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介乎于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舒缓电影。
其间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
虽然其中一些并未交代结局,但影片本身叙述流畅,并没设置任何的理解障碍。
看完之后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丝马迹,而是里面三个作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挣扎、屈服与最终成就的过程。
这不是影评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对于作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思索。
现实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年轻人,所处二战后的美国与欧洲。
偶遇的法国女郎成为一生的挚爱,但年轻的爱情可以冲破距离的阻隔,却没法面对生活的残酷。
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怆地出走,困顿无望的生活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为The Window Tears 的书,那部第一页打印在留言纸背后的手稿。
然而遗失的手稿最终暴露了他所面临的困境。
“相比我的妻子,或许我更爱我的作品”。
多年后,他会这样看待自己面对困境时,无意中暴露出的本来的选择。
面对可能重新开始的家庭,面对今后可能弥补创伤的,刚刚回归的幸福,年轻人选择了妻子犯下的错误,它如此地不可原谅——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学梦想中的作品,却被妻子大意地丢在火车上。
在不经意间,年轻人在一边是家庭、爱人,另一边是文学、梦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
而这个选择,要他一辈子的孤独作为代价。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Cooper)Rory 偶得年轻人遗失的皮包中的手稿。
因为被其震撼,将之一字未改地输入电脑。
妻子Dora 误以为是丈夫的作品,鼓励其为之寻找出版渠道。
成名与利益的诱惑使得Rory 暂时撇开了道德问题,将书出版。
但在领取国家文学奖的当天,道德困境的外显——风烛残年的小说的原作者(Jeremy Irons 饰),已在他身后的雨幕中静静注视。
一部无主之作,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可以让自己的其他严肃作品在浮躁时代里被读者有机会认知。
不论是物质反馈还是作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诱惑都足够巨大。
而且那是在另一个大洲的旧货店里,一个爷爷辈皮包里发现的稿件,各种细节都暗示,它足够安全,安全到如风中飞舞的钞票,可以轻盈地据为己有。
跨过道德界限一小步后,其他轰然而至的名利就可以在顺水推舟中完成。
一切的一切,都在把Rory 欺世盗名的行为合理化。
Rory 的勇气在于他并未狡辩。
实际上,在他开始把小说输入电脑的时候,占有它的欲望已经侵蚀了道德判断标准。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后,对妻子和书商坦白,并希望将自己名字从书上抹去。
但本片并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否则它就成了一则文学青年偶尔失足,之后痛改前非的狗血故事。
实际上,Rory 的勇敢没有任何意义。
老人馈赠给了他版权,称自己并没有索回的意图。
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是Rory 无法窃取的。
老人已经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未期许其他。
而“你拿走了故事,则要承担痛苦”。
道德困境已不仅仅是勇敢可以脱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为隐晦和破碎。
前两个故事均为Clay 的新书,即The Words,与电影同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讲述。
电影里“现实”这个层面的剧情中,Clay 是个老作家。
比起自己笔下的两个作家,不论写出惊世神作的年轻人,还是寂寂无闻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个更加熟稔创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时也更加复杂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却秘不外宣,对付媒体与读者熟练而圆滑,更乐意讨论职业棒球联赛而不愿去为自己的作品干杯。
Daniella 与Clay 带着明显调情的对话,到最后却成了锋利的追问。
关于书的结局如何,关于作者如何看待道德,关于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自己的选择。
“我只想证明,一个人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后,仍然能继续生活,并且能活得很好。
”这种犬儒主义的逃避,并不能蒙混过Daniella 的追问。
而在Clay 为Daniella 鼓掌时,他看到了这个被自己带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驳斥自己,并成为另一个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作者。
而最终,一吻过后,Clay 却让不能自已的Daniella 离开。
在被生活与小说两个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后,Clay 无法面对Daniella ,即无法面对追问的自己。
“你带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
”罗大佑老师曾经这样发问。
最后一幕,Rory 环抱Dora 并道歉,似乎暗示着Clay 与Rory 有着颇为不简单的联系。
看评论有人已经说不难看出Clay 写的就是自己。
这么理解固然简单,即Clay 希望与妻子道歉,还原生活的真相,摆脱欺世盗名的心理困境。
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没什么指向性的线索了。
所以我更倾向理解为,“小说和现实可能非常接近,但绝对无法完全重合。
它们是两类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
Clay 或许有和Rory 一样的恐惧和自责,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书中所揉捏的一段经历。
其中有多少真实,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于泥淖的三个男性,身边都有一个女人。
性别差异在这里,显现出两种性别之间,思维回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简单,目的明确,直指问题核心,情绪化;男性则耽于幻境,动机复杂,行为延宕,理性却容易迷失。
三个代价:沉溺的代价:Celia (Nora Arnezeder)年轻人的妻子,最为简单的一个代价——亲人的失去,对妻子和女儿永久的自责。
道德谴责:Dora (Zoe Saldana)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盗名后,并未有过一丝对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恋,而是哭泣,恳求丈夫改正错误,情绪崩溃,甚至要离开Rory。
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纯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补】虽然后来没有再次重看这个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到了Dora 这个角色,作为道德自律来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
回想一下情节,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后,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读者(虽然她以为是第一个)。
她以为是丈夫的作品,被书所感动,之后开始不断地建议Rory 卖掉这本出色的作品(当然她不知道她间接地怂恿了Rory 犯错误)。
Dora 作为妻子,是Rory 奋斗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经营事业和作品的目标。
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层含义——诱惑。
让自己与爱人生活更好的诱惑,成名和成功,让妻子崇拜自己的诱惑,等等。
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也成为了Rory 铸成大错的原因之一。
追问:Daniella (Olivia Wilde)Daniella 是Clay 的粉丝(文学果?
),也是Clay 作品的追问者。
某种程度上,她代表了观众的意愿。
即想知道黑白分明的真相(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故事),希望知道故事现实层面的版本到底如何。
而得到回答后,也会对故事的肤浅与堕落表示不满,并发表自己的言论。
而Clay 的引诱与最终迷失,也告诉了Daniella 和观众,追问缺乏其意义。
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
作品,不管其真实或是虚假,终究只是作家极为私密的活动结果。
而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百年来如同谶语般笼罩着作家这个拧巴的群体。
我们读到了海明威这个自我无比强大的巨人,也读到了生而为人即带着对人类恐惧、失落与疏离的太宰治。
最光辉与最阴暗的,最宏大与最卑琐的,都被印成书籍,摆在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那一层里进行销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复杂得多的群体。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
人类的文学只要继续存在一天,这个问题永远会被文学评论所探讨,但明显它永无确知的答案。
而对于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后,提出了自省的回答。
最后吐槽一句——留个底稿,什么事儿都没了。
1 it is about my life my wife and my child. it i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2. 火车上再次看到前妻那一段很动人3. my tragedy is that i loved words more than i loved the woman who inspired me that.4.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劇透) 有些作家把生命寫進其作品之中,成就了傑作,反過來操作的話,是不是「道成肉身」?
這是《文字慾》(The Words)到了最後才點出的課題,只是略嫌收場轉折太突兀,向觀眾拋出問題之時,卻稍稍干擾了前大半段故事的感染力。
驟眼看來《文字慾》雖然在敍事結構和橋段上別有心思,但未算很有創意。
《文字慾》採取了「故事中有故事」的三重結構:在最外一重裡,有一個成名作家Clay,其新作就是跟戲名一樣叫The Words,小說的主角Rory也是寫小說的,只是無人賞識,他的故事是第二重,也是整齣戲的主要部份。
Rory跟妻子Dora窩居在工廠大廈,不怕捱窮,但苦心寫成的作品無人問津,退稿信比帳單更沉重。
這時候,試探來了--也許滿懷理想的人往往更難抵抗──Rory意外得到了一叠殘舊的小說手稿,是一部傑作,但作者已不可考。
Dora以為那是Rory的作品,鼓勵他拿去出版,他就將錯就錯,結果一舉成名。
但這時候,手稿的真正主人就回來找他了,告訴Rory小說背後的故事,就是他親身的經歷,那就是電影裡第三重的敍事。
整體看來,這齣戲的意念都是「熟口熟面」的,「多層次敍事」的前例很多,就是香港近年也有一齣《再生號》(2009),也是以生命與文字的糾纏為課題;另外「冒認殘舊手稿的作者,成名後作者再回來」的橋段,也有一齣德國電影Lila, Lila(2009)用過。
不過,不計較結局失誤的話,整體上電影仍是蠻感人的。
編導者也無意作甚麼敘事實驗,三個層面的故事很工整直接地鋪陳出來,讓人看得清楚明白。
那麼焦點還是看故事主題。
那份手稿的原作者找到Rory時已很年老,但他並不是要公開揭破謊言,搶回那部傑作所帶來的名利。
電影在這一點開始,就跟那些爭奪作者之名和寫作權力的作品分別開來。
人們常以「造物主—受造物」或「父母—子女」的關係來比喻作者與作品的關係。
所以有些作品會想像,若角色有了自己的意志,想跟作者對抗的話會怎樣;例如《離奇過小說》(2006)的主角發現自己只是小說角色,而且結局是死,就穿越到「現實」世界,請作者放他一條生路。
《文字慾》則比較實在地探討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那部殘舊小說是其作者一生中唯一的作品,因為那是他把生命放進去寫作的,是他人生的一部份。
此話怎說?
他本是一個美國大兵,二戰後參與歐洲重建,在法國愛上了一個女孩,就在那裡結婚產子。
本來幸福美滿,但孩子夭折,妻子悲傷得要回娘家,留下大兵一個。
沉鬱之際,就開始在打字機上,把他對妻子的愛逐字逐字的寫出來,帶到她娘家讓她看。
以生命鑄成的文字叫妻子回心轉意,但回去時卻把手稿遺在火車上。
大兵因此心裡長了刺,後來忍不住拋棄妻子回美國去。
多年以後,他悔恨難返。
舊作的出版使他有機會告白-- 他非但不是要從Rory那裡討回本屬自己的,反而給他更完整的故事,他生命的經歷。
Rory雖過意不去,也回不了頭,繼續瞞騙讀者。
可恨的是他確認到,自己親手寫的作品水準永不及那大兵的小說,而Dora知道真相後也跟他心生芥蒂。
但他寫作最初不也為了讓Dora滿足嗎?
而他也始終得不到那種「寫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的滿足感。
那寫作的意義是甚麼?
電影結尾,是「現實」的一重敍事。
小說The Words的作者Clay帶一個女研究生回家,一夕風流之前舉杯暢飲,談論Rory的故事。
女研究生不滿結局沒有給Rory道德審判──「最少應寫他寢不能寐。
」但Clay說虛構的小說和真實的人生是不同的,研究生就被折服了(有點勉強),情深一吻──這時小說中Rory跟Dora親吻卻感失落的鏡頭閃過,Clay放開女生後退了。
這場轉折是頗突然的,然後電影匆匆完結,觀眾惟有靠想像力自行闡釋。
美國大兵的悔悟是,他並不擁有那作品,因為妻子的愛才是寫作的源頭。
寫作是他把生命灌進去寫的,但那總不及妻子回家那樣重要。
對Rory來說,他相信寫作帶來的成就可給二人帶來幸福。
他是個庸才,又希望得到別人認同;他盜用別人的人生歷練來成名,但那怎會比不離不棄的Dora重要呢?
Dora早就是那個認同他、相信他的人。
電影沒交代Clay是否把自己的經歷寫成Rory的故事,但他跟女研究生接吻時,竟被自己的作品嚇到了──可否看成是「作者把自己寫進作品中」的相反,即是作品反過來影響了作者?
那麼虛構就成為了真實。
若爭奪「作者之名」,以及堅持創作者對作品的完全掌控,源自「把自己寫進去」的創作觀念;美國大兵和Rory卻是因為別人的愛和恩惠(包括大兵對Rory的寬容,皆為外在於作者自身的東西)才有其「作品」,那麼他們就無法對「作品」有完全的掌控權。
反而,作為外在之物的the words就有倒過來影響作者的機會。
《文字慾》的中心課題並非關於作者的權力,而是關於他者的愛如何成就了「作者」。
(原載於時代論壇1318期 2.12.2012)
本片的精彩之处,除了演员演技真实给力外,剧情与影片结构的契合更是完美无缺。
全片分为好几层故事,我们来逐层分析一下:第1层:手稿原著老人的人生经历。
主要以他自己讲述的方式呈现。
第2层:我们的男主——罗里·詹森作为作家出道、借助老人的手稿名利双收、与原著老人相遇、最后选择不公布真相。
是整个影片主要描写的部分。
第3层:克莱·哈蒙德所著新书——《妙笔生花(The Words)》的发布会。
书中讲述的正是整个第2层故事。
第1层故事是第2层故事存在的基础。
老人当年经历丧子之痛,寄情于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段人生,感动了罗里以及他之后的众多读者,由此引发了后续风波。
第2层故事则是第3层故事的核心。
丹妮娜与克莱反复争论,书中描写的到底是虚构的情节,还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
克莱是否就是当年的罗里?
丹妮娜的观点:克莱就是罗里,他当年选择了隐瞒真相,直到今天仍在愚弄大众,但每夜却因良心的谴责辗转难眠。
克莱的观点:新书中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但自己创作时,带入的感情太深了,以至于最后都分不清里面的人物(比如原著老人)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是仅为自己脑中的妄想。
影片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物细节,克莱与罗里之间有许多细微的相似之处(比如左手的戒指),但我们难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毕竟作家创作时或多或少会带入自身的元素。
片尾克莱拒绝丹妮娜的热吻后陷入沉思,更是让人难究真意,而影片也在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与想象。
这种层层相套、却又不一次讲明的叙述方式严重混淆了现实与虚幻(小说)的界限,相信有不少人看了一多半都不明白片头这个念自己书的老家伙到底是谁。
结果这个谜直到最后都没解开。
两种观点都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
而影片真正要表达和探讨的正是:何为小说?
何为生活?
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真正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明知都是虚构的情节,却相信同样的事在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
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品味到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另一种人生。
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人对于情感的记忆比对于情节的记忆要牢固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记不起当年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经历此事的心情却记得清清楚楚,而心情会逐渐塑造出我们的人格。
所以,一件事在过去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这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PS:观影途中不止一次想到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分层讨论此影片的设想正源于此。
所以严格来讲,本片中还有着第0层故事:老人的原著手稿。
这份承载了老人一部分人生的手稿,是第1层故事的核心。
影片中我们未能得窥全豹,只有零星几个片段。
当然,也存在着第4层故事,也就是我们这些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PS2:最近越来越搞不懂豆瓣的评分标准了。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8分以上、五星好评的经典影片。
难道大家都只习惯商业电影了?
影片中串杂着三个故事,老人的故事,年轻人的故事,以及讲述这段故事的作家的故事。
老人的故事是源起,由此开展年轻人的故事。
三个故事层层挂钩,息息相关。
影片讲述了老人在战后巴黎邂逅了他的妻子,老人在部队期间认识了一个书呆子,因为阅读了那位战友的一本书(海明威的The Sun Also Rises)他觉得他的人生视野都变得开阔起来,于是他便立志做一个作家。
这时候他遇见了他的妻子,陷入了爱河。
当比结束后,他离开了巴黎,后面又回到了巴黎,寻找他的梦想,重新回到爱人的身边。
于是他们结婚,他在出版社上班,为的是那里有基础让他学习,使他的梦想成为可能。
生活步入正轨,他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孩子,不幸的是他孩子夭折了,两人的生活都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一次,他出门喝酒回来,发现桌上留着一张妻子的便条,她回娘家去了,她想要思考的空间,酒醉回来的他大发雷霆的砸东西,他跪在婴儿床上痛苦的时候,看到落在地上的打印机,他尝试将自己的文字打在纸上,于是文思泉涌般地开始他的写作,历经两个礼拜,直到小说完成,他去找妻子,装着稿件的公文包落在了妻子那里,他独自回了巴黎。
妻子看了他的稿件,后来妻子也决定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戏剧的是,妻子回巴黎的时候把那个公文包落在了火车上,从此稿件连同公文包一并失踪。
老人对此生气,他们本将复合的生活一去不返。
于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巴黎。
当他已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时候,他对年轻人说,他最大的错就是他爱他的文字多于他的生活,多于他的妻女,他觉得自己当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而年轻人就是捡公文包的幸运儿,他也有一个作家梦,并想靠它糊口。
他拥有一个相爱的女朋友,两个过上贫困且“幸福”(只需为钱烦恼)的生活。
他常常在晚上写作,四处投稿,他的作品被赏识过,但是没有人愿意为他出版,因为他只是一个不知名作家,认为他写的东西太过文艺,不迎合大众的口味,简单说来,能力不够。
他本是没有工作,一心写作,向父亲要生活费维持生活,他以为自己的作品会被发掘,到那时候就不需要靠父亲,他靠写作就能生活下去,但由于他的作品一直未得到认可,于是他无奈便在一家出版社公司上班了,然后与女朋友结婚,他们来到了巴黎度蜜月。
在一家店里看中了老人失踪了的公文包,于是包连同稿件一并带回了家,一次偶然,年轻人发现了稿件,把他一口气读完了,可见这篇小说的吸引力有多大。
年轻人的羡慕不甘使他做出了抄袭的选择,他因为此篇小说从此名声大震,他终于被看到了,自己以前写的小说也有机会出版了。
直到有天,老人来找他,于是他了解到了老人过去的生活。
两个故事就串起来了。
他问老人想要什么,老人对他说:他想要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那篇小说对他而言是救赎,交杂着写作的苦与乐。
而年轻人只是偷走文字,带走痛苦,这其中的故事,苦乐都与他无关而作家的故事在与一个女孩的对话中展开,女孩想知道后来的结局如何,老人与年轻人的故事都在作家的笔下,作家给年轻人的结局是带着秘密继续生活下去,没有什么道德评判。
作家认为即使一个人犯了很大的错误,依然可以很好的生活。
女孩对此不满意,他觉得年轻人可能会过得很差,他跟他的妻子的婚姻也已经无法挽回。
作家亲了女孩一下停了下来,他想到了他笔下的年轻人与他的妻子拥吻,两人携手跨过那条坎。
他让女孩离开,影片结束。
需要知道的是,作家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影片并没有直接交代年轻人与他的妻子的结局如何,而只是作家对女孩的口述,在亲女孩的那一瞬间他或许想到了自己给予年轻人一个完美的结局:继续当作家,与爱人携手生活下去。
而自己却吻了一个女孩,且自己还是离婚的状态,现实比小说的他过得还要失败。
影片并没有直接交代作家也曾抄袭过别人的作品,但我想这是一个暗藏的伏笔,也许作家也因为抄袭所以才有了名气,即使能继续当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完美,孤身一人,他只有他的梦想,当一个人只剩下梦想的时候这是好还是坏呢?
而因为抄袭而成名的作家值得坚持吗?
影片没有直接交代,而是从一个原创和抄袭者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取决的观众怎么思考的。
影片其实有三个故事,嵌套起来,设计的十分精巧。
影片是那种缓缓道出,越来越吸引人的类型。
男主角得到了名利财富,却也失去了最珍视的东西,他还得终生受到自己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纠结。
影片最后,女孩问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起的还是当时一无所有的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幸福。
如果我是男的,我就肯定想娶个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那种姑娘。
最后电影一句话...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The Words” 在我眼裡包含了四個故事:(1)中年漢 Clay(Dennis Quaid 飾)在自己新書 “The Words” 的發佈會讀書。
有位貌美又年輕的女文青投奇所好,成功接近他。
在 flirting 的時候,她追問他書的結局,拙拙迫人地想要 Clay 承認他寫的就是自己。
但 Clay 沒有,Clay 說: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re never the actually touch.(2)“The Words” 是這裡的一個故事,講述一個踏入寫作困境的男作家 Rory(Bradley Cooper 飾)在二手古董店購入一個老舊的手提包,從中得到一份作者未明的手稿;因為貪念(榮譽/金錢/名聲/欲望)將文字賣到出版社,結果大賣。
Rory 憑著這本 “The Window Tears”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新晉作家,一夜成名。
原作者已經是個年邁老人,一直追尋自己失去手稿的下落,直到看到 Rory 將他的文字發佈,然後千里迢迢把 Rory 找上,雖然老人沒打算討回版權,Rory 卻一直受到心靈責備。
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3)“The Window Tears” 寫的是老人(Jeremy Irons 飾)親身經歷。
年青的時候(Ben Barnes 飾)因為受兵認識了情訂終身的法國女孩,兩人刻服了距離的阻隔卻走不出女兒病死的陰霾。
年青的妻子承認不了打擊出走回娘家,青年在孤獨和痛苦下成為了偉大小說。
小說開解了妻子的心結,二人本來有完好的未來;可是妻子一不小心就將手稿遺漏在火車,寫成巨著的男孩抵受不了作品遺失。
年少氣盛重蹈覆轍,掉低妻子就出走;成就了他一輩子的遺憾和孤獨。
所以他說:You can’t just make things right,Things are just things.No matter how you try and martyr yourself.(4)而我看到第四個故事。
電影已經交待過年輕是 Daniella(Olivia Wilde 飾)同樣是個作家-to-be,她最終將這錯綜複雜的三連式故事配上最新的一個環扣,就是這套電影。
電影如她一樣,最終都無辦法得到 Clay 承認筆下一切是事實的確認;可是剪接和情節的推進就如 Daniella 心想一樣假定了 Clay 就是他所寫的 Rory。
看到花圃时,才突然想起,今日睡前临时想要快速清空缓存的这部电影,竟是六月份在豆瓣中,无意看到的豆友发过的电影截图。
那段话太好了,所以我保存在了手机相册里: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刻,向前走,不要回头。
那个场景那样美,那段话那样直戳我心。
那时的我,想起自己过去一年的选择,有怀疑,有遗憾,有不甘,有转念,但看到那句话后,有释然。
影片故事套故事的形式,给人更多猜想的空间,尤其前两个故事,到底是写实,还是另一种想象?
第二个故事里,看老人讲述第一个故事时,分量太重,孩子,爱人,梦想,都消失在生命中,都是自己的选择,有那么多的不舍,可是,一生已过。
第一个故事里,火车上,两人凝视,即将离开时,都瞬间挥手,那种彼此之间,那份沉重的情感,那些在时空里留存的、回不去的一切……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东西。
第三个故事里,作家对老人说:我真的很喜欢你那本书。
老人这一生的一切,也已释然。
他是作家,他知道一个写作者需要什么。
那种对于写作的纯粹的想法,那种写作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空间、完全不需要睡眠吃饭、时时刻刻脑子里都是那些文字,只有写作过的人懂得。
我在看这个故事,此时此刻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那样的不经心的开启,那样的前后对应,那样的戏里戏外……这样好似随意看过,不用难过,那份感受已经完全在心里了,而这种不同常的相遇,反而印象更为深刻。
人生啊,向前走,不要回头。
Actually, I think the words are just an array of symbols made up of several letters. But people and experiences make it different. That’s a story, one you can touch and feel.“It’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 This is a sad story, even if some of the scenes show me a little sweet feeling. Why? Especially the old man, who had a memorable past ended up in regretting in the rest of his life. Does it suggest that sometimes we have to lose what we love in order to choose what we pursue, and that is the cost? But will you be happy after all of that? Apparently, Judging from the looks of the three men, everything’s clear.
这个标题优点绕,其实“戏中戏”大家还是很熟悉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戏中戏”。
说一句题外话,另一部影片《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也是一个类似的结构,但是不同于这部电影,《时时刻刻》是用小说串起的故事。
说回正题,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就在于剽窃作品的男主角想要和老人协商解决问题时候,老人所说的一番话。
大只是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你如何做选择又如何背负选择走完一生。
男主角的痛苦老人当然明白,但是老人是这样说的“It's about the joy and the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是欢乐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
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表面上老人告诉了男主角小说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让男主角背负上自己曾经的痛苦,这才是文学意义上的“在场”,“在场”的实现就是情感的背负。
面对人生的选择,老人是这样说的“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我们在人生中会作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
所以我们常说什么是生活呢?
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就像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后,豆瓣的一个网友对这部影片有这样一句话的点评,感觉再恰当不过——当老人告诉Rory木已成舟于事无补时他说“You can't make things right, things are just things”,那一刻是否像极了你生命中无数个后悔万分却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们做过很多错误的选择,但是就像老人说的,things are just things,我就接在后面说一句,life is just life。
还可以
我應該用這段時間睡覺的
套娃故事。。。。纪念第四段感情。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运用故事嵌套的方法是很有野心的,可惜由于功力不足,未能和演员完美互动,充分展示故事的魅力。由于是演员导演处女作,所以四星鼓励
一个多重讲述者的故事,很教科书的结构。虽然剧作上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能感受到串成一串的故事散发出的情怀。
三个故事,故事中的故事,故事本身很老套,但老套的故事再套起来就有点意思。Zoe气质很好。Cooper本片演技有佳,化妆师也很给力。大叔化成正太相当到位。
本来是个好故事,但可惜剧本被处理得过于僵硬,剧情虽然层层嵌套,但是完全没有发挥出戏剧张力,结局尤其不喜...唯一亮点是卡司的整体演技,铁叔这朵老戏精早就该被供起来,意外的是Bradley的发挥也非常好...哎,好故事好卡司,片子拍得这么平庸实在可惜...
感觉编剧自以为是讲了一个画中画的故事
美其名曰引人深思开放性结局,看样其实是编剧不知道如何自圆其说烂尾了。Bradley Cooper经不起细看啊没觉得是大帅哥。
三星半,流畅的情节剧,not much else, but damn Jeremy Irons can bring it
外层:追文狂魔开启vip包间畅读的故事;中层:小燕子一觉醒来发现变成还珠格格的故事;内层:毛姆《寻欢作乐》之只有真的死过孩子才能写出一生好书的故事
不痛不痒,卡那儿,差点儿。
其实演员的脸说明一切。
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但最困难的是带着自己的选择生活下去。前面的铺垫挺好的,层层故事套叠,等待真相一一揭晓。但诟病也就在这里,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却给你个弱爆了的结局谁都会觉得没劲吧。为老中青少四代型男的晃眼卡司加一星。
片名翻译的文绉绉的。。。巴黎那段不错,当你选择让彼此都困在圈子里共同痛苦的时候,其实另外一方已悄然放弃并经踏出你生命很远。cooper略显单薄,不过真心的说难道没人觉得那个嫩牛五方脸很碍眼么!!!!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And there ain't nobody can help you with that.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part is to live with them.
遺憾這劇情又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前兩天剛看了德國的《愛情謊言》,大框架是一樣的,一個是抽屜一個是公文包,但明顯後者要更有深度,一層套一層,扣人心弦,是真正在講這個故事。
文艺青年之爱,翻着白眼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