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柏拉图酒店

連続ドラマW HOTEL -NEXT DOOR-,HOTEL大饭店

主演:藤冈靛,草笛光子,加藤雅也,石桥莲司,阿部纯子,尾美利德,とよた真帆,坪仓由幸,益冈彻,永井大,根岸季衣,茂吕师冈,矢田亚希子,池田良,朝井大智,嘉島陸,高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柏拉图酒店》剧照

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2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3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4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5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6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3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4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5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6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7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8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19柏拉图酒店 剧照 NO.20

《柏拉图酒店》剧情介绍

柏拉图酒店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在日本饭店业界排行前几名的老牌饭店柏拉图,近来陷入经营不善的危机,不仅客人数量直线下滑,饭店员工也担心饭店经营不下去,而人心浮动。在这个时候,被外界称作“酒店座怪人”的男人三枝克明作为柏拉图的总负责人而来。他在上任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便大刀阔斧改革餐厅、接待部、婚礼部门的业务陋习,以至于导致员工们强力反对,让柏拉图内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他会这样做,背后其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更大的目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胆大英雄来自谁的启示新十字街头爱了散了囧途夺宝普罗旺斯的夏天时空大魔王入侵者妹妹公主RePure天使的战争废柴舅舅第三季叛逆边缘名酿家族姐姐遗弃异教峰第三季律政新人王II回马枪刘易斯探案第六季聊斋残卷之六道天书干爹有问题黄金部队兹山鱼谱49岁成为电车司机的男人的故事宝贝快跑机不可失公子何时休2这一刻,我要世界看见同志亦凡人第三季装甲娘战机

《柏拉图酒店》长篇影评

 1 ) 没有回得去的老家,就千万别学她

之前看的推荐,说这部剧主打亲情,讲的是老爸对女儿的教育,抱着学习的心态,追起了这部剧。

看完以后,好剧是好剧,但是并非如推荐所说,主打的是“育女心经”。

所有关于教育女儿的内容,在介绍的推文里,好像都已经说完了。

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女主个人的成长,以及她在台南温馨的大家庭。

我自小也是在一个大家庭长大,所以看着那个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的故事,也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家人。

剧中可爱慈祥的爷爷奶奶,还有各有特点的姑姑和叔叔,在我的童年也都出现过,跟着剧情一起回忆起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也是这部剧打动我的地方。

但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就是女主的成长线,在我看来,不说是三观不正,多少会有些误人子弟。

在这里,我也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可以与大家探讨。

剧情的推进,最大的动机,就是女主在台北工作不顺,感情不合,眼见着要结婚了,却突然分手,在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之际,不得不回到台南,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并在那里,获得了成长。

之所以说误人子弟,因为现实中的确有许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女生,她们工作不顺,感情不和,那她们是不是应该和女主一样,抛开一切,回到老家呢?

剧情告诉我们,只要回到老家,就会获得快乐、获得爱情、获得成长,获得救赎,获得一切。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里,不多讨论她工作不顺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是工作顺心的。

单独来说她的感情。

她和男朋友谈了四年多的恋爱,同居了3年多,眼瞅着要结婚了,说分手就分手了。

看起来这是很爽,很过瘾,但是这真的对吗,对自己好吗?

对别人负责吗?

来看看她分手的几大原因:第一个,婆婆。

片子里的婆婆在女主看来,主要问题就是干涉他们的生活太多了,什么都要说了算了。

然后女主无法忍受,毅然分手。

但是,请问你,你老公没有钱,连房子都是婆婆买的,婆婆提出多一些的要求,虽说有些霸道,换位思考一下,也不是完全不合情理。

你有本事,别让你婆婆出钱啊,有本事不要嫌弃住出租屋啊。

退一万步来说,这个婆婆可以在台北,给你们买上一套100多平的房子做婚房,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上海,有几个婆婆可以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的婆婆,有几个不是多多少少要干涉到孩子的生活里。

反过来说,年轻人受了老人这么多恩惠,于情于理,自然也应该有所退让。

要不然就硬气点,不要老人的钱,不住老人买的房。

所以,因为婆婆而分手,真的不近人情,我都替婆婆觉得委屈。

根据从没有出现过的公公,可能也是单亲家庭,儿子一个人拉扯大,结婚了连房子都是自己全款买的,结果,还要被儿媳妇嫌弃讨厌,换谁谁不委屈。

所以,因为这个婆婆分手,真的很没有道理,与其说,因为婆婆,不如说因为没钱的男友。

第二个,就说到他的男友,根据剧情里有限的信息,大概可以做出一个画像,年纪比女主要小,从事保险行业,喜欢看电影动漫,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略微有些幼稚,缺乏上进心。

说实话,这样的人物画像,的确不是什么精英,但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男人的样子啊,毕竟有几个男生能成为艺术家?

女主也说了,是个“俗女”,俗女配普男,有问题嘛?

没有问题啊。

就因为偶然冒出来的多金ABC,就看不上普男了?

而且!

这个普男有远超过普通男人的颜值,还有一个可以全款买房的老妈。

单凭这两点,如果放在上海的相亲市场,绝对是抢手货好吗?

而且,这个男生也的确很爱女主,愿意为了她冲到公司,大打出手。

这一点,没有真爱是做不到的。

说实话,看到女主这么“浪费”,我作为男人都觉得心疼,相信很多女生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女主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剧情中,突然对女主一见钟情的海归帅哥,讲真的,这段剧情我不知道是女主在幻想,还是编剧在幻想?

第三,没有爱了。

所有的分手的原因里,这个是最合理的,因为当你不爱一个人了,真的不需要再继续了。

但前提是,你要知道是没有了爱情,还是没有了激情。

女主说不爱男友了,具体表现在没有激情了。

但是,只要是有过一些恋爱经验的,谈个四年的恋爱,同居了三年多,有几对还能激情似火?

所以,在女主眼里,激情=爱情?

动物本能的荷尔蒙就是爱情?这个理解也太肤浅了吧。

从人之常情来说,三四年的恋爱,激情也应该褪去,或是化为更成熟更深厚的爱情,或化为剪不断分不开的亲情。

从两性关系来看,恋爱4年,也应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是婚姻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两个人会遇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一起筹备婚礼、蜜月;一起装修新房,布置新家,开始全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会带来新鲜感,也会让爱情中多一些新的刺激,点燃新的激情。

但如果还是停留在恋爱阶段,那么难免会有一种原地打转,不断重复的感觉,如果把这种原地打转的无力感,理解为不再有爱,那真的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了。

如果你在长期的恋爱中有了这样的无力感,其实是在提醒你,两个人是不是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在我看来,女主的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对象的条件,还是两个人的感情,本身是没有很大问题。

当然,他们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第三者的出现,但是面对问题就是逃避?

就跑回老家?

这样真的不怕教坏小朋友嘛?

这到底是洒脱,是做自己?

还是任性,是不负责任?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女主在分手之后的状态,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垃圾堆满的出租屋,才是自己大龄分手后的真实写照吧?而之后出现的ABC,还是把自己待会老家的亲弟弟,也只是出现在电视里的编造情节。

别说那个帅气多金的ABC了,就是亲弟弟,几个人有啊?

毕竟,电视剧,只负责造梦,不负责生活。

如果把电视剧的剧情,当做人生哲学,那只能说自己是幼稚。

女主有一个快乐老家,那里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和弟弟,还有一份真爱在等她。

可是手机屏前面的女生们,老家有这些嘛?

更多的人,老家有的只是满脸嫌弃的家人,无话可说的老朋友,无法融入的小镇生活,以及一些等着和她相亲的,三观火星撞地球的小镇青年(中年)。

这部剧,是好剧。

有欢笑,有泪水,很感人,很治愈。

但是,如果有人想要学女主,工作、感情有了问题,就逃避,就想回家?

那我劝你一句,先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快乐老家,再做决定吧。

 2 ) 中国特色

有点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有中国特色风土民情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气息、性格、人情、特点、韵味的电视电影竟大都是台湾拍的。

蓦然体悟到,两岸真的是一个老祖宗,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同一样性格,同一种风情,所以两岸统一必然是大势所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这是刻在血脉骨子里的东西。

可惜了中国大陆影视,是因为大陆发展的太快,现代化的脚步踏平了过往根深的风情民俗人情世故么?可台湾地区是发达地区啊。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特点传到世界?可能不是台湾电影,可能不仅是侯孝贤、杨德昌、李安;90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

但一定不是《战狼》《长津湖》这个样子,爱国是世界的共性而不是中国的个性。

已经有一个美国队长了,中国做的不是再塑造一个中国队长,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要做一个中国兄弟,就如当年非洲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一样。

 3 ) 《俗女养成记》及Ⅱ:与童年的自己完成了自洽的返乡之旅

  我是两部连着一起看的,按顺序连着看,挺好,感觉似乎是近年来看过最舒服的台剧了。

  潮汕人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听到粤语,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听到闽南语,有种比听到粤语更亲近些的亲切感。

无他,因为从发音到意思到习惯,从根上说,潮汕话跟闽南话更亲近些,毕竟它是属于闽南语系下的一个分支。

  看这两部剧,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小故事一样,很家长里短,很平和。

;而这种平和,放在现在其实是挺难得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可能大部分的续拍剧都很难超越前作,但就算如此,在我看来,第二部依旧还是可以一看,至少不落下乘。

  时空线上,用的是倒叙插叙相间的叙事,大的主线是小时候在台南的陈嘉玲,以及长大后在台北奋斗的陈嘉玲。

  剧集开始,陈嘉玲在台北奋斗多年,有爱情,有事业,结婚的话就连房子都有了,所以从一个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台南小乡村里的药店小碧玉经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去了台北经过自己的奋斗之后收获了爱情,事业,家庭,从此摆脱了乡村扎根在了城市……  剧里说,她将近四十岁。

也就是说,至此时,她已经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

  讽刺的是,这一切看似牢不可破的,转瞬间化为乌有。

  所谓的事业是什么,是总裁专助,听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公司的不靠谱的小老板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小保姆,给小老板准备水果,替老板娘盯着老板吃药,替老板小三办事,诸如此类……她甚至不只是老板的特助,更像是老板相关人员的保姆吧。

  爱情呢。

我其实觉得江显荣也不错,甚至觉得他的角色比陈嘉玲的性格还更好一些,虽说似乎有点妈宝男的感觉,但其实也还好,至少在大是大非方面,他没什么大的诟病。

只是几年的爱情长跑以及马上结婚变成夫妇的身份转换让陈嘉玲无可适从,而剧里又刚好给她安排了一高富帅Mark邂逅并对她大献殷勤,无所适从的陈嘉玲几乎立马就沦陷了,虽说没有。

  就是这样一个邂逅,让她开始了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或者说,一切迷迷糊糊的反思并不影响她做冲动的决定,我们不去考究她为何决定,但她是决定了——分手,离开台北回台南。

  看剧的时候这一段我觉得有少许突兀,尤其是江显荣,我觉得他多少似乎有些无辜。

  当然,陈嘉玲和江显荣分手,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但是显然剧中的交待并不很细致。

如果说,Mark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不管是不是Mark,那个时候应该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他的作用是提醒陈嘉玲,她的人生应该要发生转变了,她和江显荣的情感也要告一段落了,然后她就顺水推舟地发生了,一路往前。

  好在,陈嘉玲的性格介乎作与不作之间,再往前一点点,她的性格就会让人觉得反感,但好在,这个度始终被拿捏住了。

  就比如她与江显荣分手,被公司辞退,然后回台南,这一段乍一看是挺作妖的,但再一看其实也还好——工作上的抓狂与暴发是压抑了太久后的反弹,爱情上与Mark玩火并与江显荣分手,感觉似乎也是太久的稳定情感之后需要刺激,似也说得过去。

所以,她再稍微用点力,就会让人觉得她其实在作妖,然后就会反感;而分寸感,好在一直都还在。

  我觉得这其中,片中不停穿插着小陈嘉玲的童年,小陈嘉玲的存在应该是居功至伟的。

  年至中年的陈嘉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我觉得剧集似有这样的企图的——它想用童年的陈嘉玲来勾勒出成年后种种的成因,但其实整剧看下来,这种勾勒似乎并不太成功。

  或者说,这中间的关联其实被弱化了。

所以看下来,只能说它是用倒叙以及插叙在断断续续地讲一个故事,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设置,多少有点浪费了这整个架构。

  如果说,这部剧只是讲一个中年的陈嘉玲,或者只讲一位童年的陈嘉玲,其效果其实是打折的。

  一大一小的设置,在我看来是挺讨喜的。

你看一部剧,又像看了两部剧——一部时装剧,一部年代剧,而这两部剧,又相互有关联,这就挺过瘾的了。

如果只是单一地看陈嘉玲的台北折翼返乡记,或者看陈嘉玲童时成长记,其效果与目前展现给我们的,绝对不只打对折;单拆,可能很平庸或者仅仅只是及格线,但合在一起,很有那种1+1>2的效果,在我看来,算是佳作了。

  如果是当地人看,他们会关联社会的变迁,可能感触会更深一些。

但好在,潮汕平原和闽南习俗其实很多东西上接近,所以看着,颇有些亲切感。

  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从大都市奋斗了大半辈子然后返乡的故事,基本可分为两种——衣锦还乡或铩羽而归。

  陈嘉玲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是第二种。

但好在,所有事都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陈嘉玲事业爱情两失利,人到中年回归故里,而父母看着落魄归来的女儿甚至担心她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这不是铩羽而归是什么?

  落魄者的故事没什么好看的,所以陈嘉玲的回乡之行,多少被拍成一个回归自我寻找本我的故事。

  现代人的感动都很廉价,所以我还是挺受感动的。

到第二部,怀孕的陈嘉玲带着怀疑丈夫出轨的妈妈以及被丈夫家暴的洪育萱一路暴走,我就相对比较无感了。

  我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尤其喜欢第一部里陈嘉玲小时候的那部分——阿公,阿嬷,爸爸,妈妈,阿姑,育萱……每个人物都饱满且不拖沓,我几乎喜欢剧里的每个角色,作为角色本身。

  可能,喜欢这部分是因为那时候的种种,跟我小时候的种种都如此相似,加上闽南语带来的语言上的亲近,以至于多少挑动了我那回忆深处的某个情意结。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陈嘉玲比长大的陈嘉玲好看太多,所以第一季的最后,陈嘉玲买了小时候所有小孩都害怕的那间鬼屋,然后在鬼屋的院子里遇到了她小时候的自己,一大一小玩得十分开心。

  这一段,也许就是陈嘉玲整部剧里回乡的最终意义了,她找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最本真的那个自己,整一个回乡的终点,她终于跟自己,完成了一个自洽。

  这也许也就是我为什么没那么喜欢第二部的原因吧,因为第一部的收尾,已经完全了整个剧情的一个闭环,在那个闭环里,故事在那里收尾,其实是挺完美的,再往后做,多少有点狗尾续貂了。

  第二部,阿嬷走的那一段,让我也怀念我自己的阿嬷,很共情。

但除此之外,其实我觉得,还好,就真的还好——作为一部能称为佳作的续剧,还好,算不上很好。

如果没看,看完第一部,其实就可以停下了,这样的观感会更好一些。

      20221006昏

 4 )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看完台劇《俗女養成記》最終回時,輸了一口氣,好慶幸沒錯過這麼一部好劇,起初看片名完全不感興趣,看主演是金馬金鐘影后謝盈萱,那就非追不可了。

看下去,緊張、焦慮、失戀、失業、各種選擇、想要逃走,有個聲音就跑出來:這不就是你嗎,你以為只是一樣的大人,再看下去,回到小時候的童年往事也是一樣的⋯⋯兩個晚上就刷完了十集,真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有一股暖意久久留在心頭散不去,那種溫暖,像家人的愛,像台南的陽光⋯⋯想來,長大後我們長成了什麼樣子,做怎樣的決定,都是有來由的,於是,在台北一路緊張刺激打拼的大齡女子,連接著在台南的緩慢舒適無憂無慮長大的小女孩,就這樣輕鬆又溫暖地娓娓道出了「女性獨立」的主題。

記得阿嬤堅持去參加唱歌比賽,就算沒有卡拉伴奏帶也要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她說是唱給一個人聽的,那就是她自己啊!

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累了,也想要做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月英啊!

因此,辜負了全家人期望的阿玲也要拼命地帶阿嬤去海邊完成她的遺願。

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這顆種子也在阿玲心中開了花,有了自己的姿態,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如果阿嬤看見也會開心的吧。

更新:關於《純情青春夢》plus版看這裡:https://mp.weixin.qq.com/s/A2oYne9IMlkczw3unwcspA

 5 ) “Loser”的人生,就不值得过了吗?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退,压抑住点下关闭键的手,你会发现,它的故事比剧名更值得期待。

女主角陈嘉玲,39岁,一名生活在台北的台南人士,没房没车没事业,约等于大部分北漂。

在一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的她,头衔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上是个工薪阶层的大型保姆,不止要准点提醒董事长吃饭喝水,还要帮董事长老婆监督老公,甚至要帮董事长的小三刷信用卡买包买房,蹲个厕所光着屁股也要时刻准备着接听领导、领导一家的电话。

已经在公司待了十余年的她,写下了一抽屉的辞职信,却一直缺乏把辞呈甩到老板脸上的勇气。

职场失意,情场会得意吗?

并没有。

陈嘉玲和男友拍拖四年半,两人早就已经没有了火花,失去了荷尔蒙助兴,褪去了激情。

即使同一屋檐下同吃同住同睡,不过就是比较亲密的室友,“老夫老妻”状态的他们,已经走到了面对彼此的裸体都能坐怀不乱、把上床亲热当成义务的阶段了。

最重要的是,陈嘉玲,已经,39岁了!

一个立即奔四的“老女人”,面对18岁啵啵脆的小女生会由衷羡慕嫉妒她们脸上饱满的胶原蛋白、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模样。

什么时候开始,男领导不再对她展现好脸色,小女生开始叫她阿姨,同龄人都已事业有成结婚生子,唯独陈嘉玲,还在大闹前男友婚礼把老脸丢光,把自己的最后一点自尊心耗尽。

对上司唯唯诺诺、对男友不咸不淡、对生活毫无热情的陈嘉玲,这副样子,是不是像极了在北上广深丧极的你。

生活已经这么丧了,为什么还要看这么丧的电视剧?

不过,《俗女养成记》不止有丧的一面,还有温情的一面。

这部剧细细陈述陈嘉玲的成长轨迹,每一集都会带观众回到她的小时候,生长在台南乡村的她,家境普通、成绩普通、外貌普通,但却有着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

家人对陈嘉玲从小就没有什么大要求,只希望她顺顺利利长大,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这样的普通人生,只要99.9不到100就能拿回家!

(并不是!

陈嘉玲不想过家人期待中的普通人生,她想要出人头地,于是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执意选择了去台北上大学。

毕业后留在台北工作,在CBD浮浮沉沉二十年,还是没能混成衣锦还乡的样子。

这让很多漂在一线城市的工薪一族很有共鸣,为什么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还是没能成功、没能活成朋友圈里人人都羡慕的样子呢?

就像《俗女养成记》的片尾曲那样,“有好命人,有歹命人”,有人一出生就活在锦衣玉食中,有人不用奋斗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也有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赶上好命人的起跑线。

只不过,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人生,无视了那些平凡人的平凡人生。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成功学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开豪车、坐邮轮、游世界、每天在伦敦、纽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豪华酒店大床上醒来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人间不值得,但如果能天天晒高端定位,人间就有一点值得。

然而,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精英富豪阶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过着朝九晚五、做个体户生意、乃至是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日子,一昧地宣扬成功学,并不能让所有人共同致富,只允许精英存在、只歌颂上流阶层的生活,不是童话,就是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

《俗女养成记》的好,就在于它正视了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不霸道、不偏颇地告诉观众,你看,即使我们这么平凡、这么不起眼,也还是值得拥有快乐的日常。

陈嘉玲这么普通的孩子,也还是拥有全家人无条件的爱、有累了可以倒下的退路。

她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辞职、跟男友提出分手,回到台南老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之后,与自己、与现实达成和解,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坦然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明白到普普通通的人生,也需要竭尽全力来过。

既然不能出人头地、注定不是成功人士,那么就学会放弃吧。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吧,不要再勉强自己,不伟大的梦想,也可以存在;不闪光的人生,也值得过下去。

台剧的文艺复兴除了《俗女养成记》,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台剧也口碑大爆——《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几乎稳坐年度高分华语剧冠军宝座。

这部剧讲述的是一桩无差别杀人事件牵连起的多个家庭之间的纠葛,还探讨了社会舆论、司法、以及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影响,对人性的刻画真实而全面。

什么时候开始,台剧悄悄改头换面了?

它不再是我们脑海中一昧贩卖糖分的台湾偶像剧,而更多关注起了现实主义题材,开始着重描写真实世界。

台剧的主角不再只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还有陈嘉玲一家这样的小市民,有《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媒体人宋乔安。

同样也有涉及犯罪、司法、人性的台剧今年还有另外一部——《噬罪者》,讲述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要如何重新适应社会,而社会又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对曾经的罪犯,这当中所触及的人性深度层面,正是如今国内大部分国产剧所缺少的。

2015年,台湾导演还根据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拍了一部剧《一把青》,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之下被命运捉弄的“倾城之恋”。

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迷你剧《荼靡》,呈现了女性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的成长及觉悟。

即便是依旧存在霸道总裁戏份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它探讨的话题也更深刻了,都市男女出轨心理描写,非单身的霸道总裁诱导非单身的灰姑娘双双出轨,这么一来,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要有趣得多?

从霸总到深刻多样的题材,台剧一直在发展,提起台剧,我们想到的不再是《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这些古早时期的偶像剧,而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这样日益精良、更有深度的剧。

有人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陆也有,我们地大物博,发生的事情、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样,但为什么大陆国产剧依然日复一日地批发甜死人不偿命的“现男友”、前男友、帅老公?

围观一下我们今年暑期大爆的一部剧——《亲爱的,热爱的》,热搜上除了发糖就是高呼“男友好帅”……也不是说这样不行,生活太苦,我们需要从影视作品里寻找一点甜,不过,糖分摄入过量,对身体不好。

就在前两年,人人都以为台剧没落,没想到,台剧求新求变、谋取精进,再度翻红,台剧的导演编剧,不甘于只拍高糖剧,试图在每一种题材中获取养分创造新的生机就连看似日常平淡的《俗女养成记》,也为女主角设置了一个同性恋弟弟的角色,弟弟向家人出柜时,妈妈的反应很平常,她说:“我早就知道了。

”因为妈妈在弟弟高中时偷看他的日记,知道这个秘密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去学习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最后她得出的感受是:他已经这么辛苦了,我想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独,还有我。

此番用心,是谓包容。

大陆不缺少资源、不缺少导演编剧演员,那我们缺少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大了。

《俗女养成记》女主陈嘉玲在面对妈妈说她浑浑噩噩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时,说了一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希望,国产剧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6 ) 一事无成又如何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

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

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

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

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

(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

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写在后面: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

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7 ) 一些对剧喜爱的缘由

在满是鞭子和冰水的世界,它托住了我心里那个柔软的角落,让我的逃路不只是幻想,至少在光影屏幕的乌托邦里,它成了一种可能。

而剧里呈现出的那种我所渴求的爱与温暖、来自原生家庭的亲密与托底,都让我仅是看着,就能感到满足。

所有人都迫我往上走,但它却告诉我也可以回头,比起前方阴雨不定的茫雾,后方绿草生香、风也温柔。

我好像明白了那句“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虽然我的童年不尽完美,但依然能有一些让我喜笑颜开的片段悬住我的生命,让我的精神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自我逼迫中垮下阵来。

童年无惧的烈阳、跑山上捡的小果、在田野里漫无目的地闲逛。

原来还有那么一个小小世界,是我可以做主的,是我只要能待在其中,就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

后来的生活像一架冰冷的机器,是这些不可磨灭的记忆告诉我,我还是个生灵。

 8 ) 女人,你离经叛道的样子简直帅死

台湾电视剧近年来成绩都很不错,2019年可以说是台剧爆发年。

可惜的是,真正意义上出圈爆了的,也就《想见你》这一部。

上一部这么轰动的台剧,还是2005年的《恶作剧之吻》。

《我们与恶的距离》,口碑很炸,出圈力度却有限。

懂自懂。

《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外,同年台湾还出了一部《俗女养成记》。

豆瓣评分9.1,霸气地跻身优质台剧之列。

明眼人都看出来,这又双叒是一部被片名“毁”了的好片。

“俗女养成记”这么俗的片名就是烂片既视感啊。

要不是有第一拨吃螃蟹的人打出的高口碑评分,这部剧因为这个烂俗片名估计更没人看了。

一句话形容:开头抓马,中间回味,后劲十足。

当你带着看大烂片的心态怀疑那些人怎么能打出9.1分的,先别着急,接着往下看,女主陈嘉玲的故事,每个都能打动你。

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大龄未婚女陈嘉玲睡眼惺忪醒来,年近40未婚,跟男朋友处成了同居室友。

距离结婚,只有一层纱窗纸,但又谁都不提起,不说破。

前男友婚礼上,她和大学同学一桌,来的同学有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有人事业有成。

只有她陈嘉玲,身在大城市跻身小公司,干着一份表面光鲜实则勉强维生的工作,和男朋友租房,40岁未婚,活得是有那么一点离经叛道了。

似乎在世俗的眼光里,40岁的女人,应该成家生子,要么事业有成,如果没有成家,就得有房有车,爱情事业家庭,40岁的女人,怎么样都要占一样吧?

可偏偏,陈嘉玲不。

也不是她不愿意,她很努力,认真生活,把自己管好,余下的事,就交给上天决断。

只不过,生命的际遇总是暗含很多未知,活不成世俗眼光的样子,人生就彻头彻尾失败了吗?

走在街上就要被喊打喊杀,在世俗眼光下被唾弃和孤立吗?

前阵子的《三十而立》就带着无数30+女性心头的问号,直面了30+女性的年龄焦虑,那个出身平凡却一身正气从未放弃努力的王漫妮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

我们都以为女性到了30岁就要面对人生成败的年龄焦虑了,没想到吧,到了陈嘉玲这里,40岁才是起步价,正片才刚开始。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都市女性年龄焦虑问题总会一遍遍提上日程,与之对应的,关于成功乃至成功女性的定义,是否还如过去这般单一呢?

另一条支线徐徐展开,跟随陈嘉玲童年回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主角。

陈嘉玲小时候,是一个通讯设备还相对落后、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时代。

她出身台南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住在祖传的老房子里,爸爸是家里的长子,继承爷爷的医术,在家里开了药铺,平日里给街坊邻居抓抓药,一家六口勉强过生活。

陈嘉玲很幸运,在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社会里,她的家庭却偏偏要重女轻男。

虽不是大富大贵人家,陈嘉玲感受到的家庭温暖关爱却一点不贫瘠。

有几个桥段,我记忆最深刻。

奶奶坚持把冰箱放了很久已经发馊变臭的咸鱼给陈嘉玲做成便当带去学校吃,妈妈坚持让陈嘉玲吃掉隔壁邻居阿姨包进蟑螂蛋的包子,导致陈嘉玲吃坏了肚子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差点吓坏全家人。

一行人“声势浩大”地把孩子送进医院。

节省惯了固执己见的奶奶和好面子不敢拆穿隔壁邻居的妈妈,一起向陈嘉玲道歉,她们为自己的坚持让孩子生病懊悔不已。

平日里在孩子面前装出的威严此刻消散,家里的大人们谁都见不得孩子受一点苦。

谁知道人小鬼大古灵精怪的陈嘉玲,早就悄摸摸把不好吃不得劲的烂食物丢掉了,吃坏肚子是因为吃了很多冰导致肠胃受到刺激,臭咸鱼和蟑螂蛋背了一口好锅。

陈嘉玲从小就爱跟男孩子一起玩。

小分队里三个男孩,只有陈嘉玲是女生。

陈嘉玲和男生们每天都要玩到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回家,跟在泥土里滚过一样。

这一点让妈妈很糟心。

为了让陈嘉玲有点淑女的样子,爸妈决定让陈嘉玲去学钢琴。

妈妈甚至“牺牲”了爸爸存了很久的买车的钱,给陈嘉玲买了一架钢琴,而家里那辆骑破了的摩托车,只能继续苟延残喘地再为家里服务几年。

爸妈的初心可以理解,可是学乐器这种事要讲天赋也是真的。

九岁十岁才开始学琴,练童子功的年纪都过去了。

陈嘉玲每次去学钢琴都会有生理反应——坐车呕吐。

练琴的时候老师总会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弹钢琴最基础的保持手型——手指立住,手心要像捏了一个鸡蛋一样拱起来——全国琴童通用口诀,但就连这么简单的钢琴姿势,陈嘉玲都做不到。

任凭爸妈拿着戒尺在旁打了无数次手心,陈嘉玲依然“初心不改”,一双软塌塌的手放在钢琴上跟散了架一样,看着又好笑又心疼。

在一家三口亲眼看见比陈嘉玲小很多岁的男孩子,坐在琴凳上连脚踏板都够不到,手指伸开连八度都够不到,却能够弹奏肖邦的《a小调华尔兹》纷纷惊掉下巴。

最先受到打击的反而是爸妈。

终于,爸爸妈妈认清了现实,明知道老师不退学费,也不逼迫陈嘉玲学琴了,那架钢琴,成了家里的摆设。

陈嘉玲在回忆中说,看来,从那时候开始,我注定了不成大器。

这所谓的不成大器,又能怎样呢?

与其按照世俗的规则,到了年龄,就要谈恋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冠以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身份:X太太,XX妈妈,X主编,X记者,X秘书……总之,能像小时候一样被喊自己名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能做自己的机会,远少于男性。

就像陈嘉玲奶奶,结了婚之后,她冠夫姓,变成陈李月英。

变成陈太太,变成阿文妈妈……弥留之际,奶奶对孙女说出了心里话,奶奶其实很羡慕孙女,在这个年纪,还能做自己。

而她却非常渴望能听到有人再喊一次自己的小名,阿英。

看着奶奶笑容渐渐消失,好像跟着奶奶回顾了她忙碌到失去自我的一生,那些像午后碎裂的阳光一样的遗憾,只能跟着回忆洒落在漫漫时间长河里。

奶奶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

这是她最后一个愿望。

能够在大海上,随着海风,自由飞翔。

不成大器的陈嘉玲,却勇敢地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她无法忍受职场暴力——老板的各种无理要求,勇敢地甩手走人。

她预感到结婚后,将会活在妈宝男和强势婆婆的阴影之下,勇敢地在订婚后提出分手。

我敢说,到了这节骨眼上敢提分手的,也只有陈嘉玲莫属了。

与其往后几十年都要过忍气吞声的日子,不如这一刻和阴霾一刀两断,我觉得这样的魄力,比很多所谓的世俗的成功,要厉害多了。

成功不是变成别人心目中那个厉害的人,而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一刻,陈嘉玲做到了。

40岁又能怎么样呢?

40岁天又塌不下来。

在大城市丢了工作,丢了男朋友,却没有丢掉自己。

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

短暂的妥协,换来的是永恒的懊悔。

短暂的反抗,换来的是内心的安定。

不然,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哪会有那么多柳暗花明又一村?

哪会有那么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俗女养成记》,真真是一个自黑到极致的片名。

官方自黑俗女,可是一点也不俗。

女主角放弃了那么多,只为不与世俗妥协,这一点也不俗。

很多人一辈子或许就是这样,很努力很努力,却只能考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过普普通通的人生。

绝大多数的我们,都能在陈嘉玲身上获得一个心里平衡的支点,因为大多数的我们或多或少身上都有陈嘉玲的影子。

剧中的陈嘉玲,就是大多数的我们。

她都不怕,我们也大可以撇开外界形形色色的眼光和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笃定地向前走。

刚毕业的时候,我找了整整一个月工作,一再降低标准,才获得一份实习生的工作,薪水低得可怜。

巧的是,这家小公司的女老板好为人师,尤其是对我这样初出茅庐的新人。

女老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强调,你别看你现在年轻,好像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

等以后,你就会为你现在的状态而后悔。

那时年少,我不明白她所谓的浪费时间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没有按照她的标准和想法,做她认为对的工作。

那时年少,我害怕会不会因为迷茫荒唐了一生。

何为有用的事,何为不浪费。

少年总会有长大的一天。

20几岁的我,终日挣扎,依旧不过是老板口中碌碌无为的失败者。

因为她不知道我的过去,我费了多大的功夫,才让我冠以“失败者”的头衔站在她眼前,而没有让人生变得更坏。

但是往后看,我却为自己感到高兴。

我并没有变成我最讨厌的人。

我的冷眼,让我有了踏实的心境;我的独行,让我有了更笃定的是非观念。

相反,因为坚守内心那一份多年的执着,我正在变成我最想变成的那个酷酷的我。

向前看,还有大把大把的光阴,30岁又怎样,40岁,50岁,60岁又怎样。

慢慢地摸索,按照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饰演陈嘉玲的谢盈萱31岁才正式出道。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剧场工作。

作为台北艺术大学科班毕业生,谢盈萱不骄不躁,努力在舞台上摸索一条成为真正的演员的路。

有人童星出道,最后泯为众人。

有人31岁出道,却刚刚好。

2018年,陈嘉玲的第一部电影,第一次担纲女主角,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影后——凭借《谁先爱上他的》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不能否认,随着年纪增长,青春不再,女人更容易为年龄焦虑。

但我们从陈嘉玲和谢盈萱身上看到,年龄并不能成为羁绊一个人前行的理由。

不管多少岁,做自己万岁。

女人,你离经叛道的样子简直帅死

 9 ) 《俗女養成記》短評

很久沒看台劇了,但這部真是台劇的清流,過去與現今巧妙來回穿插,陳嘉玲離開了家,最後又回到了家,在過去的時間線裡,竟然看到了跟《請回答1988》一樣活潑、溫暖的親情,只不過這是我們台灣獨有的人情味,看著看著就笑了,看著看著就想哭了,演員陣容強到爆,琇琴、楊麗音、謝盈萱,都是國寶級的好演員,陳竹昇、夏靖庭的表演也好可愛,太喜歡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氛圍了,真的真的好久沒看到人情味滿到溢出來的台劇了。

面對未來,或許會感到迷茫,最後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但是適時放緩腳步,家永遠都會為你留一道門、一扇窗,即便你無法成為家人理想中的模樣,你的家人依舊無條件的愛著你,所以比起討厭自己,你要多愛自己一點。

演技獎可以給《想見你》,但是劇本獎還有最佳劇集獎,無條見支持這部,第5集以後每一集都好喜歡,結尾收的真棒,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返璞歸真、回歸最真實的自我,謝盈萱的大齡剩女形象詮釋得宜,其實真的不需要第二季,但如果真的要拍懇請編劇一定要交出不輸第一季的劇本

 10 ) 喝碗鸡汤再拿刀枪

《俗女养成记》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失业又失恋,是很惨。

可是分析一下这些都是她主动提出的。

工作能力是有的,英语特长也是有的,和男友分手也是因为自己不爱而导致的。

那么最后和解的点是在哪里呢,是女主角发现原生家庭好的美好,从台北回到台南,坦然接受这里的一切,包括初恋情人。

这其实就像我们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漂着,但并不快乐,回到家里才找回了自我是一个道理。

现实意义上所谓的拼搏和奋斗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你完全可以选择丢弃它们。

所以说,这部台剧的核很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正在北上广努力的人,在心理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的。

人生要做到不纠结太难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也真的太难了。

鸡汤很好喝,喝完哭几场继续拿刀枪。

《柏拉图酒店》短评

以前看电影总会被一种无关于主线的剧情打动,就是女主无论如何,总有一个家可以回去,父母的爱永远沉在那里,支撑着自我的价值和情感。而当这种家庭之爱成为主要剧情时,却没能为主角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角度。最后只能用爱来解决的问题,多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8分钟前
  • 将离
  • 还行

大人那趴太抓马太吵闹了,和小孩子那边好割接……女生求婚、鬼屋基地啥的很多镜头让人想到唯一真神《光阴的故事》。总体上小资家庭和睦各方面ok的女生在40岁坎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然后编剧还要设置很多男性来不自觉表现女主是有异性缘的,最后安排拒绝mark好意、和前男友轻飘飘和解变成朋友、最后另一个男的在一起……太ww了……第一季几乎就没有塑造她有ok的女性朋友……

13分钟前
  • 一切顺利!
  • 还行

有很多细腻的地方非常温情,小陈嘉玲太太太可爱了。但是这个结局实在也谈不上是一种solution,回老家买房结婚什么的,或许湾湾这样的小岛还能支撑起田园牧歌的幻象吧,但在大陆这样的环境,“家乡”始终是一个实质上回不去的地方,对于成千上万个有着同样中年境遇的陈嘉玲来说,这个结局只是一种充满yy色彩的糊弄了事。

14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还行

其实,如果台北的abc不频繁示好,如果台南的竹马没有离婚,仅仅安排女主在低谷回顾一路走来的自己,这个剧也可以圆满。

18分钟前
  • 小兔雷特
  • 推荐

3集弃,互联网上的评价过高了. 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没觉得有多出彩.

23分钟前
  • test
  • 很差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27分钟前
  • 维希希图
  • 力荐

「老师,那个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志愿了。」“没有关系。我们随着时间长大,志愿也会一直变的嘛。”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里,我写的是长大了想当北京市市长,现在可真不是「我的志愿」了。但在我仅存的记忆里,当时有那个志愿的原因大概是可以穿着锃亮的皮鞋在大理石地板上踏出哒哒的声音,这样看来我的『纯情青春梦』好像从来没有变过。妈妈说那篇作文她跟老师要回来一直收着呢,以后还给我。

32分钟前
  • La~jum~bo
  • 力荐

正确工整到可怕。于是就是不好看。因为单一剧情的薄弱,所以要融入两条线,可惜并不能掩盖内里的无趣。如果生活像描述的这样简单就好了,如果一切生活中的痛苦有这样欢脱就好了。如果说《漫长的季节》在美化男性,那么这一部也绝对在美化苦难与丑恶,是因为为了你好,是因为岁月的陪伴,于是正确与否不重要了。到中途悔婚是最高光,然后就急转直下,我没想到对于陈嘉玲来说,回家竟然成了最后的选择,最后被记得的始终是好,最好的治愈只能是回家,这种老掉牙的陈腔滥调竟然包装在温情之下又端出来了。演员当然是好的,可是无法给更好的分数了。出走的娜拉最后没有一个出路,自己回来了,真是出离愤怒。

34分钟前
  • 红皇后
  • 很差

嗷嗷嗷!第五集为什么要跟超级可爱的男朋友分手?!明明男朋友又甜又温柔,他做错了什么婚前被甩……哭哭

39分钟前
  • 女侠假面
  • 力荐

日常,清新,亲切感,让人好笑好哭又让人回味悠久。这剧让我感到亲切,不但在于从小熟悉的家常:闽台日常,话痨的阿公阿嬷,每天斗嘴的公婆,无处不在的攀比,小地方的市侩,乐活知命的家族,婆媳、姑表,夫妻,还有纯真无邪的童年回忆。更主要的是,同样的大龄单身、无房无车、独居、经历浮沉最后还是叩问内心去找寻真正的自我,这与在这个瞬变的浮躁的世代跟命运歇斯底里地反抗的大多数人何其相似。时代步伐是无情的沉重的,在这里却是这般治愈隽久充满人文关怀,而且还表达女性真正的尊重。今年两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质量太好了,首先就在于文学剧本人文价值高。PS:我看过一张地图,88年蒋经国去世那时候台湾的全国就是包罗中国大陆甚至连外蒙都算进去了,单纯因政治给低分的所谓爱国者是该好好补补历史知识。9.0

4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了一集,太尴尬了。看不下去

45分钟前
  • 张十三
  • 较差

童年部分比较好看。俗女可以不选择不爱了的妈宝高富帅,也可以不选择给自己新机会的年轻同事,甚至可以不用以恋爱作为结尾,怀念童年是每个恋旧人一生的命题,但选择回乡和一事无成的发小在一起在现实生活里看来简直是噩梦。

49分钟前
  • 透明春光
  • 还行

充满爱的家庭,及时止步的婚姻,回到童年去。(很好看很好笑但过于甜美过于故土了一点。实际上谁真的能回去呢?但还是很好看!)

53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我还应不能接受四十岁是这样的设定 虽然我的四十岁 也可能是这样

54分钟前
  • Sukurr
  • 较差

喜欢“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喜欢“这辈子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陈嘉玲其实很幸福,她有一个会被很多人羡慕的、可爱到爆棚的家庭。我觉得大部分人生活里都有值得感到幸福的事,可是我们好忙,老被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堵着,然后忘记自己最珍贵的事是什么。我最近也好烦,被这剧一提醒,重新排列主次顺序,瞬间平和心态。阿嫲为自己唱歌的时候、陈嘉玲回来看到妈妈喂爸爸喝汤的时候、陈嘉玲和小时候的自己相遇的时候,太神来之笔了,好想努力记下来,这剧真是又好笑又细腻~

57分钟前
  • 怪树里
  • 推荐

只看到了俗,无法想象这剧是去年的,更无法想象这剧评分能过9。一场闹剧表演又做作浮夸,成年女主和男友分手那里太过突兀,陈竹昇很不错生活化演技,总体来讲童年故事比较吸引人。

1小时前
  • 甲鸟
  • 较差

陈嘉玲,怎么能是俗女?一个以爱为底色的家庭灌溉的孩子即便是吵闹也是可爱生动的。片里明晃晃的真相就是你永远需要童年的港湾来治愈你的过去你的现在和你的未来。“生活糟透了”和“反正都没差”的区别只在于缺少一根准确打击生活节奏的琴弦,那个心动的人没有出现,那个离开的理由没能说服自己,寻找出口真是好大的难题。但是奶奶去世和弟弟出柜却让嘉玲知道原来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是生而活着本身,和家人相伴的每一刻嬉笑怒骂,真心紧贴真心的瞬间原来就能花好月圆地久天长。

1小时前
  • 高朗姊妹
  • 力荐

看不动了。还是缺点什么。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该说很失望吗,我看了好几个推荐,都把它与女性主义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嗯,我只能说,比较敏锐的姐妹别看,你会窒息的

1小时前
  • momo
  • 较差

两集劝退,是俗的挺到位的,浮夸的令人不适。

1小时前
  • 黑色七月半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