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男猪脚一出场,哥就震惊了。
怎么回事,难道是史瑞克穿越玩真人版了?
看看他的鼻子,看看他的动作神情,以及在影片中的作用,实在是像到了极点,另外他和女友的老少恋,也是让女方家长尴尬的原因,这里又和史瑞克的剧情重叠了。
看着这些工兵在泥泞的地道里摸爬滚打,感觉这才是真实的地道战啊。
澳洲人民出产的一部好片。
很多影评网站给分很低,说场面不大,说是地道战。
我估计可能是理解不深。
影片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镜头与画面,主题十分的鲜明,各路演员感情投入整体感强烈。
虽然只是一个工兵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全片剧情紧凑,设计合理,很喜欢。
里边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
刚愎自用的军官,懂得每一寸阵地都是浸满鲜血的德国士兵,那句老兵的告诫“照明弹飞起的时候,不要急着趴下,不要动,机枪只会打移动的目标。
”趴在战壕里看明信片的德国士兵。
还有那个故意让儿子给自己沏茶的父亲。
战壕,地道,尤其在一战中是无数士兵的噩梦。
而本片讲的是处在这个梦境深处的一群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地道矿工组成了爆破兵团,在盟军的地道里努力改变僵持中的战争。
这故事说起来,跟普通观众有点距离,一战背景也从来不是电影的常客。
不过本片在有限资金里把许多地方都做得很到位,演员的小动作,老兵的经验与迷信,地底生活的心态,一点点积累起来,真诚,扎实。
在3月份这个国产小片扎堆的日子里,有《洛杉矶之战》和《奇袭60战地》两部同样以一支小队为主视角,但风格差异又如此之大的外国战争片上映,算得上是件有趣的事。
似乎有人一直在诟病《洛杉矶》中科幻设定的简疏,就好像也同样有人在抱怨《奇袭》的情节缓慢拖沓一样,算得上是表错两钟情。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吧,如果以片喻人,《洛杉矶》就如同是叶问,上来就反正就是一通打,你说这种拳速不可能有力量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女人拳根基不稳的,他还一通打,你说这样猛烈消耗体力打不久的,他还一通打。
最后你发现他没在听你说话,只是打。
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而《奇袭》的拍法是乔峰。
左边一拳,右边一掌,你说这种煽情好俗啊,你说这个细节别人拍过了,你说这个人物还不丰满啊,你说目标达成也太容易了,他安安稳稳一套拳打完,收。
你发现你还是中招了。
闪回的部分,拍得很美。
不光是澳洲的阳光在潮湿的战场对比下更迷人了几分,包括那段从恶作剧到许诺的爱情,恬然有余味。
也许受限于资料来源(当事人自传,回忆录),导致本片在故事的戏剧性把握上,有一些天然的束缚感,导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前紧后松的势态。
特别是关于对60战地的袭击计划,从制定到实施,似乎也讲得太波澜不惊了些,并没有前半段“深夜送炸药”那般紧张与紧凑。
即使对应了德军工兵的作战戏来凸显双方的斗智,也只是点到为止。
地下挖掘和爆破等专业方面的剧情,要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确实要拿捏出一个分寸。
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恐怕会发现导演好像并不在意这个效果。
如果用战争片的常见标准来看,《奇袭》没有正面交锋倒也罢了,甚至连敌人的面孔也拍得太模糊了一点。
黑暗中机枪的火舌,无法预测的炮弹和塌方,还有他们未曾碰面的判断准确的德方同行。
这些东西带来的厌恶感,甚至有时还不如那个老板着脸的白胡子上司。
电影不但没有渲染敌人的可恶,战士们的同仇敌忾,反而借剧中人之口对身为基督徒的父亲说道:“这场战争,不就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吗?
”不对劲,在借事说事。
真正的敌人,似乎只是那个叫做战争的东西。
真正在营造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法结束这种状态的可能。
那个悬在你头顶的爆炸让你尖叫,但倘若常年累月地在复杂得叫人容易迷路的地道中呆着,陪伴着你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和那支测试氧气的鸽子,个人的存在感恐怕很容易会被抹杀。
电影结束时小士兵安然坐在烛光里,大家看得见他成长后的勇敢,但仿佛也能看得见一种解脱。
演员选得都不差,分担不同长度戏份的各色配角各司其职,那些脏兮兮的脸在烛光与炮火中有棱有角。
布伦丹考威尔在战场和闪回两条主线里做到了分出层次,当然,化妆也帮了不少忙。
被意外看看到《4400》的女主角杰奎琳麦根斯,她化上老妆有些让人不敢认,从演职业女性走到了演那么大孩子的妈也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啊。
电影的开场从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启动,十多分钟的地道戏,只能看见黑暗里蜷缩在各处的士兵。
幽闭的压抑环境立即从银幕上透了过来,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近期另一部也是以这种方式拍摄的《活埋》。
而无尽的战争,对人类这个种族而言,何尝又不是一种"活埋"呢?
电影再次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有猪一样的队友是会死人的。
整部电影双线叙事,但结合的很生硬。
作为战争片,没有打场面,只有窝在地下的一群矿工,但偶有的几段爆炸,烟火真的很糟糕。
一句话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没有过多的战争渲染,没有大场面的厮杀,出场的角色也只有那么十多个。
也许战争就是这样,许多在书本上那么惊人的伤亡数字正是由许多平凡的小人物组成的,正如这些来自澳大利亚的矿工。
这个电影平凡的很,但看后感觉也有一些触动,可能正是由于它太平凡太普通,整个剧情毫无波澜,所以才感觉那么真实吧。
2024.12.2218个月以前的奥利佛•伍德沃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伍德沃回到澳大利亚后去昆士兰拜访朋友莫法特,不想他入伍了,但莫法特的父母亲还是热情的接待了他,在这里伍德沃再次见到了莫法特的妹妹马祖绿•沃德尔,十六岁的少女透着成熟的韵味。
喝茶时伍德沃趁她不备在她的茶杯里偷偷的放进去一搓盐,让她当场吐了。
在分别时,伍德沃一个翻身上马,没有想到却摔了下来,当场出糗,妈妈猜测是马祖绿干的好事,伍德沃急忙替她打掩护,声称是自己一时疏忽,松了马鞍忘记系上。
伍德沃第二次去莫法特家做客,恰逢他家里接到莫法特阵亡的消息,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马祖绿悲伤的几乎承受不住,扑到伍德沃怀里、伍德沃第一次吻了她。
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成立的矿工协战营赶赴欧洲。
伍德沃再次来到学校找马祖绿,在众目睽睽之下,伍德沃与只有十六岁的女友马祖绿确立了关系。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从英国海岸线拉到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百万人失去生命,为了打破僵局,澳大利亚煤矿专家奥利佛•伍德沃被招募入伍,任命为中尉,带领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配合协约国进行地道战。
如果说地面上的坑道泥泞不堪,炮弹随时从天而降,到处是哀嚎声,那么狭窄的地下隧道则让人窒息,寂静的让人恐惧发狂。
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端着一根点燃的蜡烛,钻进昏暗的地道中去接管一支爆破部队。
伍德沃中尉迷路了,在隧道里面到处瞎转悠,突然听见有动静,机警的掏出枪来摸过去,发现两个士兵在挖洞,原来是斯纳顿父子俩。
问明方向的伍德沃继续寻找,接着遇见士兵弗兰克•提芬一个人在隧道的一端负责监听,他坚称听到了德国人挖掘地道的声音,心生恐惧,伍德沃德安慰他那是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
为了安抚吓破了胆子的提芬,伍德沃德把他带回了指挥部,另外安排了两个士兵工兵诺姆•莫斯里和汤姆•特怀耶去换班。
在指挥部伍德沃中尉见到了诺桑伯兰第五明火枪团鲍勃•克莱顿中尉和比尔•麦布莱德中尉,他们互相交换随身携带的照片看,比尔拿出来的是他老婆的照片,而伍德沃的则是他女友的照片,从进门就趴着地上呻吟的提芬掏出来的却是他母亲的照片,看得出来他还是个孩子。
伍德沃中尉听说一座叫鲍里斯的农场上被称为红堡的建筑物,它坚实磐如,协约国大炮轰了一个星期,巍然不倒。
特怀耶正在向莫里斯讲述传言中边境线上的埃辛斯山六十号高地对于协约国士兵来说就是噩梦,德军控制着制高点,而协约国士兵则在一片沼泽地里,进退维谷,战壕里血流成河。
突然一阵混乱的响动,一个德军士兵出现在他们面前,德军真的挖通了地道,莫里斯急忙开枪射击,一顿短促的交火,打死了一名德军士兵。
又一个德军士兵出现,莫里斯的枪却卡壳了,德军扑过来,特怀耶在黑暗中用匕首捅死了他。
德军炸塌了地洞口,莫里斯和特怀耶被埋在了废墟里,等到被扒出来时莫里斯完好无损,特怀耶却被炸身亡。
伍德沃中尉的表现一系列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现在他需要露一手来证明自己,而经验丰富的老兵弗雷泽却成为他的最大障碍,伍德沃中尉同伴点烟,第三个人的烟被他一口吹灭,告诫他一根火柴只能点两根烟,点第三根烟时,德军狙击手准一枪打爆了你的头,伍德沃调侃的说“他要把我干掉可得是个神枪手,”以此消除尴尬。
将军亲自来找伍德沃中尉,告诉他的部下,德军在占据的红堡架设了一挺机枪,可以纵向扫射,因此将军命令伍德沃天亮前干掉它。
这个行动需要翻出战壕,穿过无人区,装置好炸药,伍德沃中尉需要挑选两名自愿者,他拒绝了提芬,最后选中了莫里斯和弗雷泽,他们带上50磅炸药出发了。
弗雷泽发现伍德沃中尉一点战斗经验都没有,就悉心的告诉他,人在高处的时候要俯身,别挤在一堆,照明弹升起来时别动,也别趴下,机枪只会寻找移动目标,照明弹落下以前,要保持一只眼睛闭着,这样在接下来黑暗到来时可以很快适应。
一路上伍德沃中尉按照弗雷泽说的方法去做果然奏效,很快他们接近红堡,都能清晰的听见德军士兵的声音。
他们摸到了建筑物的墙根底下,伍德沃中尉拼命的想敲开墙砖好安装炸药,弗雷泽见状推开伍德沃,他扔出一块砖头,趁着德军的机枪射击声音一脚踹开了墙砖。
弗雷泽往地下室安置炸药包时顺带拿了一瓶德军的酒揣着怀里。
他们开始回撤,没有想到携带的导线不够,只好让莫里斯回去取引爆器。
就在等候引爆器的时候,伍德沃中尉勇敢的救了负伤的克莱顿中尉,而克莱顿中尉则救了弗雷泽一命,他听了一晚上德军机枪声音,掌握了这个德军机枪手打枪的固定频率和模式。
遗憾的是克莱顿中尉没有挺过来,牺牲在无人区。
成功炸毁德国人红堡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被晋升为上尉,也得到了部下的认可,弗雷泽晋升为中士,他们一起和友军比赛橄榄球,在泥水里摸爬滚打,飞毛腿比利•培根为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赢得随后的胜利。
伍德沃上尉带领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的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就是那个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
乘车前往比利时梅丝恩丝山脊的路上,斯纳顿父子讲述了他们父子俩参军上战场的故事,温馨的感人至深。
爆炸声此起彼伏,随时可能落下一颗炮弹把你炸上天,进入战壕的时候,一颗炮弹落地爆炸,起来后比利•培根,提芬和沃尔特•斯纳顿落单了,他们跑错了方向,奔向了敌方,被德军机枪盯住,压制在一个弹坑了动弹不得,这个时候飞毛腿比利勇敢的跑向相反方向,引开德军机枪,提芬和沃尔特趁机跑回了己方阵地,随后跑回来的比利精疲力尽,倒在了最后一刻。
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果然洒满了鲜血。
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在此见到已经是上尉的比尔•麦布莱德。
他们来到地下隧道,伍德沃上尉发现加拿大地道兵第三兵团诺斯少校带人已在通往60阵地下90英尺的地下布置了五万三千磅高能炸药,八千磅硝棉,这样的隧道有21个,算下来有一百万磅炸药,这是怎样一个宏大的工程。
然而引爆的时间未能确定,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持这些炸药和雷管,火线的干燥和不让德国人察觉发现,将军们迟迟没有下令启爆这些炸药的原因是,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协约国在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德军就会聚集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伍德沃上尉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
这些隧道都在海平面以下,表层是沙土,30英尺下面是黏土,因此终日湿漉漉的滴水,地下水流成河,像个“水帘洞”,一直有六七十人在不停的舀水,现在这些工作移交给了伍德沃上尉带领的澳大利亚人。
不能亲自完成引爆自己的杰作,让诺斯少校非常沮丧,他可是在这里面吃住了三个月,没有见过阳光了。
伍德沃上尉在前沿阵地观察对面的敌情,被德军狙击手一枪打中,万幸子弹穿过钢盔,只是擦破了一点头皮。
德军的巴贝克中士根据监听声音和观察协约国战壕上面堆积的沙袋里面发现的蓝土,准确的判断出对方在地下25米以下为地道储备一次大爆炸,但是被他的长官斥之荒谬,无稽之谈。
排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伍德沃上尉想到用新型水泵来抽水,拉特利奇上校不认为有水泵能从90英尺深把水抽上地面,另外还有护墙塌方问题,伍德沃问他“你下去看过吗?
”一句话让上校哑口无言,也让将军下决心试一试。
伍德沃上上尉他们在20英尺以下开挖通道,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深层的黏土藏起来,电泵开始工作那一刻,所有人都紧张的望着伸进地面壕沟的水管,一滴水都没有出来,将军气恼的走了,可这时候水管出水了,将军停下了脚步,和大家一起开心的笑了。
拉特利奇上校终于屈尊下到隧道里来视察,可是他的一个瞎指挥让吉姆•斯纳顿被德军的爆破给活活的憋死在塌方的隧道里。
吉姆•斯纳顿的葬礼上,拉特利奇上校站在远处默默的为自己的过失而忏悔。
用伊普雷斯大教堂拆卸下来的橡木加工了一只精美的礼品盒子送给了伍德沃上尉,很快远在澳大利亚的马祖绿就收到了这份礼物。
德军的巴贝克中士再次监听到对方在挖掘隧道,报告给将军,将军下令开挖一条通道穿过那层湿沙,弄清楚60阵地下面有什么?
就在德军巴贝克中士开始挖掘隧道的时候,协约国将军通知伍德沃上尉,三十六个小时后引爆地下爆炸装置,给德军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这时伍德沃上尉监听到德军在挖掘通道,极有可能在他们引爆之前先人一步,他决定开挖一条突击通道,阻止德军行动。
就在德军通道即将和他们的通道挖通的时候,澳大利亚人安置了炸药引爆,把德国人的通道炸塌了。
就在澳大利亚士兵依次撤出隧道的时候,隧道的一端突然坍塌,把在后面的提芬给阻碍在里面,这时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面对弗雷泽中士的苦苦哀求,伍德沃上尉果断的推上了启爆的闸刀。
山崩地裂,爆炸声抹去了一切,这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掩绵长度相当于从英国伦敦直到德国柏林回到澳大利亚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伍德沃上尉手抚那只橡木盒子思绪万千。
梅西纳山脊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然而德军仅用数月又再度拿下了60高地。
战争又持续了一年半,超过一千六百万人因此丧命。
奥利佛•伍德沃上尉回到澳大利亚后被澳大利亚军方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的澳大利亚人之一。
奥利佛•伍德沃和马祖绿•沃德尔喜结连理,他们共育有三个孩子,婚姻长达46年。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感到真正记录时代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这个概念的电影不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人物关系的构建,那些都只是技巧。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长的不得了,为最后做的铺垫过多,技巧上并不出彩,但是看到电影最后提芬在塌方的坑道里点燃了一支蜡烛轻声的说再见兄弟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死亡现实的木然,当他听到地面上一声炮弹爆炸巨响时以为生命已经结束了身体不由自主的一抖,那一幕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想起电影开始稚嫩的提芬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还以为是德国人挖隧道挖到自己眼前了,不敢一个人呆在隧道里,在指挥部掩体被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蜷缩成一团,这么年轻的生命却要等待着死亡一步步的逼近,我想谁都会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的只有悲伤和希望的破灭。
老矿工吉姆和他的儿子沃特一起入的伍,本来他以为可以替沃特当兵,但是征兵官说要么他儿子当兵要么他们父子俩一起入伍。
在前往60高地前线的军车上,吉姆说出了这段入伍的经历,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刻画的朴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丰富感人,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不像好莱坞式的带有大英雄主义式牺牲,而是真实的并且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也许从事实中挖掘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杜撰出华丽的充满巧合的剧情才会让我们理解这个既复杂又残缺的世界吧。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
5分。
难道国人的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
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
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
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
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
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
单一?
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
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
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
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
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
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
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
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
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
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
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
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
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为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
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
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倒不如认为《奇袭60阵地》利用战争背景去控诉战争的剧情片。
本片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却有极端条件下的人性与友情。
这是一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众所周知,一战号称“人肉绞肉机”,在多数战争合约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残酷性与破坏性举世闻名。
所以一般来说在表现一战的电影中,大多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子弹横飞的战场,而是旁敲侧击的通过战争来表现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热内的《漫长的婚约》。
其中卓别林的《大兵日记》更是把一战战场的恶劣环境采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中不时笑料迭出,但最后剩下的只有沉默与深思,《奇袭60阵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一队澳大利亚隧道工事兵为视角,通过战场上的友情与人性,更加体现出对战争的无情的控诉。
作为一部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奇袭60阵地》表现战斗场面的镜头屈指可数,但在反映战场环境方面却通过细节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英国联军与德军在西欧前线惨烈的战况被活脱的表现出来。
通篇泥泞潮湿与肮脏破烂的画面,随处可见的残肢断臂,被污鼠咬嚼得所剩无几的人肉尸身更被淹没于泥泞之内,死状恐怖。
而对于隧道工事兵,不但潮湿幽闭的环境摧残着每个人的身心,而且随时都要屏气凝神,随时准备与德军隧道兵展开遭遇战,随时都可能有丧命的危险。
电影在开场十几分钟,就是把隧道兵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完全的展示出来,极度压抑,更加能体现出这群不为人知的小队的饱受折磨的身心与紧张的工作环境。
《奇袭60阵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这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战争的残酷,其恬静与明亮的画面与阴暗泥泞的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断断续续的感觉,况且伍德沃的爱情主线波澜不惊,有些拖沓,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还是有些冗长和趋于平淡,倒不如采用伍德沃回忆的方式来表现这条线索,寥寥笔墨足够。
本片以写人为主,小队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沉默寡言的胡子男,憨厚的工兵,气盛的飞毛腿。
当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为的是让这些角色立体化,形象有血有肉,以至于当某个人物阵亡时令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电影后半部分点缀了德国隧道兵的工作,这样的插入有些突然,但好处在于对战争双方的描写能使得本片的意识形态不发生倾斜,没有沦为那种歌颂杀敌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没有将德军妖魔化,通过两方面的斗智斗勇与遭遇,把战争的危害性活脱的表现出来。
比如最后那个临死前看家人照片的德军新兵,这样手法有些老套,但却是能把战争残酷展现出来的一种最好方式。
《奇袭60阵地》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把人物之间的友情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极端情况下那种友情最为可贵。
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从很多对白中表现出了战争伤亡的惨痛,比如“点三支烟”的故事和年轻的担架员与伍德沃的对话,虽说不如镜头来的直接,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澳大利亚电影,片中这些细节对白确实大有用处。
电影还有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主人公身边的青涩小兵提芬,从开场怯懦的表现知道最后在倒塌的坑道中点燃蜡烛等待死亡的降临。
一般来说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处处受到主人公护着的年轻角色最后死亡率很小,但本片中却因一次意外走向终点,极为突然。
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直接的反映出所以战争电影最直接的主题,反战。
所以当最后所有人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提芬独自留在坑道中,手持蜡烛,耳边响起开场时的那句话:你听到的是你的心跳。
简单一个镜头,却是全片最有力度的一个画面。
战斗大捷,但观众却无法开心。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音乐,电影的配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能然观众在看片时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动听,一种是纯粹的烘托主题和气氛,本片的配乐无疑属于后者,在观影过程的中你很难体会到本片音乐的存在,但当结尾处提芬的画面出现时,主题曲响起,观众才能感受到小提琴独奏那其悦耳的旋律,更加把主题烘托出来,这就是作曲家的巧思之处。
我觉得很不错啊。
没有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只是一个战役中的几个人,并且是很特殊的一群地下军人们,不挥枪不放炮,只是不停地挥舞矿铲,默默地消灭敌人或者被消灭。
他们战斗的地下坑道阴暗潮湿,狭窄低矮,空气浑浊,老鼠横行,唯一的光亮来自于蜡烛,若蜡烛熄灭死亡马上就要降临,唯一的声音是自己的窃窃私语,若被对方侦听到,生命就在转身间。
在地面世界他们要防备着暗枪冷炮,在地下则更是危机四伏,死神就在黑暗中游荡,随时都可能死于意外。
在地面的场景,总是泥泞不堪大雨漂泊,穿着暗色制服的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幸好有主角第二条线索同时推进,不然还真是看不下去啊,那里的澳州总是阳光明媚,绿树红花,整齐干净,美丽的白衣少女,屋子,家,马,孩子,笑声……就像做梦一样,像天堂,对于战争地狱中的人们来说,故乡真的是天堂啊引入地下德军对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既增加了紧张程序,又没有将他们符号化妖魔化,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跟这些英联邦军人们一样,都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忧虑恐惧,怀念家人和故乡,渴望战争结束和生存这种关于战争中招募的特殊矿工士兵题材,很特别,我是第一次看到,导演总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冷静客观,点到即止,对话简短有力,含而不露,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的力量和感情却很充沛,就像电影中几段原声,欲说还休中千言万语。
最喜欢的镜头有两个,第一个是Oliver按下开关之前的几秒沉默,第二就是Tiffin在地下坑道中独自一个举烛等待死亡降临,他们两个都是这样沉默,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也许——在长久的战争中目睹了太多死亡的男人们都会这样沉默吧,因为战争中没有革命乐观主义,没有英雄
强大,沉默中的爆发
非常好看,影片虽然没有史诗般的战争场面,但却展示了战场上一支独特的兵种,他们的作战是无声的惊心动魄和致命的一鸣惊人。影片同样也描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士兵,感动与惋惜兼而有之。,可谓近两年战争题材电影里的佳作。
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讲故事的电影。尽管不够惊艳,但也没什么缺点。
2012-06-03
剧情拖沓,缓慢。无聊透了,这么差的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高?
默默的叙述
感觉相对其他二战欧洲战场的电影这部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人命在战争面前总是微不足道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总之看的很无聊
缓慢沉重的战争片,最后小伙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当年的人们就干开愚公移山的计划了,可真牛逼
战争就是斗智斗勇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看了半个多小时,果断弃剧。
不好看。我想我还是不喜欢战争片。
我还是不适合看战争片
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人工爆破。然而,几个月后,德军又重新占领了60高地。
CCTV6 2012.06.16
当年国军也做过此等辉煌之事啊,在松山,不知道有人了解不,也是壮举!
嗯。。。这是夸男猪呢还是贬男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