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手狂奔的 天真去亲吻的 被掩埋自我 自缢的同性恋人纯洁如白鸽处女 共同构筑文字抵御世界的恋人 你切开皮肤渗出的鲜血 情欲翻涌 交融倒影失去镜中之我 沉寂的白衣爱人 剪掉的红发化为燃烧火焰后的灰烬一起既往无前横穿世界无视一切规则的诗人 为权威盖上白色裹尸布 重塑无名雕像蝴蝶不应该变成苍蝇 诗人不应该变成教授诗人 永别了 不紧不慢的死亡 蝴蝶翩跹 闪动纯粹生命之光
1在一个地震的日子里,我和爸爸狂笑着。
什么也不能影响我们一起数钱,之前,我们还要用香水喷一喷。
电影学习了玛格丽特的绘画。
在砍了一棵树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家同盟。
有共生的舞者,终极钢琴家,终极男高音,他们都是自己的盟友。
知道一个像带了京剧面具的一样的红发女人出现,我们都被这个现象震惊了。
与她的动作戏被残酷的阉割了,我在镜头前哭泣了10分钟。
在从伟大的阿拉伯诗人手中接过了钥匙之后,他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盟友,他们决定直到而行。
但事实上不管他怎么做电影,他做的都是公路片。
充满了奇遇和小丑。
2电影借鉴了很多戏剧舞台的形式,包括日本的能剧。
当然也有很多电影手法,比如说唱歌剧,像夏堡的雨伞那样。
这对于表现诗歌意义的抽象手法来说,就如夏雨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油润和谐。
也有伯格曼自传电影的意味。
就像一曲狂躁而热情的野草莓。
用了一支作品向自己的父亲示威。
也像情欲肿胀的费里尼,只不过在这个新的世纪显得突兀。
因为公路片的内核,不能承载雅致的诗意。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感觉零零散散,其实是因为删减了很多片段,这次看了完整版,总的感觉是:我似乎在向万花筒里抛进我的目光与思想,得以短暂地欣赏永恒。
我在前一段时间忽然想欣赏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一直没看过《百年孤独》,想到曾经看过一部标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这算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式的电影吧,导演据我所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电影的票房给大家看塔罗。
我以为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内核是现实的,表达手法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画面绚丽,常被用来剪辑标签为“美学”的视频。
永恒是什么,我以我浅薄的知识来阐释我的理解,永恒是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人们漠不关心只注重金钱的积累时,有这样一些诗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快乐谱成昂扬的,或深刻的诗歌,永恒由生命产生,又超脱于生命,在结尾处,在众人狂欢之时,主人公又陷入生命的思考,既然生命最终会消失,那为什么我们要活着,最终他也得到了答案,让生命闪烁纯粹的光芒,追求爱,名誉或者一切,我们将超脱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也像老年的主人公那句“人生本没意义,但我们必须活着”。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片面的看法,也许随着我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加深,我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后会加在后面的。
增加:对亚历桑德罗母亲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包括他有恋母情结,因为史黛拉和母亲是一个扮演者,我觉得在电影最后一段有对他母亲最好的阐释“就像一只谦卑的天鹅躲在虚荣的鸭群里。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发现了母亲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弹唱出来的,像唱歌剧一般,她爱她的母亲,家人,在短暂的地震中,父亲告诉亚历桑德罗不去害怕,护住了他的钱,而母亲也没有逃走,用自己热烈的爱护住了给她母亲做的蛋糕,但是回家后,家人并不认可她的蛋糕,我认此刻的蛋糕象征着母亲对家真诚的爱,最后她被安排到一旁织毛衣,而他的丈夫和家人凑成一桌开始打牌,他们的虚伪与母亲的热烈真诚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诗无尽头的时代背景(战争)是什么?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智利裔墨西哥籍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作曲人和制片人。
在1929年佐杜洛夫斯基出生于智利的一个小镇中,父母都是俄罗斯犹太人。
他生长的环境十分压抑:父亲是一位斯大林的崇拜者,母亲较为冷漠,常常强迫他们的儿子也就是佐杜洛夫斯基做一些不情愿的事。
在他出生后不久,就随家人搬到了托克皮亚。
这个小镇充满着水手和妓女,这里也能看出他在《诗无尽头》中表现出来的相关意象:身体残缺的人、肥胖却充满性诱惑的女人、侏儒等等。
在五十年代左右的智利是一个充满诗意氛围的国度,佐杜洛夫斯基也受其诗意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他称之为“诗意的行为”。
二、诗无尽头中诗的意象是如何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
看完整部电影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三个意象的体现:火焰、绿色和同性恋。
首先是绿色。
从佐杜洛夫斯基捧着的第一本绿色的诗集,念出的诗也是与绿色相关“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再到后面他进入了表弟所带领的绿色的艺术之家,以及用绿色的打印机打下自己所爱的诗歌,以及在遇到托克皮亚的小丑时自己穿着的绿色鞋子都是诗性的体现。
其次是火焰。
“有一位赤裸的处女,会化成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这是一位醉汉对他说出的话。
在整部片子中这句话像是一个启示句一样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小提琴的燃烧、房子的燃烧、钞票的燃烧再到对自己旧恋人头发的燃烧以及对于自己所写诗作的燃烧,都体现着诗意的释放。
燃烧意味着热烈与释放,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释放,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释放,对自己俄狄浦斯情结的释放都在说着诗意无尽头。
最后是同性恋。
他爸爸紧密地在影片的一开头将同性恋与诗人联系在了一起“别看那家伙会写爱情诗,实际上他是个同性恋,就像那些所谓的诗人、画家、舞蹈家、男演员一样…早晚你会像他一样,变成同性恋!
”以及在他通过与兄弟亲吻后发现自己不是同性恋后的雀跃,一夜成长为成熟的诗人。
体现出的是对同性恋背后蕴藏的诗性特质:自由、随性、浪漫、优柔、敏感等等的否定。
三、“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如何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无尽头中诗的意象的表达?
在这部电影中,无疑是有非常鲜明的纳粹元素的,并且出现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
而整部电影的风格,无疑可以说是露骨的、隐喻的以至于是野蛮的,作为犹太人的后代,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是压抑以至于野蛮的,他严令禁止儿子写诗学诗,甚至是禁止做任何让他联想到诗的行为(诗人、画家、舞蹈家、男演员、同性恋等)。
正如阿多诺在“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中表达的一样,当我们经历过灾难以后,如果我们写的诗与创作的艺术,如果是无视已经发生过的灾难、无视已经有过的痛苦的作品,或者是用导致这个浩劫产生的文化下的语言去创作诗歌,那么这样的“写诗”就是野蛮的。
那么该如何对抗这种野蛮,笔者认为,需要提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用文明冲击野蛮。
在影片的结尾,主角独自走向纳粹的队伍中,放弃了诗意的表达,从而用了最原本的语言:“去死吧!
伊瓦涅斯!
”。
他正视了写诗的野蛮性,相较于写诗,用原本就是野蛮文化下催生的话语去对抗野蛮,其实是更文明的行为。
这便回到了第三个问题:在如此语境下,如何理解诗的意象的表达?
事实上,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启蒙辩证法》里面有提到:“文化在经历了最高点后就有了被具象化的危险,而一旦被具象化就会跌落到极权的深渊里去”。
在这个观点中,理性的倒退和精神的具象化变成了“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自然结果,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我引申为电影中诗意的发展,是从最开始就带着极权和法西斯的因子的。
在主角走向了纳粹的人群时,诗歌消失,变成了愤怒的口号,文明和野蛮也终于汇合到了一起。
在少年时代,我就乘上船远走他乡。
我失去了我的群山,和群山微酸的芬芳。
来自群山的那些鬼人,也终将带走我的新娘。
从这里到那里,串接起横亘两千公里的泪。
画片搭建起街巷和长廊,新的生活会有新的地方。
像童书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副新面孔和纸做的皮囊。
生于自然的终将回归自然,要学会用小恶回馈善良。
拳打脚踢,撒违心的谎,人情冷暖,谁在你身旁。
用希望泡一杯花茶,用蛋糕画一幅油画。
母亲像百灵鸟一样歌唱,她的胸衣将鸟笼锁上。
棺材板里的歌声荡漾,小提琴缓缓拉出忧伤。
船在海上,马在山里,就像鞋穿在我脚上。
影子缠在腰间,她在阳台上做清亮的梦。
开始作诗,当个诗人,我这样想着。
拾起经书包藏的雪茄,废弃家族庭院的筹码。
苦酒酿造的先知,将我拉出深渊,他轻飘飘地对我说。
会有一个赤裸的姑娘,像蝴蝶一样,照亮我的前程和梦想。
秦兵俑围上围脖,狮子吼没有着落。
我们是蹩脚的艺术家,也是放纵的艺术家。
只是在艺术的小屋里,找不到女神的面孔。
你在咖啡馆,来了又走,喝了两升啤酒。
因为你,我不去在意我的手,跟着你走。
倒地的椅子后,是精神教父的顺水推舟。
用刀割,用嘴舔,这是甜甜的人造血浆。
在喧闹的白日沉睡,在安静的黑夜苏醒。
你背上的缕缕伤痕,是我写下的累累诗篇。
那阵阵痛楚,会让你懂得我翩翩的诗意。
你若允我衣食温饱,我便许你金津玉液。
诗人不辩,我们将永不分离。
闭上了眼,就打开了心,闯进来的是我的缪斯,或者不是。
一句过来,就把自己交了出去,歌声起,喘息声起,哭声起。
诗人的爱,泛起你阵阵的恶心,但你吐出来的,我也甘之如饴。
你的凉衫,和你的薄衣,玉体横陈的时候一切都好。
重获自我的四十天后,我无法再如约奉上。
你变成了她。
首先,她予我青丝,然后,我准她远走。
让她像群鸥,飞向她的群山。
木偶下,是缠绵的一双手。
在此之前,她是我的朋友。
观念不同,拥抱差些理由。
分开之后,我们彼此相守。
但愿她,不会介意你的手。
我遇见了艺术家,岁月如歌,生命如诗。
诗像天上的鸟,飞过,不留一丝痕迹。
诗人不争,诗人无需规则,所以诗人要散步。
为了提升觉悟,我们跌跌撞撞地走了一路。
看过背影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么地像啊。
诗即行动,在纸笔之外提炼诗情的革命活动。
放纵之后创作,创作之后冲动,冲动之后心痛。
躺在婴儿床上,忘记了空气的存在。
愤怒悲伤的时候,我写诗。
穿上大大的鞋,仿佛又变回了小孩。
马戏团是座荒诞的大剧场。
笑啊,笑啊,将痛苦包藏。
看啊,看啊,这精神力量。
赤裸着接收拥趸,还没相遇就抱憾终身。
醒来吧,相信沉睡好过清醒的诗人。
两个巴掌换一个吻,四个人是一个人。
徘徊在咖啡馆,忘却我的忧愁。
被反射着前进,镜子里有我的追求。
接过琴,摸过手,寻找惺惺相惜的温柔。
知音不在智利,也许她会在巴黎的某个街头。
微凉的海风静静地看着冲突爆发。
我有诗人的心,我有博爱的情怀。
父亲老了,压他一头真的快乐吗。
拳打脚踢之后,是他告别的期待。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
他是高喊着同性恋的大头鬼魅。
拿着枪,他保护了母亲。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她是牢笼中歌唱着的纤纤抚慰。
挽着手,她滋润了父亲。
伸出双手,是阻挠不是拥抱。
他的面具,镶在他的后脑。
以吝啬,给予我世间一切,以漠视,教会我爱的真谛。
在庸俗和荒唐之后,我原谅。
光光的头皮上,闪着镰刀的锋芒。
熟悉的皮囊,走马灯在岸上。
天使献出翅膀,最后一段像在倒放。
是远航还是迎接死亡。
世界的哭声席卷,但依然有人在听。
闭上眼睛,万籁无声的静。
你去了法国之后再也没见过他,他死时,你没掉一滴眼泪。
但在你的冷漠之下,你的心在说:爸爸,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没给我,你给了我一切。
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因为否定上帝,你教会了我去珍爱生命。
我原谅你,杰米。
你给了他力量去,忍受这个世界,这个没有诗存在的世界。
认清你的爸爸,摘掉他的面具,他不是一个表象。
(字数太多,故而只好影评。
)里面的角色定位感觉很熟悉,一个物质性的家庭,解放,一个朋友,一段经历解放了父亲的阴影。
一个崭新的地方,释放。
一位指引者女性,神秘的引力,却又不归属,却又泛滥,分道扬镳也是个合理的结局。
明明我不了解这样的叙事结构,我却对其很熟悉。
这样的历程合乎情理到一种老套的地步,不过,这样也正好承载。
他与另一位新诗人相谈甚欢,最后又背叛了他,为何呢?
似乎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老套桥段进行演绎,我无意批驳,只是出于好奇。
或许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扬弃道德,其是道德的超越者,所以它不被善恶所束缚,而为了纯真,故而诗人否定了他的父母,行了背德之事,也因此,他赠予人偶,他挽救生命,他寻求原谅。
这种毫无防备之行只能在狂想曲中出现。
大游行非常震撼,狂欢与死亡的二重奏,诗人洁白地拷问自己的艺术,从狂欢中独行,深思。
然后与过去的偶像决裂,向着一种生命与艺术的纯粹而狂想。
最终他对父亲的原谅,是强对弱的行为。
镜头设计挺精彩的。
对于生命与诗歌热爱着,生命联系着物质与精神。
以及,当我看时,我的第一感想是,搞艺术的都这么疯吗?
可是转念一想,疯的是谁?
那些看似荒诞的行径,是生命的喷薄,真诚而夸张的反应,无用之学高调地否定了那些在规律里打转的囚徒。
那些如常运转的人才不正常,不是吗?
苍白而又麻木,物质规律是错误的吗?
不!
受物质规律所奴役者才是错误,而罔顾物质规律者也是错误。
前者是无味之现实,后者是幻想之艺术。
皆该被否。
不过,当幻想变作狂想,那便是对现实的有力回击,艺术以高昂的身姿落入现实,即使被视作荒诞,但这就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了。
然后,一个问题,诗是什么?
其实我并不了解诗歌,但我对艺术感兴趣。
故而,我看到他们所表现的诗歌,是一种生活,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用诗歌涂抹现实,赋予其丰富的色彩。
但是,这里真的值得如此之多的色彩吗?
应该是那里,在生活中沉于思辨的海洋。
不过,如果将电影里的这种生活视为一种冒险,那么便的确适合诗歌生长。
而那些高处的词句,能否与低处所搭配?
还是说只是做一种替换?
电影这种直接不隐藏铺幕布的环节,甚至火车道具下的员工的脚都看到了。
怪诞又离谱。
后面发生什么都不会有什么震惊了。
————啊,草莓蛋糕啊!
————孩子,你说你读书也就算了,还念出来组啥呢。
————“好的,爸爸,我会只看生物书,然后成为伟大的医生。
”(笑)他们算不算笑场啊(捂嘴)————不被固执的眼光限制住自己的眼睛,看更广阔的世界,就该如此。
————场务和道具员工真就是小黑人啊,哈哈哈,还怪可爱的。
————追求音乐的妈妈被家庭孤立着,压抑的环境和氛围。
但是她仿佛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亚历桑德罗无法追求自己的热爱。
————啊,他们有种纯粹追求热爱的一切的热情。
哦,他们这是野兽派的热爱。
————确实魔幻。
————“我把恶魔出卖给了灵魂。
”————咖啡馆那缓慢的节奏以及单调的色彩,代表着一种无趣和乏味。
丑陋的男人是恶俗的欲望追求。
鲜活的多巴胺色系女人,桀骜的妆容,是灵魂的特立独行。
他遇到了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存在。
————他会追求自己的爱,将爱和追求附注到了女诗人身上,然后开始小偷小摸,开始背离自己的方向,甚至开始反抗和推开斯特拉。
那把握住他关键之处的手无法支撑他的梦想和诗的理想了。
————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
电影精神学中,拉康提出诸如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人类现实的自然层面通过符号层面向文化方面的“转化”、“初始场景”、体现主体与形象关系的“想象”、体现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象征”等概念,并提出“镜像阶段”理论。
————当亚历桑德罗开始思考自己和斯特拉之间的镜像关系的时候,他就是觉醒了自我意识,独立且开始寻找自己的路。
或者更早,他从对着斯特拉说她其实和《毒蛇》中的人不同时,他已经开始能区分不同了。
滤镜和现实的不同,让他觉醒,让他沉沦,然后让他迷茫和疑惑。
最后,才能破茧成蝶的塑造自己的诗。
————忘年恋这段,他们的爱虽然没打过现实中的一些因素,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或许是纯粹的。
————哦,亚历桑德罗就是这么利用他得到的馈赠的。
他是在重塑期么,还是说自己已经封印了自己的那份追求呢?
————“希望有舌头之人,可以在真理之椅上坦白他的罪过”————“如果生命只有疯狂”“我的诗也一样,只是可见的黑暗”“我不过是破镜之后的虚无”————他没减少对诗的追求,可喜可贺。
————他进入恩里克·林房间的这段BGM舒缓且温柔。
是一种灵魂自然的流淌。
————有些感动,寻找理想和热爱的路上,总是会走些弯路,还好他没放弃。
————“你隐秘无形,他们无视于你这颗无暇美钻”“我所逃离的死亡,正慢跑在我的近旁”————“万物都会消亡,我们的灵魂也会消失。
没关系,梦也会消亡。
一点一点地,我们也溶于无形。
(嘶发出这种拟音的恩里克有些可爱)诗就像是飞鹰的影子,在大地上不留痕迹。
诗燃烧的时候便会达到完美。
”——恩里克·林————哈哈哈,俩憨憨,曲折地思考,径直地走路。
是吧。
诗是一种行为。
然后就搞起来了行为艺术吼?
————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是无罪的,按照别人的希冀活着,才是有罪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大脑问的问题,心会回答。
人生没有意义,你要活出来。
————小丑这段是一种滑稽自我披露。
去解析拆解一种虚无的罪恶。
讴歌生命,嘲笑自己,然后重新出发。
————去惩罚伤害,然后去原谅和接受爱。
和理想和纯粹和解。
现实端的崩坏,和梦想段的升华,对比的如此鲜明。
他甚至身披理想的星光。
大笑自己的遭遇和现实。
这是种勇敢或豁达吧。
他甚至和伙伴一起在废墟前跳起了舞。
————他解放了束缚,在妈妈的歌声中。
————然后开始了他的贯彻精神之路。
他越来越坚定了。
他们的自由灵魂是局限一隅的,而亚历桑德罗心存世界。
————他用了父亲教他的办法和态度去追求了自己的理想。
也反抗了企图阻挡自己寻求理想之路的父亲。
然后他剥离了表象。
然后和遗憾和解。
就算内心有着虚无的骷髅,但是他还是为自己的现实端赋予了翅膀。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至此,结束。
魔幻么?
不。
现实么?
不。
只是在用一种方式在和自己对话罢了。
坚定的追寻,对遗憾的正视。
谢谢《诗无尽头》这部电影。
不过删减了好多镜头啊,感情和本能以及欲望的成分不足。
生与死的汇合,鲜活与焦虑的融合。
甚至是自我与镜我的对话。
删减的镜头,也让这份电影能传达的精神减少了一大半。
“我从未活过 ,我出生时已经死去。
死于众多死亡之中,直至死亡,然后腐烂。
” “我所有的记忆,终将归于虚无,我的言语,我的意识,我所有的一切,终将被遗忘的深渊淹没。
” “街道会消失,我的朋友们……这座城市、地球、月亮、太阳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整个宇宙” “该死的反射!
现在我该如何对待你投射给我的忧虑!
” “衰老,并不可耻,你可以超脱万物。
性、财富、名声,你也可以超脱自我,你会变成一只蝴蝶,光彩夺目!
一种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
“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亚历桑德罗的传记,完成了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的对话,也完成了小丑表演中自己和观众们的对话。
这部影片何尝不是他在对着观众袒露自己的追求和思想呢。
宛如影片中那个笑得苦涩的小丑诗人一般。
而亚当,作为亚历桑德罗的儿子,饰演了影片中亚历桑德罗的角色。
宛如命运的接力棒,也宛如是精神的传承,他融入自己父亲的一生,以艺术的形式去成为他。
真是种有些浪漫的父子对话。
今晚看了电影《诗无尽头》,这是一部综合了舞台剧和行为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破防了。
电影讲述了男主角诗人亚历桑德罗探索自我的过程中的各种奇遇,他遇见的艺术家有舞蹈家、雕塑家、画家、马戏团的小丑、诗人等等,这些人途径他的生命,成了他生命里的诗,也成就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爱的女诗人唤醒了他的自我意识。
最后他要去巴黎,他站在驶向未来的船上回望他的过去,对岸出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重要的人做成的纸片人,他与这些人告别,这也意味着他同过去的自己告别,他要继续探寻自我……他在码头对他父亲说,“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你给了我一切,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他和父亲扭打成团,把父亲推倒在地,向他证明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怯懦的小孩,他甚至踢了几脚他父亲,以发泄他对父亲的怨恨,(这里与片头父亲让他踢小偷相呼应,暗指父亲教会他勇敢),看到这里有人在弹幕说除了这一段其他的都很喜欢,可是有了这一段的恨,与而后诗人又原谅了他父亲才有对比。
至此,诗人与父亲、与他的原生家庭和解了,也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了。
亚历桑德罗被诗歌、被艺术治愈了,而后他又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电影,治愈了我们。
一些喜欢的诗歌摘录:—我害怕死亡—你害怕活着—我害怕令他人失望—为自己而活,这没有错为他人而活,那才是天大的错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命本无意义,要去活出来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1.赤裸的处女会化成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2.这种悸动 这种眩晕 以及这去往无尽深渊的滑行 我遗失了我的群山 以及群山那微微泛酸的芬芳 从托科皮亚到圣地亚哥 这绵延两千公里的泪水 目睹我的梦想 碎落一地3.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 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影子缠在腰间 她在阳台上做梦 绿的肌肤 绿的头发 还有水银般清凉的眼睛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在吉普赛人的月光下 一切都望着她 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此为洛尔伽的诗)4.花儿在歌唱 继而消逝 我们又如何能为此抱怨不已 我常常会通过你的眼睛 打量这个世界 夜晚的雨 空荡荡的房间 那一路上 我的足迹 渐远 渐逝 渐无5.我内心的自我 已燃成灰烬 在梦中 腾起熊熊焰火6.既非这一个 亦非另一个 我已死过千百次 将所有无用之物 投入火中燃至灰烬 藏身于花瓣之中 随阵阵清风远走7.喜欢鸽子的女人 就像是心醉神迷的处女 在夜里 以她沉睡的双乳 哺养百合 幻想自己斜倚琼楼 倘若不存在 一切皆美好8.在这早已分崩离析的世界 许多人在聆听 却不再有歌声 人们奉献一生 却没有丝毫功劳 比起我的步伐 我更关心我的足迹9.犹如一只鸟 犹如树的躯体 你已抵达你寻觅一生的终点 你头戴颈圈 从此闭口不言 不再提及你隐藏的灵魂 (这段是女主为纪念上吊自尽的喜欢男主的男二所作)10.若日常生活 对我们来说如同地狱一般 若将其浓缩为两个词,那就是:永恒及无常 我们应当遵循圣经戒律 人生最美好的追求 莫过于:胡吃 、海喝,令自己身心愉悦。
11.拥有双腿 就可跳舞 拥有双手 就可爱抚 拥有唇舌 就可在真理面前忏悔12.若人生荒谬癫狂 醒目的黑暗 在这破碎的镜子之后 我只是虚空本我13.完美之钻 只因你隐匿于无形 人们便无视你的存在 我所逃避的死亡 正不紧不慢 跟随在我身旁14.一切都会消逝 我们的灵魂也终将消逝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梦想会消逝 我们自己 终究也会渐渐逝去 诗歌 就如同翱翔于天空的 雄鹰的身影 飞过 却不曾留下一丝痕迹 一首诗 只有当其燃烧之时 方可谓完美15.可怜的普罗米修斯 甜美的心灵 散发着香味的屁股 柔软的羽毛 唾弃你们贫瘠的灵魂 阉割的睾丸 在紧绷的肉体里 在我们母亲的肉体里 在妓女的肉体里16.我从未活过 我出生时已经死去 死于众多死亡之中 直至死亡 然后腐烂 我所有的记忆 终将归于虚无 我的言语 我的意识 我所有的一切 终将被遗忘的深渊淹没 街道会消失 我的朋友们…… 这座城市 地球 月亮 太阳 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 整个宇宙 该死的反射!
现在 我该如何对待 你投射给我的忧虑17.衰老 并不可耻 你可以超脱万物 性 财富 名声 你也可以超脱自我 你会变成 一只蝴蝶 光彩夺目!
一种 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18.亲爱的爸爸 你什么都不给我 你给予了我一切 以对我的漠视 教会我爱的真谛 以对上帝的否定 教会我重视生命 我原谅你 杰米 是你给了他力量 令他能够容忍这个……诗已不在的世界19.我学着如何存在 我学着如何去爱 我学着如何创造 我学着如何处世 世上所有的路 都是我的路 静心聆听 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我好闲乁( ˙ω˙ )厂
混杂了各式情感的传记片,回顾了那个诗无尽头的时代和孕育了魔幻与现实的土壤。佐杜洛夫斯基和费里尼大概是最会玩马戏团的两位导演,自传式题材限制不住天马行空的设计。所有的夸张与荒诞背后,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成长中的少年。挥一挥衣袖,与曾经的自己说再见,在新的生活里跌倒再爬起,兜兜转转又是新的一年。年轻时的倔强,到了老年回想起来大概便是这个样子。年过八旬的佐杜洛夫斯基终究还是在最后打破了自己曾经亲手筑起的墙,选择了和解,与死亡和解,与阻挠自己的父亲和解,与曾经意气风发狂热地改变一切的自己和解。“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诗无尽头,所谓的情感迸发和静心寻觅,到头来也还是互通的。@128min
老头怕死以及歌颂生命,和自己和解之作,可爱,充满爱意。
自恋狂最热衷的就是自我感动与自我造神 #老年中二#
很多细节,很多线索,最后是感动
@curzon. 在伦敦看的最后一场。没看过佐杜前作,单看这部就像一场失败的费里尼或库斯图里卡模仿秀,艳俗而浅薄,充斥着不知所谓的自恋。即使从反讽的角度看也差强人意,某些段落尴尬得叫人没眼看。看的时候只希望这番矫揉造作的诗意能有个尽头。
前后二十分钟特别动人。从和红发女人上过床之后就陷入了冗长的无趣。不知道是不是性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远没有诗重要。
帕梅拉·弗洛雷斯一人分饰两角满分!!传记片很容易拍得太实在,这部可以说是充满想象力了。说话像唱歌的母亲,少年舌吻特写,红发巨乳女诗人,走路永远直线的基友,姨妈满腿的侏儒情人,这些都让人难忘,但夸张的舞台剧形式背后又是一个很实在的主题,就是人不断挥别过去走进新生活。
说不上来喜不喜欢,有些部分的确是忍耐,有些又莫名喜欢,比如两位男士,执着地要走直线~
由《圣山》《圣血》年代的巅峰,到如今的断崖式下坠,退行的步伐止无可止。
如果用金盘子装屎也是艺术,那么看着吃完的人肯定也会热泪盈眶
戏剧化的夸张表现形式并没有打动我,故事本身有些空洞无物,能看到过程却看不到内容。最后30分钟终于开始有血有肉。选择与世俗共处,或走一条艰难而少有人踏足的路,二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艺术家们却常以后者为荣。
都在这装特么什么呢?不爱埋汰你们。
因生命短暂而赞美生活,因对视灵魂而作诗
极度过剩的自我表达
还好你这部电影有尽头。
年度WTF,导演只是为了拍给自己看?这种片以后5分钟果断弃片……
不如第一部好,這部的魔幻主義顯得有點幼稚和做作,而且描述年青佐導找尋自我的過程中也有點膚淺和俗套,但在視覺和色彩的荒誕感上處理得很出色,最後佐導和年青的自己和他爸爸的對話也很感人--魔幻寫實主義,虛實並置,色彩對比(酒吧上的暗色系與女主的紅髮和鮮艷的濃裝)。
虽然有性、有暴力的镜头,但就是怎么都觉得很纯净、纯粹。
非常模式化的荒诞/魔幻现实主义影片。。。。脑补了一个自恋的导演。。。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