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侠片可谓是风靡一时。
片中各种江湖上的快意恩仇以及性命相搏的打斗场景,给观众打开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其中91年的《双旗镇刀客》和95年的《断刀客》,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江湖。
前者放弃了比较常见的东部场景,将故事设置在了黄沙漫天的西北双旗镇。
后者将人性中的歇斯底里突显到了极致,所有江湖人的行为不再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而是以手上功夫为标准。
可惜,后来市场风向转变,武侠片逐渐没落。
现在已经很少再能看到单纯的武侠片了。
尤其在网络电影领域,基本都是五毛特效满屏,演技尬出屏幕,用剪辑来充当打戏的敷衍作品。
让人意外的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网络电影《千里不留行》,居然有些过去武侠片的影子。
电影主要讲述了太平镇第一刀客林大卫,因生活所迫而与陆谦等几位同僚一起劫掠了黑道商贾金满堂的财物。
后来林大卫被陷害,惨遭流放,而陆谦顺势接管了金满堂的盐铁生意。
十年之后,金满堂伙同马贼大当家千人斩回来复仇,并扬言要屠灭整个镇子。
得蒙大赦刚回家的林大卫,不得不再次拿起被埋葬的锈刀。
这部电影的故事线并不复杂,基本就是十年前是一切的起因,十年后是一切的结果。
最终心怀大义的林大卫战胜来犯敌人,守护了镇子也实现了自我救赎。
电影中,人物丰满是亮点之一。
片中涉及到了林大卫、林大卫妻子、陆谦、鬼刀林、金满堂等许多人。
除了对林大卫刻画得比较仔细之外,其他人的思想、行为也都交代的比较完整。
比如林大卫遭到流放时,千人斩接受陆谦委托半路劫杀他。
可千人斩找到他时又放弃了,因为之前林大卫在比武时同样饶过他一次。
这段看似无用剧情,实际上有两个用处。
一个是圆上了之前林大卫放过千人斩的剧情,另一个就是让陆谦这个人物变得更加有厚度。
抢劫金满堂是陆谦一手谋划的,林大卫被流放也是他陷害的,再加上他一直觊觎林大卫的妻子,让他有各种理由置林大卫于死地。
如果陆谦什么都没做,只是任由林大卫被流放,反而会显得不合理。
这段雇佣杀手却又什么都没做的情节,我认为设置得相当巧妙。
对于林大卫武艺高强却过得贫苦的设定,电影没有明说却暗示得很明显。
千人斩武功不如林大卫,但是他凭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种方式赚了一些钱。
可他的这种方式不会过问对方好坏,只是当成一桩生意。
林大卫一方面心中仍旧有着自己的坚守,另一方面有着身边妻子的提醒,所以日子虽苦,却不愿“捞偏门”。
即使后来他与陆谦一起去劫掠金满堂,也是因为对方是黑道中人,做过不少违法勾当。
这跟林大卫在县衙里做帮闲,也就是打零工时区别不大。
再加上妻子病重需要钱治疗,这让之前一直有所坚守的林大卫心中出现了动摇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自始至终,林大卫都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或者贪慕虚荣的人。
电影对于这个主角的塑造,可以说是既顾及到了周围环境,又照顾到了人物内心,说是超过了网络电影中绝大部分作品都不为过。
一直都说网络电影剧本烂,可究竟烂在哪里呢?
有的故事逻辑不通,甚至主线剧情前后矛盾;有的人物极不讨喜,可能还很圣母。
《千里不留行》在这两方面做得都没有太大问题,在豆瓣能获得5.9的分数其实也暗示了绝大多数人的感受。
这个故事最优秀的地方,我感觉还是所有人物的行为都有合理动机,而这依托的是塑造出的不公平的氛围基调。
比如林大卫夫妻俩,算是片中最正面的两个人物,但是善良不能当饭吃。
给官府打工却领不到薪水,想成为捕快只能靠人脉和关系,最信任的大哥却成了陷害自己的人......
好人没饭吃,坏人都撑死,身在这种环境中让人感觉无奈又绝望。
可电影又展现得特别真实,因为这种不公平即使在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各种角落。
自从武侠片没落之后,国产电影一直缺少这一环。
尤其在网络电影领域,有着各种华丽特效的加持,很少有导演会去愿意研究武打动作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里有着一个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问题。
比如以前偏向现实的电影看多了,突然出现了武功、江湖这些离普通人比较远的武侠片,自然会吸引很多观众喜爱。
而现在技术进步太快,随便一部电影中都可以加入各种华丽特效,类型也升级为了仙侠、玄幻。
单纯的动作片反而失去了吸引力。
《千里不留行》虽然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武侠片式微的现状,却成功给这一类型片添砖加瓦。
毕竟在包容度极广的网络电影中都不能找到一席之地的话,武侠片可能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
(。・`ω´・)
大漠黄沙,武侠再起。
影片聚焦小人物,小人物的江湖也是江湖,整体风格明显,武戏出彩,写实风格很带感,刀刀致命。
很久没看到这么纯朴的武侠风电影,看得出剧组在动作设计方面下了功夫。
电影配乐也加分不少,听说是请了国外的技术团队,虽然是网大,但剧组也提舍得花钱啊,看上去比那些影院的大电影制作地还要用心,值得推荐观看!
最后,希望看到剧组更多的作品。
1、这是部典型的西部武侠片,不管如何分数先献给这个题材,毕竟这类片子有点太少了。
看到欢喜。
2、整部片子看完后剧情是差不多看明白了,可是总觉得少些什么,觉得武侠应该更好的,应该有个精气神儿没给带出来。
姑且表达下自己做为非专业选手不成熟的观点 ,虽然这部戏文戏武戏都有,但文戏有些镜头节奏有点快气氛没酝酿出来就跳走赶剧情去了,一快观众就不容易get到那个feel。
武戏呢小树林那场和开头沙漠那场都算酣畅淋漓,而后的武戏虽然有了剧情的铺垫但总觉得蓄势还没完全起来,所以没那种高潮的感觉。
一方面是剧情,另一方面只能说后期的制作中规中矩,比如剪辑的手法有些单一。
配音和音效就那样吧,应该成本限制。
这类片子是很容易让观众共鸣甚至思考的。
3、配乐初次听没有太抓耳朵,但还是很有层次的,是比较耐听那种。
摄影视觉上看后跟东邪西毒的感觉有点像,有些风格化,还比较赞的。
4、演员演技可圈可点,男一男二男三都还不错,有自己的个性。
5、这个剧情架构不知是因为素材量限制还是其他原因,感觉时长可以再长些,表达些剧情以外的东西,给这种西部武侠。
希望后边能看到更好的类似作品吧!
从情怀角度来看,这部网剧真的是诚意满满,但是我更愿意抛开背景来谈它的质量……先说缺点,人物台词功底差了点,能够明显感受到某些方面气势欠缺。
打个比方,一句违和的话,你能表现出自己的味道还不让人尴尬,就可以说相当厉害了。
至于情节,个人倒是不太喜欢男主的佛系,那样容易显的懦弱,你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也会随着身份的影响而做出改变。
想想看,一个被陷害、夺妻的人,就算你放下了,人家愿意吗?
接着弄死你才是真的吧……再来说下优点,围绕几个人物的小圈子,尽管没有放大到整个武林,却也江湖味浓郁。
动作设计上还算可以,衔接及特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整体营造的氛围还是蛮艺术的。
十年的跨度一晃而过,这点倒是出乎意料,看来大家都觉得报仇不晚,熬下来连带着子女都能出来做点主线。
角色主要是林大卫、陆谦及千人斩,这三个人可谓是各有特点,就不细细赘述了。
真要说的话男主吃胖点就好了,太瘦容易少味。
还有金满堂,到底是来搞笑的,牺牲后背两次陪跑哈哈。
总之为了武侠的世界,要鼓励这样的作品,我宁愿钝化理性拥抱情怀,也要奉上这颗星星。
武打设计和场景拍摄真的很不错,但是故事确实也是有问题。
也不能说只有逻辑问题,也有我自己对武侠片的定义问题吧。
我觉得最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武侠片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并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
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故事我才觉得是武侠。
当然肯定也会掺杂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但那都是让大侠成长的必须经历的磨难。
那些道德和法制都放任不管的恩怨,只能靠那种非现实主义的英雄人物来惩恶扬善的故事,才是值得我们传颂的。
当然也不能说剧组想表达那种落寞英雄为五斗米折腰的无奈,这并没有什么我觉得表现的挺好的,不好的在后面的故事,是兄弟情意被背叛,这种背后插刀的小人,作为一个大侠一个英雄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放过恩怨,在看到自己女儿不认自己,自己老婆被兄弟觊觎而说放下就放下,还能因为妻子几句话就不计前嫌,共同抵抗作为英雄应该一报还一报的气概。
主角的人设没有立住,你可以说他是杀倭寇的大英雄,也可以说他是金盆洗手的江湖人,但当他为了五斗米折腰去杀害无辜的人的时候,他还可以是一个英雄大侠,但当错误造成的时候,最后也没有矫正错误,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物,而且他明知道有问题可能是自己兄弟下的的套,竟然不去弄个明白非常自然的成为背锅侠,这样的做法他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大侠,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呢。
所以鬼刀林他并不像一个我们期待的江湖大侠。
鬼刀林他只是一味的偷生,无论是放下刀还是拿起刀,一错再错。
就像其他豆友说的这是林冲的故事前半部分。
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如何能是一个武侠故事。
这部武侠片的名字取得太赞了——《千里不留行》。
当我看到电影海报时,我就被这部电影的名字所吸引,我立刻想起李白的《侠客行》里的诗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何等的豪气冲天。
在腾讯视频上上映第一天,我就看完这部电影,和我一起看的朋友都说,第一赞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二就是苏振华饰演的男一号大卫,很久没有这么眼前一亮的男主人公。
一部电影有个好名字,又有一位好主人公,那么这部电影就算编剧故事情节再弱,制作多不够好,这一定也是一部足以让观众记住的电影。
很多观众说,苏振华特别像张鲁一。
作为演员,张鲁一一直以来并没有大红大紫,成为顶流,但看过陈凯歌《妖猫传》的很多观众都被张鲁一饰演的唐玄宗击鼓的那段给震撼到了,有影评人觉得张鲁一饰演的唐玄宗击鼓时有赤子之心。
我要说的是,在看《千里不留行》时,我身边一些朋友也是觉得整个作品,别的不说,男一号大卫的演员真是找对了,不止是长得像张鲁一,那种赤子之心的个性,干净的眼神,纯静如水的表情都足以证明他是演男一号的好料子。
并且,浓眉星目,身上那种纯静的感觉,确实像练家子,颇有侠客风范。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孙虎毅,这也是他的大片处女作,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调动男主大卫的情绪,让他气场全开,但苏振华在镜头下的形像足以深入观众的心里。
有些镜头,摄影师调度不够,比如大卫流放回来洗澡那一幕,要拍男主的背,那就要一定做充分的准备,光影下男人的背要么不露,要在镜头下裸露就要拍出艺术的美感。
其实我也非常喜欢饰演大卫的妻子婉玉的刘楚玄,但我想说的是,整部在大卫的家里,一家三口坐在烛光之下喝粥。
大卫说,“粥熬的有点稀啊。
”大卫的妻子婉玉说,“这是家里最后一点米了。
”大卫露出惊讶的神色,那个惊讶神色的特写实在拍的毫无美感。
特写镜头一定要有美感才叫特写镜头,如果一个镜头拍的不够美,也没有意义,那会把电影的整体美感往下拉,可以说,这部武侠电影的镜头最大的优点就是镜头朴实无华,没有炫的一面,很大程度让人想起香港早期的武侠片导演胡金铨的电影。
2000年,布莱恩·海尔格兰德执导《圣战骑士》,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社会等级森严的欧洲中世纪的故事,布莱恩·海尔格兰德找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希斯·莱杰担当主演骑士威廉·撒切尔,这部电影当时票房一般,但很多观众对希斯·莱杰的骑士扮相眼前一亮,面孔清新,演技也说得过去,很快便被好莱坞挖掘,于是便有了日后堪称影史精典的《蝙蝠侠》里的小丑。
苏振华在《千里不留行》里的侠客形像,让我想起希斯·莱杰出道时的这段际遇。
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向华语电影市场贡献了一位形像气质、演技都在线的男一号。
当然,但愿苏振华将来在华语电影上有着那位伟大的影星希斯·莱杰一样的天才演技。
至少,在今日今日,我们华语电影日渐呼唤像苏振华这样肯在演技上下功夫、具有男一号气质、戏路更宽广的男影星。
好的演员确实能拯救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其实聚集了很多好演员,不止是男一号苏振华。
我也喜欢刘楚玄,很遗憾的是,我其实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对刘楚玄饰演的婉玉看着着急,说实在话,并不出色,但后来,当我在网上搜索一下刘楚玄的资料,我被震惊到,她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美女,但她在这部电影里的古装扮相实在乏善可陈。
但作为男配角的王城,无论是装扮造型,还是台词,都非常抢戏。
相比之下,我认为男主苏振华的造型、服装都太一般,从流放回来,男主应该换衣服的,衣服的基调也不应该和从前的一样,一个等了丈夫十年的妻子,她应该为丈夫归来做一点准备,即便不知道他归来,但只要还会等着他归来,或者念想着,她就会用针线给丈夫缝套衣服。
那应该是套十年用心准备的衣服,为男主后面打戏出场的造型做准备。
【一.杂谈】中国影史上几次武侠片的浪潮、审美的更迭紧紧依附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上世纪六十年代邵氏的江山的铺垫,到后来张彻以“雄健男性,阳刚之气”打造的张家班武侠帝国,胡金铨将武侠片拍成了作者性,奠定了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派武侠在技术上的突破性与颠覆性:程小东在动作设计的技术革新(威压);徐克的氛围意境;因材施教的袁八爷;李安《卧虎藏龙》的儒释道哲理··· 中国电影武侠类型已走过全盛时期。
有一部分纯武侠类型的影迷,比如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从精神上随着武侠类型的衰弱,递减了“快意恩仇”的情绪。
更多的是服众于社会心理上,求和谐,遵维稳构筑了内心潜意识。
但矛盾点就在于,“太平盛世”的确仍有群体对古老精神抱有情愫与幻想。
《千里不留行》的导演孙虎毅便属于恪守尊师重道的85后青年导演,他曾专门拜师习截拳道,其冲动源于儿时身处东北的凛冽环境,其最大欲求源于一种自我保护,靠李小龙的动作港片儿滋养着青春期成长的躁动。
导演孙虎毅也坦言“近二十年来逐渐颓势”。
但虽有衰弱之嫌,武侠片依然是中国电影文化最独有稀缺的类型,媲美之美国西部片。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武侠,虽也在呼吁向传统武侠回归,但方式方法上更多在类型叠加上有了多维探索,乌尔善的《刀剑笑》;苏照彬的《剑雨》;路阳的《绣春刀》系列;观众可以看明的是武侠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江湖规矩。
《绣春刀》是大政治下的小人物;《刀剑笑》和《剑雨》都在寻宝,无论是独一无二的兵器,还是江湖秘籍,这种武侠剧作的塑造方式能立住“侠客”在片中的存在,能满足观众对于“天下第一,爱恨情仇”的幻想。
而回归到《千里不留行》,则看到了影迷式的武侠片+黑色片的编导情怀。
【二.武侠人物or黑色人物】基于那点杂谈,咱们聊点片子的某些感触,不是感悟。
比如,咱们直截了当的聊聊人物。
《千里不留行》,与其说是一部武侠片,不如把它视为一部包裹着“武术元素”的黑色电影——由现代县城式社会阶层关系、家庭关系构成的黑色电影。
有《师父》“崇武淡侠”之意味,“武侠”=“武功”+“侠客”,然而该片少了“侠客”替天行道、仗义疏财之意。
林大卫:一幅无欲无求,命运随波逐流之像。
功夫在身,美妻依傍,本是英雄像,却为蝼蚁样;张婉玉,身柔孱弱,嫁给救命恩人,夫复何求?
丈夫坐牢,即便十年生死两茫茫,依然望穿秋水;陆谦,追逐名利,陷害同僚之兄,觊觎兄弟之妻,十足虚伪小人;金满堂,被县衙帮闲赶尽杀绝的黑道商贾,一个坏人,却对他怀有恻隐之心。
去掉武术动作,去掉武理,我们可以这么看这个故事么?
“一个能打的,身处底层的小镇老实男人a要养家,在同僚兄弟b的诱惑下赶尽杀绝了黑道c家,a得到一笔钱欲携妻女逃往江南,却不料遭追名逐利的虚伪小人b陷害,成替罪羊坐了十年牢。
妻子无怨无悔等了他十年,期间b隐晦的前来接济这对妻女。
等a出狱时,小镇物是人非,黑道c未亡欲报仇雪恨杀a,b团伙,b买凶杀a,最后三方俱亡。
”林大卫,好人做了坏事;跟一帮草莽恶棍奸诈之徒周旋,不明确的善恶道德观,以至于观众会产生对本是坏人的金满堂生以同情。
未看到他有多恶,只强调了他是坏人,而被诛了全家。
罪恶丛生的底层社会,主人公受到“正派”和“反派”的两面夹击,是典型的黑色电影人设。
那么这样就有意思了,将黑色人物放在武侠电影里,其实矛盾反而彰显,为什么呢?
传统武侠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已经塑造了坚实的形象,我们很难允许一个好侠客做恶事,也不允许一个好侠客没有抱负,躺平式的无欲无求。
传统的武侠人物有几条路线:一是舍小家救大家,心系国家情怀,比如金庸老爷子的大ip,《精武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张艺谋《英雄》或是“复仇”核心,奔向儿女情长,倪匡《独臂刀》,何平《双旗镇刀客》政治混乱时局下谋求正义的侠客高手,胡金铨《龙门客栈》;徐克《龙门飞甲》;路阳《绣春刀》《千里不留行》则有《叶问》的人设之意,叶问性格低调,不乏有练功之人找他切磋武艺,有身后默默支持与奉献的爱妻,经历混乱时局,为讨饭吃谋求碎银子。
不同的是,叶问是咏春大家,为抗日杀敌同日本人决斗。
《千里不留行》的林大卫是为保小家犯错,自我救赎。
拧巴的地方在于“一个好人杀了坏人,坏人未死,东山再起前来复仇,好人良心未泯,决定接受复仇进行最后的决斗,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摇摆在善恶之间为保小家的刀客和一个恶人战斗的故事”,如前文所说,这种决斗看起来既不偏向自我救赎,也不偏向出征正义之师。
自我救赎的起底是罪恶之心,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提到的“我曾经是个坏人”;陀氏的《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儿尼克夫杀人后的忏悔,投案自首流放西伯利亚。
片中林大卫的“罪恶之心”不够极致,只因他杀的是恶人,不是好人;只因他在兄弟的怂恿下白吃黑,被悬置在了灰色地带,人世间有这样的事么?
有!
但放到电影里,如何处理一个摇摆在善恶间的人,还要让他在坐穿牢底之后抱有救赎之心,实际并不容易。
这样做,无疑将主人公扔进了东郭式的“愚善”之池,当伦理的界限不明时,我们选择一个将主人公由好人变成坏人的方式,并进行自我救赎的方式,失去了侠客的精神,必然谈不上武侠的仗义情深。
观众无法共鸣,难以共情。
但你说片中是否有能引起我们共情的部分,有,比如张婉玉苦等丈夫十年,坚守贞操;比如陆谦之子为抱师恩,同仇敌忾,决一死战。
但这些点在情节设计以及表演方面未诠释准确。
,准确性丧失时,人物的表演在情境之中的处理就显得过于保守。
张婉玉在剧情中虽苦但未见妆面,情节之苦;陆谦的虚伪、金满堂的狠与恨、千人斩的傲与恶被拽曳在风中,致使了影片整体情绪的失调,而在刀理的部分,笔墨即重也精彩,为影片加了分。
《千里不留行》,作为青年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实属不易,掌声即留在心里,也要拍出声响来,尊敬之声翘首以盼,坐等未来。
敬重孙虎毅导演,敬重向他一样仍在坚持拍武侠类型的创作者们在未来拍出更好的作品,能在类型、艺术、作者电影百花齐放的年代,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动作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故事的架构和逻辑都有很大问题。
林大卫为了养家糊口、生活所迫。
为了钱,于是和千人斩比武,赢了后放了千人斩。
为了给妻子治病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同僚陆谦怂恿下,林大卫砍了贩卖私盐的金满堂一家。
本想放下砍刀的林大卫却被陆谦利用,反背黑锅,流放十年。
而金满堂没有被砍死,活了过来。
十年后,林大卫回到家,金满堂联合千人斩要砍了杀他全家的人。
于是,林大卫没有砍出卖自己还想霸占老婆的兄弟,却想着砍金满堂。
一心痴迷于武功排行榜的千人斩讲究单挑,背后偷袭了陆谦父子。
千人斩还不满足,又砍了金满堂。
金满堂当时就说:我是请你来砍林大卫,不是砍我,你他妈脸盲啊。
然后林大卫和千人斩互砍,双双倒下,完。
故事的框架就有问题,逻辑就必然有问题。
陆谦害了自己,还想霸占自己老婆,林大卫却不追究。
相反,自己不走,还要帮陆谦垫后。
金满堂贩卖私盐不对,但凭什么谁都来砍我,我就是坏人,陆谦比金满堂还黑。
故事的发展一种就是陆谦反派,兄弟相残。
但变也不是不可以,林大卫发现陆谦陷害他还想霸占他老婆,应该就要砍陆谦。
但最终比如为了家人放下了屠刀没砍。
然后带着妻女远走江南,后面的陆谦讲完也可以,不完就继续追杀林大卫,最后反被杀。
千人斩、金满堂这些也逐步登场,要砍林大卫,然后被反砍。
这不就很好吗?
为了妻女放下砍刀,为了妻女拿起砍刀。
完了还可以拍一个续集,江南过了一段平静生活又血雨腥风,因为这里还提到了武功功法,甚至可以拍一个前传来解释林大卫来龙去脉。
武侠是什么,是义气,是兄弟,是背叛,是过往,是责任看完我又知道了是 真实真情实感,大丈夫能屈能伸,价值观先给我立正!
放下刀,又拿起刀。
这是看山还是山的领悟虽遭背叛,那又怎样,无背叛又怎能有江湖电影给人们最大的帮助,是看完后思考,是带你走进新的世界,从而获得新生。
-看完我后我是比较惊的,惊讶于这种网络电影的质量,和结构的精美,以及镜头语言配合灯光所呈现的真实情感,片中导演对武打动作的设计很别致,不同于以往武侠片讲究打的好看,这部片更突出了打的真实,在服装道具上的使用也很用心,很真实,不出戏,细节做的很好。
这部片子没在影院放映,可惜了。
能看得出来制作方的用心,虽然有些配角年轻演员演技会需要提高,但是不影响整体质量,以及对这部影片的肯定。
今天上线的《千里不流行》主角开场介绍自己是义乌人。
因戚继光抗倭时,招了3千义乌兵,苦练刀法,后来在台州九战九捷。
经手过温州永嘉县桥下镇桥下村的学生证,且同村的甚至有两个,非常兴奋,因为这个村是戚家军的子孙。
主角玩的是戚家刀,但是其实没有发挥真正的威力。
真实的苗刀玩法闪展腾挪非常快捷,类似于于承惠老师的双手剑的身法。
且刀法主要是含枪于刀,因此刺法很多,但是片中刺法发挥的极少,很多都是日本武士刀式的劈砍。
另刀身三分之二没有开刃,可以手握,因此看着两个细长身的长刀互拼,老担心突然会断掉。
画面中刀口也是下边开刃,上面没有开刃。
且真正的苗刀以通背拳的20势为基础,不过考虑到主角亲自上阵,达到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隐隐看到一个动作男星的诞生。
不过片中多种刀型有,众喽啰多用柳叶刀、牛尾刀,片中胖子高手用的是朴刀,只是感觉各种刀做的类型不够清晰,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如在细节把握上再做会好一点,现在的感觉是宽厚很像木头道具的感觉,没有质感。
只感觉两个高手的苗刀是真的,非常有质感,且有很惊艳的血槽,非常细节,其余打手能过得去就行。
片中涉及到俞大猷的《剑经》,但是论述的其实是棍法,因俞大猷曾学棍于少林寺。
同期的戚继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单刀选法》也都是很早的武术文献,抗倭斗争推动了明末清初江南武术的发展,譬如松溪派出现。
主角的结局是广电总局安排的,中国是不允许存在《老无所依》里的结局的
看不下去
4.0分,作为网大来说,能做到不谄媚已是难事,单画面来说武侠的质感塑造是有的,但也有很多其他佳作的影子在内,兵刃之感可以更好,剧作也仍需努力。
低成本拍成这样已经算是很用心了,武侠类型片要鼓励。
凑活
国庆节就地过年,在家随机翻到的一部新武侠,明知不会是大制作,但看下来还小有精彩。剧情很像双旗镇刀客(很容易猜到后续),武打有些徐浩峰的写实主义(刀术的动作处理很清晰),摄影构图也可以,演员们也都在线,作为导演的首部长片儿,值得鼓励!加油!做自己热爱的事,请坚持下去!
是很想用心的,可惜功力不够
台词,布景 跟东邪西毒一个模子。
3.7
拍的不错,有双旗镇刀客的味道。
剑戟片可太难了即便是徐导也只是卖好不卖座有东邪西毒和倭寇的踪迹的影子剪辑武打流畅,质感真的很喜欢据说成片历经千辛万苦总归是要有梦想的不是么
古装西部片,老套路杀人越货,被迫出卖,仇家复仇,画面不错,剧情空洞
还蛮有故事的,面孔都很深。里面居然说了句“你妈的,又捅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算蛮有意思的
这刀真长
有点《关中刀客》的感觉(这里不剧透)。故事整体没啥大问题。这部电影的配乐也是用的相当恰当,算是相当讲究,上次有这种感觉的还是前几年的《孔子》。真的是比相当多的院线电影强太多了。给个五星
打斗精彩,故事一般。很精彩的武侠剧,有点拉跨的剧情。国产剧能拍成这样,很满意了。总体值得一看
看出来导演想努力拍不一样的网大,也确实有点不一样的感觉,但故事、武打、表演都有点中途半端。
其他地方还算有诚意没有用花里胡哨的电脑特效,但是武打真是看不下眼,动作僵硬,摄像头就差插到鼻孔去拍了,抖音上有打的挺好的人,咋不挖掘一下
剧本难道不能好好构思再创作吗?后半段剧情完全脱节,我搞不懂为什么陆谦提前领盒饭?难道他不是真正的BOSS?打斗场面和布景还不错,演员也行
全方位地重拍一遍八十年代的武侠片,如同学生的翻拍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