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两集《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真的受教了,第一集前半部分女主花钱其实不算大手大脚。
只是在固定的支出不受约束而已,例如租房要选装修好的舒适的,买衣服买自己承受范围内最贵的,月薪足够高但是每月只攒3000日元(折合人民币150块钱😂),当时我就震惊了,月薪到手25万日元,每个月攒5000绰绰有余,这跟个体从小的成长环境大有关系。
从小觉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无需多发愁,所以女主在二十四年的人生中都过得很幸福,当突然遇到一个转折点开始复盘自己为什么没剩下什么积蓄,当遇到想买的房子发现自己连一平米的钱都拿不出来,一个开始节约的生活纪录片。
抱着学习省钱存钱的方法来看的,有一点收获,也有一点失望。
因为这部剧比起省钱方法,教的更多是对待金钱的观念,这观念里面夹带着传统的日式价值观,未免有些挂羊头卖狗肉。
(而且我对日式价值观某些方面接受无能,所以对几个情节有些不适)里面所涉及到一些省钱方法,实用性不是很强。
但坚持记账和重新审视自己的固定支出这两项对我来说启发还是很大的。
总之,如果是为了学习省钱,那么不必抱太大希望,把它当作轻松下饭剧看就可以了。
小冒坚持原创的851篇 一起做搞钱加油,攒钱快乐吧。
文末也有推荐其他攒钱剧,省钱剧的推荐基于种种主观心态转变和客观扎心现实,我和周围的小伙伴,都立下2023flag:好好攒钱。
赚钱不易,其实攒钱也很不容易。
仔细回顾,我们也不是时刻花钱大手大脚,大部分都算是合情合理,改善生活品质的消费。
在自己偏爱的事物和喜好上,花的相对多,但收获的满足感也不少。
消费,也是我们获取动力的一部分呀。
就和最近打开的攒钱正能量短小日剧《三千日元的使用方式》的女主人公一样。
在没有开始刻意储蓄的时候,她过得就是普通女孩的精致生活。
比如买些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让自己心情愉悦,而且基本都是比较长久的喜欢,每次看到,或者使用,都会带来快乐和满足,并不是头脑一热的消费主义裹挟,也肯定存在实用性。
但她确实存不下钱——本质原因,还是赚的太少了,除去刚需,和这些提升仪式感的消费后,所剩无几。
提高收入,这么沉重的话题,容易让人陷入emo;所以日剧也是聊聊,需要认真打工养活自己的普通人,抵御住各种冲击,如何机智地开始储蓄计划,让生活尽量不因为消费降级而变得苦逼,让整体的自己越来越好。
方法虽然很基础,但其实攒钱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关键是决心,行动力和持久性。
PS: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曾经是银座手帕销售冠军,收入不菲但后来嫁做人妇打理家庭的奶奶,和她逛市场遇到的忘年交,40岁的无业中年这一对的故事。
快80的奶奶始终有一颗不甘于躺平的心,很想再去职场努力一次,希望收获来自事业的肯定和成就感,希望还是一个有用能干的人,所以还要鼓起勇气去工作。
专职生活,兼职打零工的躺平中年,则相反,降低物欲,保持自由自在,简单轻松的生活方式,穷FIRE成功的人,又戳中不愿上班的我的心。
别说我也提前进入养生中年和生活型老年人的烟火日常,做做家务,逛逛市场,很解压放松。
目前播出的3集里,还是有些实用的方法。
01 从不起眼的金额开始培养习惯女主一开始的攒钱计划,不过是将成本转嫁给了爸妈,也就是“啃老”。
回家吃住,就可以省下不算少的房租和外卖费用。
虽然省下的钱不少,但其实实质性的改变很少。
现在想来,我和女主一样的年纪,也是如此。
刚工作能省下的不算多的钱,也是因为吃住靠妈妈。
题目“三千日元”源自女主奶奶,给攒钱之路入门迷茫的女主的建议。
坚持雷打不动,每天存100日元(约人民币5-6元),一个月就有3000日元的结余。
一次性花掉这笔钱可能毫无感觉,但是积攒的过程需要30天的努力,这之后,花钱就会思量一番,很多人也是自己赚钱后,就能改掉大手大脚的毛病。
存钱的金额因人而异,最关键是好习惯的培养和坚持。
同样的原理,还有升级版,更有意思的365天存钱法,每天在1-365抽签一个数字,当天存入相应的金额,一年将会有66795元巨款!
2022的我只是固定储蓄一定比例的收入(居家憋屈的时候,还经常激情消费)。
2023的我打算尝试尽可能用利息收入去覆盖日常生活消费,也就是没有刚需大支出,就不花工资,看看我能做到几个月。
02 记账走起:要戒掉消费主义,而不是消费精打细算不是一毛不拔的苦行僧生活,那样的话,生活太没有乐趣了,人一旦变成无情的赚钱攒钱AI,就更加会觉得被压榨的苦逼生活永无止境。
要警惕消费主义,这句口号喊了很多年。
其实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消费主义陷阱。
比如之前经济一片繁荣中,传达的是精致生活,奢华享受,超前消费,做什么选择题,all in;各种研究“消费主义”的纪录片很多也很全面。
现在呢,截然相反,各种下沉市场的超低价格,总是能塑造出一种“买了不心疼,浪费不可惜”的氛围,不自觉积少成多,总额惊人,很不环保的不必要浪费不说,还未必收获到贵价商品的体验感。
以上两种,大部分人已经不再轻易入坑,被裹挟,都会很警惕。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虽然性价比很高,经久耐用,适合自己又很喜欢满足,但它确实不属于必要消费,没有不影响生活,拥有的锦上添花,更多来自心理的满足。
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攒钱路上最大的消费主义陷阱——必要和非必要的界定,可买可不买的取舍。
看到女主妈妈从一开始坚持不逛大妈们扎堆的市场小店(大概就是没有档次没有品牌),到后来“真香”,突然get物美价廉买个不停。
我隔着屏幕也能感同身受,我买大多数日用品都是这个心态——比如多的数不过来的羊绒针织,真丝单品,书籍,免税店的护肤品。
那种实实在在的物有所值,薅羊毛的快乐,太容易让人忘乎所以,买的没有边际。
老一辈人比我们能攒钱,在收入不高的年代,不仅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还能结余出钱,继续爱的供养下一代,应对物价飞涨后下一代,甚至下两代的各项支出。
谁不会花钱?
不过是更加明白,手有余钱的底气。
奶奶推荐的记账真的有用。
不用在乎记账的方式方法,是否留作纪念,全随个人习惯就好。
关键是,需要一种方式,能让自己一目了然的进行复盘,主要是用于反思和后悔,哈哈哈。
记账也有助于分类控制消费额度,以及攒钱的进度。
现在的app很强大。
03 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极简主义,有益身心经历过魔幻三年后,囤积习惯和极简主义之间都不必刻意取舍,对普通人来说,只是需要一个平衡。
我自己需要断舍离的标准,是那些不必要的物欲,不必要的占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就像女主差点就要为了自己的3000日元攒钱计划买个好看的储蓄罐,为了省钱带便当结果买了个贵价饭盒。
为了收纳整理,又得买一堆收纳用品。
我的经验,总结下来,关键就是,能不买就不买。
对于我这种物件超多的人,整理已经是一种巨大的工作量,不会再为了节省而特意新增支出。
我如果有任何新的需求,首先考虑的是:不买东西,可不可以达到目标?
现有的物品和条件如何可以实现?
能不能找到替代,免费或平价都可以?
能不能自己改造,废物利用?
断舍离之后,这个东西可不可以有新主人?
有更好的去处?
比如,我会收集快递盒子和防碰撞的包装物,定期送给熟悉的快递师傅,比当作废品回收更有用处,他也会给我寄件优惠。
最关键的是,缓解了我的环保焦虑——那些过度的包装,过塑的浪费。
培养每天断舍离的好习惯,下次双11告别熬夜疯狂购物后悔囤积退货
04 推荐其他能让人快乐打工,理性消费的剧日剧《钱断情始》三浦春马最后的一部作品,提前完结,物质条件是基础,但幸福感不仅仅来自于物质的丰富。
都说金钱带来的幸福感是边际效益递减的。
所以相应地,当财富进入到无法提升的阶段时,我们其实也可以转变思路让自己快乐。
攒钱买房上车剧:日剧《公主小屋》 韩剧《月刊家》亚洲人民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买房上车的需求。
未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就是能塑造一种,努努力咱就能上车的氛围感,正能量十足。
自带便当省钱法:《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昨日的美食》《独酌的流派》 美食剧推荐日剧篇都写过9部日系美食治愈番:开工快乐,让心绪慢下来最近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今晚是寿喜烧哦》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来想学习省钱方法看的这部剧,没想到里面最出彩的角色是奶奶,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靠奶奶去点出来的,还有买质量好能用很久的东西,从三千日元开始储蓄,想去工作,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也能在合约截止后及时抽身,去做下一份更想做的事情。
反观女主的人设,其实比较平,省钱第一步先啃老,不过这个角色后面也有成长,给家里交生活费等。
最后两集看的很窝火,既然第一次去男方家出现矛盾,三观不合,为什么翔平还要邀请女主去第二次,第二次不但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反过来指责女主,这么没有担当,还结什么婚?
本以为他俩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第八集诡异的大团圆了,男方的教育贷款最后是女方父母承担了压力……虽然翔平家有他家的生活方式,没有他自由的父母,培养不出来这样能一眼吸引到女主的男生,但是后续翔平对这件事和女主的态度真的让人觉得吃了苍蝇,自己没啥好的解决方法,最后为了追回女主要和父母少来往……真的,他俩真的分了这剧都不会觉得烂尾,又把女主塑造成了自己说服自己容忍接受这一摊烂事的小女人……还有比较不能理解的点是,她妈患癌做手术,他们竟然都抽不出来时间照顾一下,回来还要伺候一大家子,这剧主要是训导日本女性的吧?
本来期待女主会成为下一个奶奶的角色,没想到最后成了她妈妈早期的角色……
这个剧本虽然只有八集,却把所有的人都刻画的非常饱满,是真真实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个体。
从奶奶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存钱,如何将“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决定了一个人”这样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即便年龄很大了,还是可以用丰富的阅历去与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始终保持成长。
从妈妈和爸爸身上,我学到了原来婚姻还可以不断精进,这带给我很大的治愈。
从小女儿身上,我学到了人也可以改变,要有自己的目标,也要积极乐观。
从大女儿身上,我初步窥探到婚姻二字,作为一个没有太多恋爱经历的人,连恋爱对我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存在,更不要说婚姻了。
不过最近慢慢有所改变,开始对这些事物有了自己的一方面认知。
小时候忙于学业,妈妈总是说,长大了就有时间看剧,但现在看来,依旧是忙于工作,但偶尔的看剧看影其实也带给我了很多成长。
学习并非只能从课本,从课堂,从校园,也是从生活,从作品,从人生的方方面面。
大量剧透,介意慎入。
看这部剧的初中,不过是想要因为看了类似钱断情始以及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类的极简,想要再看一下类似的,结果没想到这个决定浪费了两个小时。
只看了前两集,也不打算继续看下去浪费时间了。
真帆在大学毕业之后脱离了家里的掌控,能够用自己工资租了一户建。
平常上班通勤,下班之后逛超市,买点美味的零食和酒犒劳自己,和男友甜甜蜜蜜,不过是普通城市小资白领的生活,剧情演到这里还算是能够稍有点共鸣。
虽然剧情有些累赘琐碎的,配乐也很奇怪,一直在人物说话时候配乐感觉满吵闹的,这些都还能忍受女主省钱的动机也有点诡异,因为在路边看到了领养狗狗的活动,被小时候养过的一只狗狗勾起了回忆,因为当时女主并没有好好照顾狗狗,于是又萌发了想要一人一狗好好生活的念头,于是就想用一千万元买一个二手房。
向攒了很多钱的姐姐讨教省钱的方法,结果她姐姐给女主推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占卜师,花了3000日元听了一节云里雾里成功学的课,结果啥都没学到,然后女主在奶奶的建议下,开始每天存100日元的攒钱计划。
然后第一集结束。
你以为这是好好存钱的开始了吗?
第二集的主角是奶奶琴子琴子的丈夫去世之后,留下了一千万元的储蓄存款,琴子在比较了几家银行不同的高额存款利息之后,将1千万存了进去,存了好几年后琴子用存款利息买了一个按摩椅。
这是在剧情开始10分钟的内容,我原以为接下来还能有更多的存钱方法。
会逐步学会各种理财方法。
结果是我错了。
接下来的剧情是,琴子觉得退休的生活太无聊了,又萌发了打工的找点事情做的想法,媳妇推荐琴子给附近的主妇教授料理课程之后,琴子觉得工作才是人生的目标,才能够让人生焕发生机,于是在77岁的高龄去面试了商场的导购员。
我看到这里简直炸裂了。
77岁!
这个年纪身体如果没有病痛,就已经是上天保佑的年纪,琴子还能够和穿着高跟鞋的女主一起快步走路去面试。
现在东亚的社会都这么卷了吗?
这个安享晚年的年纪还要去上班?
简直难以置信!
如果让我70多岁还要上班,简直是想自杀。
希望的退休生活就是养养小动物,安静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玩玩电子设备(希望到时候眼睛还好身体还可以),没有什么病痛,怎么会有人想要去上班啊?!!!
三观不合,我选择了弃剧
三千日元,按现在的汇率等于150元人民币左右。
看似很小,几乎微不足道,但是不同人对这钱的使用,决定了未来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这好像就是如果你想种一棵树,最好的开始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对于姐姐,姐姐在结婚生孩子后没工作了,全家的收入都是丈夫的,3000日元是每个月收入额外的小花销,能给家人带来兴趣。
对于女主,3000日元是每天存100块钱,一个月存3000的总数。
梦想这未来能买一栋二手的独栋别墅,再养一只小狗。
对于出轨的废柴男,3000日元是给女朋友买螃蟹赔礼,挽回恋情的手段。
对于女主的男朋友,3000日元是和女主吃一餐饭。
更看重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
对于父亲,3000日元是每个月工资中存下的额外的钱,存了整整38年,最后和妻子共同养老的储蓄。
3000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用法,钱的本质是为了得到幸福。
剧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奶奶,奶奶像是见过了大量的市面,一直在一种超脱的角度看着其他所有的人,并及时给各个人成长的建议和提醒。
有了大量的人生阅历后,留下的都是对人生方方面面的看淡,以及精神层次的富足。
整个剧情发展缓慢,温馨,剧中人生道理、阅历一点点而来,给人极度温暖的感觉。
家庭生活中折射出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日本电视剧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题材。
放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季播放,暖色调的整体节奏真的是很温暖舒心的。
美帆是最小的女儿,想过自己节奏的生活,想活在当下。
这个理想真的是当下不少人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
但是如果让没有什么资本,又刚刚进去社会的人去过美帆之前的生活,任谁都会月光光,心慌慌。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好地活在当下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本的。
让人改变自己心意的事情也许就是一个小小的邂逅,美帆决定为了将来能够领养自己心爱的宠物,能够住在自己的公寓房里努力存钱。
这里很写实,不是夸张地说美帆怎么拼命三郎般地换工作赚钱,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如何去省钱,也就是故事的标题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点题了!
奶奶选角真的很贴切,不会太老态龙钟,保守传统的那种感觉,而是有明朗性格,精明头脑的老年人。
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衬托美帆省钱是一种优良的家族遗传,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对奶奶这个人物的描画设定为一个精打细算会省钱会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奶奶利用储蓄资金的利息买了自己心仪的按摩椅;到集市上兜兜转转买了别人集中处理的花花草草,品相不算差,好好打理也是能开地很漂亮,关键是还有一起拼单的花友。
这里花友设定了一个自由职业的年轻男性也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设定一个同样年纪的老年人,放在日本的环境里有点假。
都是老年人,也就是同一个阶段的人,会比较客套,比较的有戒心,产生不了后续的情节。
而且写的不好会滑进黄昏恋或者老友记的俗套里去。
改成年轻人又是一个自由职业的男性,有点新鲜,也算扣得贴切。
同样也制造了家里人担心奶奶别被年轻男性骗钱的剧情,算是以故事情节稍稍提醒了一下观众,老年人交友需谨慎。
目前看来,这个花友只是忘年之交的亲友,对于这部剧来说就是一个绿叶般的点缀。
奶奶有远虑也尝到了甜头,所以在收到“培训”的第一桶金后,决定再次进去社会打工,这是为了自己,很符合现实。
老年人为了养老再次进去社会,也很真实地展现了日本的社会现况。
比起喊口号,强制性执行,老年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抛开了旧观念,和年轻人一样进入社会工作。
这部剧里少了很多无奈,苦大仇深。
多了一些自愿,被承认的快乐。
估计是某种诱导,不过不到让人反感的地步。
日剧一直有的一些思路,有些话要说出来,不说出来,谁也不会知道你的想法。
夫妇也是如此;孩子们的作用之一,在你和妻子或者丈夫有了隔阂,甚至是矛盾的时候,她他们是缓冲器一般的存在。
那些你不知道的妻子(丈夫)的喜好,她他们都清楚的记得。
之前看了很多推荐,说看完之后会对金钱观产生改变。
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这部电视剧,确实,看了第四集以后我就对我的前四个月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复盘。
因为知道自己前面每个月都有定期存钱,而且最近出闲置状况也还算不错,理财也都有收益,所以我很自信的认为相较于上一次盘点,我的小钱钱肯定会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当我复盘以后发现,虽然努力存了1.3w,但是我的总资产才增加了5k,所以,我的小钱钱都去哪里了呢?
通过查看记账app,我发现自己虽然存钱了,但是花的钱也真是不少。
像大额资金使用就是,给父母、亲戚发红包、还有就是人情往来随礼、给家里换空调,看完大头的消费我觉得也还好,然后其他花的最多的就是吃。
因为放开,和朋友见面次数增多,吃了几顿人均超过200+的自助,还有去看livehouse。
所以我想了一下,感觉剧里面说的蛮好的,除了要存钱,也要对支出有规划,要把一个月划分出来四个周,然后详细到为每周做计划。
当然,我个人的理念是:既要认真存钱也要好好享受生活。
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不能为了存钱苦哈哈的馒头咸菜(仅代表个人观点,我当然也很佩服为了存钱这么努力的人们),当然也不能为了享受当下而大手大脚甚至超前消费。
任何都不要极端,要找到平衡。
回想起来,我当初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存钱,一开始的目的是能像朋友一样买一个LV,可是随着钱慢慢地存够了以后,我发现,因为我存的比较辛苦,我觉得买个包也没什么太大的必要。
而且我一直都是骑自行车上班,那我买了肯定舍不得放车筐里面,那我买来不舍用供着吗?
所以还不如就用便宜的包包。
后来,我就把存钱当成了一种乐趣,看到余额增加的感觉真的太快乐了。
但是,随着存款的增多,我的花钱好像也在变多,我在想着自己也有存款,吃一顿好的没关系,发红包大额一点没关系。
因为每年都能比上一年存的多一些,所以我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能存钱的人。
但是,通过这一次的复盘我有被震撼到,奥,如果认真规划支出的话,没准我能存下更多的钱呢。
我觉得不仅存钱要认真,要计划,花钱确实也应该规划,尽量少花额外的钱,每个月聚会、看livehouse都控制量。
下一步我会好好对我的支出进行计划。
剧里面的奶奶总是在输出一些很好的观点,看完我更羡慕了,我真的也好希望能在长大后经常和姥姥奶奶聊聊天,可惜,她们都离开的太早了。
姐姐和丈夫两个人真的很好,姐姐在认真的规划着家里的钱财,丈夫认真工作,而且,丈夫也能体会到妻子的辛苦,喜欢和孩子玩,帮岳父制造惊喜。
+++++++++++++++++++++++++++++++++++++++++++++++++++++++++++++++++++++++++以上是喜欢的部分,下面要进行吐槽。
我不太能接受最后女朋友回来和安生复合,出轨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和很多次,因为烦躁就逃避,因为逃避就和主动示好的女生睡觉,因为女生怀孕就结婚和多年的女友分开,又因为没怀孕那个女生走了所以才去追回女朋友。
就因为女朋友想结婚生孩子所以就这么苦恼,那以后会经历很多不同的困难吧,这样的男人根本靠不住啊,我觉得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即使现在有人推着让他清醒,可是绝不会变。
电视里呈现的都是美好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赶快跑吧还有电视剧里面的爸爸,妈妈能和他过这么久真的是太可怕了。
每天没有回应,说话也不搭理,家务、做饭通通不管真的太可怕了,甚至生病的时候也没有关心。
但是,竟然在妻子说离婚的时候突然爆发了,可以说那么多话了,早干什么去了?
妻子就想起了过去的美好?
然后去了一趟夏威夷回来就好了??????
完全不可能的吧,如果有这个觉悟绝不会到现在这样。
最最最不能接受的是结局,美帆和翔平两个人确实不错,但结婚确实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有那样的公婆也太可怕了吧。
有今日没明日的生活,生活理念就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一起生活呢,我理解不了这个结局。
还有,存钱还要会投资,投资在最后才被想到吗?
只是说了需要投资,但是却没讲怎么投,好吧,也许还有一部其他的日剧专门讲投资吧,这部只是教我们存钱的。
很多观点还是挺好的,至少看了有一些收获吧,但是,剧情,真的别太细想,槽点太多了。
日本,果然结婚很辛苦呢,女性太卑微了,还有职场pua,真的都好可怕。
一贯爱看日系的讲金钱和极简的剧。
最近难得有一本剧让我沉下心来看《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有一段特别打动我,是女主问奶奶,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想工作呢?
奶奶说,收到钱的时候,时隔许久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鲜活,钱不是劳动获得的报酬吗?
是自己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证据。
我也想要证明,这大概就是人生价值吧。
特意截图留念。
真的,超级戳我的那个点。
现在的工作真的麻木了。
就算再努力也多赚不了钱,或者说躺平的人和努力的人到手基本一样,发展前途渺茫。
唯一的优点就是稳定。
看了很多极简断舍离,fire,躺平,也有做一些,一边很省钱(很少买衣服包包啥的),一边流水的花钱(学习课私教咨询啥的),非常焦虑。
经常感受不到自己的意义,感觉日子过的很没意义。
今天拳击课的时候都感觉灵魂出窍了,感觉是在看另一个人挥洒汗水。
或者我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我金钱上支出太多,收入太少。
精神或者知识上,只有接收,没有融会贯通?
换个角度看,焦虑是不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愤怒呢?
如果要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别多想去行动,去赚钱。
主旨不错,就是剧情发展有点迷
及格的男性=不及格的女性
是有一些生活道理和治愈在的,只是一向慢悠悠的日剧也开始提倡省钱,老年人再就业,年轻人结婚生娃了。这难道就是大趋势?为什么那么容易原谅男性?为什么要给女主弄个这样的cp啊,丑就算了,还没有魅力。女主独自美丽不行么?配个相当的不行么?结个婚,女方全家让步牺牲,什么玩意啊。
看了第6集,照顾一个爱无能的巨婴38年了,最后他哭几下,说几句对不起就这么原谅了,无语!!离婚啊!别犯贱了!烦死这种大团圆剧情了!
有一点质感,但不多。有一点点流水账,节奏不喜欢。
所以现在的日剧已经开始鼓励老年人工作,鼓励年轻人生娃,6啊
看不了日剧了…
希望我77岁的时候也像奶奶这样健康富有 但我肯定不会去工作 要去享受花钱
可以当作理财科普视频浪漫版来看
高开低走
日本的环境不攒钱是不行的,因为年金真的很少。哪怕奶奶再有钱,也会存在老后破产。同校,女生在公司只能做行政岗,而男生则可以参加核心工作,非常的真实。第一集不太好看,第二集绝了,女性互助。男人只是背景版,爸爸全程台词不超过三句。卷毛小哥跟奶奶太有cp感了,琴子小姐,琴子小姐,这谁顶得住啊?还追到人家店里面去看奶奶。他40岁配24岁的女主有点老了,配女主的奶奶刚刚好。🌝🌝
多久没看过这么让人恶心的剧了,♂角色都一言难尽,♀角色都是圣母救世主,最年长的长辈到处当大家长给小辈出主意“修正”他们的“错误”。。。。真是般配的一堆人。
看了两集太喜欢了,月光族女主有了自己的目标后,按照奶奶的方法:每天存100日元(5.19人民币)坚持一个月,存了3000日元(人民币155.2)一下改变了心态。我也试试,一天存10块吧,看看一个月之后会怎么样。好喜欢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啊,今年也要加油存钱!好好生活。【分界线】我要改评分,什么垃圾剧,前三集那么好看,第四集开始所有人设开始OOC。女主男友欠了400w女主还要在一起帮他还钱。女主咨询理财专家结婚后如何理财,理财专家姐回复:用爱啊。婚前就欠了一屁股债结什么婚?全家还帮忙撮合女主和欠钱男,救命!!披着省钱剧的催婚催生剧!姐姐还要生二胎,日剧催婚催生太疯魔了吧,大烂尾剧
中途开始搞恶俗狗血,烂尾。
很家常的影片,挺下饭的
这个企划可能不是给豆瓣打造的,但这个题目恰恰契合了我们的现实,攒钱,看别人演一些攒钱的心得,也许不能解我们的焦虑,但至少从另一时空给了我们宽慰,而日剧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这结局……
虽然日剧没什么好期待的(尤其那个片头差点吐出来),但人物的选角和表演还是挺耐看的,对现实的刻画也很真实,比如主妇的丧偶式持家、经济没落生活紧缩、出院回到家发现男人碗碟都没收拾……用区别于写实主义的美剧的方式,触碰到了家庭生活中很多真实的酸甜苦乐。
找一个存钱方法,坚持执行,时时记住“能不买就不买”,配合断舍离生活。
很简单,简单后面有点降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理念居然能一起了。