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总会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开篇,本片的引言就相当惊艳,寓意深刻而深远地阐述子弹的一生!
更难得的是,它还有一个非常讽刺和漂亮的结局遥相呼应,男主最后还是被放出来,因为漂亮国需要他这样的中间商倒卖军火创汇,“你知道谁会继承地球,军火商!
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自相残杀”… 影片的台词也足够牛逼,高级幽默又异常尖锐,除了剧照上所列示的,其他政治隐喻金句不断,诸如: “第一次卖枪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做爱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很刺激,但很快就结束了”;“用枪杆来换个政府,比用选票更有效”,“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我从来没有卖军火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自冷战结束后,AK47成了苏联的主要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一部如《千层糕》般用自言自语串起的电影,主人公有《飞行者》的热梦和狗屎运,娶了跟《教父》麦克一样的卫道士老婆,出入于《卢旺达饭店》描写的杀戮世界,什么法律人性宗教民族统统一陀屎。
如果说千层糕将贩毒生涯秀出交响乐般的优雅,战争之王则是把军火交易拍成了史诗。
闻弦歌而知雅意,是谁说不好理解?
又谁说违背正义?
且听归纳:和无数黑帮电影一样,尤里的发迹史就是超级大国的发迹史:要在强盗横行的世界里生存,自己要学会巧取豪夺刀头讨生活;立足军火交易,你们斗的越狠我赚的越多,在国际准则边缘获取最大收益;利用苏联解体,操纵军管政权,冷战结束当是横行无忌的开始;妻离子散,兄弟死于非命,自己后院不是没有问题;军火世界逻辑,无敌智商情商,最后赢家还是尤里。
看到豆友分析经典台词了,我也来翻译翻译,咱们并不是要去批判尤里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电影秀出这些既成事实,它的言外之意:“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这个数字给人的假设是,在全世界,每个人有枪是合理的。
问题是在美国私人枪支合法,在中国这个比例是多少?
别被美国人洗了脑,看看《寻枪》吧!
“在20世纪的某些时候做个犹太人是有好处的,70年代我们全家为了逃离苏联就伪装成犹太人”//为了生存,甚至只是为了生活更好,没有什么不能改变,包括信仰和民族。
“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读过狼图腾你也会有同感,这绝非什么强盗逻辑。
认为强盗逻辑的,狼族也给你戴个高帽:羊群思维。
“S7地对空飞弹,中国制,过时的型号,用在现代军事战机上或许不行,不过打打商业客机还是挺不错的。
”//谁打客机?
恐怖分子。
谁支持恐怖分子?
中国的武器。
还说明中国威胁论在经济层面多过军事层面。
“80年代中期,我的武器被用在世界前10名的战区中的8个,有双重身份的生活不是什么问题,但三重、四重身份最终才会出问题,那时我带着法国、英国、以色列、和乌克兰的护照,还有美国的学生签证,但那是另一个故事啦。
我还有6个手提箱,用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身份,如果没有我,有些国家根本打不了一场像样的战争。
”//太TM坦白了,就差跟观众拍胸脯说这就是美国历史。
“你所熟悉的领导已经不管事了,那些管事的却什么也不知道。
西方45年来的敌对,造就了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
苏联有从地狱弄来的枪,堆得比山高,现在却没有敌人。
我有种感觉,这大概不是列宁当年所倡导的财产重新分配,但我不是唯一提供他们资本主义速成课程的人”//无论军备竞赛与和平演变,胜负都是一边倒哦。
“你提供世上最穷的人们互相屠杀的工具,以此致富,知道我为什么要干这行吗?
我能选择其他更荣耀的任务,比方追查核武,你认为那对世界和平更重要?
不对!
今天十个战争受害者中有九人是死于攻击性来福枪和小型武器,正如你的商品,核飞弹还在发射筒里坐着,你的AK-47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够了,AK47,卖给最穷的人们,条子在这谴责的并不是尤里,并不是美国人。
核问题追究多了美国也不好意思,毕竟唯一动过原子弹的是自己。
好了,天使王也成了大规模杀伤,萨大叔可以圆寂了。
“机组人员花两小时搬运的货物,塞拉利昂的饥民十分钟就搬光了。
当瓦伦丁特工到达时,草原上遍地是枪,人人手舞足蹈。
”//然后紧跟着是老百姓拆飞机,看战争之王乐趣太多,尤其在这段爆笑连连。
别可怜非洲人民了,所有非洲电影都给人回归本我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土地没受三大教洗礼,这里的人民还没解决生存问题。
就像《马达加斯加》里讲了一个本能与文明的故事,狮子饿了能不能吃斑马?
生存第一,应该吃。
“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只是非洲的自然现象,或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所有从自然来的东西,最后终将回归自然。
即使40吨的安通纳12型货机也一样。
”//接着前面话题,什么同情弱者援助难民维护世界和平,都要在自己生存了之后。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道主义怎么着都有点伪善。
适者生存,从电影片头子弹爆头的少年,到枪毙黎巴嫩小孩,全副武装的童子军,西非村庄屠杀,都丝毫没有惊动尤里冷漠的眼神。
但他却不让自己儿子玩枪,玩具都不行。
文明是有前提的。
“我不能穿这些衣服,我不能戴这些首饰,我不能开车,我不能住在这间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沾满了鲜血。
”//光着屁乎说疯话,神经质的女人。
本来艾娃是尤里的偶像,最爱,知道她父母因为意外枪击身亡,已经激起我们无比同情。
但导演有意安排她像个小丑,去衬托尤里的高大全。
最后因为她的跟踪,尤里罪证确凿,进而导致观众厌恶妇人之仁,败事有余。
特别是当她发现丈夫匿名买下自己的作品的反应,是自觉失败,而不是感激更多。
女人哎。
“这不是钱的问题!
我做这个,因为我很擅长!
”//人民币汇率同样不是钱的问题。
钱是结果,不是原因。
“你知道是谁会继承地球——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于相互残杀。
生存的秘诀在于,永远不要加入战争,特别是你自己不要加入战争。
”//翻译的语序有点问题。
美国的立国之道。
“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是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他们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的片尾字幕,让我重新理解整个电影。
好赖窝怎么会把这种说教放在大制作里?
当然有政治目的。
说是为了政审也行,但全片彻头彻尾就是针对美国之外的国家。
5个国家的顺序没错,中国在最后,太明显了。
父母一个是犹太教一个是天主教,跟尤里反目,可以理解成欧洲,可以理解成国内的反战声音。
妻子代表中产阶级,物质富足都是沾血得来,竟然反战反得最欢。
儿子代表拿枪当玩具的新新人类,相对同龄的孩子在非洲吃枪子儿,他们太幸运。
弟弟当然最能代表厌倦战争又无谓伤亡的驻伊美军。
你当然可以说这部片子是政治讽刺美国政府,你也可以说教父是反映资本主义世道险恶,问题在主角的命运跟观众的心是栓在一起的。
看完上海滩让你羡慕还是厌恶三十年代?
最后还得说战争之王的海报很牛,一张是各色枪弹拼成主角Cage铜锈斑驳的脸,另一张则是他穿着黑昵大衣肃立,一副神职派头。
Lord of War,英文里的lord是超过king的级别,不应该是王而应该是帝,上帝。
王是霸气的指使,帝是万能的主宰。
想起Lord of the Ring竟翻成指环王,反而亚历山大成了帝,实在没法较真。
每逢提及反战影片,总有一部电影会强劲地闯入脑海。
它没有硝烟满天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尸横遍野的惨象,但它却依然暴烈尖锐的让人无法回避,让人即使在那些宁静的日子里也不得不反复回味咀嚼。
(原文写于2006年12月)在一片硝烟中,镜头缓缓推动着,映入眼帘的,是成千上万颗子弹壳,以及站于其中的那个脸上写尽沧桑的男人。
“据统计,全世界一共有五千多万支军火,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把枪,唯一的问题是,怎样让剩下的十一人也拥有枪。
”他如是说着。
然而他也许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正被淌着鲜血的子弹慢慢吞噬,自己的人生也注定与“罪恶之源”划上等号。
军工厂中:切割钢材。
外壳冲压成型。
装入底火、火药。
上流水线。
质量检验。
装上弹斗。
装箱。
运输。
装入弹匣。
进入枪膛。
瞄准。
一个满脸稚气的非洲孩子应声倒下。
一颗子弹走完了它的生命轨迹,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结束人类的生命。
《战争之王》以一颗子弹的独特视角为观众掀开了一张不为人知的大幕,一张黑色的幕。
在这张幕后,是一张由战争、屠杀、阴谋、侵略编成的巨大的网。
而这张网的编织者,就是影片主人公的所属身份——军火商。
向生命开枪军火商,一个战争中特殊的政治角色。
他们一生中也许不曾开过一枪,但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
他们出售一种叫做死亡的东西。
在他们的眼中,商业利润永远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正像一位俄国军火商所言:“我向任何愿意买我的武器的人出售武器,在俄国我就是俄国人,在希腊我就是希腊人,在巴黎我就是巴黎人。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的输赢,对他们来说,只要战争继续,他们就永远是最大的赢家。
尤里说,如果没有我,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战争。
尤里说,继承这个世界将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互相杀戮。
尤里说,和平是军火上最大的敌人。
倘若这世界上没有尤里,那么战争是否就能停息?
不,尤里说,我罢手了,第二天,就会有人来接手。
那么到底为什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向生命开枪?
巨大的利益。
只有利益,才能诱惑人走向贪婪的深渊。
这个时候,法律似乎应该是一个遏制利益驱动下不法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法律也曾作过努力。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火交易只是个体军火商之间,不受政府约束。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私人军火商不受限制的行为。
“魔鬼”,“死亡商人”一时间成为其代名词。
一战结束后,同盟国联合签署的一份同盟协议称“各同盟国一致认为应公开反对私人的军火及战争工具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
然而20世纪30年代,由于希特勒德国推行扩展政策并疯狂扩军备战,国际军火贸易再次火热。
时至1947年,冷战开始,世界军火市场的交易初衷早已从早先为打赢战争变为单纯的垄断。
看来,只要战争存在一天,各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利益争端就不会消失,军火贸易就一天不会停止。
法律这层防弹衣固然重要,但却始终不能让死亡消失。
是战争之王还是战争之亡?
影片中,尤里的工作和生活轨迹折射出的是冷战期间及其后国际政治局面,这种侧面描述的方法跟《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莱坞的诸多影片的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
但是,直接表现大规模战争场面的影片却始终占据少数。
从特殊或小角度透视战争这个大主题,是好莱坞反战题材战争片的一大擅长。
而《战争之王》就又是一个采用独特视角体现反战主体的优秀影片——以一个处于军火旋涡中的军火商的角度,去了解国际版图中的个人命运和政治角力。
有人喜欢战争片,是因为它的残酷与血腥通常是由武器来表现的,有力度。
但看得人多数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人性的暴力,一个完全不能控制的欲望,它所代表的是政治与占有。
一颗将射却未射的子弹让尤里躲过一劫后,他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世界。
他从此发迹,贩卖军火带给了他不曾拥有过的幸福——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看似美满的家庭。
但隐藏在这片表面和平下的,却是整个世界罪恶的源头。
尤里的人生改变了,非洲或是战争发生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每一把枪或每一颗子弹都能带来利润,但同时每一个他所到之处,就多了一些横倒的人。
没有军火的买卖,就没有他的事业,也没有他貌美的妻子,但正是这样的美满,却把人性的不足暴露得更为彻底。
面对在自己面前被一枪打死的利比亚总统的手下,他无能为力,他或许也曾愤怒,也曾面对被子弹夺取的生命而感到不寒而栗,但他别无选择。
在利益与正义,金钱与良知的决战中,不幸的是,利益和金钱站了上风。
无数的枪支和子弹将他的灵魂慢慢吞噬。
为了攫取巨大的利益,他欺骗自己的父母,妻儿,在警察面前瞒天过海。
事实上,他富可敌国,却仍不愿收手。
那是人性中贪婪的因子在作怪。
究竟人性向善还是本就向恶?
这个哲学家们探讨了几千年的话题似乎又被提起。
恩格斯曾指出,正是人性之恶、人自私的天性对财富贪婪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动力。
然而难道就因为此,就该有无数鲜血和生命作为贪婪促进社会发展的祭祀品吗?
当然不该。
也许人性中的贪婪确实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跨越道德底线甚至以牺牲生命作为攫取利益的手段。
那未免太让人遗憾和痛心了。
而最终,当贪婪最大限度地被满足时,属于人们最初的那份单纯与快乐也早已消失不见。
就像尤里一样,赢得了金钱,却输了自己的全世界。
真可谓是战争之胜、人性之败!
他是战场上最终的战争之王,却也成了永远的战争之亡:亡了别人,也亡了自己。
同尤里相比,维塔力的心灵似乎纯洁得多。
面对自己从事的出卖生命的勾当,他内心始终饱受煎熬。
虽然堕落到吸食毒品,但他那颗是非分明的心却一直没有消失。
为保护村民免收屠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义之路,与那些冷冰冰的杀人机器一同走向世界的尽头。
在他被乱枪射过后倒下的那一瞬间,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良知的火将万恶的金子融化了。
和平的守护者村庄宁静,遥远的枪声却从不曾停息它的欲望。
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更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它们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地球上真正和平的时期累计在一起才只有300年左右。
和平,是人类一直作为理想中的愿景而不懈追求的东西。
而追求和平的希冀也一直支配着各个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战略家等思想家的头脑,成为各国处理对外关系得一个重要基点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永恒话题。
然而,在当今纷繁的国际政治局始中,究竟谁才能扮演和平守护者、缔造者的角色呢?
是政治家吗?
诚然,作为政治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维护和平繁荣,不允许战争的再发生。
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切政治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怎样才能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但尽管一些政治家终身为世界和平事业奔走,但效果看来不大,甚至抵不上一些政客所起的反作用大。
2006年日,具有独裁者名声的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去世。
消息传出,憎恨他的人立刻上街游行,支持他的人则进行悼念。
双方在发生冲突,引发骚乱。
12月11日,智利总统巴切莱特不得不出来发表讲话,呼吁双方进行对话,以避免新的分裂。
这样的政客,到底是为世界带来和平,还是全年无休的战争?
是世界那些和平爱好者吗?
随着世界人民反战情绪的越发高涨,由和平爱好者推行的各种反战活动、慈善演出等时常可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吁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不过追究战争的根源,无非是美国等超级大国为夺取政权、一切毗邻国为争夺领土主权等一系列行为所导致的。
由于是为了本国的最高利益,他们拿起武器,对准目标。
我想,只要他们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初衷一日,战争就不会停止。
加之军火商们会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战争的“本钱”,地球枪声销声匿迹之日,怕是离我们还远。
也许,“全球化”最终会成为解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吧。
结语其实,《战争之王》所表现的虚幻中的现实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导演想做的,或许只是让一个普通观众的战争观稍稍有所改变。
倘若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想起电影中那些一个个震撼过我们的瞬间,我们能够让思维慢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会儿,那便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永恒的价值。
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一阵熟悉的旋律响起,不过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使劲的想英伦三岛上的英伦小伙子们,最终终于想起来,是Jeff Buckley,他的hallelujah,我相信发家致富比所看到还是要艰难很多的.唯一不明白就是弟弟为什么宁愿一死,只为了捣毁那一车弹药,似乎思想境界转变的太快了点,没有军火的帮助,冷兵器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惨剧,不是少卖点军火可以改变的.
著名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过的话,一个人可以过不道德,但却伦理的生活。
马格利特所说的“伦理”是指与自己亲近者的关系,而“道德”则是与陌生人的关系。
中国人相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意思是,能照顾好家人,就有资格当别人的父母官。
这是错误地从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推论他在社会中的道德作为。
马格利特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公共道德不是家庭伦理的简单类推。
一个人爱护家庭,爱护亲近自己的人(包括情人、秘书、亲信,等等),未必就爱护社会。
单单爱护家人者反倒更可能会肆无忌惮地犯下危害社会大众的罪行。
Andrew Niccol用一个故事证明,马格利特说的是对的。
最近刷抖音看到好久不见的王小伍又在做电影赏析,这次是在做影史定格百搭镜头系列,讲的是《战争之王》,听他细讲了一下开头发现确实很惊艳,晚上睡不着就找来了看。
电影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满地子弹壳,向上摇出一个人物背影,背影中的男人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俨然一个商务人士的打扮,远处背景中浓烟滚滚,一片战败后的景象。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子弹、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主角是谁?
站在这里干嘛?
感慨战争的残酷吗?
不知道,往后看。
镜头推进,人物转身开始面向观众讲话:“在这个世界上一共有5亿5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
”人物煞有其事的像纪录片主持人一样,介绍了一组关于枪支的吓人数据,让你误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一下自己对这个数据的担忧。
但主角说台词的节奏稍一停顿,配合拿出雪茄小吸一口的动作,又说出了出乎意料的一句台词:“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短短的两句台词加上一个动作,道貌岸然的军火商形象立马竖了起来。
不光台词精彩,接下来的镜头也很精彩。
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子弹的一生,让我们意识到子弹的生意完全是合法化、正规化、流程化的,它是全自动机器流水线作业,有质检、有封装、有物流运输,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和普通商品并无区别,直到子弹被枪打出的那一刻,观众才意识过来这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一个关于杀人的生意。
我觉着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开头一样,具有操控人心的力量。
在普通人的是非观里,发战争财是不对的,做杀人生意也是不道德的。
但电影里的军火商就算是在国际警察的时时盯梢下,却一次也没被抓进监狱。
他很懂法,甚至比警察懂得还多,他钻研各国法律漏洞,在灰色地带游走,让你在法律层面无法对他做出任何指控。
而且因为他生意的特殊性,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是特权阶级,这些人要不统治着一个国家、要不是某个地方的军阀、要不还是军部的政要,就算是他触犯了法律,他一个电话打出去,很快就有人来给他做担保、交罚金,不出24小时,他就能安全地离开监守所。
你会想法律层面没有指控,道德层面总该有吧。
不好意思,也没有。
他觉着自己就是在做一门生意,把一个带有安全阀的工具卖给各方有需求的人士,至于这些人怎么用这个工具和他无关。
他没有拿枪逼着这些人开抢战斗,他也没有想要害人的意愿,至于拿到枪之后发起的战争和屠杀都是客户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
所以就算他亲眼看到某个第三世界组织上一秒刚买完他的枪,下一秒就屠杀了整整一个村子,他也没有丝毫负罪感。
这种人,在小说书里我们都会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在现实生活里不少人都愿意过上他的生活,居住豪宅、出行豪车、与政要做生意、追到梦中情人、拥有美满家庭。
看电影时,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他那边,你不愿意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你甚至都不想让警察抓住他,因为整个氛围营造的他就是主角,不能出事、不能死去,这个故事离开了他就无法讲下去。
等到亲朋好友都弃他而去时,你甚至还在庆幸,这下他再也没有软肋,可以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最最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的一行大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
等到看完查资料才发现,本片里的整排待售坦克、3000把AK47以及很多其他武器,都来自于真正的军火走私商人赞助,本片的拍摄资金也是来自于军火商,于是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部军火商洗白宣传片嘛。
然后对于片尾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就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因为一个立场都不对的人给出的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
不过这个片子也会引发诸多反思,比如:良心是会引导人向善还是向恶?
规则到底保护的是哪方利益?
武器该不该承载道德意义?
战争到底又是如何打起来的?
《战争之王》深刻的讽刺意蕴成就了《战争之王》强大的内容纵深,电影以耸人听闻的题材为切入,用一名军火商的视角,在黑色幽默的玩味间呈现着战争之殇的症结所在,人性与正义的一展同皆在绝妙架构的战争反思里不言而喻,这更是尼古拉斯·凯奇演技最为惊艳的作品。
影片最后一幕文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世界军火市场仍在继续,然而最大的军火出卖国,仍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这是本片的开头。
满地子弹之上的两句话。
很深刻的两句。
罪恶是因为枪么?
我不这样认为。
卖枪者只是卖出枪去,并没有卖出罪恶的念头,并没有卖出压迫、残杀、种族灭绝的思想去。
罪恶在那些思想里,不在枪里。
也许你会说,没有枪,罪恶不会横行。
但是历史从没有这么说。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无法保护自己的弱者,罪恶就会横行无忌。
无论有没有枪。
所以灭绝罪恶的唯一方法,是给弱者武器。
只有给弱者保护自己的手段,罪恶才会收敛。
给羊利爪,恶狼才会退避。
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全世界一共有5.5亿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1支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就在那天,我意识到我的命运,是为了提供人们的另一种生活必需品。
我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
做条狗和做个人不是一个概念吗?
也许你生来就是一条狗呢?
其实我们就是两条腿的狗。
我是什么都做的死亡商人,除了救世军之外,不管什么军我都卖。
我从来没卖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
走私枪支的第二条守则是,每次都要确定能收到钱。
你不能强迫一个人爱上你,但起码你可以制造机会。
这就是爱上梦中情人的下场,梦总会醒的。
——我不信你回去是要卖百事可乐。
这是你希望被后人纪念的方式吗?
——我根本不希望留名青史,如果是那样,就表示我已经死了。
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
自冷战结束以后,AK47成为了苏联主要的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没有人想排队去买他们的车。
——问问这个白人,他会知道答案的。
——先生,我的手会长回来吗?
——这并不是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
——我干这个很拿手。
你可以和许多敌人战斗过,仍然存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和你自己战斗,你总是会输。
人们总是说:“如果好人袖手旁观的话,邪恶就会获胜。
”这句话应该是:“邪恶总是获胜。
”生活中有两种悲惨的事,一种是你想要的得不到,另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当做战争片来看的,看罢才发觉是一部类似《现代启示录》的反思片。讨论的问题很简单——私贩军火到底对不对?其实美国总统里根的一句话就可给出答案——枪不杀人,人杀人。如果杀戮在所难免,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法避免,而武器所能影响的,无非是杀戮持续的进程和时间。无论有没有枪支弹药,都会有无数种方式让杀戮延续。当然,也不是为私贩军火洗地,像凯奇这种浑身流淌着资本主义铜臭的军火商人,当然也应背上“战争纤夫”的骂名,可正如片中最后揭露的那样,战争之王的存在,不合道德,但却合上层统治者的下怀。战争之王的发迹史,就是美国这个靠贩卖军火发家的国家的国史。即使没有没有凯奇,历史上也会有王奇,王奇……等出现,这是必然,凯奇是偶然。最震撼为片尾字幕——世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竟是五大安全常任理事国,这种讽刺和纠结,是人性底色
主角王道了 有点神奇过头
我願意打三顆星,不過結尾毀了一切。
目的太明显了,拍得挺无聊的
这在美国没有列成禁片么
评分真的是虚高了,什么都想讲,但是又什么都没讲明白。u1s1,凯奇有点面瘫。
没有什么良心发现,也没有什么洗心革面,更没有什么金盆洗手、痛改前非,我喜欢这个结局。这个结局看似违背了所谓的伦理道德,其实揭示了残酷世界的运行法则——它的残酷运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并不为所谓的良知、道义所转移。很多时候,所谓的道德,不过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约束普罗大众建立的洗脑法则。另外我感叹于男主的强大逻辑和始终如一,他有种豁达,就是不跟自己较劲。“我干这个是因为我只擅长于干这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eapon.
其实就是用很俗套的手法讲了一个看似不普通的故事。比较无语的是结尾的伪深刻。
据说腾讯把结局给改坐牢了。。
喜欢nicolas cage这样的回忆叙述方式,开篇的子弹一生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短片了,很精致。片子挺纠结的,人只会对自己能干得好的事情感兴趣,这是不顾一切的。但是他也有准则。是个让人痴迷的男人。
蛮喜欢他的人生价值观,总有人会做不是吗?为什么不能是你不能是我呢?守序邪恶的成功典范。
讽刺太直白就失去了应有的力度,但还有表演作支撑;开场子弹视角长镜头颇有想法。
走私军火,地下交易,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事也需要推出一些明面上的人来做
烂片之王为数不多的8+,为啥我还是觉得很烂嘞。大凯叨叨叨自白来龙去脉使我一直好奇正片啥辰光开始,这种霸道演法不是《繁花》剧组标配吗?。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延时摄影西非群众拆飞机。
从影帝蜕变到烂片王也是需要一定的气度,就如同影片最后他被家人抛弃被抓到监狱却十分镇定一样。这片子政治隐喻很多。
以前很喜欢看这片, 印象最深的开头的子弹第一视角和后面的非洲饥民拆飞机. 自述型的叙事方式用来展现一部传记型的电影还算是恰到好处的, 最后的说教倒也不显多余. 这世上终归是要有邪恶的, 不然何以佐证啥是正义? 片里的两个男配我都挺喜欢, 伊桑霍克和杰瑞德莱托.
Average。除了主角,其他角色似乎都被导演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不反感电影有旁白,但是这电影里的旁白几乎是喋喋不休。印象最深的是凯奇吸了brown-brown之后亦真亦幻的那一段错觉。军火贩子的发家史听上去挺刺激的,不过真正刺激到我的都是血迹斑斑的部分。
一般般的演员一般般的戏 一般般的剧情一般般的看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利益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