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孙燕的那种善良,善良的没有力量,懦弱,被动接受生活的一切,霍志刚,潘树林都不是孙燕喜欢的,她喜欢张波那种有才华的,可能供孙燕选择的太有限了,她对自己的认知太低,扣在善良传统的概念里面一直出不来,孙俪一个聪明漂亮自私有野心的女人,喜欢就争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同样她很努力为了出国学英语,为了身材别人吃饭她喝汤,金小亚抢她的马黎明,她可以给金泼脏水,一个泼辣风情不好惹,不被道德束缚的女人,她太知道她的漂亮她的女性优势,她身边的男人,都是很强的阵容,有才的张波,有颜和她一样不安分的马黎明,有钱的老外忘名字了,小鲜肉迈克,迈克喜欢上别的女人甩了她,她也没怪迈克,她说她碰到喜欢的也跟迈克一样,他们是一类人,活的自私任性快活。
姐姐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自私只图自己潇洒的所谓的坏女人,现实中的妹妹要的是安稳,别人给她扣的善良的大帽子。
我更喜欢姐姐,积极争取,自私的淋漓尽致,但过程更精彩,而不是妹妹灰暗的被动选择的人生
前几天刚和朋友讲到《昼颜》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个细节都是必要的,感慨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种电视剧?
现在我想,我大中华也有没有多余镜头的电视剧。
看完《空镜子》我就是这么想的。
看似平凡的主题,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作品汇集了各色常见人等,那些个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
有漂亮聪明的自私鬼、慈祥操劳的父母亲、英俊浮浪的发小、憨厚暴躁的傻大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小肚鸡肠的性无能……而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可爱的普通姑娘。
平凡的人啊,他们的生活才是这世界的主流,他们的追求、彷徨与喜怒哀乐才是最真实的人生话题。
他们的身边有自私自利蛮不讲理的绿茶婊,讨厌牛莉饰演的孙丽这个角色。
单凭这个人讲,是差劲。
但是她恰恰可能是你最能交心的人。
彭玉母亲是最典型的妈妈了,一直都非常喜欢这个演员,典型的东北老太太特别亲切,说话声音、语气都和我姥姥特别像。
爸爸也是老演员,非常面熟,一看就忠厚老实,可还是和妈妈有着一些婚外情的误会。
这对老夫妻不能不说是几十年夫妇的典型,虽然磕磕绊绊一辈子,实质上已经超脱了爱情,成为真正的亲人了。
许亚军真是太帅了,没的说。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老版《三国演义》里见到他饰演的陈琳,那真是惊若天人。
可是他饰演的马黎明这种人终究还是靠不住的,不过你说他风流潇洒、玩世不恭,甚至坑蒙拐骗,但是我相信他始终爱着自己的初恋。
个人还是最喜欢姜武演得潘树林,虽然脾气差、没啥文化,但人家实在、善良、对妻子好,这样的人最值得托付终生。
至于张波这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我真的是厌倦了,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气质的人,真是受够了。
当惊现女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完蛋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能说是衣冠禽兽吧,但这种温文尔雅的人做些不对劲的事总让我感觉反差太大,最让人无法接受。
至于翟志刚,也称得上是最典型的小男人,一无是处还特爱猜忌,毛病多,本事少,不是男子汉,最鄙视这种人了,不过他的结局也可怜。
普通平凡,看上去最傻的孙燕其实正是坚持以自己的信念与准则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觉得自己综合来看就属于孙燕这个类型的,所以我感觉望见了自己的未来……孙燕和姐姐讲自己和马黎明那段的时候,我泪如雨下,因为她的心声、她的苦恼、她的感悟正是我所想的。
我们就是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依旧能有自己的幸福,或是怀揣着一颗幸福的梦,快快乐乐的活下去。
纵然像孙丽,风光无限,要什么有什么,最后也是自尝苦果。
镜花水月,过眼云烟,走过了才知道,还是踏踏实实是正经。
经常出现的那段插曲真是太美了,还有那白塔旁经常想起的钟声。
钟声依旧,岁月如歌,人们不断走在那条最熟悉不过的路上,体味着自己或忧或喜的生活。
演员演得太好了,全都演得太好了,那么自然、真实,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我怀疑是不是即兴发挥,身随意动演出来的呢?
中国不是没有好剧,只是,现在看来连回去都不容易了呢。
场景不多,主要人物也只有这么几个,但每个人都刻画的那么鲜明,好几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整部剧看下来,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耳边平静地讲着故事。
非常喜欢单纯善良的孙燕和痴情又特实在的潘树林,到后面斗小偷的时候都有点不敢往下看,生怕再出什么事,只希望他们俩能就这样平淡幸福的过下去。
如果孙丽和马黎明、孙燕和潘树林这两对一开始就结婚了,日子会过的怎么样?
可能生活就这样吧,注定要遇到一个一个过客,只是有些人能不忘初心,属于自己的终会得到,另一些人经过岁月的洗礼,也会成长起来。
还记得万方说得一句话:有时候生活在我们不经意间就这样过去了。
(大概意思是这样吧,原话记不清了……)空镜子就是这样在我不经意之间,流过我的心头,淡淡的却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真正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就是这样淡淡的,平淡的甚至没有滋味,但是没有人能够忘记自己的人生。
空镜子对于我更有一番不同的意义,妹妹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这不同在哪里。
妹妹和我性格迥异,甚至没有共同喜好,可是空镜子却是我们共同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妹妹说:“这电视剧简直就是咱们两个的写照。
”另外电视剧里的演员各个都很棒。
牛莉和陶虹就不用说了。
演他们妈妈的彭玉,真的把一个关心女儿、挂念女儿的老人刻画的太生动了。
我觉得那简直就是我的妈妈。
还有张波的扮演者刘冠军,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希望这样的经典越来越多
周蕾在讨论sentimentality的书中曾援引过席勒的话:感伤是一种对于失去和时光流逝的认知,并在诗歌抒情的想象中得到最完整的表达。
现在再看《空镜子》这部快20年前的作品,我们的观看无可避免地是一种回望。
全剧的色调都带着一种像褪了色的黄晕,而《空镜子》本身也是一部关于记忆与怀缅的作品,首先离去的是姐姐孙丽,她在出国后的行为越来越难被传统的家人接受,后来马黎明爱看红楼梦的奶奶去世,孙家父亲去世,他们居住的胡同也面临拆迁,白塔寺旁的日常生活不再。
剧中有很多远景镜头,我们常常隔着车辆来来往往的马路看着孙燕偶遇她生命中的男人们,在林荫大道的尽头看着男女主角们向我们漫步过来。
那些属于记忆里的影像渐渐靠近我们,又烟消云散。
我相信孙丽最爱的男人始终是青梅竹马的马黎明。
其他男人对她来说是前进的路标,只有马黎明代表着她的过去。
在他们那个胡同的世界里,也只有马黎明明白她的价值观,但他们正因此才不能在一起:他们都不是愿意一生不变的人。
所以马黎明声称他坑孙丽美国丈夫的钱是因为太爱她大概也是谎话,孙丽是一只自由的鸟,如果马黎明因为嫉恨和占有欲来行动,他爱她什么呢?
他们都是自私的,也因此得以互相理解。
我最喜欢马黎明的一场戏是他在车里给孙丽打越洋电话,因为信号不好一直听不清楚,他跳下车跑到路边试图接通,眼睛里写满了焦灼和茫然。
也许就在这时候他知道了,他们之间的那条线不会永远坚固下去。
相形之下,妹妹孙燕的感情世界是混沌的。
她模糊地向往过姐姐明媚的生活,万方的原著中也明确地写到了她的性压抑。
姐姐精明而美丽,妹妹却总是在自身经验和想象中的完美的差距中迷失。
她试图当一个温驯的妻子,扮演过外甥临时的母亲,她在这种尝试中寻求着美满,却总得到一场空。
或许孙燕主动追求得太少了,她总是接受着生活给她的安排,可母亲那辈人不也在这种被动中过了一辈子吗?
母亲怎么就能熬过来呢?
全剧中,孙家父母不知算不算得上和美的婚姻是一条暗线,直到最后也说不清老一辈的感情中有多少委曲求全。
孙丽决绝地拒绝过这种日子,孙燕渴望这种日子之外的浪漫,却似乎永远不得其法。
马黎明说过,孙燕是个善良的人,她对生活永远有着美好的、理想化的向往,也或许正因为这点,她永远在失望。
电视剧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温情的改写,让姐姐对妹妹最后得到的美满表示羡慕。
妹妹和她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潘树林终成眷属了,孙家也过上了三代同堂的生活,形成一个看似完美的“家”的坐标。
在最后,观众像孙丽一样,是孙燕美好生活的旁观者。
整个青年时代都在尽心尽力经营自己的理想生活的孙燕,终于离过上想象中那种充满爱的小日子越来越近。
和她一比,孙丽和马黎明倒像是白花了半生在孤零零地漂泊。
此处不得不说姜武对于潘树林的演绎给孙燕的幸福加了很多分,毕竟原著中两人的结合和浪漫爱确实没有多少关系。
姜武的潘树林是一个有点傻气、直性子、需要女人来照顾的男人,和孙燕曾经渴慕的知识分子理想型实在是南辕北辙,但他也踏实、讲义气、对爱人绝对忠诚,孙燕最后爱上他是可信的。
不过这种爱也不再是像她年轻时那样对于姐夫张波崇拜式的爱慕了,这种爱是生根于日常生活的,它更像是孙燕对于父母一代感情的延续——在父亲走后,是孙燕的婚姻使家庭重新完整。
最近随着《三十而已》的热播,不少媒体人也将目光重新投向了《空镜子》。
如果只看剧情走向,同样着眼于城市女性生活的两部剧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婚姻不幸、出轨、单身焦虑,而《空镜子》里面小姨子暗恋姐夫的情节甚至更有狗血之嫌。
据说在当年找女演员出演孙丽这种“反面角色”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即使在今天,国产剧中像孙丽这样对性持绝对开放态度、不以固定关系为目标、甩掉过不止一个爱人、光明正大地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主角依然非常少见,在各种评论区中,批评她的声音也仍然占大多数。
(同情翟志刚的可能都要比同情孙丽的多,毕竟性无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三十而已》的新颖当然不在于它的情节(钟晓芹有些像孙燕 王漫妮就是不那么果断又没有一线户口的孙丽),而在于宣发团队联动微博热搜和短视频平台进行的火热鉴婊打小三运动。
在女性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危机都已经成为各类商家和自媒体再开发的焦虑热点的当下,《空镜子》中道德审判的留白才显得意味深长。
剧中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攻击过孙丽,但他们也全都承认,她有可爱迷人的一面。
孙丽不惜抛弃一切也要奔向的目的地——美国——也是带有一些时代特色的欲望具体化呈现。
在以家庭为中心的逻辑中,大学毕业的白领孙丽最开始是令双亲骄傲的美丽女儿,但她的野心却使她最终变成了“抛家弃子”的异数。
马黎明的奶奶早说过,孙丽就是生在当代的王熙凤,她绝不会只甘于做某人的妻子或母亲。
虽然让孙丽说出那句似乎不太符合她性格的“我真羡慕你”的确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但在阖家欢笑的结局里,她是唯一一个即将远行的局外人。
她是和美的饭桌上的缺口,人们大可认为她是永远不知满足的自私者,但她的追求也映出了日复一日家庭生活中的某种空虚。
许多人都说《空镜子》的叙事是散文诗式的。
家庭生活的诗意在于它的易逝,也在于它的永恒——家庭中的人会去世、会离开、会彼此欺骗和背叛,家庭的模式也会更新,但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在一次次所谓的危机之后却依然坚挺地存在着。
在剧中,孙燕和潘树林取代孙家父母成为了孙丽所将思念的“家”的港湾;张波发现孙丽不是良配后,立刻和另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组成了新的家庭。
从《空镜子》到《小欢喜》、《三十而已》,不变的是人们关于家的焦虑与牵绊,也正是这种矛盾的感情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
现在的家庭剧擅长把戏剧冲突堆得又多又满,或许是因为真正令人难以面对的是这些冲突散去之后的一地鸡毛和虚空。
《空镜子》中没有提到孙丽在国外漂泊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张波为什么曾经默许了孙燕照顾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讲过从等待着孙燕的婚前,到生出重病儿子的第二次婚姻后,总是徘徊在街头的翟志刚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正因为这些留白,全剧的结尾才不会被当作简单流俗的大团圆。
团聚后是再一次的离别,是充满思念和牵挂的漫长日夜。
悠长的回忆会渐渐模糊;胡同会渐渐被酒吧喝咖啡的的人流挤满,或者被高楼取代;但林荫大道上会有新的爱人挽着手行走,公交车站旁也总会有年轻的人们等待着奔向更好的生活。
2020年,孙燕和孙丽也该和许许多多的亲人们一样,因为疫情带来的种种议题吵吵闹闹,也彼此挂念。
太阳底下不曾有过新鲜事,琐碎的往事也只有在回忆中才显得完美,这样想来,在孙燕的旁白中落幕的幸福结局或许也有想象虚构的成分,但这又有什么错呢。
在全剧的开头,马奶奶念着《好了歌》,正因为忘不了俗世的欲望,我们才是凡人。
带一点怀念,带一点渴望,生活的时钟就这样继续转了下去。
这部剧也许是我虽然给出五星评分但对其表达的观点却不是那么认同的唯一一部作品。
原因何在?
说来话长。
初遇《空镜子》,具体时间久远得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是我记忆里的经典国产剧。
今年春节,心血来潮又回顾了一遍。
现在再来看这剧,它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很喜欢这剧,喜欢杨亚洲导演不动声色、内敛又含蓄的镜头语言。
喜欢这剧独特的氛围、气场,以及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和热情。
或者说喜欢它因一个人内心不变的善良和单纯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因果表述。
孙燕在最后一集的独白,将简单生活收获朴实幸福的美好渲染到了极致。
然而,生活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这冬日阳光满溢、春节前夕的四合院里。
时间会带来自我的觉醒、成长的蜕变,伴随着刻骨的疼痛,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得反思和前进,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自己的幸福。
结合琐碎冗长又辛苦的现实,我是怎么看待孙丽和孙燕呢?
按照原作者笔下老孙夫妇俩的个性,家庭氛围,我一直认为孙丽不该是那样的个性。
怎么样的个性呢?
嚣张跋扈,凡事以我为尊,不考虑他人的想法,习惯性无视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两个字总结——她就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孙燕是个极其晚熟的女子。
她的个性,恰是她姐性格的反义词,太无私了。
以致我重看时,真为她着急,这姑娘,怎么这么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呀?
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曾带给她很多痛苦,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才没有人爱?
我还能找到幸福吗?
然而恰恰是这些惨痛的经历让她沉睡的自我慢慢苏醒了,明白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什么,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换言之,没有之前的不堪回首,也就没有了后面的重生。
孙燕爸爸说自己为什么剪报、为谁剪报挺感动我的。
总的来说,两姐妹的父母都是挺简单单纯的人,孙妈妈是典型的北京老太太,她所谓的人生经验,不过也就是家长里短、社会新闻的浓缩版,带着世俗的偏见,功利的眼光。
有一集孙妈得知姐妹俩都离婚,伤心极了,对孙燕吼了一句“你和你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谁知道你安的什么心啊。
”说实话,我挺震惊的。
这不该是一个母亲对自己亲手抚养大的女儿说的话,这句台词太狠了。
可见编导对生活还原的力度还是挺彻底的。
母女有时会是对立面,甚至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生活的真相和残酷也正在此,越是亲近的人,伤害也越深。
责骂抱怨和逼迫已经完全走到了爱的反面,所以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所谓的爱控制,也不要因为爱,而去控制别人。
张波对孙丽的感情,在我看来,有点像爱上爱情。
以他对孙丽深刻的了解,他应该知道像她这样个性的女人是不会安分做一个旅行公司的职员、一个母亲和他张某人的妻子的。
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孙丽结婚呢?
赌徒心理+当年太年轻吧。
而孙燕对张波的感情,多少有点盲目。
离婚后的她,在极度孤独压抑的心情下,被张波的男子气概、渊博深沉吸引是完全情有可原的。
然而,一厢情愿的孙燕只是渴望能有个伴儿,她并未想过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她和张波能有灵魂的交流吗?
这样的自己能给予张波力量和希望吗?
孙丽和马黎明,青春冲动时期身边有一个荷尔蒙同样强烈的异性,不发生点儿什么才是怪事。
他们的确有很多共同点,极易吸引异性的容貌、极度自私,不安分,渴望激情又没有足够的耐力和定力去维护一段感情。
马黎明比孙丽更缺乏安全感,更需要被照顾和关怀。
所以他是无法被期待的,无论在哪段感情里他都是被动的,他都在等待别人给他归属感和家庭的温暖,很遗憾,爱是双向的,安全感同样如此。
或者说,真正的爱情应该发生在灵魂、人格对等的人之间。
儿童时期的缺失注定马黎明不完整的自我,要先勇敢克服平衡好这部分,才能从容应对感情,应对它带来的风暴和失去。
他屡次刻意接近单纯的孙燕,说明他是多么软弱多么无助,但同时也映射出他的人品也是多么不值得信任。
翟志刚这部分没什么好讨论的,对他曾经的恶,生活给出了更尖锐的回击。
潘树林第一次去孙燕家就在集体照中认出了孙燕的父亲,这真是天注定的缘分。
潘的耿直鲁莽憨厚,正义感爆棚,对应孙燕的纯朴善良简单,真是再合适登对也没有了。
也许只有当我们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方才能收获今生的无怨无悔、圆满完整。
演员本身的个性也非常符合角色,两位的气场太契合了。
就孙丽去美国前后的剧情设置,我认为作者有点弱化这段经历对她个性的影响。
我觉得她去了美国后,整个人更狭隘了,对生活爱情的理解也更局限了。
不过是个通过婚姻换美金的人生格局而且还失败了。
对孙燕说出那样不可理喻的话,这书是白念了,这金也是没镀上去,付出的代价似乎也不值了。
当初那么急切得要出国,请问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孙燕的局限在于,对幸福的理解。
重复繁重琐碎的家务,今天干完明天还得接着干,日复一日,没有穷尽,那种深深的疲乏和生命力的消耗,绝对不是电视里看上去那么美好。
家人的笑脸,时间长了,也是不足以支撑漫长岁月的操劳和付出的。
更何况,孩子的教育问题,飞涨的物价房价,这变换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种内在外在矛盾,家可以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有可能是冲突的聚集地。
在我看来,能抵御所有这些的,是你必须努力去实现自己家庭身份以外的价值,可以从工作上找,也可以在兴趣爱好上找,可以从参加社会活动中去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不断充实强大自己。
有句话不是说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照顾别人吗?
就最后一集最后一个场景来看,孙燕还沉浸在新组建家庭、母亲身份被认可的无尽喜悦中。
我祝福孙燕,但我也更期许一个勇敢看见自己、焕发出更多光亮和温暖的孙燕!
电视剧《空镜子》里,空镜子是隐喻。
首先,人与人之间互为镜子,照见彼此。
一上来,就听到妹妹孙燕讲,姐姐孙丽多么漂亮、优秀、聪明能干,说到自己则是各种不足,能有姐姐的一半就知足了。
孙燕从姐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孙丽从妹妹这面镜子里看到了无所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往上看她们的妈妈姜玉华,她一直活在另一个女人的阴影里。
在她的想象中,老公并不爱自己,而是爱另一个西藏的女人,和那个女人比,她觉得自己是输家,一无是处。
所以,她和女儿们的关系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会战胜所有女人的形象,投射给了孙丽,借助对女儿的理想化,她也感觉自己很好;而那个一无是处、输家的自己,则投射给了孙燕,总是贬低孙燕,排斥她不认可的自己,借此保持自己的完美。
两姐妹的关系,正好是姜玉华内心冲突的两面,她们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己。
孙燕觉得,只有成为孙丽那样,才能被父母-尤其是母亲-认可,姐姐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凡事都要听孙丽的,甚至男友潘树林,因为姐姐的贬低,她选择了放弃。
因此,她总是很随和,招人喜欢。
也因此,她缺乏活力,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有一天,从小学同学翟志刚的镜子里,她看到了完美的自己,就嫁给了他。
他居然记得自己的生日!
连她自己和家人都忘记了,没人记得她,只有翟志刚!
她因此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她的镜子里,翟志刚也因此完美。
婚后走进现实,才发现不是这样。
后来,姐妹俩半夜打架,父母门口看见。
伴随这个部分的,是姜玉华内心的冲突,她也在面对,自己真的是输家吗?
也许他是爱自己的?
呈现在两个女儿身上,就是打架,也是整合,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多样的自己。
其次,人与欲望互为镜子。
从这个角度看,姐妹两个都活在妈妈的欲望里,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在别人看来,孙丽聪明能干有魄力,因为她要替父母争面子;而孙燕身上,别人也会看到很多优点,特别是传统的可爱、善良、谦虚、贤妻良母,她会努力表现出这些样子。
而妈妈姜玉华,则活在老公的欲望里。
她一辈子都希望被他认可,委曲求全,她的价值也随着老公的变化而起伏。
当她的欲望松动了,对女儿的欲望,也会因此而变化。
然后,是人与文化互为镜子。
两姐妹,分别呈现了妈妈与文化的矛盾。
孙丽是反传统的,背叛的,而孙燕是保守的,忠诚的。
或许因此,人们虽然欣赏孙丽,但更亲近孙燕。
马奶奶喜欢红楼梦,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
而马黎明父母的缺席,隐喻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在最后一场听书,戏台上在讲红楼梦,马奶奶在听,马黎明在睡,他对传统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
马奶奶从红楼梦里看见自己,也看见世界,而传统文化也因为马奶奶而存在、传承。
当马奶奶死了,没有人看戏了,镜头转到戏台上,说书的人也没了。
这里或许在说,鲜活的文化是靠人传承的,而不是书本和抽象的道理。
同时,也在担心文化的断裂,比如孙丽出国,张波要把儿子放进幼儿园全托,全然不顾一个孩子对依恋的心理需要。
后来又把儿子带出国,离开熟悉的文化,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次创伤经历。
这就像现在城市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
当文化断裂或缺失,人就会迷茫,看不见自己。
最后,来到一个“空”,从一个哲学的镜子看人。
正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欲望,照见了人的样子,当欲望和文化消散,镜子里并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这时候,人会去拼命抓住什么呢?
还是待在那个空里?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了,我们要去抓住另一个欲望,来照见自己,还是让生命的一些东西,开始浮现出来,叫做初心?
看到最后跟着主角一起哭,一起发问:善良有什么用?
善良为什么得不到幸福?
其实,善良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姐妹俩不同的境遇并非完全是性格不同带来的结果。
显然,喜欢姐姐的两个男人其实本质上都是利己型人格,这一点从马黎明骗钱以及张波不照顾孩子就可以看出来(当然也可能是孙丽给他们上了一课)。
所以,他们会觉得孙燕太好了(相对于姐姐而言孙燕对他们毫无威胁),但是却不会因为这个比较得来的结果爱上孙燕。
潘树林这一类淳朴真诚的人,本质上就不可能爱上孙丽那样的人,所以他根本不会把孙燕跟姐姐比。
善良、真心的人和善良、真心的人在一起,你对我好一分,我对你好十分,日子越过越甜。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孙丽的积极进取。
姐妹俩是两个极端,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结果,大多数人处于姐妹之间,遇上的人也不是非黑即白,命运也就多种多样。
我们只能说,我们只能做自己,因为我们也做不了别人。
让自私的人善良和让善良的人自私都不太可能。
做人不可以没有底线,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不变通,不放弃学习和进步,其余的就交给命运吧。
很喜欢的一部剧,陶虹,牛莉,许亚军,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最喜欢陶虹演的孙燕,一笑起来阳光透明,感染力十足,看着她傻呵呵笑着生活,笑着烦恼,笑着无措,最后笑着平实下来,笑着圆满。
这个人物是个平凡的人,从小没有漂亮的容貌和聪明的智商,却有个样样出色的姐姐,从下在羡慕下长大,过普通的生活。
一个优点就是善良和傻呵呵的天真,剧中经常在她困惑时出现许多空镜,在人生转折时出现许多让人深思的情景。
剧情在曲折中前进,两姐妹对生活的选择每每让人感慨沉思。
孙丽和马黎明这两个角色间的相爱相杀也是特别动人,尤其马黎明,混不在意中带着深情执念,玩世不恭中是英俊洒脱,当年,让我都爱上了这个角色。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的恋爱和婚姻。
这故事换做韩剧讲,那必定是漂亮坏姐姐抢了妹妹的青梅竹马,平凡善良的妹妹因祸得福遇上了高富帅,高富帅对妹妹一片痴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故事换做日剧讲,应该是漂亮姐姐看似放荡不羁,却被一个更放荡的男人欺骗,一蹶不振;平凡妹妹在历经几个男人后幡然醒悟,自己搞事业搞的红红火火,还帮助姐姐站起来,两姐妹相帮互助闯天涯。
到了国产剧这里,善良的平凡妹妹兜兜转转嫁给了当初的那个老实人,自私的漂亮姐姐也感受到了善良人的可贵之处,一家人其乐融融。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剧情。
但我非常喜欢陶虹的演绎,把妹妹那种卑微的恋爱观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相貌平平,渴望恋爱、婚姻,希望有一个忠诚老实的男人可以依靠,对待生活乐观豁达,对待别人赤忱亲切,可看似优秀的男人永远看不上这样的女人,一个一个只是把她当作所谓的好朋友知心人,这就是现实,可以说,发生在很多这样的女人身边。
姐姐呢,自持貌美,虽然自私自利,但男人永远对她念念不忘,虽然编剧硬是把她写抛弃了,但现实中,这样的女人总会有新的男人爱上她,会过得非常好。
我希望电视剧能在妹妹拒绝离异的潘树林、姐姐远赴美国那里就结束,任何女人的一生都不应该被绑定在男人身上、家庭身上,她们活着的意义也不是找对象、找依靠,人生苦短,半边天的人生也要照样精彩。
剧情没啥印象了。
好 把我和姐姐都感动了
很温情很感人的爱情剧。
这个片子当年也算家喻户晓了吧。老妈至今看到许亚军还在夸他当年如何如何之帅···
剪辑、构图都有用心之处,可手法还是陈旧、俗套,孙丽和马黎明互相批驳一场,好好的戏,演俗了。牛莉对人物理解太浅薄。自私的女人总有无尽魅力,善良的人却要受许多羁绊,因而软弱起来。镜头语言乏力就滥用配乐是国产电视剧通病。马黎明还是爱孙丽的,这是这个人物的亮点。
天蝎男+摩羯女,金牛女
看过的
当时小,心思都放在看神神怪怪的剧上,对它不感兴趣;现在三十岁了,才主动翻出来看。看的版本将20集(每集45分钟)剪成了30集(每集30分钟),所以也就听了30遍片尾曲《好人好梦》。小时候可会唱这歌了。现在懂了,好人只配有好梦,却大多不会有好的人生。
镜子里是京片的情长儿女,里话家常,介绍来介绍去的你情我浓
那个年代的剧有生活。
两集,好乱的男女关系,牛莉年轻时候真好看,评论都说接近普通人生活,可是我身边没这样的
片头曲好恐怖
何冰演的真到位,老师大抵是这样的。
总觉得全剧有种诡异的氛围
第一次到孙家的时候,只有潘树林找到了照片里的孙爸爸,张波和翟志刚都没有,所以其实只有潘树林才是孙家命定的女婿。你看,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它把一切都浇铸在岁月的点点滴滴里,由不得你不信,它就在那里。
陶虹老师真是个艺术家,内娱再也出不了这么好的女演员了
小陶虹一直以来,演技非常细腻,不知道,这么一个细腻的演员怎么会找徐峥那货。最后一集,孙丽怎么会羡慕孙燕,柴米油盐根本不是她想要的,女人与其感动别人做后妈,不如用尽一切资源提升自己。
从小就喜欢陶红
结局虽然是好的,但是总觉得两姐妹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姐姐开朗,妹妹懂事。
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