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和创意可以,但选角和剪辑令人恼怒,最后看得一肚子火,果断1星用示泄愤。
梗概是:贱婢受袭后认不出人脸,男友陪她就医和面警。
甲警请乙警一起办案,甲警胡须,乙警较帅。
她认不清人,男友离开,她和甲警好上。
凶手用短信诳贱婢和男友出来在酒吧见面,见后男友被杀,贱婢识破。
枪战,甲警发现凶手是乙警。
问题是:其男友长相一直在变,案发后和遇害前明显俩个人,刚案发陪她就医面警的男友是庸俗中年男,颌部微胖。
酒吧遇害前的不会打领带的男友是瘦脸,须根明显。
害我以为乙警一开始在案发后曾冒充其男友陪其就医,但乙警不可能陪其面警啊!
倒带回去仔细看,乙警与就医男友又似乎不是一个人。
况且从剧情分析,乙警没有第一时间冒充其男友的可能性。
另外,贱婢没出事前初次露面的男友1,打着红蓝领带去参加会议、以为贱婢能认出他而高兴的男友2,和俩骚婆在舞厅切蛋糕的男友3,角色是同一人,都似乎不是一个人演的。
——1的下颌较有棱角,2的脸型瘦长下颌较尖,3的面容苍老。
这个畜生导演,在这部强调脸部特征的戏里,却赫然用不同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根本不是剧情需要却制造障碍,无耻地让人混淆,不是明摆着耍人吗??
加上甲警中途又剃须,跟神经病一样,明知贱婢不会认人还要死活装嫩,剃掉脸上这点仅剩的标志物。
贱婢那副神经兮兮的样子,得病也不老实呆着,又舞厅又寻欢,在街上枪战后莫名其妙跑去桥上找死。
这两杂碎被弄死,我看了真是高兴。
我很明白剧情,就是看不明白这帮逼演员,操!
关于犯罪神马的都是浮云,这明明就是一部个人主义爱情电影。
与女主感情纠缠的男银一共有3人。
男A。
经济适用男1枚,平凡而完美的结婚对象。
男B。
性感沧桑老探长1枚,极品型一夜情对象。
男C。
杀人狂“眼泪混蛋杰克”,挂名男主,实则酱油。
鉴于此男只是单相思,对于分析女主内心世界甚小,就让他随浮云消散吧,也许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呼应“犯罪、惊悚”电影主题分类,或者是呼应那句占卜“偶然碰见神秘的陌生人,可能是通往新机会的桥梁””让女主展开一段新的生活。
好吧,先来看看女主对男A的感情1个适合的结婚对象,1个稳定的生活和未来规划,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会收到男A的求婚,为他生儿育女,甚至和他终老一生……但是,她真的有多爱他呢?
(这个问题不光针对女主,对于很多适婚女青年同样适合)这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爱情,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当然也抵不住女主脸盲后的猜疑和害怕。
因为女主爱的那个他,只是他的身体,他的经济能力,他那份安定无忧的生活。
无关内心,灵魂,思想以及一切内在的感觉,因此,脸变了,她便认不出他!
甚至厌恶他,害怕他因此女主才会在脸盲症后,立刻发出感慨,ohno这不是我的真爱,如果是真爱,他一定是特殊的,他的脸一定不会变化!
好吧,1年多的稳定感情,因为一张脸扼杀!
可怜的男A,你的价值仅仅等价于一张长期饭票!
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帅哥男B吧,(不得不提,导演构图及视觉表现的功力,把他们OOXX的画面拍得极度纯美啊!
就为了那短短不足30秒的精彩画面,此片也可推荐)女主在与男A分手后,刻不容缓的投入了男B的怀抱。
One night stand,对于西方人来说,就像选择早餐喝牛奶一样简单,但是这就是真爱吗?
虽说女主表示探长的脸貌似不会变化,难道介个就是我的真爱?
(姑娘,你以为真爱是便当,随叫随到吗?
)所以这份感情,恐怕也是女主在极度恐惧中的自我暗示,鉴于男B的探长身份,为了寻求一份安全感和保护(毕竟申请证人保护的手续是复杂而漫长的啊)。
因此,才会在一夜情后,发现男主面目也会改变后,虽然失望,但还是会骗他,“oh亲爱的,你的脸是不会变的,你是特殊的。
”女主害怕失去的,极有可能是这份持枪的安全感。
随着男B的game over,女主不call救护车而是先嚎叫,最后“弃尸”的行动,我们发现,悲惨的男B,你不光被骗光了身体,还献出了生命,女主对你那点仅有的爱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根据本片真爱脸不变的定律,难道女主只爱自己?
NO,她的脸在镜中也会变化,甚至变得扭曲。
个人分析是由于她对自我的不了解造成,她甚至不知道爱究竟是神马玩意。
所幸的是,导演告诉我们,世界上神马爱情都是浮云,永远不变的那份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亲情。
因此,在女主生出男B的女儿后,女儿是她眼中唯一不变的面容,她也把这份爱定义为真爱。
好吧,导演应该忘记在片尾上字幕“仅以此片献给最爱我们的母亲!
”题外话,独自看完片逮住老公,询问:“如果我脸变了,你还能认出我吗?
”老公不明所以,小心翼翼的回答“其实老婆,虽然你脸长胖很多,但是五官还是没变的……”内伤中……“我是说完全变了,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脸呢?
”老公意味深长打量我3秒钟 “看体型以及发展趋势,一定能!
”内伤+外伤+极度无语……“脸!
身形!
声音!
全部都变了呢?
”“……也能,我能感觉出啊老婆”星星眼感动中!!!
老公我爱你!
Faces In the Crowd是一部不太好归类的片子。
与其说它是部悬疑动作片,不如说是爱情片,或者叫感情片更合适。
这个片子让人难免想起海岩他老人家为自己笔下作品的定位:用警匪的皮,包感情的馅。
本片似乎也带有案皮情馅的色彩,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案件,而且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案件,唯一特色之处在于加入了所谓”脸盲症“这个元素(关于这个脸盲症后文还会谈到),最终案件也已告破而告终,凶手也比较隐蔽(对于资深的悬疑恐怖片爱好者来说,可能离隐蔽和出乎意料差的还远),然而实质上最令我动容的却是其中的感情元素,隐忍、突然、感性,男女猪脚刚刚共经患难突破各类艰难险阻在一起了,男猪却不幸丧生,留下伤心迷茫的女主,在雨中黯然离去(当然这个情节也为很多影迷所诟病),加之JM那深邃眼神的演绎——个个直击我命门——抱歉,接下来我所要说的一切,可能都更迎合女性的口味,男性可以直接离开。
一位豆友在影评中的概括我觉得也很到位,明线为悬疑破案,暗线则为男女主角的感情线。
影片的英文原名叫做Faces In the Crowd,直译为“人群中的脸”,如果想突出它的悬疑特质,就可以像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样,译为幻影追踪,也算没有跑题太远,如果想突出它的感情特质,该译为什么很抱歉我还真没想好,只是在嘴里多念几遍英文:Faces In the Crowd,感觉余味无穷!
马上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身边的那个人,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当初为什么会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她/他?
当年曾经无比打动我们的那张脸,现在变成了令我们感到平静而又乏味的源泉。
熬过了七年之痒,再没有深情的对视,也没有肾上腺素直击头顶的战栗,连偶尔的激情也变成了彼此安抚的例行公事。
曾经我们在人群中假装漫不经心地寻觅,找到那张脸之后便会心动加速,血液上涌,时至今日,这张脸几乎没变,然而我们却熟视无睹,在人群中经常找不到对方,甚至擦身而过也全然不知,症状与”脸盲症“的女猪脚何其相似!
与其说”脸盲症“是种器质性病变,不如说是种心理障碍。
比如女猪脚出院时医生对她说,如果你的症状持续不能消失,那就请你去看精神科医生。
我理解女主的脸盲症一方面是外伤导致大脑受损,一方面也是由于目睹凶案现场和凶手真容之后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因而丧失了对人脸的识别能力,在她眼中,不是认不出某人的脸,而是所有人的面目都在不停的变化,原来把这个情节理解为一个bug,但后来回味,倒也称不上bug,应该说对于女猪脚,眼睛每一闭一睁再看到的都是一个陌生人,只是为了表现出她每次看到的都是陌生人的感觉,导演用换演员的方式来处理,于是在观众眼中,也体会了一把人脸不停换来换去认不出来的感觉。
但实际上,女猪脚的视觉并没有受损,她看到的仍然是同一张脸,只是在她的印象中,这张脸从未见过,就像”换了一个新人”一样。
我们在看待身边人的时候,他们的脸从未变化,甚至他们的个性、身份、背景、言谈举止几乎也都没有变过,所变化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罢了。
有些人总抱怨跟另一伴时间久了,她/他人老珠黄了,自己就不再爱了,那么纵使她永远貌美如花,纵使你看到的总是不一样的脸,每天都体会着新鲜感就会爱吗?
如果心已不爱,纵使她/他千般变化,仍是不爱了。
有没有办法令心不变,唱出一首《我心永恒》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
那就是像Titanic中的Jack和Rose,贾府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那样,在刚刚点燃爱火时就急流勇退,一方彻底离去阴阳两隔,于是心就永远停摆在了最美最巅峰的那一瞬间,刻骨铭心。
否则双方将彻底陷入柴米油盐,live normally ever after。
唯有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然而爱人离去之后,依然还会遇到新的爱人,没有人会固守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只是记忆不像爱,随着时间推移会消失,记忆仍然存在,与新的爱人之间是新的爱,而非旧爱的重复。
再或者像著名的史密斯夫妇一样,来场酣畅淋漓的搏杀,两人劫后余生,凤凰涅槃,重生的两个新人,也会重新体会到心动的感觉。
相信很多人会问,有没有人是她一定能认出来的?
比如说自己的父母、孩子?
影片回答了这个问题,安排了她将自己的父亲误认为杀手的桥段,那么孩子呢?
作为我这样升级不太久的新妈妈可能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影片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女猪脚的旁白解释,唯有她的真爱,在严重才会一成不变。
正如影片前半段,在女猪脚眼中,连正牌男友的脸都在不停变换,但唯有男主角的脸不变,因此她将男主角认作可拔出自己紫霞之剑的真命天子。
只不过在男主角剃须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女猪脚发现原来是他拥有大胡子这样的明显特征,导致她每次都能正确辨认,而非什么真命天子之类的无稽之谈。
男主角在最后临终前,面对女猪脚略带怜悯的苍白的表白,无比理性地回答:你不爱我,我只不过是another face In the crowd。
这时的伤感是真,然而是否真爱却值得商榷。
因为男主角丧生,因而结尾算不上大团圆,但终究避免了柴米油盐以及许多现实问题,因而我觉得也算理想。
最终女猪脚迁居爱人童年生活的小镇,并且已为人母,成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母亲,然后解释这正是那唯一的一夜激情之后播下的种子,是爱人血脉的延续。
而且奇怪的是,女儿的脸在她眼中永远不变,即便镜中的自己都难以辨认,但女儿的脸却奇迹般的一直不变。
女主独白说,这就是爱!
唯有爱之脸永远都不会变,换句话说,唯有她的真爱,在心目中才不会变。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唯有母爱是绝对的真爱,没有任何争议,没有一丝杂质,更没有任何悬念,也不会发生丁点变化。
每每搂着女儿小小的身体,我的体内都会奔涌着一种近似电流的感觉,心里很明白这仍然是激素的作用,但身为人母的激素却可以永远分泌,而不像恋爱期,只有30个月而已。
激情终究过去,母爱却可以永恒,大概这就是人类为爱剥掉华丽的文学外衣,而还原生物体的本质吧。
≪幻影追凶≫,讲述女主角在目睹了凶杀案后发生了一连串险象环生的脸盲惊魂的故事。
本片可以说是一部很另类的惊悚片,首先女主角在目睹凶案后引发自己谁都不认识的怪现像,就连在镜子里看自己以及看别人都是另一副模样。
杀手的模样也变幻莫测,让观众难以捉摸。
配音,长影的一贯水平。
总之,爱看不看。
结尾煽情了点.电影本身觉得也是中规中矩,虽然有面部识别障碍这个情节,故事本身也并不是十分出色,尤其是接近结尾男主角警探忽然大彻大悟那段,稍嫌牵强. 女主角的面部识别困难还是增加了很多空间的,但是那个老心理专家传授的方法,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记住服饰这么简单的事情,应该包括了嗓音,习惯用词,习惯动作和身体特征之类。
最后警探怎么就突然一下子大彻大悟了,明明之前还对凶手毫无怀疑的……
1、最重要的设定就是个bug,人脸不记得,声音呢?
体型呢?
女主原本的幼教职业可能会被影响很多,难道她连自己男朋友的声音都记不住吗?
连多年好友都只能靠发型来辨认吗?
2、男朋友在女主有了这种创伤后竟然不做出一些帮助女主恢复或易于辨认的行动,真是一对绝配!
3、那个小孩子被水弄模糊了的画是一个暗示,但是颜料晕开的过程不科学,太假了!
4、那个被医院医生强烈推荐的女医生根本就是骗出场费的吧,说出来的话和路人有什么区别!
5、最厉害的还是警察局里的男孩子,和凶手独处时间这么长还能活得好好的?
还悄悄地给女主暗示?
凶手不是说女主是唯一一个看到他做的事还能离开的吗?
剧情略显拖沓,不过人脸失忆症这个剧情设定还是挺有新意的,很多人都可能会想到为什么不通过声音来辨别,这个也可以说是剧情合理性的一个不小漏洞吧。
电影镜头对人脸的描写做足了功夫,在Anna遇袭患上人脸失忆症之后,荧幕前的我们也难以辨别电影中的人物,各种面孔的变幻,就仿佛用Anna的视觉视物一般。
电影中有一幕:Anna在幼儿园上课,课堂中坐着十几位面孔一摸一样的小朋友,这实在是一个很诡异的一幕。
然而这里有一个不合逻辑之处,来接女儿的母亲发现女儿被前夫接走的事情,既然Anna得的是prosop-agnosia人脸失忆症,而不是Amnesia失忆症,那么就不可能发生记不清事情的一幕啊,电影的逻辑也做不到那么严谨。
回到电影的主线,连环凶杀案的凶手是谁? 很简单,在电影一半的时候,从那个小男孩的表现,我就已经猜到了,而后的剧情却是有些拖沓,从去Koel岛,到Anna接受催眠等,电影的重心却像是从凶杀案转到了人脸失忆症的病状本身,就像是小火慢慢加热的温水,长时间的等待,却失去了那种如同沸腾一般的惊奇。
Milla Jovovich的演绎还是很到位的,或惊惧恐慌,或迷茫,相比较她的动作片,这类比较“女性”的电影比较少,或许是习惯了她双手持枪的彪悍形象,颇有些不适应啊。
Faces In the Crowd是一部不太好归类的片子。
与其说它是部悬疑动作片,不如说是爱情片,或者叫感情片更合适。
这个片子让人难免想起海岩他老人家为自己笔下作品的定位:用警匪的皮,包感情的馅。
本片似乎也带有案皮情馅的色彩,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案件,而且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案件,唯一特色之处在于加入了所谓”脸盲症“这个元素(关于这个脸盲症后文还会谈到),最终案件也已告破而告终,凶手也比较隐蔽(对于资深的悬疑恐怖片爱好者来说,可能离隐蔽和出乎意料差的还远),然而实质上最令我动容的却是其中的感情元素,隐忍、突然、感性,男女猪脚刚刚共经患难突破各类艰难险阻在一起了,男猪却不幸丧生,留下伤心迷茫的女主,在雨中黯然离去(当然这个情节也为很多影迷所诟病),加之JM那深邃眼神的演绎——个个直击我命门——抱歉,接下来我所要说的一切,可能都更迎合女性的口味,男性可以直接离开。
一位豆友在影评中的概括我觉得也很到位,明线为悬疑破案,暗线则为男女主角的感情线。
影片的英文原名叫做Faces In the Crowd,直译为“人群中的脸”,如果想突出它的悬疑特质,就可以像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样,译为幻影追踪,也算没有跑题,如果想突出它的感情特质,该译为什么很抱歉我还真没想好,只是在嘴里多念几遍英文:Faces In the Crowd,感觉余味无穷!
马上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身边的那个人,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当初为什么会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她/他?
当年曾经无比打动我们的那张脸,现在变成了令我们感到平静而又乏味的源泉。
熬过了七年之痒,再没有深情的对视,也没有肾上腺素直击头顶的战栗,连偶尔的激情也变成了彼此安抚的例行公事。
曾经我们在人群中假装漫不经心地寻觅,找到那张脸之后便会心动加速,血液上涌,时至今日,这张脸几乎没变,然而我们却熟视无睹,在人群中经常找不到对方,甚至擦身而过也全然不知,症状与”脸盲症“的女猪脚何其相似!
与其说”脸盲症“是种器质性病变,不如说是种心理障碍。
比如女猪脚出院时医生对她说,如果你的症状持续不能消失,那就请你去看精神科医生。
我理解女主的脸盲症一方面是外伤导致大脑受损,一方面也是由于目睹凶案现场和凶手真容之后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因而丧失了对人脸的识别能力,在她眼中,不是认不出某人的脸,而是所有人的面目都在不停的变化,原来把这个情节理解为一个bug,但后来回味,倒也称不上bug,应该说对于女猪脚,眼睛每一闭一睁再看到的都是一个陌生人,只是为了表现出她每次看到的都是陌生人的感觉,导演用换演员的方式来处理,于是在观众眼中,也体会了一把人脸不停换来换去认不出来的感觉。
但实际上,女猪脚的视觉并没有受损,她看到的仍然是同一张脸,只是在她的印象中,这张脸从未见过,就像”换了一个新人”一样。
我们在看待身边人的时候,他们的脸从未变化,甚至他们的个性、身份、背景、言谈举止几乎也都没有变过,所变化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罢了。
有些人总抱怨跟另一伴时间久了,她/他人老珠黄了,自己就不再爱了,那么纵使她永远貌美如花,纵使你看到的总是不一样的脸,每天都体会着新鲜感就会爱吗?
如果心已不爱,纵使她/他千般变化,仍是不爱了。
有没有办法令心不变,唱出一首《我心永恒》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
那就是像Titanic中的Jack和Rose,贾府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那样,在刚刚点燃爱火时就急流勇退,一方彻底离去阴阳两隔,于是心就永远停摆在了最美最巅峰的那一瞬间,刻骨铭心。
否则双方将彻底陷入柴米油盐,live normally ever after。
唯有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然而爱人离去之后,依然还会遇到新的爱人,没有人会固守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只是记忆不像爱,随着时间推移会消失,记忆仍然存在,与新的爱人之间是新的爱,而非旧爱的重复。
再或者像著名的史密斯夫妇一样,来场酣畅淋漓的搏杀,两人劫后余生,凤凰涅槃,重生的两个新人,也会重新体会到心动的感觉。
相信很多人会问,有没有人是她一定能认出来的?
比如说自己的父母、孩子?
影片回答了这个问题,安排了她将自己的父亲误认为杀手的桥段,那么孩子呢?
作为我这样升级不太久的新妈妈可能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影片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女猪脚的旁白解释,唯有她的真爱,在严重才会一成不变。
正如影片前半段,在女猪脚眼中,连正牌男友的脸都在不停变换,但唯有男主角的脸不变,因此她将男主角认作可拔出自己紫霞之剑的真命天子。
只不过在男主角剃须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女猪脚发现原来是他拥有大胡子这样的明显特征,导致她每次都能正确辨认,而非什么真命天子之类的无稽之谈。
男主角在最后临终前,面对女猪脚略带怜悯的苍白的表白,无比理性地回答:你不爱我,我只不过是another face In the crowd。
这时的伤感是真,然而是否真爱却值得商榷。
因为男主角丧生,因而结尾算不上大团圆,但终究避免了柴米油盐以及许多现实问题,因而我觉得也算理想。
最终女猪脚迁居爱人童年生活的小镇,并且已为人母,成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母亲,然后解释这正是那唯一的一夜激情之后播下的种子,是爱人血脉的延续。
而且奇怪的是,女儿的脸在她眼中永远不变,即便镜中的自己都难以辨认,但女儿的脸却奇迹般的一直不变。
女主独白说,这就是爱!
唯有爱之脸永远都不会变,换句话说,唯有她的真爱,在心目中才不会变。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唯有母爱是绝对的真爱,没有任何争议,没有一丝杂质,更没有任何悬念,也不会发生丁点变化。
每每搂着女儿小小的身体,我的体内都会奔涌着一种近似电流的感觉,心里很明白这仍然是激素的作用,但身为人母的激素却可以永远分泌,而不像恋爱期,只有30个月而已。
激情终究过去,母爱却可以永恒,大概这就是人类为爱情剥掉华丽的文学外衣,而还原生物体的本质吧。
举报
我们每个人在每一天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会遇见形形色色不同的人,而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则需要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一面,让别人牢牢的记住自己争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存在感黑暗中寻觅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只能靠平时对他的感觉,对他一点一滴的了解,记住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件很重要的事
首先,这片子的节奏把握得挺好的。
其次,我个人是把这部电影当成科幻片来看的。
于是,基于以上两点理由,我,是很想给五星的。
虽然我觉得导演可能本意是想告诉大家,何谓真爱,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把这部电影当做科幻片来研究。
命题就是:眼见为实?
我一直就认为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我们的眼睛其实根本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他本身只是一个媒介,真正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大脑。
并且,我们根本无法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色盲,比如本片中的脸盲。
一旦大脑某个功能受挫,有趣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明明我双脚的机能无任何问题,但是我却瘫痪了,因为,我的大脑告诉我的脚【你,走不动】。
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但是引发的问题却很不简单。
所以说,下次跟朋友一起逛街遇到你喜欢他却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千万别说那是审美观的问题,因为,可能你俩大脑所【看到】的东西,它根本就不是一样的。
关于脸盲症,我发现不同人种之间都会多少有点,片子里的有几个人就不是特别分得清,特别是失去了一些特征,如剪掉胡子后。 关于女主角,终于看到生化危机的女主角表情丰富点了,而不是永远的一脸严肃或痛苦。
女主不错
米拉在我心里的女强人印象太深刻了,看见她这么惊恐慌张的样子还真是不习惯。面目识别障碍,真有这样的病么?
人面失认症——多么奇怪的病症。
只是因为在人群当中多看了你一眼。。。
经常想不起来心心念念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即使坐在他面前也觉得很陌生
When you face fade in the crowd, Can I still remember you?
浪费银子浪费时间
收尾很不错啊,为何只给三星?
冲着某人看饿 不过电影本身么 就那样 奇怪了 怎么没记录下来
虽然是个颇有创意的电影,但逻辑漏洞稍微多了些。男女关系也太狗血了。唯一的亮点就是:因为女主每次转头都会看到一张新面孔,所以,群众演员多的不得了。。。。
侮辱智商的片= =
蛮失望的,觉得逻辑漏洞不少,最大的就是,难道她就不能分辨声音了吗?另外,警察和证人搞毛啊,真够突然的,还搞出娃来了。因为电影里的人脸总是变,看完以后,除了女主角,我对其他角色也得了脸盲症。
爆点少且剧情冗长。。。
比生化危机差远了,真不习惯米拉演这么弱女的角色,她的强悍以深入我心。
看完之后,我也有脸盲症了
除了这个凶手 其他设计相当不错,悬疑气氛也做得很好
创意挺好, 但诸多漏洞, 不够吸引人.
搞的我也脸盲了,就没分清过凶手和好人。。。
好喜欢这个idea 但是拍得有点逊 演员演得也有点逊 都不认真 相比较in time idea就弱了 但是拍得好 看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