨,而是公然表示自己非但不会释怀,反而会让对方付出惨重代价。
观众期待这样一个角色重返战局,带来真正具有杀伤性的挑衅,可是受限于表现空间,更受限于角色塑造,梅拉实质上无法体现出足够的智慧和魄力,而只能穿针引线地,打折重复此前的刑讯逼供甚至不择手段,标榜一个偏执的复仇者形象罢了。
她甚至要被扯到跟手下盖同德一样的水平,忘却警察代表的正义,一味徇私枉法,一味滥用警力,无非继续抹黑整个警方群体。
在续集里,她还要输给新人物IG先生,一个被称为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的人物,能够看穿每个罪犯不同的作案模式。
但他也是空有架势,仅仅剥夺了梅拉在上一部不怒自威的恐吓作用,完全对不起近乎神经兮兮的营造手法,相当浪费。
对手质量降低,就只能从数量上取胜,终归显得不是为了展示难关遍布,而是为了强行凸显维杰的才智,由此少了那种螳臂当车的悲壮。
第四方面要说的,就是这个。
在未雨绸缪的过程里,维杰几乎进入无人之境,不再棋逢对手,但更重要的是,他少了一些此前感天动地的亲情表现,乃至有了过于冷酷的距离感。
诚然,因为要确保家人不被牵连,他始终不肯泄露藏尸地点与过程,这份小心也让他无意间避过了警方安插的监听。
但是妻女在漫长的七年里始终无法安然放下的心理焦虑,却间接被扩大了。
为了能跟看守证据的保安成为朋友,他冷淡地拒绝妻子在雨夜渴盼他回家的请求,结合日常的疏落和嘲弄,反衬出电影开头共聚天伦的脉脉温情,有了不少遥远与虚幻。
而在布局过程中对各色人等的有意利用,多少透显了计谋之下的冷漠甚至残酷。
这应和了路人们对他逃罪的恶意碎嘴,即一个绝对英雄,开始被现实改变,而这并没有增加人物的复杂层次与人性的幽微深度。
那第五个方面,则在于维杰妻女这些女性角色,就跟梅拉一样不进则退,非但不能构建电影的情绪回环,反而投射出某种愚昧,乃至成为阻力,这对于营造人物悲剧性或现实性,也没有任何增益。
在这些枝节的反作用力下,《误杀瞒天记2》整体上很难强势贯通各种巧思的妙用,反而会连浓厚的情感优势都被耽误,最终让人一面赞叹还能有如此精当的回应与接续,一面感慨自我拆解还是很有十面埋伏的风险。
也许若干年后,这一系列还会继续,毕竟IG先生还是一副壮志未酬的样子,而这要取决于原版《较量》系列能否梅开三度。
相对来说,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是更大的明星,由他们主导的《误杀瞒天记》系列,相当于《较量》系列的忠实翻拍以及推广,而不仅仅是印地语对马拉雅拉姆语的直接转译。
更多中国观众是要从《误杀》开始认识这故事的,但很显然,主角并不会得到全身而退的结局,自首的抉择也断绝了接拍正宗续集的可能。
但即便有,也不值得期待。
毕竟一部电影的翻拍,只学皮囊,不要精髓,终归没有办法在深层次的情感上予人触动乃至震颤,尤其是在对比之后。
哪怕是打了折扣的《误杀瞒天记2》,也有为弱势群体代言,对不合理、不公道与不正义进行抗诉,也会跟《宿敌》《杰伊·比姆》和电影里出现的《靶心》等片一起,集体在娱乐模式中汇入抗争潮流,这更为底层的服务思想甚或商业理念,就悄然划开了界限。
为了家人而谋划的一切 都是一个父亲该做的 结局的反转 道尽了解脱与放下二字 不管多久 埋藏的有多深 爱恨情仇就像一粒种子终究会冒头 生根发芽 每一次的风吹草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暴击 掀起千层浪 为了家人团圆 父亲的爱 不得不瞒天过海 一次次的被发现 一次次的担忧 哪一点不是提现一个做父亲对女儿的爱 但作为受害者的母亲的夙愿 怎么就能接受一具尸骨而放弃报仇雪恨 苦于没有证据而只为了儿子能入土为安 无论做什么事情 需要有计划并心思缜密 不露痕迹
原来《误杀瞒天记1》的导演已经作古,续集被另一导演接替。维持了前作的风格,虽然依然翻拍《较量2》,但此番终于将原版情节(152分钟)尤其是前一个小时啰嗦的铺垫进行了压缩,后一小时也得到充分延展,130多分钟张弛有度。新危机不仅牵出旧案的新线索,两部之间也形成有效的连续性,前作的男主角是从一地不停换到另一地,事件是动态的;续作是警察与罪犯的斗智,事件是静态的。《较量2》看似自圆其说的剧本之说,也改得更为周密和合理了,是精彩的翻拍之作。
这个背景音乐搞得太廉价 然后又太多 太像是泰剧或综艺 本就严肃一下就有了喜感 好好笑
节奏好慢…第一部看下来了但第二部难以为继…
续集虽然没有第一部好看,但是依旧精彩。在这个故事中,错的到底是谁?有时候,事情很复杂,对与错就没那么好区分了。
没有一的话可以勉强三星
看了一遍,觉得结局太扯,和第一部比有很大差距,第一部实现了闭环,本来就很难再续,当然,中间有些情节还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不过难以掩饰整体质量的下降。
简直搞笑,这样也能解脱?都是弱智吧。早知道用刑讯恐吓男主,为什么不在第一集干?印度电影真无聊,三板斧就是主演要靓(基本都是白人)、慢镜头和大特写(节奏特别慢,我快倍速都嫌慢)、歌舞不能少(或者是电视广告段落,KIA这破车给了多少广告费?还是仿皮座椅)
前面铺垫太长,后面就戛然而止了,而且计谋很牵强emmm...
医学院的待检验物料存放室门口居然没有安装监控是最不能理解的bug
1其实是小人物与权势人物的交锋,2从动态故事变作了静态对抗,可看性太低了。尽管保留了1中有一些受到好评的剧作方式,但仍不够好看
整部电影就最后那十几分钟值得看,前面真的太絮叨。可以说是为了这碟醋包了两个小时的饺子。
第一部的后续故事,但不如第一部惊艳。我单纯从作案计划来评估,真的算不上天衣无缝,男主怎么能事先料到发掘尸骨的时候自己不会被限制人身自由?掉包尸骨那段编剧真就顶着主角光环硬写,2021年了存放待检验尸骨的库房没监控就算了,箱子上居然不是一个简单编码而是把什么信息都写上去生怕主角分辨不出来。
还是非常精彩,编剧很棒,大的逻辑没有太大问题,故事很有挑战性。难得连续两部都拍得不错,真得服印度、韩国等电影在题材上的大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就先输了一着,这部电影虽然也拍过国产版,但原创力上显然还是不够。
比第一部差远了,地中海的警察全程装B,剧情特别生硬,无论是挖坟还是调换骨灰,真的看不起小人物到智商。
139 分钟的电影居然一直压抑到最后 15 分钟开始爆发…在必败之局依然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这编剧能力也是有通天手段,当然能再紧凑些少一些生日party 之类的合家欢情节也是极好的
剧本可太爽了,迫不及待想嘎个人实践一下/doge
很多细节交代太直接,生怕大家看不懂,没必要。
结尾的价值观映照印度的当下,能明白创作者对于社会无力之下,追求的只能是基本公平的正义。但布局本身依旧还是显示了功力
拍得更加商业了,不过前期的铺垫还是过长了,各方面都有种强行续集的感觉,导致最后的反转也欠缺力道,诡计不够有说服力,削减了最后的爽快感。
老实说,这部的剧情其实完全可以融入第一部里一起拍了,没必要单独搞个2出来。。。最后的骸骨掉包情节太牵强了。。。假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